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数的个数有多少

2024-06-16

自然数的个数有多少(精选12篇)

篇1:自然数的个数有多少

自然第五册教案5、它有多少

课 题

5、它有多少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0 月 14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非正式的理具和正式的量具(量杯)测量容积的方法,知道量杯是测量容积的标准工具。

2、引导学生认识到量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测量是一种广泛运用的认识方法。

3、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量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

教学

准备

1、两个高低、粗细不一的杯子,量杯,小酒杯,水。

2、透明塑料瓶,水彩笔,空果冻杯。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学习比较两杯水多少的方法。

2、指导学生做一个小“量杯”。

3、讨论: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测量的。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关于尺的知识。今天,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板书课题)

(1)学生观察两个里面装有水,高低、粗细不一的杯子。

(2)思考:杯子里倒入水的高度不一样,你能判断哪一杯的水多,哪一杯的水少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多少?

(3)学生讨论:比较两杯水多少的方法。

(4)汇报讨论结果。重点让学生说出用小杯子量杯子里的水,就可以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5)学生实验。用小杯子量两只杯子里的水。

汇报实验结果。

(6)师生共同小结: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容器,比如用小杯子等,当作测量工具来测量水的多少。为了精确地测出水的多少,人们还发明了量杯。

(7)出示量杯。让学生认识量杯就是杯壁上标有刻度的玻璃杯。教师介绍量杯刻度的读法。

(8)学生学习用量杯测量、记录的方法。

教师演示用量杯测量水。(边讲边做)我们以一量杯为一个测量单位,把要测量的水倒入量杯,看水有没有超过量杯的最高刻度。如果超过了,只要倒到最高刻度为止,把量杯里的水倒进另一只空杯子里去,再把剩下的要测量的水倒入量杯里,这样下去,直到把测量的水倒完为止。这时记下已经倒了几量杯,如果最后还剩下不满一量杯水,看水面在量杯的哪一刻度,看的时候,要注意眼睛和水面平视,用笔在这一刻度做个记号。然后再倒另一只要测量的杯子里的水。最后比较一下,各倒了几量杯,量杯数多的水当然就多。如果量杯数相同,再看量杯里剩下的水哪一只多,哪一只多说明原来杯子里的水就多。

学生分组实验:用量杯测量原先两只杯里的水。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看看是否和第一次用小杯子时测量结果相同。

教师根据测量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小结。

(1)看课文图片后,学生讨论做“量杯”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2)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

准备材料:一只透明塑料瓶,一支水彩笔,一个空果冻杯,一个装水的大瓶。

制作过程。用果冻杯做测量的单位(学生将果冻杯里的水倒进塑料瓶),在“量杯”的外壁写上刻度(用水彩笔在“量杯”的外壁沿水平面划线)。量杯做成后,量一量,一瓶饮料有几“果冻杯”。(学生观察倒进饮料的量杯水平面)

(3)学生讨论,各人做的量杯不一样,量同一瓶饮料结果也不一样,这是因为各人所用的测量单位不一样。

(1)看课文第20页5幅图。①用油泵计量器给车辆加油。②用电子秤售货。③温度计显示气温。④天平称物体。⑤秒表计时。

(2)讨论:这些测量工具能测量什么?

课后感受

通过学生的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测量是如何开展的。学生对于测量较感兴趣,学习气氛较好。

篇2:自然数的个数有多少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通过这样的教学情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课活跃起来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新闻,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题材,信手拈来,即新鲜又有亲切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情境掌握数量关系。

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强调学习设置到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它旨在使学生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3:自然数的个数有多少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倍的认识”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情境操作交流回顾

孩子们, 其实只要用心去听、去发现, 你会发现拍手中也藏着数学。

(1) 师第一次拍2下, 第二次拍6下。

问:你听出了什么?要想知道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也就是6里面有 () 个2, 用什么方法计算?

(2) 师:第一次拍3下, 第二次拍4个3下。

第二次拍了几个几下, 是几下?

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简单的拍手游戏在拉近师生心灵距离的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同时又为今天的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作了铺垫。

一、探究比较, 建构模型

1. 出示例题情景图

(1) 从两个小朋友的交流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两个条件,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要算柳树有多少棵?根据以往的经验, 我们可以摆摆学具, 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画或者直接说一说、算一算。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3) 汇报交流。

(1) 摆小棒的台前演示, 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师:你为什么摆2行?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杨树、柳树) 为什么柳树是这样的5棵一份?[是以杨树的5棵为一份, 柳树有这样的……, 柳树有 () 个 () 。]

(2) 出示学生图示法。

(这两种只是符号不一样, 柳树也是5棵5棵画的, 都有3个5。)

(△看做一个整体, 柳树有这样的3份, 也就是3个5。这样的画法更简洁、更抽象。)

(4) 有没有不画图直接说思路、列算式的?

(5) 看来根据杨树有5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 要求柳树的棵数, 就是求3个5棵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算式:5×3=15 (棵) 。

2. 举例

(1) 如果杨树有8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 要算柳树有多少棵, 就是求几个几?

(2) 如果杨树仍有5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6倍, 柳树有多少棵, 怎么想?

(3) 你还想杨树有几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几倍?自己说一说, 在作业纸上记一记、算一算。

3. 观察比较

横看。你从每一横行中发现了什么?要算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竖看。从每一竖行我们知道了杨数的棵数, 柳树是杨树的几倍, 是求柳树的棵数, 还是求 () ?

教师小结:不管横看还是竖看, 我们都知道了一个数, 也知道了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 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用乘法。

【设计说明】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 学生在读题收集信息后能直接列式解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问题用乘法”, 我在这一环浓墨重彩, 在学生探究后分析交流, 再举例建构这一数学模型。而后为使学生对应用模型更加清晰、明朗, 我又让学生观察比较横看发现了什么?竖看发现了什么, 最后总结得出方法。

二、练习反馈, 巩固深化

1. 画一画、想一想

(1) 第一行画3个○, 第二行△的个数是○的2倍, 要求△的个数就是求 () 个 () 是多少。

(2) 第一行画2个○, 第二行画8个★, ★的个数是○的 () 倍。

2.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成年人的脉搏每分钟大约跳70次, 刚出生的婴儿每分钟的脉搏跳大约是成年人的2倍。刚出生的婴儿每分钟脉搏跳动 () 次。

A.35 B.140

(2) 新生儿身高是头长的4倍, 我那时头长12厘米, 你知道那时我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

A.48厘米B.46厘米

(3) 人在地球上的体重是月球上的6倍。我在地球上的体重是30千克, 我在月球上的体重是 () 千克。

A.180 B.5

学生独立选择每一题后, 分题同座位互换对答案。找出错误原因。

3. 学生完成书中作业第2~5题, 限时3分钟。汇报交流, 教师针对孩子的一些习惯适当地评价。

【设计说明】练习的安排上重点深化了学生关于本节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问题”的解决, 用乘法计算这一模型建构, 同时在每一题组里又加入一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在纠错中更好地理解应用。

三、情境游戏, 拓展延伸

你能猜出老师的年龄吗?

老师的年龄比你们的 (9岁) 3倍大, 但又比你们的4倍小, 老师今年最大是多少岁?最小是多少岁? (年龄数每一数位上都是单数, 并且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数的1倍, 个位上数也是十位上的1倍。)

篇4:有多少家长只是“自然父母”

这名父亲在施暴之初,就准备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打死吗?显然不是。不管是从前的“严加管教”,还是此次脱光女儿衣服“用树枝抽打”,都是“期望值很高”“望女成凤”的心理在作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错吗?可以说,但凡是为人父母者,都会有这样的期望——有这样的期望本没有错。但为何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因这样的期望而对子女暴力相向呢?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我以为,真正的原因或许跟这些为人父母者始终只是“自然父母”,并未成为子女的“合格父母”,不懂得用科学、健康的方式来教育子女有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毫无科学含量,更缺健康方式,完全凭自己的意气用气,有的甚至继承了“棍棒出孝”等传统观念,对子女非打即骂。

有多少家长只是“自然父母”呢?从暴力父母的屡见不鲜来看,还是有很多父母只是“自然父母”,并没有成长为“合格父母”。2013年有调查显示,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是不合格的。而这,显然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成为“合格父母”,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为了让更多家长成为“合格父母”,有关方面不妨依托社区、学校等机构打造“合格父母培训学校”,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宣传画等方式,引导家长自律,言传身教;让家长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拥有灿烂而美好的未来。

篇5: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

教材第9、10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二第3-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找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棒、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摆一摆

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根?你是怎样想的?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行摆了个()根,第二行摆了()根。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2、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第10页的练一练第1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圆片画了()个(),一共画了()个。你是怎样算的?

二、自主探究,教学新知。

1、出示情景图

(1)谈话:看着这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松树有多少棵?柏树有多少棵?......)

(2)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呢?我们先来画一画。

根据题意老师和学生一起画图。

杨树

松树

(3)要求松树有多少棵,你准备怎样来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独立计算。

(5)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就是要求3个11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7)要求柏树有多少棵,你准备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后说说想的过程。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2)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要求白兔有几只,就是求()个()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1)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要求书包要多少钱,就是要求()个()是多少。

2、练习二第5题。

(1)改编题意:一辆面包车可以坐11人,一辆大客车坐的人数是面包车的4倍,我们班有55人,一辆大客车够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3)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练习二第9题。

四、全课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篇6: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 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2)例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3)例4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解决。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

篇7: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的是一片茂密的森林,3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啄木鸟、黄鹂、喜鹊在捉虫子的情形。图中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3组信息,即: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啄木鸟比黄鹂少捉12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虫子。教材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和讨论,领会“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运用知识的迁移,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解决”。这个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一年级下册以及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都有所涉及。但又有所不同。相信经过老师的巧妙引导,是可以转化为宝贵的数学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2、学情分析

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离不开计算。在本单元的前两个信息窗里,孩子们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连续退位减法以及被减数中间有0和被减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减法。但计算的基础不够牢固,算错得数的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将计算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每节数学课中。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们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引导孩子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的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新好奇,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我们想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交流活动,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准备

一堂好课要取得成功,课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节课,我们做了以下准备:教师精心制作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孩子们呢?用卡纸做成长短不同、颜色不同的纸条,圆形纸片以及数字卡片,分别放在两个信封中。这些准备,将会在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1、计算练习,夯实基础。

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离不开计算,而计算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质量,我准备采用孩子们喜欢的“和老师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我准备和孩子们同时计算,要求孩子们在我做完后1分钟之内就能做完。意图通过老师的身体力行、专注和认真计算的态度,来潜意识地感染和影响孩子们,使全班同学都能做得又快又对。

2、知识链接,迁移运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这个环节,我想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帮助孩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呈现方式上,我想改变一下孩子们司空见惯的三角、圆圈、小花、小叶的情景,换一种新鲜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介绍三位森林小卫士给大家认识。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鸟儿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寻找数学信息。而我将适时捕捉最重要的两条信息“喜鹊比黄鹂多3只,啄木鸟比黄鹂少1只,”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喜鹊有几只?啄木鸟有几只?”并轻松地解决问题,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3、学习新知识,探索释疑

我以这样一句话:“接下来,我们就走进美丽的大森林里,去看一看三位森林小卫士的的劳动成果,评一评谁是捉虫小能手好不好?”很自然地引入信息窗3的学习中。在孩子们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之后,我想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借助学具分析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通过同桌交流、集体交流,丰富他们的数学语言,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表达、提问和倾听的能力。

最后,我再以色彩明快、直观形象的纸条图用电脑来演示,(大屏幕)直观形象的演示将会让孩子们的思路更加明晰,从而领悟出解决这一类应用题的方法。

4、巩固练习,知趣交融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本节课我预设两个练习:(如图)

这一练习参考了改版后新教材的自主练习一的形式,在情境创设上又做了改变——把花朵改为鸟儿。目的是引发孩子们的兴趣,积极地从纸条图上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独立动笔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交流,从而对解决这一类问题又有了更为明晰的方法。

课堂已接近尾声,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开始下降。第二个练习我想根据改版后的新教材的自主练习第三题,来设计一个数学游戏——“你说我猜”先是师生之间“你说我猜”,明白了方法之后同桌之间“你说我猜、我说你猜”。既让孩子们轻松一下,又能让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孩子通过回顾整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五、说课后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课堂所学知识能够起到巩固和提升的作用。我设计了“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共三道题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作业题的难度和数量,最后再对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评价。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清晰,提纲挈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七、说教学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准备把激励性评价贯彻始终,如:“你的想法很独特!”“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想一想”;也适当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如“鼓掌、竖起大拇指、点点头”;表情,如,“微笑、注视”等亲近性评价。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勇敢发言”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总之,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要始终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收获更多、学得更好。

篇8:自然数的个数有多少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建立数学学习的相关理念, 让学生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学习数学, 我们自创了“自觉理念”的概念, 并开展了“自觉理念驱动下的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所谓“自觉理念”, 简言之, 就是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自我觉悟与觉醒, 引领学生更自信、更积极、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思想与观念”。 我们依据“教是为了学”“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课堂是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等理念, 从三年级开始, 我们便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自觉理念”的引领。下面, 我就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为例, 谈谈我们的做法与想法。

一、教学过程回眸与评析

1.复习旧知, 夯实基础

师:同学们, “数学学习应从唤醒和激活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 (屏幕出示此理念) , 请大家先来完成复习题。

(屏幕出示) 复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并说说每个分数的意思。

生1:左边图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1/3, 意思是将12个圆看作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3份, 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生2:右边图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4/5, 意思是将10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5份, 涂色部分是其中的4份。

师:请同桌的两人再将这两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互相说一说。

评析: 对于复习的意图和作用, 我们每位教师都心知肚明, 但对于学生, 却未必知晓。用“数学学习应从唤醒和激活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来引领学生复习, 这既是对学生“复习就是为了唤醒和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这一意图的回应, 同时也是为 “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索并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 这一理念的揭示做好了铺垫。

2.学习新知, 达成共识

(1) 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

师: 勤劳的兔妈妈一共采了6个蘑菇, 要把这些蘑菇的2/3分给小兔, 问题是:小兔一共分得多少个? (屏幕出示例5)

(2) 自主探究, 尝试解决。

师:你们有信心自己来解决吗?

生:有。

师: 很好! “数学学习首先靠自己, 靠自己独立的学习、探究和实践” (屏幕出示此理念) , 请你们将数学书翻到第83页, 先在图中分一分、涂一涂, 再想想可以怎样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3) 组内互助, 完善自我。

师:“数学学习还要靠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 屏幕出示此理念) , 请已完成的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们听一听, 看看自己的想法和解法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是否一样, 如果发现自己学习中出现了小问题, 请及时改正。 (小组内相互交流, 互帮互助)

(4) 交流展示, 达成共识。

师:“课堂是展示我们生命活力的舞台” (屏幕揭示此理念) , 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一个小组的同学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他们的分法、 涂法和解法, 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及时进行补充)

(5) 回顾小结, 加深理解。

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这道题:要求“小兔一共分得多少个”, 其实就是求“6个蘑菇的2/3是多少”;要求“6个蘑菇的2/3是多少”, 就是要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 算出其中的2份”, 列算式解答就是:6÷3×2=4 (个) 。 (屏幕上同步显示分法)

师追问: 这里的6÷3表示什么意思? 再乘2呢?

生:6÷3表示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 其中的1份是多少。 再乘2表示其中的2份是多少。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揭示课题) 。刚才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其实就是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索并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 (屏幕揭示此理念)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整个新知的学习过程, 几乎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究→小组合作互助→全班交流展示, 教者分别用“数学学习首先靠自己, 靠自己独立的学习、 探究和实践”, “数学学习还要靠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课堂是展示我们生命活力的舞台”等理念来对学生进行引领和激励,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践行理念的过程, 随着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相应理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悟。 更为可贵的是, 教者后续还安排了“回顾小结, 加深理解”这一“点睛”环节, 不仅使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而且也为学生学会运用“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了范例, 更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 其实就是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索并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这一数学学习核心理念和本质属性的揭示和学习创造了契机。

3.练习巩固, 内化提升

(1) 完成第84 页 “ 想想做做” 第1 题。

让学生分别拿出12个圆片和16个圆片进行操作, 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两次都是拿出圆片的3/4, 为什么拿出的个数不一样呢?

(2) 完成第84 页 “ 想想做做” 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 然后集体评订, 评订时要求学生按例题的方式叙述。

(3) 完成第84 页 “ 想想做做” 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 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评订。

(4) 完成第84 页 “ 想想做做” 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然后指名汇报思考过程和解答过程。

(5) 比较思考: 第3 题 “ 巧克力还有剩余吗?为什么”, 第4题“绸带还有剩余吗? 为什么”。

师:对刚才的练习内容有没有不清楚或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自我巩固和完善的主体。 ”由于本节课教材安排的练习内容较多, 故教者没有再额外补充相应的习题, 确保课本安排的习题, 学生能做完、改完、评讲完。 同时, 在评讲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4.全课小结, 评点得失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怎样的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表现满意吗? 课后你准备去做些什么? 在学习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适时参与各小组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 “自觉理念”进行回顾小结)

总评: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般都是围绕知识和方法展开的。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特意增加了 “自觉理念”的内容, 这既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在“自觉理念”的引领下学数学, 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本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节课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自觉理念”不是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今后能主动地悦纳并运用这些理念来学数学。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明白: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思想观念和智慧的学科, 我们只有抓住数学本质, 让学生在“自觉理念”的引领下学数学, 学生便可在数学方面获得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的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数学教育的本色和价值, 找回数学教学应有的灵魂!

二、对“自觉理念驱动下的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性思考

关注学生的学习,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智慧, 是我们进行“自觉理念”实践与研究的初衷。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对“自觉理念”的认识和思考也在不断加深。

“人是在意识支配下的行动体。 ”对于儿童而言, 他们喜欢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活的学习”, 数学学习的“自觉理念”其实就是儿童进行“活的学习”的“魂”。 学生的“自觉理念”一旦建立, 在意识决定行为的作用下, 就能进入“自主发展的高速路”。因此, 让学生在“自觉理念”的引领下学习数学, 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发展, 更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构建让学生在“自觉理念”引领下学习数学的课堂,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进一步更新,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也应是反观、调适和研究自己怎样学更有效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者, 同时也应是自我学习的研究者。 透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的教学, 这样的理念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唤醒记忆、激活兴趣、体现自主、注重创造、生成智慧”是学生在课堂中应有角色的体现, 那么“学生为主体、理念为指引、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根本、发展为指向”便是教师应有的策略选择。同时, “关注知识, 更关注能力;关注已知, 更关注未知;关注学会, 更关注智慧;关注今天, 更关注明天”便是这类课应有的价值追求。

教师有教学理念支撑, 学生有学习理念支撑, 这时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对 “以教师为中心”和 “以学生为中心” 两极教学方式的折中与平衡, 从而为实现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向师生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的过渡提供可能。从更深层意义上讲, 进行“自觉理念” 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为了实现“教”与 “学”关系的真正 “对等”, 使教师和学生均有各自信服的理念、各自擅长的方式来开展“教”和“学”的活动, 使自我反思、自我补救、自我完善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和追求……

篇9:自然数的个数有多少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选取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在教科书的第77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以及已构建起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思维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两个小朋友在逛公园,通过对话给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重点在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关键在于借助乘法的含义或学具操作,明白一个数包含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然后根据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方法,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突破难点,明白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相互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板书进行直观形象地总结讲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儿歌导入

《青蛙跳水》,分四小组边拍手边说。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设计意图:课的一开始通过背儿歌,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又紧凑的学习氛围,而且在其中巧妙地渗透了乘法的知识,为整堂课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8×2= 4×6= 8×8=2×4= 8×4=

5×8= 8×6= 3×7=7×8= 2×6=

3.口述算式和得数

(1)3个2的和是多少?

(2)5个7的和是多少?

4.动手摆一摆

(1)学生摆圆片,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指导学生明确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摆8个圆片,摆了2个4,所以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2)导入新课

如果已知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你们知道第二行摆几个圆片吗?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巩固倍数的概念,为新知做好铺垫。]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呈现课件出示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4倍,小船坐2人,求“一只大船坐多少人?”也就是求2的4倍是多少。用算式表示是2×4=8(人)。

2.“想想做做”第3~5题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第4、第5题,完成后再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几题的解决过程。

(课件依次出现解题过程)

师:买一枝钢笔多少元,就是求2的6倍是多少,求2的6倍就是求6个2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6=12(枝);

求大松鼠采了多少个松果,就是求12的2倍是多少,12的2倍相当于求2个12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是12×2=24(个);

求五年级植树多少棵,就是求23的3倍是多少,23的3倍就是3个2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是23×2=69(棵)。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熟练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还进一步理解了意义,拓展了解决问题的空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在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后,小朋友们肯定明白我们今天解决的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出示课题)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其实就是求几个这样的数的和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解题时要注意分清谁是谁的几倍。

(四)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柳树是杨树的3倍,柳树有(3)个(5)棵

3×5=15(棵)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策略,画图式摆学具,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沟通了解决实际问题与乘法意义的联系,使学生探索并发现了算法。如此安排,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使学生深刻领悟算理。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想一想用你学到的知识可以去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篇10: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认识,又能为以后学习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等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例题出示了“杨树有 5 棵”和“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这两个条件,要求“柳树有多少棵”这一问题。我先让每位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先在第1 行摆5 根小棒表示杨树的5 棵,再在第2 行摆小棒表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 倍,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操作。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要在第2 行一共摆15 根,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把这15 根放在了一起。于是在我的要求下,孩子们开始调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紧一些,份与份之间离得远一些,这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 倍。这也是为后面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做好准备。

篇11:自然数的个数有多少

作者:无锡市陆区镇中心小学 许洪燕 课一开始,我并没有按照通常的教学模式先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再引到新例题,而是用学生感兴趣的北京中办奥运会的话题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生:(齐声)知道,在中国北京。(脸上洋溢着喜悦、自豪)

师:(深情地)是呀!207月13日,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不眠之夜。当萨马兰奇主席说出了”北京“这个让13亿中国人期盼已久最动听的话语时,中国一片欢呼声,所有中国人都跳了起来。中国人骄傲,中国人自豪!

生(抑制不住喜悦,小声议论开了)

师:那么当你听到这个喜人的消息时,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1:我想说:祖国妈妈你真了不起。

生2:我想说:2008年奥运会我们中国肯定会有特好的表现。

生3:我想,2008年我已经18岁了,我一定要去北京观看奥运会。

师:你们想知道许老师听到这个消息时想到了什么吗?

生:想知道。

师:许老师想了解中奥成功时我们北京的得票情况,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出示统计表如下:

中奥第二轮各城市得票情况统计:北京56张,多伦多22张,巴黎18张,伊斯坦布尔-9张

师:北京中奥成功后,很多报纸、电视评论”北京得票数遥遥领先“,这是为什么?

生1:北京得票数比其他三个城市的总和还要多。

生2:北京得了56票,比伊斯坦布尔多了47票呢。

生3:北京得票数是巴黎的3倍多,是伊斯坦布尔的6倍多。

师:老师也有一种比较方法,用北京得票数与多伦多比,求”北京得票数比多伦多多百分之几?“(板书)(看同学们热情高涨之时,提出本课学习课题。)

问题出来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先静想一会儿,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时可以参考提示)最后全班交流。

提示:

①单位H”的量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②谁和单位“1”的量进行比较?

③要求北京得票数比多伦多多百分之几,就是求是的百分之几。

师:通过小组研究,你们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来解答?

生1:(56-22)÷105

生2:(56-22)÷56

生3:(56-22)÷22

生4:56+22-1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弄清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上述解法逐一作出判断。

师:你认为做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做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提示③,求北京得票数比多伦多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北京比多伦多多的票数是多伦多得票数的百分之几。

师:对呀!关键在于把今天所要学习的新问题转化成己经学过的问题。

师:我们以前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吗?

生: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的。

师: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数学的好办法。我们以后遇到难题时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试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算出结果。生汇报结果154.5%

师:北京得票数比多伦多多154.5%,能不能说多伦多得票数比北京少154.5%?

生:(齐声)能!师:究竟能不能,列式就可以知道了。学生列式,不要求计算。

师:结果可能一样吗?为什么?生:结果肯定不一样,因为被除数一样,而除数不一样。

师:看来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还是不一样的。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北京和多伦多的情况,北京和其他城市能不能也这样来比?学生在自备本上自问自答,做好以后同桌互相检查。

师:为了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人民正在努力搞好绿化工作,一个绿色的新北京将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叔叔、阿姨的绿化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想帮他们来解决吗?

生:想。出示选择题:北京某区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百分之几?( )原计划比实际少造林百分之几?( )

篇1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71页—7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对实物的操作,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2).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3)在理解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掌握求一个说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应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解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学法:同桌小组合作、交流。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蘑菇,圆片。

一、教学过程

12个蘑菇的3/4,是表示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一、复习

1、用8个圆片表示出它的1/4和3/4 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点名说说怎样表示的?(并板演)②再让学生说出 1/4和3/4的含义。(同桌互相说说)师点名说。③ 8个圆片的1/4是几个圆片?(全班独立算,师点名回答)师:我们会求了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那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多媒体出示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教学例题。

1、出示实物图,让学生观察例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要求小兔分到的蘑菇个数也就是求12个蘑菇的什么? 板书:12个蘑菇的3/4是多少?

2、说说3/4表示什么意思?

3、让学生拿出12个蘑菇摆一摆,分一分,同桌互相说说分的过程。

4、全班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些蘑菇的?平均分成了几份?你拿出了这堆蘑菇的几分之几?是几个? 师电脑演示并讲述: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出这样的3份,也就是拿出了这堆蘑菇的3/4,每份是3个,3份就是9个。

5、质疑: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12个蘑菇的3/4,是9个蘑菇,我们还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答案呢?

6、各小组合作探讨算法,算一算,互相说说每步算式的含义。

7、全班汇报交流算法:你是怎么算的? 板书:12÷4=3(个)

3×3=9(个)答:12个蘑菇的3/4,是9个蘑菇。

8、指名说一说每一步算式表示求什么?

小结计算方法: 先用除法算出每份的个数,再用乘法算几份的个数。

9、如果篮子里有16个蘑菇,那么这些小兔能分多少个?如果20个蘑菇呢?

学生自己思考,分一分,画一画,指名回答。

16÷4 =4(个)4×3=12(个)

20÷4=5(个)5×3=15(个)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①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这些苹果的2/3有()。②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这些苹果的2/3有()。(1)根据实际问题里的“几分之几”说一说各分数的含义。(2)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

3)让学生从实际操作和感知中抽象出算法。

(4)全班交流,说说过程。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师:两次拿的都是2/3,结果相同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师点名回答。

小结: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2/3,但由于每次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2、摆一摆,拿一拿,算一算(1)这8颗棋子的3/4 是多少颗?

①同桌分别按题的要求摆圆片,拿圆片;独立列式计算。②指名在班内汇报操作情况和计算结果。(2)先分一分,再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①西红柿的 4/7 是多少个? ②玉米的3/5 是多少个?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师及时鼓励学生。

(3)用分数表示图里涂色的部分。(提高:用分数表示应注意哪些?)

用分数表示 :① 和总个数无关;②和每份的个数无关;③和平均分分的份数有关。

(4)默读题目,明确要求。各自在钟面上分一分,涂一涂,并列式计算。指名回答计算结果,班级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71页—7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对实物的操作,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3)在理解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掌握求一个说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应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解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学法:同桌小组合作、交流。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蘑菇,圆片。

一、教学过程

12个蘑菇的3/4,是表示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一、复习

1、用8个圆片表示出它的1/4和3/4 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点名说说怎样表示的?(并板演)②再让学生说出 1/4和3/4的含义。(同桌互相说说)师点名说。③ 8个圆片的1/4是几个圆片?(全班独立算,师点名回答)师:我们会求了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那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多媒体出示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教学例题。

1、出示实物图,让学生观察例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要求小兔分到的蘑菇个数也就是求12个蘑菇的什么? 板书:12个蘑菇的3/4是多少?

2、说说3/4表示什么意思?

3、让学生拿出12个蘑菇摆一摆,分一分,同桌互相说说分的过程。

4、全班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些蘑菇的?平均分成了几份?你拿出了这堆蘑菇的几分之几?是几个? 师电脑演示并讲述: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出这样的3份,也就是拿出了这堆蘑菇的3/4,每份是3个,3份就是9个。

5、质疑: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12个蘑菇的3/4,是9个蘑菇,我们还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答案呢?

6、各小组合作探讨算法,算一算,互相说说每步算式的含义。

7、全班汇报交流算法:你是怎么算的? 板书:12÷4=3(个)

3×3=9(个)答:12个蘑菇的3/4,是9个蘑菇。

8、指名说一说每一步算式表示求什么?

小结计算方法: 先用除法算出每份的个数,再用乘法算几份的个数。

9、如果篮子里有16个蘑菇,那么这些小兔能分多少个?如果20个蘑菇呢?

学生自己思考,分一分,画一画,指名回答。

16÷4 =4(个)4×3=12(个)

20÷4=5(个)5×3=15(个)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①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这些苹果的2/3有()。②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这些苹果的2/3有()。(1)根据实际问题里的“几分之几”说一说各分数的含义。(2)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

(3)让学生从实际操作和感知中抽象出算法。

(4)全班交流,说说过程。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师:两次拿的都是2/3,结果相同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师点名回答。

小结: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2/3,但由于每次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2、摆一摆,拿一拿,算一算(1)这8颗棋子的3/4 是多少颗?

①同桌分别按题的要求摆圆片,拿圆片;独立列式计算。②指名在班内汇报操作情况和计算结果。(2)先分一分,再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①西红柿的 4/7 是多少个? ②玉米的3/5 是多少个?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师及时鼓励学生。

(3)用分数表示图里涂色的部分。(提高:用分数表示应注意哪些?)用分数表示 :① 和总个数无关;②和每份的个数无关;③和平均分分的份数有关。

(4)默读题目,明确要求。各自在钟面上分一分,涂一涂,并列式计算。指名回答计算结果,班级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3个小朋友分得这些苹果的()。

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5个小朋友分得这些苹果的()。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看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①我用小棒分一分。

②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 = 9(个)

2、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算一算。

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说说每幅图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份数分别是几个?

(1)苹果(6个)的六分之一是多少个?

(2)梨(14个)的七分之二是多少个?

(3)鞋(10只)的五分之三是多少只?

(1)地球(12 个)的六分之五是多少个?

2、摆一摆,算一算。

(1)摆8根小棒,拿出它的四分之三。

(2)摆12根小棒,拿出它的五分之二。

3、引导学生先在钟面上分一分、涂一涂,再回答。(72页第3题)

四、思维训练

希望小学三年级有学生100人,四年级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五分之四,五年级的人数是四年级的五分之四,五年级有多少人?

五、小结:怎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六、作业:

上一篇:建筑施工围挡下一篇:安阳工学院英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