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2024-06-16

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通用19篇)

篇1: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在急性期,保持正确的姿势,可明显减轻疼痛症状和稳定病情。在恢复期,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并防止腰腿痛症状的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一、急性期

1、卧位,应睡硬板床,仰卧时膝微屈,腘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2、下床 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直,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 另一侧下肢再移下,手扶庆头站起。

3、坐位 坐位进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

4、起座 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

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二、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可增加腰椎活动度和腰脊柱的稳定性。如下:

A、挺腰锻炼:去枕平卧床上,弯曲双腿,头、双肘、双脚与肩同宽五点支撑。

B、飞燕锻炼:俯卧,以腹部为支点,头及四肢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日200次。

篇2: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两腿并拢站定,使劲将腰部、臀部往前拱动、挤压,直到极限,然后收回。如此反复15次。

捶击腰部。取站式,两腿稍分开,左右手半握拳,轮流朝后捶击腰椎间盘突出之处。做50次,力度以能忍受为宜。

坐位进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椅子腿搞度与病人膝到足认错的高度相等,同时把要间康治疗仪放在椅子靠背上。坐位时,膝部略高于髋部,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睡较硬的床垫,仰卧时膝微屈,腘窝下垫上要间康治疗仪,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篇3: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40例中, 男170例, 女70例;年龄<25岁10例, 26~45岁176例, >46岁54例;病程<6个月124例, 6个月以上116例;以长期屈腰位或坐位为主要工作体位者86例, 其它50例。全部患者都有腰腿疼痛, 一侧或两侧腰椎旁有压痛, 同时伴有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55°者196例;伸拇长肌、小腿三头肌或股四头肌肌力有不同程度减弱 (3~4级) 172例。根据CT或MRI检查及临床表现诊断为L4-5突出124例, L5-S1突出110例, L3-4突出6例;单侧突出228例, 双侧突出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 对照组100例, 两组一般情况近似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外敷雾化法

将SY-1号消刺液外敷患处, 用定向药透仪[3]加热雾化治疗80 min, 连续12 d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10 d, 一般需2~5个疗程, 平均3个疗程。

1.2.2 功能锻炼

患者急性期过后, 能自己独立步入诊室者, 皆可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 (1) 仰卧起坐法:患者仰卧于床上, 而下肢伸直, 连续做10~20次。该动作不能完成者, 可于椅子取半坐半卧位, 伸展两下肢, 一面做使踝关节背屈的股四头肌的等长运动, 一面轻轻的直起上身。既锻炼了腹肌, 也锻炼了股四头肌, 伸展了小腿三头肌。次数同上。 (2) 抱膝滚腰法:患者仰卧于床上, 两下肢放松同时尽量屈膝屈髋, 两手交叉抱膝, 前后连续滚动腰部, 次数同上。以长期站立为主要工作体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该法锻炼次数。 (3) 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于床上, 两臂自然放于体侧, 上部躯体与两腿同时作后伸运动, 次数同上。该动作不能完成者, 可改用先两腿交替向后过伸, 之后同时向后过伸, 次数同上。以长期屈腰位或坐位为主要工作体位的患者, 可适当增加该法的锻炼次数。

1.2.3 治疗程序

(1) 观察组:每日外敷雾化治疗1次, 上、下午各进行功能锻炼1次, 12 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0 d, 停止外敷雾化治疗后仍坚持功能锻炼, 每天不少于1次。 (2) 对照组:仅采用外敷雾化法治疗, 治疗程序同观察组。

1.3 疗效标准

按文献标准[4]评定疗效,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可达80°以上, 恢复原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可达70°以上, 可恢复原工作或调换轻工作。有效:症状部分消失, 腰部活动、直腿抬高试验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均数的比较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效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基本相同 (P>0.05) , 但观察组治愈率达72.9 %, 明显高于对照组50.0 % (P<0.01) , 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 两组治愈者疗程和随访结果比较

观察组平均治愈天数为24.5 d, 对照组为32.0 d, 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1) 。对治愈者随访1年, 观察组复发率为3.9 %, 对照组复发率为24.0 %,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详见表2。

3 讨论

由上述结果可以得出, 功能锻炼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并对提升治疗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功能锻炼还可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疗程, 亦可大幅降低日后复发率, 使疗效得以巩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腰椎间盘经常受挤压扭转等外力的作用, 腰间盘弹性变差, 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而易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不同的神经根在受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下, 产生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有学者认为椎间盘突出主要原因是椎间盘内应力分布不均匀所至, 同时认为弯曲及扭转暴力是椎间盘损伤的重要原因;脊柱旁的韧带退变及肌张力降低也可致脊椎保护作用不足, 从而导致脊柱疾患的发生[2]。

SY-1号消刺液外敷雾化疗法主要是通过药和热能的双重作用, 消除病损处的瘀血和水肿, 改善组织血液循环, 促进病损组织修复, 使突出的椎间盘溶解、变小或吸收, 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达到治疗的目的[1]。而功能锻炼则有协调肌肉功能, 有助于恢复腰椎力学结构平衡紊乱的作用[5], 亦有改善脊柱旁的韧带及肌肉功能的作用, 还可保护腰椎, 防止复发[2]。两种方法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从而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可明显缩短疗程, 改善治疗效果, 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远期复发率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锻炼在雾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近3年来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予以治疗并行统计分析。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72.9%, 对照组为50.0%;观察组平均治愈天数缩短7.5 d (P<0.01) 。随访1年, 观察组复发率为3.9%, 对照组为24.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缩短疗程, 降低复发率, 提升治疗质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疗效

参考文献

[1]孙莉.外敷雾化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 2005, 4 (11) :101-102.

[2]董福慧.临床脊柱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4-231.

[3]宋宝欣.定向药透疗法指南[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5:69-104.

[4]邵宣, 许竞斌.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352-408.

篇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锻炼

一、腰背肌锻炼:强健的腰背部肌肉,对脊柱形成有力的保护,帮助维持和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有效预防急慢性腰部损伤和腰痛的发生。锻炼时动作要缓慢,练习过程中尽量保持自然的呼吸节律,适应后可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1.飞燕式:俯卧位,头颈部和双上肢尽量后伸,以腹部为支点,胸部和双下肢同时抬离床面,使躯体成反弓状,膝关节必须伸直。尽量维持该动作,并逐渐延长时间至实在无法坚持后再放松。重复 3~5 次。

2.五点支撑法(拱桥式):去枕仰卧位,用头(1个支撑点)、双肘(2个支撑点)及双足跟(2个支撑点)为着力点,将腰背及臀部抬离床面,腹部凸起状如拱桥。停顿5~10秒后放下。重复进行,每日由20次渐增至100次。

3.三点支撑法:待腰背力量增强后,在五点支撑锻炼的基础上,减去双肘的支撑。双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抬起腰背及臀部。每日由20次渐增到100 次。

4.昂胸练习: 俯卧位,上肢伸直撑起上半身,并将头尽量后伸使胸部昂起,昂胸时用力一定要直达腰部,维持30秒后放松。平卧休息后再做,重复进行 5~10 次。

5.伸腰练习: 身体直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上举或叉腰,以腰为轴,上半身后伸至最大角度,维持30~60秒。还原休息后再做,重复8~10次。

二、关节活动度锻炼:能扩大椎间隙,使神经根移位,减轻脊神经根受压的程度。以下动作均以10个为1组,视情况每日做3~5组。

1.前屈:坐位屈膝,向前弯腰,双上肢触摸脚尖3~5秒后坐直。若此动作完成较容易,可将膝关节伸直。

2.下蹲:直立位,抬头挺胸,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上半身不动,缓慢下蹲,停顿3~5秒后站起。

3.侧弯:直立位,抬头挺胸,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向左侧弯至最大角度(右腰部产生牵拉感),停顿3~5秒后还原,再向右侧弯。两侧各10次。

三、下肢锻炼:能防止坐骨神经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下肢肌力。

1.蹬足练习:仰卧位,屈髋屈膝屈踝,使膝关节尽量接近胸部,足背勾紧,然后双足用力向斜上方蹬出,蹬出后尽量拉伸并绷紧腿部,维持5秒钟,最后放下还原。双腿交替进行, 20~30 次为1组,组数视病情和体能自定。

2.后腿伸练习:直立位,挺胸抬头,双手扶住墙壁或柜子等支撑物,双腿伸直,交替向后摆动,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做100~200个,每天2~3 次。

四、悬挂式腰椎牵引:双手向上攀住高处横杠,双足离地,使身体悬空(须注意安全,如高度不够,可弯曲两膝,使双足离地即可),利用自身体重进行腰椎牵引。每次悬挂牵引1分钟,若臂力不足也可分次进行,但累计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每天牵引2~3次。

五、相关注意事项:

1.康复锻炼应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康復锻炼动作要规范到位、保质保量。

3.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姿势,保护腰部,避免久行、久坐、久站。

4.肥胖者应适当减肥,以减轻体重对腰椎的压力。

编辑/麻 雯

篇5: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1、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睡较硬的床垫,仰卧时膝微屈,腘窝下垫上要间康治疗仪,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2、下床。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殿,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另一仙下肢再移下,手扶庆头站起。

3、坐位。坐位进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椅子腿搞度与病人膝到足认错的高度相等,同时把要间康治疗仪放在椅子靠背上。坐位时,膝部略高于髋部,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

4、起座。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

二、恢复期

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一可增加腰椎活动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稳定性。

1、仰卧抬起骨盆。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足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矫下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2、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3、侧卧位抬腿。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

篇6: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保健方法

一,“小燕飞”式锻炼:在床上采取俯卧位,以腹部为支点,双臂夹紧尽力后展,双腿并拢绷腿绷脚尖稍微向上翘起,头颈部稍微抬起上昂(离开床面即可),持续5秒钟,放松5秒钟,一天60次(分2~3次)。

二,两手半握拳,在腰部两侧凹陷处轻轻叩击,力量要均匀,不可用力过猛,每次叩击2分钟。

三,两腿齐肩宽站立,两手背放在背部,沿腰两侧骶棘肌上下按摩100次,以腰部感觉发热为度。

四,双手叉在腰部,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腰部放松,呼吸均匀,做前后左右旋转摇动,开始旋转幅度要小,逐渐加大,一般旋转80~100次。

篇7: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按摩图解

腰椎间盘突出这种疾病满载后期的恢复中,我们的患者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来进行一些辅助的治疗,帮助疾病加快恢复。

腰椎间盘突出按摩手法:

1、弹筋法。弹拨腰肌,以兴奋肌肉。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

2、揉法。沿腰背部顺行向下到小腿部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络使气血得以畅通。

3、点穴法。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改善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组织恢复。

4、点按法。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肌紧张状态。

5、拍打法。是结束调整手法,用手掌掌部自腰脊部开始向下到小腿进行拍打,以宣通经络,舒筋活血,兴奋松解肌肉,使腰腿肌肉得到放松舒展。

6、摇法。仰卧位屈膝屈髋后进行旋转摇运,以松解通利腰骶关节与椎间关节,调整关节内在平衡。

7、推法。用双手的手掌根沿着脊拄两侧自后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调整。

8、翻身仰卧,采用捏拿法。捏拿股四头肌,改善肌肉弹性,恢复肌张力。

9、推理法。沿着大腿的后侧顺行向下到跟腱进行推理,使下肢整体气血流通,肌肉舒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推拿方法:

1.摩肾益精:双手用力摩擦搓热,双手置身体后侧,双手掌顺时针方向搓摩双侧腰部肾腧、大肠腧30~50次。

2.按揉腰及下肢:双手置身体后侧,食、中、无名三指并拢,自上而下用力按揉患侧腰骶部、臀部及下肢后外侧肌肉3~5遍。

3.拳叩腰臀部:双手握拳置身体后侧,以拳背叩击双侧肾腧、大肠腧、环跳、秩边等处,先轻后重,轻重交替,各叩击30次。

4.擦腰及下肢:单手置身体后侧,用大鱼际或掌根擦患侧腰骶部、臀部及下肢后外侧,以局部发热为度。

5.仰卧摆腰:取仰卧位,双手握住床的两侧,左右摆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左右摆动30

6.牵引腰椎:双手拉住门框或双杠,利用自身重量拔伸牵引腰椎3~5分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 目的是改变椎向盘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减轻推向盘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消除神经根的炎性水肿。腰间盘突出可以用膏药来缓解病情的,【】,对治疗腰间盘突出疗效好。

(1)绝对卧硬板斥休息:有利于缓解脊柱旁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包括卧床大小便。

(2)持续牵引:可使桩间此间隙增宽,减少椎问双内压和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

(3)理疗按摩:有助干肌肉松弛.缓解肌肉痉挛及疼痛,减轻松间盘的压力。

(4)硬膜外注射皮顶激素:主要作用是减轻神经根周围的炎症与粘连。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是解除对硬脊膜及神经根压迫。

适用于症状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有较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手术方法有减压术、减压加融合术、脊柱融合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冬季如果腰部有冷感和沉重感的人,可自制一条宽20厘米的棉带束腰。在搬拾重物时不要用力过猛,也不可抬过重的东西。睡觉要睡木床板,任何有弹性的床铺,均会使腰部弯曲,引起椎管内压力增高,压迫神经根,使疼痛加重。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坐、站立姿势,注意睡觉姿势的合理性,纠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一旦出现腰扭伤、腰肌劳损等疾病应及早治疗。

在日常饮食中,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多吃补益肝肾的食物,如芝麻、核桃仁、动物的肝脏和肾脏等,忌烟及辛辣食品,还要多食有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竹笋、苹果、香蕉及各种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上班族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有妙招

(1)规范姿势:坐时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座位高度合适,两下肢并拢,双脚稳稳地放在地面上,尽量整个脚掌着地,避免含胸或佝偻坐姿。站时,两眼平视,挺胸收腹,下颌稍稍内收,双臂撑开并稍向后展,腰部平直,两腿直立,小腿微收,两足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睡眠,一般人采取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仰卧位时,只要卧具合适,四肢保持自然伸展,脊柱的曲度不大,变化不大;侧卧位时,一般认为右侧位比左侧位好,但不必过于讲究左侧位还是右侧位,因为人在睡眠中总要不断的翻身,以取得合适的体位。

行走时,应体态自然,双目平视前方,头微昂,口微闭,颈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

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后突,双臂自然下垂,双上臂自然摆动,摆幅30 度左右,下肢举步要有力,步行后蹬着力点侧重在跖趾关节内侧,利用足弓的杠杆作用推进身体前移,换步时肌肉微放松,膝关节不要过于弯曲,大腿不要抬得过高,步幅依自己腿长及脚长而定,一般为70厘米左右。行走时不要上下颤动和左右摇摆。

取物时,先屈膝屈髋,物件靠近身体,避免大弯腰提取重物。背重物时,胸腰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太大。担扛重物时,身体先蹲下,腰要直,胸要挺,起身要靠下肢用力,起身后稳住身子再迈步。

(2)预防外伤:提取或搬运物品时应量力而行,不要用力过猛.应避免久坐久站,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随时注意防止外伤,防止腰扭伤,防止慢性腰肌劳损。

(3)增强肌力:起居要有规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尤其要注意腰背肌训练,如可进行仰卧起坐、太极拳、散步、医疗体操等,通过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强健筋骨,加强腰椎稳定性。(相关推荐:深入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的综合知识)

(4)围腰保护:对有功能性腰痛患者,可自制宽腰带或到医药商店购买腰围固定腰部,但不要带橡皮筋的腰围。腰围上缘须达到肋下缘,下缘至臀以下。禁止使用过窄的腰围,以免腰椎过度前凸,也不要使用过短的腰围,以免腹部过紧。腰围配戴的时间应根据病情适当掌握。腰部症状较重者,如无不适感觉,应经常戴用,不要随时取下,并配合按摩、理疗、牵引等治疗。病情较轻者,可在外出时,尤其是要较久站或较久坐的时候(如外出乘车等)戴上,在睡眠或休息时,可解除腰围。在症状消退、体征逐渐转为阴性以,应去掉腰围,逐渐恢复腰部正常活动。一般整个使用时间以1~6周为宜,很长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以免腰肌发生失用性萎缩。在使用腰围期间,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腰背肌锻炼,以防止或减轻腰背肌的萎缩。

(5)其他:如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防止腰背受凉受潮;居室保暖、干燥;注意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心情舒畅、愉快;时刻有腰的保护意识,尽可能减少腰椎的累积性损伤,以减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

篇8: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 行腰椎突出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A组35例, 男13例, 女22例;年龄44~71岁, 平均49岁, 术后第2天拔出引流管后采取系统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责任护士每日宣教并按时监督辅助施行。B组27例, 其中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4~78岁, 平均45岁, 术后第2天采取同观察组相同的锻炼方法, 责任护士每日宣教由患者自行锻炼。术后应用营养神经、消除水肿、改善循环、抗感染、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 药物种类两组一致。

研究方法:从术后第2天开始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 同时对术前及术后两周两组患者的平均JOA评分进行对比;统计患者术后平均使用有止痛消炎药物并对比分析;统计患者术后平均使用有止痛消炎药物并对比分析。VAS疼痛评分: (1) 0分:无痛; (2) 0~3分:有轻微的疼痛, 患者能忍受; (3) 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 (4) 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 疼痛难忍。锻炼方法: (1) 直腿抬高训练:引流管拔除后, 嘱患者作直腿抬高训练, 抬高角度40°~90°, 10次/min, 3~4次/d, 并逐渐增加次数和度数, 从而达到防止神经根黏连的效果[2]。 (2) 腰背肌锻炼方法:a.头、四肢 (五点支撑) 过伸法:患者仰卧, 头、双肘、双足为着力点, 用力将躯干离开床面, 频率10~20次/min, 2~3次/d。b.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 两上肢向后伸, 两下肢及上胸部离开床面, 10次/min, 4~5次/d, 此法较适用于体质较好患者,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身体承受能力及术后状况个体化差异进行宣教指导。

术后用药:所有患者均术后使用甘露醇250 m L, 1次/d, 3 d;甲基强的松龙40 mg, 1次/d, 5 d;神经妥乐平2支, 1次/d, 使用至出院, 对于腰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或者缓解后又因活动而加重患者, 给予甘露醇, 甲基强的松龙加量或延长使用时间, 疼痛重者同时给予止痛药 (西乐葆、曲马多片) 应用。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定量资料t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手术前后JOA评分,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止痛药物使用情况, 见表2。

讨论

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和术后神经及软组织状态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给予腰椎后路手术, 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肌肉韧带及神经血管发生一定的损伤, 从而影响该部位的血液供应, 导致患者对肌肉的支配不佳, 肌力发生下降, 从而导致失神经废用性萎缩的发生。腰椎后路手术对患者的病痛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但可能会导致椎管内静脉丛和骨面出现渗血, 对相邻的神经组织产生压迫, 术后神经根周围会形成无菌性粘连, 会对神经根活动产生一定的限制, 从而容易导致腰椎不稳, 腰背肌无力, 引起反复腰痛、下肢不适等一系列症候群。

术后功能锻炼的作用:在手术后, 进行早期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对肌肉的血液循环具有促进作用, 对氧供应量具有增强作用, 对组织水肿具有减轻作用, 从而保持脊柱的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防止脊柱不稳及肌肉疲劳产生的腰腿痛, 对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减轻炎性反应, 防止坐骨神经无菌性粘连。在锻炼过程中重要的是次数, 已有研究表明高频率短暂重复的等长肌肉收缩锻炼是提高肌肉耐力的最佳方式。许多研究表明,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对坐骨神经无菌性粘连具有防止作用, 防止腰背肌发生费用性萎缩[3], 减轻腰背痛, 肢体麻木。手术过程是治疗的关键, 但术后功能锻炼也非常重要, 特别是腰背肌的功能恢复中[4]。故而应该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作为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

护理宣教及按时监督患者实施对患者依从性及术后锻炼效果的影响。临床实践中, 患者对腰椎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 往往受到依从性、对疼痛耐受程度的影响。患者术后不正确的锻炼方式可能加剧疼痛, 使患者不愿意接受锻炼甚至放弃术后功能锻炼。通过护理人员直接的护理指导可以很好的督促患者实施。从而提高患者锻炼的依从性及方式的正确性, 同时可以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时调整锻炼方案, 保证个体化的最佳锻炼方法。

参考文献

[1]夏孟红, 张晓东, 欧云生.功能锻炼在慢性下腰背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1) :74-75.

[2]陈施展, 姚一民, 衡代忠, 等.腰椎间盘术后直腿抬高锻炼的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杂志, 2002, 12 (1) :158.

[3]刘永才, 张松涛, 孙荣智.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J].颈腰痛杂志, 2003, 24 (2) :109-110.

篇9: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治疗腰背肌锻炼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表现的以腰 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障碍等为主的一种综合征,临床发病率很高,发病后严重地 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现在西医医院治疗本病多采用本科《外科学》(第四版)教材所提出 的:以卧床休息3周为主,并要求患者在3个月内不作弯腰动作,或有的采 用骨盆牵引持续引等法。而我在经过近10年间运用按摩配合患者早期腰部功能锻炼法治疗了 数百例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且治疗时间短,以其经济、方便、疗效确切而深受广大 患者欢迎,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在16~72岁之间,平均43岁;病程1周内的32例,1 月内的22例,半年内的18例,半年以上的28例。突出部位在L2~3间隙者2例,L3~4间隙者6例,L4~5间隙者86例,L5~S1间隙者52例,(其中有的患者占上述 情况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左突型46例,右突型42例,中央型14例。以上患者均带CT检查报告单 。

2治疗方法

2.1按摩疗法

2.1.1患者俯卧于床上,医者立于一侧,先用髆法在患者腰部及患肢上下髆10~20分钟, 一般髆到患者觉病处发热、松解为度,以解除局部肌肉的僵硬,增宽椎间隙,为下一步扳法 复位做好准备。

2.1.2腰部后伸扳法:医者以左手拇指抵压在患者椎间盘突出处的背椎旁,以右手臂抱双 下肢作后伸拉,双手同时用力,旨在使突出物在牵拉的状况下复位。

2.1.3腰部斜扳法:让患者侧卧位,并且要求在下面的腿尽力伸直,在上面的腿屈曲压于 下腿之上,术者面向患者面侧,一手臂按于患者肩部,一手肘抵于患者髂骨,以病变节段腰 椎为支点,作相反方向缓缓用力扳动,一般以听到咔嚓声最好,先扳患侧,后扳健侧。通过 不定位斜扳法整复突出物,松解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以致消 除患者腰部及下肢的疼痛等症状。

2.1.4屈膝屈髋旋转法:患者仰卧位,尽量屈膝至腹壁,腰椎紧贴床上,双手扶在床边并 握紧床,医者一手按于患者屈曲的膝部,一手推动双足,使腰部与骨盆发生左右扭转,以松 解被压迫的神经根。此过程大约3分钟。

上述按摩法在急性期以轻柔并让患者能承受为止,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病人承受力的增加而逐 步增加力度和强度,每日按摩1次。

2.2药物疗法在按摩的同时配伍利水药物,其方法拙作《利水药物在椎 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见《按摩与导引》1998.(7):48页。

2.3锻炼方法急性期让患者带上护腰带在床上做些翻身等运动,在能承 受的情况下可让患者下地行走,此时带上护腰带可减轻上半身对腰部的压力,使腰部处于制 动状态。大多患者按摩完毕即可下地行走,大约3天后便可加大运动力度,运动以倒走最好 ,也可以弯腰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弯腰度数可日渐加大,每天早晚各锻炼30分钟,直到恢 复健康。

2.4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4.1禁坐软沙发卧软床。因患者在软沙发和软床上休息时可使脊椎后弓而致腰椎间盘 的压力增大,并可使回纳的椎间盘重新突出。

2.4.2禁饮各种酒类。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神经根受压为其主要病理因素,饮酒后一是增 加 了椎管内的压力,加重了神经根的受压,二是酒精对神经系统有损伤作用,所以本病患者在 饮酒后多有加重病情的临床表现。

2.4.3弹性护腰带必须整天带,并在大小便时不能解除,仅在晚上上床后方可摘掉,并坚 持带到本病治愈后2周才能摘掉。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为腰腿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好转为症状,体征较治疗 前有所好转,功能恢复较慢。

3.2结果用上述方法治疗,最短3天,最长26天。100例中治愈92例,好 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

4体会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按摩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调整了突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 置,解除了神经根的压迫,再加上早期的腰部锻炼,增加了腰椎周围韧带和肌肉的弹性,使 突出物在腰椎松解的情况下更有助于复位,亦对按摩松解突出物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起到有效 的帮助,加速了本病的早日康复。同时锻炼增强了腰肌的弹性和肌力,更加强了复位后的固 定和防止复发的作用,这种疗法很适用临床门诊治疗,患者治疗期间无须住院,给患者带来 极大的方便,节约了患者大量的经济和时间,经我多年探索和观察,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治愈率高,经济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篇10: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

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

②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

(1)绝对卧床休息 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2)牵引治疗 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理疗和推拿、按摩 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4)支持治疗 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基础研究显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并促进椎间盘软骨基质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临床研究发现,向椎间盘内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减轻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同时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5)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2~4周后可再用一个疗程。

(6)髓核化学溶解法 利用胶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之间,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害神经根,以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使突出的髓核变小从而缓解症状。但该方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最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经皮髓核切吸术/髓核激光气化术

篇11:腰椎间盘突出的饮食调理方法

2、以蔬菜水果为主,蔬菜放一点盐和油煮熟,吃菜喝汤;多喝新鲜的果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最好选用牛奶、蛋黄、酸奶等。少喝茶和咖啡。如果术中失血过多,饮食中适当加一点动物肝脏、血制品及豆腐等。少量多餐(每日6餐以上)。

3、钙是骨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充分摄取。成长期自不必说,成年以后骨也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另外,钙还有使精神安定的作用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钙含量多的食品有:鱼、牛奶、酸奶、芝麻、浓绿蔬菜、海藻类。维生素B含量多的食品:粗米、精米、大豆、花生米、芝麻、浓绿蔬菜。

4、蛋白质是形成肌肉、韧带、骨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蛋白质含量多的食品有:猪肉、鸡肉、牛肉、肝脏、鱼类、贝类、干酪、鸡蛋、大豆、大豆制品。

5、维生素E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流、消除肌肉紧张的作用,用于缓解疼痛。维生素E含量多的食品:鳝鱼、大豆、花生米、芝麻、杏仁、粗米、植物油。

篇12:腰椎间盘凸出锻炼方法

2、仰卧、屈膝、大腿贴腹,两手抱膝、腰背贴床,使腰肌和下背部肌肉放松,然后分开两手,两腿伸直,连做3-5次。

3、仰卧起坐,若起坐动作困难,可用两手扶床协助,坐起后身体不可前屈,连做3-5次。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之一。

★ 家庭教育方法

★ 方法同义词

★ 说明文方法

★ 啄木鸟折纸方法

★ 食物保鲜方法

★ 什么方法能去黑眼圈

★ 香菜播种方法

★ 失眠治疗方法

★ 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篇13: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本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住院患者,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腰椎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同时排除由于腰椎结核、肿瘤转移等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腰腿痛, 排除严重骨质疏松、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将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突出节段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卧硬板床休息, 并给予推拿、中药烫疗、理疗等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功能锻炼指导, 嘱咐并保证患者每天进行功能锻炼, 其方法具体如下: (1) 直腿抬高: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即可练习下肢直腿抬高, 方法是取平卧位, 膝关节伸直, 足跟离床上举, 空中停顿5~10s后放松, 幅度由低到高, 以患肢为主, 2~3次/d, 5~10min/次。 (2) 腰背肌锻炼:有飞燕式和拱桥式两种。飞燕式即患者俯卧于床上, 两臂自然放于两侧, 腹部顶住床板, 腹肌收缩使上半身和双下肢同时后伸, 然后放松。少数不习惯飞燕式者, 先采用五点支撑法, 即仰卧位, 用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 使臀部离床, 腹部前凸似拱桥。如以上两种方法患者完成有困难的, 可采用俯卧单腿后伸法, 即患者俯卧伸直双腿, 两腿轮流后伸向上。也可采用头胸后伸法, 即患者俯卧, 双手后背于腰部, 头颈后仰。以上方法每次做10~15个, 2~3次/d交替循环进行。 (3) 腹肌的功能锻炼:患者仰卧双手抱于头枕部, 用腹肌力量坐起, 再躺下, 下肢始终着地, 不能坐起时将双手向前平伸然后坐起。10~15个/次, 2~3次/d。 (4) 腰部活动:脊柱小角度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环转腰部活动[2], 每次做2个八拍, 2~3次/d。 (5) 倒退走路:在较为开阔的平地上练习, 200~300步/d, 此法适用于恢复期患者, 开始时以腰围保护。老年人不做此项。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3]。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 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观察组55例中, 治愈35例, 好转17例, 无效3例;对照组55例中, 治愈18例, 好转32例, 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 在外力作用下, 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 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或突出, 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 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该病常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甚至丧失劳动能力。采用卧硬板床休息、推拿、中药烫疗、理疗等综合护理与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临床中发现, 部分医护人员没有看到患者的主动功能锻炼对本病康复的重要性, 忽略了对患者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并使之执行。

从本临床观察可以看出, 观察组因坚持积极合理的功能锻炼, 因而取得了较对照组更好的临床疗效。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局部脊神经根, 可致神经跟局部水肿、缺氧、缺血和无菌性炎症,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致神经根粘连。直腿抬高练习, 能扩大椎间隙, 使神经根移位, 松解粘连, 减轻脊神经根受压的程度。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脊柱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腰背部的骨骼肌系统在维持脊柱的稳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脊柱正确的活动姿势可改善脊椎小关节承受的异常应力, 恢复期通过腰背肌锻炼, 增强腰背肌肌力, 改善腰背韧性和调整肌肉的张力, 从而加强了脊柱关节的稳定性, 特别是对脊柱内外平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 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改善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病理现象, 使腰背肌起着肌肉夹板的作用, 有利于腰背功能的恢复[4]。另外, 锻炼时可加速血液循环, 使大量血液流向肌肉, 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的浓度[5], 又能带走致痛物质, 加速代谢产物排泄, 促进局部肿胀吸收, 减轻疼痛和恢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的原则及其护理要点是什么, 这是每一个康复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临床护理技能。

3.1 功能锻炼原则

锻炼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局部后整体、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以患者运动后不感疲劳、疼痛不加重为度。

3.2 护理要点

(1) 急性期宜卧床休息, 功能锻炼在急性期3~5d后进行, 以免加重疼痛。 (2) 锻炼时保证周围环境安全, 对初始锻炼的患者护士要做好动作示范, 并协助患者完成功能锻炼。患者住院期间护士要经常检查其功能锻炼完成情况, 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3) 做好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防止复发的知识,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在出院后需长期进行, 以预防复发。

关键词:功能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护理要点

参考文献

[1]钟庆玖.主动运动联合理疗与单纯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5) :107.

[2]董连青, 张杰, 孙立新, 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新医正骨法治疗后功能锻炼的指导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 :31-3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202.

[4]邵宣, 许竟斌.实用颈腰背痛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195-207, 352-383.

篇14: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表现的常见腰腿疼病症。自2000~2008年,作者采用按摩加牵引配合功能锻炼的系统治疗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观察7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最大68岁,年龄最小23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个月内50例,3个月以上者28例;单侧突出66例,中央膨出12例。临床表现均有腰部疼痛,咳嗽、喷嚏、负重时疼痛加剧。本组病例均为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排除孕妇、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排除有骨性病变、大小便失禁、其他全身疾患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腰椎牵引全组病人均先行腰椎骨盆牵引。患者俯卧位,在前胸及耻骨联合处各垫一软枕,使腹部悬空,行脊柱纵轴上下相反方向牵引,根据个体差异,牵引重量在15~35kg之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每次30~60分钟,每日1次,每两周为1个疗程。适用于腰及一侧下肢有轻或中度疼痛麻木者。对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疼痛剧烈强迫体位之急性发作期,则待症状稍有缓解后再用此法为宜。治疗前不宜饱食,以免腹胀,治疗后须严格卧床作息。

2.2按摩手法治疗

2.2.1首先在下背部到腰骶部再到大腿后侧,做滚法或掌揉,由轻到重,做到患者感到放松为宜。

2.2.2肘尖点压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大肠俞、次髑、环跳、委中、承山、阿是等穴位,以患者感觉到酸胀为宜,痛点向下放射为佳。

2.2.3双掌重叠放于脊柱病变位置上,合力反复垂直下压,逐渐加大力度,下压时间一分钟为宜(如果椎间盘突出症较重者,应配合在牵引同时做该手法效果更佳)。

2.2.4牵引按摩腰部后,嘱患者仰卧于按摩床上,术者一手扶患肢,另一手握足踝导引患肢屈膝屈髋,用力使膝贴腹后内旋或外旋。然后拔伸,拔伸时角度以直腿抬高30°以上为佳。使腰臀部坐骨神经得到充分牵拉,使与周围软组织得到分离,使臀部、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得到松解。

2.2.5患者侧卧,术者与患者面向而立。患肢在上,健肢在下,医者一手放于患者肩前部,一手放于患者髂后部,双手反向用力,协调活动腰部,逐渐摇至反向有阻力感时突然加力,此法常可听到弹响声。

2.2.6拇指点压气冲、伏兔、风市、梁丘、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等穴。

2.2.7抖法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用两肘挽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反背起,令患者两腿分开曲膝,使其双脚离地,同时以臀部着力颤动,牵伸患者腰脊柱,如患者脊柱向右侧弯,则将患者身体向左侧倾,牵伸其脊柱,臀部的颤动要和两膝屈伸动作协调。

2.2.8揉滚拿扣下肢。

2.2.9在神经根受压症状解除后,应配合一些热敷,理疗等方法。

3运动康复锻炼

3.1直腿抬高锻炼仰卧位双下肢伸直,交替往返直腿抬高,每侧10~30次。尔后足背伸直双下肢平行直腿抬高10~30次。抬高的角度为患者能耐受的最大角度,卧床休息期间,也可以做此锻炼,但锻炼强度要小,抬腿高度要小于30°为宜。

3.2屈腿蹬仰卧位双下肢屈膝屈髋,以腰腹之力交替往返蹬脚后跟,形似空蹬自行车状1~2分钟。

3.3 燕姿飞和跪床拔腰患者俯卧双手掌叠放于腰底部,头颈和双下肢放平直,用腰腹之力有节律的头脚上翘15~20次。双膝跪床,双手向床面前方做匍匐样前扑,往返拉伸脊柱,尔后双膝双手四肢点着床面,左右运腰摆胯,往返拉伸,两种方式方法各做8~10次。

3.4点脚转腰站立于空地分脚将身体重心落于一侧下肢,另一下肢足尖点地,足跟悬空,身体缓慢向足尖点地一侧转动至极限,运动15~20次,尔后换另一侧,同样姿势再转15~20次。动作沉稳有力。

3.5马步下蹲直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平直举起与肩同高,做马步下蹲,当下肢成90°时保持姿势不动,一呼一吸转腰背,左右各8~10次。

以上康复锻炼程势,要求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一次总时间在30~40分钟,术者对患者每4天在治疗后复检1次,以校正督促患者掌握锻炼要领,增强练习的恒心和耐力。锻炼要循序渐进,锻炼的幅度和强度都逐渐适当加强。

4治疗结果

4.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腰腿痛消失,椎旁无压痛及放射痛,腰部活动自如,直腿抬高80°以上;显效:腰腿痛大部分消失,椎旁无压痛及放射痛,腰部活动无明显不适,直腿抬高超过70°;好转:腰腿痛减轻,椎旁痛及放射痛减轻,腰部活动部分改善,直腿抬高30°~6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4.2疗效评定结果对该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两周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周,然后循序渐进做康复锻炼2个月,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治愈6例,显效50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治愈率71.8%,总有效率93.6%。随访6个月~1年。平均随访10个月,病情稳定。

5讨论

篇15:腰间盘突出的体育锻炼方法

游泳: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游泳运动较为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一种效果不错的锻炼方法。

仰卧蹬车:仰卧床上,双腿向上似蹬自行车状。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15分钟,此方法是广大患者推荐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锻炼方法。

引体向上:身体素质好的人可以在单扛上做引体向上,身体素质差点的人也可以双手握着单扛两脚悬空吊一会儿,手累了休息一会儿再做,一天反复多次。

篇16: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绝对卧床休息

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理疗和推拿、按摩

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髓核化学溶解法

利用胶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之间,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害神经根,以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使突出的髓核变小从而缓解症状。但该方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手术方法

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

篇17: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椎间盘是连接各椎体的主要结构,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是脊柱活动的枢纽,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三部分组成。椎间盘退变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各种原因产生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硬膜囊产生的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主要症状

临床上多数患者先有腰痛或腰部酸胀,2–3月后出现坐骨神经痛,随后两者可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少数患者始终只有腰痛或腿痛,通常情况下是在腿痛出现后腰痛明显减轻。急性期患者因保护性腰肌痉挛而腰椎生理前凸变浅或消失,甚至后凸,腰椎活动受限,尤其腰部后伸更为明显;慢性期和复发时,通常前屈和向患侧弯腰时受限明显,强迫弯腰时,将加重放射痛。一般情况下,卧床休息或采取屈膝屈髋体位可使疼痛减轻。

3、检查诊断

体格检查时,80%-90%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屈颈试验阳性。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肌电图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注意与腰椎结核、马尾神经瘤、强直性脊柱炎、梨状肌综和征、椎弓峡部裂和脊柱滑脱鉴别诊断。

4、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主要适用于初次发作,病程短,或症状、体征较轻的大多数患者。治疗方法一般分为:卧床休息、骨盆牵引、推拿手法、针灸疗法、封闭疗法、药物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疗法,特别是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强调积极合理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各种后遗症的发生。

5、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与特色。中医中药治疗可依据急、慢性期时所出现的疼痛、麻木、酸胀等主症选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温经利湿的方药,常用方药有腰痛宁胶囊、大活络丹、独活寄生丸等。腰痛宁胶囊通常作为首选药物治疗,其方药特点在于化瘀通络、功专止痛。主药马钱子疗效尤其突出,其止痛效果享有“中药激素”之美誉,全方为纯天然绿色药物,组方合理,具有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功效。

6、方药特点

方源根据《串雅内编》经典名方“九分散”化裁而成,由马钱子、麻黄、苍术、乳香、没药、僵蚕、全蝎、土鳖虫、川牛膝、甘草十味中药组成。其功能主治为消肿止痛,疏散寒邪,温经通络。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痛等多种病证。马钱子具有通络、强筋、散结、止痛、消肿、解毒功能治疗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等证。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他药,是该药疗效显著之根本。

7、预后康复

篇18: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我保健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之一, 困扰着许多患者。轻者表现为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在活动多、久站、久坐或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卧床休息后减轻。此期可采取非手术疗法, 加强自我保健。重者伴有明显的神经根压迫症状:下肢发麻、步履艰难、功能障碍, 卧床休息后无明显改善, 必须住院手术治疗。早期自我保健措施如下。

(1) 发作期间应完全卧床休息, 包括吃饭、大小便等均卧床。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1~3周后, 如症状基本消失, 可戴护腰下地活动。注意避免弯腰提取重物或腰部突然意外撞击。 (2) 局部用电动按摩器亦可减轻症状。 (3) 中药大活络丹、吲哚美辛、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亦可应用。 (4) 骨盆牵引法, 患者仰卧、床脚垫高, 用皮革或布制成骨盆固定带将骨盆固定好, 然后进行牵引, 一般重量为15~20kg, 每天牵引1~2次, 每次1~2h, 10d为1个疗程。 (5) 推拿按摩 (患者家属协助) 。①患者俯卧平板床上, 胸部及大腿根部垫枕头, 推拿者双手按住患者腰部, 由轻而重地、均匀地晃动、并向下按压, 目的使患者腰部肌肉放松。②患者侧卧, 上身往后转, 下身往前转, 推拿者一手 (或用肘) 压肩向后, 另一只手推髂骨嵴 (髋部) 向前, 先慢慢用稳力象拧麻花一样向相反方向扭到不能再扭动时, 嘱患者咳嗽。在咳嗽同时, 再用力突然扭转一下, 往往可以听到腰部发出嘎吱响声。然后, 另一侧以同样手法推拿1次。③患者侧卧, 推拿者一手推住患者骶骨后方向前, 另一手握踝部用力向后拽, 反复5~10次。④患者仰卧, 双腿伸直, 推拿者一手扶住患者膝盖, 一手扶脚跟, 将腿尽量抬高, 反复推拿5~10次。

总之, 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能大意, 行自我保健6个月以上效果不佳、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要考虑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

篇19: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锻炼方法

摘要:将68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人)和太极拳组(37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太极拳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并对两组对象实验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十四式太极拳有利腰部肌肉放松,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肉力量,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使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得到改善。

关键词:二十四式太极拳;腰椎间盘突出症;锻炼;康复

中图分类号:G8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27-03

本研究在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基础上,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将二十四式太极拳作为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积极的康复治疗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响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扩大了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范围,丰富和完善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健身的现代科学理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经医院进行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同时必须满足以下5个方面的要求。

1)年龄18~60岁;

2)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适应症;

3)无下肢、脊柱手术史;

4)无脊柱的骨折或明显畸形;

5)无运动疗法的禁忌(如严重高血压、心梗病史,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呼吸功能紊乱等)。

以徐州市中医院2004年10月接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运动疗法太极拳组的37名患者在采用一般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练习时间每周周一至周六早晨,每次时间为60 min左右。训练周期从2004年11月到2005年5月,总体时间为6个月。

对照组在此期间主要采用以物理治疗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

1.2.2测试指标

1.2.2.1临床体征指标主要包括:直腿高抬试验和疼痛程度评分。

1) 直腿高抬试验的角度测量:采用通用量角器检查法;直腿抬高试验的评定,采用直腿抬高1°,得分增加1分的方法,患者总的抬高角度则为得分总值。每项检查三次,取其平均值为本次实验的分数。

2) 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e Scale,VAS)进行评定,分值范围0~10分。

具体方法为采用一条长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上数字0和10,0表示无痛,10表示想象中的最剧烈疼痛。在测量前向实验对象介绍VAS含义及与疼痛的关系,让实验对象在VAS表上移动游动标尺,标尺所处的位置代表实验对象疼痛程度。

供实验对象参考的具体分值数字范围为:

0分: 无疼痛

1~3分:有轻微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休息;

4~6分:疼痛影响休息,需要给与一定的止痛处理;

7~10:疼痛难以忍受,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1.2.2.2临床神经电生理指标采用丹麦丹迪公司DISA-200C型神经肌电图仪,检查室内保持约25℃的室温,将下肢腓神经作为被检测神经。

运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检测时,刺激电极分别放于膝关节外腓骨小头下方和踝关节外侧与外踝平行位置,记录电极放置脚掌侧拇趾端;根据两个刺激电极位置和两次刺激时产生M波的潜伏期,来确定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检测时,环状刺激电极缠绕于小趾端,记录电极位于踝关节外侧与外踝平行位置。刺激频率为2 Hz,叠加次数为100次,根据叠加后波形的潜伏期来确定腓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为了较好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本研究选取了20名20~55岁的成年人,作为正常组与其进行对比分析。

1.2.2.3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法跟踪随访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了解他们的身体改善状况,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订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定疗效,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60%为显效,25%~60%为有效,<25%为无效。改善指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1.2.3数据处理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与组内变量采用玹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

2结果

2.1两组对象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的变化┯杀2可以看出:经过六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增加(玴<0.01 ),对照组直腿抬高角度虽然也有所增加(p<0.05 ),但二者之间比较仍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2两组对象疼痛程度评分值的变化┯杀3可以看出:经过六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玴<0.01),对照组疼痛程度虽然也有所减轻(p<0.05),但两组间比较仍呈显著性差异(p<0.05)。

2.3两组对象腰椎功能改善指数的变化腰椎改善指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表4为实验前后太极拳组与对照组腰椎改善指数评分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对象之间比较,腰椎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实验后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玃<0.01);两组对象组内比较,实验前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对象之间改善指数、改善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对象腰椎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太极拳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2.4两组对象临床康复效果的比较┯杀5可以看出,经过六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的康复效果显优于对照组。

2.5两组对象下肢神经传导机能的比较┍6为三组对象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实验前的太极拳组(40.87±5.71)m/s和对照组(40.41±4.86)m/s,明显慢于正常人组(44.61±2.64)m/s,统计学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玴<0.05);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实验后太极拳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42.89±5.47)m/s,与实验前和对照组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却有增加的趋势。对照组40.17±5.88,统计学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玴<0.05)。

表7为三组对象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实验前的太极拳组(35.74±6.47)m/s和对照组(35.55±6.37)m/s,明显慢于正常人组(39.78±2.32)m/s,统计学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玴<0.05);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实验后太极拳组腓浅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37.92±5.50)m/s,明显快于对照组(35.69±6.85)m/s,统计学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玴<0.05);太极拳组实验前后比较,也呈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与分析

3.1二十四式太极拳对腰椎系统的稳定作用肌力的大小取决于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肌肉中纤维的数量、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等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组的腰椎功能评分由7.82±2.13增加到25.34±6.89,实验前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玃<0.01)。对照组的腰椎功能评分由8.09±1.98增加到18.38±5.48,实验前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玃<0.01);实验后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P<0.01)。两组对象之间改善指数、改善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对象腰椎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太极拳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太极拳运动明显该善了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稳定性。

3.2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牵引治疗作用腰椎牵引是治疗LDH的主要环节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学者认为牵引治疗LDH的机理在于:1) 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2) 促进局部炎症消退;3) 解除腰背部肌肉痉挛;4) 解除腰椎后关节负载,纠正脊柱关节紊乱,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近而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结果发现经过6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增加(玴<0.01),由35.02±6.18增加到68.12±7.65。对照组直腿抬高角度虽然也有所增加(p<0.05),但二者之间比较仍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说明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缓解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

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尾闾又称尾骶,包括骶椎和尾椎),尾闾保持中正,身型不偏不倚可使身体中正安舒。通过身法锻炼,使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对拉拔长,调整成为一根正直而富有弹性的躯体支撑中轴。同时使整根脊椎对拉拔长、节节松开增强弹性,平稳安舒地坐落于骨盆之中,这就是“立身中正”。

太极拳的放松过程是人脑首先有一个入静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一念代万念的意识活动意念诱导身体各部位逐渐松开,如“节节松开”,即有意识地将全身骨骼、关节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逐次松开,同时不断改变关节的相对位置,形成“一身背五弓”的结构。

这样通过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一方面可减轻椎间盘压力,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椎间小关节的张力,稳定脊柱节段。

3.3太极拳对外周神经传导机能的影响┍狙芯糠⑾郑6个月太极拳运动后腓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太极拳组经太极拳运动后,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实验前和对照组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却有增加的趋势。本研究还发现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人比较明显减慢,其原因可能与腰骶神经根受压有关。但6个月太极拳运动后,太极拳组腓浅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呈差异(玴<0.05),这说明太极拳运动改善了腰骶椎的稳定性,使受压的腰骶部受压的神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除,进而使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得到了改善。

3.4二十四式太极拳对缓解疼痛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经过6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疼痛程度评分由4.85±1.27减少到3.04±1.19,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玴<0.01),对照组疼痛程度虽然也有所减轻(p<0.05),但两组间比较仍呈显著性差异(p<0.05 )。

中医理论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或圆形,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可使肌肉运动更富有节奏,从而有效地帮助气血运行,使能量物质顺畅地运送到组织器官,防止组织器官缺氧,及时清除代谢产物,保证机体活力。

二十四式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尾闾又称尾骶,包括骶椎和尾椎),还要求“虚胸实腹”,“虚胸”, “实腹”配合丹田鼓荡,可使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加快,减少淤积,有利于通畅血液循环。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时可使血液循环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流发生明显的重新分布。

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可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或刺激,椎管内外平衡失调得以纠正,促进了神经、体液调节、微循环障碍得到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

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是一种使全身肌肉均匀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动力性运动,其动作和顺自然、松柔缓慢。这种松与紧的动作,会对所在肌肉产生一种自然“按摩”作用。可使血液循环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流发生明显的重新分布。这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促使局部肿胀吸收及神经肌肉活动功能恢复。

4结论

1) 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椎的稳定性,使腰椎活动范围趋于正常。

2) 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有利于腰部肌肉放松,缓解肌张力,增加肌肉力量,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 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可以减轻或消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使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鲁玉来,蔡钦林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00.

[2] Kankaanpaa-M,Taimela-S, Airaksinen-O, et al. The efficacy of active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Effect on pain intensity, self-experienced disability,and lumbar fatigability[J].Spine,1999,24(10):1034-42.

[3] Nachem A. Lumbar spine instability: A critical update and summary [J].Spine,1985,10(3):290-291.

[4] Kankaanpaa-M,Taimela-S, Airaksinen-O, et al. The efficacy of active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Effect on pain intensity, self-experienced disability,and lumbar fatigability[J].Spine. 1999,24(10):1034-42.

[5] 何成寺,熊恩富,熊素芳,等.骨质疏松的运动防治[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20(1):7-9.

上一篇:友情的句子:友情将我们紧紧地相连下一篇:全院影像科室检查流程数字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