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2024-06-18

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共8篇)

篇1: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而外地民工的增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外来民工子女涌进学校,对于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是一种冲击,然而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是不应该被质疑的,他们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维护这一权利,进我们应该进的义务。这些外来的孩子是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飘飞了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民工子女就读人数日趋上升。外地学生中有很多的孩子是民工子女,这些民工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都较低,家长主要在个体私营作坊工作或从事废品回收、清扫服务、小摊贩、搬运、修桥筑路。而且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往往有2--3个,因此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学习辅导思想上不够重视,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做人基本的礼仪规范教育,不少外来民工的子女与本地孩子相比存在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不端正、品德行为不良、心理素质差、和父母关系疏离等问题。如何使民工子女快速地融入当地的教育、生活社会群体之中, 让这些在弱势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移民”快速融入本地文明社会,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让他们与本地孩子一样有尊严地、有质量地学习、生活,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者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庭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天然的血缘性与早期性、全程的连续性、及时针对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在小学生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外来民工作为一批特殊的人群,同样不可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做好教育管理,因此关注外来民工在子女小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由于外来民工的自身素质低下,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一字不识。这就

会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有的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很好得交流。同时父母长期忙于打工赚钱,流动性大,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心理状态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再者由于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使得外来民工的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譬如好吃懒做,简单粗暴,弃学厌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就尤为重要了,不可以忽视。

关键字:民工子女教育;民工子女小学教育;教育政策

一、完善基本性制度

制度是基本性保障,我们建立了主动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实现教育和谐公平的一些基本性制度。

1、主动吸纳。主要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对于我们学校来说,首先是学校的社会使命所系,因为学校理当力所能及的担负起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就读这个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实际所允许,近年来,本地生源逐步减少,使我们有力量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并为他们提供与本地学生相同的服务。今年,我校的外来人口子女人数达450多,占学校学生数的35%,在秋季招生前,我们组织了调查摸底,通过社区积极宣传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和办法,对民工子女入学实行了“三统一”的政策,即统一报名时间、统一编班、统一收费。

2、混合编班。混合编班是“和谐共进”的基础。首先,我们将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混合、统一编班,这是实现“和谐共进”的第一步,这同一个班级中,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朝夕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使外来民工子女在短时间内融入主流,外来民工子女进入班上不到两个月,就基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人们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本地学生,哪些是外来民工子女;第二,我们要求各班在优秀学生评选和班干部建设中优先考虑外来民工子女,本学期全校有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干部15人,优秀学生39人;第三,我们加强了外来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严防流生,因外来民工子女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学生转学、复学手续比较麻烦,学校教导处、班主任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做好服务工作,还通过同一班级学生间的工作,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拓展服务。针对外来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生群,我们尽力提供一些帮助性的服务。一是成立学校成立“红领巾基金会”,通过“爱心飞翔校园义卖”等各种公益活动,筹得第一笔基金5000多元,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二是帮助外来民工联系就业,因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与其父母的工作与就业悉悉相关,有些民工一时没有工作,小孩已经入学,学校就主动介绍推荐给一些用人单位,使民工子女家长可以安排工作,使他们的孩子可以安心就学。三是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联系继续学业,小学毕业时,学校主动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联系初中,详细说明情况,与相关的中学进行沟通,让他们上一中学就能获得优惠。

二、开展根本性探索

教学是学校的根本性任务,外来民工子女的涌入,改变了我们的生源结构,也必然影响教学的变化,我们认为,如何开展一种促进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共同成长的教学变革才是我们和谐共进的根本性探索。

1、多元化课堂。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混合编班制,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织同一个班级,班级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元文化在同一个班级中交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不同的观点、思维,观点的碰撞、思维的冲突,构成了特殊的课堂,这是一种多元化的课堂,尊重不同的文化是课堂教学的成功的起点;同时,要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融合,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存在,才有文化的融合,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求得文化的统一,而是在多元文化的磨擦与融合中求得文化的进步。正是这种“多元化课堂”观的存在,课堂常常成为一种不同观点展示与发展的课堂,特别在语文、品德等一些人文性更强的学科教学中,更是呈现一种冲突着、融合着、发展着的文化景观。一位老师在执教《爱录茉莉》一课时,用诗意的课堂语言构筑教学情境,诗论“女儿从哪些地方感受父母之间的爱呢”时,学生争相发表自己对“真爱如茉莉”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熏陶、多元的解读,碰撞出一个个精彩的观点,令听课者耳目一新,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

2、层次化辅导。按照外来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是学校最终决定实行“分层教育”的主要原因,此举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竞赛班,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成绩中等的学生则组成几个小组,学校会派学科老师进行现场答疑;而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会被编入基础拓展组,巩固课堂所学。分层教育全部被安排在每天下午放心班以后进行,届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照顾。由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比较清楚,因此虽然是以自主选择为主,但学生中基本未出现担心“丢面子”而不愿去基础班的情况。不过对于个别实力达不到但却想去竞赛班的学生,老师则会给出建议。此外,由于分层并不完全等同于分班,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只是相对固定,比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成绩有所进步,就可以转到平行班进行自习。

3、个性化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良好载体,因为它具有天生的文化包融性。在我们学校开发以垂虹文化为内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就充分发挥了由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优势,扩大文化的包融性,比如,我们在组织“垂虹桥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除了研究江南水乡的桥的特点之外,我们的视野就很自然地拓展到几乎全国各地的关于“桥”的相关知识,活动的信息量大大扩充,参与者的特长与个性充分地激发,而“综合活动课程”的内涵也更为丰富与厚实了,而“垂虹文化”的内涵在这种文化比较中显得更得清晰。在具体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参与,画桥、写桥、咏桥、研究桥、“制作”桥、设计桥„„个性化的参与有利于学生个性人成长。

三、立足人本性建构

学校德育,其实是一种立足人本性的建构,针对学校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现状,我们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

1、学生表彰:在尊重“多元”中相互启迪。外来择校生,完全打破了原来的生源格局,变得极其复杂,学生学习基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是难免的,加上地区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学情。面

对复杂的学情,我们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精神,积极寻找转变学生、发展学生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摆脱不良习惯,发扬长处,获得个性发展,“多元表彰”就是立足人本性建构的一种评价改革,这种改革变原来的内容单

一、次数不多的的“表彰”为经常性的、注重个性与成长的表彰。学校德育处每月每学期表彰的学生先进类别项目也越来越细,覆盖面越来越大,正是出于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的考虑,让那些基础差的后进生也有机会尝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温馨感受。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校都要表彰上一周卫生、纪律、穿戴等方面表现好的班级和学生,评出“纪律标兵”、“礼仪之星”、“最佳值日岗”等;每学期期末,学校除了表彰“三好学生”“大会表扬”之外,还要表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如“写作之星”“口算大王”“小小画家”“小百灵”“小健将”等等。利用“垂虹文化艺术节”“数学活动周”“少年军校”等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2、活动开展:在关注“特别”中消除偏见。强调和谐共进,并不是视“外来民工子女”的特殊性于不顾,相反,我们通过开展“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的活动来消除偏见。“为外来贫困学生过生日”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学校经常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外地学生的生日,让他们可以和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快乐的生辰,接受快乐的祝福。组织“校园十佳少先队员”与外来学生代表进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校园十佳队员”充当小导游,带领小伙伴参观校园、介绍校园文化,重点介绍了学校的特色景点“务本石”、“望虹亭”,还带领小伙伴参观历史文化遗产,活动中,小伙伴们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了解。

3、家校联系:在重视互动中强化沟通。在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学校里,家校联系显得特别重要,为了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我们采取多种联系方式,切实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如家校联系手册、家访、召开家长会、家校路路通等。具体地说,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第一,书面联系与见面沟通相结合,我们既有书面的“家校联系册”,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见面,在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教师和家长都十分忙碌的今天,家校联系手册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迅速及时的信息反馈,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手段。“家校联系手册”的栏目设置采用了“自己的话”、“同学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这四个栏目。四个栏目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形成了师生对话、师长对话、生生对话、亲子对话的格局,便于老师、家长、学生间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而面对面的家访则是家校联系的“常规武器”与永恒无法替代的联系方式,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什么“以学生为本”、“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等等都是空谈。

第二,日常联系与阶段联系相结合,我们利用“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实现了家长与学校的“日常联系”,同时,我们又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家长进行阶段性联系,召开家长会是老师与家长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究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每学期我们都针对外来学生实际,围绕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如本学期召开几次家长会,每次的主题是什么,内容集中,旨在实际解决问题,同时做到前后家长会的有效衔接,在家长会上,老师必须讲明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以及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使家长在了解和把握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寻找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最佳途径,求得与学校教育的最佳配合。在家长会上,我们还要求老师留一定的时间让家长说一说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自己采取的教育方式,从而使老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家长,通过这样的交流,增强教育的合力,同时,让

本地家长与外来民工子女家庭同坐一间教室,进行家长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本身也很意义。

第三,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相结合,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传统方式之外,我们还利用“家校路路通”开辟了家校联系的“第二通道”,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琐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的。利用“家校路路通”这个网络平台,实现了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成绩、表现、评语、作业、考勤、生活 等;学校随时随地通知家长,接受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班主任随时随地与家长进行无线沟通,接受家长的咨询与建议等。

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实现本地学生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的和谐共进,是我们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有价值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初步的实践,我们必将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努力促进教育的和谐,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

六、结论

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未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和依赖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参考文献:

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5年.2、马良.《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3、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5、周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M].2002年.6、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共享阳光下的温暖——对学校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班主任》2003年第六期陆卫红著

8、《对大城市外来学龄前儿童保健与教育状况的调查思考》 《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2月

篇2: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

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民工的参与和支持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达

1.2亿,其中适龄儿童少年

200万左右,流动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85%,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20%;仍有100万民工子女“抓在学校的窗台上”或“在学校的大门口徘徊张望”。外来民工子女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长期的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理差距和尊严差距。他们象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读书问题是他们童年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象“没有春天的蒲公英”,每天失学漂泊在城市的边缘。在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号角声中,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等方面的矛盾更力。突出,有句话不是危言:不被城市善待和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不会善待自己所在的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对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困境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就读。

2、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致使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履职不力,“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

3、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受同等教育和关爱的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困境二:社会面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一方面外来民工收入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的藏于心间。另一方面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能进“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是幸运的,但学校的容量毕竟是杯水车薪。困境三: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苦了孩子,害了下一代。常年在外打工能携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或进行身边教育的人还为数不多,外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而言更多更累,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老人文盲率超过

85儿

又不懂现代的教育方法,虽然是亲(外)孙子女,但毕竟不是子女,管教尺度也难掌握,怕万一有个什么差错,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待,所以只好不惜“倾囊”供吃供玩,至于学习成绩、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由于祖孙代沟明显,使得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

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不仅学生成绩明显受到影响,而且给学校正常教学带来重压,好吃懒做、弃学厌学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在20O个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中,45.7%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

3.5人

同时,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

又开始在一些家长和学生中滋生。导致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状,若不加以重视,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还会一辈接一辈延续下去,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也会更加困难。有专家指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成本是牺牲了下一代人的教育。困境四:外来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在家庭、环境教育中的多方面差异。外来民工的本身素质低下,好多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一般外来民工子女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处边缘人群,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德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很难。困境五:外来民工子女随校随班就读所带来的几个现实问题

1、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子女平等入学,将导致外地学生大量涌入,引发城市管理的重大难题。

2、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本来就不高,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一来可能要挤占一大部分,造成稀释,政府非得加大投入不可。

3、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工人员子女较难融入本地学生群体之中,将引发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

4、哪所学校外来民工人员子女招得多,哪所学校就将被本地家长们抛弃,造成生员的巨大波动,演变成又一轮择校风。

二、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总之,良好习惯的紧、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础。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是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思考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现今教育必须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

赋予我们的责任感。我认为要培养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一

作为海纳百川的大城市,理应有开阔的胸襟来解决这个问题,同一片蓝天下,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在九年义务阶段,按“暂住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让外来民工子女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同时,落实四减七免。政策、择优录取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高一级的公办学校就读并免收借读费等措施积极扶持民工子女读儿有些有远见的城市已经这样做了,但还有许多城市没有这样。

(二)主体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

径,在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民工子女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民工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通过创设各种民工子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有意识地让民工子女作为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让民工子女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柔性的他律为主的素质养成模式则在习惯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心理学与文化学的许多研究都指出: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和谐而不刺激、存在却不张扬,具有持久性、柔韧住、渗透性的特点,易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因此,通过感染、熏陶、暗示等方式,可以获得比灌输、强制好得多的习惯养成效果。主动性接受的习惯模式才会比较迅速地自觉地形成比较稳定的习惯。个体如果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特征,面对着社会环境的对种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成为主体意识中的需求和压力,就会激发起学习和维持某种习惯的主观意愿,这种意愿有一定的自律性。虽然这种意愿的强度、持久度以及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力度受个人知、情、意特征的制约,但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大地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在主动性接受的状态通过自律的途径,个体才能有效地养成并较长久地保持某种习惯。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优良校风、班风、教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扭力等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科学系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系统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系统与科学性地训练,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目的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以及训练目标的明确性,而且还依赖于训练者训练方法的科学系统性。对民工子女来

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显得尤其必要的。学校应把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和有效的实施计划。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未成年人的最起码、最基础的规范,学校由此可以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训导达成要求,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系统科

篇3: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关键词:外来民工子女,英语学习,滞后

21世纪的今天,英语教学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积极引导广大民工子女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在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合调查后,笔者发现小学外来民工子女英语学习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

1.基础偏差

外来民工子女的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我校外来民工子女中,大部分孩子26个英语字母不会写,不会读。

2.习惯偏差

外来民工子女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就学环境会不断地变化,这对他们学习的连贯性有很大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兴趣偏淡

外来民工子女往往是典型的“偏科”学生,他们与教师、同学甚至父母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不喜欢英语学科的特征暴露得更为明显。

二、教师

1.目标定位不准确

学生的听课率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就是因为教学目标的定位只是基于学习成绩中上等学生的认知水平,超出了中、差生的接受能力。

2.引导方向有偏差

教师总是把目光盯在学习成绩上,过多地关注,鼓励,褒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那些成绩不太好,但其他方面不错的外来民工子女没有过多地肯定。

三、家长

小学英语学科的学习,除了在有限的课堂上,课外更是孕育着无限的潜力。但由于当前社会的现状,外来民工子女的家长不是忙于工作,就是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英语的学习上基本不能给予有效的监督与辅导。

针对以上因素,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学生的自身努力

1.思想上重视

帮助学生认清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对今后迈向初中的英语学习是很有影响的。虽然目前初中英语学习的教材与小学英语教材没有很好的衔接,但小学英语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初中英语学习的起跑线。另外帮助学生端正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行动上落实

(1)纠正学习习惯

上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东西放在课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响就安静下来。上课听讲一定要全神贯注。书写时卷面整洁、力争做到规范、工整、美观。有条件的学生要每天坚持听录音,模仿跟读。

(2)树立学习信心

只有“学说”、“敢说”,才能达到“会说”。要求学生第一天记住一个单词,第二天记住两个,第三天记住三个……以此类推,从易到难,消除自己对英语的恐惧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3)优化学习方法

课前要预习,课后更要复习。要求学生尝试“三分钟闭目回想法”、“自问自答法”、“规律法”等等各种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二、教师的辅助促进

1.优化教学设计,实施分层教学

(1)学生分层

综合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他们分成A、B、C三个组。A组为优等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学困生。学生的层次不是静止不可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为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

(2)施教分层

简单易懂的问题通常先由C组学生回答,然后由A、B组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而难度较大的问题,通常先请A、B组的学生回答,然后再让C组的学生重复。这样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对话练习时,每个小组都应该包括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优、中、差等生搭配,便于学生之间以好带差,相互合作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作业分层

1.课堂教学目标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所设计的作业也应有所不同。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当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作业,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提高性作业,以?B组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发展性作业,以A组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

2.细化评价机制,提高学习兴趣

家长的奖励,老师的好评,同学之间的羡慕都有可能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设计了学生英语学习评价表,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肯定学生在英语学习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3.增进情感交流,培养学习自信

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作用。教师对外来民工子女应多倾注一份关爱,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

三、家长的配合监督

篇4: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关 键 词】 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现今教育必须面临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项研究,对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对推进我市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更要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积极探索外来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找到培养他们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礼仪、生活等行为习惯,与当地学生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现状梳理,盘点原因

我校地处温峤镇工业新区,在温岭市西北部,面向旗峰大道,背靠楼旗尖,东连横峰街道,南接城西街道,交通便捷。民工子女由于原来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造成了许多个体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使他们一时难以融入本地学生的群体之中。他们居住条件较差,多随父母以租房为主,所接触的也大多是外来人员,生活的周边环境较复杂,耳濡目染的不良行为较多。

症状一:家庭不重视——常态化

调查发现,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父亲、母亲文盲率约为24%、3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率约为85%、92%,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无力教育子女;他们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他们心中,孩子交给学校就由学校管,家长只要供孩子吃饭、穿衣和睡觉,并且,他们对孩子没有太高的要求,31%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能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抱无所谓的态度;行为习惯上,观念也较为愚昧落后,认为只要孩子不去偷、不去抢,行为习惯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不讲究科学性和人文性,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孩子与父母无法沟通。

症状二:流动性较大——随性化

农民工在外打工,生活艰辛、经济拮据,工作不稳定。再加上农民工子女往往生育不止一个小孩,在他们的意识里,把孩子抚养长大是自己的全部责任,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学校的事。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流动率在15%左右,他们想走就走,不办理任何手续,给学校管理造成较大困难,且由于流动性大,经常变换学校,学生普遍学习较差。孩子能否成才靠的是学校老师和孩子自己。这些流动学生的到来,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症状三:行为习惯差——机械化

大部分家长素质较低,出口脏话连篇,随手乱扔垃圾,不注意自己言行,还有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他们的父母租住的房子较狭窄,往往是一大家子五六口人的吃喝拉撒全挤在一间屋里,家长无法顾及个人卫生,更不会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否养成。

这些都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学校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给他们建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二、对策应对,养成教育

(一)多方给力——走出孤立无援的困境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端正认识态度。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学校多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时间,向学生介绍伟人成功的故事、身边的优秀学生等,还在校园内多处悬挂、张贴劢志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认识到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自觉遵守各类规范。

(二)教师掌舵导航——养成的保障

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根据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这一特殊情况,把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规章制度,如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规范、班级日常规检查制度、文明班级评选办法、学生学期品德行为考核办法等,学生从升降国旗、做两操、学习、课外活动、卫生大扫除、课间活动等事项中都建立了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以此来规范他们的行为,真正实现行有所依。

(三)同伴友情护航——养成的支撑

开学初,五年级的学生要与一年级的弟弟妹妹开展友谊班级结对活动。同时,每个五年级队员都要在友谊班级结交小伙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后期“手拉手”交往活动的开展。友谊班级的五(4)班张亚琳同学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同时,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与我结对的杨李杰同学,与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于是,在开学的第一周,你会看见课间和午休时,“手拉手”中队的伙伴们手牵手,一对对大同学带着小同学,漫步在校园。哥哥姐姐们还有一项关荣的任务,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或读、或借、或讲故事,让一年级识字量有限的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四)家长亲情续航——养成的后盾

学校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召开与家庭亲情互动形式的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讲究教育方法,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校教育同步。我校专门邀请到了浙江省名师温岭市方城小学的曹桂梅专家进行了《做孩子的学习伙伴,促孩子养成好习惯》专题讲座,受到家长的好评,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会是老师与各家长较好的沟通方式,直面的互动,用眼神,用言语,用心灵,拉近彼此的距离。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为了孩子。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制度,每学年家访面要均达100%以上(含电话家访),同时注重做好对后进生、富裕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教师的“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

三、多管齐下——避免被动无效的尴尬

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使人贻害终生。的确,一个孩子能否成为有用之才,先天的禀赋固然重要,后天的良好习惯培养更是不可缺少。俗话说得好“拥有一个好习惯,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一半”,一个坏习惯也许会造成令人追悔莫及的后果。如何避免,从何而进呢?

(一)德育阵地——抛砖引玉

我校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宣讲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意义,普及规范常识,烘托校园行为规范氛围,让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深入人心。如我校以少先队组织为龙头,以“文明之星”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使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我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争做文明好少年”五个一系列活动中,有这样的规定:根据同学们的日常表现,我们以班级建立考评小组,对每位学生每天进行考评,每个星期小结把得分记入此表,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获得“文明礼仪好少年”的荣誉称号。根据活动计划,每班出了一期以“知礼仪,讲文明”为主题的板报,中队辅导员利用夕会课时间进行生动解读;另外,召开“文明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及演讲比赛。活动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很受学生喜欢。期末,根据学生的表现,每班各评选出6位“文明好少年”。学校对这一学期来表现和学习都十分优秀的中队和学生进行了表彰,勉励同学们学习进步。校园里“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养成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的醒目标语,“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伴我行”的行动口号,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穿针引线

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把习惯培养渗透到品德、晨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列出了各学科中可渗透习惯培养方面教育的内容,如品德学科中的“待人要宽容”,语文学科的“给予是快乐的”,数学学科中的关于爱心捐款的应用题,美术学科中的欣赏《开国大典》的作品等,这补充了相关的内容。力争使学生明确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实实在在地做。

文明行为养成的形式也各有千秋。小学品德课、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利用数学课严谨循序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挖掘常识学科科学客观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心环保的积极态度。针对体育课克服困难、注重合作的教学要求,教育学生敢于向自我挑战,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校各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自己任教学科,发挥各自学科的教学特长,用真切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行为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实践活动——翘首引领

活动育人是教育永恒的规律。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规范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根据制定的《在校一日常规十做到》,开展“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活动”,评选“行为规范示范班”。积极利用学生群体中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监督、管理作用,设立学校行为规范监督员。启动“好习惯之星”“文明小标兵”“绿色小精灵”“班级用餐小天使”等评选活动,激励导行,各班每月评选1次,每次可评选5名左右学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获得品尝成功的机会,并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每学期确定一个月为“规范活动月”,活动月中做到每月有重点、周周有主题。

四、多层制宜——弥补标准划一的不足

(一)差异性评价:记录成长

星卡评价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它详细地记录着每一位同学在小学学习生活中取得的点滴进步。

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激励性评价活动的主人,评价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激励性评价:树立自信

人的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人将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学生、同伴、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引导性评价:纠正偏差

人的素质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外,还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结果,更应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以一种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也应时刻调整,应以发展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让每位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

我们计划将“星卡”评价作为一项特色项目建设,使之在孩子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是对已经实施的要求加强监控,使“星卡”评价制度操作更加规范,发挥更好的激励作用;二是加强家长、社区“星卡”配套制度建设,使“星卡”评价制度更好地向家庭和社区延伸;三是对“星卡”评价制度进行理论研究,从宏观角度,把握“星卡”评价制度的超前理念和实践价值。

实践证明,“星卡”评价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上进心,努力营造了“力争星级,勇于进步,全面发展”的良好学风,为推进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为了使每一位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小的全体老师用自己的爱心、恒心、细心,专心去培养孩子,教育孩子。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研究。望前路漫漫,好习惯养成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十大关系之五[J]. 福建教育(A版),2004(4).

[2] 关鸿羽. 养成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3] 周宗奎.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359.

篇5: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民工的参与和支持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达 1.2亿,其中适龄儿童少年 200万左右,流动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85%,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20%;仍有100万民工子女“抓在学校的窗台上”或“在学校的大门口徘徊张望”。外来民工子女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长期的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理差距和尊严差距。他们象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读书问题是他们童年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象“没有春天的蒲公英”,每天失学漂泊在城市的边缘。在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号角声中,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等方面的矛盾更力。突出,有句话不是危言:不被城市善待和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不会善待自己所在的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对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困境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就读。2、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致使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履职不力,“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3、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受同等教育和关爱的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

困境二:社会面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

一方面外来民工收入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

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的藏于心间。

另一方面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能进“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是幸运的,但学校的容量毕竟是杯水车薪。

困境三: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苦了孩子,害了下一代。

常年在外打工能携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或进行身边教育的人还为数不多,外

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

“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而言更多更累,

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

老人文盲率超过 85儿 又不懂现代的教育方法,虽然是亲(外)孙子女,但毕竟不是子女,管教尺度也难掌握,怕万一有个什么差错,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待,所以只好不惜“倾囊”供吃供玩,至于学习成绩、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

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由于祖孙代沟明显,使得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 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

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不仅学

生成绩明显受到影响,而且给学校正常教学带来重压,好吃懒做、弃学厌学现象

屡见不鲜。据调查,在20O个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中,45.7%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 3.5人 同时,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 又开始在一些家长和学生中滋生。导致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状,若不加以重视,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还会一辈接一辈延续下去,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也会更加困难。有专家指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成本是牺牲了下一代人的教育。

困境四:外来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在家庭、环境教育中的多方面差异。

外来民工的本身素质低下,好多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一般外来民工子女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处边缘人群,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德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很难。

困境五:外来民工子女随校随班就读所带来的几个现实问题

1、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子女平等入学,将导致外地学生大量涌入,引发城市管理的重大难题。

2、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本来就不高,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一来可能要挤占一大部分,造成稀释,政府非得加大投入不可。

3、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工人员子女较难融入本地学生群体之中,将引发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

4、哪所学校外来民工人员子女招得多,哪所学校就将被本地家长们抛弃,造成生员的巨大波动,演变成又一轮择校风。

二、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总之,良好习惯的`紧、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础。

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是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思考

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现今教育必须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 赋予我们的责任感。我认为要培养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一

作为海纳百川的大城市,理应有开阔的胸襟来解决这个问题,同一片蓝天下, 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在九年义务阶段,按“暂住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让外来民工子女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同时,落实四减七免。政策、择优录取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高一级的公办学校就读并免收借读费等措施积极扶持民工子女读儿有些有远见的城市已经这样做了,但还有

许多城市没有这样。

(二)主体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民工子女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民工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通过创设各种民工子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有意识地让民工子女作为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让民工子女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柔性的他律为主的素质养成模式则在习惯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心理学与文化学的许多研究都指出: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和谐而不刺激、存在却不张扬,具有持久性、柔韧住、渗透性的特点,易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因此,通过感染、熏陶、暗示等方式,可以获得比灌输、强制好得多的习惯养成效果。主动性接受的习惯模式才会比较迅速地自觉地形成比较稳定的习惯。个体如果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特征,面对着社会环境的对种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成为主体意识中的需求和压力,就会激发起学习和维持某种习惯的主观意愿,这种意愿有一定的自律性。虽然这种意愿的强度、持久度以及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力度受个人知、情、意特征的制约,但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大地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在主动性接受的状态通过自律的途径,个体才能有效地养成并较长久地保持某种习惯。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优良校风、班风、教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扭力等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科学系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系统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系统与科学性地训练,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目的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以及训练目标的明确性,而且还依赖于训练者训练方法的科学系统性。对民工子女来 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显得尤其必要的。学校应把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和有效的实施计划。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未成年人的最起码、最基础的规范,学校由此可以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训导达成要求,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系统科 学的训导目标。

横向上,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篇6: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导航

由于语言不通,生活、学习环境陌生,外来民工子女常常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导航。

贵州籍学生小陈转入我班没过多久就经常抢别人的东西,要不就趁同学不注意时推他一把,甚至公开挑衅,追打同学。在与其谈话过程中发现,他是在认为别人某方面确实比自己强而自己又确实无法赶上人家时产生这些行为的——这是由嫉妒心导致的攻击性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谈心等手段进行干预:让其明白攻击别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商量、说理来解决;针对伴随自卑感产生的嫉妒心态加以疏导,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解除对嫉妒对象的敌意;有意为他选择几个活泼、主动的伙伴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使他感受到的同学理解、关爱和帮助。一段时间下来,他的不良行为已基本消除。

篇7: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成都市温江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

成都市温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成都市温江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在温就学的通告

根据《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0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具体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在我区公办初中、小学就学的若干问题通告如下:

一、申请子女在温就学的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范围

凡正住户口不在温江区行政辖区,但在温江区辖区内暂住一年以上且从事相对稳定工作的,随其暂住的子女年龄在6—15周岁之间,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属于非毕业年级(小学1—5年级、初中1—2年级)的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均可申请随其暂住的子女在温就学。

二、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申请子女在温就学的条件以及所需的证明材料

在上述范围内的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申请子女在我区接受义务教育,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在我区辖区内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住所的,须具备我区公安机关户籍部门颁发的有效期内的父或母IC卡暂住证(提供原件及复印件二份)。

(二)务工就业者夫妻双方持原籍地办理有效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提供原件及复印件二份)。

(三)其父母在温江城区或者镇街务工的,须提供《四川省农村劳动者进城求职登记证明》,与用工企业签订的《劳动用工合同》,从事个体经商的须提供合法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和纳税证明(提供原件及复印件二份)。

(四)务工就业所在企业为其购买的综合险证明(提供原件及复印件二份)。

(五)父母及其子女的原籍农业户口簿(提供原件及复印件二份)。

(六)非毕业年级的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还必须提交原就读学校和教育部门出具的转学和学籍证明(提供原件及复印件二份)。

三、申请在温就学手续的办理程序和时限

(一)符合上述条件的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尚无《四川省农村劳动者进城求职登记证明》的,可持身份证、学历证、接受职业教育、职业培训、IC卡暂住证等相关证明,以及用工单位出具的务工证明,到用人单位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机构免费办理《四川省农村劳动者进城求职登记证明》。

(二)符合本通告第二条规定条件的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入(转)学工作,可以在每年5月4日—6月30日期间的每周星期五的工作时间内,持本通告第二条规定的证件以及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所在的镇(街办)提出子女就学的书面申请,暂住地所在的镇(街办)予以登记并办理其子女今年秋季在温就读手续,其他时间不再办理。7月1日及以后提出申请的,暂住地所在的镇(街办)只作登记,原则上不办理就读手续,2011年5月后再作就学安排,在此期间,其子女应在户口所在地读书。

(三)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的子女就学申请经镇(街办)审核确认后,由镇(街办)免费出具由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统一印制的《成都市温江区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证明》。

(四)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持镇(街办)出具的《成都市温江区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以及本通告第二条规定的证件以及证明材料,到镇(街办)所属初级中学、小学登记,由学校根据情况编入相应班级,并注册正式或临时学籍。

在温江区柳城街办辖区内务工就业的,应到柳城街道办事处予以申请并登记,经柳城街道办事处审核确认后,免费出具《成都市温江区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证明》,汇总并报温江区教育局安排。接受小学教育的,由温江区教育局统一安排到生态实验学校就学,接受初中教育的,由温江区教育局按照“相对就近、划片指定、统筹安置”的原则,安排到柳城街道办事处辖区周边的学校就学,并注册正式或临时学籍。

四、关于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申请子女在温就学的限制条件

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申请子女在温就学:

(一)户籍属于温江区辖区的。

(二)农民工本人在温江区居住不满一年的。

(三)相关证明材料不齐全或者无效的。

(四)子女属于小学六年级或者初中三年级学生的。

(五)属于学期中途或者春季要求转入的。

五、关于在温就学的学位安排

温江区教育局将于每年的五月中下旬向社会公布全区初中、小学就学学位状况,在空余学位内按照符合条件以及登记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的子女就学,至满额为止。

六、关于在温就学收费标准

对于符合本通告规定的条件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镇(街办)安排就学的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的子女,接收学校不得收取物价部门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对于不愿到指定学校就学而自主选择其他学校入学的,其教育收费与城区和镇街居民子女教育收费政策相同。

七、关于在温就学的学籍

各接收学校应建立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学籍,其学籍管理按照温江区现行学籍管理办法执行,对完成学业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学生,应发给相应的毕业证明。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的子女在我区就学期间,在评优奖励、入团入队、课外活动方面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

八、其他

(一)已按我区有关政策办理《温江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接受义务教育证明》,并已在我区城区各公办初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不再办理城区内转学手续。

(二)在我区小学毕业需升入初中的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需按本通告第二条规定,重新办理相关手续,并按本通告第三条第(四)款规定安排入学。

特此通告

咨询监督电话:028—82764596

咨询网址:

咨询邮箱: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八日

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成都市温江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 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八日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八日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八日

成都市温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都市温江工商行政管理局

篇8: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关键词:诚挚关爱,心灵呵护,绽放精彩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其内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一颗宽容的爱心, 关注每一位学生, 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 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外来民工这一群体的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因此, 外来民工的子女也成为学校生源中一个新生的群体。我所在的学校马滩小学也不例外, 我班80%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所不同, 这些家庭负担重, 耻于老师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 更怕同学知道。他们个性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譬如自卑又自大;譬如不会与人相处, 难以融入集体;更有甚者由于缺少约束和指导, 会受到不法之徒的诱惑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走上邪路。因此, 作为班主任要因人而异, 正确引导, 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精彩。

一、触摸学生内心世界, 给予学生成长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要使每个人都看到自身的力量、价值, 对未来都有希望, 充满信心。人人都喜欢被表扬。优等生需要表扬, 学困生更需要表扬。

我班有个学生叫魏庭 (化名) , 由于家庭环境特殊, 父亲母亲经常外出打工, 没人管教, 导致学习成绩不好, 不遵守纪律, 同学间经常闹矛盾, 甚至撒谎、旷课, 同学们都嫌弃他, 是班上有名的“捣蛋鬼”, 真让我头痛。我多次找他谈话, 但没有多大改观。于是, 我再次找他谈话, 谈话中, 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他的爸爸妈妈。我心里一喜, 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你的爸爸妈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他们常常不在家, 如果回家看到我没有做作业, 或在看电视或在玩游戏就会批评我, 甚至还打我……”我说:“你父母是希望你把书读好将来有出息, 有一份好的工作, 生活比较安稳, 而不要像他们那样整天像打游击战一样辛苦去打工赚钱。”他听了我的话后, 沉思了很久才回答说:“好!”我说:“你说话一定要算话。”后来, 他无论是在纪律上, 还是在学习上, 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 我就及时给予他表扬、激励, 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端正了学习态度。实践证明, 触摸学生内心世界, 对症下药, 一定能给予学生成长的信心。

二、给予学生挚诚关爱,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基础, 来自不同的家庭, 智力水平不一样, 因而学生的发展是多层面的, 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了, 我想, 所谓“蹲下来看学生”, 大概就是换一个角度看学生吧。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孩子, 父母离异, 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为了生计, 妈妈每天都去工作, 隔三差五还得上夜班。经常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有一天早晨, 孩子没来上课, 原来孩子夜里发烧了, 没人照顾, 直到她下班后才将孩子送到了诊所。第二天, 我向他询问昨天的事, 他满眼含泪一言不发。自此, 我发现他性格越来越孤僻, 心境忧郁, 我决定用情感与爱心填补家庭爱的残缺, 点燃他心中自信和进取的火花。有机会就和他聊天“早饭吃了没有?最近学习和生活怎样?”很婉转地打听他在家里的情况, 从交谈中了解他的情绪变化, 让他能够面对现实、自强不息。在行为上给予点拨, 增强防卫意识, 教他如何学会保护自己。在心灵上给予呵护,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聊天, 在他妈妈上夜班的时候主动打电话询问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等。现在孩子的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 也能在班中和其他同学一起说笑交流, 看到他的变化, 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师行为的关注, 心灵的呵护, 和谐、欢乐、宽松的教育环境氛围, 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适时可行的目标, 适时的褒奖, 必要的安慰都会产生激励的效果, 对学生充满积极的期待, 无论学生现在是怎样的状况, 有怎样的表现, 只要相信学生会进步, 给学生设置一级高一级的可以跨越的门槛, 只要有耐心、有诚心, 就一定会收获学生健康、自信、成长的喜悦。因此, 我们班主任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要多激励学生, 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认识到自己的长处, 从而激活进取心, 让他们在教师的认同中找到走向成功的自信。

上一篇:温暖的老师作文下一篇:企业晚会庆祝活动主持人台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