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的鉴赏

2024-06-16

李白《行路难》的鉴赏(通用10篇)

篇1:李白《行路难》的鉴赏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鉴赏: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袴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末,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末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篇2:李白《行路难》的鉴赏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渲染朋友为李白所设的饯,行之宴的丰盛与隆重:不仅酒具,杯盘珍贵,酒菜也很值钱。“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这时却“停杯投箸”不能饮,足见内心的不平静,继而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空怀一片报国之心,非但不被皇帝任用,反被“赐金还山”此情形不也是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显示着不甘消沉之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树信心与豪情。“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篇3:李白《行路难》的鉴赏

诗歌只在第九句出现“行路难”三字, 可前面句句与“行路”有关。诗中处处写路却处处难行。

送行“路”:友人饯行, 失意愤懑。

“路”难行:黄河塞冰, 太行封山。

想出“路”:吕尚伊尹, 只是梦想。

叹行“路”:路路不通, 难上加难。

行前“路”:云帆沧海, 自我心安。

细究原因, 路难行有多方面的缘由。

一、融于时世的黑暗, 难!

公元742年 (天宝元年) , 李白奉诏入京, 担任翰林供奉, 可是两年后被“赐金放还”。李白被逼出京, 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诗歌题目本是旧题, 但形容李白此时的处境真是极其贴切。诗中的现实是通过比喻手法写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以无限的悲愤写行路的具体的难。诗人是过分自信的, 黄河是国人的母亲河, 太行山也是古人理想中要登临的高山。诗人兴致勃勃前往却心情黯然而归。以这种极大的落差来写失意愤懑的心境是非常具体可感的。

二、实现精神的高贵, 难!

细读文本, 笔者读出了诗人追求的是精神的高贵和理想的实现, 因此路将比常人更难行。诗歌的前四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我们很容易理解其表面的意思, 心中郁愤, 痛苦, 理想不能实现。这样的“解读”固然没错, 但是却没有理解其中更深刻的意义。其实, 这“金樽清酒”与“玉盘珍馐”不但是借代“美食”, 更是借代一种富贵的生活。古时征人只能用“‘浊酒’一杯家万里”, 而清酒自然是珍贵的酒, 一般人恐怕无福享受。金玉的生活加上清酒的陪伴, 不正是世人眼中“诗仙”的理想生活吗?但在富贵与理想之间, 诗人更向往的还是精神的高贵与理想的实现。无奈因奸佞之闭塞贤路, 理想实现无门的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 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吕尚、伊尹成功的例子摆在前方, 而对诗人来说只是个美丽却不可实现的梦想。一般读者读到末句都认为这是诗人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体现。然而, 笔者却读出了诗人无路可行的无奈和宽慰友人的善意。是两年的长安生活教会他思考了吗?应该不是。诗的后四句诗人反复吟咏“难”, 极写彷徨无定的心情, 却又自我安慰说会有“云帆”济“沧海”。可是事实上两者都没有, 诗人的路还是难行。

三、改变自我的个性, 难!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 被世人称作“诗仙”, 他才高志大, 很想干一番大事业, 入京后,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 变相被撵出了长安。如果李白知道脱俗的诗歌不能和浑浊的政治混为一谈, 知道人与人相处是需要技巧的, 他就会明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是李白不能很好地认识自身的情绪。他有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 本来就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宫廷。二是李白不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即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 酒后发“仙言”的事为数不少。“天子呼来不上船”, 难免会因此伤人。三是李白的自我激励过头, 它能够帮助李白走出生命中的低潮固然好, 但是过高地看待自己而轻视了别人却不好了。浪漫与严峻现实的矛盾也常使他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四是李白不能认知他人的情绪。李白过于高傲自负, 过于理想化, 他看不惯李林甫的行为, 借脱靴奚落引荐李林甫的高力士, 也因此得罪了权臣, 被赶出长安也是必然的事。

因此, 路难行是有历史性的———在当时那个年代, 也是有主观性的———在过分自信的大诗人李白脚下。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更深层次的做人的道理。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最后15分钟的教学过程。

(一) 寻找“路”

列举各种诗文中关于“路”的描写。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2)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4)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鲁迅)

(二) 探讨“路”

为了能理解李白的理想和性格特点, 笔者在课堂上补充介绍了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李白的诗作《梁园吟》:“歌且谣, 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末两句的含义是“我总有一天会像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 被请出山实现济世的宏愿”。由此, 学生理解了李白的高贵的精神理想之路实现之难。

课堂上, 笔者还组织了小小的辩论赛:假如李白在今天求职, 你认为他能施展大志吗?辩论中认为“李白在当时不能生存, 在今天更不能生存”的学生占多数。李白的个性决定了这一事实。学生领悟到:“每一条路总是自己选定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在路上有时需要为目标的实现做一些改变。路不难行,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 要问志向 (如周恩来、毛泽东) 。人能看多远?这话不要问眼睛, 而要问胸襟 (反例成克杰) 。人能创造多少?这话不要问双手, 而要问智慧 (如爱迪生、司马迁) 。漫漫人生路,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三) 吟诵“路”

在反复吟读诗句中结束教学, 并布置作业:写读后感。

篇4:李白《蜀道难》鉴赏

李白《蜀道难》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文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峰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要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树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开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篇5:李白《行路难》的鉴赏

行路难(三首其三)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 【注释】 ①子胥:伍子胥。

②税驾:解驾,休息。

③唳:鸣 【赏析】此首用史实、典故更加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价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如果说前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用典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与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

篇6:李白行路难

《行路难》三首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行路难》三首。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阅读李白的三首《行路难》,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整首诗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可以说是一股感情奔泻的激流,随着复杂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诗的起伏波澜。愤懑的激动,苦闷的彷徨,昂扬的乐观,交替而出,转折振荡,撼人心魂,表现了诗人歌行体诗的特色。全诗三段,每段的前半部分,或实写,或比兴,侧重于客观的描写;后两句或直言,或用典,都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对现实与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写,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冲突,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碍,反映出诗人由此而引起的内心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变化跳跃。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倔犟、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写出了诗人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梁启超曾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论毅力》,《饮冰室文集·新民说》)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壮语,固然动人;然而无力面对人生险途的理想却无疑是虚幻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诗中,面对美酒佳肴时的茫然,“冰塞川”、“雪满山”所象征的仕途艰难,以及“行路难,多歧路”的残酷现实,既是阻挠诗人理想实现的障碍,同时也是考验诗人斗志与信心的试金石。诗人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正是他冲破重重矛盾和障碍之时,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来和希望的开始。

该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第二首,着重表现现实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句,这是多么悲愤的呐喊!结尾的“行路难,归去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行路难》第三首,则更多地表现了消极颓唐,及早隐退的情绪。

这三首《行路难》,充分地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与苦闷,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对腐朽的上层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表现。

阅读李白的诗歌,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篇7:李白《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

1.在朗读、吟唱中理解背诵本诗。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3.理解比喻、引用、反复等艺术手法的作用,体会作者在困境中的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重点 :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感受作者情感变化。2.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引用、反复等艺术手法的作用,体会作者在困境中的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学生自主搜集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教学设计

一、走进李白,导入新课:(3分钟)

1.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李白,教师适当补充;

2.引导学生回顾与李白有关的名句,引出课题,让学生释题; 3.学生交流本诗的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8分钟)

1.教师先范读,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情感;

2.播放吟唱视频,在朗读吟唱中初步感受诗人情绪的变化。

三、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情感变化:(25分钟)

(一)抓住关键词句,走进诗人内心:

1.请学生读前四句后,提问:结合注释,你读出什么内容?(学生自由交流)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面对朋友的盛情,诗人一开始的心情怎样?高兴)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四句诗在你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试想一下:是什么原因让禀性豪 爽嗜酒如命的李白面对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诗句中用了哪些动词?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二)分析艺术手法,感受诗人情怀: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教师点拨: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讲故事)。提示: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人在这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被统治者信任重用,希望建立一番伟业。)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1)怎样理解作者回归现实后发出的咏叹?(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2)诗人为什么要连用四个三字的短句?

这四句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反复感叹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

4.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学生结合注释及自己的经验理解)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会乘长风破万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教师点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乐观!....5.结合自身,品评名句:(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结合自己学习生活来谈感受。)6.请学生结合全诗梳理一下诗人的情绪变化。

四、学法总结:(3分钟)

(一)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二)请学生总结一下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3分钟)

(1.抓关键词句;2.进入情境;3.探究艺术手法;4.反复诵读。)

篇8:李白《行路难》的鉴赏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在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时所作的一首诗———《行路难》。

诗人要别离长安了, 心中苦闷不已。面对金樽清酒, 面对玉盘珍馐, 如此丰盛的宴席, 诗人却一反常态,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他感到无所适从。一个心怀伟大政治抱负的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壮志难酬, 功业难建, 世路艰难。

回想当年, 25岁离蜀辞亲远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越州, 写下了无数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他一生浪漫, 不受羁绊, 他不愿应试做官, 只是广交天下名士, 多次拜谒社会名流, 他希望千里马遇伯乐, 能够得到高人引荐, 从而一举登上高位, 难道这一切, 不就是为了踏上仕途, 邀取名誉吗?然而十年辛苦两茫茫, 妻离子别, 千金散尽, 贫穷潦倒, 李白的人生列车没能按照他所画的轨迹行驶。李白愤慨惶惑, 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怀才不遇, 何时才能高山流水遇知音呢?狂热执著的李白没有轻言放弃, 他想尽办法接近荆州刺史韩朝宗, 毛遂自荐, 可是韩朝宗的势利、迂腐让李白无法忍受。

经历了多年的干谒失败, 李白已是遍体鳞伤, 可是苦心人天不负, 他有幸得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力荐, 受诏入京。李白得意地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感叹。李白美其名曰翰林学士, 其实只是个侍奉皇上和当时的宠妃杨玉环的弄臣而已。国家一派繁荣, 玄宗无需倦于政事, 诗人报国无门, 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无疑给诗人当头一棒。李白恃才放旷使其目空一切, 力士脱靴、贵妃研墨、天子引纸, 让李白得意非凡, 也让力士怀恨在心。玄宗听信杨国忠、高力士等的谗言, 李白被赐金还山, 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的喜怒哀乐, 从不掩饰, 跃然纸上。从此, 从政之梦成为泡影,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仕途如此艰难, 我的路在何方呢?诗人感慨万千。

为了从政, 他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 饱读经书, 可谓满腹经纶;为了从政, 他执著等待君主的醒悟?“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当年的吕尚、伊尹开始也是政治不顺, 而后来不也照样受到了重用吗?前面的路崎岖不平, 歧路甚多, 可是诗人却倔强地认为“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摆脱彷徨, 摆脱苦闷, 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呼喊。在《梁园吟》中, 他坚信, “东风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应未晚”, 建功立业, 报效祖国, 乘长风, 破万里浪, 大济天下之机会终会到来, 自己的人生价值终会得到体现。

篇9:李白《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第二首中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后一句用汉代贾谊遭受元老贵臣忌恨排挤的典故,意思很明白。诗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时,曾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处于草野间的人。诗人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以为从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他怀着一腔热望来到长安,看到的是贤愚不分的现实:“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鸾凤却栖止于草丛之中。遭遇的则是不断射来的明枪暗剑:“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简直无法再在长安驻足,只好“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了。这不能不使诗人心中充满愤懑之情。

其一诗共十四句可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侧重写客观现实,后一部分侧重写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本诗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过意象组合,构成可感的诗歌形象予以表达。揭示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基本途径。

前四句(第一段)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描绘抒情主人公面对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种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指华贵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钱的好酒。“羞”同“馐”。“珍馐”指珍贵的菜肴。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下筷,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几句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四句诗表露出来的激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势。由于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对诗人行为表现的描写反映出来,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的情绪,还能看到他被苦闷煎熬的神态,大大加强了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整个诗句都是用夸张强调的笔墨。前两句特别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华贵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盘,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盘菜万钱。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这使人从反面起兴,以此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见出愁愤之深。

第三句写不能食,重叠两个动作,“停杯”、“投箸”,属细节描写

第四句写激动之情,排比三种情态,“拔剑”、“四顾”、“心茫然”,都是用浓墨重笔,勾勒得异常醒目,给人印象强烈。

这四句显然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诗句的影响,但已带有唐人诗的流宕风华。诗从愤懑情绪发端,倾泻而出,很有气势。

诗人的愁苦从何而来呢?接着的两句写情绪产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难本题。

中间的四句是诗的第二段,釆用比兴象征方法,运用多种意象,形象传达出失望与希望的内心矛盾。开头是用现实中的险山恶水,暗示当时自己处境的艰难和政治道路的坎坷。第一段四句是白描笔法,这两句则转用比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生动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处境,想要渡过黄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住了道路。此时,李白正打算东游梁、鲁,不料途中却遭遇黄河、太行之险。这两句用来比喻世路艰难、举步皆蹶的情况,贴切而明透。鲍照《舞鹤赋》说:“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李白这两句用词同鲍句相近,但鲍句只是写景,李白则用为比兴,含意便大不同。诗的表面意是欲渡黄河而坚冰塞川,将登太行而大雪封山。而诗人的真正用意,却是借山川的阻碍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样广袤的世界上竟没有自己的—条出路,诗人瞻望前程,怎么能不四顾茫然呢?

那诗人就此止步了吗?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拔剑四顾”依然是不甘消沉。由于现实的险阻,他试图过“垂钓”、“乘舟”的游闲隐居生活,但下不了决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更是—种继续追求的表现。从字面上看“垂钓”、“乘舟”是一种途穷归隐、游闲自得的生活,实际上这两句是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吕尚遇到周文王时曾经在溪边钓鱼,后得遇文王被征为师,又帮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个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汤之前,原不过是个耕田的,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穿过,后果然受到商汤的赏识,并帮汤取得了天下。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吕尚、伊尹自比。梦寐以求的是像他们那样受命于贤明君主,作一番大事业。这两位开始并不顺利,但最终成了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这给了李白以信心,也使他万分不平。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这样的幸运,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用此典故显示出诗人仍然不能忘记现实,他还是盼望能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段中,李白的希望与失望,抑郁与追求急剧交替变化。

正是这种现实与希望在内心中的激烈冲突,使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诗进入第三段。先以“行路难,多歧路”把情绪由憧憬拉回现实,准确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欲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犹如说止处,这里引申有往意。诗句节奏短促跳跃,他仿佛走到一个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从,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前呼后应的。可以看作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它真实地传达出苦闷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维艰,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我们认为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诗人并没有由徘徊而颓唐,由苦闷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声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响亮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是用南朝宗悫的典故。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树功业。由于他矢志不渝,奋勇自励,终成大器。文帝时,为振武将军。后随武陵王刘骏(孝武帝),屡建战功,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大明三年,参加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死后,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李白困顿之时,化用宗悫语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乐观与自信。“云帆”指高帆。“济”是渡越。“沧海”即大海。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张高帆直越大海。诗语的高亢昂扬,气势的豪迈直前,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

整首诗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可以说是一股感情奔泻的激流,随着复杂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诗的起伏波澜。愤懑的激动,苦闷的彷徨,昂扬的乐观,交替而出,转折振荡,撼人心魂,表现了诗人歌行体诗的特色。全诗三段,每段的前半部分,或实写,或比兴,侧重于客观的描写;后两句或直言,或用典,都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对现实与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写,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冲突,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碍,反映出诗人由此而引起的内心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变化跳跃。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倔犟、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写出了诗人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梁启超曾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论毅力》,《饮冰室文集·新民说》)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壮语,固然动人;然而无力面对人生险途的理想却无疑是虚幻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诗中,面对美酒佳肴时的茫然,“冰塞川”、“雪满山”所象征的仕途艰难,以及“行路难,多歧路”的残酷现实,既是阻挠诗人理想实现的障碍,同时也是考验诗人斗志与信心的试金石。诗人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正是他冲破重重矛盾和障碍之时,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来和希望的开始。

该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第二首,着重表现现实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句,这是多么悲愤的呐喊!结尾的“行路难,归去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行路难》第三首,则更多地表现了消极颓唐,及早隐退的情绪。

这三首《行路难》,充分地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与苦闷,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对腐朽的上层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表现。

篇10:李白行路难翻译赏析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上一篇:六年级“平安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则范文下一篇:学校各项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