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建设

2024-06-10

人民调解建设(共8篇)

篇1:人民调解建设

人民调解室机构建设

门外:牌子镇人民调解室

门内:

1、将人民调解的职责、范围、程序、纪律,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调解室组成人员姓名、照片等内容上墙公开。

2、宣传标语一幅

3、电脑桌椅一套、打印机一个、调解长桌一个,凳子若干,调解员、当事人等牌子若干。

4、档案柜一个

5、一批文件盒(夹),包括各村人民调解员资料,汇总的大进镇人民调解案件等,可上墙,可放在柜子中6、1个法律宣传资料架、若干法律书籍等。

7、植物若干、古今调解名言警句、民间谚语、民谣等书幅字画。

需购买的东西清单:

调解长桌一个、凳子5把、文件盒(夹)20个、档案柜一个、法律宣传资料架1个、制作人民调解的职责、范围、程序、纪律,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宣传牌子和宣传标语、植物2盆

篇2:人民调解建设

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全县政法维稳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有关通知精神,县司法局决定在全县开展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活动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民调解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通过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人 民调解工作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活动,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和业务规范化建设,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高调解员队伍素质,改善调解工作条件,增强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提高全县人民调解工作水平,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巩固基层政权组织,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更好地担负起建设平安莒南的责任和使命。

二、明确目标,综合施策,推动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 建设顺利实施

全县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规范化建设,力争用一年时间实现下列目标任务: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调解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观,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更加突出。

(一)加强组织建设,努力实现组织体系规范化

1、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网络。每个村民委员 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均应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以自然村(居民小组)、小区(楼院)等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选聘调解员(纠纷信息员);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以车间、部门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选聘调解员。要加强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作用。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三级调解网络。积极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沟通协调,着重加强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

2、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村(居)社区、企事业 单位、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由“所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或者所在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名称或者所在企事业单位名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两部分内容依次组成。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由“所在市、县或者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名称”、“特定区域名称或者行业、专业纠纷类型”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三部分内容依次组成。

3、人民调解组织实行备案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必须 符合群众性、自治性、民间性的要求,履行相关选举程序,形成有关书面材料和档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司法所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上报县局基层科。

4、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司法所承担指导本辖区内 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职能。司法所要切实加强对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请求或者根据需要,参与对复杂疑难纠纷的调解;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予以检查,发现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调查研究纠纷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改进工作。工作、会议纪录应做到及时完整。

(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整体素质

5、严格任职条件。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村居(社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收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专兼职人民调解员。

6、严格按规定选聘或解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或者其他群众性组织推选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人民调解员因故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原选举单位或聘任单位及时改选、改聘,严重失职或违法乱纪的,予以撤换 或解聘。人民调解员的选举、聘用应做到手续齐全、资料齐备。

7、切实抓好教育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经验交流、旁听庭审和推荐担任人民培审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各司法所每年至少对辖区内的全体调解员进行一次以上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确保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在95%以上。积极参加全县人民调解“大练兵”活动,人人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激发广大调解员工作热情。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运行

8、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矛盾纠纷排查、受理、分流、调处、情况报告、督察督办、协调会议、档案管理、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明确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人民调解员的职责、任务及调解程序,逐步形成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体系。

9、加强人民调解统计报送工作。要全面、及时、准确地对人民调解工作情况进行登记、统计和报送。人民调解员调解每一件纠纷,都应当填写《人民调解员调解案件情况登记单》。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每月25日(如有改变另行通知)前向辖区内的司法行政机关报送当月的《人民调解案件排期 情况统计表》,各司法所应当每月28日(如有改变另行通知)前向县局上报当月的《人民调解案件排期情况统计表》。

10、健全人民调解卷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应当制作调解卷宗,做到一案一卷,并定期集中归档。

(四)加强业务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

11、完善人民调解受理方式。当事人书面申请的,应当填写《人民调解申请书》;口头申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填写《人民调解受理登记表》。对于排查中主动发现的、群众反映的或者有关部门移送的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主动进行调解。积极受理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以及其他行政机关委托的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主渠道作用。

12、依法开展调解活动。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应当严格遵循人民调解工作原则,主动告知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耐心听取当事人对纠纷事实的陈述,深入讲解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帮助当事人认识其在纠纷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纠纷激化。

13、规范人民调解协议书。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由人民调解员填写《人民调解口头协议登记表》。《人民调解协议书》应当按照司法部规定的格式,载明下列内容:双方当事人的基 本情况;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14、督促双方当事人履行人民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防,并填写《回访纪录》。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应当督促其履行。发现人民调解协议内容不当的,在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再次进行调解达成新的协议。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经费保障建设,夯实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后劲

15、改善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条件。人民调解委员会硬件设施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做到“六统一”(即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印章、标识、程序、制度、文书统一)。人民调 解委员会要有必要的办公用房和办公桌椅,配备必要的现代办公设施(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和存放调解案件资料卷宗的档案柜。

16、推动落实人民调解工作各项保障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积极争取将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拨付到位;制定人民调解员办案补贴发放标准,并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细化工作要求,明确规范化调解委员会认定标准

17、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为规范化调解委员会:(1)五项工作(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基础设施和经费保障建设)均符合规范化建设要求;

(2)书面调解协议制作数要达到全部调解案件的50%以上;(3)未发生因调解不及时或调解不当而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或民转刑案件;(4)未发生因调解不及时或调解不当而引起的群众性上访;(5)未发生调解员严重违法乱纪行为;(6)未发生其它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事件。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各司法所要加强对本辖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领导,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加强协调、调度,推动规范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严格落实责任制,要带着感情抓落实,切实做到发展压力层层传递,工作动力级级提升。县司法局将对全县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每季度调度一次情况(各司法所要在每季度末月的25日前将本辖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活动情况上报县局),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规范日常工作,积极争创规范化调解委员会。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实践创新,及时发现并认真研究解决规范化建设活动中的问题,努力将人民调解与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相结合,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篇3:人民防空建设理论探讨

人民防空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是这样规定的:“国家根椐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1]人民防空任务可分为平时任务和战时任务。

平时任务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1]。即人民防空的各项准备必须符合国家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按照国防建设的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人防建设,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只要存在军事威胁,这项工作就不能停止。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主要包括群众自防护措施和政府主动防护措施,战时任务是:“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概括起来就是“走、藏、消”。“走”就是及时组织人民群众、装备和物资的疏散。但人民防空疏散行动必须按照国家发布的命令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行动。疏散分为早期疏散、临战疏散、紧急疏散。早期疏散是刚有战争时的疏散,其对象是儿童、老弱病残、科研人员和随单位搬迁的人员等;临战疏散是战争即将爆发时的疏散,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战时难以坚持生产或不担负战备执勤人员。紧急疏散是指战争发生时,按照疏散预案组织的人员紧急避难和隐蔽行动。“藏”就是留城人员及时进入人防工事隐蔽,物资和设备进入储备库。“消”就是战争结束或间歇,及时消除空袭后果,恢复城市社会功能和人民正常生活秩序,把空袭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2]。

因此人民防空建设要将硬防护与软防护相结合,按标准进行人防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建设、工程的伪装和信息与心理防护。

1 加强城市总体防护及人防工程规划

城市总体防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对城市的总体规模、功能布局、道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广场、水面面积等提出控制性要求;对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提出防护及战时应急保障规划;对城市市内、市郊交通如地铁、隧道、干道体系的选线、布局及战时交通保障、疏运方案提出要求;对生产储存危险有害物质的工厂仓库的选址、布局、迁移疏散方案及降低次生灾害程度的应急措施提出要求;人口应急疏散的通路、方向、安置区选择与分布;对城市关键性工业经济系统或目标提出防护要求;城市防护体系的划分等等。

人防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有[2]:根据现行的民防疏散、掩蔽政策,提出合理的疏散掩蔽规模;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疏散组织、疏运方案、保障方案与安置区建设的规划;根据规划截止期的实际留城掩蔽人数及其防空袭斗争对专业队、指挥、通信、保障的需要确定出民防工程建设的数量规划,包括总数量及各规划期内的数量;各类工程的数量和各防护等级工程的数量;确定出城市的空袭灾害分区,提出工程体系的布局规划,包括工程体系总体或骨架性布局方案,各类工程的布局方案;制定民防建设规划中的各专业分规划及主要居住区的详细规划;民防通信与警报网建设规划等等。

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结建式人防地下室的建设数量与布局规划;与市政建设、交通、管线、生产、贮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结合的项目与布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功能转换规划;近期结合建设项目的内容、选址、规模与投资等等。

2 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建设

居安思危,防患未然,长期准备和建设,充分发挥人防专业队伍在防空袭斗争中的骨干作用。现代战争对人防专业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防空专业队伍主要有三方面要求[3]:

1)具有快速反应和平战转换能力。

防空袭斗争中的快速反应、快速集结、快速运动、快速抢险救治等,将对降低空袭损失、稳定人心和保存战力带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美、英及前苏联因受到和平主义的蒙蔽影响,对德、日扩军备战形势认识不足,平战转换能力很慢,其结果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从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情况看,原南斯拉夫二战结束后制定了《全民防御法》,进行了50多年的准备和建设,民防组织健全,敌实施空袭后,及时进行平战转换,在空防部门的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消除空袭后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时间就是生命,对我们建设高素质的人防专业队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2)具有高素质的防空专业技能。

人防专业队伍的专业技能必须适应现代防空袭斗争的需要。如防空袭斗争中的侦察与反侦察、防空袭信息的搜集与判断、电子信息战、重点目标的伪装与防护、抢险抢修程序与应急,以及高技术空袭的处置,把消极防御变为积极防御。在以北约空袭南联盟的过程中,常规炸弹已被高技术的激光制导炸弹、导弹、集束炸弹、汽油炸弹、石墨炸弹等所代替,这将必然造成和改变防空袭斗争的专业技术难度,加大防空袭斗争的技术投入,因此,强化防空专业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掌握高技术专业知识,是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3)具备高素质的保障水平和专业装备。

人防专业队伍是防空袭斗争突击队。良好的防空专业设备、器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和物资基础,逐步加大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强研制、改善防空专业队伍的高技术专业设备器材,这是提高人防专业队伍素质的重要物资保障。同时,加强专业队伍的干部训练,进行必要的战术演练,这些都是增强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必不可少的措施。

3 加强人防工程的伪装

从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来看,空中侦察是空袭主导方必不可少的手段。战场侦察具有立体化、全频化、综合化、精确化等特点。反侦察可以采用伪装手段。南联盟在抗击北约空中侦察中,采用了巧妙示假、以假乱真、迷茫地方等手段,有效地保存了战争潜力,降低了北约的空袭效果[4]。因此,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实现人防工程,尤其是指挥人防工程有效的、科学的、全方位的整体伪装,对于提高生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伪装措施有[5,6]:迷彩伪装技术、植物伪装技术、假目标伪装技术、烟雾伪装技术、灯火与音响伪装技术等。

目前,特别要注重整体伪装技术、发展新型综合伪装器材、重视天然伪装和就便器材伪装、加强对重要目标的伪装研究、加强伪装专业人员的建设。高技术条件下,可以做到精确打击,基本能做到“发现目标即可击中目标,击中目标即可摧毁目标”。因此伪装与防护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人防工程伪装要从防可见光侦察转到重点防雷达、防红外等高技术侦察上来,着重解决防雷达成像、热成像侦察的伪装技术;要针对敌电子侦察系统难辨真假的弱点,广泛设置假工程、假目标,并辅以积极的红外、电磁等假信号,迷惑敌人;要大量运用烟幕遮障手段,降低敌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概率。

4 加强信息心理防护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将信息心理战发挥到了极致。在战争前,美军制定的心理战计划比较细致周密,并且与国家总体战略相结合,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各种手段,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几个方面对伊拉克进行了协同一致和统一的心理战。美军心理战具备了全方位、全时空、多形式的特征。其特点为[6]:

1)宣传单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抓住伊军和民众的心理弱点,有针对性的说服诱导,削弱了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

2)美军建立了消息电台,利用特种作战飞机,多频道长时间进行宣传广播。

3)美军利用电视、网络、电子邮件、移动通讯、卫星频道插入等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信息生成技术成为这次信息心理战中的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焦点。例如美国的信息生成技术处于全球比较领先的地位,它可以制造假新闻、假图像、假声音、假消息,其效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在人防工程建设中,如何满足信息心理战的需要,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敌方的心理战,怎样进行正面宣传,鼓舞军民斗志。在人防工程内,干扰敌方宣传信息,又能使我方信息畅通无阻。作为军事斗争准备一个重要方面的人防工程建设,有必要加强信息心理战的防护,满足其要求,成为现代战争中人防工程建设的新观点。

另外,高技术空袭产生的破坏作用成倍提高,导致生命线工程瘫痪,极易导致群众产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全民斗志,弱化奋力抗争、夺取胜利的信念。由于破坏了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可能导致群众产生厌战情绪,严重地可能影响政治稳定等后果。因此好的、有效防护能力的人防工程,对于防止这些严重后果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本文详细列举了人民防空在平时和战时两个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对人民防空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

1)加强城市整体防护及人防工程规划。提出了两极化发展和总体规划的思路,将人防工程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2)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人防专业队伍在防空袭斗争中的骨干作用。

3)加强人防工程的伪装,主要有迷彩伪装技术、植物伪装技术、假目标伪装技术、烟雾伪装技术、灯火与音响伪装技术。

4)加强信息心理防护的问题的研究。

摘要:介绍了城市人民防空工程的重要性,提出要将人防工程硬防护与软防护结合起来,按标准进行人防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建设、工程的伪装和信息与心理防护。

关键词:人民防空,硬防护,软防护,心理防护

参考文献

[1]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2]钱七虎.民防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3]跃平康.信息化战争空袭与防空对专业队伍提出的新要求[J].陕西人防,2004(4):23-24.

[4]渠庆军.人民防空伪装建设的重要性[J].华北人防,2005(6):20-21.

[5]林枫,杨林德.现代战争条件下城市人防工程的功能[J].地下空间,2004,24(2):229-231.

篇4:人民调解建设

一、贺州市边界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广西贺州市所辖5个县(区)中有4个县(区)与外省、外市有接壤,全市人民调解组织中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有61个,其中41个与外省、外市接边,接边地区调委会占全市调解组织的68%。其中有16个乡镇、57个行政村与湖南省、广东省接壤,有8个乡镇与桂林市接壤,有 17个乡镇与梧州市接壤。

2010年以来,贺州市积极与接边的湖南省永州市、广东省清远市,以及区内桂林市、梧州市等毗邻地区司法行政部门和相邻调委会加强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工作,签订了人民调解协作协议,制定了各项协作机制,明确了各自职能,并针对案件难易特定召开联席会议。4年来接边地区双方共进行走访62次,开展省际边界矛盾纠纷排查183次,化解边界纠纷123件,调解成功119件,成功率达96.7%,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为加强接边矛盾纠纷的化解,全面启动“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

(一)搭建五级人民调解协作平台,着力化解边界矛盾纠纷

2010年5月5日,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率先与湖南江华县司法局签订了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协议,标志着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在贺州市正式启动。随后,贺州市全面启动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平台搭建工作。

2011年9月和11月、2014年10月市司法局分别与湖南省永州市和郴州市司法局、广东省清远市及肇庆市司法局签订了桂粤湘四市(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协议。2012年5月11日,贺州、梧州、桂林三市市际接边地区人民调解协作签订仪式在贺州市举行。仪式上,贺州市司法局与桂林市、梧州市司法局分别签订了市际、县际接边地区人民调解协作协议。2013年8月12日,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提议下,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司法局、江永县司法局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进一步将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扩大边界村级组织,在三县所有接边的村委全部建立省际边界联合流动人民调解室。

经过三年时间的打造,贺州市已与接边的省、市、县、乡镇、村建立起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全面构建起跨区域人民调解协作新平台。

(二)创新四项协作机制,确保协作平台工作常态化

为确保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平台顺利运行,贺州市司法局积极与协作方共同创新建立了四项机制。

一是矛盾排查机制,接边司法所和调委会每月定期对各自辖区内涉及临界乡(镇)村(居)民的矛盾纠纷、纠纷苗头和隐患进行排查;二是信息交流机制,将排查结果以及纠纷发生、化解的情况及时向临界司法所、县(区、管理区)司法局通报;三是纠纷调解机制,纠纷发生后由纠纷发生地或当事人申请方所在地受理调解,对方当事人所在地为协调方协助调解,负责调解的司法所以书面形式将调解结果告知协调方司法所;四是联席会议机制,接边的市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各市工作开展情况,并对边界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经验进行总结、交流,探讨预防和化解边界地区矛盾纠纷的办法、措施。

(三)抓好“六联”, 高效展开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工作

1.抓“联席”共谋边界稳定格局

2011年贺州市与广东清远市、湖南郴州和永州市签订人民调解协作协议以来,每年均召开联席会。联席会议制度的真正落实,使接边地区双方调委会对边界地区群体性矛盾纠纷动向、双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等信息能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各自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动向及苗头,及时稳控局面,达到往来常态及制度规范化,市级协作单位实行每半年走访一次、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及时掌握各市矛盾纠纷动态,探讨化解措施,指导县、乡两级协作单位开展矛盾纠纷联防联查联排联调工作。

2.抓“联建”共建流动调解组织

贺州市积极与接边协作市一起建立规范化的人民调解组织,在贺州市司法局指导下,富川瑶族自治县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共同在三县所有接边的村委全部建立省际边界联合流动人民调解流动调解组织,发生矛盾纠纷,双方联合调解组织共同派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更有利于化解边界矛盾纠纷。

3.抓“联调”共化矛盾促进和谐

贺州市司法局与协作方紧紧围绕“联防联调、合作共赢”八字内容下工夫,通过信息交流机制与接边市及时共享纠纷苗头和隐患信息,按照纠纷调解机制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提升了创建和谐稳定边界的水平。如2011年清明节期间,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东湾村委黄家村与湖南省涛圩镇营上村因坟墓迁移补偿问题产生纠纷。新华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与涛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开展调解工作,在两省(区)人民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纠纷得到及时圆满的化解。

4.抓“联宣”共创人民调解文化

贺州市司法局与接边市一起,通过法制宣传、文艺演出、横幅板报等形式将人民调解文化渗透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贺州市还积极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将法律知识送到边界地区人民群众手中,让边界群众形成了有矛盾找调解员,处理纠纷靠法律的意识,矛盾纠纷往往在“一杯热茶暖胃,双方联动工作,三句好话释怀,四季和谐平安”的“四字诀”中,化干戈为玉帛。

5.抓“联谊”共促民族团结友谊

贺州市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协作工作的日常联谊沟通工作,2013年12月,市政府副市长李伟章率该市有关部门到广东清远市、湖南郴州市和永州市等接边市,交流学习接边市在人民调解工作方面取得的经验。贺州市司法局还积极搭建边界群众交流平台,利用传统节日、民俗节庆、圩日等特殊时间,开展接边地区群众的联谊活动,使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更有利于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得到了化解。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原来是边界矛盾的多发地,如今该乡涌现出8个湘桂边界“结对子”富裕村,5个省际接边村被评为市或县级文明村。

nlc202309021210

6.抓“联助”共保民生促发展

随着边界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不但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还促进了边界群众的经济发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如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螺山井村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龙湾村接壤,以前两村村民常因土地争议而引发纠纷,导致存在争议的几百亩土地长期荒废。2010年4月12日,因螺山井村村民在争议土地上开荒种玉米被龙湾村村民发现,两村群众再起冲突。经两地司法所干警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两地的干警还帮助双方共同开发因争议而荒废的土地,在土地种上了柑橘,如今,昔日的战场变花果飘香的果场,矛盾化解了,收入增加了,双方群众感受到了和谐边界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取得的成效

(一)实现了跨区域人民调解协作,全面提升了创建和谐稳定边界的水平

五级人民调解协作平台的建立全面深化多方合作,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四项制度的落实,使接边地区双方调委会对边界地区群体性矛盾纠纷动向、双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等信息能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各自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动向及苗头,及时稳控局面,达到往来常态及制度规范化。如今,涉及交界的毗邻村村民发生了纠纷,由毗邻村的村级联合调解组织负责调处;涉及周边多个村及毗邻乡镇之间的矛盾纠纷,由毗邻乡镇的镇(乡)级联合调解组织负责调处;涉及多个乡镇及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由县(区、管理区)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调整力量指导乡镇进行综合调解,取得了明显成效。矛盾纠纷得到了化解,从而密切了边民之间的感情,确保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全面提升了创建和谐稳定边界的水平。

(二)带动了边界地区法律服务向其他部门延伸,扩大了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协议影响力

随着贺州市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协议的顺利开展,对维护省际边界和谐稳定起到明显效果,也带动了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积极与接边地区有关部门搭建协作平台,协作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协作内容不断丰富。

2012年8月15日,贺州市八步区法院与广东连山、湖南江华两地法院签署了《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地人民法院司法协作工作规则》,建立起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地人民法院司法协作联席会议制度。把“法庭之间”的联动上升到“法院之间”,并从司法审判、调解工作、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加强互动交流,实现了区域法院工作的协调发展。

2013年10月25日,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广东肇庆市怀集县、湖南江华县三地的法、检、公、司部门以及边界乡镇共同签署了桂粤湘《平安边界共建协作协议》,建起“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突发事件联处、平安建设联创、维稳信息共享”的协作机制。

(三)涌现了一批边界人民调解工作的先进模范人物

2013年5月,司法部下发《司法部关于追授唐泉头全国司法行政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的决定》(司发通〔2013〕96号),追授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石家司法所原所长唐泉头全国司法行政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唐泉头同志生前所在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司石家乡与湖南省接壤,唐泉头同志一直扎根基层,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边界矛盾纠纷,直至2012年4月因肝癌去世。唐泉头同志是我们广大奋斗在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工作战线上的优秀一员。

除了唐泉头同志,活跃在边界人民调解工作一线的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新华司法所原所长何自武,也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钟山县司法局燕塘司法所所长廖思熠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称号。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涉边地区互相没有隶属关系,增加案件处理的难度

因为接边地区互相没有隶属关系,在具体案件处理中特别是涉及山林、土地、水利三大纠纷案件中,由于牵扯部门多,涉及人员多,纠纷年代长等原因,使得沟通困难,办事程序繁琐,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件的处理,降低案件的调解率。

(二)人财物的缺乏阻碍降低办案效率

目前贺州市各级调解组织中的人民调解员一直是一个无专职身份、专项经费、专项补贴的“三无”群体,人民调解员为基层司法所人员及村委两定干部兼任,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业务日趋正规化管理,除做好乡镇的中心工作外相当大的精力忙于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教育工作,现有司法所中人员平均每个所不超过2人,全市1人所目前还有8个,长此以往大家都感到身心疲惫。加上涉边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涉边案件又多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接边地区,多年以来由于人员缺少、交通工具难以解决等问题影响办案效率。

(三)组织建设不平衡,部分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不规范

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因财力有限,资金多倾向于交通便利、办公条件良好、人员配备齐全等硬件齐全的村调委会。而那些接边地区的调委会多存在办公条件简陋、人员缺乏、调委会内部设置由于场地限制而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因此全市调委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几点思考

(一)边界人民调解工作需进一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边界人民调解工作既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手段,也是维护边界稳定、确保边界平安的有效途径。由于边界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隶属不同的管理区域,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边界地区出现的矛盾更为复杂,处理起来更为棘手,如何真正把矛盾解决在最基层、解决在第一线,不仅接边地区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涉边人民调解工作,县、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应把人民调解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作为维护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列入考核体系,与其他重点工作一同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落实。

(二)边界人民调解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涉边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

一要从制度上解决涉边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目前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加大涉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力度,必须从人财物多方位扶持才能真正改善目前的落后状况,建议通过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形式增加专职人民调解员,解决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严重缺员的状态。既可以使人民调解摆脱自身发展的困境,保证其正常运转,有效激发涉边地区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够为涉边地区群众提供公益、免费的非诉讼纠纷渠道,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收费产生的权力寻租现象。二要加大对涉边地区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扶持力度。在涉边人民调解工作中有许多涉及专业性、行业性业务较强的案件(如当今热点矛盾医患纠纷、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人事争议、市场纠纷等等),仅仅依靠联合调委会,由于调解员自身业务素质问题难以达到案件处理要求,建议同时横向建立健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员队伍,在涉边地区设立道路交通事故、医患纠纷调委会、乡镇级劳动人事争议调委会等专业性调委会,并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以缓解目前涉边调委会工作推进难的局面。

(三)边界人民调解工作需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接边地区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现在还处于比较单一、简朴的状态,我们应该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对接边地区群众的法制宣传,通过开展老百姓易于接受的各类文体活动、播放小电影等形式,让老百姓在活动参与中接受法制教育,以加强群众的法制意识,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要注意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长效机制。4年以来贺州市司法行政系统通过“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平台的搭建,建立一套完整的协作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要将这些机制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协作平台的搭建,才能共创和谐边界。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司法局)

篇5: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

四落实:组织、制度、工作、报酬四落实。

五有:有工作场所、标牌、印章、调解书、统计台账。

篇6: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助推和谐建设

流河镇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以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为契机,积极组建村民调解委员会,持续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有力整合各类优势力量和资源要素,构建了“党组织+民调会+调解员+村民”的齐抓共管格局,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夯实基础,民调组织全覆盖

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筑牢基层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我们把建强民调组织作为基础性工程。一是建立镇村两级民调组织全覆盖。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45个。其中,镇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整合了镇司法所、综治办、派出所、法庭等多方力量,负责民调工作的指导、监督、协调。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44个,实现全镇各村全覆盖。二是重点领域调处全覆盖。针对个别村庄矛盾纠纷相对集中、民调组织建设相对薄弱的实际问题,在全镇范围内挑选合适人选,组建专门调处组织,在小邵庄、东空城、南孙庄等重点村庄现场办公,及时梳理信访隐患、反馈群众诉求,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农村政策、两委换届、土地使用管理等敏感性问题,做到快速反应、处理得当。三是办公场所全覆盖。全镇各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人民调解员,落实办公地点、调解场所,设置办公桌牌,岗位名单、职责上墙,确保人民调解员有位、有为。

二、建强队伍,民调组织解民忧

如果说搭建组织架构、落实办公场地是做好工作“硬实力”的话,建强培优人民调解员队伍就是增强工作的“软实力”。一是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原先人民调解员由各村干部兼任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民调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我镇由组织部门牵头,重新调整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选聘154名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另外,吸收威望高、公道正派、明礼识事的乡贤、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等志愿者56人,加入调解队伍。改善和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二是持续开展培训活动,提升调解员的素质和本领,是我镇坚持不懈的硬动作,通过集中授课、研讨交流、旁听庭审等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今年,组织各类人民调解员培训4次。9月份,邀请青县法院优秀法官为全体民调员集中授课,从人民调解的基本理论和规范程序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和互动。10月份,在全镇创新举办“调解沙龙”活动,金牌民调员王善金传授调解经验,诉说调解心得。11月份组织全镇优秀调解员旁听法院庭审,现场学法,积累大量专业知识和实用技巧。截至目前,我镇已先后在人和镇、中蔡庄、南街、潘庄子等村开展“依法治村——人民调解普法在行动”全民普法活动5场次,让本村人民调解员就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十类法律问题,用百姓话,讲百姓事,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公民遵纪守法。三是持续激发干劲。为使民调员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我们通过配发徽章、颁发聘书、评选先进等方式,不断增强人民调解员的职业荣誉感,形成人民调解员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三、调防结合,闭合链条见实效

篇7:关于对基层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

工作情况进行自查的通知

内部传真(2008)第36号

各县(市、区)司法局:

2007年9月和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分别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为进一步推动两个《意见》的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也分别出台了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今年年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将对两个《意见》的落实情况开展督查。为此,省司法厅专门发文(浙司办[2008]62号),要求各地近期对贯彻落实两个《意见》情况进行一次自查。请各地按照文件要求,做好部署,对照文件逐项梳理,按期完成自查工作并做好总结。自查报告要全面反映当地近年来司法所建设、人民调解工作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理清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报告请于9月20日前报送至宁波市司法局基层处。

附件:浙司办[2008]62号文件

宁波市司法局

二OO八年九月十日

附件:

关于对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情况进行自查的通知

浙司办〔2008〕62号

各市、县(市、区)司法局:

2007年9月和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分别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对于不断加强和规范我省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动两个《意见》的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将在年底前对两个《意见》的落实情况开展督查(通知另发)。为此,省厅要求各地近期对贯彻落实两个《意见》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全面部署。自查工作既是对各地近年来司法所建设、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全面检验,也是为了迎接、配合督查工作的需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各市、县(市、区)司法局应尽快就自查、督查有关情况和要求,向党委、政府作一次专门汇报;要积极与法院、财政、发改、人事等部门协商、沟通,制定自查方案,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自查工作。各地的自查工作务必做到全面、细致,要将自查与拾漏补缺相结合、与不断推进司法所建设和调委会工作相结合。

二、对照要求,逐项梳理。自查工作以两个《意见》为依据,围绕省厅近期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年初印发的《浙江省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保障民生五年行动计划》中确定的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项要求进行(具体内容另附)。要紧紧抓住保障机制建设、专项编制清理、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力量配备、业务工作开展等重点内容开展自查。对于尚未落实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要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同时,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尽快加以落实。

三、按期完成,认真总结。自查工作在9月30前完成。自查工作结束后,各市应进行认真总结,并在10月5日前向省厅呈交自查报告。自查报告要全面反映当地近年来司法所建设、人民调解工作取得的成绩;要实事求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理清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将要采取的措施;要积极献言献策,特别是要形成事关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长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自查贯彻落实两个《意见》情况的主要内容

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

自查贯彻落实两个《意见》情况的

主要内容

一、司法所建设

(一)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当地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精神,在加强司法所建设工作中落实责任、履行职责情况。

(二)组织建设情况:司法所设立及立户列编情况;直属司法所建设情况等。

(三)队伍建设情况:司法所工作人员配备、培训情况;司法行政编制清理、使用情况;双重管理体制运行情况;近年来司法所及其工作人员奖惩情况等。

(四)制度建设情况:司法所岗位目标责任、政治和业务学习、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业务登记、检查、统计和档案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党风廉政建设等制度建立健全及落实情况;司法所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办事程序上墙情况等。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经济欠发达地区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项目完成情况等。

(六)经费保障情况:司法所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普法依法治理等专项经费保障情况等。

(七)职能作用发挥情况:司法所全面履行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法律援助、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服务等各项职能情况。

二、人民调解工作

(一)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当地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精神,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中落实责任、履行职责情况。

(二)组织建设情况:村、居(社区)和乡镇(街道)调委会建设情况;企业、经济开发区、大型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区、毗邻跨界地区等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情况等。

(三)队伍建设情况:人民调解员选任、聘任情况;分级培训制度落实情况;法官担任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员、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旁听、从人民调解中推荐人民陪审员等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等。

(四)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情况:人民调解与信访工作、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良性互动机制深化完善情况;矛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集中排查调处及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反馈、情况通报制度落实情况等。

(五)业务规范化建设情况: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岗位责任制、重大纠纷讨论、例会、学习等各项制度落实情况;标准化格式文书使用情况;报表等相关材料报送情况;矛盾纠纷调处率和调处成功率等。

(六)基础保障工作情况:人民调解指导管理工作经费及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落实情况;人民调解财政补助、计件奖励的“以奖代补”激励保障模式实施情况等。

篇8:论人民法庭文化建设

一、人民法庭文化建设的功能与要素

法庭文化是法院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法院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 甚至是法院文化得以纵深展现的重要窗口。具体来说, 法庭文化就是人民法庭在组织、组织、设施以及法官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内涵。

人民法庭文化建设的功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即彰显司法价值、提升司法形象、促进司法亲民。通过人民法庭文化, 可以有效地提升司法权威, 巩固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信赖, 从而使人民法院在社会纠纷和矛盾解决中的能力与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人民法庭文化建设中的“形”

人民法庭文化建设中“形”的层面主要包括法庭布置、着装礼仪和法庭制度建设等方面。

(一) 法庭布置

法庭是司法审判的主要场所, 人民法庭的法庭布置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庭布置的相关要求进行, 应悬挂国徽, 设置审判席和其他相应的席位, 席位设置应鲜明地体现出司法审判的“三角关系”特点, 即法官居中裁判, 当事人平等对抗。同时还应注意, 法庭布置应做到干净、整洁、大方, 与司法活动无关的杂物不应出现在法庭上。

(二) 司法礼仪

司法礼仪不仅仅表现为司法人员的着装与举止, 还包括司法人员的行为规范尤其是在庭审期间的行为规范。法官要遵守司法礼仪, 因为它展示公信、形象与礼节, 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法官要遵守司法礼仪, 因为它反映法官内心职业善恶感与是非感, 关系审判工作的质量;法官要遵守司法礼仪, 做到文明、规范, 努力维护法律之权威与尊严。人民法庭在法庭文化建设中应做到加强司法礼仪建设, 尤其应注重法官与当事人、律师之间的关系建设。曾有案例报道, 某地有法官将发表不同意见的律师带出法庭并用手铐锁在篮球架上在烈日下暴晒, 这一做法严重侵害了律师权利, 同时也完全不符合司法礼仪。人民法庭在文化建设中应注重法官在言语、行动上的规范性, 应做到谦逊热情、谨慎处事, 多使用提示性的语言, 少使用命令性甚至暴力性的语言, 促使法庭气氛融洽, 从而更利于化解纠纷。

(三) 制度建设

人民法庭的制度建设也是人民法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人民法庭的制度包括诸多方面, 但是我们应尤其注重便民机制的建设。所谓的便民机制, 是指通过简单的、便捷的工作机制, 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容易地接近司法, 并在维权过程中降低成本。人民法庭便民机制建设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展, 如某地法院在人民法庭的人员配备上选派年富力强、业务能力突出且群众能力丰富的干警, 以利于开展群众工作;在受案流程、诉讼费交纳等方面, 也通过机制创新, 方便群众通过司法程序维护合法权益。这些积极举措均围绕司法的便民原则而进行, 从而有效地提振了群众对司法的信心。

三、人民法庭文化建设中的“神”

人民法庭文化建设中“神”的实现主要应通过如下几个方面, 即司法亲民、清正廉明、司法公正。

(一) 司法亲民

有关司法亲民的内涵上文已有提及, 但是作为一种观念意义上的司法亲民, 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法官的具体行为使其得以鲜活呈现。作为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人民法庭的工作人员尤其应杜绝某些行政机关中出现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积弊, 而是应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 以司法公共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自己, 严格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 从而真正贯彻司法为民的理念。

(二) 清正廉明

人民法庭的特点决定了人民法庭处于一个“熟人社会”中, 法官尤其应遵守法官行为规范为职业道德, 避免熟人、关系人的请托, 且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行为检点, 避免与当事人之间产生过度的、不正常的接触, 从而塑造清正廉明的法官形象。当然, 人民法庭的法官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群众, 一方面又要与熟人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何协调这两方面的关系, 对于人民法庭的法官来说将是一项挑战。

(三) 司法公正

人民法庭文化建设的最终指向即司法公正, 这需要法官在职业技能、职业理想两个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从职业技能上说, 人民法庭的法官只有加强学习, 注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 不断提升办案能力, 才能在纠纷处理中游刃有余;从职业理想上说, 法官必须具有职业良知, 必须具有尊重权利的平等之心、实事求是的求证之心。

参考文献

[1]刘斌.论人民法院文化体系的建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0 (4) :74.

上一篇:内部学习培训总结下一篇:团青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