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

2024-06-19

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共9篇)

篇1: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

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

【关键词】民族 声乐 演唱 语言 训练 技巧

民族声乐的语言运用,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民族声乐演唱的优劣成败。因此,民族声乐的语言练习,也自然成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原则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是为民族声乐演唱服务的,因此在具体训练中,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民族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顾名思义,以民族化为生命与灵魂。所以其语言训练技巧,也必须遵循民族化原则。即“演唱方法大都比较简便自然,嗓音的运用较质朴,随意性很强。从发声生理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民族唱法大体是运用纯真声演唱的所谓‘自然大本腔’唱法。这样演唱其声音与语言结合得很紧密,具有较强的说唱性。歌声音质明亮,发声部位靠前,感情表达直接、亲切、自然”。

(二)情感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以情感为生命与灵魂。我国古代声乐理论始终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并强调情感表达的适度、恰切、自然、真实,要有“分寸感”。主张“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要”[2]。

(三)技巧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在语言运用方面,积累了许多技巧。例如咬字吐字的技巧、字真意切的技巧、收声归韵的技巧、字与字的衔接技巧、四呼五音的技巧,等等。强调“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强调“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讲求“字清为一纯,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讲求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强调语气与重点(情感重点与逻辑重音)等。

二、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要点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要点,有以下几项:

(一)唱好字的音、调、韵

一要唱好字音。字音即字的发声,简称“字声”,也就是字的读音。汉语的字音,由声母和韵母拼读而成。声母大多为辅音,共有21个,又分为七类(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音d、t、n、l;舌前音j、q、x;舌根音g、k、h;舌齿音z、c、s;翘舌音zh、ch、sh、r)。也有些字以元音开头,称作“零声母”。读声母常出现的错误是舌齿音与翘舌音不分,即“四”“十”不分。在传统的声乐理论中,还根据韵母发音的着力部位不同,分为“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歌唱时必须首先把字音唱准,例如“那(nā)英”不能唱成“那(nà)英”“心广体胖(pán)”不能唱成“心广体胖(pàng)”,如此等等,均须注意。

二要唱好字调。字调即字的“声调”,指的是汉字发音时所具有的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现代汉语变古代汉语的“五音”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用“-”“/”“∨”“”4个符号表示。阴平为不升不降;阳平是从低升到高。上声为从半低降到最低,再升至半高;去声为从高降到低。字声唱错,就是所谓“倒字”现象,是歌唱之大忌。例如“相声”不能唱成“响声”,“小品”不能唱成“小频”。

三要唱好字韵。字韵是歌词音乐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必须把韵唱准,不能“跑韵”。

(二)唱好字的头、腹、尾

汉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即声母,字腹即韵母(元音),字尾即收音。要咬准字头、吐准字腹、收好字尾。

(三)唱好重音、衬字

汉语重音分情感重音与逻辑重音两种,必须唱准、唱好;衬字是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元素,也必须唱好。例如“赫呢哪”“巴扎咳”等。

三、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方式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才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古典诗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都与古典诗词有渊源关系,甚至直接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例如《枉凝眉》《卜算子》等。所以进行古典诗词朗诵训练,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二)戏曲唱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也与民族戏曲唱词密切相关,所以进行戏曲唱词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三)曲艺文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也与民族曲艺文词密切相关,所以进行曲艺文词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四)新诗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更有许多就是新诗,所以进行新诗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五)视唱练耳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主要通过“视唱练耳”课进行。在“视唱练耳”教学训练中,要强调语言与乐谱并重,二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以字带声,以声表字,字声交融,相辅相成。

(注:本文为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歌唱语言运用与创新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028)

参考文献:

[1]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62.

[2]付华.古典戏曲声乐论着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207.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篇2: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

悠悠历史数千年,多少风风雨雨,易朝换代,亦不论是繁荣,还是衰落,音乐总和人们相伴。追溯历史到今朝,音乐已从狭小的厅堂走向广大民众生活――即逐渐走出达官贵人的专属,回到本就是起源的民间。可以说,传统民间音乐是其它各类音乐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借助口头形式而得以传播。在世世代代的传播过程中,它经由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并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可以说,它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结晶。据调查统计,我国拥有345个说唱曲种,317个戏曲剧种,17636种民间音乐,以及不计其数的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歌舞音乐的曲目、剧目。这些音乐最贴近普通百姓的欣赏需求和习惯,拥有最广泛的听众。

我们常说既需“阳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它皆是反映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形式。人人都向往高雅的艺术殿堂,因为高雅的音乐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力量和奋发向上的意志。然而,不论它多么的高雅,追根究底,终源于民间。古今中外,源于民间的成大器之作品数不胜数,如此,本文从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两方面作些阐述。

一、器乐方面

最为人们熟知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是伯牙老先生抒怀咏志之作,源于民间思潮,并事先广泛流传于民间,继而登上大雅之堂。也正因为它的古老,以及其所具有的极强民族性,该曲被收录入白金唱片送往外太空参与寻找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如果真的在外太空生活,那么,只有具备广泛的民间性、民族性的作品,才能够为他们所接纳。再如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毫、陈刚曲),是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在呈示部借鉴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的主题;而展开部则运用了京剧中的导板和越剧中的哭板。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人们所熟知的民间故事、地方戏曲中的音乐素材,加之与西洋乐器的完美结合,故而使得《梁祝》家喻户晓,成为中西合璧的旷世之作。当然,这与何占毫、陈刚二位先生的才华密不可分,但民间音乐素材给作者无穷的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钢琴曲《兰花花》(汪立三先生1953年改编)与《兰花花的故事》(叶露先生编曲),主题皆由陕北民歌而出,但两位先生的作品各异,都堪称中华民族钢琴作品之精品。

两位先生借助“乐器之王”的钢琴,将民间歌谣故事娓娓唱来,“唱”出了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与不屈的反抗精神。钢琴协奏曲《黄河》根据冼星海先生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而《黄河大合唱》是以船工调子为素材创作的,因此,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最终素材来源还在民间。再如民乐小调《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等脍炙人口的曲子,也皆取材于民间小调。近几年,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的几位中国优秀音乐家,也在积极利用、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陈其钢为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配乐,来源于民间音乐;朗朗的《黄河之子》专辑,每一首中国风味的钢琴曲都可谓是精品;谭盾的大型交响乐作品《地图》,在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造就了《地图》的成功,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民间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把一粒民间音乐的种子培育成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二、声乐类

采撷民间音乐精华而获得成功的声乐作品亦很多,不论是美声、民族歌曲,还是通俗歌曲,各种歌曲形式都不乏取材、借鉴民间音乐素材的作品。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美声歌曲《负心人》就是一首那波里民歌;《沙丽楠蒂》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红河谷》是一首美国的加拿大民歌;《阿里郎》为一首朝鲜民歌;《樱花》是一首日本民歌……以民歌为素材创作或直接取自民族民间的`国外歌曲举不胜举。我国的歌曲创作也一样。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间音乐尤其体现出民族特色,如号子、山歌、小调属汉民族的歌曲形式,而少数民族民歌又有蒙古民歌、哈萨克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等等。从区域文化上也可以划分出几大色彩区,如西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江汉色彩区、湘色彩区、西南色彩区、客家色彩区等等,这么多的歌曲形式及色彩区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用民间音调加工而成的音乐作品往往成为经典,并在全国范围内甚至世界各地传唱,而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民族、地区。如西北地区的“信天游”流传盛广,它多以表现爱情和诉苦为主,歌曲《兰花花》就是信天游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以其长调的深沉、委婉,气息绵长,诉说和谱写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北京颂歌》以北京地方戏曲音调为主,辅以大量京剧调子谱写而成,还有《乌苏里船歌》、《阿拉木汗》、《走西口》、《赶生灵》、《三十里铺》等等。此外,直接引用民间音调创作的美声作品也很多,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嘎达梅林》等,都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演唱曲目。

篇3:浅谈民族音乐的表演艺术

一、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歌唱技巧

声音能最直接地表现民族音乐的韵律和内涵。科学的演唱为依据人体生理机能的特性,在歌唱意志控制下使发声器官按照字义和音律要求,最佳地运用人声表现艺术。民族音乐关于音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以我国汉语的语音为依据的,我国汉语的语音特征是发音舌位普遍靠前,元音共振中心在口腔前部硬愕部。音乐与语言综合构成的复合符合系统组成歌曲,在生成关系上音乐受语言的强大制约。因此,民族音乐中的“声”,应该是在科学方法训练的前提下,掌握并运用民族音乐的声音个性和特色,使之与汉语、情感、风格、表演等相互协调,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民族音乐的演唱由于音乐结构、作品篇幅等原因,具有旋律跨度普遍较大的特点,因此演员多采用混合声后通道式演唱,即民族音乐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唱法。“混合声”是真声与假声的混合,从声音特点上来说,不仅有真声的明亮、结实和力度,也有假声的通畅、圆润和高位置。民族音乐演唱这一表演艺术是真声色彩的假声或具有假声色彩的真声,它是真声与假声二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头腔、鼻腔、口腔、胸腔、很好的声带闭合、音源以及气息的对抗,形成混合声的全通道和全身的共鸣,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歌唱整体。依据不同的演唱者的条件决定混合声中真声和假声的比例。从当前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三种:真声多于假声的混合声、假声多于真声的混合声、真假各半的混合声。其中真声多的混合声声带张力较强,声音结实、明亮,高声区高亢有力,多适合于演唱北方民歌和民族歌剧,如《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假声多的混合声其声音较柔和、圆润、轻松,上下音区容易统一、低音区较弱,适合于歌剧的演艺,如《江河水》《江姐》等。“真假各半的混合声”音域宽广,音色圆润有明亮,演唱曲目跨度较大,运用起来一般比较灵活,如《兰花花》《党的女儿》等。无论混合声真假比例的多少,都是科学的唱法。歌唱是一个复杂的机理过程,其不与歌唱者的先天条件、后天发育、气息、字韵、声腔等方面密切相关,如何科学地把握声音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它不仅需要长期训练歌唱的技巧,也要内在气质和文化因素的支撑。

二、情——民族音乐的情感表述

情与声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声发于情,而声音又有表现情感的功能与义务。在民族音乐艺术表演中强调“声者发乎情”、“情动而辞发”,许多著名的民族音乐歌唱家,皆以歌曲内容而激起内心情感,并进而采用腔之道。他们都深刻地明白,歌唱只有动情才能动听,而动听又是为了动情。民族音乐的表演相对于音乐剧类较为保守,其根源于华夏民族含蓄、委婉而内敛的民族性格,表演的手法多采用“枣核式”的递进表现手法。追求无墨求染、适合禅味。更多倾向于采用意会、隐喻的手法,表现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演唱民族音乐上,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意多于笔、动必适变的表演态势。而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需要从节奏、速度、旋律、力度几个方面来表述情感。首先,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旋律,可以生动地传达表演者的情感。其中通过对艺术乐句和休止符的控制来掌握旋律的涌动,从而充分体现人的情感。其次,恰当的速度能准确地表达出音乐中该有的表情。同一首民族歌曲,不同的民族艺术家对歌曲的速度把握不同,但都能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和深度。一个音乐家最大的责任是凭借其对民族音乐的学识、经验、修养把握住准确的速度,只有准确的速度,才能传达出准确的情感。再次,音色本身具有很鲜明的情感色彩,对民族音乐的情感表达具有特殊的魅力。歌唱者通过对音色的处理,能将民族音乐形象化、本土化、通俗化的特色表现出来,也能将其中的艺术情感加以渲染。最后,力度即声音的音量,音乐的旋律美,要靠声音的力度来表现。在音乐表现中,声音力度的强、弱能呈现出环境的变化、人物的变化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节奏如同人类的骨骼,民族音乐中唱词押韵能形成和谐的韵律,加强音乐的节奏感,易于记忆,唱来顺口,能以铿锵的语言声调去表达音乐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感染听众,引起共鸣。

三、字——歌唱中的语言咬字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因此语言是歌曲演唱的基础,音乐收到语言的影响和约束,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品在演唱时非常讲究咬字吐词的清晰准确性。即“字正腔圆”,起初它是衡量我国戏曲演唱水平的标准,后来延用至民歌中来,现在很多民族音乐创作者也将此作为他们的创作标准。其中字正是指“咬字”清晰、纯正,腔圆指的是民族音乐艺术对唱腔进行美化、装饰和润色的独特技巧。在民族音乐中永远是“字正”为第一位,只有字正才能腔圆。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一直强调“以字带声”“依字行腔”的表演经验。中国民族音乐中尤其是戏曲,一字既出,其字与声的延长、婉转又要运用歌唱技巧来进行艺术表现。达到字清声美,即“声腔美”的效果。这就要求其以字带声,字声流动,巧唱在心。首先,以字带声,演唱者在唱明字头的前提下带动声音完成音调韵律的长短、强弱、抑扬、快慢等音乐的变化和对比。也是歌唱者对语调、语气、情态的把握与表现。做到以字带声、以字、声、曲三者的完美结合,从而得声动情,从而达到其应有的韵味。同时,民族音乐具有民族风格,往往具有一种地方色彩。在字声流动方面,表演者应该根据平日习得的多种民间艺术的演唱方法、风格的把握,从而自如地润腔、行腔,最终灵活自如地运用咬字的力度控制旋律线条的起伏流动。

四、形——表演的舞台形象

我国广大观众对于民族音乐的欣赏不仅习惯于听还要看。对于表演者来说,不仅是歌唱,也有动作的表演,其舞台形象要求表演者无论是自身还是进入角色创造的动作都要富有一种美感,这种舞台上的造型美要根据内容与情节表达的需要,在不断运动与变化中体现。而且,民族音乐作品的内容、人物性格都与人的形体动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性格决定人的形体动作。在民族戏曲中,各种人物的角色会有不同的性格,开朗活泼的人兴奋时总是手舞足蹈,甚至前仰后合。深沉内向的人,常不露声色,表现在形体动作上就显得迟缓、稳重。不同的性格对待同一事物,其态度和动作也各不相同,为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人物,这就要求其在表演过程中的舞台造型不同。

结语

我国民族音乐具有凝练、本土、通俗、形象、生动、性格、诗化、乐化、韵律化等特点,多种特点归结为一体为韵味美。其美的韵味必须通过“声音”“情感”“字”和“行”等表演形式升华至声情并茂的音乐最高境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对民族音乐的层次、结构及发展规律的不断研究,我们肯定会赢得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

[2]龙泽私.赵季平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11-15.

[3]赵小平.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声、韵”[D]湖南师范大学.2005,7.

[4]夏藏.去伪存真,写实传神—对民族音乐表演中若干问题的探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12.

[5]李光伟.浅谈音乐表演在传统唱法与当代流行音乐中的区别与联系[J].科学教育研究.2008,2.

篇4: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

关键词:西部民族民间 音乐人类学 民族文化 艺术特性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音乐人类学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将音乐视作文化的组成部分,即文化中的音乐或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将世界各国、各时期、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当作统一而多样、平等而不同来理解。我国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造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份独具匠心。

一西部民族民间音乐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背景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不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不懂得民族的智慧,就不具备有民族精神,就难以掌握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音乐人类学是研究学科各个时期及当今的各种思潮和理论框架。从地域研究来说,它是研究各民族具体的音乐文化、原生态;从理论意义上讲,音乐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音乐风格特征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性格和品质的体现。任何艺术形式都蕴藏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甚至体现着一种文化内涵和模式,每个民族特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必然要突出文化的民族特性,这种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民族精神”。西部民族民间音乐以及整个近现代音乐文化,经过长达5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体制解体、社会意识以及人们的思想剧烈动荡之后,其发展也受到特定的思想背景、文艺政策的强烈影响。如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展现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奋力反抗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宏大场面,曲调激愤、悲壮,跳跃的音符一如咆哮翻滚的黄河之水扣人心弦,催人奋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解放区的天》表现出解放战争时期取得伟大胜利的中国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庆祝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春天的故事》、《大地飞歌》、《走进新时代》、《青藏高原》等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经过改革开放,昂首迈进新时代的辉煌时期蓬勃向上、豪迈奔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情景。这样的作品在中国新民歌音乐中占有不少的比例,充分反映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56个民族的大家庭当中西部占有三分之二之多。每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神韵的音乐文化,并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每个民族的心灵,形成了风情万种、五彩缤纷的民族音乐,铸造了西部乃至华夏民族民间音乐富有的艺术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独特、艺术性特强等,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在我国西部民族民间音乐中,存在大量各类传统音乐的改编曲,成为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一种新的渠道;许多原本对传统音乐不感兴趣、知之甚少的听众通过优秀民歌改编的音乐认识了传统乐曲、传统曲调和传统精神,它们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化为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因此,基于中国音乐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曲艺术,具备了传承中国音乐文化、宣扬中国音乐传统精神的功能。这些作品为丰富我国新民歌改编与创作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为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性,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三十里铺》、《送情郎》、《小河淌水》、《红水河三十三道湾》、《美丽的姑娘》、《我等你到天明》等。而由王洛宾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孟贵彬改编的《美丽的青海》,向春改编的《二月里见罢到如今》,丁善德改编的《槐花几时开》,黎英海改编的《嘎俄丽泰》,于学友改编的《想亲亲》,邓承群改编的《情妹下河洗衣裳》等,这些作品都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在创作手法和作曲技法上,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新鲜的创作源泉和音乐语言,用时代精神体现着民族文化之神韵。

二西部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所有音乐人类学家相信,对音乐最好的理解是把它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或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理解又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它们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民勤劳善良,民族兄弟和睦相处,休养生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悠久而丰厚的艺术传统,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个不同地区的环境、风土人情乃至人物性格,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回、满、藏、壮、苗、维吾尔等不同民族的音乐多姿多彩,风格各异;陕北的信天游、宁夏的花儿、四川的船号子、广西的山歌、山西的二人台以及耳熟能详的地方戏曲、曲艺和说唱音乐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音乐特色鲜明,易于辨认。根据这些音乐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歌曲,为繁荣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做了巨大贡献,如《绣荷包》、《翻身道情》、《壮乡美》、《阿瓦日古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丰富多彩。另外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生活劳动中,创作并积累了大量的民歌,形成不同地方特色的彩区。这些优美的民歌成为广大业余和专业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由于民歌主要是单旋律,所以用之改编合唱歌曲形式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这类作品久演不衰,百唱不厌,也成为合唱歌曲艺术宝库中的优秀精品。陈功维根据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改编的《半个月亮爬上来》、蔡余文、杨嘉仁根据青海民歌改编的《阿拉木汗》、王方亮根据陕西民歌改编的《三十里铺》、时乐蒙、孟贵彬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小河淌水》、张强、徐武冠根据山西民歌改编的《灯碗碗开花在窗台》,瞿希贤根据广西民歌改编的《云飞天不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奇异。此外,根据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改编创作的声乐作品,也占很大比例,如《西部放歌》、《一杯美酒》、《火把节的火把》、《三月三,九月九》、《山寨素描》等曲目,繁星闪烁,结构严谨,艺术形式多变而完美。还有的以民族习俗和民族风情为素材,如《兰花花》、《孟姜女》、《刘三姐的故乡》、《玛依啦变奏曲》、《天路》、《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等,那些多姿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令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这些作品在我国存在着广阔的民族土壤,每一个民族都有可贵的民族艺术,而每种民族文化都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情感。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三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审美观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形式而自成体系,都有特定的结构与顺序和一定的生成道理,这从音乐人类学的观点去理解就容易接受了。西部乃至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它既有自身在几千年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现代以来在西方美学话语影响和塑造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多元化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许多重要的音乐文化思想,不仅有音乐观念的差异,更有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的差异。一个灿烂文明的古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民族文化艺术,本身就有属于自己的审美准则和价值标准,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浓厚底蕴赋予了民族民间音乐极强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精神、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很多为观众所接受并家喻户晓的优秀民歌,正是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长久以来形成的欣赏习惯。因旋律简洁明晰,歌词寓意深远,在思想性方面深刻挖掘人性美、歌颂英雄人物、赞美爱情而久盛不衰;艺术性方面曲调委婉,结构精巧,表达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许多作品都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中体现其社会价值,无论作曲家运用何种题材、创作手法及原则去实现其艺术构思,都是以服务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为目的,从客观社会的反映中检验其艺术价值和效果,适应了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和听觉思维习惯。西部民族民间音乐旋律性强,民间调式应用得较多,根据民歌改编创作的民族民间艺术歌曲、合唱歌曲、民族器乐曲等,这些作品缩短了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欣赏者在审美心理上的差距,以其独特的旋律音响和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思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既能体现民族民间的特色,又能符合不同层次民众审美要求,同时又体现包括审美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音乐文化以灵魂和生命,成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四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性的”。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来说,任何国家的音乐文化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日益普及,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将更为人们所广泛了解,而我国自身的音乐也将得到更好地诠释,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完善整体意义上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世界性的大融合,这是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并最终融合的必然趋势。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创作,是将世界文化音乐遗产同传统民族音乐相结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而应该得到世界的公认,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音乐语言感受华夏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华夏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变迁和传统文化精神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和体验,更直接、更具体的切身感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当今 “和平与发展”、“互利与共赢”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主题,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的经济、知识都在走向一体化。而作为传播人类文明信息的音乐文化艺术的交流、沟通,更加呼唤着世界音乐的一体化。近年来我国著名音乐家、歌唱家宋祖英、王莹等先后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等举办个人演唱会,向世界传播美妙的民族民间音乐,推广和介绍来自东方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艺术和民族背景,风土人情,了解我国作曲家如何在音乐民族化的探索及保持民族风格的原则下,与世界音乐公开比较,经过极度融化之后,实现“中国风格化”的创新所取得独到价值。它的发展对于整个世界举足轻重,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它的音乐也必将成为世界音乐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的一体化,引导着华夏民族民间的音乐逐步走向世界,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挖掘创造出既是本民族自己的,又是世界性的民族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共同汇入世界音乐的长河之中。

随着文化时代的蓬勃发展,超越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但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却难以改变,而人们接受异质的文化信息是凭借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而去。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共同体社会时代,由于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应用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各种音乐文化,求同存异。我们要学习音乐人类学,确立全球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不断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丰富世界音乐文化宝库。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挖掘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努力创造出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使其成为世界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篇章,为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兴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3] 江明悙:《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篇5:民族音乐中的艺术价值分析论文

中华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民间音乐不断发展传承,流传至今的许多民族民间音乐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美也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些少数民族音乐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优美、壮美之感;有些少数民族音乐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喜剧美等。静心听一曲蒙古族歌曲,亦如站在苍茫草原上,感受着美丽大自然的壮美,如倾听“呼麦”,有一种亲临高山之感。我国疆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由于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都会产生出不同的民族音乐,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正是因为文化氛围不一样,音乐审美的内涵才更加丰富。二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各民族文化不同,其民族音乐也可以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以现存的少数民族音乐为基础,不仅可以追溯考证其民族音乐历史,还可以追溯考证其民族发展史,民族音乐的考证价值是其他史料无可替代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这一时期流行的音乐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如高昌乐、西凉乐、鲜卑乐、龟兹乐等,都有着明显的民族融合的痕迹,中华文明史上的优秀作品《救勒歌》,更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音乐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宫廷音乐中有很多少数民族音乐。因此,通过对某民族音乐的研究,可以了解更多民族间分化、融合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音乐音乐史,可以进一步明确民族的族源关系,可以说,民族音乐可以作为历史考察的另一面镜子。三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极高的哲学价值。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歌谣,反映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各民族的先民们通过歌谣表达情感,表达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寄托自己的愿望。元代蒙古族的宴歌《茫茫大海》,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表达哲学思想的歌谣,这首歌不仅劝诫人们要遵循宇宙变化规律,还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要“齐心团结紧密合作”,如果“听信谗言和相互猜忌”,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从哲学的角度表达了辨证和唯物主义宇宙观。

二、中华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元素

(一)民歌音乐中的爱国之情与思乡之情

中华民族音乐不仅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作为古老的世界文明古国,许多民族音乐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抒发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故乡土地的眷顾和留念之情,如:《歌唱祖国》《多情的土地》《义勇军进行曲》等。尤其是上个世纪,涌现出了许多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民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民族危亡时刻涌现出来的民族歌曲,充满激昂的旋律,震撼的音乐效果,饱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新祖国成立后,民族歌曲获得了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歌颂祖国新环境、新气象的歌曲,如《歌唱祖国》等,解放后,将人们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于故乡的情感,中国人有着特别的理解,在人们的心中,故乡永远是美好的,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给我们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在外漂泊,游子的内心也深深眷恋着故乡。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情感,许多人都喜欢通过歌曲来倾诉衷肠,如《孔雀东南飞》《嘎达梅林》《谁不说俺家乡好》《歌唱美丽的家乡》等,在展现故乡情方面,民族歌曲可以展现出独特的功效,在华夏这片领土中,“乡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思乡之情,恋乡之情,体现这一情感的歌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恬静之美。

(二)民歌音乐中的亲情、友情、爱情

家庭给人带来的温暖,在外流浪时,家是一种幸福的期盼,亲情可以给人们以心理上的慰藉。民族歌曲赞美亲情,就是用爱来感化每一个人,从小家到大家,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就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表现亲情方面,民族歌曲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一种是广义的,比较广义的亲情歌颂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理解,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亲情的亲切。“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友情与亲情一样,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歌颂友情的民族音乐,乐曲一般比较平稳、流畅,不像表现爱国之情那样豪迈,像《朋友》《朋友的酒》等歌曲,让我们在欣赏之余可以感受浓浓的情谊。爱情是个不朽的话题,在民族歌曲中,表现爱情主题的歌曲也非常多,这类歌曲相对欢快、乐曲悠扬,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如《康定情歌》《绣荷包》等表现青年男女间爱情的民族小调,蕴涵的美感深刻地影响着许多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篇6: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

摘要: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倡导音乐教育中各种音乐形式的兼容并蓄,但是国内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进行钢琴音乐等西方音乐多元同构的同时,却忽略了多元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基础的强调,传统音乐教育被轻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边缘化发展;要真正践行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就必须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内容、师资等方面突出民族音乐教育,推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地位合理化调整。

关键词:民族音乐;边缘化;多元文化

多元音乐教育理念是多元文化教育在音乐领域的渗透,多元音乐教育理念认为每种音乐都有自己的体裁和曲式,不同音乐中蕴含着不同的价值理念。根据国外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实践,进行多元音乐教育有利于本土音乐学习者建构良好的音乐概念,并能从其他音乐中汲取更多营养。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倡导世界各地音乐在教育领域内的共生共存,且这种共生共存是以本土音乐教育主导下的和谐共生。但是在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国内音乐教育形成了以欧洲音乐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钢琴、大提琴等西方器乐成为音乐教育的主流,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可有可无,处于边缘化地位,这样的状况显然与多元音乐教育的本土音乐意识相悖。多元音乐教育强调音乐教育的多元同构,但是这种多元同构是在本土音乐基础上的多元化,而不是失去自我的多元化,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国内音乐教育体系中拥有相应的空间,因此少数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合理化自然是国内多元音乐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的边缘化现实

(一)音乐价值观失落

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音乐形态,具有独特的发声和歌唱方式,和民族生活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哈尼族哭嫁歌中,其多声部的形成是依照婚礼仪式的程序,根据不同角色的融入而形成的多声部演唱,每个声部按照婚礼角色形成了不同的音高。对于哈尼人来说,其多声部的形成并没有沿循西方音乐的和声原理来考虑音程和音节之间的连接,而是当地民众根据情感需要,根据自我感觉,进行的声腔和音韵的结合,具有非理性特征。哈尼族的多声部和西方音乐理论中的多声部原理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也大有不同,通过这种自然的代代相传的音乐感觉形成了哈尼族哭嫁歌特殊的中立音及中间调式。民族音乐这种凭感觉而歌的歌唱方式形成了民族音乐特殊的音乐模式,也形成了民族音乐特有的神韵。[1]但是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并没有对这种特殊的构成模式按照特殊的评判标准,而是依照西方音乐理论来评价,用西方音乐的发声方法来衡量民族音乐的特色歌唱,以此来判断民族音乐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以钢琴音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的音乐文化,两者并不属于统一价值思维体系,自然不能用西方音乐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少数民族音乐。当前这种民族音乐评判价值思维从根本上表征了本土民族音乐价值观的失落。

(二)民族音乐课程缺位

高等教育是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主要渠道,特别是随着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模式的解构,艺术教育的民族音乐传承意义更加突出。但是从高校民族音乐课程设置来看,少数民族音乐并没有在专业教育课程内容中得到强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地方民族高校虽然把民族音乐纳入到音乐专业教育中,但是大多数民族院校对于民族音乐课程的纳入往往以当地民族音乐为主,部分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甚至没有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民族音乐的边缘化教育地位由此可见。而在大多数非民族高等艺术院校中,钢琴、大提琴等西方器乐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本科类音乐专业几乎没有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生类专业开设民族音乐课程的院校也是少之又少。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教育中的被轻视程度可见一斑。部分学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少量民族音乐课程,但是这种课程安排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民族音乐课程的少量化、单一化、选修化不同,多数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主要以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为主,不仅音乐理论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课程中所介绍的曲目也大多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钢琴更是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相较于钢琴音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强势主导,少数民族音乐在国内音乐教育课程中基本是缺位的。

(三)民族音乐教育形式化

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是民族乡土中发展起来的音乐,民间是少数民族音乐的土壤,因此民族音乐的`歌手大多是普通的少数民族民众,他们受到民族音乐土壤的滋养,对于民族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因此这些民族音乐歌手演唱起来的民族歌曲往往具有特殊的神韵。但是在部分院校的民族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教授者并不是对于民族音乐有深刻理解的民众,而是由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来教授,这些科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也正是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因此这些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曲目的教学往往也是按照西方音乐作品,从调式、音准等方面来授课,而对于民族音乐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其中对应的情感心理并没有加以强调,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在形式上掌握了民族音乐的唱法,但是在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神韵上往往模仿不来,缺乏地方性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音乐意义来自产生它的行为,脱离了民族土壤的民族音乐教学更多的是进行一种形式上的教学,而并未真正把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态来看待。形式化使得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更多的是一种参考,而并非是音乐基础。

二、多元音乐教育理念镜鉴下民族音乐的艺术教育地位合理化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调体系,每种音乐都有特殊的价值,对于多元音乐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艺术趣味。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以民族音乐为根基的多元音乐教育理念,正是在本土音乐坚持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众多具有突出民族性格的音乐作品。为了使民族音乐得到足够重视,许多国家都把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国家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本土音乐教育体系。如印度完全以本民族音乐为主体,并培养了阿南德香卡等世界知名音乐家;英国、突尼斯等国家更是基于民族音乐基础来对其他音乐形式秉持开放态度。按照多元音乐教育理念,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不能封闭发展,要引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但是这个前提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国内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实践中的本土民族音乐基础要求必须把少数民族音乐纳入到国家音乐教育体系中,只有把钢琴音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传统音乐在多元教育中体现合理安排,才能使多元音乐同构的音乐教育体系实至名归。另外多元化的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为国内多元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国内多元音乐教育独特的优势,因此民族音乐的艺术教育地位更加需要合理肯定。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对照下对于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地位的合理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起:

(一)突出音乐教育本土意识

民族音乐是国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国内音乐教育中,提到传统音乐教育,往往会理解为琵琶、二胡、竹笛等乐器,所展开的传统音乐教育往往也是以上述器乐为主,无形中把少数民族音乐从本土音乐中排除在外。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强调本土音乐基础,是指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国家传统音乐都需要在教育领域得到强调。要强调本土音乐教育,就需要在意识观念中把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本土音乐意识进行强化。只有从观念上厘清了这一点,在多元音乐教育强调本土音乐基础时,才能使民族音乐不至于空场。对于本土民族音乐意识的突出,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中,对本土民族音乐进行强调,这种强调一方面是指强调本土民族音乐的教育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指对本土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意义进行强调,突出本土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意义,在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本土民族音乐意识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强调时,本民族音乐自然成为西方音乐引进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对本土民族音乐意识的强化,还要在音乐教学中设定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来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最后还需要从音乐教育的教学评价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引导,在音乐教育的理念、目标和评价等方面从口号到实践都对民族音乐进行强调时,自然会引起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使其在思想上对民族音乐的固有观念得到改观。

(二)扩大民族音乐教材比例

教材是音乐教育展开的依据。教材内容涉及到的内容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反之,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便很难为学习者所接触。多元音乐教育强调本土音乐的教育,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并没有形成合适的教材,部分展开民族音乐教育的学校往往是学校自行编纂的本土教材,这些教材内容相对于民族音乐教育需求存在一定欠缺,且这种本土教材也仅仅在少数院校存在,大多数艺术院校所使用的都是通用教材。而在通用音乐教材中,对于民族音乐往往是一笔带过,少有对民族音乐的系统探讨。[2]学校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缺失使得学生难以有机会接触到民族音乐,教师自然也不会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民族音乐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强调。因此要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地位得到合理化,还需要在音乐教材方面有所调整,使民族音乐成为学校音乐教材的一部分。基于多元音乐教育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既要强调民族音乐的基础作用,也要对其他音乐形式进行包含,要使两方面得到合理兼顾,一方面,根据民族音乐教学的需要,对民族音乐在教材中的比例进行规定,使民族音乐和其他音乐文化内容保持合理的比重;另一方面,音乐教材往往包含音乐理论、视唱练耳、作品欣赏等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民族音乐内容在教材中设置一定比例时,还需要使民族音乐渗透于教材的各个模块,使学生在音乐教材的学习中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获得完整系统的民族音乐内容。

(三)设计民族音乐课程内容

在以上分析中指出,当前只有少数院校把民族音乐纳入课程体系,大部分学校并无民族音乐课程。因此由外国学者在描述国内音乐教育时,认为国内音乐教育随处可见西方歌曲和古典曲目,一定程度上,这些外来音乐文化获得了比传统音乐更多的关注。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的缺位使得音乐专业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自然对于民族音乐的特性也无从把握。[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钢琴等其他音乐的学习,便会失去基本的音乐根系,其在音乐创新方面自然也难以坚持民族性格,钢琴音乐的民族性也就无从探起,多元音乐教育中对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性强调也就无从在音乐教育领域得到体现。要发展多元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不可忽视,只有立足于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传统音乐基础上的多元音乐教育才是真正的多元音乐教育。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不仅要在理念上加以强调,更要把民族音乐纳入音乐课程体系。对于民族音乐在音乐课程中的纳入,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第一、对民族音乐的总体状况进行介绍,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概论》等基本课程,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整体状况有所把握;第二、选择代表性的几种民族音乐进行重点学习,民族音乐种类众多,要把所有的民族音乐纳入课程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在对民族音乐课程内容设计时,可以选择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进行重点学习,民族地区的院校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地区的民族音乐加以强调,突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能。

(四)把民族音乐演唱者引进课堂

多元音乐教育理论强调本土民族音乐意识,把本土音乐教育作为多元音乐教育展开的基础和前提,为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观念基础,但是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教育地位合理化确立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其中对于民族音乐原生演唱者的尊重,及民族音乐的原生教学也是少数民族音乐地位突出的重要表现。少数民族音乐分为多种宗教祭祀音乐、民族戏曲及各种仪式音乐等,不同音乐有不同的特点。加上民族音乐本身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学校教师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民族音乐的神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往往都是按照西方音乐作品的曲谱和调式来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音乐的原生表达。民族音乐产生于民族民间,民族民众是民族音乐的传唱者,对于民族音乐,民族民众有最为深切的感知,其对民族音乐也最有发言权。要使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也需要给予民族音乐传唱者合理的尊重。当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都是由专业教师来进行,并没有把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演唱者请进课堂,一方面影响了多样化民族音乐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民族音乐的原生表达,难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民族音乐的神韵,不利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因此要使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从边缘化走向合理化,突出民族音乐教育,把民间艺人引进到课堂中不失为一种形式上的地位表征,同时也有助于促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国军,刘向英.解析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4)

[2]兰晓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6)

篇7: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

Chinese vocal music art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无 【编写日期】2014.10.26 【课程编号】ZX31623 【学分数】2学分 【学时数】36学时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一、教学目的、任务

课程通过对声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声乐艺术的歌唱器官、发声的科学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对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提高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史的学习,宏观的了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以利于弘扬中国优秀民族声乐文化;通过鉴赏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课程教学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教学对声乐专业一对一小课具有辅助、补充完善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课程通过对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与训练、声乐知识与修养三个模块的学习,对声乐艺术的歌唱器官、发声的科学原理、技能技巧训练、文化与艺术修养有较全面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及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课程通过对各个时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历史的学习,宏观的了解中国声乐艺术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以利于我们了解历史,弘扬中国优秀民族声乐文化,创新发展我国的声乐艺术。

3.课程通过鉴赏优秀的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提高学生对声乐文化的认知度、提高审美能力。本课程教学目的明确,形式灵活多样,课程除了对声乐专业一对一小课具有辅助、补充、完善的作用,还具有普及声乐知识与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认识水平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理论知识获得提升,技术能力得到提高。经过一段实践的检验,效果显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数字字体需修改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

声乐基础理论(共5课时)

第一单元 声乐艺术的概念(1课时)数字字体需修改 1.声乐艺术的概念

—1— 2.声乐艺术的学科属性 3.声乐艺术的特征

第二单元 歌唱器官简介(2课时)(单元格缺失)

1、歌唱器官综合观

2、歌唱的发声器官

3、歌唱的共鸣器官

4、歌唱的语言器官

5、歌唱的呼吸器官

第三单元 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2课时)

1、歌唱发声研究的科学基础

2、声学基本知识

3、歌唱发声的生理学及声原理

4、歌唱的心理学原理

声乐技能与训练(共5课时)第四单元 歌唱的姿势与呼吸(1课时)

1、歌唱的姿势与呼吸

2、歌唱呼吸的方法

3、歌唱呼吸训练

第五单元 歌唱的发声与共鸣(1课时)

1、歌唱的发声

2、歌唱的共鸣调节

第六单元 歌唱的声区(1课时)

1、声区的划分

2、声区的转换

3、声区的统一

第七单元 歌唱的语言(1课时)第八单元 歌唱的发声方法(1课时)

声乐知识与修养(共4课时)第九单元 歌唱的艺术表现(2课时)

1、正确理解好诠释作品

2、歌唱艺术表现的内涵

3、歌唱的审美修养

4、歌唱的表演

—2—第十单元 声乐艺术鉴赏(2课时)

1、声乐艺术的唱法类别

2、声乐艺术的声部类别

3、声乐艺术的作品体裁类别

4、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类别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共14课时)第一章 远古时期的声乐艺术萌芽(1课时)第二章 周朝的声乐艺术(1课时)

第三章 汉朝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与发展(1课时)第四章 唐朝的声乐艺术形式与发展(2课时)第五章 宋朝声乐艺术形式与发展(1课时)第六章 元朝的声乐艺术形式与发展(1课时)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声乐艺术形式与发展(2课时)第八章近现代声乐艺术状况(2课时)第九章 新中国 声乐艺术的兴盛(3课时)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鉴赏(共8课时)

1、民歌 小调

2、戏曲

3、民族歌剧

4、解放后创作的新民歌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课程重点是加深声乐专业学生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的概念、性质、风格特色、发展历史的了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艺术的情感,为歌唱的艺术表现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难点在于纠正学生对于声乐艺术肤浅片面的认识:认为声乐艺术只是一种技巧技能,不需要对声乐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只要学会发声方法即可这一错误观念。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声乐文化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在艺术道路上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提高声乐艺术水平与层次。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解与播放音乐相结合,教与学、师与生互动。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1.观后感一篇(约1千字);

2.用PPT制作音乐,课堂简介声乐作品的风格特色; 3.考勤进入成绩的最终评定。

—3—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全国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材《声乐》 2.金明春、金星著《中国声乐艺术史》 3.李晓贰著《民族声乐演唱艺术》 4.伍国栋著《中国音乐》

5.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7.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 8.乔建中著《中国音乐》

9.苗建华、鸿昀《中国音乐初步》

10.王士魁编著《中华民族声乐演唱适用教材》 11.杨和平编著《中国歌种》 12.杜亚雄著《聆听中国》

13.邢延青著《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

14.殷瑰姣著《民族声乐艺术理论及作品鉴赏》《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与审美研究》 15.金铁霖 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

制定人:吴巧 审核人:张磊 学院分管领导:

2014年10月26日

篇8:影视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论文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题材特点,音乐艺术

民族歌剧广泛吸收器乐、诗歌、声乐、舞蹈、戏剧等优秀元素,并采取独特的艺术技巧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塑造出生动可感的角色形象,描绘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相较于西洋歌剧,中国民族歌剧历史较短,在形成之初,主要借鉴吸收西洋歌剧的艺术技巧,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形式。民族歌剧将西方音乐与我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状态。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特点

(一)改编自历史和民间故事。我国许多民族歌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这类歌剧曲目通过塑造淳朴、勇敢、勤劳的人物形象,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赞颂先进人物和事迹。例如《刘三姐》、《屈原》等。

(二)反映现实生活。部分民族歌剧以各个时期人民的爱情生活和现实生活为题材,从而彰显了我国人民为争取自由与封建势力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不同时期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例如著名的民间歌剧《小二黑结婚》就是取材于普通人民的爱情生活。

(三)具有时代精神。我国大部分民族歌剧,都展现了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与旧势力、旧思想作斗争,为了实现民族解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时代精神,这类题材深受我国劳动人民欢迎,为人们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书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不论是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歌剧的《扬子江暴风雨》,以及战争年代的《刘胡兰》,还是解放战争之后的《洪湖赤卫队》、《红珊瑚》,以及建国之后创作的《党的女儿》,都从不同侧面赞扬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以不同视角抒发了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艺术特点

(一)借鉴戏剧音乐创作手法。中国民族歌剧主要依据我国人民的音乐审美需求及审美习惯而创作,因此,其中大量借鉴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戏剧的创作手法。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音乐形式,需要将具有多种艺术特点的歌曲融为一体,形成风格统一、主题突出的音乐形式,进而调动多种音乐元素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同时,歌剧唱段的结构需随着人物情感和矛盾冲突不断变换,且跟随故事情节有序发展。在矛盾冲突激烈、思想斗争复杂多变的地方,需要大段的唱腔,以便为演唱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感情抒发空间。我国民族歌剧的这些创作特点与戏剧创作手法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这也是我国民族歌剧借鉴吸收戏曲音乐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戏剧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规范性、成熟化的音乐创作手法,其音乐风格依据剧种、剧情、角色的差异不断变化发展。正是这种灵活多变的音乐风格,使得戏剧艺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民在戏剧艺术的影响下也形成了固定的音乐审美习惯。我国民族歌剧为了满足人民的这种审美需求,借鉴了戏曲创作手法,增强了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可以更好地展现戏剧冲突和人物的内心情感,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的优美唱段。

篇9: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民族音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一、民族音乐的史学地位及价值

我国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 是各民族音乐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结果。 民族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记录着先辈们的劳动业绩,表现出人民在音乐上的创造才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纵观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至晚清的各个历史时期,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纵观我国的音乐史,无论是有文字的还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有流传下来的本民族音乐。哪一个时代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哪一个时代的音乐就会得到发展。我国的音乐史应当是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音乐史,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缺失了民族音乐的中国音乐史是不完善的。

2.民族音乐无可替代的史学价值。现今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不仅具有娱乐、审美的价值,对音乐史学研究而言,更具有其他史料所无可替代的“逆向考证”价值,以现存民族音乐为基础,追溯考证音乐历史的方法,在乐器和器乐形式的研究中和在音乐本体形态中都有所表现。民族音乐不仅可以为音乐史的研究,提供“逆向考证”的资料参照,人们还可通过对某民族音乐的研究,明确民族的族源关系,以及民族间分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此外,许多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史诗性歌曲,更是民族文化的创造与凝结,是本民族风俗信仰、社会组织、经济形态等因素的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民族音乐文化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陶冶

1.增强中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千百年来各民族文明积淀的结果,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安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民族精神、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蔡元培认为“美能超越实际,通过它可消除人的损人利己观念与功利主义观念。 ”音乐艺术之美不仅令人陶醉,更使人在审美过程中忘却现实功利得失,进入纯真的情感世界。在这一审美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规范和理想追求,都将注入为音乐所承载的民族情感,极大地增强中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在当前提倡中华母语文化音乐教育、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建立面向世纪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就不可能抛弃民族音乐的丰厚传统,抛弃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能够发挥的巨大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明确这一点,对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代新人,保持国家民族的独立兴旺,都有着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增强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强大,离不开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构建新一代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种精神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最主要的就在于精神文化层面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因此,中学生应当通过了解、学习民族音乐,更多的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蕴藏在里面的强悍、进取的游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断激励中学生勇于开拓、勇于进取,锻炼成刚毅顽强的性格,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从而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民族音乐审美价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

1.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音乐感受生活中美的哲理,感受少数民族人民崇尚美、追求美的圣洁情怀,以及古朴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功效的。这种源自民族音乐自身的、与人类本性相一致的内在感染力,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对于本地的中学生来说,学习家乡的本土音乐,是母语音乐教育的一种体现,会使他们更了解家乡和热爱家乡,形成对家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而对于外地来就读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学习会让他们开阔文化视野、了解当地富有地域个性的艺术形式,认识到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2.课余活动中的审美体验。 民族传统的节日文化,都包含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 音乐在其中无不体现出强大凝聚力,这种功能绝非任何行政手段所能比拟。我们如果能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感召力有充分认识, 将其自觉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或直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中来, 无疑可极大地增强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起到一般思想道德教育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各民族音乐别具特色,既相互交流借鉴,又各自发展,形成中华音乐文化百花盛开,姿态万千的多彩景象。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多元丰富的特点,这些都为普通高校在公共音乐中开展以“中华民族母语”为主题的教育,提供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资源。国外许多国家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样为我们在公共艺术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旸,金顺爱.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要凸显民族性[J].文艺争鸣.2010年18期

[2]刘玉山,周芳.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谈民族音乐教育[J].内江科技.2007年05期

[3]黄乃星.论西部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J].飞天.2009年24期

[4]聂英.对民族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系的地位、作用、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0年01期

上一篇:中国青年的演讲下一篇:中秋趣味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