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06-12

数学课堂教学研究(通用6篇)

篇1: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意识到数学史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史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教师经过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提升,从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应用优势、应用原则和应用方法方面进行简单阐述,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史作用和价值原则方法

数学是人类知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发展历史,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知识前后的逻辑关系,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最终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初步理解社会发展和数学学科之间的紧密关系。因此,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数学史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能很好地加以应用,没能发挥数学史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首先,高考试卷不考查相应的数学史内容;其次,教师不能透彻地理解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目的和方法;再次,教师拥有的数学史资源相对较少;最后,教师不能恰当、灵活地应用数学史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教学。另外,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分,忽略了数学史对培养自身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可见,目前在高中阶段,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不容乐观,收效甚微。

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1.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主动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为课堂增添色彩,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数学史内容,创设适合教学的最佳情境,快速揭开课堂教学序幕,通过生动的数学史知识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教学预设的知识系统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和人文素养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讲解“对数”内容时,教师可介绍对数的发明者苏格兰数学家约翰?奈皮尔编制对数表的历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之终身受用。

3.培养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创新思维

高中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已达到一定高度,教师根据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并把前后数学史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插入陈景润的“1+2”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等。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连贯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连贯的定性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概念和定理教学

大部分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数学科学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数学思想的进步与发展。比如,复数源于求解方程时在实数集范围内无解,这引起了数学家们的大胆选择,引入了虚数单位,从而建立起一个复数系。1806年,阿甘德将复数表示成三角形式,并把它与平面上线段旋转联系起来。高斯在证明代数基本定理时,应用了复数,还创立了高斯平面,在复数与复平面上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并首次引入“复数”这一名称。这样,学生在回顾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建立的过程中,可以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

三、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原则

1.符合性原则

数学史料的选取和应用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这样,数学史的融入才能成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支撑点和亮点,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2.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

数学史的选取不但要具有趣味性,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与教授的知识相统一。数学史的融入必须控制好时间,不能影响正常数学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

四、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方法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突破,如何有效地将数学史应用于教学,我简介几种应用方法。

1.利用数学史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可以利用蕴含数学史的历史名题作为先行组织者,创设适合教学的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等比数列求和”的公式时,教师可以利用如下数学历史名题,引入课题教学。

“印度国王的重赏”故事:有个大臣发明了由64个正方形方格组成的棋盘,并把棋盘献给国王。国王要重赏大臣,大臣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小格内,赏我1粒小麦;在第2小格内,赏我2粒小麦;第3小格内,赏我4粒小麦,依此类推,每1小格加1倍量的小麦。把棋盘上64格中的麦粒都赏赐给仆人吧!”学生听后都很好奇,急切地想知道结果,他们会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课题。

2.利用数学史材料,突出数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应该赋予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例如,解析几何将几何和代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数形结合的典型范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解析几何的奠基人――笛卡尔,他在《几何学》中首先引入坐标,用代数方法表示曲线,通过对方程的讨论得出曲线的性质,从而解决了几何作图问题。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解析几何中所存在的数学思想,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数学问题。

3.利用数学史设计课堂教学案例

目前,高中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喜好是迫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高考所占分值比重大,往往没有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每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学习枯燥、乏味。学生也便逐渐失去了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这种情况也使得一线的数学教师陷入了困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实践教学,把数学史穿插在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阅读,实现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够亲身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阶段,学会运用归纳、类比、演绎、证明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在学习中学会反思,将数学知识重新建构后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五、结语

总之,把数学史注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对现阶段教师提出的严峻要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增加了有关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内容:学生在了解相关数学史内容的基础上,应认识数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形成该阶段应具备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史知识,与相关数学知识相融合,形成知识体系,并将其适时、恰当地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克胜.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2]刘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整合的问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3]王振辉,汪晓勤.数学史如何融入中学数学教材[J].数学通报.2003(9).

篇2: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说数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表达,从而实现自我学习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数学课堂不同,“说数学”数学课堂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说数学 教学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说数学”教学模式,需要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体验和阐述所学数学知识所代表的意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分析、讨论以及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猜想,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说数学”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一、创造“说数学”的课堂情景,培养学生“说数学”的意识

通过对初中生“说数学”认识的调查发现,仅有12%的人大概概括出“说数学”的内涵,其中大部分学生对“说数学”这个概念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所以,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完全展现“说数学”课堂模式的重要性,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课堂情景,通过初中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增强他们“说数学”的意识。

现以苏教版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某教师针对之前学习过的“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明确未知数“x”这个概念,教师提问:“一只足球35元,买x只篮球应付多少钱?”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迅速做出回答:“35x”,开始教学活动前,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教学课堂的注意力。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再次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某学校三年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其中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恰好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求前年这个学校购买计算机多少台?”在学生读题结束之后,教师提问:“通过题目可以总结出那些解题突破点呢?”有学生回答:“用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就可以得出140台这个总数”,学生的回答为解题找到了突破口。

由此可见,缺乏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会使得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低,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说数学”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紧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以回答教师提问的方式实现“说数学”的目的,增强学生对书写课堂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初中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

数学是一门注重解题过程的学科,学生只有完全明白解题思路,才能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举一反三,充分展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不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将“说数学”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通过“说”解题思路,逐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

再以苏教版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基本明确了这道数学题的突破口,学生根据这个突破口解答数学问题,而某教师在学生解题之后,教师再次对学生进行提问:“有没有学生可以说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题步骤,总结出解题思路:“对这道题的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将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设为x,那么可以知道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2x,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4x,解出4x+2x+x=140中x的值,即为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学生在“说”解题思路的时候,再次对自己脑海中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谈体会

课堂小结是教学内容结束时进行的教学环节,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提出对数学课堂的意见,可以为数学教师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说数学”体现于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中,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在结束数学内容教学的时候,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提问:“对于所讲所学数学题的解题方法,谁有异议吗?”学生回答了自己的意见:“由题目可以看出,在这个题目中也有另一种解法。设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为x台,那么去年和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分别为1/2x和1/4x,计算x+1/2x+1/4x=140,可以得出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然后按照其数量关系,就可以计算出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引发了其他学生对这个数学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由此可见,“说数学”应用于数学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这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数学教育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训练, 追求数学结果的推理演绎, 忽视了与数学结果相关的人文因素, 导致了数学教育的文化缺陷, 影响了对学生的数学文化教育。实际上,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及其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硕果, 数学不仅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而且也充分地体现了人类为真理而孜孜以求乃至奋不顾身的精神, 以及对美和善的追求。数学的知识系统、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方法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是人们为了研究和说明客观世界而发明的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则体系, 是非自然的。因此, 站在非自然的角度上,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家发明的量化模式, 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外, 同样还具有精神领域的优化思维、陶冶性情的功效, 如通常人们所说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推理意识、化归思想、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数学审美意识等等, 都可以对精神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站在文化对人的行为、观念、态度、精神的影响的角度上看, 数学是一种文化。一般来说, 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

二、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

科学史表明, 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 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事实上,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几乎影响了人类智力活动的所有领域。数学以其特有的精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习者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更重要的是获得对客观事物进行推理、判断、认识、把握运用的能力, 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显然, 这是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数学。数学知识的掌握, 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 都直接影响到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发展, 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数学教育中开展数学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1. 思想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必追求数学发展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思想和发展轨迹。所以, 在开展数学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要坚持选择数学发展史上具有较为深刻数学思想的内容进行, 内容应突出所蕴涵的思想性, 突出数学发展的轨迹, 突出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不必刻意追求大而全, 从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2. 趣味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应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呈现。所以, 开展数学文化教育要选择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的内容, 呈现方式应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引起学生的兴趣。

3. 灵活性原则

数学史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 开展数学文化教育既可以由古到今, 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也可以从现实的、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出发, 追根溯源, 回眸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教学方式也应灵活多样, 可采取讲故事、讨论交流、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方式进行。

4. 广泛参与性原则

在数学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贯彻师生积极互动, 学生广泛参与的原则, 应鼓励学生对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所以, 开展数学文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

四、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途径

1. 将数学文化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

大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都可以加入数学文化的元素, 融入数学文化的数学课会更精彩。可以将数学背景资料, 如数学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等, 融入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将生动、丰富的事例, 如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融入课堂知识的延续中, 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可以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以及他们战胜挫折时的勇气, 在学生灰心、丧气的时候讲给他们听;在学生学习遇到理解的困难时, 可以把历史上数学界的困惑也告诉学生, 告诉学生要正视自己的困惑, 这些困惑不足为奇。以此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 正视自己的困难, 迎难而上。

2. 改变数学教育观念

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看, 我们要更新数学教育观念, 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系统, 把数学教育看成是数学文化的教育,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这种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要求我们:首先, 要注重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特别是数学和其他知识的联系。其次, 要适当地降低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 提高对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的要求。再次, 注重理解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方面, 要恰当把握好有关选题的内容和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认识数学在方方面面的广泛应用, 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应该从以往无意识的数学文化价值的教学转变为有意识的教学。教师通过精选数学文化教育的素材, 通过恰当的提示、引导, 让学生在了解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认识到这些资料所蕴含的数学文化价值。

3. 精选数学文化素材

数学文化只有通过具体的内容———数学文化素材才能走进课堂, 数学文化素材按类别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数学知识性内容、数学史料、数学在科学中的应用、数学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般地, 在选择数学文化素材时, 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教育性, 数学文化素材要能够反映数学自身内在的知识价值。第二, 典型性, 数学文化素材不仅要能够展示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优秀的数学成果, 而且要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要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方法的启发、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民族自尊心的激励。第三, 真实性, 数学文化素材要真实可信,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最好是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四, 可接受性, 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相应的认知水平, 对于专业性的内容不宜过多展开, 重点介绍相关知识的背景、产生过程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构建生态性的人机教学环境。这种交互式的、不断循环的、动态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是数学文化润泽学生心田的有效手段。数学知识不只是课本上白纸黑字的逻辑表述, 而是可以形象化理解的具体表象, 更是生活中生动活泼的应用。教师在课堂上可借助于计算机的可视化手段,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和视觉享受, 再现数学的历史, 展现今天数学的发展, 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 在以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与数学教育的不断交互、不断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 网络世界即将成为数学学习的新天地, 这将产生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在线数学教学。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数学将与现实世界传统意义的数学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数学学习的大环境, 共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渗透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对于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数学素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可以使数学教学改变枯燥乏味又艰深的旧貌, 使其成为充满美感、蕴涵人格魅力的教育学科, 因而不可等闲视之。所以, 我们的数学教学理应是综合性的, 应该兼有数学知识教学和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成分, 也就是要将作为科学素质的数学教学和作为文化素质的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构成完整的数学科学文化素质教学。因此, 广大数学教师应努力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毓信, 王宪昌, 蔡仲.数学文化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2]齐民友.数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3]张楚廷.数学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篇4: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江苏省在中职学校实施高职校“注册入学”制度后,由于缺失了职高升学考试的要求,职高学生没有了升学上的压力,加上初中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学习能力和成绩偏差,他们怕学数学,厌学数学,有的同学认为数学是一种不可理解的“事物”,学数学就是让人受罪.带着这种心态开始就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更不要说学好它.本人就我校08级、09级和10级三个单招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调查看,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教学内容繁琐和过程难,因而觉得枯燥和乏味.这可能就是这些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失败较多,感受不到成功乐趣的原因.而现在的职高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强,加上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脱离,因而不要说学生学习没乐趣,即使单独招生考试下的学习责任也荡然无存.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及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数学基础、心理需求、实际需要相匹配.因此只有改变传统、机械、呆板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将数学教学转到尊重学生基础和需求上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探讨数学现象与规律出发,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身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数学.陈省身教授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数学好玩”的理念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还数学以美丽”成了数学界的共同呼声.这也说明了让趣味数学走进职高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二、 趣味数学进职高数学课堂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让职高生感受到中职数学课堂学习的趣味性,笔者认为职高的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组织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从而最终达到接受数学的目的.

1. 教学的故事化导入

职高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觉得数学总是在不断地做习题,总是在与单调数字打交道,格式基本相近的演绎原理和做题步骤,使学生觉得做数学习题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从而感到厌烦,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便每况愈下,而老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如果我们老师在数学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数学历史故事,那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了.这是因为通过数学史的渗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提高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当然这就要求职高教师首先要善于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导入极富艺术性的、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数学史;其次,适时地进行所授知识内外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厌学数学” 的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对数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心智活动逐步模仿与内化,以克服过去厌学,怕学的情绪和思想.

中学数学课本里的韦达定理、球体体积计算的推演、圆锥曲线的发现、二项式定理的杨辉三角、对数的发明、排列与组合的历史、三角函数的起源、倍角公式的发现、函数定义的简史,以及一些数学符号、数学术语的起源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史料,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心里便会舒坦许多,也知道了本部分数学知识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样的数学史料,有趣而自然,诱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陶冶了学生情操,学生由此便开始觉得数学有点“意思”了.

2.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尤其在职高数学课堂中,更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改变他们讨厌数学的心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走进学生视野,走进课堂,使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趣,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增加了对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有点用”.

3. 教学过程的游戏化

数学是严谨的事物,游戏是闲暇的娱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如果寓游戏于数学中,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数学因与游戏的结合而不再乏味;另一方面,游戏也因有了数学的参与而不再空乏.数学教学的游戏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激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 效果检测的多样化

职高学生往往上课能听讲,但不愿意做作业.因为他们觉得作业都是在套公式,应用公式,纯粹是在抄书本……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做作业时,互相抄作业,或是胡乱做一下,应付了事.这就要求老师改变训练和评价方法,比如将练习题内容尽量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专业知识挂钩,让他们产生为更好生活,将来更好工作而练习,感觉到作业是就业前练智慧、练本领,不可不做.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不要太单一,可以多样化:

(1)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让学生记录生活中发现与课堂内容相符的生活问题.在日记中,体现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如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可以布置此类作业:在教室里,找出与黑板对称的实物,并画出示意图.或者是让学生写“数学作文”,题材可以自己选择,也可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写,如讲y=sinx《图象的性质》时,让感兴趣的同学对某一股票进行追踪调查,绘制出它在一个月内涨跌情况图象,并简单地分析此股票特点,布置此类作业,老师既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新鲜而有趣”,又可以检测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

(2) 不一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在生活中演练发现后完成.

一次作业可以是一节课完成,可以是一天完成,也可以是一个礼拜完成,甚至更长的时间.如课本上的练习题,就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完成;日记或者作文则要求他们一天或者稍长时间完成.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作业,尽量让他们交上认为是最满意的作业.

(3) 分层作业,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分层作业时根据学生智能水平,从实际出发,布置各层次水平的作业内容.如智能水平好的学生的作业层次高点,智能水平差的学生,则对他们的要求就低点.

(4) 采用无对错校正批改法,激励学生自觉纠正错误.

所谓无对错校正批改法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平时作业考查以及期中、期末阶段性考试批改时,只用“√”,强调正确部分,不用“×”批改,对错误之处,使用问号、提示批语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以激发学生校正错误的思维方法和错误的计算结果.

总之,采取多样化的效果检测方法,不但能培养职高生的数学兴趣,更能提高他们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数学是“可理喻”的.

篇5: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凤林初中林黎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数学奥赛得了名次,高考成了状元,其实他们的数学懂得并不多。”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很高,基础很好,但是并不真正懂得数学,数学素养水平不高。前些年讲得非常多的“高分低能”,到如今的“状元”不懂多少数学。我们数学教育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数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文化,这在课程标准、教科书中都有所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理念中充分肯定了数学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了各学段都要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

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99页,“简要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使学生领略与π有关的方法、数值、公式、性质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如π值精确计算已成为评价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古希腊及中国古代的割圆术,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逼近思想以及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又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在浙教版2005年第2版七下的教材中,引用数学史、艺术信息内容的地方有15处之多。

课题提出的背景二: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传统的教学注重的不过是技术而已,学生心目中的数学是枯燥的、是少数人的专好,有些人有数学头脑而另一些人则没有数学头脑;数学远离社会、远离现实生活;学习数学不过是为了考试而已。然而,实际是数学文化史上的故事足以说明:数学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人人可学,人人可做。忽略数学思想的领悟,也是当前数学教

育的弊病之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三: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种种困惑。什么是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没有培养出有良好数学意识的学生?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没有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当学生看到一个数学定理的时候,他会浮现出古人的身影,产生敬畏之心吗?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他是否关注它的数量方面,是常量还是变量?在打开一本书,里面有一行行的符号,学生立刻就丢掉不看了,还是不怕符号?在一连串的变换之后问题得解,学生会由衷地感叹数学之美吗?在律师叙述理由的时候,学生会觉察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必要?在碰到一桩随机事件,例如购买彩票,学生会习惯性地看看中奖的概率有多少吗?学生能够欣赏“指数爆炸”“直线上升”“事业坐标”“人生轨迹”这样的语言吗? 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状元”不懂数学的状况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的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这就要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数学文化渗入到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综述

工2003年,“数学文化”一词首次进入官方文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第4页,“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

在国内,以张维忠博士为代表的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出版三本有关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方面的专著《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这些著作宏观地探讨了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数学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

在国外,1742年德国数学家海尔布罗纳出版《世界数学史》,1758年法国数学家蒙第克拉出版《数学史》,标志着数学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研究中来。美国数学史家琼斯(P.S.Jones)具体地指出:希腊著名问题、阿基米德、卡丹、伽罗瓦、高斯等人的故事、费马最后定理等等都是精彩有趣的历史话题。即使在课堂上简略提及一个问题的研究者,研究的原因,最早的解法是什么,最后的解法是什么,最大的或最好的解法又如何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于人物、原因和最佳结果等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美国数学家魏尔德(R.L.Wilder)认为:数学课堂上只强调数学的技术是不够的,要使学生被数学所吸引,一定要运用数学历史知识。在魏尔德看来,数学史素养对于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研究重在数学文化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上。

三、本课题的界定和论据

(一)本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校课程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已有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划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承担着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角色,是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在课程领域里的反映。文化的内涵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知识经验、语言符号、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在学校的显性课程中传播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经验、语言符号,隐性课程中传播的是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

数学文化的内涵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除这些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数学文化的两个载体: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

(二)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 发展的互动过程。旧的教学过程观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本质,这实质上确立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点。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都是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 响。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认识与不认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在共同学习情境中的相遇。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

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理解。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知结构是不断发展的。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着真理,但并不意味着是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有更真实的解释。任何知识在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

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来完成,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兴起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建构主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分析,对学习的建构过程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他们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

前期阶段目标:整理出浙教版教材六册中的数学文化信息,做好数学文化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必要性分析;进行师生调研活动,写出调研报告。

中期阶段目标:写出几个有关数学文化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举行师生座谈。通过教学案例比较,教学效果比较,写出有关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论文。

后期阶段目标:对前面研究进行总结,撰写经验总结,编著有关教学案例集,撰写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内容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实施教学计划,也就是如何

设计教学期望达到的目标,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要做到实现教学设计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中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正确地认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被许多学生视为畏途;数学又是一门极富逻辑推理的学问,被视为“思维的体操”,同样为众多学子酷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数学变畏为爱;怎样以良好的教学设计上好每一节课,让更多的学生把数学当作是思维的体操的精神享受而不是抽象难学的精神负担,这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重点思考解决的问题。

为配合新的课程改革,探讨把数学文化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在此阶段查阅文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广泛阅读有关数学文化研究方面的专著,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认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并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5月):

(1)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按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计划,修正课题方案,改进对学生的辅导体系。注意及时反馈,撰写中段性论文。

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案例,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林黎明全面主持本课题的研究、制定研究方案、课题和结题报告的撰写。

成员:周良敖、杜晓蓉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撰写阶段性论文、案例。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负责人林黎明是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对课题的实施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不断地学习,取得《教育学》本科文凭。2009年11月参加衢州市数学领雁培训,对数学史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2、课题参与者周良敖教师是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毕业,是我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具有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杜晓蓉教师是中学二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毕业。

篇6: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资中一中黄 勇

身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人民教师,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学工作搞好,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家长的交代、更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自己在教育上价值观的追求。通过近五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

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我们经常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做到“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于教学中是个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了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构成忌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裸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 1

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二、“亲其师,信其道”

仅仅让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情感培养既是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动力与手段,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其师,信其道”。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对学生要多鼓励,少埋怨;多指导,少责备;大家一直以为作为一名基层教学工作者不仅要能说,而且要说清楚。但是我觉得教师要能听。要能听明白。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简单幼稚而嘲笑;不要因为学生的突发奇想而嗤之以鼻。总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尊重与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一)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

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高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二)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

上一篇:油田调度员岗位职责下一篇:齿轮俄语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