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2024-06-09

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共8篇)

篇1: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农村小班体育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堂也正在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改变。传统大班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正在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式的具有小班特色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运动技能,发展兴趣,建立自信,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和情感交流。但在一些农村小学体育课堂中,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够透彻,导致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理解上的偏差,加上对学生的学情不够了解,在具体的课堂探索、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课堂效率不高,既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让探究活动华而不实。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 农村小班体育课 探究式学习问题与策略

在新课程体系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首要出发点。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探究式学习---这一小班教学形式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体育课堂,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确,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在合理地减少教师讲授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也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使全员参与成为可能,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但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操作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我们把自主、探究学习频繁引入小班课堂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问题,如果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将有助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探究式学习留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从流程上来看,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是按照“提出问题---讨论或假设----对设想进行实践验证---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思路去实施的,但实际上,教师在安排学生讨论时很少甚至没有提示学生具体是要讨论和解决什么问题,使得探究学习的目的显得模糊不清,让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一种七嘴八舌的交谈形式。从形式上来看,学生是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练习和集中展示来进行学习的,而这样的形式真的就意味着学生进行了探究学习了吗?其实不然,从很多课上我们都可以发现,学生只是完成了一种简单的队形上的分分合合,有的时候,教师一个问题问下去,马上就要求集合,学生根本就没来得及讨论就要求 1

总结说出结论;有时候有些小组看上去讨论的很热闹,有些小组却显得很沉默,我们很难看确定学生究竟是在讨论什么问题,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盲目的表面化的体育教学方式花样翻新,只能使教学显得更加浮躁肤浅,过程更加蜻蜓点水,学习质量更加低下。

问题二:探究式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班体育课堂由于人数相对较少,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更便于师生形成互动,也更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在一些小班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看似在贯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精讲多练”的教育理念,而实际上,教师并不是“精讲”而是“少讲”。例如有的教师在示范时,并没有提示学生具体是要注意观察什么细节,比如具体是观察手上的动作还是脚上的动作亦或是头部的动作等,观察后往往又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就很少甚至不再示范技术动作。从教师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弱化甚至是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的。再从学生角度来看一看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班教学由于人数少,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本应获得更多的学习指导。但在很多小班体育课堂中,教师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参与学生的探究。我们看到学生能够表现出来的所谓的自主就是随心所欲的个体学习,是盲目地一次次的练习,没有自主学习的素养表现,缺少学生练习的韵味。而所谓的合作探究,也只是同学之间瞎起哄,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既没有倾听也缺少分享,学生表现为缺少基本的合作、探究学习素养,不是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只是合作、探究学习的表演,成了一种“新式放羊”。有些教师在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巡回指导时,也是很抽象的,例如单纯地说“嗯,做得不错”或“嗯,还需要努力”等。这样的评价并没有指出学生的动作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小学生只能是机械式的轮换和重复,并不能按照教师的设想---在练习中相互指导,相互提高来完成。

问题三:探究结束只肯定成功者,对失败的问题不深入

在一些体育课堂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分小组进行合作练习后,教师会安排较多的时间给做的好的小组代表展示动作,而没能按教师的设想完成动作的小组就拥有相对较少的时间进行展示或者被忽视掉。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由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学生在探究时学习程度会不一致,探究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而此时,教师没能对学生失败的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这种探究就要能展示出成果的教学方式与“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问题四:忽视接受式学习,将探究学习方式随意引入课堂,生搬硬套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可假如认为有探究就是好课,将探究应用于每一堂体育课、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就有失偏颇了。在一些体育观

摩课中,教师为了突显课堂的新颖,在准备活动时也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全班学生被分为四组,场地上有几种不同的器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决定热身内容。这个设想看似不错,但我们再来看看效果。热身环节的练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可真正去做热身的组只很少,而热身充分的就几乎没有了。学生把这宝贵的课堂热身时间浪费在讨论做什么内容上。对小学生来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自选热身内容是要求过高的。还有就是在讨论某一动作要领时,教师一个问题抛出去,并没有给学生一点提示就让学生去研究去实践,缺乏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谈结论也是十分牵强的。在新课标理念之下,有时候教师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和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小组合作成为形式;或者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事实上,这会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以及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技能和方法的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以下就关于上面提到的问题提出对探究式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设置悬念,分层设置任务,克服随意性

探究学习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入到对练习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众多的学习信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是提升探究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

探究式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这首先需要教师能把握好教材,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只有了解教材是否适合探究式学习、在什么环节上适合用探究式学习等问题,再结合学情的差异性,才能针对性地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是否能在探究学习中提出探究的问题,这非常关键。例如一位教师指着手中的篮球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过于表面化了。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没必要让学生去探究。又如有的体育老师是这样提问的“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什么要在胸前?”这个技术动作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是“胸前传接球”,这样的提问不就成了明知故问了吗?再如“跳远为什么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这四个环节组成?”,这是既定的事实,不需要再进行探究,教师直接告示学生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和提出问题,最好能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并且比较一下教师直接告知答案和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答案这两种方式的优劣,假若探究的方式更优于教师直接传授,那就可以设计实施探究学习。探究的问题也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传

球时为什么要翻腕拨指?”“为什么接球时手臂要先主动迎球再放在胸前?”这样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做的“只用手臂推力不用手腕压力”和“直臂接球不缓冲”的错误动作。

例如一年级课题《各种方式的起跑》。这是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一个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感觉比较困难的是:合作探究是要做什么?怎么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弄清楚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探究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探究的方法和方案是什么。学生明确了探究的内容是各种不同方式的起跑,例如蹲着起跑、背向起跑、侧向起跑、站立式起跑等学生可以想到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探究的方法和方案是与小组同伴一起讨论,尝试体验所举例的不同方式的起跑,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前后对比。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教学比赛,教师设置悬念“你觉得哪种方式的起跑快最方便?”组织学生以小组竞争的形式,每组选择一种所列举的起跑方式进行比赛,之后各小组交换起跑方式在进行比赛,多次轮换之后,学生发现哪一组选择站立式起跑,哪一组就能获胜。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一致认为:站立式起跑最快。然后再要求学生一起学习站立式起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任务布置:学习能力弱的要求其初步掌握动作,学习能力中等的要求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规范动作,学习能力好的要求其掌握规范动作的同时能说出动作要领。像这样让学生了解了内容,明确了方法,有了探究方案,克服了盲目性,避免了随意探究而取得了真正的实效。

因此,设计探究学习的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就是体育教师能提出好的问题。这需要体育教师深入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挖掘运动技术特点,规避随意探究。

二、精心设计探究过程,确定探究任务,加强师生互动

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班体育课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假如教师给他们提问的机会,他们的问题就会没完没了。但提出了探究学习的问题,并不等于完成了探究学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需要体育老师精心设计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思维活跃、善于质疑提问的他们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这个设计决定了探究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因此体育老师应十分重视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教学时间,要解决有限教学时间和多元化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有多种途径,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整体设计要体现构建性、过程性。随着活动与探究的增多,教师要对课堂中所有活动探究做出统筹安排,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把过程设计的各有侧重,避免为探究而放纵探究,或者把探究僵化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小班课堂人数减少,时间没变这一特点,安排探究时需避免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倦怠的感觉。探究学习的程序主要有:提出探究的问题——讨论问题(提供各种探究学习的素材与思考)——教学实践——得出结论。

例如小学三年级《前滚翻》教学。这是个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初步探究过前滚翻动作,对动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活动探究的重点就不再是蹬地有力、后脑触垫,要侧重引导学生针对抱膝团身紧这个重点进行探究。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模仿力强这一特点,可在动作的学习中利用具体事物来进行教学,例如蹬地时模仿青蛙跳,团身滚翻时模仿小刺猬等,通过趣味模仿更容易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搓成团的纸比一张张的纸更容易滚动,这和我们学习的前滚翻动作有什么相像之处?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后,可以归纳出很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要团起来滚动。紧接着提问:要怎么团才能翻滚得更好?然后将这些归纳出来的特点渗透到抱膝团身紧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去。学生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尝试练习抱膝团身,经肩、背、臀依次着垫。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利用信息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用成功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特别强调团身要紧需要低头、抱膝这一要领,并提醒学生保护与帮助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手轻按练习者的后脑勺,提醒他是这个部位触垫,另一只手放在大腿部位,一来可以提醒学生蹬地要用力,二来可以给学生一个向前翻滚的助力。另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小组里即学即传,与组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最后,当学生面对无法归纳整合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时,教师择材而问、顺学而导形成认识,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动作要领:一蹬二撑三低头,团身滚翻像圆球。

由于小班体育课堂人数少,学生可以边学、边讨论、边教,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无形中学到了知识,又教会了他人提高了自己。这样的设计不再是简单随意地重复教材,而是将前滚翻动作的学习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和小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来设计。练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一些困难也是正常的事,教师巡回,适时参与学生的练习,适时地给予一些点拨、建议、暗示或必要的信息等,以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忽略的地方,或给学生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并让学生归纳动作要领作为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素养,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既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又适当主导整个课堂,适当地“收”与“放”,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巧妙交融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生成活力与效力体育课堂。让探究“神”“形”兼备。

三.着眼个性特点,培养分析能力,提升探究深度 1.关注差异,因人而宜

小班体育课堂是因材施教的适性教育。因此,需要教师对课有驾驭能力和责任心,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内容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探究学法指导,需要既注重小团体的探究,又关注到个体的参与,灵活地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均衡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有些课的探究学习中,由于教师没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差异,导致困难生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的质疑、思考,及时地给予那些有困惑或不积极的学生以提示和引导,让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让学得快的学生“多学、快学、适时点拨”,学得慢的学生“少学、慢学,教师助学”。

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阶段,在评价各小组团体的成绩时,不能过多地关注小组成果,也需要适度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的收获。就像小组探究学习总结时,总是有的小组总结得不错,而有的小组不但没探究出什么成果,反而探究出了一堆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到他们,选择性地以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探究式学习多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但并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教材的需要,如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能力、性格、兴趣、学习态度的学生进行组合的异质分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吸收不同的想法,汇集不同的经验,使他们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达成学习目标。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技术掌握情况等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学练要求,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在上面的《前滚翻》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动作要领有了了解,但有些学生即便是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仍不能完成前滚翻动作,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该生的特点,引导其找到症结,及时地给与个别指导。假如他是因为蹬地不充分导致的,可以让其到斜坡上(准备好的踏跳板)尝试练习;假如他是因为团身不紧而导致滚翻后站立不起来,可以让其尝试用下巴或双膝夹住纸片,双手抱住膝盖,并提醒他蹬地时重心要前移。

2.故意示错,留出空白,导引正确和错误动作对比分析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不规范或错误的动作,教师切忌横加指责,强令修改。相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抓住不规范或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耐心地指导学生分析、反思不规范或错误结果。引导学生从不规范或错误中走上正确探究轨道并得出更规范的技术动作,也是提高活动与探究实效的有效方法。

比如以五年级教材《肩肘倒立》中“手肘夹紧成三角支撑”为例,正确动作是:双手托

[1]

腰手肘内扣,举腿展髋绷脚面。常见的错误动作有:(1)手肘外展撑在身体两边;(2)髋部缩着没展开;(3)腿部松垮不伸直。这个活动与探究的重点应放在探究后的讨论上,针对不同的错误动作教师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手肘放在什么位置可以撑得最稳定?(2)髋部和腿部不紧张是否影响肩肘倒立的稳定性?(3)保护与帮助的同学怎么做才最有效?学生有了实践经验,通过讨论和教师引导,对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活动与探究教学中,还经常会有学生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有些想法是可遇不可求、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2]如有的学生提出来:保护与帮助的学生除了可以一手扶练习者双腿,一手托髋之外,也可以向内按住练习者的双肘来帮助其支撑身体,还可以在练习者的脚尖上方设置目标,引导其用脚碰触标志物来达到举腿展髋的目的。教师要对“活”起来的知识进行“动”的重组,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生成。

四.注重课外延伸,培养应用能力,彰显个性价值

从体育课走向体育锻炼,从体育锻炼走向健康生活。体育教学与实际相联系,能给学生更多运动知识和技能,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我们鼓励学生从已学习的运动技能和平时的运动中找出关联、提出有关问题,每次活动与探究结束时,留下几分钟安排各小组迅速展示,例如有的学生在上完单手肩上投篮后会提出:单手肩上投篮和双手正面掷实心球有个共同点,都是从下往上发力的。有的高段学生在学双手胸前传接球后会提出:还有一种传球方法------地面反弹球,为什么总是很难传到对方的手里呢?因为传球时球的落点很重要,需要落在离接球者稍近、传球者稍远的地方,这样球弹起来更容易传到对方手里。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了解了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联系点,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例如六年级蹲距式跳远单元中《认识踏板的作用》。本次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在助跑后能将顺势脚踏到踏板上这一难题。教师根据沙坑前摆放着的踏跳板提出探究问题:(1)起跳时踏或不踏板,两种方法的起跳是否有差别?(2)为什么会有差别,踏跳板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量好步点后在“有和没有踏跳板”情况下练习踏跳,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学生通过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实践得出结论:(1)设置踏跳板有助于更好地起跳;(2)起跳的作用是使人向上运动,而踏跳板作用是有利于学生获得一个向上的力量和速度,把向前运动的轨迹转变成为一个向前上方的运动轨迹。

课后延伸内容:在基本掌握了助跑起跳技术后,假如尝试把踏跳板拿掉,用什么方法可以跳得更远?

在本单元第二课时中就有学生针对上次课的课后作业提出解决策略:可在踏跳板和沙坑

之间设置一根高度适中的皮筋,让学生在助跑起跳后从皮筋的上方通过,不能触碰到皮筋,对跳出的成绩进行测量;再把设置的皮筋撤掉,让同一个学生再跳一次,测量第二跳的成绩,比较后得出结论:向前上方起跳比直接向前起跳更远,因此,应在起跳时尽量向前上方跳起腾空。

从学生的解决策略中我们切实感觉到学生对课后延伸学习的参与,进行了积极的探究,答案涉及了踏跳后腾空的方向和高度,使活动与探究得到深化和拓展,也为下一次课做了预习。

结论

小班化体育课堂为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样也为我们带来了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固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小班化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寻找答案,以丰富和完善农村小学的小班体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立奎,赵国玲.发挥小班化优势,突出个性化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7(10)[2]荆昆.利用小班化教学,创建全新的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07(9)[3]黄小青.辩证地理解性地处理[J].体育师友,2009(6)[3] 8

篇2: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翠屏山小学

李康康

推荐内容摘要:为了适应新的时期小班化体育教学发展和要求,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小班化体育课学生人数少、活动时间多、活动空间大、师生、生生接触机会多的特点,努力挖掘小班化教学优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体育课教学过程。增加队形变换;设计多样的教学分组;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关注每位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班 体育课堂 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

我校自2006年开始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为了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要求,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根据小班化体育课学生人数少,活动时间多,活动空间大,生生、师生接触机会多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体育课教学过程,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增加队形变换,满足教学需求

不断变换队形,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心理需求和教学需求,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学习热情。以往在大班教学过程中,常用一种集合队形及队形变化次数少,往往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学习兴致不高。现在在小班体育教学中,因为学生人数少,如果按照传统的站队方式站成几列横队或几路纵队,既不美观又不大气。根据课的需要,我经常变换队形,例如:在集合时,站成各种优美图形(半圆形、小太阳形、三角形、四人小组型)等等,在练习过程中,根据课的组织需要,经常不断地变换练习队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的结束部分,根据内容的需要,也经常进行队列变换,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和满足。小班队型从多样化、随机化的原则出发,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与空间距离大大缩小。教师近距离的接触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位学生发生接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了更多的和学生进行相互接触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指导帮助,保证学生有与学习内容相适宜的独立思考与练习的时间,教会学生学习,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交往的局面。因为在教学各个部分中增加了队形的变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时,在小组练习中,要求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站成不同的队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多样的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小班人数少,分组教学不言而喻,效果非常明显。通过学习小组的不断重新组合,一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二来满足教学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1、自由组合分组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组人数没有硬性规定,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完成目标的凝聚力,有利于学习和竞赛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游戏和足球教学中,各组内良好的组员关系可使他们练习更加尽兴,心情更加愉快。

2、互帮互学的分组

根据小班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情况,使各组人员水平均衡,好差搭配,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跳绳和韵律活动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动作上对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分层次教学分组

教学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男女几个小组,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因为小班人数少,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能全面的接触、了解,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将他们编成一个小组进行重点辅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其他的学生缩小差距。

三、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点面结合

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活动环境。因为我们清楚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学生,要使活动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关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向互动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彼此尊重、心理相容、情感融洽、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家就比较容易,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自然提高,他们都乐意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学习。

在小班教学中,可充分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均衡发展,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间。如:在课的准备活动部分,让每个人轮流做小组长,按照老师课前要求,每人事先准备好活动内容,各显其能,带领本组学生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心中装着每个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又如:在韵律活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种语言情景,今天我们来做击鼓传花游戏,传到谁,谁就要展示动作,看谁做的最棒,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样就满足了每位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同时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效益。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班学生思维敏捷,善于学习。音乐能够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使学生在玩和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音乐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低年级“动物模仿操”教学,在边欣赏音乐边想象边玩的过程中学习。在《森林的早晨》音乐中响起了小兔跳、青蛙跳、老虎跳的声音,这时学生的情绪受到音乐的感染,老师加以情境语言激趣,哦!小动物们进行晨练了,我们也来参加吧!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被激活了,伸伸腿,弯弯腰,跑一跑,跳一跳,嘴里还不停地学着动物的叫声,哼着儿歌。有的扮演小兔子;有的扮演小青蛙;有的扮演鸟儿飞;还有的学着马儿跑,操场上顿时出现了一番热闹的场面,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小组学习、创编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并伴以音乐伴奏,这样,学生在宽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发挥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过讨论—实践—交流—共享,最后一套“动物模仿操”在音乐的伴奏下栩栩如生了。又如:在五年级的篮球原地运球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播放一段节奏鲜明的音乐,要求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运球练习,这时学生练习的激情一下子高涨了,既培养了学生运球节奏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篇3: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探究并结合个人独立探究、集体研讨探究等方式。

现阶段由于新课程改革在小学的教育中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小学课堂上普遍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 而在初中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才刚刚起步, 很多教师还不是很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真正含义, 认为只要布置一个或几个任务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就是探究性学习了, 其实探究性学习在课题编排、教学组织、过程指导、总结评价、成果展示等环节都需要教师科学、精心的安排, 提高小组及每个成员的探究质量, 把时间还给学生,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 起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发展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合作意识等培养目的。

作为一名任教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阶段的开展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怎样才能让探究性学习不再只是个形式, 怎样才能在小班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现综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我校信息组集体讨论研究的方案, 提供以下有效策略供同行们参考。

一、了解学生, 精选课题

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事先做很多调查以及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每位学生的性格、气质特征, 学习能力, 人际交往状况, 学习态度等都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查和了解。

在结合学生现状的基础上, 按照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安排, 配合教学进度精选课题, 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进行, 在激烈而枯燥的初中学习中不定时的进行一次有趣的探究性活动也不失为一次精神上的调剂, 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收效, 能解决平时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譬如:在学习第三章用文档的设计时, 我们可以以“秀出你的DIY, 做我们班的黑板报”为主题让学生自己做一回设计师, 既体验了生活, 又解决了班级活动的实际问题。

二、合理组织, 优化小组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个性, 那么就不会有集体。”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特别的个体, 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小组划分时, 绝对不能老师说了算, 采取“一刀切”的武断做法, 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后面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在分组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合理搭配, 并结合学生推荐、自荐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一个集体中如果加入了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 会让这个集体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在一个集体中如果加入了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 并积极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会让这个集体更协调, 做事更细致, 更有耐心, 从而大大减少半途而废的现象发生, 并且少走弯路。

活动的组织也很重要, 我在组织“秀出你的DIY, 做我们班的黑板报”的探究性活动中, 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合理搭配, 从而保证了活动的效果, 让每一个小组既有活力又有效率。

三、教师参谋, 适时指导

在探究性活动中我们初中的课题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甚至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教师的适时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失去了教师的指导, 有的时候有些小组是无法完成既定任务的, 这会对小组成员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打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代替学生解决难题, 对于一些完成任务比较困难的小组, 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渡过难关, 而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同学们齐心协力攻克, 还可以在共同奋斗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

教师的指导可分为:

1. 间期个别指导:在活动中发现某一小组有困难或者问题, 及时指点, 提高研究效率和同学的盲目探索。

2. 委托辅导:

发现一个小组已经或者基本完成探究任务时委托这一小组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参加其他小组的活动以帮助其他小组按时、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

3. 中期集体指导:

在活动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 可以让每一小组都停下来, 一起进行指导或者纠正,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4. 后期范例点评:

有一些组已经完成, 而有一些小组还停滞不前时可以用已经完成的小组作为范例进行点评和分析, 以达到指导未完成小组的目的。

四、指点江山, 多元评价

我们在活动总结和评价时不能只看一点以偏概全, 也不能只表扬个体而忽视集体的作用。要给每一位同学恰当的评价, 指出其不足, 表扬其长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智能的独立存在或明显或潜在地表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在某些智能较强的同时也必然存在某些弱势智能, 反之亦然。

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 可以以教师点评、学生互评、集体评价、个别评价、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形式开展, 尽可能的展示每一位同学的才能。

五、精彩纷呈, 成果展示

活动后学生成果的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展示交流中还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 互相取长补短。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 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 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篇4: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关键词:小班化;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08-001

小班化教学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常年任教初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师,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在初三年级的开展,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甚至对所面临的中考数学考试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怎样才能让探究性学习不再只是个形式?综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我校数学组集体讨论研究的方案,提供以下策略供同行们参考。

一、了解学生,精选课题

数学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事先做很多调查以及准备工作,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每位学生的性格、气质特征,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状况,学习态度等都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查和了解。

在结合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教科书的安排,配合教学进度精选课题。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的数学中可以配合平时课堂教学的课题有:三角形三线性质探究、折纸与证明、“坐高”的差别探究、不同的计算器求方差、标准差方法的探究、图形规律探究、我们身边的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方法探究、韦达定理的内容及应用探究、怎样才能赚钱?(销售问题)、垂径定理的拓展探究、制作冰淇淋纸筒等等与教材配套的,内容丰富的探究性活动课题。这些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补充。

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进行,在激烈而枯燥的初三学习中不定时的进行一次有趣的数学探究性活动,也不失为一次精神上的调剂,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收效,能解决平时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譬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这一教学单元的讲解中,学生对销售问题一直似懂非懂,我组织了一次体验式的探究性学习“怎样才能赚钱”?让学生自己做了一回老板,既体验了生活,又深入了解了销售问题的实际情况,解决了班级学习的实际问题。

二、合理组织,优化小组

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特别的个体,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小组划分时,绝对不能老师说了算,采取“一刀切”的武断做法,在分组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合理搭配,并结合学生推荐、自荐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

活动的组织也很重要。我在组织 “怎样才能赚钱”的探究性活动中,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合理搭配,从而保证了活动的效果,让每一个小组既有活力,又有效率。

活动的安排分以下几个步骤:

1.人员分工:班委会成员一共7人,组成商品资源中心,负责提供全班的商品。 商家人员4人一组,分为4组。组内一人为老板,负责制定进货、销售计划,并进货;一人为市场调查员,负责调查市场供需情况,及时给老板提出调整价格等建议;一人为销售部经理,负责销售商品;一人为会计,负责账务管理,计算盈亏情况。 其余 12人为客户,负责买东西。

2.准备工作:由班委会成员负责备货,包括:铅笔、橡皮、作业本、书籍、食物模型、代币券等的收集和制作。

3.开店:由老板汇同组员商量后决定自己开什么样的店,然后进行进货、制定销售计划、商品宣传等活动。

4.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销售大体验,班级的12位客户,每人持有一定金额的代币券,买一些自己认为需要的商品,开店的老板坐镇在自己的店里策划促销方案,销售经理负责把商品卖出去,市场调查员调查各店销售情况,提供销售信息给老板,让老板改变销售方案,以便提高销售量,增大销售额,活动最后由各店会计计算盈亏情况,上报给我,并拟定了一份自己认为最好的销售方案。

5.每组选派人员汇报自己销售的情况,以及成败原因分析,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活动感言。

通过这次活动,让很多对销售这一实际问题始终弄不清楚的同学豁然开朗,一位同学急不可耐地说:“原来利润是要减去成本的!”这让困扰一些同学很久的难题迎刃而解。

三、教师参谋,适时指导

教师的指导可分为:

前期辅导:就是把自己可以预见的困难在课题分组研究前进行集体辅导,以帮助同学们能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间期个别指导:在活动中发现某一小组有困难或者问题,及时指点,提高研究效率,减少同学的盲目探索。

委托辅导:发现一个小组已经或者基本完成探究任务时,委托这一小组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参加其他小组的活动,以帮助其他小组按时、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

中期集体指导:在活动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让每一小组都停下来,一起进行指导或者纠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后期范例点评:有一些组已经完成,而有一些小组还停滞不前时,可以用已经完成的小组作为范例进行点评和分析,以达到指导未完成小组的目的。

四、指点江山,多元评价

我们在活动总结和评价时不能只看一点以偏概全,也不能只表扬个体而忽视集体的作用。要给每一位同学恰当的评价,指出其不足,表扬其长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更有利于我们展开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多元评价。

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可以分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集体评价、个别评价、过程评价、总结评价等。评价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分为:过程中的点评、互评、个人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展示、当堂反馈测试、知识竞答等,尽可能的展示每一位同学的才能。

活动后学生成果的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展示交流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篇5: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摘要]:在当今深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代名词。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如今,我市小班化教学的适时推开,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可能,本文通过笔者在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阐述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关键词] 小班化 科学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小班化教学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境交互创设了最佳的时空,它在特定的范围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合理配置,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开发的最大化,更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小班化教学由于时空的重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频度大大加强,为教学的合作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小班化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培养他们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上,在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以及互相学习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小班化合作学习的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班化合作小组的建立是学生学习能力资源的整合,而并非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划分。在一个小组中包含了各种能力的学生,使各小组学生的学习、实践、探究能力总体水平达到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科学学科特点,可以采用按座位就近组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组合两种形式。

1、按座位就近组合

按座位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位,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时组合,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位,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便。这种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分组讨论,一般在课内的活动就可采用这种组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2、按学生的群体来组合

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群体”,由于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

0 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3、按任务为中心来组合

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一般以2至6人为宜。以这种方式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往往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更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种小组组合方式往往是被用以课外的合作学习。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在学习时间上也可有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丰富多样的题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进行“赵家镇香榧资源的探究”、“东溪水电站能量转化探究”等课题研究时,我就是以自由小组合作形式利用课外时间分头从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调查和相互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或以合作形式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小班化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一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决策者、学习调控者:例如,为使合作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合作学习尤其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应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奋和成功。因此教师必须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例如教学“物质的溶解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得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参与小组学习,有目的地帮助学困生,激励优秀生,及时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作适当地引导,通过教师的参与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均能有所发展。同时通过教师的参与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当然作为合作者,教师应做到学生能表达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同时,为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交流,营造一个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合作环境。

三、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组织

1、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组成的小组就可以通过研究学习目标,明确主

1 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实现信息在小组的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学习,尝试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在讨论时,可以有小组长指定一位学生做作中心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也可以是各组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经过争论、比较,最后优化出答案;更可以由各位组员依次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在讲授《水的浮力》一课,我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浮和沉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用牙膏皮、橡皮泥、小瓶都得出结论。空瓶加盖放入水中是浮状态,拧松盖让水进入瓶子则变为沉状态;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状态,捏成薄片或船形、盒形则变为浮状态;铝片平放入水中是浮状态,捏成一团竖放水中则变为沉状态。整节课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有许多标新立异的想法和做法。再如教学第五册《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时,我取了锌、铁、铜三种金属和盐酸、硫酸二种酸类,围绕“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个主题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合作小组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按学生逻辑思路教学设计开展主题探究:两种典型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氢气→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氢气呢?(问题一)→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何排列呢?请同学设计实验检验一下?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它们的强弱呢?(问题二)→又如何来排列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呢?你又是依据什么来判定这些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请设计实验来验证(问题三)→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2、适当点拨、交流学习

小组成员通过探究,阐述各自观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再在课上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这时学生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下去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要认真的观察,仔细的聆听,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程度作到心中有数。当学生在什么地方卡住时,教师要含蓄的提醒,微妙的暗示,甚至是告诉学生原因,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当学生的认识有了偏差的时候,教师通过反驳式的点拨可以及时地拨正学生的学习方向,防止学习的偏差。例如:教学《杠杆》一课时,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动手积极,大胆发表意见,通过实验了解了杠杆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学生更透彻、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并能在实际中去运用它,可把学生带到户外,拿撬棍搬石头,用杆秤称物体,用扫帚扫地,用钓鱼杆钓鱼,用剪刀、钉锤等等。在事实面前,学生不仅对杠杆应用理解更深,而且学会了生产技能,此时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用力的感受,讲讲这是什么道理。让学生了解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这样,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学会了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学会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3、及时总结、反馈结果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暂告一个段落的时候,要做一个适当的信息反馈。教师要充分肯定合作的成果时,还要让学生讲述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发表的意见要代表本小组的共同智

2 慧,不能以个人的意见为中心。如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发表的答案模糊不清,教师要引导学生经过辨析比较,找到最佳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呈现多样性,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

四、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能否达到某个小组目标,而且关键在于它能否提高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力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否则合作学习应有的教学效果就难以体现出来。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对小组过程学习的评价可以通过填写小组情况反馈表,就能较好的反映出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可采取个人评估和集体奖励相结合且以集体奖励为主的方法,鼓励组与组之间开展竞争。例如,一次实验、一份报告、一篇文章、一次练习、一份表格的完成或一组问题的解答,小组成员接受同样的分数;或对小组每一成员的学习结果进行单独检测,对测验较好的成员以及平均分较高的小组进行奖励。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应逐步加强。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搜集资料、学会了讨论问题、学会了表达观点、学会了竞争合作。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在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创造性活动。从中也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 《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1期。3.《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肖川

4.《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时绮等译

篇6: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农村小班化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班化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小班化教学下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作 者:宋仁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板桥镇第二小学,210039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教育改革   小班化课堂   合作学习 

篇7: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摘要】由于当下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呈现小班化的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应对新的教学形势。如何根据地方化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探索发展的课题。老师应该改变课堂中学生以静为主的课堂原则,加入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本文讨论了四项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班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本互动,将教材内容生动化

学生数量的减少,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的机会,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使得老师能够较好地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学习进行关注,更充分地掌握学生所展现出的特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与培养,使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环境得到保障。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注重“老师怎么教”,现在应该转为“学生怎么学”,老师在课堂中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对课本进行自主化研读,老师在进行辅导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掌握,有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知与掌握。

例如在讲解《故乡的河》一文时,文中有很多主人公对于童年趣事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活泼,学生在诵读的时候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理解力与想象力的拓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孩子们对课文中的场景进行模拟与想象,并将想象后的场景进行描述,比如主人公在“叉鱼”的时候会不会摔倒、叉到的小鱼会不会把主人公的衣服弄湿等等,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充满活力与童趣的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感悟。老师要在孩子们进行想象的时候,在一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打破班级限制,加强班级之间的互动交流

班级中较少的学生数量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化成长与学习,学生的学习机会与空间都更加充足,受到老师单独指导的机会也比较多。但是,班级规模的缩小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会对学生的多样化成长环境造成限制。为了改善小班化教学不利于学生构建主体意识的情况,应该加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联动,将各个班级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交流,更加利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交流活动的拓展。

通过加强班级之间的联动来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班级与班级的成员之间更加互通与流动。比如,学校在举办图书交流的时候,会要求学生将各自心爱的读物进行汇集整理,再挑选较好的书籍作为班级阅读的范本推荐给学生。一般教室里都会设一架展示柜来展示这些书籍,老师可以把书柜的位置由教室一角转移到教室门口,使各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对这些书籍进行观摩与借读,打破传统教学中班级的独立性,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交流范围的增加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提高他们的选择、交流、思考、阅读等方面的独立选择能力,这也是加强班级与班级之间联动性的意义所在。

三、小组合作,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本职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上,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老师的教学方法将会决定学生在面对学习时的态度,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学习都要重要影响。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平等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与引导。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行预习与阅读、课中自主思考与练习、课余自我总结与检测等,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与习惯,重视自我学习的表现,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存在差异,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方分组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对学生展现的层次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搭配原则。在进行课堂活动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明确小?M成员之间的分工,使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且拥有适合自身学习水平的活动任务,使学生的差异资源得到平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组内竞争与组间竞争,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展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在倾诉、交流、讲述、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班化教学理念具有先进、高效的特点,对于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内容及过程都有较好的改进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转变,老师成为教学中的辅导者与指引者,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都极为有利。

小班化教学更加有利于老师进行因材施教,老师将学习主动权更多地分配给学生以后,便可以有时间及精力给予学生更全面与细致的关注,对学生特性的了解与掌握也更加充分,从而利于老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师生关系也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可以得到激发与加强。老师也可以通过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弱项,深化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要点与难点。小班化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着积极作用。

五、结语

面对当前农村小学所呈现的学生数量少等特点,小班教学是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优化小班化的课堂环境与组织形式,对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老师可以更全面地因材施教,通过课堂教学的分层处理与课中练习反馈,构建高效、科学的小班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8: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一) 科学合理, 科学分组

一般分成4人组。在分组时, 教师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可考虑两方面:一是争取小组间零差距, 做到每个小组实力相当;二是小组内部的成员要存在异质互补, 是指把各种有特长的学生划分到同个小组内, 使其可以取长并补短, 努力实现最佳组合。科学分组可实现小组互帮互学并分步讨论, 加强课堂的交流与互动, 也能够帮助各小组在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开展竞赛活动。

(二) 教师要尊重学生, 坚持以生为本

在确保每个小组基本保持均衡的情况下, 教师在分组时还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意愿, 对于一些出现暂时性相互排斥的学生尽量不要划分在一组, 避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而对小组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造成影响。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一些学生, 教师要将其划分至对其持欢迎或中间态度的小组内, 帮助其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三) 分组要适时进行调整

划分的每个学习小组, 并非一成不变, 教师一定要按照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调整内容可包括组规、组名、组训和小组发展目标, 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下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 合理选择小组长

在小组学习中, 小组长是核心。在选择小组长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意愿, 可通过自荐以及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避免直接指派。小组长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第一, 是小组内学习的骨干以及积极分子, 要具备良好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第二, 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第三, 要能够主动帮助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同学。在学生共同意愿的前提下产生的小组长, 才能真正成为小组的核心, 带动组内成员共同进步。

二、加强小组建设与巩固

(一) 对小组长加强培训

第一, 在课前由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目的在于使课堂学习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 使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第二, 定期由班主任为其培训。班主任在每周都安排固定的时间, 与学习组长以及常务组长加强交流, 在了解班级学生思想状况、学生动态、学习情况以及每个小组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等, 并和各个小组共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帮助组内每名学生共同进步, 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第三, 不定期由任课教师来培训。任课教师可按照教学需要, 随时将学科组长召集起来开会, 对本学科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 并商议解决的方法。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完成后, 教师要充分挖掘小组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鼓励其自主地去开展小组管理与小组学习活动。

(二) 对小组的凝聚力进行培养

小组的凝聚力, 主要体现在期望组内成员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中包括亲密无间的友谊关系、不甘示弱的团体意识、组内成员个人能力展示欲望等方面。小组的建设与巩固工作中, 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提出成长期望, 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展示愿望以及团体意识等, 促进小组学习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进行。

三、对各学习小组要加强评价

一是课堂上的随堂学习评价。课堂上的随堂学习评价, 是授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流程, 对以下环节进行相关的评价:第一, 进行预习检查, 对学生上节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第二, 课堂学习状态, 组长认真负责, 小组成员讨论积极, 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第三, 课堂展示情况, 要求组内成员要积极、主动且快速地进行定位展示, 声音洪亮, 语言得体, 形式灵活多样。第四, 当堂达标, 当堂检测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教师批阅的作业及书写情况等。这个评价是由学科班长按照课堂情况对各个小组进行评分, 每个小组内的学习组长根据组员的课堂表现对其进行打分, 再对各小组综合得分和组内成员得分情况进行每周汇总, 并安排专门的位置公布最终的成绩, 激励各小组不断进取, 共同进步。

二是课外常态评价。此评价主要目的是注重学生课堂之外的各方面的发展。我校要求课外小组活动要和课堂一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以课堂知识为中心来展开,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规范。此项评价涉及学生的自我管理评价、参与活动的意识评价, 组织活动的能力评价, 关心班集体及同学和文明礼貌方面的评价、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和学习能力评价等。综合课堂和课外每五周班级奖励一次, 每学期学校奖励一次, 都以小组为单位设奖, 不再设三好学生奖。

总之, 组建小组、小组建设以及管理、评价是有机且有序的一个整体。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将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在小组学习这样的小班化教学活动当中, 提升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改变学习方法, 通过共同努力提升学习信心, 实现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玉玲.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常态[J].华夏教师, 2014 (11) .

上一篇:观看口罩抗疫单元剧心得感悟下一篇:“环境创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