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向往

2024-06-13

我心中的向往(共19篇)

篇1:我心中的向往

我向往小溪的生活, 尽管它会遭遇礁石, 尽管它会扬起**, 但它能尽情嬉戏; 我向往海石的生活, 尽管它被风吹打, 尽管它被浪拍击, 但它的朋友众多; 我更向往草的生活, 尽管它那么渺小, 尽管它让人忽视, 但它拥有一方净土。我向往雨伞的`生活, 尽管它被风吹, 尽管它被雨打, 但他能保护人们; 我向往雨滴的生活, 尽管它微不足道, 尽管它落地即碎, 但它能找到归宿; 我更向往孤雁的生活, 尽管它很孤独, 尽管它很寂寞, 但它拥有一片蓝天。

我向往快乐的生活, 我向往美好的生活, 我更向往拥有蓝天净土的生活!

 

篇2:我心中的向往

我向往宇宙,它那浩瀚无际的广阔,深深吸引着我,每当想起宇宙上的神秘,天上星罗棋布的星星,我心中的羡慕之情便油然而生。我渴望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登上宇宙飞船飞向无边无际的宇宙,我从小就梦想着自己能当上宇宙飞行员,飞向太空。

奇迹发生了,我长大了。经过航天部门的严密筛选,我破格任命为一名宇航员,我心中的高兴,几乎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我穿上了太空服,登上了神州“25”号。在飞船里我们飞了几天几夜,心中的高兴让我忘记了疲劳。我透过窗户看到外面一个新的世界。“哇!有好多好多的星星啊!”它们好可爱,还时不时的向我眨眼。终于,我登上了月球,定睛一看,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大旋窝,上面的一切与地球有着天壤之别,我沉醉于月球当中,我轻轻的一跳,没使多大的劲便跳很远。感觉就像神话里的神仙,“身轻如燕,飞檐走壁”。我有站在月球上极目远眺,在这里看星星比在地球上好多了,简直就是享受,数不胜数的星星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看地球就像是肉球……

猛的一惊,哦!原来这是一个梦。我相信我一定会登上我向往的宇宙。

篇3:我心中的向往

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王敏勤教授认为:“一个教育家不仅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更主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总结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一个只有实践经验而没有自己教育理论的人不能算是教育家,一个只有教育思想而没有深入教育实践的人也不能算是教育家,教育家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具备三个基本点:一是从事学校教育,二是躬身于教育实践,三是取得突出业绩并产生积极影响。我理解的教育家需要具有高远的教育理想、执著的教育追求、渊博的教育知识、鲜明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经历、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广泛深刻的教育影响,其教育贡献为教育界和社会广泛认可,甚至在教育发展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时代对教育家的需求是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外部条件。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自我发展内驱力是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内部条件。适宜于教育活动的个性、特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良好的教育背景等也是影响教师个人发展的条件。个人自觉的能动性包括对人生意义的自觉、对社会责任的自觉、对教育价值的自觉、对实践探索的自觉、对理论思维的自觉等,都会促进教师向教育家迈进。龚春燕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要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努力让自己具备理想力、艺术力、学习力、创新力、精进力、表达力、发展力、影响力、思想力。有了理想才有动力,才会有目标,才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理想是克服一切苦难的动力,成为教育家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家的理想。艺术力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智慧与艺术,关注学生生成的情感、情景,师生成长于课堂。精进力指教师对教育的态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上进力量才能让自己不断超越。表达力,既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表达,躬亲课题研究,大胆立论报告。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与人分享,才能影响更多的人。学习力,要把读书当成习惯,通过读书丰富自己,学会思考,打开自己的视野。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总结经验、形成流派、淬炼思想。

教师成为教育家,要扩大自己的教育影响力。教育家对社会产生影响是通过教育家的人格、思想和业绩对人产生的影响,在教育对象的世界打上自己的烙印———信仰的烙印、情感的烙印、意志的烙印、才华和能力的烙印以及风格的烙印等。教育家的影响力,是以教育家的崇高人格为核心吸引着他的教育对象,教育家的思想和业绩以无形的方式全方位渗透给教育对象,这就是教育家价值之所在。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工作日益为人们所瞩目,你的品德和业绩广为传颂,你的言论广为引用,你的行为被众人效仿,你的理想成为众人的理想,你就是具有社会影响的、能使教育有所改变的教育家。一心只想成家的人是成不了教育家的,但心里装着教育、装着学生就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篇4:玉树,游人心中的向往

玉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青藏高原腹地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自然区域,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均发源于玉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因此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的美誉。自治州首府结古是历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

玉树境内有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名扬藏区的玉树歌舞和神秘的唐蕃古道;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和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世界之最的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和岗察寺殿内高达25米的宗喀巴座佛铜像;有黑颈鹤的故乡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比较完整保留原始面貌的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还让玉树拥有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山涧丛林原野之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白唇鹿、马鹿、金钱豹、雪豹、猞猁、棕熊和珍禽黑颈鹤、马鸡、雪鸡等。鸟类品种为全省之首,兽类品种居全省第二;名贵药材达800余种,著名的有虫草、麝香、知母、贝母、大黄、雪莲花等。

玉树是一片天然美丽富饶的草原,而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玉树草原上雄壮有力、粗犷豪放的歌舞盛况,玉树草原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歌舞的家乡”。在玉树,“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不仅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游客,还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的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众多中外记者前来报道艺术节盛况。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于2012年4月10日开工,2013年10月30日完工,纪念馆占地面积约为5776平方米,其中遗址占地面积约498平方米,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体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抗震设防裂度为7度。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也是中国第一个全面记录高海拔地区抗震救灾艰难历程的纪实性展馆。

该馆位于结古镇的南入口格萨尔王宾馆遗址旁边,成为进出玉树的必经之地。纪念馆主体隐于地下,以纯粹的“方”和“圆”为基本原型,通过“材料、色彩、光”三种基本建筑要素的运用,表达藏地建筑特色。内部空间采用青色毛石、素混凝土、藏红色耐厚锈钢板等现代材料营造内敛而庄重的空间氛围。当人们通过线型空间序列缓缓进入中央的祈福之庭,内聚的圆形空间和环绕的壁龛矩阵,唤起观者内心的精神共鸣,把沉重的灾难记忆转化为对生命的祈福,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哲学。

篇5:我心中的向往作文

白天:接天的大树鳞次栉比。树干是深沉的`绿,树枝是有力的绿,树叶是充满活力的绿,翠色*流来形容最好不过了。阳光透过树叶,斑杂地落在柔软的草地上。树枝间隐藏的不是硕大的果实,而是身着五彩霞衣的小鸟们。他们矫健、灵活的身影在树枝间来回穿梭。歌声从小鸟们的嗓子婉转而出,宛如天籁的声音在森林中盘旋、升华再入寂静。流水欢快的声音也渐渐加入小鸟的乐曲中。清澈见底的小溪中依稀可见游鱼的身影,水下的岩石上布满青苔,好似人一踩上去就会滑倒。岩石下又是一番天地,出奇的协调。螃蟹横行霸道的身影、水蛇柔软的身姿、虾子弯曲的背影。每个生物守着自己三寸天地,谁都没有侵犯谁,很有三足鼎立之势。小溪旁的老树根上密密麻麻的长着五彩缤纷的蘑菇。身穿雪白大袄的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到了老树根旁,摘取着并不起眼的灰色小蘑菇,对那些色彩斑斓蘑菇视而不见。

黑夜:黑夜降临,森林里陷入了寂静,绝对的寂静。白天唧唧喳喳的小鸟们沉入了梦乡,小溪的流动也缓慢起来。河里的生物安静下来,森林里的生物也平静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美好。

这就是我心中向往的地方。

篇6:我心中的向往作文350字

我向往童年,同时也向往着长大后那不受约束、无忧无虑地生活。所以我既想回到自己的童年,又想让自己赶快长大。

童年的时候,和朋友们在一起做游戏或者去做一些自己感到非常稀奇的事情,在小时候,因为我们还什么都不知道,很天真,什么东西我们都可以拿来当自己的玩具。

现在却不同了,大人们会觉得我们都很懂事,当我们再去玩那些儿时的游戏时,同伴们也会嘲笑自己,自己也并不像以前那样开心了。因为自己的父母也会管束自己,不会让我们出去玩耍,让我们学好自己的作业,让我们能够学习好,考出优异的成绩。

在我们长大以后,我们可以不受父母的管束了,可以无忧无虑的去生活,但是我们也会面对一些其他方面的压力,我们也同样会烦恼。

我多想停留在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每天都可以开开心心地生活。这就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好的生活。

篇7:心中的向往作文400字

我向往文学的经久不衰。若是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不论经过多少年,多少事仍然会被奉为经典。《荷马史诗》也不知存活了多少个年头,至今仍为各大书店的常备书目。《伊索寓言》已过千年,至今仍没有衰退的迹象,反而已是家喻户晓。正因为文学的经久不衰,所以我才能在今天体味到古人的思想与智慧。所以,我向往文学。

我向往文学的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在文学的领域永远没有界限。你永远不用考虑文学上会因宗教信仰,国界种族的不同而引起纠纷。你随便走进一家书店,便可以看到各国的作者。绝不会因为德莱赛是美国人就看不到《美国的悲剧》。又或者因为川端康成是日本人,就停进他的书。而当我们在阅读外国名著时,也许美国人正在看《论语》,而日本人正在读《三国演义》呢!正因为文学将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了一起,所以我向往文学。

我向往文学的.多种多样。一个读书的人永远要比不读书的人幸福。因为他除了自己的人生之外,还可以感受到书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小说,散文,诗还是戏剧,每一种都令人陶醉不已。将莎翁的作品拿出来,相信你就可以感受到文学的美好。而文学不仅是体裁多种多样,涉及领域也是无边无际。《水经注》中的江河山川,《齐民要术》中的谷物知识,《梦溪笔谈》中的天文术数……让我们在感受文学的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所以,我向往文学。

文学如大海一般广博众长,文学如巨山一般坚韧不屈,文学如银河一般千年不灭。这便是文学,我向往文学。

篇8:我就是想让老师叫我一声“向往”

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们老师很“省心”的孩子, 却有一种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为:那就是每天午休起床时, 听到老师的起床口令, 其他小朋友都会迫不及待地一骨碌爬起来, 唯独向往像个“聋子”一样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不起来 (其实早已醒了) , 直到老师点到他的名字才会起来。事后, 我们多次私下轻声细语地跟他说明, 只要听到老师的口令就可以起床了, 当时向往都会点头答应。可是第二天他还是老样子, 非得老师亲自“请”他起来。次数多了, 大家都有点不耐烦了。

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我将这一现象向孩子的妈妈作了反映。想不到, 答案竟然是这样的———向往跟他妈妈说:“我就是想让老师叫我一声‘向往’呀!”

这件事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多么可怜的小不点!那么听话的孩子, 仅仅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得到“点名”的机会, 竟然不惜违背老师的意愿, 招惹老师生气。是啊,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老师往往更加关注那些表现优秀或调皮捣蛋的孩子, 而像“向往”这么让人“省心”的孩子, 老师就很少会关注到, 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在不知不觉中, 老师扮演了“不公平”的角色, 没有把师爱均匀地洒向幼儿, 让每一个幼儿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成了一名“偏心”的教师。

篇9:让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尔老师,把一个普通的教室变成了一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从56号教室中走进的学生平平常常,走出的学生却是一批批出色的人才,这源于雷夫老师能找到教育的目标,并始终坚持,从不偏离,有人说:“他对教育和学生有着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这使得他拥有教育的力量和智慧,第56号教室创出了奇迹。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也遇到我们同样的挫折,正如他所言:“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我认为他提到的“真正的教师”是指有着一定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并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力求达到教育目标,求索教育真谛的老师们,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痛苦,才使得雷夫·艾斯奎尔老师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得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开阔,变成一个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现在,我们的教师们为学生的“不听话”、不肯主动学习而苦恼,而学生们的感受却是负担过重。专家们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窄化为应试,为了分数、为了课堂秩序,常用的方法是立“下马威”,无形中降低了孩子们的水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转变为心理负担,恶性循环不止。我们来看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在“寻找第六阶段”的做法和他基于的理念:“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规则固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仁慈是有感染力的,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超常的行动力,把这些理念转换为具体的语言、行为,他提供了具体实施的方法和事例,指导我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近期绿领巾事件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时下我们学校教育行为的偏颇。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考量,唯成绩是问,考试成绩好自然就是好学生,理当佩戴红领巾;反应慢一些、成绩一般的孩子往往就被打入另册,戴上绿领巾。教育過程的简化、干瘪,使得育人的宗旨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一个个无限丰富、充满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则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被抑制、被规范化,甚至被扼杀。看一下第56号教室,因为雷夫·艾斯奎斯的工作,孩子们学会了遵守规矩,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他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六阶段中细致地描写了每一阶段的目标、做法、结果,同时也不断地提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他用一个个实例说明,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艾斯奎尔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爱护学生,不用野蛮的手段教学,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教室也会像第56号教室一样,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十七中学)

篇10:我心中的向往

依山傍水,有一居属于自己的小屋,院子里很美,有一年四季的常青树 ,有秋叶如花的红枫,有四季开艳的花朵,还有院子里落地的枫叶和被风抖落的花瓣,零零碎碎的散落一地,五彩缤纷,像是铺上一层华丽的花雕地毯 。

清晨醒来,漫步在小院里,看树叶上的露珠还带着冰凉的芬芳,远处的群山还在沉睡,雾气依然枕着山颠的肩膀,小鸟渐渐醒来,唱着婉转的歌曲,屋后的小草添着舌头,品尝着留下的夜的露珠的余味......

野兔子窜进院里,偷石头桌上搁着的剩余的“咕咚”黄酒,一夜芬芳依悠,散发出诱人的醇香......

呼吸乡村清新的空气,欣赏院内初晨的美景,冲一杯淡然的新绿,听一曲幽绝的琴韵,小桥流水,叶落花开......

小猫小狗在吵闹着要它们的早餐。

山村的世界慢慢地苏醒过来......

没事的时候出去走走,喜欢一个人蹲在树下,窥测植物的动向,看梧桐叶一片一片落在草坪里,慌慌张张的,盖满整个草坪,像要藏住什么秘密......

看杨柳抖动它那白色的絮抹,飘扬在整个空间,一点一点地寂寞的落......

看一群飞鸟,飞过我的头顶,惊慌失措,四面飞散,扑动的翅膀在天空画出寂寞的声响。

看依傍的落日,将远去的山朦朦胧胧的照在落日的余晖里,哀伤的夕阳将我的姿势剪成忧伤的剪影,落在铺满落叶的草坪中, 孤影盖落叶,尽在不言中......

乡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一种格调,与世无争,宁静,恬淡而悠然,每一株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棵小草,都有它们的故事,很美,很曲折,很动人......我喜欢听它们诉说它们经历的春夏秋冬。

我喜欢独赏晨曦初露的朝霞,夕阳落日的余晖,品茗观书赏曲聆花......

幽 . 静 居

独品一壶茗,独拥一花亭。

篇11:我向往的地方

那里可能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与物质享受,可是也不会让人生出浮躁与迷茫的心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比起浮华与纷扰更使我神往。

可能这种心态在今日的社会会被看做是不求上进吧!可是是谁决定了仅有物质丰富才是成功呢?身体健康、心境愉悦、精神充实的生活本身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云南丽江我以往去过,那还是我在深圳工作的时候去的。安顿下来的住所就是古城里的一户人家,一天30元还包括晚餐,真是价廉物美!清晨推开房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踱进园子,抬头仰望,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没有工业污染的地方天也异常清澈,不远处玉龙雪山经年不融的冰川尽收眼底。即使不去虎跳峡与芦沽湖,只在古城里转转也会有不少收获,牦牛骨做的小饰物、当场制作的印染、美味的牛肉干和乳扇,还有能够用花抄成的菜……我在路边茶社闲坐的时候与两个荷兰人交上了朋友,他们是SONYERICSSON驻中国香港的商业代表,利用假期来古老神秘的云南旅游。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看着过往人群的笑脸,虽然我们的英语都不算纯熟,但仍能感受到彼此的愉悦心境,在此时此地,语言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心灵的沟通拉进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距离。

篇12:我向往的地方

我们一行人,一下火车就直奔目的地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甘肃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

5万多件古代文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许多珍重文物被外国人掠夺。并且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超多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但依然不减其风采。走在莫高窟里,一件件彩塑琳琅满目,个性鲜明,神态庄重。壁画上的飞天各式各样:有的伸开双臂,迎接客人;有的应对铜镜,梳妆打扮;有的置身花丛,追赶蝴蝶;有的手提果篮,采摘仙桃。,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那时候条件艰苦,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把这些宏伟壮丽的彩塑和壁画修建起来的?如何使它经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不退色,依然色彩丰富?望着精美的彩塑和壁画,我深深思考着,那里的每一件艺术品的制造,都要花去七八个月甚至一年的时刻,能够想象,如此巨大规模的佛教艺术地,要花去他们多少心血啊!

参观完莫高窟,我们乘车来到嘉峪关。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也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雄关。嘉峪关城雄居祁连山与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一三七二年,但是早在汉隋两代已建有墩台,由于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走上城楼,观察地形,我发现嘉峪关地形设计十分精妙,敌人在外面很难攻进来,即使进了城楼,城楼内的人也只需把大门一关,抓住敌人就像瓮中捉鳖一样。城楼十分坚硬,据说是要让将军向城楼射箭,一旦有裂缝就要重修,这样一丝不苟的修筑,才抵挡了千军万马的攻击。看到那里,我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所折服。站在雄伟的城楼上,俯视高山、大漠、戈壁,有种唯我独尊的.感觉。

篇13:我心中的歌

关于“红歌”这一概念, 在我的内心定位系统中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 原因究竟出自哪里?一时还真说不清楚。直到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 我在陪女儿伴着收音机播放的《小喇叭》节目入睡前, 突然被里面传出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所吸引。这两首歌曲是寄明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专为全国小朋友先后量身打造的艺术精品, 令我心仪已久。歌声渐渐冲淡了我的睡意, 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童年的记忆。我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已熟睡的女儿, 她的嘴角似乎挂着一丝微微的笑意。我索性坐起身来, 走下床去, 打开窗子, 凝视着深邃的夜空, 许久才打开了我多年的尘封记忆。鉴于我对寄明老师的了解与景仰, 脑海中却不知为何总是把她老师的作品与“红歌”紧紧地交织混想在一起。我尽力让心绪保持平稳, 让自主的思维定式慢慢从我心中穿过。突然, 灵感般的动机使我的思想深深的意识到:如果说的不错, 如今称谓的“红歌”就应该是指那些动人心弦的革命之歌吧。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歌, 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斗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歌, 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歌。祖国和平建设时期的红歌, 是全国56个民族共同欢庆的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红歌, 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幸福歌。

对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些红歌, 我的想法是:要坚决留住对它们的历史记忆, 保护它们的革命根脉。唯有如此, 世人才能用真心去呵护, 才可能会用行动去传承。

如今, 在祖国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中, 由于较充裕的生活条件, 人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对革命歌曲的那份眷恋。不妨试想, 如果没有那些勇于为中国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就绝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美满和幸福。寄明和瞿维老师不正是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人们创造出一首首革命红歌的杰出代表吗!

寄明曾是上海国立音专钢琴教师查哈罗夫教授的得意门生, 1939年左右, 她与瞿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不顾枪林弹雨, 义无反顾的奔赴延安, 她在延安期间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钢琴演奏家”的称号。两位优秀的革命音乐家那种胜似“和声的五度与对位中的卡农”至今仍被业界传为佳话。寄明原名吴亚贞, 瞿维原名为瞿世雄。两位前辈革命艺术家有着多个共同之处, 首先是他们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与理想极为相同;其次是他们同年生于浙江, 出生时间仅相差一个月。他们夫妇共同为众多的革命将士演奏了许许多多革命的红歌, 正是这些革命的歌才激起将士们最大的战斗豪情, 勇敢的冲锋陷阵在中国革命战斗的最前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随“鲁艺”转赴东北, 瞿维任哈尔滨东北音工团副团长和沈阳鲁艺音乐系主任。1955年赴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行学习, 回国后, 一直工作在上海交响乐团, 最后离休在中国音协常务理事与上海音协副主席的位置上。寄明到东北后, 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现在的沈阳音乐学院) 副校长兼教务长, 后被组织调任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她那首著名的电影插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被国家正式认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并荣获国家少年儿童作品一等奖。特别是她为电影创作的歌曲《小八路》, 还曾是我儿时独唱的保留曲目, 这支歌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幸福的童年。

红米饭、南瓜汤和红色的革命歌曲印证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创造性地把从思想上建党, 确定为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原则。与此同时, 红色的革命歌曲也紧密的相伴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到延安, 再经西柏坡, 最后到达北京, 一路征程洒满了革命将士的鲜血, 也留下了无数革命胜利的赞歌。这些红色歌曲留住了中国革命的记忆, 保住了中国革命的根脉, 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鲜血, 浸透着中国革命的坚苦卓绝。它连接着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催生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记录着中国革命的光荣与理想, 见证了我们党的历史功绩, 它承载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它必将是亿万共和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歌。

庄严的1949年10月1日, 革命红歌顺应时代的要求, 迅速作出华丽的转身, 成为人们心中革命胜利的欢庆歌。它遵从着革命的价值, 见证了祖国革命战争的风风雨雨。它屡经革命战争的硝烟战火, 重新焕发出更为内在的律动与生机无限的活力。在祖国首都也是世界最大的天安门广场上, 鲜花似海, 红旗飘扬。成千上万的祖国各族人民身穿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 尽情的欢呼着, 跳跃着, 整个广场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越发清楚的感受到, 祖国已进入到和平建设时期, 我们要更加团结一致, 努力奋斗, 这样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当时年仅30岁的革命音乐家王莘先生被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感动着, 他心潮澎湃, 热血沸腾, 用最饱满的革命热情于次年9月谱写出至今仍享誉海内外的革命颂歌《歌唱祖国》。王莘系江苏无锡人, 与阿炳同乡。20岁前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 他深知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为实现学习革命音乐的远大理想, 血气方刚的他克服重重困难, 赶赴延安鲁艺求学。毕业后, 组织上把他分配在河北联合大学的文艺部音乐系工作。王莘的《歌唱祖国》凝聚着一位革命艺术家寄希望于祖国更加强大的良苦用心与深厚的艺术功底, 作品气势豪迈, 激情四溢, 以高度的艺术性准确的刻画出共和国朝气蓬勃, 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作曲家大胆的采用了主副歌两部分长度相等的结构形式, 创造性的表现出新国家新时代的崭新精神风貌。曲调热情奔放, 准确的塑造了伟大祖国东方巨人的艺术形象, 颇具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 堪称是一首标准的祖国颂歌。上世纪的1980年5月, 《歌唱祖国》被正式认定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的开始曲, 直至今日, 还在向全世界同时播放。

共和国的建立, 在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 对于我国国民音乐与专业音乐教育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 迅速将以往的大专学科提高到本科, 并将戏剧、舞蹈等艺术的中专系列也晋升为本科或专科, 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又陆续开始了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培养以致新世纪初的艺术硕士教育。这些现象足以证明: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美育教育的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坚定决心, 逐步使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为: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方向, 以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 努力培养打造全面发展的人, 以更好更快的适应祖国建设的需要。

转瞬间, 历史的时钟已准确定格在1978年的9月, 这是自中国革命胜利到和平建设时期的一次最为重要的关键结点。此时的革命红歌已从本质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成为亿万国人内心深处实实在在的幸福歌。这争相绽放的幸福歌正是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这无疑为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做出了更新的理论解读, 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勇于把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特色的理论实践过程。同时也深刻的表明, 我们党的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红歌一样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提及的是, 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装, 并紧密的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使之成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 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均不断出现喜人的巨大进步, 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决定性话语权。在此基础上, 中国人民的红色幸福歌也越发显得绚丽多姿, 更多的音乐杰出人才不断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 这是祖国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同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人心目中的幸福歌也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如: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刘虹的《妈妈教我一支歌》、徐东蔚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郑秋枫的《我爱你, 中国》、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施光南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打起手鼓唱起歌》、陆在易的《祖国, 慈祥的母亲》和《我爱这土地》等。这些祖国发展现阶段的幸福歌, 不啻山间的一泓春水, 是那样的清新迷人。在我们为我国特有的红歌击节赞叹之余, 我想唯一感谢的还应是党的好领导。

红歌——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篇14:我向往的世界

一念之始,便撩落无数心跳,化境于无人知晓的某个地方。宛如一曲春风,拔出了久违的青嫩,蔓延于整个空间的温柔,带着大自然神奇的臂膀,挽着一股清流,划过地面,漫过天空。四散飘落的阳光扭动了蜿蜒的空气,一曲天籁之音融进沉寂已久的大脑,各种复杂的念想便开始不受控制的肆意妄为,时而兴奋,时而平淡,时而寂寥,时而空洞,于是静坐以查心,封尘太厚,被控于一种文化所产生的意识当中,自己却无从查觉,也无从改变,随着风波自由漂流,忘却了本该拥有的天性品质。一点风划过睫毛,刺痛的眼睛慢慢的渗出泪水,不是悲伤的泪水,不是喜悦的泪水,只是被大自然刺痛眼睛的泪水,没有掺杂任何情感,这就是本心深处的不自觉流泪。天、地、人贯穿于模糊的生命当中,努力的活着,只是为有一天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

刺绣于天地,恍若星空皓月。装点着夜色的柔美,盛夏夜晚的虫鸣蛙叫,流进迷人的夜色当中,萤火虫翘着优美的柔情,羡煞寂静的荷塘。一叶生长,带着自然的灵气,拓展出自己所拥有的空间。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清凉的早风掀起荷叶秀舞,露珠飘忽不定,本无所谓,却更加诱人。游人带过,卷起一丝温情。本是靠着一种看不见的气场维系着原始的情感,然以杂念太厚,多的只是变化莫测的奇异极端造成的赖以生存和懒得改变。一切都是这么安静,优美的早晨,如期而至的人群,繁忙的一天,昏沉沉的睡死。于是这份安静被隔开,分成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多少份,每份安静当中都带着不同的意义:喜悦的安静、痛苦的安静、无聊的安静、投入其中的安静,还有只为安静而安静的安静,这份安静存在的太短,需要慢慢寻找,这份寻找必然是一条痛苦的心灵体验,选择必然痛苦,痛苦过后便是一番豁达与开朗,便是自己的心性顺乎天理,便是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

秋叶泛黄,萧瑟肃杀,夏草退青,清冷在位。如此秋季,却带来不一样的馈赠。满载合乎天理的喜悦像绽开在清冷早晨的阳光,把经过一夜的地气慢慢拔上天空,直到消失在云层中间,慢慢热起来的空气穿梭于人杰地灵的锦绣大地。水沿着河道,从半空而降,落地腾起的雾气,滋润着周围的生灵。清嫩紧绕其中,一幅不用幻想就出现的唯美画面,直直的逼入眼帘,震撼心灵,感馈于大自然的神奇之时,似乎听见了敬天爱人的古训。在蔚蓝的天空中,候鸟迁徙,一轮生命结束,看似悲伤的感情中酝酿着来年的新生,本是规律,却黯然伤神,自嘲于自己太过伤感,伤感中夹着喜悦。又是一轮新月,把寂静的夜抹得更加寂静。清晨已经把笑脸铺在天空,凝视着这个世界上没有笑脸的人。

终于到了结束的季节,自然状态也在相互转变形态,比如水变成冰,晨露变成晨霜。一切的一切都在重复一个动作,那就是自然赋予我们本该拥有的东西,这种东西却在不停的变动、暴乱中沉寂,就像一个金库,我们把它封藏在一个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却费尽心机的寻找我们本来已有的东西。于是凛冽的寒风带着轻俏的问候,把寒冷传播到了整个孔隙,把一切已有的生命全部打乱再有序重排,一个结尾,一个开始。一把大火烧红了半边天空,释放着整个循环的积累。生疼的感觉拉扯着神经往一个极端走去,焦黑的土地上飘落着满是疮痍的残枝碎体。来源于天,回归于地,开启了天地的一个循环;结束了无法企及却又憧憬不已的世界。生来自一声啼哭,亡来自于一盏明灯,一生的活动就是在这盏明灯左右徘徊,或寻求,或遗失。

说了这么久,我向往的世界到底是什么,答曰:背山依水,清流泄于九天;苍松清秀,和风漫于四野;木屋小住,炭炉书香清心;四邻和睦,敬天地存仁心;心执一念,万物流于世间;归于平淡,无为以谢田园。

(作者系西宁广播电视台化妆师)

篇15:我向往的童年

童年是什么?童年的意义又是什么?童年是快乐的吗?对于这些问题,我想说,童年是美好和梦幻的象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关于童年的回忆,它是我们心中的那一抹霞光,五彩斑斓又如诗如歌,美妙绝伦。它甜蜜而又浓醇,令人回味。

在我上了小学之后,爸妈为了让我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便给我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文的有练字,写作,武的有散打,音乐的有架子鼓……

只有在暑假里,我才会被批准去爷爷奶奶家住个几天。那是真的太开心了!早上一反爱睡懒觉的习惯,起得比鸡都早,像一条小狗似的跟着爷爷奶奶去田里,一路上还问东问西的,简直就是真人版《十万个为什么》……奶奶,这是为什么?奶奶,这个呢?……“西蓝花”“西兰花”“这个呢?”“大蒜”……屁颠屁颠跟着爷爷干活去了。爷爷拿个大剪子,我拿个小剪子,爷爷剪树枝,我就剪树枝,爷爷干嘛我也照样子学着,感觉那时候的我好可爱。

爷爷家乡下河里有条水泥小船,每次爷爷带我去划船是我最高兴的事情了。那时候的河水不像现在,很清澈!河面上就能看到一些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的游来游去,还有一片片水草在河底轻轻摇摆,看的很真切。爷爷的船儿继续往前行驶,我看见一个管子,上面套了一个绳子,爷爷让我把绳子取下来。我很疑惑,慢慢把绳子从管子上轻轻拿了下来,我惊喜的发现,爷爷居然从河里拉出来一个圆筒状的网子出来,网子里更是满满的惊喜,一条条鱼儿,一只只虾儿活蹦乱跳,好像在跳舞。可是它们是怎么进去的呢,我十分好奇,于是就去问了爷爷。爷爷告诉我,原来网子上的网口放的位置和水的流向是相反的,这样自然而然小鱼小虾顺着水流的方向流了进来。又长知识了,忽然感觉爷爷好有学问。

想想那时候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现在,升入了初中,每天面对的试卷,作业,我拿着笔,为了自己的明天,像一艘小船在风浪里飘荡,一浪接一浪。我必须理清思绪,坚持战斗,为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可那无忧无

篇16:我向往的地方

之前我们也去过国内的海岛游,去的是浙江那边的嵊泗岛、枸杞岛,但枸杞岛还算是内海,海水并不是很蓝。并且我喜欢的一档节目《奔跑吧兄弟》在塞班岛录制过一期节目,娱乐明星们在岛上表演节目、举行篝火晚会,他们跳草裙舞。我觉得唐嫣跳的最好看,王祖蓝跳的最搞笑。虽然不记得最终哪一队赢得了比赛,但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有美景、美食、美丽的心境,这才最重要!

有一个朋友几个月前刚去塞班岛玩了几天,听她的描述,塞班岛简直就像一个散落在辽阔太平洋上的天堂岛。美丽的军舰岛、浮潜圣地-蓝洞,柔软的白色沙滩、蔚蓝深邃的大海、还有那咸咸的海风迎面吹来,别提多惬意了。

朋友还说,塞班岛的房价也很美丽呢,一套三百平的大别墅只要十几万美金,跟国内涨的飞起来的房价相比,还真是诱惑十足。上海随随便便的一套房子就能换个塞班岛的大别墅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可不是水泥钢筋建成的森林可比拟的。

篇17:我向往什么的生活

怀“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理想,独自隐居在一个有着绿水青山的“世外桃源”,效仿诸葛孔明先生“恭耕南阳”的辛勤劳作有着渊明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再思着李白“把酒问月”奥秘,时不时再想想“夕阳无限好,知识近黄昏”的人生哲学这一切,都是何等的优哉游哉!

轻听着窗外莺儿的歌唱,却似乎有种想赖床的念头,于是乎闻着淡淡的春花的香再次进入梦乡。这似乎有着“莺啼山客尤眠的伟大味道达到这种境界,似乎是很惬意的了。梦中,我遨游天地,穿梭于湖光山色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灵气净化我尘世的灵魂,这应是最美的享受了。

春的美景还不曾赏够,夏已悄悄降临。守着自己开垦的稻田和荷塘,凝望着那在风中摇曳的苗儿和含苞待放的荷,心中不免感叹:原来生活可以简单的如此之美!忽见塘上飞来几只优雅的蜻蜓,不禁让人联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初夏美景。

我向往这样的生活守着自己的一方水土快乐而终。

收过后,秋便在我寂寥的古筝声中飞逝而过。

白姑娘总能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快乐。天刚蒙蒙亮,就发现姑娘的使者早占据了灰黄的土地,庄稼盖上了棉被,松也披银装。不久,门前一条似宽非宽的河盖上了一层薄薄的冰,晶莹却并不那么剔透。于是我披上蓑衣戴着斗笠,乘着一叶扁舟驶向河心,这似乎有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架势。虽说这河不比江宽,但我心却宽似海洋。

篇18:我心中的烛光

我已过不惑之年、年近半百, 但也在收获的年华。在离开母校26年后的今天, 心里充满温情、感恩和祝福。曾经十几年的求学生涯, 让我感到沈农是个美丽而温馨的地方。每有亲朋好友来沈, 我都乐而不厌的带到沈农转转, 自豪地介绍母校。

在炎炎夏日, 感受着桑拿般的热浪, 祈盼金黄的秋实, 想着母校即将迎来60年华诞, 更加想念我的老师, 感念生命里帮我成长的他们。毋庸置疑, 老师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1982年, 我与那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 坚信学而优则仕, 期盼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实现人生价值的千千万万高考生一样, 翘盼着那张改变人生命运的录取通知书。然而, 当我打开录取通知书, 得知被畜牧专业录取时, 心一下子凉了, 难道我将一生与牲畜结交, 劁猪骟马吗?初到母校, 满心的不情愿, 辅导员王明英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畜牧专业, 告诉我“人民群众现在吃不上肉蛋, 喝不上牛奶, 要想改变就得发展畜牧业, 学这个专业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苦口婆心的王老师让我郁闷的心灵开了天窗。当张永泰老师领着我们到马三家机械化养猪场实习时, 我才知道原来猪也可以成栋成栋、成百上千的养, 养猪也是门学问。如今, 我在“禾丰”, 每年生产数百万吨饲料, 每天有数百万的猪、鸡、牛吃着我们生产的饲料, 感觉自己有所作为。潘玉琢老师教我们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是何等的枯燥乏味, 但潘老师的严谨认真感染了每个学生, 潘老师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 先生70多岁仍孜孜不倦, 放出不灭的“烛光”。

(沈阳农业大学1986届畜牧专业毕业生)

篇19:我向往的地方

时光飞逝,三年时光一晃而过,我把葡萄沟这个美丽的地方几乎忘记时,没想到这次暑假,我踏上了去葡萄沟的旅程,来到了我向往的地方。

看见了!葡萄园如同课文中的一样,远看,那是一片绿色的葡萄海洋,一颗颗大小不一的葡萄呈现在我的眼前。虽然7月份许多葡萄还未成熟,但这场面还是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走近葡萄架跟前,一条条粗壮的葡萄根映入眼帘,它们弯弯曲曲地缠绕在葡萄架上,弯曲中生机昂然。它的叶子多么翠绿,绿得翠色欲流。葡萄架上一串串葡萄生机勃勃,参差排列。它们像顽皮的猴子一般倒挂金钩挑战着我的味觉。站在葡萄架下我狠狠地咽了几下口水。

就在我在葡萄架下畅想葡萄的美味时,热情好客的主人把我们引到炕上,摆了一茶几的新鲜葡萄,热情地招待我们。大的葡萄如乒乓球,小的像玛瑙,葡萄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有紫色的、深红色的、青色的、白色的。别说吃了,就是看着,已经让人垂涎三尺了。我们吃个不停,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主人邀请我们跳“民族大团结”舞蹈,我们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跳起了维吾尔族舞蹈,十分开心。

我们和主人合影后,离别的时候到了,主人一家目送我们离开,我真是流连忘返,不禁想起了一句诗歌“维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个暑假,我来到葡萄沟,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想不到,这一见,我就深深地恋上了这个地方。下次有机会我还会来到这块热情的土地——葡萄沟。

(指导教师 邵嫦娥)

【点评】

上一篇:医院出境参观学习请示下一篇:二班班级口号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