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2024-06-15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通用10篇)

篇1: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并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认识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 中的问题。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能用四舍五入法 求比较大的数的近似数。

(5)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 交流。

2.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并能用商不变规律进行简便计算。(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7)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简单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平角、周角的概念,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

(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7)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8)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测量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3.图形与变换

(1)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了解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图形与位置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4)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五年级课程目标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3)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4)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

(5)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

(1)能分别进行简单的整数、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相互转化。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能用不同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并会正确地画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测量

(1)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能用方格纸估计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并能用不方法计算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能正确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3、分米

3、厘米

3、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米

3、分米

3、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6)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3)通过实例,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5)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2.可能性

(1)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课程目标

(注:根据现使用教材,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及参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分解。)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理解倒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2)比较熟练的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

(3)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4)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5)理解纳税、利息的意义。

(6)能区别比值和化简比。

2.数的运算

(1)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乘、除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4)掌握比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能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正比例、反比例

(1)掌握比例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掌握按给定的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3)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及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2.测量

(1)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复式百分数统计表。

(3)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选学扇形统计图;会懂得有关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4)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能解决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掌握有关利息、税金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不超过三步应用题)

3.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4.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篇2: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经历探索并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2)通过实例了解容量的含义,初步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所有连线中线段是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能辨认从不同的方向(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3)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选择适当的方式(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而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某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2.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探索计算方法、运算顺序的活动过程,发展数感和初步的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平角和周角,研究它们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升和毫升,进行几何与平面视图间的相互转换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在简单的数据整理、认识平均数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活动中,增强数据意识,随机意识,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4)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等数学活动,能有条理地思考,比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问题解决方面

(1)能主动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2)经历运用所学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列表、画图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进行解题,并逐步养成自觉检验和反思的习惯。

(3)能应用线段、射线、直线、角、垂线和平行线等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能应用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能应用平均数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对一些生活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5)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并在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知道可以从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了解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7)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初步具有积极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好奇心。

(2)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质疑问难的意识,逐步形成积极参与与对数学问题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篇3: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以主题为核心, 以单元为备课的基本单位系统地设计教学, 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 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译林版新教材, 由于单元板块主题的功能性十分突出, 所以教学中一般采取主题单元整体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进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 教学目标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的规定, 要进一步设计教学目标, 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能力和基本英语素质。鉴于此, 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二级教学目标, 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 一) 语言知识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是五个教学目标中最为基础的目标, 要求对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掌握。主要描述词有认读、拼写、读准、认识、了解、熟悉、掌握。

( 二) 语言技能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 是对学生掌握英语技能提出的要求, 要求对本单元重点句型的掌握和运用。主要描述词有说出、读准、认识、了解、熟悉、理解、表达、掌握。

( 三) 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是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英语的情感体现。主要描述词有喜欢、乐于、尊重、爱护、珍惜、养成、敢于、辨别、欣赏。

( 四) 学习策略目标

学习策略目标, 对应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与输出。主要描述词有讲述、朗读、复述、背诵、描述、获取、写出、表演、演唱、交流。

( 五) 文化意识目标

文化意识目标, 是对学生学习提出人文素养上的更高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到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主要描述词有通过……了解、明白、有……的意识。

三、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构成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又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各分课时的课时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的最近发展区, 而课时目标是在该区域内搭建的脚手架。课与课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支撑, 为学生逐步认识、掌握学科内容架起逐级上升的“阶梯”。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设计课时目标的前提, 而课时目标又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者相辅相成, 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四、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设计

下面, 笔者以译林版新教材四下Unit 3 “My day”为例, 展开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 本单元在本册及本套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本单元处于本册书的上半部分, 上半册书围绕“My school life”的主题展开。以校内外科目的学习为基础, 本单元的主题设定为“My day”, 主要讨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表达方式。在这个单元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时间的表达方式, 因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Daily activities”。

本单元由七个板块构成, 分别是Story time, Fun time, Cartoon time, 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和Ticking time。其中, Story time是该单元的主体阅读部分, 该部分的学习共计一个课时; Fun time是对Story time的复习和应用, Cartoon time是对Story time的深化, 这两个部分一共为一课时; Sound time是语音的学习, Song time是歌曲环节, 这两个部分的学习合为一个课时; 而Checkout time和Ticking time是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检测和自我评价, 为一个课时, 所以该单元可划分为四个课时进行。

( 二)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1. 语言目标

( 1) 词汇: ①能听懂、会说、认读和拼写单词usually, go to school, go home, homework, watch TV,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② 能听懂、会说和认读have lunch, play football, have dinner, go to bed, at night.

( 2) 句型: 能用“When do you . . . ? I . . . at. . . ”询问并表达日常行为活动及其时间。

2. 应用目标

( 1) 能通过简笔画或图片指认日常行为活动。

( 2) 能在所设置的游戏或情境中向同学询问时间, 并做出完整回答。

( 3) 听懂会说Story time的对话并通过试读、分角色读、齐读、自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谈论Mike的一天这个话题, 培养学生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的习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五、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误区

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 需要注意不要进入以下几个误区:

( 一) 教学目标单一化

新课标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三个维度都应尽量涉及, 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关注了其中一个维度, 都是不全面的, 是单一的教学目标。

( 二) 教学目标教师本位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的行为, 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 三) 教学目标表述笼统空泛

教学目标是对具体课堂的实施做出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 所以教学目标中的行为状况动词要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的, 并且行为标准表现程度要具体化,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指导性。

六、结语

单元整体教学是译林版新教材的主要教学手段, 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则是单元整体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怎样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决定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先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目标, 再从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 同时避免踏入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师本位化和表述笼统空泛三个误区, 从而设计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摘要:课时目标, 是一堂课的灵魂;而单元目标, 是整个单元教学的灵魂。如何设置教学目标, 对于英语课程的教学, 特别是译林版新教材的主题单元的整体教学, 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依据, 并提出了设置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一些注意要点。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注意要点

参考文献

篇4: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探析

课程改革发展下,国内小学数学和新课改还存在这一些差距,小学的数学的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的不完善,促使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制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只有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和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工作,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并能从中得到思维和判断力的发展。

一、新课程教材的概述

社会不断的发展,促使我国课程改革也有了新的方向。为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国内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也成为了我国重点要培养的目标。我国在新课程方面投入了更多的努力,制定了相关的对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很多的问题随之涌现。新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下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新课改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有效的进行创新和相应的措施以培养学生为目的为根本,才能从实际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打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合理的掌握把握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是非常难的,这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建立长久的教育创新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的高质高效。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精神的培养也是对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国外小学数学课程的探析

国外的教育倡导教材的实用性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这种观念在英语学习中也被频繁的运用。当人们讨论教学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国外已经开始研究了。教学是一门行为和思想结合的艺术,教学的过程是多样而繁复复杂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素质、课时没有正常进行,都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是不可以用固定的方法进行,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国外的教育理念更在乎通过实验的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和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身心全方面的发展。

三、新课程四年级教材的研究

课程不断的改革,在国内外进行研究过程,我国也吸取了很多的好的地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还有很多的不足。课程的改革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影响学生数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多,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教材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传授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需求的传递。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育活动,将生活的经历和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我国小学数学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模式,根据实际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不断的完善教材内容的编写和修订的工作,确保小学数学教材的实效性。

四、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

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只能作为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不能以此作为衡量新课程编写好坏的秤砣。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必须要结合当下时段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表现来综合评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根本目的,才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1、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编写的特点进行综合的衡量,特点较高的,说明教师的认同较高,可以对学生有益学习内容,需要教师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此编写到课程改革新教材中。

2、教师认同较低的编写内容,需要教师再次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3、对小学教师认同造成影响的问题有很多,如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学历、教学实施的情况和思想都会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就会出现极端。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人教和北师版教材或是西师版和苏教

新的课程虽然实行了很长时间,但并没有显著的成效。学校和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这就造成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提高,教育学达不到一定的成效。所以新课程改革必须是开放的,能够让师生共同积极探索和研究的方式进行,发挥教师最大的能力,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

活动中要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思维模式的提高,教学内容能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教学内容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全面的衡量进行设计,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加深已有学习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利用。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合理的掌控时间,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最大的效率和意义,保证教学的质量和师生相互的效益。小学数学按照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可以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意义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更完善了教材的内容。

满足社会发展、创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加强小学数学的重视,不断的根据实际教学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完善。做到课程改革要保证教育效果,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有效的发挥自己和学生的潜能,不断实践和研究中找到教学的真谛。跟上时代的变化,对小学数学教材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筹,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尽职尽责,不局限于现有发展水平。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实践中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材作为对课程编写的文字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的优良也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对现代化社会发展下的课程需求,教师和相关课改人员需要不断针对现有学生的发展水平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研究才能有所突破。

五、新课改中生活性的应用

课程改革是为了通过实现生活的价值,予生活于教育的思想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相关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不断的实现生活赋予的教育意义。教学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兴趣。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去学习,观察环境周围的现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生活赋予的知识和教育价值。教材本身来讲,需要教材可以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对生活现象的合理解决。

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新的课程改革发展下,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情感经历等方面的培养,有了这些基础的经验和经历才能有效的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形象化。小学数学的学习目标要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科都会和生活相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提炼出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和问题,让学生可以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所以,数学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的目标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学习内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常识和情感内容,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不仅止于课堂的学习。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得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可以互帮互助。根据教学活动的实践,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去验证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沟通找到答案。根据教学活动的实践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渠道找到答案,去解决问题,确保每名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保证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做好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修订和改编工作,不断的完善课改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将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多种表现方式进行编写,如图画、图表、文字、光盘等内容。新课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要以四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探析的原因时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身心也处于发展阶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培养。再有四年级的教材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教学内容更有层次感。例如,光速的课程、人口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有基本的数学知识。四年级数学课程的学习更能结合生活,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以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有阶段衔接的开展教学活动,并能达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为以后的义务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四年级新课程和教材的重视,改变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和方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数学思维的模式、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相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总结: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教师要通过学生数学学习的表现和实践进行分析,找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找到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教学质量的高效可以在固定的课时下不断的进行研究,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亦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念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27-28.

[2]宋珍珍.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下)[J].中华少年,2012:3.

[3]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4]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80.

[5]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6-57

[6]郑杰斌.有效掌握教学的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0-145.

篇5: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P28-P43

【单元目标】: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法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6、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课时】:11课时

篇6: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1.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含两级的数的读法与写法。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2.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

2.数的产生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3.亿以上数的认识 1、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4.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

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二、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和角 1、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2.角的度量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不同角的度数.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3.角的分类 1、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理解这几类角之间的关系。

3、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依据角的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理解周角的概念。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速度”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能理解又优化的算法。

2.笔算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2、积的变化规律。 1、以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2、通过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项计算方法的技能。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的书写位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垂直与平行 1、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4、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5、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1.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笔算除法 1、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商的变化规律。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4、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六、统计 1.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你寄过贺卡吗? 统计贺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 用优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篇7: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体阐述如下: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

析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

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

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体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发展数感。

2.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4.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中存在的简单数学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询“为什么”的习惯。第二学段(4-6年级)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了解简单的图形运动性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单位、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

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从事独立思考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体验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篇8: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 上传下载文件对他们来说轻车熟路。据调查, 本校高年级学生中三分之二以上家庭安装了宽带网, 并且这个趋势还将更快地发展下去。因此, 站在教育的制高点,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而且它特别注重人的“个性化”和“主动实践”, 它是过去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资源型目标学习”架构的尝试, 必将更全面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一、教学思路

1.课前让家里有条件上网且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 收集有关数学素材, 上传到学校网站上数学教师指定的文件夹, 参与数学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了学生完全可以做到。例如, 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课前要求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络上查找出了许多对称图形的图片, 有风筝、飞机、蝴蝶、天安门、天坛、古塔、蜻蜓等对称图形的图片, 上传到教师指定的文件夹中。尽管有些图片并不是轴对称图形, 但是经过教师上课前的稍加整理, 在课堂教学上就能很好地引用了。学生看到自己采集到的信息资源被老师采用了, 都感到很自豪,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由数学教师创设拥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提供了许多不同情景的数学应用实例和相关信息资料, 用超文本形式进行链接, 上课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上述工作, 教师在学校电子备课室可以完成, 有些任务还可以放学后在家里利用网络办公。

3.课堂上学生按照数学教师提供的明确的学习任务,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与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观察力和活跃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练习时, 让班级中家里有条件上网的学生查找“近期全国各地区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及图片, 课前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学生提出:延用传统的常住人口调查及过于复杂的调查指标体系是造成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的主要原因。针对社会上大量的流动、迁移人口, 建议人口普查应以调查现住人口为主, 同时应多方位地提供普查信息资料, 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使普查成本相对降低。

4.根据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高低, 成立4人学习小组, 进行自主性、互助性、互动性的目标学习,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展开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新思维。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知识时, 通过让学生运用查找网络资源的手段, 查找相关信息, 最后加上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实验、讨论, 并且用不同直径的圆做多次试验, 说明圆的周长总是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 从而得出圆周率的含义。最后, 推导出计算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5.学校架设专题数学学习讨论区 (需认证才能进入的虚拟网络教室专用BBS论坛, 上数学网络整合课时用) , 能进行教学互动。

6.建立在线帮助热线 (Email等) 或教师个人网站, 并且建立班级数学QQ群, 让师生课后有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学生在家里也可以跟同学或老师交流, 延伸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时空限制, 同时也延伸了课堂教学。

二、数学教师课前任务的“四化”

1.教学内容问题化、信息化。

教师把所教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数学问题, 或设计一段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或以某些信息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揭示课堂教学目标。

2.教学问题形象化、生活化。

教师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功能, 引用网络上的资源设计出形象、生动、生活化的一些课件, 便于学生理解。

3.教学对象层次化、个性化。

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利用计算机“隐藏”“链接”等功能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 能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深浅不同的教学层次。例如, 数学练习、自测、作业设A、B、C梯度等。

4.教学过程自主化、灵活化。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以及学生交互学习、协作学习的便利, 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三、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1.自主学习。

学生从指定的教师文件夹中取得学习任务→用电脑学习 (电子光盘、资源库、互联网查找) →文本学习 (查找课本、教室图书角) →用WORD、记事本或WPS记录所学内容。

2.协作学习。

4人小组讨论交流存在问题→利用BBS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求助→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上传到教师指定的文件夹中,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3.交互学习。

存在的问题由小组推荐一人课堂发言, 其他补充, 全班共同解决→利用联机讨论方式, 每天不懂的问题向全班同学求助, 共同解决存在问题→讨论的内容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

4.探究学习。

对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成数学兴趣小组→深入研究→分工进行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 获取所需数据→共同整理资料→写出总结性报告或数学小论文, 上传到教师指定的文件夹中。

5.课后任务。

反思课堂, 整理课堂上的收获和疑难问题, 不理解的可用求助专线 (EMAIL) 或在线帮助、班级QQ群→准备新课→提前预习, 根据课前的有效分工, 帮助教师收集新课资源, 注明类别并保存在教师指定的文件夹中。

当然,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资源型目标学习, 并不能完全抛开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某些优势, 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前提, 以课改的最终目的为目标, 整合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民主、和谐、互动、互助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

篇9: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摘 要】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诠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依据。以小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为例,尝试通过选择相关标准、分析学习内容、判断关键动词等方法分析课程标准,并以此构建了三个学时的教学目标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小学数学

在我国开展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中,课程标准也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成为新时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过去,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集中于具体数学知识或技能的短期目标,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一定学段之后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要求。换句话说,这就是长期标准。我们分析课程标准,就是要学会将长期目标分解为每一个课时的目标,日积月累,在这一学段结束后就能达到课标的要求。本文将以小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为例,尝试探讨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从哪些角度“用”课程标准。在课标分析中,可尝试选择相关标准、分析学习内容、判断关键动词等方法[1],最后构建出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希望借由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实现在国家标准下的“有效教学”。

一、选择课程标准

总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学段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内容标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二、分析学习内容

(一)基本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可以从课程标准中(特别是内容标准中)提出的“学习内容”(一般是名词)进行分析,如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简单图形”,即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出发,抽象出常见的平面图形,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当然,要实现能辨认和会拼图,最重要的是回归到图形的形、体要素,即直线和角上,归纳出不同图形的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把“名词”(学习内容)做出分析,且这种分析应该是从整体架构上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内容(九年一贯)进行“联通”“整体”的分析。

(二)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分析

据统计,70%的毕业生在生活中用不到具体数学知识。所以,反观数学教学的价值,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数学地思维”,并且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思维习惯和常识)。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主要体现在数学课标提出的“核心名词”中。如在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空间观念”,它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在本单元中可理解为“了解体与面之间的区别,感受面在体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认识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又如“几何直观”,它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特别地,空间观念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本单元即可通过实物制作、画实物图、实物展开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展开后各个面的位置。当然,还有“运算能力”、“分类能力”等都揭示了蕴含在数学知识技能教学中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等目标。

三、判断关键动词

从内容标准的句法结构中可明显看出,目前我国课程标准采用的是“动词+名词”作为基本方式,其中关键动词表述了学习的认知过程。因此,判断关键动词,并掌握其具体含义,成为解析内容标准的关键步骤。当然,课程标准作为长远目标,有的动词使用上较为宏观,如在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经历”、“了解”、“掌握”、“初步形成”等。教师还要结合教学资源分析和本班学生学情分析,将关键动词转化为一节课上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外显行为表现。如将“辨认”、“会用”分解为“识别”、“归纳出”、“说出”、“拼出”等。

四、构建教学目标

在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学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与分解后建立的学习目标,在对应关系上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形: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针对这三种对应的关系,相应地分解内容标准的策略就可归纳为替代、拆解与组合。[2]

在本单元中,就可理解为一对多的情况。通过以上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当地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个,落实到学生学情分析之上,最后构建出了三个学时的教学目标设计。

本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在多种图形中,学生能够识别出长方形和正方形;②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用数学的语言,从线和角的维度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③通过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语言说出两种图形的异同;④通过自己总结上课的收获,归纳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本单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在多种图形中,学生能够识别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②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用数学的语言,从线和角的维度归纳出两种图形的特点;③通过对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语言说出三种图形的异同。

本单元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学生能够识别圆形;②学生能够从角和线的角度归纳出圆形的特点;③学生能够识别这一单元所有图形;④学生能够用七巧板拼接组教师出示的图案,并总结出拼组的规则。

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诠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师都应努力去营造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和研究。”[3]现实调查也同样表明,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因此,基于标准的第一步就是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崔允漷.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8.

[3]孙亚玲.有效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57.

篇10: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估算意识。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1升=1000毫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实例,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表内除法的扩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理解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商不变的规律,以及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

2、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3、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并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教学难点:

1、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

2、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正确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正确摆出相应的组合体,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全过程,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数学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观察物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几何空间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逐步形成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难点:

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策略,能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有理有据的表达,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乐于和他人合作等良好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

2、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模球、摸牌、抛正方体等游戏活动,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3、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操作等活动过程中,体会可能性的学习与应用价值,初步形成随机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感受游戏、操作等活动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 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认识射线、直线,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了解角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各类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垂线和平行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有关的平面图形,探索射线、直线、角的特征,探索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借助直观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了解角的分类方法,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了解射线、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超过三步),能正确合理的进行计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升和毫升的认识,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理解观察位置和视图之间的相对关系;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角、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会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形成必要的操作技能;培养借助直观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比较或解释;感受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正确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5、使学生经历用学过的运算解决连除、两积之和(差)、归一(总)等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建议下一篇:你的简历合格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