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园生活叙事作文

2024-06-15

我的校园生活叙事作文(精选8篇)

篇1:我的校园生活叙事作文

我在建邺路小学上学,那里的各方面都十分齐全。下面,我便带你去参观一下我们的校园。

一进校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屏幕。只要我们学校有什么新闻都会在打屏幕上放映。再向前走,是一小块草地,草地上种了许多树木和鲜花。有枫树、梅树和银杏树,树叶在一年四季中变换着不同的色彩。草地中央有一条小路。漫步在小路上,感到自己仿佛置身在郊外。再往里走,是我们学校的大厅。大厅一侧是几个告示栏,里面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和我校校规。另一侧则有 “生成”两个繁体大字。

大厅一旁是教学楼,教学楼一共有四层,每层有五间教室,我们就是在这里上课、读书、吃午餐。后面是大操场,每到下课,这里便成了我们的游乐场所,也是我们上体育课的地方。还有一个小篮球场,我们在这里打篮球、滑轮滑。

操场的尽头是紫藤长廊。顾名思义,这里种满了紫藤树。一到春天,紫藤树上开满了紫藤花,美丽极了。再往里走,是六十米跑道,我们在这里测试五十米跑。操场的南边有一个小池塘,上面有一座红木桥,名叫虹桥。站在虹桥上俯看池塘,你会看见许多金鱼穿梭在水草之间,玩得不亦乐乎。池塘边有几棵青翠欲滴的竹子,竹子下方有禅石凳,你可以在这里看书。而且在夏天有树荫为你遮挡火辣辣的阳光,十分凉爽宁静,让你在书海中遨游。

这就是我美丽的校园,我爱我的校园!

篇2:我的校园生活叙事作文

哦!你问我初中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那你可问对人了,我就画一张色谱给你看吧:

蓝色+白色

淡淡的月光从空中洒下,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纱衣,“哇,今早的一切都好美啊!“又是女生们在那咋咋呼呼的了,她们每天看这儿也漂亮,那儿也漂亮,总是能把毫无关联的事联想在一起,而且还想的十分浪漫!她们甚至可以在一边提着发臭的垃圾袋,一边走进垃圾站的情况下讨论xxx的模样有多么的美。而我们男生就比较现实,我们会在看球时叫臭,会在吃臭豆腐时喊香。

白色+深蓝色+黑色

我们坐在教室里,全神贯注的听着老师讲课,好安静!教室里只剩下白色和黑色打仗时发出的“咚咚”声和从老师嘴里飘出的被知识涨满的一句句天籁之音,这是早晨的第一节课。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们引以为荣的深蓝色雅礼校服上,也照在听课老师和我们微笑的脸上。

黄色+红色+浅蓝色

“快看那边,有人在打乒乓球,哇!是1202班的。你看他们打的多好,好好学学!”听见这种话已经是很正常的啦,每天中午我都能听见这样类似的话,每次听见这种话我心中都会为自己有这么优秀的同学而感到十分自豪,你看他打的多好,只见一个黄色的小球,在两个鲜红怪物的围攻下,一次次被无情的.打在淡蓝色的球桌上,又一次次被抛飞,看得我心中直痒痒,可我刚到球桌旁,那无情的上课铃就把我赶回了教室。

汗的颜色+油的颜色

看见这两种颜色,聪明的你就应该想到了吧,没错,那就是——食堂。

每到第四节课下课,我们便会像一阵风一样的冲进食堂,一进门,扑鼻而来的就是一股汗臭味,抬头一看,只见打饭窗口前人头攒动,我便知道我来晚了。

白色+黑色+灰色

篇3:我的校园生活叙事作文

按照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要求, 我准备了一节课———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平行线的特征 (第一课时) ”,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 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亲自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交流活动, 发展空间观念”, 我认为让学生“亲自经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想要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 首先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组“平行线”才能够去探索,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 是没有真正的平行直线的, 只有近似看成平行直线的平行线段。怎么样得到这样一组“平行线”呢?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制作平行线, 学生虽然信服, 但是却太抽象, 离学生太遥远;让学生自己利用小学所学的三角板推平行线来画一组, 又害怕在作图中产生误差, 使得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有所偏差。正当我一筹莫展时, 正在批改着的数学作业本给了我莫大的灵感, 数学横格本上不就有平行线段吗?有了这么好的道具, 我感到我的课堂必然会吸引到全体学生, 大家都会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教室, 来听课的老师满满的坐在孩子们后面, 黑鸦鸦的一片, 让“久经沙场”的我都有了一点点紧张。随着班长的一声“起立”, 让我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 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我把最后一丝紧张也抛到了脑后, 现在我就是一个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普通老师, 课堂就是我要表演的舞台, 我要尽可能地扮演好我的角色。

我将准备好的一沓横格纸发给了全班学生, 提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请问各位同学, 老师发给你们的是什么呀?”有的孩子就奇怪了, 不就是一张做数学作业经常用的横格纸吗, 既然老师这么问, 这其中一定有玄虚, 在一部分学生回答“一张纸”、“数学本”等的声音中, 看到我的多媒体课件上打出的课题, 反应过来的孩子们就大声地回答:“平行线!”我很开心他们这么快就沿着我的思路进入了课堂, 我继续引导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和平行线打交道, 只是我们一直浑然不觉。在我们身边, 平行线一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它有着它独特的性质, 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纸上的这一组平行线来探索平行线的特征, 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工作, 看看能不能把平行线的特征‘一网打尽’。”

简短的引入过后, 我就开始了今天的正常教学, 利用横格纸上的平行线, 任选两条画出一组平行线, 然后画出第三条直线与其相交, 得到8个角。这8个角里包括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按照老师所给的顺序, 在图中标上∠1至∠8, 指出同位角有哪些, 内错角有哪些, 同旁内角有哪些, 然后测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写在纸上。我同时也在Excel上与他们进行着相同的步骤, 并帮助个别学困生完成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步骤。

接下来请同学说出测量的8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并记录在Excel中, 让学生观察这8个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是否满足同学们所猜想的结论。在手动绘测的过程中, 误差还是避免不了地出现了, 虽然他们都非常可爱的帮我解释了误差的存在性, 但是我还是做了一件让他们更加信服平行线特征的工作:利用几何画板来制作平行线并精确测量角度, 看看是否和同学们做出的结论相同。在几何画板中, 可以任意地改变第三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可以任意地改变两条平行线的倾斜程度, 让孩子们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 体会到了平行线特征是具有普遍性, 一般性的。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推理的环节:利用几何画板测量,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那么此时内错角是否相等?能不能不通过测量而通过说理的方法得到?同样地, 同旁内角能不能不通过测量, 利用已有的已知条件, 通过说理的方法得到互补?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 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练习后, 都掌握了我们自己探索得到的两平行直线的特征: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篇4:我的校园生活叙事作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日常叙事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一书主要由两个故事构成。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作者为Alfred和Emily设想的完美生活,这个虚构的中篇以Alfred和Emily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如何组织家庭又如何步入垂暮之年;第二部分则回忆了作者的父母如何背井离乡,告别英国踏上殖民非洲的道路。无奈,津巴布韦的生活并非他们想象的那般美好,父亲不但没有做上农场主,还拖累了妻子和孩子,生活捉襟见肘。

两个故事都写得平淡无奇、波澜不惊。阅读这本小说,就好像在听一位耄耋老人讲故事,娓娓道来又絮絮叨叨,文本甚至支离破碎,这个特点在回忆录部分尤为明显。多丽丝·莱辛的这种写作风格多少受到她性别的影响,女性作家多半会避开宏达的历史叙事,转而倾向个人的、日常生活化的叙事。下面就《我的父亲母亲》这部作品,谈谈书中的日常叙事的特点:

首先,叙事的细节化。正如人类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女性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在长期的日常家务处理中,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方式,更注重关联、细节。女性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情感,使她们天然的就比男性更善于表达和沟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是女性作家在书写时,更倾向于细节的描写,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成为作者表达话语权威的载体。比如在回忆录部分,多丽丝·莱辛详细描写了她家的英式早餐:

Breakfast:various kinds of porridge and the new cornflakes,the bacon and eggs and sausages,with tomatoes and the delicious fried bread,which no longer the same now that beef dripping has become obsolete.Toast,butter,marmalade.Then there was morning tea,with biscuits and scones.Lunch was cold meat,various kinds of potatoes,or made-up dishes,like cauliflower cheese or macaroni.Then pudding.Afternoon tea,with more scones,biscuits and cake...dinner,when we got older,was a proper meal,with roasts,chops,liver,kidneys,tongue and wonderful vegetables from my mother’s vegetable garden.And puddings...

二十世紀初的英国,物质并不十分丰富,要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为食物投入这么多心思,是要花费很大力气的。食物的富足代表着生活的翔实和安定,这么大段关于食物的细节描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富足和安逸。但作者显然对这种富足和安逸不屑一顾,正如她自己所说,它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健康。此外,这些细节描写还承载着作者许多的人生经历,对食物的这段深刻记忆恰恰与她在非洲困窘的生活经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的这些细节描写看似随笔拈来、不动声色,其实是对殖民主义的无声控诉。多丽丝的父母本来可以在英国过着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父亲受到一张海报的蛊惑,义无反顾地离开英国去往非洲,一心向往能够做农场主,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结果却是千金散尽,苦了老婆和孩子,自己也落下一身病。

伍尔夫说:“当一位妇女着手写一部小说之时,她就会发现,她始终希望改变那已经确立的价值观——赋予对男人来说似乎不屑一顾的事物的严肃性,把他所认为重要的东西看得微不足道。”柴米油盐向来不是男性作家关注的话题,但在女性作家看来,这是她们表达自己、发出个人声音的出口。

其次,叙事的物质化。当文学作品聚焦于日常生活,物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成了作者思考一个话题。相比较而言,女性作家较男性作家更注重对物质的细节书写。在《我的父亲母亲》一书中,多丽丝·莱辛对物质的描摹和写真极其细致,请看多丽丝·莱辛如何在回忆录中详细地记录母亲随父亲到非洲定居前收拾物品:

First,the trunk with the dozen or so dark-red leather volumes of music scores-Liszt,Beethoven,Chopin,Grieg all of them-and,too,sheets of popular music,music-hall songs and ballads sung when she was a girl around an Edwardian piano.A trunk,“wanted on Voyage”of evening frocks,scarves,gloves hats,boas,bags,silvery stockings,brocaded shoes.

This former nurse took her earlier life with her:catheters,enemas,douches,stethoscope,measuring glasses...

There was another box,or case,full of things for teaching children,crayons and chalks and book.

Children’s manuals and collections.Readers of all kinds...

再看中篇小说中的一段:Emily年少时因执意要去医院做实习生而与家人决裂,二十多年后Emily重回父母家时,她看到书柜上的书:

First,there was a pile of maps and atlases:yes,she had done well at geography.On what principle had these book been chosen?Books had just appeared,addressed to her and she had taken them to her room.The Moonstone,The Woman in White.Sherlock Holmes.Peter Pan:yes,indeed,she had wept over Peter Pan.George Meredith,all of Dickens,from the look of it.All of Trollope.Middlemarch and The Mill on the Floss.William Blake:yes,she had had to recite “O Rose,thou art sick’ in class,but had had no idea what it was she was saying.The poems of Byron,Matthew Arnold,Shelley,Wordworths,Tennyson.Thomas Hardy—but not Jude the Obscure.Moby Dick,Hawthrone,John Keats.Shakespear.The Lamb’s Palgrave’s Golden Treasury.John Ruskin’s The Stone of Venice,Vantiy Fair…

类似的场景描写在书中还有很多。无论是母亲的行李,还是Emily的书,这些物品带有明显的符号价值,彰显持有者的身份和文化诉求。多丽丝·莱辛的母亲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她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见证了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但是在文本中都被虚化处理,而母亲对日常生活的精致追求却浓墨重彩,这与母亲在津巴布韦农场简陋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细节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控诉了战争对女性的摧残,如果不是战争,母亲就不会为了生计追随父亲到陌生的国土,从名媛变成了山野村妇。当然,另一方面则是婚姻和家庭的拖累,女性缺乏独立选择的自由,向来是丈夫的附属品,纵然心不甘情不愿,母亲仍听从父亲的选择。小说中Emily的书则象征着女性精神自由和解放的灯塔,也许或多或少受到书中的思想的影响,Emily坚持选择自己的人生:少年时,她为了医院实习生的工作同保守的父亲决裂;中年丧夫;凭一己之力开办学校,等等。这些在那个年代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行为,却宣扬了多丽丝·莱辛对女性独立、自由的渴望。

再次,叙事的情感化。多丽丝·莱辛小说的叙述人同样还是有着强烈自我说话欲望的叙述人。在回忆成长经历时,莱辛常常抽离原来的故事,打断故事的时间,以自己的身份站出来讲话,或反思、或感叹、或联想,常常是远兜远转之后才回到原来的故事轨道。叙述人话语随意蔓延,作为话语对象的故事则变得支离破碎。中篇小說中有一个场景写到Emily的父亲让她继母带口信说要去伦敦看她时,作者毫不客气地跳出来,表达了自己对Emily父亲的不满“Not from her father himself,though”,当Emily表示自己不会原谅父亲,作者不由感叹道:What would “forgiving” him have meant,from a daughter who had disobeyed him,was independent,doing very well,surely an ornament to him,the family—everyone?毫不掩饰对Emily的欣赏,对老派、守旧势力的不满。

总之,长期以来,西方文学以男性及男权为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作家只能诉诸笔端向男权话语及男性中心论发起攻击,努力构建女性写作的话语系统和表达方式——琐碎、喋喋不休。正是这种浸透记忆和想象的日常生活描写,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使个人话语达到了大宗普遍话语层次,从而实现了话语的权威。多丽丝·莱辛正是活跃在文坛中的女性作家,她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女性,冲击陈旧的两性关系,在中篇中,多丽丝·莱辛重新塑造了心目中理想的Emily形象,她独立、勇敢、坚强、善良,积极进取。以Emily为代表,多丽丝·莱辛肯定了女性的生命价值,承认了女性个体的欲望和追求,张扬了女性的主题精神,深深思考了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也讨伐了战争对女性的残害。

参考文献:

[1][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1990.

[2][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Doris Lessing Alfred and Emily,Fourth Estate,2008.

[4]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三联书店,1992:136.

[5][美]苏珊·S·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宇.性别的表述与现代认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篇5:我的初中生活作文叙事

徘徊中游弋,看那时光断出的层面被地壳褶皱成了永恒。刹那间,察觉自己捕捉到大自然的真谛。

时间就是主宰,把沧海变成桑田,再把桑田变成沧海。

昨日的种花人,变为今日的赏花者,成为明日的葬花人。

于是,在如梭的岁月里,发觉——幸福,并未离去。

其实,感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知名的某根弦被触动,带着那种情愫,与心里的最深处产生了共鸣。于此,一种情感形成,那就是一种感动。

其实,孤寂也是一种幸福。记得胡文英曾这样评论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为何冷眼热肠?该是庄子心中的孤寂吧!

独上高楼,必觉清冷。站在高处,不免孤寂。而庄子,站在高处,俯看世事,独自一人,便觉孤寂,而他并不只是孤寂,更多的是幸福。他用独特犀利的双眼,看到了文化坚决不屈权势的孤寂。他是幸福的。

幸福有很多,简单的微笑,轻声的问候,无言的会意,肯定的鼓励……

太多的幸福给了我们太多的美好,那些被幸福碰见的故事,都会被折进人生书中的某个章节。

篇6:我的假日生活叙事作文

在快乐轻松的暑假期间,我跟着家里人一起去了趟郑州,游玩了郑州的海洋馆。郑州海洋馆主体工程有分段式的七个场馆,每个场馆都是一景。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海底隧道馆有一条长约七十米左右的海底隧道,游客们在海底隧道里行走观赏时,能真切地看到鲨鱼、鳐鱼等大型海洋鱼类在头顶、四周游动,亦真亦幻。走在海底隧道里,上面和左右两边都是蓝蓝的海水,里面有人工造的石头,还有一条大鲨鱼,这是我第一次距离鲨鱼这么近,感觉到它不是那么的凶猛,而是那么的亲切可爱。我还欣赏了大型的“美人鱼”表演,那条“美人鱼”穿了条鱼尾巴。在水中和鱼儿们一起游着,真的很漂亮。

在海洋馆里,我还看了海豚和海狮的表演,海豚表演了跳圈,海狮真厉害,还会算术。表演了还会给自己鼓掌,他们都还表演了唱歌,可搞笑了!在那里,我们参观了许多稀有鱼类品种。比如银鲳,它被称为“凶猛的银鲳”。我还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它的知识,银鲳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由于体形和习性都和食人鲳相似,所以也被称为“食人鲳”。银鲳的.下颌上翘而且发达,牙齿坚固而锋利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性格十分猛烈。极易受到血腥味和泼水声的刺激从而发出攻击。还有美丽的非洲王子和花恐龙。在二楼,里面有珊瑚礁和大乌龟,我们还看了海龙和海马,它们不过十厘米长。

篇7:我的小学生活叙事作文

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背上了我的小书包,踏上了我的小学之路。来到校园是扑鼻而来的花香,花香弥漫着整个校园。鸟儿在这里安了家;蜜蜂忙着采蜜;美丽的花蝴蝶正忙着打扮它的翅膀呢;池塘里的鱼儿又蹦又跳,开心的不得了……

我走进校园的第一天我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上学的第一天我在上课的时候非常的积极,老师就表扬了我,还给我当了课代表,虽然官职不大,但是芝麻官也是个官啊,也许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吧!

接着我又结交了3个好朋友,她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鼓励我,可是我们的友谊在五年级的时候破裂了,因为我们五年级要分班了,谁知道我四个没有一个是在一个班的。接着我们都又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我的好朋友是一个矮子,你可别看她矮,人家都说浓缩是金华,她是我们班的开心果又是道理家,好像什么道理都是她说的对,她给了我重来没有过的快乐,所以我很珍惜这份友谊。

分班了,以前的老师也不是教我的,这可怎么办啊,正当我在苦恼的时候,要教我的数学老师走来说:“家佳,你读哪个班啊?”“2班”我害羞的说。“好啊”

我大吃一惊,心想:你到好了,我们谁不知道你很凶啊,在你的班上去只有挨训。

在一学期后我发现老师并不凶:有一次我我的数学题做不来,给老师打电话,我很害怕,怕老师骂我,可没想到老师却温和的给我讲解题。从那以后我不会怕老师,以为老师就和父母一样,教育我们,引导我们。

篇8:我的校园生活叙事作文

电视剧表现历史事件所为何来?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 (这恐怕是想要完全真实还原也还原不了的) , 更重要的是站在现代立场上进行反思与关照。在思想性这一点上《团长》可以说比很多反映抗战的电视剧都更技高一筹。它没有局限于爱国、民族大义这个层面, 而是投射了灾难、救世、英雄、命运等最本源的哲学命题与艺术母题。战争是人类的悲剧, 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类的善与恶。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 进行最本源的思考, 无疑是具有震撼性的, 也是日常环境所不能表达的。

在战争剧中, 这是一种全新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们习惯于英雄人物大喊一声“我与祖国共存亡”然后奋战致死。《团长》让我们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他们都想活着, 他们这么拼命的打仗也是为了活着。身为军人, 他们有保护百姓的天职, 当他们的牺牲能够换回百姓的生存时, 他们选择迎战;当他们的死亡毫无意义时, 他们选择活着。

所谓英雄人物并不是时刻的“高大全”, 而是对于高尚与大义的选择贯穿于他的整体选择之中。

龙文章在深入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然后证明按照虞啸卿的部署是无法战胜日军的, 虞啸卿受到沉重打击后转而求龙文章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龙文章明明是有方案的, 然而他违反常规的没有立即提出来。因为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这样的方案是需要他的人马作为敢死队的。如孟烦了所说, 他们不想送死。他不想让他的弟兄们做敢死队送死。但是最终不论是孟烦了还是龙文章, 都还是选择了出征, 这一选择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为国捐躯。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征战, 但是这一犹豫之间, 无疑加深了人性的深度, 体现了龙文章多维的心理。人物的冲突显现出来时, 就不会再是一个“扁平人”了。

二、大结局的处理:留白还是草率

中国人的文化艺术有一种“大团圆”的传统审美心理定势, 意即不论其前面整个事件、情节如何紧张, 怎样波折, 最后总有一个光彩的尾巴、美好的结局。1这一点在《团长》中受到了挑战, 集中体现在对结局的处理上, 也是引起最多争议的地方。我们只看到突击队残存的几个人在这一次战役中获救了。南天门一战最终胜利了吗?活着的人一直活下去了吗?战争结束以后他们的命运遭际怎样?这些无疑是观众关心而想要看到的内容。

但是电视剧结局笔锋一转, 用“60年后”的字幕, 将时空挪移, 我们只知道孟烦了没有回北平, 而是一直生活在禅达。虞啸卿一直受人尊重、万年回来故地重游, 从他的口中知道南天门一战极其艰难, 虞师几乎死绝。剩下的人物我们只看到了一些有象征意味的形象重现, 而不知所踪。在这个结局里, 作者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可以视为一种留白。

作为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其对原文最大的改编大概就在于结尾的处理。电视剧的结尾比小说温和的多, 可以视作是对传统受众期待的一种照顾。但是这种过于大跨度、象征意味太强因而极为浓缩的结局是否是最好的呢?将整个剧情攒起来看, 会发现, 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链接起来的, 突击队去偷袭日军也是这个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故事的全部逻辑可以分为两部分。前8集吸引我们的悬念是龙文章以及他的“团”能否顺利回到中国。从龙文章他们回到中国后, 龙文章的“炮灰团“能否参加南天门战役?南天门战役的结果如何?这就成为了持续剧作叙事动力的悬念。是这个大故事的结尾所在。

所以43集作为整个大故事的结局, 就显得过于草草, 甚至仅仅是用虞啸卿一句回忆的话给了观众一个不甚明朗的印象。有评论认为结局显得虎头蛇尾, 是有一定道理的。全剧用大篇幅的笔墨对南天门战役进行铺排, 最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着力点去释放前面叙事所用的力量, 难免让观众看完之后感到不太畅快。

三、散文化的叙事节奏

完整的故事链与激烈的战斗场面, 都没有掩盖了《团长》所具有的散文化气息。

一方面这来自于旁白孟烦了的叙述。这些旁白虽然出自孟烦了的回忆, 但是使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浓重的京片子, 这一点使我们不由自主的把叙述者与战争中的孟烦了拉开了距离。对于叙述者来说, 这一切都是回忆, 《团长》演的是故事中的故事。两个时空并行, 有利于叙述人抒发那些沉淀下来的哲理性的思辨。文人式的旁白, 使观众感受到战争残酷之外的一些意味。

另一方面这来自于故事的叙述节奏。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 用在电视剧中是指叙事结构在外部事件发展和内部场景的情势营造中体现出来的情节运动状态及变化规律。2聚变、矛盾等有利于提高故事的戏剧性, 加快其节奏;而停顿 (延时、重音) 、重复则会放缓故事节奏, 更有抒情的意味。《团长》中的矛盾与聚变相对集中, 同时加入了大量的重复和闪回。它不拘泥于物理时间, 而是与观众展开了一场“玩弄故事时间”3的游戏。故事进行过程中那些曾经发生过得事情, 如死去战友毙命时的情形经常以黑白画面进行闪回、重复。有些地方重复了多次, 比如孟烦了对龙文章怒吼, “你骗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在不同地方重复出现, 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团长》一剧值得仔细欣赏、玩味的地方还有很多, 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 闪光之处与瑕疵一样醒目, 造就了该剧的实验气质。不论怎样, 康洪雷剧组在追求更高的艺术水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真诚的, 是值得电视剧从业人员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7页

[2].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8页

上一篇:积极实践 大胆探索下一篇:地产中秋节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