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读书笔记平凡

2024-06-16

3000字读书笔记平凡(共6篇)

篇1:3000字读书笔记平凡

《城堡》读书笔记

想起了卡夫卡就不得不说《城堡》了,这几乎成了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城堡》所具有的多重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卡夫卡的不寻常之处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揭示了现实的异优和尴尬,试图用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卡夫卡从小就感觉到世界的陌生,他始终都不接受这个世界,他人为这个世界不过是上帝的一个“恶性循环”而已,而我们都陷入其中,因此他的全部文学活动,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巨大质疑,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成了他的使命。卡夫卡带着暧昧的身份幽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体在一个异质的世界面前的孤独、不适与绝望。卡夫卡性格敏感、怯懦、孤僻,神经质的卡夫卡根本承受不了存在的压力,常年生活在恐惧、耻辱和负罪感中。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气氛阴郁、神秘,情节离奇荒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陌生、不可理解,无所不在的人的异化成了他着意阐发的一大主题。《城堡》中,他把这种人生的荒诞感发挥到了极致。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雪夜长途跋涉来到城堡前,希望见一见城堡的主人,或许还能得到许可在此成家立业。但从他到达城堡管辖的村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尽管他作了种种努力,甚至还能和城堡建立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取得部分成果,但他至死也不可能踏进城堡一步。卡夫卡的所有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却勇敢地为进入它与虚无作无望的缠斗。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卡夫卡所有小说的主题就是:人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怎么办?在《变形记》的开头,作者没交代任何原因,简直是祸从天降:“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显然,故事是在一个荒诞的情境中展开的。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象”。

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感受其中关于人的痛苦、焦灼、隔膜、孤寂、抑郁、怅惘……的切实的情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卡夫卡是一个作品为数不多的作家,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他打开了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的新领域,一个陌生的、奇异的世界,即“异化”的世界,从而对文学的真实性有了新的开掘。以《变形记》为典型,卡夫卡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异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异化”后的悲剧命运,从而对人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产生了置疑。那么,在名作《城堡》中,他又是怎样表现“异化”的呢? 首先是它的隐匿性和恐惧性。偌大一个城堡始终矗立在近处的丘峦上,甚至能够瞥见里面有许多人在工作,但是谁也没有进去过,给人一种近在眼前,却在天边的飘忽不定、遥不可及的神秘感。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那种与人的生存相对的、看不见却时时处处发生作用的超验力量的存在。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中说道:“我对什么都不象对这些不可琢磨的势力这么害怕”,我们从卡夫卡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城堡给人的另外一种感觉——恐惧性。它是一种恐怖力量的存在和表现,从《城堡》中我们可以找到根据。比如:阿玛丽亚在拒绝城堡官员的求婚以后,虽然城堡方面并没有直接处置她,但是村民们立即纷纷与这一家人划清界线,很快形成了对这家人的精神围攻,是什么人这家人处于如此之境地呢?归根到底是城堡,是城堡的对人的命运的毫不关心的冷漠态度导致了这场悲剧,由此,城堡的恐惧性可见一斑。

其次,小说写了人的悲剧命运。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里,人的价值被贬低,甚至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人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异化”规律的控制,但是遭受控制的人们却看不见或者不承认自我价值的丧失,于是,自我感觉中的自我与现实世界中的自我开始脱节,处于这种情况,人无疑是痛苦的,悲剧命运就这样左右着“异化世界里的人们。正如《城堡》的主人公K.,在他刚进村子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他还没有取得进入村子的资格,也就是说,在他的自我价值丧失的同时他却蒙在股中,于是,小说继而叙述了主人公.为了寻回自身的价值——得到当局的认可所遭受的惩罚,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悖谬的存在,“异化”的世界里,主人公.愈是与命运抗争,愈是遭到命运无情的惩罚,而那些麻木不仁的村民却逃脱了命运的这般惩罚,理由很简单,是因为他们顺从,是良民。作品描写的这种人存在本身的悲剧可谓淋漓尽致。

再次,小说写了人个性的分裂。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人物变态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恐惧感、罪恶感和孤独感。看文中主人公.说的这段话:“哦,是的,春天总有一天要来的,我猜想,总会也有一段时期是夏天的。可是据我所记得的,春夏似乎很短,好象不会超过两天,即使在春夏,即使在这最美丽的日子里,有时也会下雪的。”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奇怪论调正是人被异化后心理极度扭曲的生动体现。城堡即是恐怖权威的隐喻。作品《城堡》主要涉及“政治”,作者以 城堡象征国家上层建筑——政治权威。继而通过描写城堡机构庞大无比、官员无数却毫无效能,以致普通民众办个通行证比登天还难。说明了官府与平民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控诉了恐怖权威存在的不合理性。

可望而不可及的真理的象征。卡夫卡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一种“象形文字”或者说“图象”,而正是这一幅幅的“图象”构建起了一座意蕴丰富、虚无缥缈的宫殿。卡夫卡自己也说过:“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所谓之路者,乃踌躇也。”,这也可看作其思想的见证。在他的诸多作品、书信、日记中都记录了他这种欲求真理而不能的苦恼与彷徨的心境。“城堡”也可看作是真理的象征,主人公K虽然历尽艰辛也不得接近,正说明了真理的可望而不可及。

卡夫卡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迷团,是一首缓缓流淌的歌,是一条汩汩的溪流,流过一片片干渴的心田,流向那无垠的远方。《城堡》以其多义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将读者对文章的解读推向了无限。用不可回避的宿命论来说明卡夫卡的悲哀,也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逃脱不了人性的黑暗所带来的伤痛,高洁真诚之人总逃不掉社会对他们的压迫.从孔子论述诗经的精神就是思无邪到卡夫卡的不用掩饰赤裸裸追求善良的思想.因追求真美而被他人所伤害令我泪如雨下无法遏止.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神龙处深渊,不见 形而神扬.不像西方文化,那种不可隐藏的真诚最震撼的方式向你扑来,让你无法避让.像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因变成了甲虫遭到家人的遗弃,躲在墙角里无法吃饭说话只有他的大脑还有思想.还会流泪为什么家人对他这么冷漠.最后悲惨的死去,家人只是把他的遗体扫出去回来后继续喝酒,就像从来没有格里高尔这个人一样.卡夫卡有魔幻的手法写出了现实的残酷,家庭应是世上最温暖的地方,家人应是最关心的人,但仅仅是遭了变故就成了最残酷的地方.一个人不怕身体上的任何伤害,但最怕心灵所受的伤害哪怕只是一点点,足可以把他摧毁.我读到结尾处不得不被卡夫卡的文字所震撼,心灵深处感到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痛,不可否认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篇2:3000字读书笔记平凡

上周见到这本书中文简体版时,发现书名被翻译成了《赋能》,我顿时又自卑起自己的英文水平来,虽然我当时看的内容不多,但我对书的理解怎么就和赋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呢。当项目组MM建议我看看时,我心里是抵触的(不愿正视自己的弱点,人之常情)。但又盛情难却,当我拿起书下意识地看出版社时,中信出版社几个字眼让我的心情更是沉到了谷底。

书看完后,第一感觉是中信出版社经管类翻译书籍在读者界差评级口碑绝非浪得虚名;第二点是对个人英文水平找回了些信心,靠对自己中文水平的自信,基本判断是这个美军四星将军讲故事或者说缀句成篇的水平真是相当凑活。如果这个文字表达能力代表了美军四星将军的作战水平,我想我朝军队和人民都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想起一句歌词,普通话教我学会不普通,这里美军四星上将的普通话水平很普通,对还没读而正准备这本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是帮忙提升逻辑思考、抽丝剥茧能力的好素材。

但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普通话好不好,和他的思维有没有深度没有直接关系,也不是评价他想表达的观点是否有亮点的标准。因此当跳出表达形式来说核心内容时,这本书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学习的,尽管大家都知道知易行难。闲淡扯得有点多了,马上言归正传。

还是从作者说起,StanleyMcChrystal,毕业于西点军校,美军退役四星上将。2010年7月退役前,曾担任北约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及驻阿美军的最高指挥官。因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阿布·穆萨布·扎卡维,受到外界一致好评。退役后,担任耶鲁大学杰克森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并且创立了自己的顾问公司。

这本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商场如战场”。这是一句老话,由一个战地指挥官把战场上得到的教训转化成为企业经营的理念而来,在其他书中并不能经常看到。本感想文字表述部分只讲“战场”部分,对“商场”部分的理解见后附的思维导图。

联合特种作战部队(JointSpecialOperationsTaskForce)是美军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初“鹰爪行动”后组建。在那次任务失败后,美军下决心打造一支可以随时有效应对来自世界任一角落威胁的快速反应部队。联合特种作战部队囊括了美军现有最精锐力量:三角洲、游骑兵、海豹突击队和陆军特种兵等,自组建之日起,就攻无不克、战功卓著。在历次重大任务中,包括入侵格林纳达、活捉巴拿马总统诺列加、海湾战争中收复巴格达等,该部都是主力之师。

但当StanleyMcChrystal于2003年就任美军驻伊拉克联合特种作战部司令官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面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场。其时萨达姆政权已被推翻,美军主要对手已从伊政府军转变为伊拉克“基地”组织。这时美军士兵人人都武装到了牙齿,“基地”武装分子装备、人员看上去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按说美军应该是摧枯拉朽结束战斗,事实是基地组织的打法让美军吃够了苦头,将美军拖入一个有别于越南战场的新泥潭:

1.基地组织的战略战术无规律可循,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运用起来变化多端、神出鬼没。比如:发现美军装备有夜视镜,具有夜战优势,经常搞夜间突击。于是他们就反其道而行之,白天隐藏在民宅,晚上散到野外睡大觉,让美军屡屡扑空。

2.基地组织并无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架构。整个组织结构看起来更像一种网状结构(networkorganization)。看似混乱无序、但是打起仗来却收放自如,随时可以撒得出、收得拢;进可攻、退可守。

3.基地成员之间互相联系,信息在整个组织内部流动起来非常快速、毫无障碍。组织头目和成员每一个人都能掌握大量信息,每一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危险性。头目和成员之间也无清晰界限,每个人都可能是个领导。美军靠斩首行动打掉了很多基地头目,但是最后却是没啥卵用。

面对这样的对手,美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后来美军在伊战场一度单月阵亡人数突破1000,完全超过了战争初期和伊拉克正规部队作战的伤亡。问题到底出在哪?经过反思,McChrystal认为问题根本出在美军自身组织模式上。

首先,联合特种作战部队组织机构日益臃肿,涉及部门多,官僚主义盛行。CIA发现了基地分子行踪,需调用无人机前往轰炸,等完成了冗长的审批签字流程,敌人早就无影无踪了。

其次,各部门虽都在联合特种作战部统一指挥下作战,但相互间信任度不够、信息缺乏互通,基本上属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海豹突击队从战场缴获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带回后方,但无人重视、束之高阁。等后来重新发掘时,其价值早已失效。

现代战争环境下,宝贵机会都是稍纵即逝。就这样,美军迟缓的决策和不畅的内部沟通屡屡贻误战机。该怎么办?痛定思痛,McChrystal给出的解决方案:向对手学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一步:打破组织水平边界与外部边界

首先,统一所有人的思想。大家无论来自哪个部门,都必须具备共享意识(SharedConsciousness)。到了战场上,每个人都要认清团队的使命何在?大家到底是在为何而战?团队的共同目标到底是什么?(Commongoal&purpose)。通过大会小会等各种渠道,把共享意识向每个人反复灌输。

其次,让信息在组织内部真正畅通无阻地流通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McChrystal拆除了所有办公室隔断,让所有人共同聚集在一个开放式的办公区间办公。物理上边界的消除有助于消除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边界。

同时McChrystal召开O&I会议(Operations&Intelligence),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内部信息透明度,让所有信息真正地畅通起来,也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真正看到了事件全局,帮助他们做到了系统性思考。对于**情报泄密的风险,McChrystal专门在书中指出:实践证明,这种大范围、全透明方式共享信息所带来的战场先机远远超过了因为情报泄密所带来的损失。

最后,为了打破水平和外部组织壁垒,McChrystal还对团队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做出改革,把传统的管理和控制型(Command&Control)组织结构改变为团队型组织结构(TeamofTeams)。让团队和团队互相之间可以无缝连接、高效合作。

第二步:加深跨部门信任感和联结性

要实施好团队型组织架构的基础是团队之间相互的信任感(Trust)和联结性(Connectivity)。美军用两大制度来保障这个目标的实现:

第一个叫人员嵌入(EmbeddingProgram):这个有点类似于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换项目,每个周期通常为期6个月,以此来加强部门联系,以及帮助部门如何站在其他部门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第二个叫关键联络官(LinchpinLiaisonOfficer):这个是部门之间互相派出的常设联络人,其人选要求必须是原部门的杰出精英。这些关键联络官都得到充分授权,在关键时候可以代表派出部门做决策。通过上面两种办法,各部门之间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步:权力下放,对一线部门充分授权:现代战争中取胜的关键是速度。决策流程的分秒迟缓可能就带来重大战机贻误。因此,一线部门需要在得到一定授权并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决策(EmpoweredExecution)。

旧组织模式下是下属负责提供信息供领导决策。但在联合作战部,这个模式被颠覆成了领导负责提供信息,下属通过对现场实际判断负责决策。不过,对下属也不是单纯放权,而是基于两个前提上:第一,团队成员都要确保可以充分接触到所有信息,并能够在共享意识下进行系统性和全局性思考;第二,领导者对团队成员做了足够的培训和辅导(Training&Coaching),帮助提高他们的有效决策能力。

通过以上变革,美军一改往日臃肿迟缓的形象,开始变得像对手一样机动灵活。到了2006-2007年间,美军在拥有和之前同样资源的前提下,任务的行动速度比之前快了17倍,并成功扭转了战场局势。猎杀基地三号人物扎卡维、击毙本拉登和解救菲利普船长均是联合特种作战部组织改革后的经典之作。

最后要是说的是,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组织模式的万灵药。对组织而言,无论周遭环境如何变化,下力气打造自身的适应性(adaptability)和韧性(resilience),才是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武器。而要打造这两项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建立无边界组织,让信息在组织内部充分流动,锻炼每个组织成员的全局性和系统性思考能力;对组织成员赋能和放权,锻炼每个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篇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000字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000字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礼拜日》《舞台效果》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 “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000字

这几天做了个小决定,准备放弃一年前买kindle时所定的计划--一年内读完100本书,取而代之的是回顾一些之前读过的书籍。原因很简单,发现自己走的太快了,很多时候并没有在正确的时间点停顿一会稍作整理,反而继续大步前行,久而久之这样造成一个很让人沮丧甚至恐怖的结果:我只是看书,浑沦吞枣,根本称不上读书。就像人们常说的读书时为了在书中的世界寻找自己,我想很多时候只是与自己擦肩而过了,并没有抓住机会和他微笑着打一声招呼,交流一小会,挺遗憾的。其实一年前我一朋友就有给过我劝告,那是在我向她隐晦着炫耀自己的读书进度如何如何时,她告诉我读书的目的并非是读了多少本书,在阅读这个领域,量变并非就能带来质变。可惜当时左耳朵进右耳多出,现在才恍然大悟。后来琢磨了会觉得盲目冲刺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也是很难避免的事情,而且这种良性误入歧途并不一定是浪费,它能给予我们的说不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范围。有点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犯错并不可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才是硬道理。这八字箴言我想同样可以用于阅读学习之上。错误是规避不了的,不要去怕它,躲它,逃它,而要面对它,拥抱它,迈过它。

对史铁生这个人我是了解少之又少,说来惭愧,只知他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废了双腿的倒霉作家。尽管他那本《我与地坛》大名鼎鼎,却不曾入得了我的法眼。第一次有了想读史铁生书的欲望是见着程浩在《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里面有谈到过他,说一想不开就会去看《我与地坛》,也算不清看了多少遍了,大概有百遍了吧。当时看到那段话就目瞪口呆了,是一本怎么样的书才能让读者读过百遍呢?我想程浩身上必定有一部分像极了史铁生,也许说就是以史铁生的思想,生活轨迹为基础的分子所组成的会更为恰当一些,不然程浩如何能在《我与地坛》中一次次找到自己了解自己呢?史铁生那句命运嘛,休伦公道!,不知给程浩带来了多少生的希望,才让他由衷发出感慨,不幸与幸运都要有人承担才行啊。”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在史铁生最为失魂落魄的日子里,他来到了上帝为他苦心安排的栖息场所,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的地坛。第一次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时他就明白了,这是一个他能逃避一切痛苦愤怒的地方,一个能让他”默坐,呆想“的港湾。在这里他能忘却最狂妄年龄的一切不幸,推开耳边的嘈杂,窥看自己的灵魂。陪伴他挥洒青春的是它,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当寂静阳光平铺把道路上每一个坑洼映照地灿烂之时,史铁生在颓墙边看书,当那对煞羡旁人的冉阿让和柯赛特在沿着地坛漫步时,史铁生在荒草旁写作。当彼岸的旭日升起此处的夕阳收起苍凉残照之际,铁生在这专心致志地思考。就是在这个偏僻的园子里史铁生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思索,对生死的理解,用笔杆为自己捣鼓出了一条路,一条前无古人只得靠自己摸索的路,一条仅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且不谈他生命的厚度,单是在地坛这一并未有太多变化的环境下能不断汲取新知识产生新感悟,就足以令我羞愧不已。想到自己有时将思维的狭隘归结于没有足够多的渠道认识世界,这真是愚蠢至极的行为!看看摆在史铁生眼前的都有些什么呢,伫立在那的藏黑柏树,石阶上铺着的褶皱报纸,自然坦荡的野草荒腾...但他的思想源泉却未枯竭过,他自问”适合小说的生活素材为什么就要到你这个跛子这里呢?,人满世界都有灵感枯竭的危险,凭什么你能一片接着一片写下去呢?”,自答到:“因为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因为想活着,所以才不断写作,因为需要写作,才不断思考,琢磨,关注,咀嚼。我问自己:你想活着吗?想活。怎么个活法?不知道。这样不思考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因为缺少了一座连接思维与欲望的桥梁,并非什么缺少认知世界的通道,那与这座桥毫无干系。这座桥是抽象的,不可触碰,除了自己没人能明白,就像一本学生证一样,当且仅当属于你的那本被你持有时,它才有效。当你踏上这座桥时,你会看见令人沉醉的美景,你会体会到蕴含在沿路风景中所有独特的情怀和意蕴,情迷其中,醉生梦死。你拥有一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或一部豪华舒适的小轿车,也可能仅是步行,这都无足轻重,因为你并不会感觉到疲惫,这是十分神奇的事情,仿佛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注入你的身体,用以抵消前进所需要的能量。”前方太阳正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我想早日踏上这座神秘的桥梁。

篇4:《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000字

认知革命:八卦与虚构

智人祖先最早出现在250万年前,至200万年前地球上已同时出现了至少6种智人。当时的智人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最早使用石器作为工具,主要的作用也只是砸开骨头取食骨髓,即在狮子老虎、鬣狗、甚至是乌鸦之后,才轮到智人上桌吃点残羹剩饭,生存状态可见一斑。

至7万-3万年前,认知革命的发生大幅增强了智人的战斗力。所谓认知革命,其实是以丰富的语言为基础,帮助智人组成更大,更有凝聚力的团体,规划并执行更复杂的计划。借助“八卦”,智人得以维持约150人的团体,而现代人的有效社交圈,也依然被限制在这一“自然”极限之下。同时,在此基础上,相较于动物的语言,人类的语言能够描述虚构的概念,如“守护神,国家,公司,人权”等,更进一步加强了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使得能够统一协作的人员数量突破150,到达如今数万万之众。

在技术差异不大的时代,数量就是最大的优势。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已经突破了缓慢的“基因演化”的限制,进入“文化演化”的快车道,一跃爬上食物链之首。随着智人的迁徙,我们看到能够从冰河时代幸存下来的大型哺乳动物快速灭亡,可为一大佐证(澳洲大型哺乳动原24属消失23属;北美原47属消失34属;南美原60属消失50属)。此后,我们要解释智人的发展,依赖的主要工具就不再是生物学理论,而需改用历史叙事。

农业革命:最大的骗局

技术的进步不一定带来更好的生活,但历史的演进却总是不可逆的。一如email,微信的发明旨在创造更高效的交流工具,如今却大大加快了生活节奏,残酷剥夺了大家的休息时间。作者认为农业革命的实质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态活下去,因此称其为人类进化史上最大的骗局。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采集社会的幸福生活:十到百人的小部落;有宠物(1.5万年前出现狗);每天采集3-6小时,每三天打猎一次,多样化饮食;平均寿命30-40岁(考虑较高的出生死亡率,成人寿命可达60岁)。而农耕社会却降低了个体的生活水平,造成疾病(人体不为农耕而进化,劳作导致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疝气),营养不良(单一饮食),更高的不确定性(收成看天吃饭),和更多的战争(抢夺良田)。作为回报,农业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定居生活也提供了更多的生育机会,使得智人的总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500-800万,激增到了公元前1世纪时的2.5亿,且养活了少数特权阶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究竟什么才是一个物种的成功?单单从生物学的角度,一个物种的DNA拷贝数在世界上越多,便是演化的成功。但若仅仅以此为论,那么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什么自由意志,而是荷尔蒙、基因和神经突触——我们和黑猩猩和蚂蚁并无不同。

换个角度,被人类驯服的动物是否算得上成功?1万年前,全球只有亚非大陆几个特定的地点有绵羊、牛、山羊、野猪和鸡,总数约几百万只。而目前全球绵羊,猪,牛的数量均有约10亿只。但野鸡/野牛的自然寿命有7-/20-25年,养殖鸡/牛的寿命仅几周/几月。人类通过技术的手段加速禽畜的生长,决定他们的命运(雄性小鸡出生便被灭杀),有着复杂情感的牛羊遭到地狱般的工业化养殖。更进一步,小麦这种植物从1万年前的一种野草,到目前全球种植面积225万平方公里(约10倍英国国土),它们驱使着人们为自己松土、供水、施肥、驱虫,甚至放弃迁徙生活定居在它们身边,与其说是人类驯服了小麦,不如说是小麦驯服了人。

科学革命:质量的飞跃

假设有一艘现代战舰回到哥伦布时代,它能够轻松击沉当时所有世界强权的海军,而自己连个刮痕都不会有。这便是科技革命的威力。如果说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是帮助人类在数量上取得优势,那科技革命之后,技术而非数量,成为了新的发展核心。关于科技革命萌发的前提,以及科技这一“宗教”较先前人类认知体系的不同,作者列出了三点:

•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宗教创造出神与类神的存在,而神必须是全知全能的,因此凡是经典典籍中没有提到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不需要人类操心的。但新大陆的发现这一冲击性事实,以及科技发展后的连锁反应,导致了传统宗教信仰的崩塌,人们开始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正是现代科学的起源。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承认自己的无知之后,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便变得谦卑,因此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成为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值,再用数学工具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理论。

•取得新能力。光是创造理论对现代科学来说还不够。现代科学运用这些理论来取得新的能力,提升生产力,使得其与资本主义紧密结合,是其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时间轴至此,又回到了前几期读书会中讨论过的经典问题,为什么当时统治世界的是欧洲,而不是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国?(可见【长读长信】第30期:为什么统治世界的是他们?)笔者认为,心态是最大的不同。欧洲人航海,是带着探索的心态,充满好奇心(下图为1525年的世界地图,采用大幅留白展现未知),且有着极大的经济回报诱惑(船队出行前甚至公开发行股份,以探险收益作为回报),而郑和下西洋(首航于14,早于大航海时代),却是去展现皇恩浩荡,去施恩以待万国来朝。

更进一步,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心态的差异?笔者认为一方面可能是资源的诅咒(中国大一统,强大富裕国土辽阔vs欧洲多国争霸,国土较小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可能是政治形态的原因(维护天子全知全能的形象,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

聊回投资:历史尽是偶然?

纵观全书,作者时刻都在强调历史发展的偶然性:1、人类认知革命与农业革命的起因不得而知;2、如果当时拜占庭军队能够抵挡住第一波猛攻,伊斯兰教很可能至今仍然只是一个边缘的异教组织;3、1910月布尔什维克党只是一个很小的俄国激进党派,却4年后掌管俄国;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必定有其合理性,但不可否认也有其随机性。同时,由于历史是成功者所书写,而偏见引起的资源分配问题又常常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当我们以“马后炮”的方式去评述现状的合理性时,就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初读之时将信将疑,但AlphaGoZero的出现却使笔者对这一观点深以为然。在深度学习围棋AI,AlphaGoMaster,战胜李世乭之后,其升级版本AlphaGoZero仅仅通过3天自我学习,便以100:0的战绩完胜Master。而Master与Zero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在学习时借鉴了人类积累下的围棋公理,而后者则仅仅被告知游戏规则,是通过自主学习,自相对弈的方式成长的。换而言之,人类经过千年积累下来的围棋经验,仅仅是存在无数可能的次优解,远远不是唯一的最优解。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与公理的积累,存在极大的偶然性。

篇5:读书笔记3000字大学篇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一本书,其中着重介绍了和物流相关的信息,对我个人很有启发。我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如下!物流成本指物流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体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在强调高品质和低价格的激烈竞争时代,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组织物流活动,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库存水准和大量的输送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出于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重大意义,我个人对我国的企业可以采用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探讨如下: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把供货商、生产商、销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联系起来进行优化组合,如何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通过各个环节到达客户手中?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设计供应链系统时,应当在时间、生产资源和空间三方面对企业进行重新规划。时间上对企业的生产制造和供应流程进行重新分配,使产品的差异点尽量在顾客基本满意的时间点完成。在生产上集中所有的材料进行集中管理,使其成为一个整体,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并保证了企业充分的物资供应。空间上充分考虑生产区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理布局,缩短产品运输距离,避免不必要的库存,降低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合理选定地址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供应链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寻找最佳的地理位置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大计。在选择位置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直接成本,客户位置、供应商位置。企业的供应商往往不止一家,即使同一种材料也有许多家供应商,根据企业制造流程合理安排物资的库存是非常必要的。从运输上看,尽量考虑相连性,即同种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尽量在同一运输路线上。在库存方面,库房的位置应当与生产车间保持较短的距离,方便出货。

作为管理者,应该对供应链的运行进行绩效评定,根据目标的不同,所采用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如果是只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不需要过多考虑设备的利用率;如果是为了保证物流迅速进行,那么只要关注物资的流动速度就可以了

二、配送中心管理

配送中心是专门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经济组织,它集备货、理货、送货等职能于一身的专门机构。具体来说,配送中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储存功能,在企业的内部,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生产的作用,配送中心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仓储设备;分拣功能,配送中心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外部的客户,为了有效地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必须对收到的物资进行拣选,根据材料的用途和类型进行存储;集散功能,配送中心通过拥有的各种设施,将企业的所有物资集中到一起,然后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配送;衔接功能,配送中心把供应商,企业和客户连接起来,并通过储存的功能及时解决由时间差而引起的供需矛盾。

配送中心收到企业业务部门订单后,确定需要的物资种类和数量,检查现有的存储量,如果没有或者不足,及时向供应商发出订单,通常情况下,供应商很快供货,配送中心工作人员对此进行验收,检验是否与合同一致。对于收到的物资,工作人员必须对此进行分拣,有类别地地放到指定的仓库,进行存储。为了方便出货,配送中心必须对存储的货物进行必要的加工,比如将小包装换成大包装。配送中心的最终工作是出货,使用机械或人力将物资运送至各个部门或者客户手中,根据需要,合理地安排送货路线,机动灵活地进行送货作业。为了更好地实现配送中心的作用,应用科学的物流管理方法对配送中心的各项作业进行管理,保证配送中心发挥最大的效应,减少不合理的成本支出,保证物资的畅通流转。库存管理上有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决定合理库存量的因素在于经营、生产、运输、购入时间和销售五个方面。

运输管理上主要运用节约里程法。节约里程法能够帮助企业在运输过程中缩短路程,节约运输成本。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配送时,配送路线和车辆的安排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作出最短距离矩阵,列出配送中心到客户以及客户之间的最短距离;

(2)从最短距离矩阵中,计算客户之间的节约里程;

(3)将节约里程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4)按照大小顺序,组成配送线路图;

(5)按照上述方法逐次替代,得出最佳路线。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稳定的客户,同时应当考虑道路状况。

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管理时,必须注意存在的二律背反问题。即对于同一种成本的两个方面处于互相矛盾的关系当中,比如减少企业的库存量,势必使库存补充变的频繁,增加运输次数,提高了运输成本。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依然处在探索阶段,无法很好地利用物流成本管理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通过采用合理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不仅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且节约企业的资源,并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篇二:读书笔记3000字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化工111班 何小同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城乡变化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又一本对于发现自身平凡的一本书,它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的平凡,并告诉世人将这种平凡应用在个人和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

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个都变了。

然而焦虑任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上帝”也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渴望而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得“牧马人”。难怪有人说人又陷入了自由的厄运。

何为成功?见仁见智。有学者曾这样定义: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你的潜能。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的识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平凡。何为平凡?就是你天生能做的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如果说得概念一点,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尽管平凡如此总要,但人们历来并不太注意它,更妄谈珍惜和发挥。我们从小到大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夸耀自身有点事不谦虚的陋习,做人应该谦虚,只有发现和改正缺点才是进步。这是否恰好与物尽其才有所矛盾呢?当我们只知道一味的去努力改正我们缺点的时候,那些注重平凡的人早已走在我们前面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当然,缺点一点不在意也不好,应该适当加以控制就好,这才是最好、最有利于我们成功的做法。

那么我们如何来发现自身的平凡呢?首先,如果你想揭示你的自身才干,就请关注你对你所遇到的各种情形的自发的、悠然而发的反应。这些反应提供了

有关你自身才干得最好线索,他们揭示了牢固精神联接的位置。孙少安、孙少平这些默默为人生承受苦难的人们诚然,这是些富有戏剧性的例子,表明人们如何在危急时刻原形毕露。但生活中充满了较为平和的时刻,同样能引发具有歧视性的反应。你油然而生的反应固然揭示了你最清晰的才干线索,但你还要记住另外的三条线索:一是学得快,顾名思义就是你在学习的时候那方面的学习得最快,那么方面就很可能是你的平凡所在。二是满足,意思个就是说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样的感觉让你满足,因为这样的满足感的来源也许就是你才干的又一样源头。三是渴望,渴望揭示了才干的存在,特别是你幼年时期就感到的渴望。一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分析你就可以发现你的平凡。

学得快提供了你识别才干的另一条线索。有时一个人的才干并不通过渴望而示意,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才干就在你的身上,但你却听不到他的呼声,相反,在你后半生,某个事件将他突然点燃,如若你学习一种新技能特别快,就充分说明你具有某种强大的才干。

满足是揭示才干的最后一条线索,如前所述,你最强固的联结有一个结构性的特点,就是你使用他们时,会感觉良好。既然如此,如果你从事一项活动时感觉良好,那么你就很可能在使用一个才干。我们每个人的秉性都与众不同,因而我们对满足的满足的体验也会各不相同。在这里,作者建议密切关注那些似乎给你带来满足的情形。如果你能识别他们,你就朝准确的判断自身才干迈了一大步。

不假思索的反应、渴望、学得快和满足都是能帮助你发现自身才干的蛛丝马迹。当你为生活二奔波时,不妨停下脚步来,避开从你耳边嗖嗖吹过的风,转而倾听这些线索。他们将帮助你发现自身的才干。

《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还介绍了平凡识别器的功能,也就是能够非常准确的识别你的平凡,并且告诉你,它是通过测试来完成的。“平凡识别器”意在帮助你提高你的观察精度,他向你提出一一配对的问题,捕捉你的选择,分析他们,揭示你的主导行为模式,继而告诉你,你的最大的平凡领域在哪里。

自古以来,人类笃信好就是坏的对立面,因而孜孜不倦地关注谬误与失败。医生们通过研究疾病来了解健康;心理学家们通过调查悲伤来了解欢愉;家庭顾

问通过探究离婚的原因来了解美满婚姻;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工作单位鼓励我们每个人识别、分析和纠正我们的弱点,以求变成强者。此种忠告虽然用心良苦,却误入迷途。谬误和失败固然值得研究,但它们对什么是平凡却无言以告。平凡自有其自身的模式。

如果你想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出类拔萃,并获得持久的满足,就必须了解自身特有的平凡。你必须精于发现、描述、应用、发挥和增强你的平凡。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停止关注你的缺点,转而细细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识别器的测试”,学会它的语言,发现你的平凡源泉。

世界上的人数以亿计,测试出来某两个甚至某几个人的才干主题完全一致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为和他们却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你有的并不只是这这个主题,你还有其他比较弱的主题没有在测试中显现出来,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为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同,这都是天生的“才干”在领导你的行为。所以一个人的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忽视他,不然你会错过很多你想得到的东西的。

既然才干这么的重要,但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研究自己的这种平凡呢?本书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愿去发现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他们的真实自我有什么样的惊人之处。无论我们用什么名称,自卑感、不安全感这样的症状我们都不陌生。尽管不无成就,他们却仍会怀疑自己是否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富有才干。引起怀疑也许是运气或环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你耳边老是有一个焦虑的声音:“你什么时候原形毕露?”尽管你的理智结论相反,但这话你却听进去了。这部分充分说明,为什么人们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时,很少提及自身才干。相反,他们会谈到自一生中获得的身外之物,如证书、文凭、经验和奖励。这些是“证据”,能证明他们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宝贝。本书并不是认为这种恐惧是完全消极的,毕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满。然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如果由于害怕收获不丰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错失你的平凡。平凡并不是当然的产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视,然而我们却常常犯错,忽视了他的存在。从现在开始把握自己的平凡还为时未晚,发现你的平凡去寻早属于你的成功吧!篇三:大学生读书笔记3000字 《物流系统工程》读后感

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而物流渗透到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之中,所以物流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大热点。通过阅读《物流系统工程》,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现代物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各环节统一起来,以信息管理为基础融合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三方为一体,通过合理的采购、仓储、包装、运输、销售、配送等功能活动,平衡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高效运作社会生产的各环节,提高物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现代物流学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认为上述现代物流的各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这个有机整体就是物流系统。因而,系统性是现代物流最基本的特性,尤其是在物流系统的规划、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效益悖反现象,只有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寻求物流系统总体效益的最佳化。这正是物流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本书的内容知识系统、完整,作为操作性课程的教材,主要侧重了对物流系统工程中系统评价分析、系统模型、系统仿真及优化技术、系统决策等应用性知识的分析和阐述;各章中均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和“分析思考”,章节中结合模型列举了相应的算例,以帮助学习物流的同学 强化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阅读,我感觉以物流成本控制及意义和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作为重点。

首先:物流成本控制及意义。

物流成本控制是指运用预算的方法,设定成本费用标准,将实际物流成本(费用)与预算标准做比较,发现并纠正不利差异,提高经济效益。物流成本控制在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考核各部门业绩,巩固经济责任制。建立物流责任成本控制制度,把企业的物流运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单位,把物流成本控制的指标与业绩考核紧密联系,促使各责任中心尽其职责,共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费用水平而努力。其次,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物流活动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物流成本控制,找出产生不利差异的因素,并消除这些因素,这样可以节约大量不增值的资源,用于其他增值

活动。第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市场竞争中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物流成本直接影响产品成本,良好的物流成本控制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我国迄今为止尚没有完善的统一物流核算标准,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框架。企业不同,物流成本的计算标准也不同,各企业所计算出的成本就缺乏相互对比的基础;企业内部计算物流成本的标准时常改变,缺乏统一明确的会计成本核算标准和整理方法,因此,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二)物流成本管理还没有超出财务会计的范围。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按职能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将物流系统诸环节隔离分解,没有单独核算物流成本的会计科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导致一些物流费用无法计量与控制,造成物流成本信息失真,从而形成“经济的黑色大陆”和“物流冰山”。

(三)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厂商把经营重点都放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为了寻求更多的效益,目前很多商家都十分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想方设法从这两个环节中找利润,却往往对物流中潜在的利润视而不见。企业也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会计的机构和人员,有的公司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委之他人(物流专业人员或销售、生产部门)(四)力量分散。许多企业很难同时在生产、采购、运输、仓储上达到规模经济,也没有建立起多批次、小批量物流系统,没有注意到机构之间的壁垒。如支店之间的壁垒已成为降低成本的障碍,同时造成资源闲置。

最后: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一)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观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二)优化内部作业流程,降低短驳储存费用

由于产品出厂流程设置的原因,公司有大量的固体产品出厂前需要中转储存,减少短驳总量和控制二次短驳是销供公司和事业部的共同目标。在减少短驳总量方面,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相关产品扩大了自有仓库的存储量,或者利用闲置的设备仓库加以储存,大大减少了产

品短驳量。在控制二次短驳方面,一是严格按流向安排储存仓位,如走铁路的,一律安排在铁路仓库,走水路的安排在内河仓库。二是能够直驳的一律直驳,如内河运输的产品,按惯例需先短驳入库再装船,现都改为直接短驳装船。

(三)合理布库减少原料周转倒运次数,提高库存保管效率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布局,合理安排各工序消耗原燃料的存储库,选择最优布库方案,减少原燃料周转倒运次数,严禁非特殊原因的二次、三次倒运。在保证物资供应及时性前提下减少设备备件等辅材的库存点,推行库存管理abc分类管理法,搞好库存物品种类的重点管理和库房安排,提高保管效率。(四)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合理组织生产

确定物流管理组织内各单位职责范围,明确物流组织中采购、仓储、运输、计划、生产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每日生产早调会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合理组织生产。目前八钢所属矿山资源不能满足产能需要,需外购原料,而外购原料品位、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遇原料涨价、资源匮乏原供应地供量不足时,会新增原料来源地。制造管理部作为公司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原料来源,了解各方来料情况,积极做好前期实验,为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并根据实验效果做出决策,制定下一步采购运输计划,防止采购大量质次价高原料入库,减少损失浪费。

(五)加强采购入库物资的计量、质量管理

篇6:旅游文化 读书笔记3000字

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陈刚著远方出版社

读罢陈刚先生的《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后,对神秘的泸沽湖和古老的摸索文化有一种遥远的神往。

泸沽湖,又名左所海,坐落在我国滇川交界处的小凉山一带,是我国西南高原上的一颗诱人的明珠,她像 一个古朴、宁静的睡美人,躺在青山环绕的怀抱之中,又像造物主藏在这里的一块硕大的蓝宝石,一面光彩照人的天镜。湖周长约五十公里,在湖的北岸,屹立着一座秀丽的“格姆”山,意思是女山。摩梭人把她视为女神化身。从南边远远隔湖望去格姆女山又像一头昂首而卧的狮子,人们又叫它为狮子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被赋予女性形象的神话,这里主要以女性主宰家庭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事,所以,成为我们当代名副其实的“女儿国”。

泸沽湖是一汪碧水的童话世界,美得纯净与平和,神秘与天真。曲折的湖岸,密布的森林,湖中各岛婷婷玉立,形态各异,林木葱郁,翠绿如画,身临其间,水天一色,清澈如镜,藻花点缀其间,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和徐徐飘浮干水天之间的靡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几分古朴、几分宁静。

泸沽湖畔居住着是众多名族,以纳西族摩梭人为主。我们称他们为摩梭人而不是摩梭族,因为在中国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等部门在第一次民族识别中,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为蒙古族,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与纳西语有共同之处,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

人们追探寻泸沽湖,不仅在于它迷人的湖光山色 更在于他男不娶,女不嫁奇特的婚姻和风俗。

泸沽湖畔居住着近5万的纳西族摩梭人,至今过着母系氏族家庭生活,婚姻独特,风俗独特,家家之主皆为女性,其家庭成员血缘均为母系血统。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神奇,那么古朴,无论是成丁礼、阿夏婚、母系家庭、丧葬,都是绝无仅有的。每个礼仪,每种风俗,都是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一支支优扬动听的牧歌,无不充满几分神秘,几分浪漫,几分诗情,几分画意,从而给人以遐想与思忆。

东方古老神秘的“女儿国”就这样,以她那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亘古独存的母系氏族遗风民俗,基督教中的“诺亚方舟”,喇嘛教的朝钟暮鼓,征服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国的猎奇探胜者。1992年,高原明珠泸沽湖正式开始接待国内外游客,短短几年间,她便以其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俗名扬天下。

这个神秘的“女儿国”闻名于世走过了怎样的路程?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在当代社会下依然保持着古老的走婚和母系大家庭制度的传统体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母系”、“走婚”等这样的文化因素,大都被误认为是“原始社会的遗留”,是文明的涤荡的漏网之处。那么,它又是凭借什么冲出世俗的牢笼,得到世人的接纳,并且不仅以其原始的社会形态存在,还依靠其而闻名于世。在中国旅游产业日益发展壮大的当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问题。

摩梭人第一次通过传媒被外界所知,缘于一个叫约瑟夫·洛克的奥地利人。他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让世人第一次知道滇西北的地理与民俗。他说:“泸沽湖是上帝创造的最后一块地方。

在中国动荡的年代,滇西的少数民族就像奴隶一样被压迫,土司制度在其对文化的作用上也有一定的益处。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上的完全禁锢,那些传统的文化才被人们无力排挤的恪守。政权的更替其实大都影响不到这些偏远净土里生活的人们,他们依旧得不到自由,直到新中国的改革。

然而曙光中也有暗夜,在1960年代的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摩梭人独特的母系家庭和走婚文化,被定义为“原始社会”的残留。最具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变成需要强制改造的“落后现象”。然而倚着文明的旗号进行的一系列对摩梭人的改革,最终都没有将他们的“野蛮” 抹杀掉。摩梭人最后还是证明,母系家庭是他们经过选择并适应和坚守的文化。且最终争得了在摩梭人身份证民族栏里“摩梭人”的身份。他们被时代接纳,并跟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的步伐迈向现代文明。

从泸沽湖畔第一间旅游接待点“泸沽民宿”开始,摩梭人以其民族独特性的经济价值,在世纪末兴起的文化旅游拉开它一道又一道隆重的帷幕。1992年,泸沽湖对国外游客开放,这个包含东方独特魅力的“女儿国”,向世界掀起了它神秘的面纱。1997年,泸沽湖里飞出的金凤凰,自称为“摩梭文化大使”的杨二车娜姆,出版了自传《走出女儿国》,让泸沽湖闻名世界的步伐走得更快了。

泸沽湖又将走向怎样的道路呢?跨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泸沽湖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泸沽湖的旅游事业发展更加迅速。到泸沽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在旅游黄金周和节日期间,年年旅客暴满,当地旅游服务设施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泸沽湖旅游事业的进一步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人民改变了认识和观念,有不少人和家庭从农牧业中步入旅游服务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步迈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旅游经济开始成为泸沽湖人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泸沽湖旅游的开发,为泸沽湖文化旅游的发展增添了更大的动力。

一种文化的长驻永青,有其独特性作为核心就可以了。但是当其要被冠以“旅游”为限定,它就必须有一个品牌作为凸显的亮点。因为成为旅游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经济价值。泸沽湖旅游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高山湖泊的唯美和摩梭人独特的摩梭文化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唯一性,可以说是泸沽湖旅游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最突出的亮点。泸沽湖的潜在开发价值远远大于九寨沟,拉萨等这些在自然风光或者民族特色单方面相对突出旅游产品,因为他是个集合体。我觉得,作为同样具有人文和自然文化特性相结合的云南丽江的开发模式,可以作为泸沽湖旅游发展 的一个很好的参照。当然我们必须要注重它本身独有的特性,更深层次的挖掘其文化的内涵。使得泸沽湖的旅游不是单纯的涉猎观光,而是深入的体会他独特的民俗民风,真正的了解摩梭文化本质。

文化是人类灵魂的结晶,是旅游开发的先导。泸沽湖摩梭文化独具风格,丰富多彩,还更需要大量,深度的探索、挖掘、研究、整理和开发。

泸沽湖旅游的发展一定不能忽略了它 “女儿国”的特性,要深度挖掘其内在文化特性,将其旅游形式从简单的涉猎推进到对文化的深层体验。作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线上一颗刚刚出土的蓝色宝石,质地精良,光采夺目。泸沽湖独特民族文化的形式,遗留和发展都需要探索,挖掘和雕琢,让她为人类文明史谱写出新篇章。

上一篇:安全生产事故基础知识下一篇:电销工作总结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