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4-06-17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8篇)

篇1:《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文峰中心校宋杰

一、教材依据: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中的一篇文章。

二、教材分析:

课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会赴约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名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在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部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地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场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那种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三、设计理念:

教学本课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悟读交汇。引读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感悟文本,尝试运用自立,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立探究的境界,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表达出来的。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老人和海鸥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根据学生回答综合生成板书)。

2、板书:老海

爱——恋

人鸥

二、研读课文细感悟

1、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很爱海鸥?

快速读文,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读印象深刻的语句。

3、向同桌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1)生读相应句子汇报(以下汇报顺序具有不确定性)

A、第二自然段“在喂海鸥的人群中„„跟海鸥相伴”。生可能汇报:从老人衣着看出老人很简朴,从布行二十余里,看出老人省小钱给海鸥买吃的。

B、“人少的地方„„飞成一片有声有色的乐谱”。

汇报:老人喂海鸥很细心,海鸥吃得快,人与海鸥景色美等。挖掘:“小心”反映了老人怎样的感情?“扫”突出了海鸥吃得放心等,指导朗读,读出老人与海鸥的和谐。

C、4—8自然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起来一下” 从老人给海鸥取名看出老人很爱海鸥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D、第9自然段:“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对它亲昵地说着话“汇报,老人与海鸥关系密切。”

思考:老人会和海鸥说些什么呢?

E、第10自然段“海鸥罪重情义„„足观看”

汇报:海鸥很重情义,因为老人对海鸥很好。

以上汇报为预设,汇报内容多少视完成任务情况而定,“如果汇报中学生已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关爱,可转入下一项内容,如汇报内容部预设被,可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处理。”

F、过渡:老人和海鸥每个冬天都相依为命,朝夕相伴,这种日子不知不觉过了十年,直到有一天,这一切全变了——老人去世了。

同学们体会一下海鸥见不到老人心情如何?讨论汇报。

1、第13段自然段“听到这个消息„„为海鸥们让出一片空地,”汇报:海鸥猛见到老人很高兴,但见老人不动,很吃惊。研读句子,读出海鸥的惊讶。

2、第15自然段“海鸥急速扇动翅膀„„向翼天使”,即海鸥接下来表现如何?生:从海鸥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16自然段“当我们„„脱出身来。”“扑”反映了什么?读出海鸥的深痛心情,及对老人的恋恋不舍。

三、总结全文:

1、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2、你还学过人与动物的文章吗?

3、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人与动物的故事?

以上2—3项视时间长短而取舍。

四、作业布置:

1、将老人与海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写一篇发生在你身边人与动物的故事。

五、板书:

21老人与海鸥

老和海恋

人谐鸥

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课堂上当我让学生以海鸥的身份对老人的遗像来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时,有好多学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们被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深深打动了。都说当今的孩子缺乏爱心,我并不这样认为,那只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够得当,所以,我希望教材能够多选用一些有关爱心教育的文章,使我们的孩子多受一些爱心教育。

篇2:《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应城市实验小学 华艳红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鸥间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的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只飞翔的海鸥作为昆明电视台的台标,足可以看出海鸥在昆明人心中的位置,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发生在昆明翠湖畔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文。(出示海鸥图标)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快速的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在叙述老人和海鸥的故事当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交流学习:

①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用一句话来概括。(板书:喂海鸥 唤海鸥 谈海鸥 海鸥念老人)

②课文按照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写了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第二部分写海鸥念老人。文章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以后呀,我们拿上一篇比较文章时,我认为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看着板书说)

老 人 与 海 鸥

三、品读感悟,体会人鸥间真挚的情感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在老人的遗像前究竟发生了哪些意不到的事?

2、谁来说一说你勾画的句子。

①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a、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只海鸥,你会怎么想?

b、指导朗读。

②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a、b、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海鸥是舍不得老人的)指导把这种舍不得的感情读出来。

过渡: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叫品读,(板书)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能继续使用它。

③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a、b、作者几次写到扑?换成“扇”行不行?为什么? 老师范读、齐读

④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了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3、师:这是多么令人意想不到呀!同学们看到这样四幅画,你觉得这个“念”,还能换成什么?(板书:爱)说说你的理由?

4、师:同学们,当海鸥看到老人遗像时,表现这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情景,那是要表达心中无限的爱,这是一种不舍、不想,更是不愿,可是今天代替老人,再次来到翠湖畔的只有这一张无声的照片。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放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出示课件)

5、读四句意想不到的话(课件出示)

指读 —— 引读 —— 齐读

6、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7、师:同学们,要想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走到老人的身前去看一看,请同学们看课文的前一部分,大声自读老人喂海鸥的段落,看看他在喂海鸥时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把关键词划出来。

8、谁来说一说你勾画的词 生:小心(说理由)生:亲昵 生:退开一步

师:这是老人与众不同的地方,看老师勾画的一个词,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在饼干丁的身上还有一段故事。老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8元,而喂海鸥的这种饼干一公斤就是4.5元,可是他一买就是几公斤,而留给自己的最大奢侈品就是0.2元一包的香烟,看到这样的数据,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老人很爱海鸥。

师:饼干丁身上折射出老人对海鸥的爱,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处描写老人生活简朴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师:这段话中几次写到褪色?(3次)

师:可以看出——老人舍不得自己用钱,很节俭。

师:是呀!这是一个喂海鸥宁愿让自己生活简朴的老人,小小的饼干丁却有着浓浓的爱,谁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这背后的爱。(指名读——引读——齐读)

师:同学们,在学习当中呀!要学会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多去追问几个为什么?高年级的同学就是这样去阅读去思考,下面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自由的读一读。生:(读文)

师:读的时候,如果我们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或许你会读嘚更好,老师范

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想象老人喂海鸥的情景。

四、升华情感

1、多么感人的画面,同学们,你们说这乐谱此时此刻仅仅是有声有色吗?(有情有义)

2、在老人与海鸥相处的这十几年里,这份浓浓的爱这割舍不下的情,始终萦绕着他,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出示课件)

五、总结

老人于海鸥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他们是这么亲密这么快乐,这真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板书:

老 人 与 海 鸥

篇3:《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新词。

初知课文大意。

感情朗读课文15~17自然段, 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八哥与老妇人》的故事。

2.说说看完故事后的感受。

3.小结:在生活中, 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话, 一定会发现动物也有着跟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 去看一看那如童话一般美丽的人鸥情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 提要求。

(1) 自行解决本课出现的一些生字、新词。

(2) 将课文读通, 读流利。

(3) 想想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边读边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并写上批注。

2.交流反馈。

(1) 课件出示新词:褪色、撮起、亲昵、滇池、瞻仰遗容、盘旋翻飞、白色漩涡。

要求会读并能理解。

(2) 课文围绕海鸥都讲了哪些事情?

老人喂海鸥, 老人谈海鸥, 老人目送海鸥离开, 海鸥思念老人。 (板书:喂谈送思)

(3) 文中哪一个场景最出乎你的意料?

三、深入学习课文15~17自然段

读课文15~17自然段, 感受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画出最触动你的句子。

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 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 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引导抓动词说感受, 并指导朗读)

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 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说自己的体会, 并情感朗读)

3.过了一会儿, 海鸥纷纷落地, 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4.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 翅膀扑得那样近,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 先说感受。

(2) “扑”字能够换成什么字?请两个学生一个读原句, 另一个读将“扑”替换成改过的句子。

(3) 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但它们的感情色彩还一样吗?

“扑”字体现了海鸥飞得速度极快, 它们不忍, 它们不愿, 它们不能与自己的亲人分别啊!

生有感情地齐读。

四、小结引下文

篇4:《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喂海鸥 送老人 情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64

一、通读全文,把握整体

1.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许多美好的境界,《老人与海鸥》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快速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板书:喂海鸥 送老人

2.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文章通过哪些情景描写来表现这感人的情义呢?请拿起笔用“”画出对你触动最深的地方,想一想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批注。

二、深入理解,关注细节

依据提示,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

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预设:“突然”说明海鸥感到今天老人与往常喂它们的情景不一样了,感到十几年熟悉的老人言行、动作也不一样了。它们只能用它们的方式表达心中的疑惑。

拓展延伸:你想象一下,这熟悉了老人一举一动的海鸥在鸣叫什么?(今天老人怎么了,怎么还不给我们喂食呢?怎么只是相片立在草地上呢?)

师:请你带着这份焦急的心情练读这一段话。(请一名学生来读,感受海鸥急盼老人的情义)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预设:它们是那么安静和肃立,排成两行,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种情景只有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儿女对老人)(在海鸥的心中,老人就像一位熟悉的亲人那样喂养了它们十几年,朝夕相处,情深义重。如今它们感到老人已经永远离开它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来喂养他们了,表达了对老人的无限眷恋)

师:这种情景,谁都会为之动容。想象一下,那些海鸥应该怎样肃立地站着?(请学生端坐,用沉痛的心情读读这一节)

3.“它们大声鸣叫着……脱出身来。”

师:“扑”是动作,海鸥为什么要扑过去?为什么是大声鸣叫着?(学生自由表达)

师总结:正是因为人鸥十几年的朝夕与共,情意深重,才谱写了这幅依依难舍的画面。请同学们高声诵读这一情景。

过渡:这位老人被称为“海鸥老人”,在翠湖公园内有他的雕像。他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照顾海鸥,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是他的儿女。请你把老人照顾海鸥的相关语句用“——”画下来,并和同桌说说你的体会。

4.“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课件出示句子)

(1)找出老人喂海鸥的动作,你读懂了什么?

师:如果把“饼干丁”换成“饼干块”可以吗?又为什么放在栏杆上?(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细心关爱)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是他的儿女,在海鸥的心中,老人是它们的亲人。(学生读老人与海鸥的动作的句子)这种和谐的亲情共同奏响了一首有声有色的交响乐章。这是怎样的歌呢?

(快乐的歌、感激的歌、飞翔的歌、和谐的歌……)

三、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师:这哪里是唱歌,哪里是呼唤,这分明是老人对儿女的召唤,谁来像老人一样呼唤海鸥?(学生读第4节)

1.如果你就是那位老人,怎么呼唤海鸥?(红嘴,快来吃饼干;公主,别急,给你留了一份……)

2.课件出示吴庆恒老人的资料,加深理解老人对海鸥的情义。

师:作者笔下的老人又是怎样的呢?(三个“褪色”说明老人像慈父一样把全部的爱心都无私地给了海鸥)这真是情义深厚,真情难得。所以,当“我们”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再读三个场景,形成情感共鸣)

3.你看到这一感人的情景,又想说什么呢?请拿出笔快速写下自己的感受。

4.在老人的心中永远牵挂海鸥儿女,在海鸥的心中永远感激老人,课文是怎样把这种深情厚谊表达出来的呢?(看习作贴士,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师:你也来说说生活中你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注意抓住外貌或者语言、动作的其中一个细节来说。

四、带着收获,完成作业

1.写一段读后感。

2.阅读人与动物的真情故事。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整理课文的思路,用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脉络就是对整篇文章的最好的理解。】

篇5:《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刘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感悟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借助文章留白处练习补白。

教学重难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细节描写,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目标导学。(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情感导入,回顾内容

孩子们,还记得五年级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课文的名字叫《珍珠鸟》,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看,孩子们!(媒体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一幅多美的图画,人与动物共同书写的历史是一段多么动人的文字。今天,让我们走近另一个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老人与海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简单回顾一下。(生回答,师相机媒体出示,生齐读。)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到昆明翠湖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的感人故事。

2、目标导学,感悟深情。主要内容告诉我们,文章给我们讲了两个场景。两个场景中,最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生:海鸥送别老人的场景)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相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意想不到了。

快速默读课文14——18自然段,想一想:

A、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用“

”勾画出来。

B、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思考后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二、精读体会,感悟表达。(此环节用时20分钟)

1、海鸥对老人那令人震撼的情

生勾画、自读体会、交流。

海鸥们意想不到的举动有哪些?(一次性找完,师相机板书:飞、立、扑。媒体出示语句),海鸥的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生抓具体动作说体会)

(预设)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板书:飞)

抓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大一样”,你体会到了海鸥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吗?(感受海鸥的急切)

引读:是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好几天没来了,现在老人来了,怎么和往日不一样了,海鸥着急啊!所以……(生读)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仪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板书:立)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个动作让你最感动?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海鸥有着像人一样的情感,它们知道老人不会回来了,所以它们默默地“肃立”,那么安静,那么严肃,好像在为老人守灵一样。)

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我们一起来读,和海鸥一起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告别吧!C、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他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板书:扑)

你觉得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为什么?

从“白色旋涡”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引读: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所以,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急了,都希望再看老人最后一眼。(生读)

总结过渡:孩子们,海鸥们不会说话,但它们把自己的语言都化做了一个个的动作,(板书:动作)作者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个的细节,向我们传递出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读到这里,相信孩子们心中一定有一个很想解开的疑问,那就是——(生质疑:为什么海鸥会有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2、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过渡:这真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吗?课文中有个句子直接点明了老人和海鸥的关系?(媒体出示)齐读“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亲人”,老人把海鸥当做亲人来对待,所以,我们读懂了老人,也就读懂了海鸥。

(媒体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1-13自然段,完成以下目标:

A、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用横线勾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B、思考: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爱写出来的?

C、在小组内与同学进行交流。

(预设)A、老人的外貌描写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你能感受到什么?(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生活俭朴,对海鸥无私的爱。)

第二句抓住“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来体会。B、动作、细节描写(喂海鸥)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板书:喂)

从老人的动作、海鸥的表现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配合的默契、和谐。)

同学们,老人的这份细心,打动了我们,也一定打动了海鸥,整个喂食的过程显得多么和谐、默契。这仅仅是一幅喂食的画面吗?

不,这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是一首美妙的歌。看,此时的海鸥——生读(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此刻的海鸥——生读(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指导朗读,师生配合读。感受意境,感受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

C、呼唤海鸥,想象语言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板书:唤)

老人叫海鸥时用的什么语气呢?(亲昵)感受到了什么?(老人把海鸥当亲人一样去关心。)

孩子们,独脚曾经受过伤,平时它最受老人的关爱,有一天老人正亲昵地跟独脚说:

公主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一位大小姐,干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不紧不慢,连吃东西的时候也是如此。老人就假装生气地跟他说:

老沙的头上有一个金属光环,它可是鸥群里的老大哥,吃东西的时候老是让着弟弟妹妹。老人把它叫过来,心疼地对它说:

还有一个词语也可以形容老人的呼唤,找到了吗?(抑扬顿挫)什么意思呢?(老人呼唤海鸥的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停顿有转折有延长)孩子们,我们能再现老人呼唤吗?来,一起试一试。

老人的声声呼唤,全是为了海鸥,你们说,这怎么能让那些海鸥们不心动呢?

D、谈海鸥(神态、语言描写)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板书:谈)

(一谈起海鸥老人就兴奋,就高兴,就来神,所以他的眼睛立刻会动起来。其实,在老人的言语中,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媒体出示语句,生读: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了,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

三、课堂练笔,升华情感。(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过渡(音乐起):十多年了,每日必来的老人,竟然有两天没来,儿女是老人的心头肉啊,在家里躺了两天后,老人就再也躺不住了。也许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他特意换上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走停,步行20余里,最后一次去看他心爱的海鸥,与他们做最后的道别。几天后,老人去世了,离他牵挂一生的海鸥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孩子们,白色旋涡中,老沙来了,公主来了,独角来了,老人的儿女们都来了。(媒体出示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生再读,升华情感!)

2、如今,在翠湖,市民为了纪念这样一位关爱动物的老人,为他修筑了一座铜像。(出示课件)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 ,当你肃立在老人的铜像前时,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像亲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011-11-11 21:30:03)转载▼ 标签: 杂谈 【教材说明】

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人教社课标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分类: 说课教案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3.再读全文。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

欣喜万分

伯牙

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子期

篇6:《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海鸥送老人”部分,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2.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海鸥的心情。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写生动的,并积累这些句子。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学习作者真实、具体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老人与海鸥》(生齐读课题)上节课,课文的第一部分中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情景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温馨的画面。(播放录像,学生观看)

看完录像,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文中的那句话,那就是:出示: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齐读)

再出示: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海鸥,海鸥,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指名说)是呀,十多年了,老人都是这样做的,(出示,再读)老人与海鸥就像——(板书:亲人)

(二)品读·悟情

1.师:当我们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老人去世了。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到翠湖边最后看一眼他的海鸥“儿女们”,当人们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出示课文插图,配乐)

2.此刻,你就站在翠湖边的人群中,细细地看,静静地想,看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你的心弦,润湿了你的眼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3目睹此情此景,作者一连拍下了海鸥送老人的四个镜头,自由读15-17自然段,边读边把写海鸥的句子划下来。

4.指名读所找的句子。

5.出示四组句子,自由读。说说你从这四个镜头中感受到海鸥什么样的心情。师:海鸥不是人,是动物,它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走进海鸥的内心世界,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学习建议。

6.出示学习建议,学生自学。7.聚焦第一个镜头: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齐读。

(2)你体会到海鸥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如果你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就更好了!好一个“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你从“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中体会到了海鸥们悲伤的心情。又一个“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你从“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中读懂了海鸥们害怕的心情。海鸥们悲伤地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海鸥们害怕地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是在叫着什么,说着什么呢?)

(3)想象说话(你已经把自己当作鸥群中的一只了,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印在纸上的文字,更要关注印在你内心深处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4)当人们把老人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可曾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意想不到)

过渡:让人们意想不到的又何止这一幅画面?

8.出示: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1)指名读。

(2)你体会到海鸥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3)“瞻仰”什么意思 ?指名说。(恭敬地看)你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这个词一般指对伟人的尊敬,老人是伟人吗?对海鸥来说,他不是伟人,又是什么?(亲人)你是从哪些文字读懂的?

多么贴切的比喻啊!对老人来说,海鸥就是他的——儿女(生接),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它们的——父亲(生接)!此刻,面对老人的遗像,海鸥怎么会不急切,不悲伤?指名读句子。

过渡:多么有灵性的海鸥啊!

9.出示: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范读。

(2)你体会到海鸥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仿佛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在指挥着海鸥们,它们纷纷落地,站成两行,肃立不动,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啊!)

(3)我们在什么时候会 “肃立不动”?(庄严的升旗仪式)此刻,翠湖边上正在进行的就是一场动物为人类举行的庄严肃穆的葬礼啊!

(4)想象:假如你就是鸥群里的一只,假如你就是那只只有一只脚的“独脚”,就是那只脚上有环的“老沙”,肃立在老人遗像前,一定会回忆起和老人相依相随的往事。你会想起什么情景?(出示喂海鸥片段)指名读。(你是一只懂得感恩的海鸥,正因为懂得感恩,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齐读句子)

(出示唤海鸥片段)指名读。(多么美好的回忆,可是,老人走了,再也听不到老人亲昵的呼唤声了,想到这,海鸥们怎么会不难过呢?——再读句子)

(出示夸海鸥片段)指名读。(重情重义的海鸥啊,在作者的眼中,你们就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生接:白翼天使!)

10.海鸥对老人的情多深啊!孩子们,你们看,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出示: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生接读。

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动情,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句子,将“扑”读成“飞”。

你发现了什么?能换吗?说说理由。引导从“扑”中体会其所包含的海鸥的心情。(无奈、伤痛、焦虑、急切)

想象:在海鸥们的大声鸣叫中,我们听到它们无奈地叫着——急切地喊着—— 这么多的海鸥快速飞来的景象是如此壮观,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的场面又是如此悲壮!齐读这句话,表达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11.师小结:海鸥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它们对老人的留恋之情,在这四组镜头中,作者主要抓住了海鸥的什么进行描写的?(板书:动作)它们的一系列举动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12.配乐,引读:当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想不到的是——生读:一群海鸥地。。

当我们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一片空地时,又想不到的是——生读第二组句子。

当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更想不到的是——生读第三组句子。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又怎么会想到——生读第四组句子。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多的意想不到?出示“十多年了,……”齐读。

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出示资料。老人对海鸥的爱是怎样的爱?(板书:无私的爱)正因为这无私的爱,才有了海鸥对老人这份——震撼的情。(板书)

二、练笔·表达

作者已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只能用一个省略号来表达心中的震撼,目睹这样的场面,谁能不为之动容呢?你想对老人或海鸥说些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配乐)

三、总结·升华

篇7: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西平县实验小学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研读悟情

师:回忆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生自由回答)相机出示第13自然段。

过渡:海鸥为什么会对老人有这么深的感情,为什么会把老人当作亲人一样?

三、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师: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哪些情景是写老人和海鸥象亲人一样?(生自读)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看你从哪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象亲人一样? 从“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在第三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老人和海鸥亲人般的感情?(生自由读)师:这么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的还是那份浓浓的亲人般的情谊。⑵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是啊,那一个个的名字不都浸透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吗? ⑶ “海鸥最重情义„„”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10、11自然段。

(指名读,读出亲人的感觉。)(师小结,这段中读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喜爱和老人和海鸥亲人般的感情。)还有什么地方也读出了老人和海鸥的亲人般的情谊。师:是啊,真是十几年来如一日,浓浓亲情暖人心啊!

四、学习第2部分

就是这样一位十几年来一直把海鸥当儿女一样疼爱的老人,却在十多天后去世了,当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遗像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出示场景一。)师:自己来读一读,想象下如果这些海鸥能说话的话,在这些连声鸣叫中,海鸥会说些什么啊!(生读交流)是啊,海鸥们的声声呼唤,多想让老人听见,那么这段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海鸥们的叫声和姿势“大不一样”,大不一样该怎么读啊,把海鸥当时的惊异和对老人的担心读出来(齐读)同学们在海鸥这种的表现中,感受到了海鸥对老人的情谊,让我们接着看看还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出示场景二。)指名说体会,抓住“急速”“瞻仰”“亲属”来感受“意想不到”和海鸥对老人的情谊。“站成两行,”“肃立不动”出示图片,引读该段。

同学们,看这只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张开双翅,深埋着头,会说些什么啊? 是啊,老人,您这么一走,谁还来为我们喂食,陪我们聊天啊,谁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站成两行,”“肃立不动”的景象!师:我听出了你内心的情感,同学们,海鸥就象为老人送行的儿女,谁来完整的读一读这一场景。(指名读)把我们的情感,投入到语言中去,让我们想象着海鸥们当时的种种的表现,那样的画面该怎么读?自己先试一下(生自由读)海鸥们似乎明白了,老人再也不能跟它们朝夕相处了,这样的情景怎么来读?谁来(指名读)同学们,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的心也不禁为之震撼!(出示场景三。)这段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从白色旋涡中,你理解了海鸥们的心情,还有哪个词语也体现了海鸥的心情?(炸了营似的,扑。)让学生们找一找这些场景中海鸥的表现,发现这些都只会人做的事,而海鸥做了,指导学生理解海鸥是通灵性的,重情义。

五、小结全文

篇8:《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何平

一、揭题

曾经有这样一位朴素的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翠湖边上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生齐读课题)

二、正视故事

1.读词,正音。

塑料袋撮起嘴亲昵抑扬顿挫企盼翻飞盘旋褪色白色旋涡滇池

2. 再读课题,梳理文章脉络。

老人的部分:第1~13 自然段;海鸥的部分:第14~19 自然段。

三、体悟情义

默读文章,想想在喂海鸥的人群中,你找到那位老人了吗?

(一)抓住外貌来体会情义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1. 体会三个“褪色”的文学效果。

2. 体会作者的写法。

(二)抓动作来体会情义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细读老人的动作,思考老人喂食的哪个动作特别与众不同。

2.师生合作,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有声有色的乐谱。

3.激发想象,体会感情。

透过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透过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三)抓语言与表情来体会情义

1.默读课文的第4~12 自然段,用笔画出老人所有说过的话,静下心来读一读,想象老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2.师生合作朗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语言描写与动作神态是那么的密不可分,这样才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人与海鸥的情义深。

(四)小结写法,应用练习

1.小结:从老人那很小心的喂食中,从老人那恋恋不舍的眼神中,从老人那亲昵的话语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确实非同一般,你认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 写话练习:10 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都是这样与海鸥相依相伴。可是有一天,老人没有来,第二天,依然没有来,很多天过去了,还是不见老人的踪影,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海鸥,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写下来。

3.学生汇报,共同评价。

四、直面悲情

当我们怀揣着千言万语要向老人诉说的时候,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个顺着栏杆放食的老人,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个亲昵呼唤海鸥的老人,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个不想与海鸥分别的老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教学设计(二)

麦珏昉

一、题中生画,淡淡哀愁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作者与朋友相约来到翠湖边,见到一位他素不相识的老人。(出示老人图)观察他的外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老人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是个大学生,却无辜地坐了20 多年牢,出狱后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一生无儿无女。然而,10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群小精灵来到了老人的生命里。(出示海鸥图)它们是吉祥鸟,幸福鸟,它们就是———海鸥。

课题中有一个字很重要。(生:与。)一个“与”字,在老人和海鸥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桥梁。(生齐读课题)

二、翠湖初见,相依相随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测生字词。

(1)读第一组词。(出示文中三个“褪色”语句,提示“褪色”的读法。生齐读。)

这都是描写老人的语句。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什么?(他节衣缩食,能省就省。)

三个“褪色”,就像一幅素描,勾勒出一位节俭的老人形象。(板书:一幅素描)

(2)读第二组词。(出示)

撮起嘴塑料袋饼干丁褪色节奏乐谱亲昵歇落企盼连声鸣叫急速扇动炸了营似的纷纷落地瞻仰遗容肃立不动

解词“:节奏”。

(3)解词“:相依相随”。

“相依相随”的“相”字,正好回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与”)

你能把其中一些词串起来,说说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画面吗?

(二)感知大意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相依相随。

1. 感受文章的转折点。

(出示: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生齐读。)

这个消息是指———(生:老人去世了。师出示:没想到……老人去世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此前后,分别写了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师小结:“老人喂海鸥”,是和谐的节奏;中间急转直下;“海鸥送老人”,是强烈的节奏。这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文章的节奏。

三、人鸥情深,言意兼得

(一)读文段,写批注

在老人喂海鸥这一部分,藏着一串人鸥相伴的镜头、一番发自内心的独白,处处可见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深情。默读第3~13 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细细品味词句,写写批注。(板书:一串镜头一番独白)

(二)谈感受,悟写法

1.一串镜头。

(1)“放饼干丁”的镜头。(“饼干丁、很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等)

(2)“ 海鸥起起落落”的镜头。

(生谈体会。创设情境,师生入情入境地读。)

这乐谱已经在翠湖边演奏了10 多年了。这不仅是有声有色的乐谱,还是怎样的乐谱?

2.一番独白。

(1)“海鸥告别”:关注标点。

(2)创设情境范读,交流感受。

3.回顾写法。

三个“褪色”,给老人画了一幅素描。(出示:他背已经驼了……也用得褪了色。生读。)

一串镜头,串起了人鸥深情。(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有声有色的乐谱。生读。)

一番独白,诉不尽老人对海鸥的爱!(出示:海鸥是吉祥鸟……福气来了。生读。)

4.入境练笔。

原文中这样写道:(出示)“朋友说上周他去翠湖边见到海鸥老人,发觉老人精神状态不太好。老人感冒了,两天只吃一碗面条,看上去相当虚弱,背驼得更厉害了。”

(出示病中的老人无力地坐在翠湖边喂海鸥的图片) 你看,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翠湖边。他已经走了20 多里路啊!他的脸庞越发消瘦,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海鸥们都飞来了,静静地围在他的脚边。(出示老人凝望海鸥的背影图片) 老人深情地凝望着海鸥们,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请你们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把这动人的一幕用语言描绘出来。

四、生死相依,余音绕梁

师配乐引读:朋友告诉我……就像亲人一样。没想到10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从此,翠湖之畔,海鸥依旧,此情此景不再。

(梳理回顾前文内容,并出示相应图片。)他年年盼,盼着海鸥在冬天的飞临,就像一位慈父在家门口等待归家的孩子。他热爱每一只海鸥,每一只海鸥都是他心爱的孩子。有海鸥的地方,就是他心灵的归宿,一生的眷恋。直到今天,人们还仿佛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

【评析】

这两堂课是同课异构,所以,我们思维的落脚点可能更多地会放在异构上,而忽略它们内在的本质的相同处。实际上,同和异始终是一对辩证关系。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这两堂课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变与不变的超越,我简单地说三点。

第一,情,感情的情。情的不变与变。我始终认为,语文课不能没有感情。不管怎样的同课异构,课文的灵魂、课文的精髓一定在它的感情上。这感情,是对人生思索之后积淀的感情,这感情是融入了个体经验后审美的感情。这两堂课,无论是谁的课,最后让我们心头一颤的还是这份情。这份情是不变的。在这里我们体会到的是老人对海鸥那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这份感情超越了血缘,超越了功利,这份感情可以成为人类共通的感情。这里面也有变。变的是什么?我们发现麦老师的课,情感基调从上课开始定得就比较高,她的感情的发展轨迹更像是走钢丝,始终处在一个相对较高位的情感状态下推进课堂教学。何老师的课就不一样,在情感基调上,首先定得比较低,像爬坡一样,一步一步地爬到感情的最高点,下课的一瞬间就是感情最高的一瞬间。

第二,关于言,言的不变与变。我始终认为,语文课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领悟感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塑造来塑造人格。所以,言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从这两堂课上,我们都看到了教师对言本身的关注、关切、训练实践乃至落实。无论是读的提升还是写的提升,无论是对课文写作手法的体悟,还是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布局,我们都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言的关注,对言的把握,对言的目标解读。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她们之间的变。麦老师的课对言进行关注,更多地是从整体层面上的关注。她的课比较多地出现了“节奏”这个词。特别是整篇文章的节奏,她谈到文章前面部分,也就是第1~13 自然段,这部分的节奏是和谐的,舒缓的,而文章后面的这部分,它的节奏是强烈的,是紧密的,这种前后对比所产生的张力,就是文章的节奏。何老师的课,我们发现更多的是从语段,即微观的角度来关注言的落实。比如三个“褪色”的变化和对比的领悟。原文中的三个“褪色”读起来给我们留下了语言的回味。如若只用一个“褪色”概括地表达,语言的张力会削弱很多。两位老师都设计了练笔,麦老师设计的练笔是从老人的角度着眼的,让学生揣摩老人的情感,来进行语言文字的再创造。而何老师则从海鸥的角度着眼,让海鸥拟人化,海鸥变成“我”,“我”成了海鸥,感同身受来进行语言表达。这是变。

上一篇:迎新员工座谈会演讲稿与迎新年国旗下致辞201下一篇:中班科学:会变的肥皂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