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监办职能

2024-06-17

安监办职能(共9篇)

篇1:安监办职能

安监办职能

1、研究提出安全生产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的建议;监督检查、指导、协调镇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全镇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督查;组织协调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承办全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和重要活动,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承办镇安全生产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2、综合监督管理全镇安全生产工作。制订全镇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定期分析和预测全镇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协调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3、依法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行业)和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及其安全生产条件和有关设备(特种设备除外,下同)、材料、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行为进行监督;依法监督检查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

4、依法监督检查上级部门审批的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情况;

5、依法监督管理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生产工作;

6、组织、指导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协助上级部门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工作,依法组织、指导并监督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工作和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主要经营管理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考核工作;监督检查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7、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交流与合作;

8、承办镇人民政府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篇2:安监办职能

第31号

《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职责规定》已经2007年8月19日第17次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9月1日起实施。《〈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确定的铁路管理机构职责规定》(铁道部令第23号)同时废止。

部长

二○○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刘志军

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职责规定

第一条 为贯彻《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30号)和《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1号),确保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安全监管办)依法履行职责,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铁道部所属各铁路局加挂“××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依照《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和《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管理权限和程序,履行铁路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运输安全监督检查、行政许可、事故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和相关行政处罚工作。安全监管办具体管辖范围由铁道部确定并另行公布。

第三条 安全监管办主任由各铁路局局长担任。安全监管办副主任由分管安全、应急管理、运输、客运、货运、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和法律事务工作的铁路局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根据铁路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调整或职务任免,安全监管办主任、副主任相应进行调整,不履行任免手续。

第四条 安全监管办主任负责安全监管办的全面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本区域内的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督促检查有关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组织研究部署本区域内的运输安全监督检查、行政许可、事故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和相关行政处罚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签发安全监管办重要

法律文书和重要文件。

(四)国家法律法规及铁道部规定的其他职责。安全监管办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负责与其分管业务有关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对分管的工作直接负责。

第五条 安全监管办的安全监察部门负责管理本安全监管办的日常事务。具体职责是:

(一)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工作关系,统一管理安全监管办文件、安全监管办印章以及行政处罚专用印章。

(二)负责运输安全执法人员管理,具体包括执法人员资格的初步审查、考核和日常培训,执法证件的发放、管理以及对其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

(三)协调指导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工作管理制度,统一受理行政处罚案件,对不当行政处罚行为提出纠正建议。

(四)建立健全有关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管理制度,参与事故调查,草拟事故认定书;负责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负责对参与事故调查人员的教育培训及监督检查。

(五)安全监管办规定的其他事务。安全监管办派驻各地的安全监察机构承担安全监管办指定的运输安全监督检查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六条 安全监管办的运输、运输安全监督检查客运、货运、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土地管理等专业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各专业领域的、行政许可审查及监督检查和相关行政处罚职责。安全监管办各专业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参与、配合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提出事故处理意见或建议,督促事故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

第七条 安全监管办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事故相关情况,保证与铁道部、地方政

府及相关部门、基层单位信息畅通,协调铁路有关部门、单位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置事故时的具体工作。应急救援指挥部门负责组织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和救援工作规则,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督促落实有关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各项要求。发生事故后,应当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负责现场组织、救援指挥工作。

第八条 安全监管办的法律事务部门负责管理与安全监管行政行为相关的法律事务。具体职责是:(一)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送达行政许可决定,对涉及或可能涉及行政许可的文件及法律文书进行合法性审核。负责行政许可工作统计、分析和报告,管理行政许可专用印章。(二)对安全监管办履行法定监管职责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组织研究处理有关行政争议案件,对安全监管办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安全监管办规定的其他法律事务。

第九条 安全监管办发布有关安全监督管理行政事项的文件和法律文书,应当使用“××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名称和专用印章。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制作行政许可文书,应当使用“××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行政许可专用章”。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行政处罚专用章”。安全监管办人员行使相关行政管理职能时,应当使用“××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工作证”。行使相关行政处罚职责时,还应当出示铁道部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运输安全执法证”。安全监管办履行行政处罚职能的人员应当具备铁道部统一规定的执法资格。实施行政处罚时,使用统一的法律文书和专用罚款票据。法律文书格式由铁道部统一规定,专用罚款

票据由铁道部统一向财政部领取。罚款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条安全监管办履行法定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所需经费应当纳入预算,对其工作条件应当予以保障。

第十一条 安全监管办应当建立健全运输安全监督检查制度、行政许可配套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相关行政处罚工作规则,加强对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严格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依据法定程序开展工作。重大行政管理事项应当经安全监管办领导集体研究决定。

第十二条 铁道部应当加强对安全监管办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铁道部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督促安全监管办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和工作部署。发现安全监管办有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十三条 安全监管办对依法履行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职责,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安全监管办的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或行政不作为等行为的,铁道部或安全监管办应当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铁道部负责解释。第十五条本规定自2007年9月1日起实施。《〈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确定的铁路管理机构职责规定》(铁道部令第23号)同时废止。铁道部其他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内容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主题词:交通 铁路 安全 管理 令

分送: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部属各单位,各铁路公司

篇3:地方金融办监管职能探讨

自2002年12月北京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挂牌成立至今以来, 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 (不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都已经成立了省级政府金融办公室。地方金融办的设立, 一定程度上规范和促进了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间接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 由于地方金融办职能划分不尽明晰、功能不尽完善, 导致监管的冲突和权责不对等问题也相当严重。地方金融办设立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解决2002年以前由于人民银行监管体制的调整导致的对地方金融监管的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2002年以后, 各地地方性和新型金融行业的兴起, 使更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设立专门的处理金融事务的机构的必要性。另一个层面上来看, “一行三会”的垂直监管, 极易忽视各地金融发展的非对称和不同的需求, 这就导致各地有自立门户制定区域金融规划及管理措施, 配置金融资源, 考量区域金融的社会需求, 促进地方金融市场发展的冲动。

二、各地金融办职能概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 到2009年底,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有26个成立了金融办, 全国283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有222个成立了金融办, 还有许多县市级别城市也成立了金融办。下表中我们统计了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办的职能范围, 我们看到:

1.几乎所有省市的金融办的职能都涵盖了在本地制定和实施金融法规、规划, 统筹本地企业融资上市, 协助“一行三会”进行金融监管的职责 (见下表) 。

2.有半数的地方金融办明确了对地方性小额担保和信贷公司的监管职责, 这一职权是在2008年5月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下放给地方政府金融办的, 《指导意见》中同时要求, 地方政府必须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处置责任。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 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信贷征信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这样的职能安排实际上是将小额贷款公司的行政管理权下放给了地方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保留对小额信贷公司的业务监管权限。

3.上海和辽宁等省市将本应由国资委进行监管的地方金融国资的监管权限托管给了金融办。根据上海方面的托管协议:上海市国资委仍然是上海市政府直接委托的上海市地方金融国资的出资人和监管人, 上海市金融办作为上海市国资委的委托监管单位, 对辖区内的金融国资实行全面的监管, 并且承担相应的国资的保值增值责任。

4.少部分地区的金融办还承担金融人才引进的职责。

三、金融办职能的冲突和问题

1.维护地方的金融权益从初始就是各地金融办成立的目的之一, 各地金融办都拥有本地金融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权利, 如果职能划分不清晰, 那么不可避免的, 地方为了逃避中央的监管或是与中央争利导致地方金融法规与中央相抵触。后果是中央的金融政策在各地得不到有效落实, 且各地盲目发展本地的金融业, 导致盲目建设和金融风险的集聚。

2.在地方上, 金融办实际上既承担了裁判员的角色, 又承担了教练员的角色。这体现在: (1) 金融办一方面作为地方金融法规政策的制定者, 一方面又有监管区域内金融国资并且统筹企业融资的职责, 更有甚者上海还要求金融办“承担相应的国资的保值增值责任”; (2) 一些地方的金融办还被要求负责本地金融人才的引进。这些都反映出地方金融办在地方金融促进和监管职能上的混淆。

四、金融办职能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发现, 金融办职能定位上主要有两个不清晰。第一个不清晰是中央和地方职能划分的不清晰, 第二个不清晰是地方金融办本身的定位不清晰。我认为, 解决地方金融办职能不清晰有以下两个途径:

(1) 清晰划分地方金融办与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一行三会”主要关心的是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虽然也为地方金融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但在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防范之间难以兼顾和平衡, 尤其是当地方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出现明显的矛盾时, 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向金融监管方面倾斜, 无意间忽略了地方金融发展。金融办的产生从根本上说还是各地为了维护自身的金融权益, 发展本地金融。那么就没有理由给予地方金融办金融监管的权利。或者说金融办也应在现有的法规框架下服务促进本地金融的发展, 而不是通过制定新的规则或是通过歧视性的监管来促进本地金融发展。中央金融监管机构负责金融监管, 各地金融办在现有的法规和监管体制下负责本地金融服务, 这样就清晰界定了地方金融办和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

(2) 在地方层面同时撤销金融办的监管权利, 将金融办打造成专门为本地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服务的政府机构, 让金融办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金融行业的“教练员”。地方金融办代表本地金融行业的利益, 一方面服务本地金融行业, 一方面协调地方金融行业和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将金融办定位成地方金融行业的“服务员”, 地方金融行业和中央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博弈中端”, 使金融办更好地为地方金融发展服务。

摘要:从2002年北京市金融办成立以来, 9年间全国各地金融办遍地开花。但是金融办的职能定位却一直不甚清晰。本文首先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办职能作了鸟瞰, 而后分析各地金融办职能划分上共同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金融办职能划分提出了政策建议。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 能够为各地金融办职能定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办,职能,定位

参考文献

[1]贺强.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宋文昌.金融市场秩序、伦理规制与有效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3]王方艳.地方金融办扩权潮起.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 7月31日.

[4]刘兆琼.实体化与主导权上海金融办扩编.经济观察报, 2009, 6月22日.

篇4:安监办职能

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必须分离国企办社会职能

纵观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发展历程,一批传统国有企业通过深化股份制改革,较好地处理了主营业务发展与辅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问题,使企业甩掉了深重的社会包袱,焕发出新的活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仍有大批的国有企业由于承担社会职能过多、负担过重,改革发展进程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与目前中央提出的“对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将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推进以股份制改造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国企改革,首先要减轻国企的社会负担,尽快移交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该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尽快移交政府,使企业轻装上阵。老的国有企业同新型企业相比,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职能包袱,就像一个妇人带着前夫留下的几个孩子嫁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这些问题解决不到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就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因此可以说,推进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和与主业关联度不高的产业实施剥离改制,是深化以股份制改造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国企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革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形式和问题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中起到了经济命脉的作用,对我国国防建设、振兴国家经济、维护国家稳定和就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国企在建设中受计划经济指导和建设初期的生活需要,有的企业逐步发展为一座城市或者城市的一个区划。这使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大多数国企因大而全成为一个小社会。以笔者所在的企业北方重工为例,作为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北方重工所处的内蒙古包头市,在建设企业时还没有包头市,当时工厂组建时要统筹考虑职工看病、职工子女上学、职工家属及子女就业、职工生活区福利、厂区和生活区的治安稳定等,所以工厂建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工技校、职工中专、职工大学、招待所、职工医院、公安武装部门、退休管理处、生活区的供暖、供电、供水职能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管理职工家属就业的管理部门“五七营”、负责职工子女就业的管理部门劳动服务公司。

改革开放后,类似北方重工这样的国企既要面向市场开拓发展、自负盈亏,同时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困难,企业微小的利益,很难承担这样沉重的社会责任,也影响到主业核心业务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企业都在困境中生存。尽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若干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如企业公安、教育移交地方政府、“三供一业”、离退休管理职能移交地方政府,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各地区由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同时在管理体制上、思想观念上、政策理解上存在差异,从而在实际执行和推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国企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探索实践

近十几年来,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一直在不断探索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根据国家债转股的政策,国家把银行债权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股权的形式投入国企,使一些国企由单一股东变为多个股东,资产管理公司以股东身份参与国企的重大经营决策,债转股企业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使经营层、监督层、决策层职能分开,互相制约。这一方面减轻了国企的债务负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企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转变。可是,由于许多国企仍担负着大量的社会职能,以及沉重的历史包袱,大部分债转股企业并没有完全走出困境。

但国企股份制改革仍然在探索中前進,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有些国企经过不懈努力,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的股份制改造,实现了股权多元化。有些推进股份制改造比较成功的国企,采取先从母体企业拿出部分优良产业和优质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新的股份公司,实现IPO上市后,建立起良好的资本融资平台,通过增发收购的形式逐步实现母体内其他产业行业进入上市公司,国企的社会职能负担部分等待国家出台政策逐步处理。还有的国企采取主体企业主营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整体上市的方式,同时积极移交社会职能,剥离和关闭不良资产和产品、产业,对不能移交剥离和不能关闭的行业进行改制分离,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同时对大量剥离资产、社会职能和历史负担,组成新的承接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从而使原主体企业主营业务能够真正推动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轻装上阵,走出困境,实现健康发展。笔者所在的企业北方重工,近年来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探索谋划股份制改造之路的。其主要做法:

一是社会职能移交。在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商配合下,成功实现了普通义务教育和公安、职工家属区供热、供水以及职工医疗保险社会化,相关资产、人员、管理职能完全移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目前继续推进离退休管理职能的移交。

二是辅业改制剥离。对华隆公司(厂办大集体)、华中公司(安排职工家属就业组成的公司)进行公司制改造,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支持其两级企业进行改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实现人员身份置换。

三是其他社会职能和非主营业务整体打包承接。对暂时无法移交和改制的社会职能以及部分土地资产、长期投资和人员,组建新的公司进行承接管理并继续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

四是同步推进主体企业主营业务股份制改造工作。原主体企业以私募方式引入的六家战略投资者出资6亿元,与原有的三家股东一起,共同组建了股份公司,建立了较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正进行IPO上市的准备工作。

nlc202309011519

分离国企办社会职能工作的实际效果

北方重工分离企业办社会的实践表明,分离企业办社会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减轻企业负担收效最快的举措,有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可以体现在:

一是国有企业进一步减轻负担,轻装上阵。通过一系列社会职能移交和辅业改制剥离工作,该企业有效地减轻了社会负担,实现了轻装上阵,自2010年以来主营业务已经实现了连续4年盈利。

二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或核心业务的结构优化。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使国企主营业务形成新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企业领导可以更加集中财力、精力发展生产经营,追求经济效益提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率,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为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承接其他未移交职能和辅业管理的新公司。自2009年组建以来,在继续推进部分社会职能移交的同时,还积极转变运营机制,面向社会,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优势,灵活多样开展市场化经营,实现了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平稳发展,保证了职工福利区住房、生活环境的有效改善,保持了人员队伍的稳定,使原主体企业股份公司能够一心一意谋发展,很好地起到了“防火墙”作用,达到了预期效果。新承接公司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开展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保障房建设开发业务;职工医院、企业招待所依托自身特点,均实现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四是促进了社会职能专业化能力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提升。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后,原有企业办社会交由政府专业部门管理,转变为政府办社会,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和投入,加快社区服务网点建设,提升办社会专业水平,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分离国企办社会职能要解放思想规范运作

推进国有企业深化股份制改革、分离办社会职能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像笔者所在企业分离办社会与股份制改造统筹进行,方方面面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好,需要充分研究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项政策,调动内外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尤其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上下必须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组织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加以推进。尤其是在具体实施阶段,既有政府压力,又有企业担心,也存在部分层面、部分人认为企业自办学校、医院和生活服务设施总感觉方便一些,对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有作用的,有的对办社会职能的相关资产无偿整体划拨想不通。因此分离企业办社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同时,还应当有企业主要领导挂帅,甚至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参与,组成强有力的实施团队,才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坚决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战略发展方向,把推进股份制改造与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统一规划、统筹考虑,本着有利于企业和职工的根本原则,对分离办社会的范围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通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配套政策和发展举措,明确各项分离工作的原则、范围、经费来源、资产处置、组织领导、进度保障等,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保证分离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运作。

三是科学合理测算改制成本,安排解决好改革经费筹措问题。改革需要成本,需要投入,特别是像笔者所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采取非主营业务整体剥离交由一个新成立公司承接的方式,其改制成本的准确测算、支付成本的资金费用来源、新公司的生存方式等,更事关办社会职能分离的成败及新公司的后续生存问题尤为重要。为此,在方案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周全,定出具体预案。在此基础上,还要与地方政府接收部门加强平等互利协商,在资产、费用移交和分离方式等方面努力争取理解和支持,制定稳妥的分离方案,以保证办社会职能的有序分离,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是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统筹和协调配置各方面资源。为支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分离企业办社会,企业上级单位一方面要积極与企业驻地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产业战略合作,为企业后续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同时对于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也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使之成为企业移交办社会职能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

四是国有企业改革分离办社会要立足长远,注重发展质量。股份制不是万能的,国有企业必须打破“一股就灵”的幻想,应当充分利用好股份制改造的契机,主动扎扎实实地从实际工作抓起,不断优化和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各项管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核心业务、核心能力,练好内功,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旭东系内蒙古北方装备公司副总经理,贺海清系内蒙古北方装备公司资产运营部部长)

(责任编辑:罗志荣)

篇5:安监办工作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二、建立健全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档案,掌握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级、建档工作。

三、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有管辖权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总结上报安全生产检查情况,分析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形势。

四、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事故隐患,应当予以纠正或者责令限期整改;重大问题应当及时报告。

五、组织督促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参加有资质单位委托县安监局举办的,各种安全生产相关证件的取证和复审工作;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工作。

六、依法监督检查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情况;建立辖区内重大危险源数据,监督检查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

七、统计报告辖区内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参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

篇6:安监办会议纪要

一、听取各科室(大队)10月份工作情况

进入10月份,围绕大排查大整治“回头看”和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各科室(大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办公室:做好《中国安全生产报》和《劳动保护杂志》在我区的征订工作;做好xxxx年度部门预算和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编制工作;做好xxxx年工作情况汇总和谋划xxxx年全区安全生产工作思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次“学安全知识、享安全之福”全民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开展48个责任制单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情况调查工作;参加了市局召开的办公室主任会议。

政策法规科:法制审查方面:10月份共审查案件8卷,其中告知审查17次,决定审查18次,结案审查12次。累计审查案件127件,累计罚款金额373万元。案审会情况:10月召开案审会1次。编印《余杭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汇编手册》和《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手册》。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中心建设方面:对崇贤街道、临平东湖街道进行走访调研,完善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中心“三保、五联”机制,参加区委区政府组织的良渚街道调研活动。按省局《关于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培训取证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做好11月份新领证人员统计、报名工作。

监管一科:危险化学品方面:邀请危险化学品专家对科室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对全区重大危险源单位进行安全执法检查,检查3家单位,发现安全隐患16条,复查企业6家;对杭州大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案立案调查;杭州华泰涂料有限公司未经审批擅自储存危险物品案结案完毕;召集各镇街安监中队和全区546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指导杭州龙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应急演练准备工作。烟花爆竹方面和矿山方面:6月9日乔司非法储存烟花爆竹案件已移交至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完成《杭州市烟花爆竹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规则》草稿;《全区xxxx年元旦、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征求稿;对矿山工程杭州沥青拌合厂进行安全检查。

监管二科:组织镇街参加省局标准化培训班学习和杭州市全员安全培训师资培训班;继续推进标准化工作,本月上报评审25家,全年累计240家,5个镇街完成年度创建任务;根据市安委办要求报送创新创优及市场楼宇创新工作进展情况;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培训8686人,完成计划的128%;组织涉氨制冷企业参加市局培训;完成了省局培训系统年度培训情况统计工作,以及市局培训相关统计;参加了闲林街道组织的诺贝尔公司厂房拆除公评标会议和交通局组织召开的危桥封道会议;将杭州市年度目标责任书的相关考核内容进行了分解,要求各科室查漏补缺;制定我区年度考核细则,明确考核内容。

行政审批科:调整并规范了部分行政审批工作事项,形成《关于调整部分行政审批工作事项的意见》,告知相关科室, 11月1日起实施;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会议上,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相关行政许可工作、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工作和近期我局行政审批事项的调整情况进行宣传贯彻和布置实施;整理及汇总全区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的分镇、街取证情况,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完成了审批范围、基本内容、法律依据、申报材料、办理期限等审批流程的标准编制工作,并上报区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了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行政许可卷宗的整理回档工作;10月份共审核行政审批资料35家,现场审查9家;公布三季度我局行政许可颁证情况。

安监大队:完成4起事故行政处罚工作; 10月份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6家,发出整改指令书18份,立案查处8起;对8份镇街行政处罚建议进行了查处;对部分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情况进行了通报;整理创满意基层站所资料;接待成都温江区安监局来我局学习考察。

二、听取各科室(大队)11月份重点工作安排

办公室:完成xxxx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思路和xxxx年度工作情况初稿;配合做好市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相关准备工作;继续做好xxxx年度部门预算和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编制工作;研究区级层面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编制xxxx年度宣传工作计划;编印安全生产专版。

政策法规科:做好行政处罚案件日常法制审查工作;继续做好公共安全监管中心推进相关工作,重点就试点街道基层监管中心实际运行工作进行督促指导、总结经验;会同办公室做好镇街安监员执法证申领相关工作;制定本机关行政强制执法流程,规范审批程序和相关法律文书的使用。

监管一科:继续做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单位的安全检查;做好矿山、烟花爆竹企业日常安全检查;做好杭州大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案结案工作;《全区xxxx年元旦、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征求意见后报区府办;《杭州市烟花爆竹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规则》草稿征求意见修改后报杭州市局;对乔司等四个重点街道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调研;召开烟花爆竹行业协会检查队的工作会议;指导水务公司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带领相关部门外出学习。

监管二科:继续推进标准化工作;做好创新项目的宣传报道;做好机械制造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做好培训收尾工作;做好xxxx年度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台账;做好科室年度工作总结和谋划xxxx年工作思路。

行政审批科:督促各行业主管单位及镇街自查年度有限空间专项整治情况,并上报xxxx年度有限空间监管工作总结;开展xxxx年度行政许可案卷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矿山企业负责人、安管员复训工作;做好行政许可相关工作;参加市局业务培训。

安监大队:完成相关事故调查工作;按监察执法计划开展执法监察工作,重点是“C”级企业的检查;做好整改到期的复查工作,督促完成整改;做好镇街的行政处罚建议和投诉举报的查处工作;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状况通报情况进行追踪检查。

三、近期有关工作安排

篇7:安监局职能

1、负责起草安全生产方面文件,规章和政策,拟定安全生产规章规程和安全技术标准,并负责组织实施。

2、负责拟定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危险化学品的行业规划;负责制订全市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并实施监督考核。

3、综合管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分析和预测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依法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指导、协调和监督煤炭,建设、公安、交通、消防、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承担的专项安全监督、监察工作。

4、负责发布全市安全信息:综合管理全市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统计工作,组织协调死亡2人以下(含2人)事故的调查处理,并负责调查上报批复结案。

5、指导、协调全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监督检查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负责有关设备(由其他有关部门承担的锅炉,压力容器、电梯、防爆电器等特种设备除外)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安全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的资格认可申报工作。并负责监督检查。

6、负责全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管理干部、厂长、经理培训考核工作;依法组织、指导并监督特种作业人员和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安全资格考核工作;指导、监督企业,实施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7、监督工矿商贸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和安全生产条件、有关设备材料,安全管理工作,劳动防护用品合理配发监督监察工作。监察劳动防护用品市场销售工作。

8、负责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监督检查企业职业危害的预防治理工作;监督检查重大危险源的监控,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组织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的查处工作;组织指导,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及事故应急救援等工作。

篇8:安监办职能

出版社作为市场发展的主体之一 ,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 , 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完善运行机制和规范操作流程 , 总编办在出版社运行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 因此 , 应充分合理地运用总编办职能 , 使总编办更好地为出版社的发展服务。

1 编辑流程与总编办的协调功能

一本书的编辑流程非常的复杂 , 从选题申报到进入编辑流程 , 经过三审三校 , 最后到检查样书和图书归档。然而 , 出版社每年都要编辑上百乃至上千种图书 , 这些成百上千个编辑流程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作系统。出版社总编办起枢纽作用 , 在图书编辑中 , 能准确地掌握编辑们的生产计划、业务特长和工作作风 , 依据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 能够合理规划生产进度 , 并且直接掌握和协调图书生产进度 , 不仅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 还能够使社长和总编把注意力转向发展规划、选题和图书质量等方面 , 进而改进和完善编辑队伍。对于实行ERP管理系统的总编办 , 主要处理监控和管理出版流程的进度、信息的完善以及如何处理特殊情况等问题[1]。

普通出版社在出版发行的过程中 , 要想使每一个环节更好地衔接在一起 , 就应充分发挥总编办的职能。例如 , 签订合同、完善审稿意见、书号申领、cip申领、支付稿酬和完善出版档案 , 申请项目资金 , 最后到图书的评奖申报等 , 都需要总编办的参与才能有效完成。

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出版社 , 总编办的职能不会涉及具体稿子的编排与审核 , 然而 , 利用ERP系统将会监控到整个图书编辑流程 , 以此通告出版社各个部门的生产进度 , 进而提前做出规划方案 , 为出版社发行出版扫除障碍。

2 规范管理与总编办的服务职能

2.1 选题审批制度

相关文件明确指出 , 出版社应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 严格遵守出版社的相关法律规定 , 对于重大图书的出版 , 应严格上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选题内容 , 总编办熟悉申报的要求与流程 , 负责选题申报工作。

2.2 三审三校制度

相关图书管理文件规定 , 审稿环节是编辑工作的核心 , 通过出版社的发行规定 , 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稿件内容 , 因而 , 选题申报成功后 , 总编办应做好编辑之前的准备环节 , 与编辑进行紧密的沟通、联系 , 稿件上交之后 , 做好三审工作 , 三审制度是出版流程的中心环节 , 不能漏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 同时还要进行三校工作。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出版社中 , 总编办同时还具有生产调度的职能 , 全面分析和考虑责任编辑的主要人选、书稿的学科和基础、编辑的主要背景 , 以及二审三审的人选 , 都需要总编办进行协调和安排[2]。

2.3 书号管理制度

相关规定明确指出 , 对于图书ISBN书号 , 出版社应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 安排专业编务人员对书号进行管理。对书号的日常管理工作 , 出版社应安排专人负责 , 所有图书的申报、书号的实名申领和使用都应经过总编办严格审查。

总编办的规范管理直接影响图书质量的高低和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 , 所以 , 总编办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 但是 , 总编办属于职能管理部门 , 在确保规范管理的同时 , 又不能忽视自身的服务职能 , 因为总编办了解出版社的相关规章制度 , 经常会与上级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 又具备传达下级的服务职能 , 所以 , 总编办的主要职能是将服务意识与规范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 促进出版工作更好、更快的进行[3]。

3 运作效率与总编办的职能优化

由于出版社的编辑工作是成百上千种编辑流程组成的复杂系统 , 因此 , 在出版社运行过程中 , 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和情况 , 在这种形式下 , 由于总编办最了解出版社的编辑流程 , 所以就要有提前预测意识 , 制定管理规划 , 以应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 进而不断提高出版社的管理效率。

在图书进入流程之后, 是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 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市场季节变化的图书 , 选题应依据市场需要、作者要求和生产任务 , 调节和控制出版进度 , 以确定出版周期 , 对于随时出现的新情况 , 应做好具体的调整措施 , 科学、合理的配置总编办的调度职能 , 才会实现出版计划并满足市场需求 , 使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4]。

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积累出版社资源, 主要包括选题、编辑、品牌、营销策略、读者和作者 , 对于一些重要作者资源的积累 , 将关系到出版社信誉、图书品牌、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 所以 , 总编办应建立完善的作者数据库 , 使作者资源不断增多。一些大规模的出版社 , 已经实现信息化的办公方式 , 这有利于数据库的建立、信息管理和统计分析 , 进而为出版社领导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依据。例如 , 在选题实现的机率、考核编辑工作量、图书种类等方面 , 总编办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 利用信息化办公方式带来的优势 , 分析产品的生产进程与变化 , 进而为领导做出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4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总编办的编务职能与工作效率, 我们能够看出 , 总编办在出版社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 总编办贯穿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整个流程 , 对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决定作用。因此 , 现阶段 , 要想进一步提升出版社的工作效率 , 就要充分发挥总编办的枢纽作用 , 优化和完善总编办的管理运行机制 , 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 不断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效益 , 进而使出版社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培华.出版社总编办的枢纽功能应继续强化[J].中国编辑, 2014, 9 (7) :33-35.

[2]唐允, 张金融, 于至岩.总编室人员需具备的意识和能力[J].现代出版, 2011, 7 (6) :112-114.

[3]张露, 梁爽, 李涛.后改制时代总编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出版广角, 2012, 5 (4) :446-448.

篇9:安监办职能

为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提高国有农场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要求,现就推进农垦国有农场等农垦企业(不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推进社企分开为方向,以服务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国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着力消除束缚国有农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国有农场与周边区域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国有农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垦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提供重要支撑。

二、改革目标

从2016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实现国有农场与周边区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共享共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垦地协同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分类实施。立足于国有农场的企业基本属性,坚持社企分开改革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在具体改革内容、改革方式上,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国有农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一种模式。

(二)统筹谋划,政策衔接。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要与国家相关领域改革和民生改善等政策相衔接,与农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方案制定和政策落实,全面系统推进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

(三)积极稳妥,务求实效。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各方面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根据地方和农场的实际情况,明确人员、编制、资产、债务、经费等方面的政策安排,切实处理好改革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稳步推进改革,确保取得实效。

(四)权责一致,协同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按照隶属关系,地方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中央直属垦区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与所在地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组织实施。

四、改革任务

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是指国有农场承担的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非企业经营性事务,主要包括公检法、社会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管理、司法、民政、人武、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三供一业”等各类社会行政性、事业性和服务性职能。

(一)因地制宜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有农场区位条件等因素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国有农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妥善解决其机构编制、人员安置、所需经费等问题,确保工作有序衔接,职能履行到位。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经费保障和人员安置能力较强、具备社会职能整体移交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国有农场将所承担的全部社会职能一次性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原则上以移交前一年底国有农场财务决算数值为依据,对资产进行整体移交,无偿划转,并妥善处理好债权债务关系。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步研究制定人员安置政策,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情况复杂、暂不具备整体移交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分步分项移交的办法。移交过程中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国有农场原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降低且整体水平不低于周边区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远离中心城镇等不具备社会职能移交条件的国有农场,可采取内部分开、管办分离的办法。在地方政府指导下,梳理整合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与生产经营实行机构、人员、资产、债务、财务核算分开。地方政府可采取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赋予国有农场相应的管理权限和提供公共服务。在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和管理下,国有农场具体承办农场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地方政府应科学合理地测算所需经费并安排购买服务支出。

(二)加强国有农场社区建设。国有农场社区是国有农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地方政府要指导农场根据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人口规模、管理幅度等因素,合理划分农场区域内各个社区,健全国有农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国有农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按照《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国有农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指导,并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设置居民委员会,将国有农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以及服务设施等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发挥农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

(三)完善国有农场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应将农场区域范围内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统一纳入规划并明确相应的投资来源,实现与地方统一规划、同步发展。支持远离中心城镇的国有农场,逐步发展成为功能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型小城镇,加强区域资源共享共建,提高区域社会事业整体效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农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四)妥善处理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形成的债务。对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形成的债务,经清理甄别纳入政府债务的部分,应按照政府债务统一要求规范管理。符合呆坏账核销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是落实中央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事关农垦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意见》有关要求,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和分工责任,精心谋划、全力推动。各级农业(农垦)、财政、编制、教育、卫生、民政、公检法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农垦区域内各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平稳过渡,人员妥善安置,改革政策全面落实。各级农垦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为推进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二)科学制定方案。各地要按照《意见》精神,结合本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改革范围、改革内容、改革方式及机构编制、人员安置、债务处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细化3年工作步骤、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任务分工和具体责任人,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得以落实。各省(区、市)实施方案请于2016年12月底前报农业部备案。

(三)强化基础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调查摸底、数据分析、资料归档等相关基础工作。全面梳理国有农场承担的各项社会职能,科学界定职能范围、机构及人员,以改革前一年底的国有农场决算数为依据,核定办社会职能机构的资产、债务、收入及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本建设在内的全部支出),结合拟采取的改革方式,锁定各类职能改革成本及承担主体。在进行资产、债务清查时,账内外挂账的社会性支出均应纳入清查范围。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建立专门档案卷宗,做好资料的保管和利用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和系统性。

(四)建立激励机制。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成本原则上由地方财政承担。为调动地方政府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的积极性,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农场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以及各省(区、市)3年改革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先改后补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另行制定。

(五)搞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加大对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的宣传解读力度,提高改革的透明度,调动各工作主体的积极性。及时总结宣传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全面展示改革成效,完善改革措施,推动改革工作不断深入。

(六)强化监督检查。根据中央深改办统一部署,农业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将建立督察制度,对各地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3年工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各地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导,全面推进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重点加强对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对改革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予以处理。

上一篇:如何发挥好效能监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下一篇:电信运营业重大事故报告规定(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