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2024-06-16

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精选7篇)

篇1: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

二、命题结合我市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体现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注重考查初中数学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要求

(一)知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学习领域中,前三个领域将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其具体含义是:

1.了解: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2.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4.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二)能力要求

主要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 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二、考试内容

(一)、考试范围

我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数学学科的考试范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所有内容。

(二)、具体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本说明将考试内容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分别列出。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

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a+b)(a-b)= a 2-b 2;(a±b)2 = a 2±2ab + b 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

(3)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4)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6)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7)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8)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2.一次函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 y = kx + 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4)理解正比例函数。

(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表达式 y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k(k≠0)x

(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说出图像的开口方向,画出图像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性质

1.点、线、面、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计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三角形

(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

角。

(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掌握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6)掌握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9)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0)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3)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14)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

(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6)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5.圆

(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3)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4)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5)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6)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6.尺规作图

(1)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2)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3)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4)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7.定义、命题、定理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事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4)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

平分。

(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4)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3)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4)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5)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6)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7)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9)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对应锐角。

(10)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图形的投影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2)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3)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实物模型。

(4)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图形与坐标

1.坐标与图形位置

(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5)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2.坐标与图形运动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2)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3)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4)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条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三、统计与概率

(一)抽样与数据分析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6.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7.体会样本与总体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

8.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二)事件的概率

1.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

2.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篇2: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历史与社会》部分

第一部分 生活的时空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a)

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列举自然条件对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情况,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4.描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a)5.概述中国地形、气候和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的特征(b)

6.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b)

7.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b)▲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

9.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c)

10.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c)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

12.根据调查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c)

第二部分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b)

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起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15.列举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

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

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b)

18.列举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a)19.列举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的实例,知道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a)▲西方的兴起于近代世界的变迁

20.概述新航路的开辟,评析其原因和意义(b)

21.列举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a)

22.概述英国、法国、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大事件及其代表人物,说明它们对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b)

23.列举说明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b)

24.概述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b)25.列举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a)26.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a)

第三部分 发展的选择

▲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年代

27.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28.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五四”运动的意义(b)

29.描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列举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30.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b)

31.知道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理解大战的起因、性质和后果(b)▲当代世界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32.列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史实,评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伟大成就和艰辛探索(b)

33.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概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b)▲和谐世界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34.描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情况(a)35.描述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b)

36.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b)

37.列举实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特点(b)▲新机遇、新挑战、新选择

38.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a)

《思想品德》部分

第一部分 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

▲珍爱和尊重生命

1.懂得生命的独特性,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b)2.学会珍爱和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c)▲认识自我与学会交往

3.知道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a)

4.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b)5.正确看待网络交往,学会理性地利用网络参与(c)▲塑造良好道德

6.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a)7.懂得理解与宽容,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b)8.正确认识竞争的作用,理解合作的重要性(b)9.懂得诚信的基本要求,做一个诚信的人(c)

第二部分 法律教育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10.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懂得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1.理解宪法与普通法的关系,自觉维护宪法尊严(c)▲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12.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c)▲一般违法与犯罪

13.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a)

14.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认清犯罪的危害(b)15.学会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c)▲公民的人身权利

16.学会用法律捍卫生命健康权(c)

17.懂得法律维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b)▲公民的财产权

18.知道公民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a)19.学会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和智力成果权(c)▲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20.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c)▲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1.知道消费者享有的权利(a)

22.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c)▲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3.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b)24.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c)

第三部分 国情教育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 25.知道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

2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b)27.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c)▲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28.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a)

29.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b)

30.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懂得我国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b)▲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

31.知道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a)

3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b)33.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学会依法参与政治生活(c)

3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35.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及其重要性(a)36.懂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定文化自信(b)37.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b)38.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c)▲我们的理想和责任

39.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a)40.理解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增强公平意识和正义感(b)41.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c)

第三部分 时政教育

篇3: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中考数学科考试标准的构建

所谓考试标准,是指某类或某种考试对应试者在规定测评要素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要求,或谓测评的准则或尺度.中考数学科测评要素主要包括内容要素和能力要素两类,水平要求即为不同测评要素的考核标准.构建中考数学科考试标准,首先要明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各要素上的考核标准的构建依据.

1. 中考数学考试标准构建

中考数学科内容要素、能力要素及其考核标准的确定,应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为基础,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中考数学考试的命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既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将初中数学课程理念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全民素质和科学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既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科教育的目标,也充分反映了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发展需求.中考数学学科在构建考试标准时还应参加高一级中等教育培养目标,以高一级学校对新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满足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需要.

在考试目的方面,中考数学学科的成绩将与其他学科成绩一起作为高一级学校教育择优录取的重要依据.所以,中考数学试题应由较高的效度、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等一级指标构成.

中考数学科考试标准的构建还应考虑应试者的身心特征,因为考试必须因人、适人,只有内容、能力要素及考核标准设计科学合理,才能对应试者身心素质水平的个别差异作出较准确的鉴别,以实现考试预期的目标.

2. 中考数学考试标准确定要素

中考数学科考试标准,应准确反映学科考试内容要素的考试标准,以及学科考试内容要素和能力要素的考核要求.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考数学考查的重点.

中考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

了解数的意义,理解数和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使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做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含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1)内容要素

数学学科考试应以《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四大学习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为依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每个学习领域一般由若干个具体内容标准和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是中考数学科标准体系构建的内容和水平要素.

对于课程内容要素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1]

(2)能力要素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能力方面主要检测考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应具备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初步进行科学探究能力,可将能力要素归为五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其中思维和推理能力是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重要能力.注重数学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能否使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

(3)考核标准

所谓考核标准即为各测评要素考试中应达到的水平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参照有关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程度,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可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基础知识要求、基本技能要求、能力要求、学生探究活动要求以及德育要求.

二、试卷的结构技术指标的确定

中考数学学科考试试卷结构,是由中考数学科内容、目标、题型、难度、试卷长度、分数和时限七种要素彼此关联所组成的一个集合性结构系统.它包括试卷所含内容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同层次目标所占的比例;试卷所用题型的各类,以及不同的层次考核目标分别所占的比例;试卷的整体难度,以及不同难度试题在全卷试题中所占的比例;试卷中试题中各项的内容及不同层次考核目标分别所占的分值比重;考试的测试时限及其任务在每道题上的分配.其中内容、目标是主体要素,题型、难度是派生要素,试卷长度、分数、时限是依附要素.

1. 内容要素

在内容要素上,根据考试标准对知识单元的划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各种数据对比关系如表1所示:

我们认为,一道好题不一定就是一道好的中考试题,好的中考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应是有价值的,体现初中数学学习的核心.所以创新是手段,考查初中数学重要知识、技能与方法才是核心.

2. 目标要素

在目标要素上根据考试标准对不同的测评要素在考试中应达到的标准,分为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级,各种数据对比关系如表2所示.

依据考试标准对测评标准的规定,将目标要素分为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级.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而过程性要求分为三个阶段: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这些要求从不同角度表明了数学学业考试要求的层次性.

3. 题型要素

题型是反映考查内容的形式,它服从于考试的目的和考试内容的要求.不同的题型测试的功能也不同,因此采用什么样的题型,并充分发挥各类题型的功能,对于试题的质量以及考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根据中考数学考试标准规定测评要素的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题型的选择上一般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类.[2]

数学解答题的常见呈现方式是:在一个大前提(已知条件)下,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编制解答题的主要方法:从一个基本数学事实出发,研究其变形、扩张、发展,形成一系列的题组,从中选取合适的题目.

解答题从题型上看,它分为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综合题、开放题等.开放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题型,具有条件的不确定性、思维的多向性、知识的综合性、过程的探究性、情景的模拟性、结论的多样性等特征,是中考倡导的新型题型之一.从表现形式来看,解答题大体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所提的若干问是并列的,彼此独立,互不关联;第二类:所提的若干问是递进的,彼此间存在层次上的联系,后一问的解答,依赖于前一问的结果.

解答题反映的是数学活动过程,它能反映出思维方式、思维水平,思维的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的深度适合于综合考查考生的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能力.

依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的要求,笔者结合分数要素、难度要素、时限要素得出表3所示的各类题型理论构想比例.

4. 难度要素

试题难度要素的控制,既要考虑考试的目的、性质,也要考虑考试应考主体.依据中考目的、数学科的性质及考试标准要求,在难度要素上一般分为:基础题、中档题和拔高题三级,各类数据对比关系如表4.

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起点适当、梯度适宜,既要有利于各种程度的考生能考出自己的的水平,也要有利于学科教学.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整体难度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应注意控制个别试题的难度,避免出现得分率难度在0.2以下的过难的试题.对于两考合一的中考试题,集水平检测和选拔功能于一身,其难度分布应当合理,以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总体难度应控制在0.60~0.70之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调适自己的心态,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发展.

5. 长度要素

试卷长度标准要根据数学科的特点来确定.由于新课程强调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有些教师和命题人员认为要体现新课程的特点,就应加大试卷中数学应用的力度,设计一些“生活情境”,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由于不同考生在学习数学内容时,兴趣、爱好有差异,擅长的知识也可能有所不同,对于阅读水平弱势的学生来说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因此,试卷的设计要兼顾各类考生的个性化能力考查.我们认为试卷长度的理想构想是字数应控制在4000字左右为宜.

6. 分数要素

分数要素是指一份试卷的分值在各题型上的分布,其控制与内容要素和目标要素紧密相关,需从试题内容、测试目标及题型要素等维度考虑.

中考数学试卷结构模式较多,主要有两种试卷类型:单一的升学试卷、毕业和升学加试(二考合一)两种形式.不同试卷的类型有不同的总分,内容、能力、题型、难度的构成比例的确定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中的课时设置,另外参考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及高一级学校对生源的要求.各种数据对比关系如表5所示.

7. 时限要素

中考数学科时限要素的构建,应结合试卷测试的内容要素、目标要素、题型要素、难度要素和试卷模式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每道试题学生解答所花费的时间等多种要素考虑.一般地,120分试卷,用时一般控制在120分钟或100分钟;150分试卷,用时一般控制在120分钟.

总之,中考数学科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指标,是保证中考设计科学性、中考实施规范性的依据,也是提高中考考试效能、确保中考生命力和公信力的关键.各项技术指标的确立,应符合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5.

篇4: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关键词:中考数学; 考试; 思想;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46-001

在中考数学教学中,保证实施三层递进模式的最佳方法就是——三轮解题法。有些考试题乍一看会、一做起来就卡壳,或者无法立即得出结论,需要看一看,思考思考、演算演算、琢磨琢磨……真是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每每都是在这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宝贵的时间,每次考试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在应试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若同时将它当作考试方法不见得灵,因为它仅是定性地指出了方向,定量分析不清楚,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出现有人用它灵,有人用它不灵;有时灵,有时又不灵的现象。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每题必争,每分必夺,哪道题都不想轻易放弃,哪一问都想攻下来,哪一分都不想丢的时候,就往往失灵。而“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量化清楚,可操作性强。

一、稳扎稳打,准确总结

考试是一门学问,中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平时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作中考,从心理调适、时间的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不断调适,逐步适应。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应试的策略要因人而异,基础好的同学做选择、填空题可以控制在较少的时间内,把时间挤出来留给其他题,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就需要1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主要是看怎么处理效果最好。每次考試后,学生自己要认真总结:第一,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第二,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第三,本题主要运用了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第四,错因分析,从而调整复习,使复习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为打赢中考之战作准备。

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提高能力,就应该注意各部分知识及方法,特别是重大课题跨学科的基本联系。沟通知识及方法之间的联系。中学数学内容聚合起来可分为“数”、“形”两条线,因此,更应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注意数形的联系与转化,对于平时教学中无法完成的一些重要课题,设置专题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予以突破。

二、提倡通法,淡化特技,提高速度

在进行中考复习时,对适应面宽、应用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法,力求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对那些适用面窄、局限性大的某些特技“绝招”,应予以淡化,以免削弱对基本方法的复习和训练。

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提及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整体处理思想等思想方法,在复习时要系统化和专题化,对常用于数学解题的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待定系数法等通法,尽管各自有不同特点和应用范围,但都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复习时应进行强化训练。

在抓实了通法的前提下,要寻求一题多解,探求最优解法,拓宽思维领域,克服呆板性,促进灵活性,提倡学生打破陈规陋习、力求标新,培养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冲出思维的单一性,突破知识的固定范围。中考复习应提倡通法,淡化“特技”,但我们不应否定发展创造性思维、寻求优化的解法来提高速度。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在进行复习的解题活动中,发挥方法沟通上的灵活性,拓宽解题活动的思维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解题速度。

三、加强对应用性、探索性问题的训练

初中数学的大部分知识中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背景内容,近几年增加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考题是中考数学试题新的特点之一,体现了数学试题要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应用题主要是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率问题、浓度问题等,问题背景较理想化、陈旧化。新型的应用性问题主要是利率、利息、商品销售、利润、人口增长率、环境保护、建筑加工、运输决策、合理规划等,问题背景较复杂且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整理实际问题,从纷繁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进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由于学生都是从初中过渡的,而初中三年的数学教学,对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使得在考虑某些问题时存在单一、片面的思维。其次,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应用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定义的不完整。这些都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出现对数学理解困难,概念模糊等情况。

复习中还应注意加强探索性问题的求解训练,要注意对一些典型例题、习题进行改编,或将题中的某些条件加以限制,可研究其逆命题,或探索结论成立的重要条件等,将其改编为探索性问题求解,加强归纳、猜想能力的训练。

探索性问题的最大特征是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待于探求,给考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创新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探索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有探求条件、结论、存在、规律、命题变换等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条件探索型、结论探索型、存在探索型。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高级教师编写组编著. 名师指导初中生学习方法实用大全[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7

篇5: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现在已经是开学后的第三周,同学们应该已经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了,2018中考也正向我们走来,面对2018中考各科复习也需要有好的方法,今天和同学们说说中考数学考试的几点攻略。

攻略一:概念记清,基础夯实。数学≠做题,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特别是“不定项选择题”就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要把已经学过的四本教科书中的概念整理出来,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

攻略二:适当做题,巧做为王。有的同学埋头题海苦苦挣扎,辅导书做掉一大堆却鲜有提高,这就是陷入了做题的误区。数学需要实践,需要大量做题,但要“埋下头去做题,抬起头来想题”,在做题中关注思路、方法、技巧,要“苦做”更要“巧做”。中考试中时间最宝贵,掌握了好的思路、方法、技巧,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也不容易犯错。

攻略三:前后联系,纵横贯通。在做题中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绝不能“傻做”。在做一道与以前相似的题目时,要会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穿透实质,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特别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添法很有规律性,在做题中要特别记牢。

攻略四:记录错题,避免再犯。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同学们常会一次又一次地掉入相似甚至相同的“陷阱”里。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做题中就要及时记录错题,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以后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毕竟,中考当中是“分分必争”,一分也失不得。

篇6: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照片处理

网上确认时对考生照片有一定的要求,具体如下:

1.考生上传本人近期的电子照片: 2寸,蓝底,证件照(35×45毫米),jpg格式,大小为5K~50K。点此进入:照片处理入口

2.考试主管部门对考生上传的照片质量进行审核。3.上传照片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网上缴费确认。4.网上确认结束后,在规定时限内下载和打印准考证。农村特困和城市低保考生,不需要网上支付费用,但必须要在网上上传照片且审核通过后,方可到现场办理减免确认。5.未按期参加报名确认者视为放弃考试报名。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导: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服务西部等项目人员如何认定

【九江人事考试网】整理提供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导: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服务西部等项目人员如何认定?

· 参加上述四个项目的人员报考,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 参加“大学生村官”项目的,要提供由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 参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的,要提供省级教育部门统一制作,教育部监制的“特岗教师”证书和服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鉴定表原件和复印件;· 参加“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的,要提供各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出具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此证书由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监制)原件和复印件;·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要提供由共青团中央统一制作的服务证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鉴定表原件和复印件。

· 以上材料在面试时与其他材料一并交招录机关审核。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工作时间安排 2018国考公告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8日 2018国考报名时间: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8日

2018国考资格审查时间: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10日 18:00

2018国考报名确认时间:2017年11月17日9:00至22日 2018国考准考证打印时间:2017年12月4日10:00至10日 2018国考公共科目笔试的时间:2017年12月10日 具体安排为:

12月10日上午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12月10日下午 14:00-17:00 申论

8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考试的时间为: 2017年12月9日下午 14:00-16:00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专业科目考试的时间为:

篇7:2018中考数学指导思想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指导思想

初中升学考试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促进教学均衡发展;有利于初高中知识衔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命题原则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坚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方向;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考查获取新知识、独立学习的能力;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应用书面材料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角度,考查应用数学的意识,分析和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考查对数学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包括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加强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的研究,增加探究性试题的设置,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增加与其它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命题依据

《2016年中考改革方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齐齐哈尔市2018年数学学科考试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命题范围

以本地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为基准.

五、考查方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实行网上集中阅卷),满分分值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六、试卷结构

数与代数内容约占45%,空间与图形内容约占35%,概率与统计内容约占10%,综合与实践内容约占10%.试题的难度系数为0.75左右.整卷难度与能力要求:基本能力约占50%左右,透彻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约占30%左右,综合运用知识、创新能力约占20%左右.试题易、中、难内容的比约为6:2:2,在后两个比中体现区分度.

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其中单项选择题为10道;填空题为7道;解答题7道(其中包括计算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几何证明题(含圆)、统计初步应用题、一次函数图象信息题、综合与实践题、二次函数综合与探究题等).七、考查内容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中,命题内容要涵盖初中数学教材每章内容.为了升学考生更好的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加强对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圆、二次函数等相关知识的考查.根据我市教学及教材使用情况,考查知识点具体如下:

数与代数(62个考点)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会比较有理数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4)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5)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知道|a|的含义(a表示有理数)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6)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

(7)掌握简单的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8)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9)能灵活处理较大数字的信息.

(10)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1)了解平(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12)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立)方根.(13)会求平(立)方根.

(14)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15)能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致范围.(16)了解近似数的概念.

(17)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18)会进行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代数式:

(19)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及表示.(20)理解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21)会求代数式的值. 4.整式与分式:

(22)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基本性质.(2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24)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乘法运算;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乘法公式指:(a+b)(a-b)=a2-b2,(a±b)2=a2±2ab+b2;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25)会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运算.(26)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7)掌握分式、最简分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28)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5.方程(组):

(29)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30)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31)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32)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33)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34)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5)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3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3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6.不等式(组):

(38)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39)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40)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4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7.函数:

(42)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43)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44)了解函数的概念及三种表示方法.

(45)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46)掌握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会求出函数值.

(47)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48)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49)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表达式.

(50)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51)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52)理解正比例函数.

(53)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54)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55)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表达式.

(56)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表达式y=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57)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58)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及表达式.

k(k≠0)探索并理解k>0和k<0x

(59)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60)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k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会根据公式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61)掌握二次函数的应用.

(6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图形与几何(87个考点)

(一)图形的性质 8.点、线、面、角

(63)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64)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65)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66)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67)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68)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69)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 9.相交线与平行线

(70)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71)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72)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73)掌握基本事实: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74)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75)理解平行线概念;(76)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

(77)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78)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79)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5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80)了解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0.三角形

(8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8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8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8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5)掌握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6)掌握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7)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8)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89)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90)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º,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º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9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掌握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92)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93)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94)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11.四边形

(95)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96)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97)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

(98)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99)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的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100)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12.圆

(10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0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103)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104)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105)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106)掌握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10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10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13.尺规作图

(109)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10)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111)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112)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14.定义、命题、定理

(11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114)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115)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116)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117)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 15.图形的轴对称

(118)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了解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119)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掌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120)掌握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121)了解并识别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16.图形的旋转

(12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了解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123)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会识别中心对称图形.

(12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能依据旋转前后的图形,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125)了解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7.图形的平移

(126)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127)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并指出平移的距离和方向.

(128)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9)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130)能综合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解决有关问题. 18.图形的相似

(13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并会判断是否成比例及计算未知线段,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132)认识图形的相似,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3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与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推理、计算和应用.

(13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135)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36)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 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利用所给三角函数的对应值,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137)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四边形的计算和简单实际问题. 19.图形的投影

(138)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139)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140)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实物模型.(141)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图形与坐标

20.坐标与图形位置

(14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会根据坐标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会求已知点与坐标轴的距离.(143)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14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理解图形变换前后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145)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21.坐标与图形运动

(146)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147)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148)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149)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条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统计与概率(13个考点)22.抽样与数据分析

(150)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能处理简单的统计数据.

(151)了解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知道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152)会用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的描述数据.

(153)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154)会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并会用其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155)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56)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推断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157)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 10

达自己的观点.

(158)能根据问题或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159)能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60)通过表格、折线图等了解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23.事件的概率

(16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理解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概念,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162)会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会通过实验,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上一篇:设计院分院管理办法下一篇:校本教材编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