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期末复习题

2024-06-16

财政与税收期末复习题(精选6篇)

篇1:财政与税收期末复习题

如何促进公共财政制度建设

一、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是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健全财政体制,既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一是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事权和支出责任清晰是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重要前提。在合理划分政府职能范围和简化政府层级的基础上,遵循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

二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转移支付是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促进地方政府的财力与其事权相匹配。

三是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这是实现省以下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客观需要。四是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县级政府是落实民生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主体。

二、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

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配置资源、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一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按照强化税收、规范收费的原则,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能力。

二是实施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格局。

三是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健全科学规范、注重绩效的预算管理制度,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税收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体现正确的利益导向,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强化税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结合增值税立法,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最终实现货物与劳务税制的统一,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增加消费税应税品目,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二是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统筹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逐步改变目前房地产开发、流转、保有环节各类收费和税收并存的状况。

三是构建地方税体系。结合上述税收制度的改革完善,将财产行为类有关税收作为地方税体系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加地方税收收入,进一步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安排使用收入的自主性、编制预算的完整性和加强资金管理的积极性。

(二)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目标导向

1.改进、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

2.大力推行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精细化

第一,按照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在政府和财政的基本职能中,需要继续收缩生产建设职能,特别是结合制度建设促进地方政府职能优化转变。

第二,合理掌握财政分配的顺序和轻重缓急。

第三,逐步形成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和体制。

第四,政府各个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税收部门,要形成理财系统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制度规范。

第五,转变和创新理财的方式,在体现产业政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等这些中国的公共财政回避不了事项的处理上,要寻求一系列新的方式。

最后,要形成一个以公共收支预算、国有经营性资本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基金预算等复式预算形式(或称为一个预算体系)来协调、配套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

二、对我国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建议

(一)实行“扁平化”改革,减少财政层级

(二)进一步理清政府事权和职责,由粗到细形成三级支出责任明细单

首先,应在中央政府有限介入为数不多的大型、长周期、跨地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原则上使地方政府从一般竞争性生产建设项目的投资领域退出,收缩到公益性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的领域内,从而理清多年来中央、地方在投资权上的纠葛,进而由粗到细形成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分工明细单并逐步将其法规化。

其次,要对现阶段各级政府事权划分标准进行统一。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应基本按照公共产品的属性来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等一般属于中央政府的事务,地方性公共物品属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务,某些跨区域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责任。

第三,对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交叉或重叠的事权争取尽可能进行明确的细分和形成共担方案。尽量减少交叉和重叠,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尤其需要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尽快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管理权限。

第四,以法律或法规形式明确规范各级政府事权。近期可以考虑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形式对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行具体而详细的划分,长远来看,则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对宪法的条款加以必要的规定,以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三)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呼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税源总分制度

(五)构建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和走创新型国家道路的财税体制

(六)改进和优化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创新机制和提升绩效,并向宪政框架靠进

如何促进民生财政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备受关注。税务部门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充分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扩大就业,以及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处理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不断深化税制改革,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结构,落实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改革措施,进一步构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税收制度。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背景下,201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继续保持“积

极加稳健”相搭配的格局,但相对于以往,其实际内容也应当且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就积极财政政策而言,这种调整主要包括:预算赤字规模,宜在去年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主要载体;结构性减税的操作,应锁定流转税并以增值税为主;增加支出的操作,宜将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

加快民生财政建设坚持的原则

(1)坚持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的统一

(2)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的统一

(3)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统一

(4)坚持增加投入与深入改革的统一

对策与措施

(1)大力支持经济发展,为民生保障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的支出比重

(3)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积极构建民生保障多方投入机制

(4)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确保民生保障资金充分发挥效应。

(5)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为民生保障提供完善的体制保障

进一步推进民生财政建设,切实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跨越发展,争取更大支持。妥善安排当前民生之需与财政长远保障的关系,努力为民生之需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保障。二是调整支出结构,持续改善民生。要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快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就业、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时更加注重向基层、农村和苏区、老区、困难地区倾斜。三是突出雪中送炭,坚持分级负担。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重点保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民生事项。要坚持分级负担的原则,构建一个更规范的各级政府分工合作加大投入的保障机制。四是坚持监督管理,确保好事办好。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要强化预算执行,加快资金下达,加强资金监管,深入开展对民生方面重大财税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确保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县级政府是落实民生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主体。要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全面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并随着经济财政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为何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

这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保障

和改善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税收工作之本。”税收与民生息息相关。无论是通过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还是运用税收手段调控经济调节分配,其本质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稳健之中有微调

货币信贷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投放结构进一步优化,流入了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

同2011年相比,今年货币政策同为“稳健”,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但是,今年“稳健”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发展变化,货币政策需要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从国际上看,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交替上升,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保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新兴经济体同时面临经济放缓和通胀压力,金融市场波动较大,资本流动方向多变,全球流动性不断扩张,国际经济复苏总体疲弱。

从国内来看,当前总需求比较稳定,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剩依然突出,输入性通胀压力也较大。因此,总的来看,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税收工作之本.要不断深化税制改革,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结构,落实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改革措施,进一步构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税收制度。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货币政策或将呈现“相对宽松”态势,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转向。

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以“稳健”为主基调。

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的调整将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信贷政策将更好地与产业政策结合,实体经济将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在当前外需仍然难以全面恢复的情况下,继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消费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更加重要。事实上,积极财政政策通过逆周期调节作用对消费的推动作用十分可观。2013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理应更加注重“稳健”,可以比较从容地发挥稳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结构性减税的逆周期调节保持企业的经营活力,维持经济探底企稳并开始向上攀升的态势,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通过逆周期调节防止政策过度松动下的经济过热、甚至产能过剩及过剩产业继续过剩,转型升级中的企业重操旧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达到在当前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最大力度的有机配合。

篇2:财政与税收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山东济宁一模)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诱导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我国财政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下列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且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

①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③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④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列举措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是( )

①中央银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②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③国家运用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④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范围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2017•安徽马鞍山一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息红利所得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对持股1年以上投资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持股1个月以内和一个月至一年的,税负分别为20%和10%。该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合理传导顺序是( )

①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②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 ③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 ④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4.(2017•河南洛阳二调)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我国将启用终身唯一的“个人税号”,这是税收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个税改革奠定了基础。此外,社会上争议颇多的网店征税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 )

A.建立税收体系,完善信用制度

B.拓宽税收渠道,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税收征管,避免重复征税

D.减少征税漏洞,促进税收公正

5.近年来我国政府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税收负担,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同时加大对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投入。这表明,我国政府( )

①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②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③运用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 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化解过剩产能要加大财税支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筹集的化解过剩产能资金进行补助,主要用于人员安置,支持力度与去产能规模挂钩。中央设立的专项资金( )

①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支出,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是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论语》记载了哀公与有若有关赋税的对话。哀公问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彻”,古代的一种税制,比例在十分之一左右。意即能否将老百姓的赋税从原来的20%减到10%呢?)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对话揭示的经济学道理是( )

①税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生产的发展是税收增长的基础 ③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财政税收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从下表甲乙两市提供养老服务的举措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甲 市 乙 市

举措 市财政出资3 000万,并从银行贷款5 000万,兴办三家养老院,能为社会提供床位1 500张 1.加强敬老宣传,弘扬家庭养老美德

2.财政出资2 000万,引入民间资本1亿,合办养老院,向社会提供床位2 000张

3.财政出资1 000万,向社会养老机构招标购买服务,由机构培训500名家庭服务员入户服务,满足家庭个性化养老需求

①甲市比乙市提供养老服务的水平更高 ②乙市有利于节省财政资金,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③乙市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④甲市比乙市财政资金投入多,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多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9.某企业参加电视综艺节目,为了使得宣传效果更好,现场发放了300万元的微信红包。随后,该企业作为税法规定的个税代扣代缴义务人向地税部门交纳了75万元的个人所得税。这表明( )

①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②企业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③依法纳税是企业和公民应尽的义务 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7•河南新乡名校联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提高至3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由此可见,提高这一比例有利于( )

①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②提高国有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待遇 ③理顺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 ④倒逼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效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通过了环境保护税法,新法征收环境保护税,根据通行的“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环境者的税负与污染程度相关,税额应与环境恢复的费用大体相当。实施这一政策最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是( )

A.增加消费者经济负担→提高消费水平→养成文明消费习惯→改善生态环境

B.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引导企业实现低排放→建设生态文明

C.引导企业实现低排放→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建设生态文明

D.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消费的经济负担→监督企业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12.为落实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某县出台政策,在马铃薯每千克低于0.8元时,县财政拿出180万元补贴,帮助农户挽回损失。材料说明( )

①行政手段能提高马铃薯的市场价格 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利益杠杆能引导市场主体的活动 ④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新疆,位于我国西部,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质资源以及多年的边贸建设发展经验,目前正积极探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但是,新疆同样存在不少的发展短板,基础产业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教育事业比较落后等。长期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支持力度。—20,中央财政支持新疆资金总量将超过2万亿元,这些资金一部分用于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用于教育、医疗、环保、科技、生态建设……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中央财政支持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并说明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新疆发展。

14.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此,国家提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需求导向,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鼓励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让科技成果,成果转移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主要用于奖励科技人员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国家是怎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参考答案

考点规范练8 财政与税收

1.A 增加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投资、扩大生产性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发展,①符合题意;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降低个人税负,从而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②符合题意。③观点不符合题意;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的变化,④观点不符合题意。

2.A ①②属于货币政策,③④符合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

3.D 股息红利所得实施差别化的个税政策,可以发挥税收的引导作用,从而增加居民收入,鼓励长期投资,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故答案为D项。

4.D 纳税人识别号制度与建立税收体系、完善信用制度无关,故排除A项;上述材料不涉及拓宽税收渠道,故排除B项;增值税才具有避免重复征税的作用,故排除C项。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减少征税漏洞,促进税收公正,故选D项。

5.C 减税增支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属于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①③错误;题意强调改善民生,②符合题意;我国政府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消费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④符合题意。

6.A 中央设立的专项资金既不是行政管理支出,也不是行政手段,所以排除③④;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7.B 题目中税收是“用之于君”的,所以排除①;④不符合题意;百姓足则君足意味着②;比例的调整说明了③。

8.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市财政投入的资金一样多,但乙市引入社会资本,并向社会购买服务,体现了机制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养老服务。所以选D项。

9.B “该企业作为税法规定的个税代扣代缴义务人向地税部门交纳了75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意味着①③符合题意;②是错项,因为企业只是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人,不是个人所得税纳税人;④与题意无关。

10.A 由材料可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目的在于理顺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让广大人民共享国有资本的收益,故①③正确,排除④。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降低国有企业员工的待遇,②错误。故选A项。

11.B 征收环保税是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会直接增加企业负担,减少其利润,所以企业为了少缴税,就会减少环境污染,这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选B项。

12.C 进行财政补贴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不是行政手段,①错误;④在材料中未体现;②③符合题意。

13.答案 必要性:①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②新疆基础设施薄弱,中央财政的支持有利于新疆加快发展;③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措施:①使用好财政资金,发挥财政在促进公平、改善生活、配置资源等方面的作用;②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③利用当地丰富的物质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解析 对于中央财政支持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可以从基础设施的特点、新疆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说明。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表现在国家财政可以支持某些行业和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国家的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所以回答措施就应围绕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展开。

14.答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篇3:财政税收管理现状与发展

一、财政税收管理的现状

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税收管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直接导致财政事业的发展受阻。从现实的状况来看, 我国税收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2]第一, 管理体制的混乱。第二, 管理机制的监管缺失。第三, 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益不高。第四, 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些因素直接造成财政管理混乱, 纳税人意见较大, 上访频率高, 但实际问题解决率低, 极大的造成国家财政管理的困扰。

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一) 改革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从目前的实际情形来看, 我国财政方面是比较缺乏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集权和分权等制度的不统一也导致了税收建设的混乱。很久以来, 我国对财政税收管理的重视不够, 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出现问题, 只重视收入, 但是对于收入的管理较为松散, 甚至是不在乎。[3]因此, 在今后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必须重视建立现代财政税收管理机制。相关的财政税收管理应该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 淡化人的作用, 并且严格建立正常的财政税收管理格局, 健全适当的管理制度, 重视对债务的强化管理, 避免债务的混乱不清, 时刻保持财政税收的正常、健康、稳定的状态, 推动科学的税收管理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 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也是影响制约我国财政税收管理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作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管理人员的行为直接关系着整个税收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 如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低, 就会导致管理机制落实不到实处, 也就是说财政税收管理的最终效果就是由人员的执行情况来反映的, 所以, 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素养至关重要。第一, 应该着重关注财政管理内部的环境与秩序, 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 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第二,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对应的知识体系, 同时强化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管理税收的能力, 优化服务, 为我国财政税收事业贡献一己之力。[4]第三, 在新的形势要求之下, 创新的公共管理体制也势在必行。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 构建新型的公共管理体制, 确保农村公共财政的健康运行。因此, 我国财政税收部门应该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 调整管理措施, 减少冗官冗员, 降低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营造健康良好的财政运行环境。另外, 还要建立正常的“评估机制”, 监督财政工作的透明运行。

(三) 合理界定财政税收收支范围

收支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 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收支制度。首先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进行认真的分析, 然后立足于我国整体的经济现状, 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调整财政税收的收支范围。[5]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收支范围确定的重要依据, 有效地进行税收服务领域的分配, 确保整个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良性发展。这也就要求财政管理把各自涉及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 通过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预算, 进行税源的分配和规划, 降低整个市场经济浮动情况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同时, 为了保证税收的稳定, 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去建立长期有效的税源, 比如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培养优质税源, 扩大收支区间。

(四) 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

税收资金的使用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问题, 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财政税收的结果。我国财政税收主要是使用在公共事业的建设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急需改革, 因此, 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资源的整合, 进行改革, 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使用机制。[6]比如, 将税收收支公开、透明, 确保纳税人的知情权。另外, 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财政去扶持社会的公共事业, 加强相关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 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适当的关注整个基层的发展面貌, 及时给予财政支持。同时, 有了合理的使用机制, 配套的监督机制也不可缺少,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金整合制度, 监督财政收支的正常使用。

(五) 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因此, 有了良好的税收为基础, 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控。首先是在省、市、县三层联合管理的基础上, 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 落实管控每一个环节, 更加注重横向与纵向的交错与覆盖, 确保风险管控的细节完善, 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 必须整合管控机构的设置, 梳理信息数据的传递与保管, 并且建立健全风险联动管控, 对税收风险来源进行监管, 落实一户一站式的针对性监管, 有效地减少管控环节中的浪费现象。

三、未来发展趋势

(一) 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目标

税源是保证税收良性发展的基础, 因此, 必须走税源专业化管理道路, 以风险管理为方向, 优化税收的服务性, 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税收政策。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必须与征管业务进行协调,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逐渐形成模式化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税源监管的方式优化管理资源的配置, 不断地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7]

随着经济的发展, 税收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类管理是税收管理创新的案例。事物的特殊性, 要求税收管理应该针对不同纳税人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税收风险的评估等管理工作, 并且必须根据不同的纳税要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配置相关的人员与设施, 通过专业化的团队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调整。因此, 应该可以取消“试点管理员制度”, 打破所有非专业的管理机制, 以“精、专、细”的要求去改变传统的税收管理习惯, 建立专业的税源征收制度, 并且通过培养的专门人才和专业化的手段与思维去监管和分析税收信息, 另外, 还要以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建立正确的纠错体系, 及时修补管理漏洞, 提高税收管理的精确性。[8]大企业是税收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我国税务机关应该在已有的相关管理办法基础上, 努力探寻新的合作关系, 比如在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引入一些先进的税收管理经验, 并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变革, 推进管理机制的规范与稳定。或者加强对大企业的定向管理, 通过对专家团队的培养去尝试新的对话关系, 切实帮助企业提高税务风险评估的能力。[9]

(二) 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战略

风险管控是税收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 必须严格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税务机关还是较为重视对风险管理的使用, 但是相关的战略机制依旧需要进行提升和完善。[10]首先, 应该尽快整合省市各级机关的资源, 统一进行布局和管理, 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布局。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 因此, 新的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税收风险分析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手段开展科学的评估工作。但是在推行专门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在相关的环节中尝试建立一套统一管理的专业平台, 对内建立专业的风险指标数据库, 对所有的资源进行跨界整合与运用, 将风险管理贯穿到事情发生的所有环节。同时, 专业团队的作用必不可少, 应该结合风险管理的瓶颈, 构建专业的团队对税收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与评估, 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正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 还要有针对性地对所有的基础工作进行调研、管理, 分清楚各个税务机关的详细职责, 并且在党和政府相关的管理政策的支持下重新部署相关事项的各个流程, 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体系, 量化所有的标准, 适当的倾斜政策, 激发基层人员的积极性。[11]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相关的体制也在逐渐完善, 这个过程对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有利也有弊, 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此, 有关的财政管理人员应该审时度势, 紧抓机遇, 建立健全相关的税收管理制度, 最大化地调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最佳的状态做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同时, 还要坚持税收风险专业化管理的思路, 严格遵守税收风险管理的秩序, 对内有效建立税收管理的目标与机制, 对外优化各种资源, 明确职能划分, 以最高效的专业管理构建财政税收管理体系。[12]除此之外,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进行, 注重党风廉政建设, 切实为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税收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保障人民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财政税收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目标;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久慧.借鉴《行政强制法》立法经验修订《税收征管法》[J].涉外税务, 2013 (4) :41.

[2][美]理查德·波斯纳著, 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第七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706-709.

[3]张显丰, 肖利伟, 陈晓红.克服薄弱环节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J].国际税收, 2014 (3) :96.

[4]姜力琳.非居民企业股权间接转让所得税管理的难点[J].财会月刊, 2013 (20) :89-91.

[5]白涛林.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税收, 2013 (12) :45-47.

[6]王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 黑龙江对外贸, 2011 (5) :144-145.

[7]刘奇超, 高丛珊.我国在出口退税中海关与税务部门深化合作的法律探讨——以欧盟促进税收征管安全现代化改革实践为借鉴[A].海关法评论 (第四卷) [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351-352.

[8]刘剑文.税收征管制度的一般经验与中国问题——兼论《税收征管管理法》的修改[J].行政法学研究, 2014 (1) :32.

[9]左春荣, 唐成成.数据挖掘技术在税收征管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14 (1) .

[10]张菁, 秦建华.准确把握纳税人的需求努力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盐城市射阳地方税务局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9) .

[11]田建利, 范晓辉.税收信息化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的功能定位及完善思路[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14 (4) .

篇4:税收、财政与代议制民主

美国国会与拨款政治》

刁大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总统也得找你们要他的钱?”1980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众议院时任议长蒂普·奥内尔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邓小平抛给奥内尔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代议制民主的一个实质性的制度安排。

“国会之职权,一曰议决法律,二曰监督财政。法律非经国会赞成不能颁布,预算非经国会画诺不能实行。”一百年前,“议会财政权”的核心价值在先贤梁启超的笔下被描述得如此简洁而精准。事实上,解决税收与财政问题,始终是代议制民主存在的重要根源之一。被尊为“议会之母”的英国议会正是因税收争议而崛起,捍卫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公民权利;早在奠基时代的美国,“没有代表就没有税收”也成为十三个殖民地的民众要求平等代议权利、平等参与议会财政决策的经典宣言。国家“钱袋子”里的钱“取之于民”,自然要“用之于民”,而“取用”之间的收支事宜,当然也要通过有效的机制交由民众决定、接受民众监督。近年来,“阳光财政”、“民主预算”理念也正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中从理想逐步走进现实。

1789年,美国以宪政立国、缔结世界史上首部成文宪法之时,“钱袋权”就被国父们列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在宪法中明确赋予国会行使。国会掌握“钱袋子”,就掌握了整个国家政治的命脉。“钱袋权”中的“收”,落实在税收领域,关乎调节政府与民众、社会之间的关系;“支”则表现为对公共财政资源的度支拨付,关乎政府内政外交决策的执行与实施,直接左右着美国政治走向与政府作为,更具政治重要性。在美国国会中,支出部分的拨款权力因其高度重要性,而被多个委员会不同程度地分享,并在立法决策和政治博弈过程中与党团、选区、议员个人、利益集团等众多因素形成交错互动。这一政治过程中反映的多元化与碎片化趋势,可谓是观察美国政治发展与现况的又一独特视角。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的钱袋:美国国会与拨款政治》一书正是将重点置于美国国会的拨款政治,对此展开了一次兼具介绍性与研究性的学术尝试。全书在梳理民主财政权与代议民主相关理论基础上,回答为何议会掌握财权、美国国会如何掌握财权等重要理论问题。作者一方面以制度变迁的视角详细剖析了美国国会中涉及拨款政治的制度演进过程,强调制度变迁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强烈互动;另一方面以过程研究的视角通过拨款法案的实例详述当今美国国会拨款的政治过程。本书在重点关注作为国会拨款核心机制的两院拨款委员会的构成政治及其背后的政治逻辑的同时,还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最近数年美国联邦财政拨款的数据,从年度、部分、地区等不同角度剖析拨款效果,并将拨款政治与拨款效果建立关联,尝试解释国会政治对财政决策的重要影响。全书最后在美国拨款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改革尝试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书选题新颖,可谓是国内首部尝试系统阐释美国国会拨款政治的专论,填补了国内比较政治与财政预算研究领域内拨款研究的空白。全书对美国国会拨款政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介与剖析,在对当代美国政治加以深入理解和为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等维度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将为国内的美国政治、公共财政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观察点。

本书的作者刁大明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的博士后。作者对美国政治研究抱有极大的热情,在长期学习研究中积累较多。他为人朴实诚恳,做事踏实勤奋,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作者为书稿的撰写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还曾远赴美国收集文献资料。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刁大明博士未来的学术生涯奠定重要的基准,任重而道远,期待他继续努力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把更好更多的学术成果贡献给学界与社会。

(本文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孙哲教授为该书题写的序言)

篇5:财政与税收的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中央财政安排35亿元资金,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财政支出 ( )

①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②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③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 ④会形成货币购买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中的支出属财政支出,②④说法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2.材料表明 ( )

A.财政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强制手段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财政可以有利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D.财政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解析:A项错在“强制”,C项题目中未涉及,D项不如B项具体。

答案:B

3.下半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重点继续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领域。上述材料表明 ( )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

②财政支出的重点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依据的

③要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④国家的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支出体现出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基础性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③说法不符合题意。

答案:D

4.当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应 ( )

①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②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③减少财政支出 ④减少税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当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故选C。

答案:C

5.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特大型矿坑、深部采空区治理的支持力度。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型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这说明

( )

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财政在平衡地区差异方面有重要作用

④财政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物质保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对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6.某地一民营企业因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地政府对该企业主以重赏,奖励50万元的别墅一套,并宣布此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该政府的做法,正确的评价是 ( )

A.税收是缴给国家的,该地政府作为国家机关有权这样做

B.该地政府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C.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该地政府说了不算

D.给民营企业主发重奖会加大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解析:A、B、D说法错误;当地政府的做法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奖励先进的作用,但这50万元奖励按法律规定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答案:C

7.关于上题中的个人所得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是以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B.其纳税人仅指从我国境内取得收入的个人

C.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D.是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一个税种

解析:D项是征收增值税的意义。A、B项观点片面,应选C。

答案:C

8.在经济形势好转的带动下,201~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45 057.56亿元,同比增长2.2%,同比增收964.44亿元,增速比同期回落了23.9个百分点。这表明影响税收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加大对税收的征收力度

B.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C.公民纳税意识增强,依法纳税的结果

D.我国税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型税收

解析:税收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二是调整税收政策。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的根源。加强税收的征收力度、公民依法纳税意识的增强,都可以保证税收收入,但这不是税收增长的根本原因,故应排除A、C。D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应选B项。

答案:B

9.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的确定,税收可以( )

①决定分配方式 ②消除地方保护

③调节消费行为 ④优化投资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的确定”和导语“税收可以”,可知,①②不是税收作用的内容,故排除,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10.该漫画中富翁的行为属于 ( )

A.欠税 B.骗税 C.抗税 D.偷税

解析:用欺骗、隐瞒的方式不缴或少缴纳税款的行为属于偷税。漫画中富翁的行为即属此类,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山东省政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争取到,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 90% 以上,在年以前基本实现新农保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山东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解决民生问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山东省加大财政投入对解决民生问题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发展经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来发挥作用,要注意结合材料。

答案:(1)财政可以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山东省财政加大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生产的发展。

(2)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山东省财政资金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12.年11月17日,世界首届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开幕。大会以“节能减排绿色生态”为主题。我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各地在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分别从价格和税收两个方面,各举出有利于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个事例,并说明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具体事例 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价格

杠杆

税收

杠杆

解析:本题从价格和税收方面分析对节能的作用,要联系价格影响供求、税收调节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知识分析。

答案:

具体事例 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杆 实施差别电价、阶梯水价、天然气超额加价;实施地铁、公交的低票价等。 价格影响需求,通过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发挥价格杠杆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杆 对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实施较高税率,而对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减免税等。 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之一,通过对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征管,起到调节经济、调节消费行为、节约资源的作用。

13.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所提问题。

材料1:中国与发达国家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较表

国家 教育事业 卫生事业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中国 4.6% 3.7% 6.5% 2.4%

发达国家 14.2% 11.3% 10.1% 6%

材料2:对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有些是因为当年国家财力不够无法解决。20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改善民生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8.15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2008.11.6 国务院提高居民基本养老标准和农村最低保障、合作医疗水平。

2009.1.1 财政部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范围。

2009.8.18 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材料3:扩内需、保民生要以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为民生欠账多、城乡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大,政府要动用手中财力去“偿还”欠债、“填平”差距。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但是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社会事业支出方面有何差距?

(2)怎样理解材料3中“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

(3)结合材料,为政府解决“民生欠账”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问考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社会事业支出方面的差距,主要是我国财政支出较少。第(2)问考查影响财政的因素,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分配政策。第(3)问考查如何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答案:(1)中国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社会事业水平还比较落后。

(2)①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它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响。

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增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③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④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

(3)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和财政收入。

②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调整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让利于民,做到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家电下乡”、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扩大就业。

③增加财政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支出。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基本养老标准和农村最低保障、合作医疗水平及扶贫标准,改善人民生活。

篇6:财政税收的期末考试论文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从理论上说,一国特定条件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合理量值(或合理数量区间)。在这个水准上,资源总体配置效率最高,政府应力求使本国财政收入符合这一水准。但从现实来说,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不同,这个量值不可能简单划一,也不可能固定不变。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有其必要性、必然性,但下降过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后的恢复性增长也有其必要性、必然性。近些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经济发展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长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的。一般来说,在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管理力度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越高,则财源越丰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当进入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便会相对稳定。因此,从横向比较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经济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国家要高于低收入国家。从纵向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目前已上升到30%~50%,并保持相对稳定。如,美国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

1.产业结构变化。三次产业各自的增长率和提供的GDP与财政收入的相对份额是明显不同的。从1994年至2010年间,按可比价计算,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9%、11.4%和10.O%,按当年价计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15.5%和16.3%,第二、三产业的增幅明显高于第一产业。考虑到第一产业过去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就很低,取消农业税后则已几乎不提供财政收入,那么从大的产业结构上看,只有二、三产业对财政收入有贡献。因而,有实质意义的合理对比,是将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作比较。

2.效益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近十余年来,随我国企业效益水平上升、居民个人收入增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增长势头也十分强劲。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的数据资料计算,1994—2010年我国企业所得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率为23.6%,而同期个人所得税年均增长率高达34.9%。这些高速增长的财源及实际收入,是同期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的重要因素。

3.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的贡献。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扩大开放,我国的进出口规模逐年上升,外贸依存度已居于世界各国高位,由此带来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收入也成为总体财政收入强劲增加的一个贡献因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及国家海关总署网站数据计算,1994~2010年,以美元计价的我国进口总额年均增长18.3%,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0%,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年均增长23.1%。

(二)统计和价格因素

1.统计角度的分析。财政收入是按一定时期累计的现价收入计算的,而GDP增长率通常是按照不变价或可比价核算的,由于统计方法不同,造成财政收入的增速相对于GDP的增速出现部分虚高。选择剔除价格影响的实际增长率进行同口径比较,就会发现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实际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此外,财政收入与GDP的统计口径存在不同,由于我国税收政策中包含某些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规定,所以财政收入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先期计入而后期退还的收入,可能造成财政收入的“虚增”。

2.价格角度的分析。如果全面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量中还存在价格再分配的部分,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是通货膨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这种货币现象导致名义收入在账面上增收。二是产品比价变动部分,当出现结构性物价上涨时,财源(税基)分布就会改变,有可能导致财政收入相应增加。三是累进税受物价影响的增收部分。对采取比例税率的流转税来说,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对于采取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来说,物价上涨会提升税率档次,会出现名义与实际财政收入双增长。

(三)征管因素

上一篇:广东移动传输初级考试下一篇:开展作风大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