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2024-06-1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共9篇)

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保康县马桥镇中心学校 鲁玉霜

摘要: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关键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创新精神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紧紧围绕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各地方的具体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一个学生能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预习教材,产生已知和未知的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教材内容,找出重点和疑难问题,以便带着问题听课。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关键。预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并且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初步理解了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提高听课水平和学习效率。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使他们从不发言到想发言,回答问题从不着边际到基本正确,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活跃,预习变成了激发求知兴趣的催化剂,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以问题形式找出新旧知识的交接点。二是知识点习题化,让学生利用以有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迁移和尝试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纲中问题的设置、习题的设计要注意:问题要明确具体。提出的问题是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要在知识的关

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设计的问题要富有逻辑性,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要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在进行《离子》这节课的教学中:(1)通过回顾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提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2)原子的结构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3)原子核外各电子层电子数有什么规律?(4)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5)各类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趋势如何?(6)什么是离子?(7)离子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8)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怎样区分原子和离子?(9)原子和离子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问题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初步了解本节课内容的知识分布状况。通过序列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这种带着问题看书自学,再经过教师的点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过程。

二、创设情景,设置序列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行为。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先做了一个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作出思考。学生会发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脱落,而想到可能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觉得很惊讶,在惊讶之余又产生了疑问,是不是所有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呢?这样,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对于问题情景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就更贴近学生自身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去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作业。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实验课占据着化学教学的主要地位,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参与各种化学实验、比赛,探究化学知识和原理,通过化学实验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此外对于抽象性、概念性的知识点,以及有关计算的教学,教师要尽可能的少讲,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只有自己动手做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对于练习的设计应该做到既“精”且“全”,不要让学生机械式的重复训练,都会的不做,都不会的不做。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设计适合各学校各班级的分层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化学课堂上都能够找到充足的信心,使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教师发现、收集、整理课堂中学生暴露出的“经典”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问题,并以此构建新知。

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能及时的进行整合,然后再针对经典的问题和有共性的题目进行分析和讲解。

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课之前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题,上边是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符号表达式,在题目的设计上由简到难,让学生紧紧围绕“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原子数目相等,在化学式前面添加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去尝试练习。在他们做题目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巡查,收集整理共性问题。如配平P+O2—P2O5,有的同学直接将O2改写成O5,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讨论,学生普遍认识到不能更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反应物是氧气(O2)而不是O5随后让学生讨论n个氧分子和m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所含氧原子数相等,那么它们所含的氧原子数同2和5是什么关系?引出最小公倍数法。接着又出了几个可以让学生用最小公位数完成了练习,让他们举一反三。

这样自己先不讲,通过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来传授新知识,这样给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五、设计梯度练习,层层深入完成知识迁移。

适量的精心设计一些由简到难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并能通过完成这一系列的题目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如《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二课时,先让学生预习,再复习单质、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当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明确元素原子个数比是多少而出现错误时,引出运用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规则确定元素原子个数比,如Al2O3。设计题组练习,让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在练习中出现亚铁、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随后书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归纳并总结方法,再书写含原子团的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书写、原子团右下角数字不为一的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为了区别酸根和酸,最后设计常见酸的化学式的书写。把化学式书写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完成了整个知识的迁移。

六、学生总结、梳理知识,交流学习收获。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同时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一次很重要的记忆;还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此外小结也是学生复习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总结也能有助于老师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以此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并有助于开展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

我们要始终坚持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要不断地转变思路,大胆的尝试新的课堂模式。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化学),北京大学。

[3] 姜淦萍,项闪飞 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31,7-8,2000。[4] 刘江田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天津教育出版社。

[5] 课程标准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胡明礼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课堂实效性、高效性,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教研教改 初中历史教学 课程实施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方法

二零一一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陕西初中历史咸阳研修班培训。聆听了教授、专家及优秀中学教师的讲课,反思自己新课程实施中,有许多重要点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高度注意。

首先,历史教学要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理念。标准要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孩子的历史眼光,要从多角度给孩子视觉,要让孩子多角度去看世界,多角度看历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第二,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历史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标准,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课程应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与技能。

叶澜教授 “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有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改变学习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重视过程性,培养创造性。这就充分说明了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似乎已经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杀手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今人之共识。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方法。历史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所以培养好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自主学习习惯、方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的洋思模式、山东的杜郎口模式、昌乐模式、韩立福教授的先学后导理论等等,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赵克礼教授说:“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等受控制的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并不专指哪一些学习方式,所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率、实效性呢?笔者思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一、确定学习目标。培养学自主学习首先要学生明白学习目标,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如何达到标准?时间如何分配等?。目标尽可能明确、具体。过去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确定的是老师的教学目标、没有学生的学习目标,现在我们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动机,“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吸引学生产生历史兴趣的方法多样,—堂有趣的引言课、有趣的开场白,生动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动的多媒体等,还有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表人才,性格幽默风趣等等,都能吸引学生。老师尽可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但不是所有老师都具有幽默性,在历史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能采用一些方法手段,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到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发言表现。案例:讲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老师先问学生:你见到过长城吗?在照片中见到过长城吗?马上就的近半数的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长城的长度、结构、走向、气势等.表扬了他们知识面广,记忆好之后,我再问:“你想真正的了解长城吗?”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这时候学生全盯着老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味,难以言全,如何详细了解这个人物,等待老师的点拨。于是展示图片,要学生认识秦始皇的衣着、头钸与头脑中同过去的皇帝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以后,进行学生活动。

老师:让我们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开国大典这一盛大时刻。(演绎历史)

学生:(分工,进入角色)

学生(礼仪官):秦国大典现在开始,有请大王登基。众学生(大臣):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免礼平身。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为号令天下,造福百姓,特诏,本王自称“朕”,名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朕决断。地方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可有本奏?

学生(李斯):自战国以来,各国都铸造了货币。如,我国的“半两钱”,齐国、燕国的“刀币”,赵、魏的“布币”,楚国的“鬼脸钱”。各国货币的使用给商品的流通带来了许多不便。各国的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的规定不一。各国文字繁简不一,书法、形体各有差异。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大秦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后患无穷。

臣秉呈吾皇之意,现已整改:自发布日起,全国统一使用我大秦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以我大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

二、探寻主动学习的方法有兴趣还得有好的方法。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历史作为科学的一门,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等。同时还有它独到的学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中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较强,要求尊重,要求自主,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又不会自学,习惯子“先生讲,学生听”。改革历史课教学弊端,变“学会”为“会学”。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自主学习前提条件;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包括: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验、自主操作、自主练习、自主归纳总结等。教师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式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使课堂教学有新的生成。在教学活动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指导,激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要在课前布置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教师设计问题要紧密结合本节重难点,将知识问题化,使预习有效果。学生预习,可采取多种形式。

1、教师提前制好预习题(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模式: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做预习题。

2、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整理预习所得,提出疑难问题。模式:阅读教材、做预习题,提出问题并思考、课堂质疑,其他同学作答。

3、小组互助。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采取小组互助的模式进行课前预习。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与人合作的能力。模式::阅读教材、提出并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写出答案,课堂上反馈,师生求证。老师及时鼓励。

(二)、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导演者。叶澜教授说:“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都一无所知,有的通过预习已经有所了解,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怎样获得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1、信息交流。学生预习后,对相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自我见解,要通过多向交流,把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反映出来。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我们感到教学的愉悦,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这里,教师是学生信息交流的合作者、引导者。

2、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反馈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共性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基本原则是:学生自己能解决 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自由讨论,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4、经过学生自学讨论后,有些内容学生还是没有理解和掌握时,老师进行重点讲解。

5、自主练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了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活动,突破了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这时学生非常希望检验一下学习的成效,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课堂练习,紧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兼顾全体学生的感受,安排5-10分钟时间对这节课所学知识做一个检测,课堂检测后,学生互相订正,发现别人的错误并帮助同伴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帮助学生订正错误。尽量做到90%的学生熟练掌握90%以上的知识。

6、自主归纳总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总结、整理好笔记。每节课后要总结当天所学内容,即时进行知识消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每一单元学完后,也要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形成系统。

(三)、课后练习巩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由于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已经被消化,因此,课后复习和练习要分层开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练习,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学完成后,给学生预留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待学生课后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得兴趣与方法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那么如何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历史,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历史.为了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课前参与”,即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他人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布置的导读题,做好准备课上运用。课前参与把容易的问题前移,学生能够看书自己独立解决的课前自己通过看书就解决了,在课前看书的时候他就是在思考,慢慢地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习惯.即主动学习的习惯。因为学生看书不仅是看懂与否的问题,教师要求他们在看的同时要思考问题,看懂什么了,第二天可以在课堂上问大家,可以设计问题来考别人,没看懂的第二天带着问题来上课,可以问,然后教师再鼓励谁能提问题,谁问题提得深刻说明谁学得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这样一种氛围,因此学生课前看书就不是一般的预习了,它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主动的、自觉的、认真的自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若把主动学习中的所得所获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许和认可,由此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师生关系,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案例: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时,提前设置导学目标:唐朝前期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对外交流提供了条件。唐朝对朝鲜、日本、印度的交流史实,尤以强调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将学生分成两大组,甲组负责组织“玄奘西行”活动,乙组负责“鉴真东渡”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

习惯并让学生深入网上搜集图片,史料,经加深理解二位高僧历尽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既教育了学生,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更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尤其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把历史教学带到现实生活中,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蹓走。

去历史联系生活是新课标的一重要要求,也是一大特征,改革教学的关键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教学不应该以交给学生一定的猎物为满足,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使用好猎枪,用科学理论之“矢”去射实际生活之“的”,以更好地分析说明问题,提高他们认识社会得能力。近年来历史科的中考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或对时事理解能力。然而不少学生面对试题却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指导学生在联系中掌握认识的方法.如在改革开放里,联系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热点问题利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通过阅读自学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危害,进而理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政策的正确性秘必要性。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性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均好奇心,好奇好胜促使学生冥思苦想去分析问题:争先恐后去回答问题,学习成了一种乐趣,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跳出应试教学模式的巢穴,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四、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老师要充分鼓励学生,鼓励要中肯,要真诚,不能一味地追求表扬。课堂上,因为时间紧张,学生也许会词不达意,也许会一时语塞。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巧妙使用激励性语言,既能不伤害发言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能避免课堂出现冷场。

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而学生精彩的回答,出色的表现,同样也能给教师点评的灵感,让我们的课堂具有生成之美,没有生搬硬套之感。巧妙运用激励性评价,需要教师认真聆听,善于捕捉学生的细微反应,并快速作出有效评价。当然也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五、教师在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学法指导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教材,教法学法设计恰当。

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学法”模式,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不同,学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关键是揭示客观而普通的学习规律。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学习规律。

2、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的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到达学习

目标。

3、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要做出示范,展示学法,以法获知,供学生仿效。教师讲课本身也是学习方法的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再应用这些方法,获得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再获取课外历史知识。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较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陕师大赵克礼教授说:“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坚持的原则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模仿高效课堂模式时,自主学习不是适用于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比较顺利达到目标,基础差的就不一定了。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时,一定要结合本学校具体实际,探寻适合本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还有许多在实际中不好解决的问题,存在很多矛盾。教师任重道远。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被填满的容器,不仅仅是一枝枝充满活力的可塑的鲜花,不仅是一只只需被点燃的火把,而是有可塑性的、有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类型,它就象签名那样有个性。因此,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能力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以此小作,抛砖引玉。

2011-11-28

参考资料来源: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

《中学历史教师职业技能》赵克礼主编 陕西师大出版社

“国培计划”授课老师 赵克礼、刘军、苏争艳、刘俊凤、张迎春、汪建满、杨宗年、胡鸣焕、张伟迪等讲座及课件资料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络版。

作者简介,胡明礼,镇巴县渔渡中学一级教师,“国培计划”2011年咸阳师院初中历史研修班学员。

汪老师:你好!

我是国培计划2011-咸阳师院初中历史研修班的学员胡明礼。我知道你很忙,但还是冒昧的来打搅你了。从教三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参加省级的培训,第一次拥有这么长的脱产学习时间,我感到很荣幸。学习期间聆听了专家教授精心准备的精彩讲座,接受了许多新的理念、了解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知道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上周听了你的课、我深受启发,这几天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了一下,写了一篇文章,请汪老师看看,给予批改指正。我希望经过指导,推荐到省级刊物发表一篇文章。行吗?此致,敬礼!

篇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一、更新教师观念

新课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 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在教学实际中, 体育教师要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在体育课堂上,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要成为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是学生在校期间体质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而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部分, 通过了解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习惯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育和终身坚持锻炼。

二、转换教师角色

中学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 个性意识明显增强, 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上则是强烈的自主性。因此, 面对学生的变化, 教师也要实现教学角色的转换, 向着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方向迈进, 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 产生情感的共鸣, 感受教学中体育与健康带来的快乐。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目标是创设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师教、学生学不是说存在什么大的问题, 这样的教法也有它的长处。比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教学时, 教师可先做标准的示范动作, 同时向学生介绍只有掌握了正手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动作的技术要领, 才能进一步学习反手动作。标准的示范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欲望也比较强烈。但为了师生彼此形成一个“共同体”, 教师除了传授、示范知识和动作外, 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 在篮球课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学生中间来, 组织进行教学比赛, 成为学生的一员, 从而在欢快、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

四、采用主体性教学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同一个教材, 在教师示范之后, 有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练习得也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则感到没有意思, 提不起精神认真练习。比如:篮球行进间传接球的教学, 大部分同学能按教师的要求和示范进行练习, 部分篮球运动技术好的学生感觉太简单, 练习时心不在焉, 敷衍了事;部分平时不玩篮球、基础差的学生则连球也接不住, 疲于奔波, 忙于捡球。面对此种情况,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 必须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组, 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 熟悉动作、运动能力好的学生提高练习难度, 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就降低练习的难度和强度;也可以让技能掌握得好的同学帮助相对弱的同学, 让那些运动基础差的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自我成功的喜悦, 从而掌握教师要求的技能。

五、安排好场地与器材

教师要上好一节体育课, 必须提前计划好锻炼场地、器材的使用。场地一般问题不大, 但应该根据时间和季节做好安排, 避免在雨、雪、风天气进行教学。器材安排适当, 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同时也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基础。充分利用好场地、器材,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乐于参与练习, 从而掌握运动技能。

六、安排好室内教学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室内教学, 充分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 给学生播放一些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体育竞赛场面或者示范动作, 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 激励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动作, 使学生在观看的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七、转变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技术和学生出勤两方面来进行的, 这样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比较注重, 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觉得评价体系应该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 不要“一锤定音”。要注重学生在整个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评价成绩应该由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决定, 这样的评价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 发展学生的终生体育。

总之,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框架的架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理念的转变, 要有利于实现体育功能, 要体现体育育人价值和终身体育习惯、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尽职尽责。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面对传统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构思以及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健.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 (3) .

篇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关键词:物理教学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和实质

所谓“自主学习”,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习的科学素质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物理“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理解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通过自主学习,除让学生理解大纲规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精神、自我完善意识,成为能够主动地、创造性的进行认识的实践的主体。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二、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特征

1、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1)指导预习、讨论交流;

(2)定向思维、实验探究;

(3)导学导议、归纳新知;

(4)巩固应用、反思质疑;

(5)课外延伸、自主发展。

这只是一般的结构,具体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2、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的最显特征

(1)自主性特征。它是“自主学习”的最显特征之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自主性的探究,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体会物理原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

(2)民主性特征。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不再是做报告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过程性特征。“自主学习”的物理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应用性特征。新《课标》把知识的应用和学知识提到同样重要的地位,选取学生周围熟悉的事例理解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模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它,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真正有用。

(5)创新性特征。“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个性具有鲜明特征,每个学生都是探

究的主体,具有创新精神。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具有独特和创新性。

三、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

转变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师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即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首先教师要树立主体的学生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体的构建过程。知识不同于实物,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公式、规律,必须由学生自己来构建,并组纳入自己己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摒弃过去那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收器,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学生观,树立主体的学生观。其次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做得更好,在学识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了,而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也有自己的专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加强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途径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应当改变过去那种讲实验的状况,积极地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实验”等形式体代替“独角戏”式的实验模式,把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品尝成功的喜悦。

物理教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模型的建立以及物理习题的设计都应取材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归纳形成理性思维,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它直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水平、进程和效果,学习兴趣是内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的意识,主动发展的精神,必须把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动机和兴趣放在首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首先教师应了解青少年一般心理特点,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尽快掌握物理的思维方式,进入物理的“境地”。第三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第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物理的实用性,培养学好物理的动机。

4、讨论、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解决过去模式中那种单纯灌输、严重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讨论交流,解放学生的身心去自我实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物理教学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篇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目前,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正确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整个教学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意识。其中的主线——“任务”的设计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如何设计合理的“任务”

(一)“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使其乐于去完成。

“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年龄层次、能力结构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并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往的各校教学中,由于教学安排不同、引用的教材不同,所以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往往是重复性的学习。如在Word文档的学习上,小学五、六年级有此内容,初中一年有,到了高一仍有,那么,即使是在学习相同的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任务”的难易程度,知识面涉及的范围等就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决定了具体“任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要做适当的处理。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去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意义和深度,有利于探究,能使学生学习时有“事”可做,能够创新。同时,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学习Frontpage内容时,我为同学设计的网页主题内容是“我的故乡――辽宁”、“我爱家乡的红叶”、“天下奇观――本溪水洞”等,这些都是同学们身边随处可以找到的素材,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高,他们使用的素材不仅有网上查到的资料,还有自己的旅游照片,摄影课上的作品,有的甚至是利用周末时间和同学一起专程去收集照片、资料。完成的作品各有千秋,很有创意。同学在完成网页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网页制作知识,还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任务”设计要有难易之分,使其感觉到挑战性,有兴趣去完成。

课堂中的“任务”不能以偏盖全,更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任务。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齐,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不同的“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寻找到适合他们的“任务”。

如在教初一学生使用画图程序时,由于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同学已经能很好的使用此程序,那么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仅停留在会使用、能完成书中的作业上,那样会使他们产生“太容易”的感觉,失去了学习兴趣,根据初一学生的兴趣爱好,我经过与美术教师的探讨之后为他们设计的任务的是“我最喜爱的卡通人物”、“假设你是美猴王,你眼中的花菓山”、“我的宇航员”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的任务是在完成书中题目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完善;而对于那些几乎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我的任务就是按照书中的操作,自主完成“城市一景”的绘制,并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他们不会因基础太差而无法完成任务,进而产生挫败感。通过不同层次的“任务”,使基础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中等学生进一步完善,基础差的学生逐步赶上,进而缩短他们之间的差距。

(三)“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成依据。在设计“任务”时应给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即说明知识点、重点、难点,及任务完成要达到的要求。最好不要让学生自由选题,首先,让学生自由选题,由于个体的差异,内容涉及面广,遇到的问题多,教师很难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具体辅导,可以给学生限定几个题目,让其从中选择,这样教师可以预设出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容易解决;其次,学生自主学习,会需要大量的资料、素材。教师可在限定选题后,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如果学生选题太多,教师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素材,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有差别,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容易挫伤积极性。此外,任务完成时,及时给学生以反馈,让学生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其成就感。

(四)“任务”的设计应注重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课的应用性很强,与日常生活、学习中各种信息联系得非常紧密,创设出良好的情境环境,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

1、以整章内容为大的任务,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还要背学生,即在设计任务时,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情境、适当的任务,最好是使整章内容都处于一个大“任务”之中,之后将各实践的内容细分为若干个小的“任务”,并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在操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这样在教学中,有利于每节课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整章的知识具有连贯性。此外,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地放矢。

2、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协作环境,关注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要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为确保同学们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完成,因此常常需要采用分组式教学模式与“任务驱动”相配合。在任务的制定上,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协作式的学习当中,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在编组上,要根据互补的原则,使小组间的水平基本一致。小组内成员进行适当的分工,各尽所能,在共同制定创新部分的内容后,基础差的同学可以负责基础部分的操作,使其不会觉得一无是处,基础好的同学负责完成创新部分的操作,这样,教师就要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协作环境,使同学们不骄不躁,完成知识的自主性学习。

(五)“任务”设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应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同一道题的解题方法不一定只有一种,完成某个任务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止一种,在设计任务时,应从多方面考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使学生有空间去发挥自己的创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选择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在注重设计适当的任务以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渔”的方法的基础之上,更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其终身受益。

三、“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任务驱动”教学。

由于“任务驱动”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优点,因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一概“任务”化,造成了“任务”的滥用和泛化。事实上,有些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任务驱动”,因此在教学中应具体教学内容具体设计,需要真正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在清华版初中第二册第四单元――探索计算机系统奥秘一章的内容中,在介绍二进制内容时,就不适合单纯用“任务驱动”,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这就需要借助传统的讲解、演示等方法,可在教师讲解完成二进制原理及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后再进行适当的练习任务的完成,以巩固知识的掌握情况。

2、设计的任务缺乏情境性和意义性。

有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没有进行章节方面的统筹设计,而是单纯根据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因此,这种设计缺乏情境性,也不具有太多的意义,只是单纯为了“任务”而设置的“任务”,这样的任务,无法吸引同学的兴趣,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任务设计欠明确、具体目的。

教师设计的任务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在选题上题目过散,涉及方面过多,这是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较易犯的错误,则同学在操作时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完成的作品中涉及了较多的内容,教师不易控制,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限定一些题目,以便于控制及解决出现的问题。

篇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反思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做法是:要让学生多读。我每篇课文都先叫学生回家预习,让学生能大体知道课文讲什么。每篇课文都会有生字,待学生学习后,同桌互相纠正。自从我用了这个方法后,我发现学生读书水平提高了,连一些平时不会读的同学也基本上能读好;要让学生多说。精读课文则是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尽量多让学生说,这样老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让老师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每次课文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有所提高;要让孩子多写。教完生字后,要让学生描红生字,并且把难写、易错的字多写几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指导书写。

当然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时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缺少朗读指导的设计。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我们平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感触: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篇7:外语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外语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探讨了自主学习的定义,以及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研究表明: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学习者需求分析、记录学习日志和学习策略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 者:卜杰民 BU Jie-min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浙江东阳,312100刊 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7(1)分类号:H319关键词:外语课堂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篇8: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 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古人说过:“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近代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 更要学会学习。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形成自学能力。为此,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不仅要吃透教材, 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 认真搞好教学设计。课堂上摈弃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写、学生抄的陈旧做法, 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一些概念的含义比较难以理解。如何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维护祖国统一”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资料。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时, 那永恒的历史的瞬间、那庄严的场面, 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强盛、祖国的日益强大, 感受到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实践证明, 创设教学情境, 将学生带入其中, 学生就不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枯燥, 会发现原来政治课也可以声情并茂, 也是那么引人入胜。

二、帮助学生树立“我一定行”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的必要前提。学生之间存在着差距, 这是因为有的学生潜能已经开发出来, 有的学生潜能未被开发出来。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 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尤其对那些后进生, 更应该多鼓励, 少批评, 多与他们交流, 帮助他们找出成绩差的原因。如可以给后进生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称为笨蛋、傻瓜, 甚至被勒令退学, 但爱迪生并没有丧失信心,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通过生动的事例,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 突出“主体参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意识, 是每个政治教师必须关注的大问题。所以,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我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努力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 我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支配, 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教学过程中, 我尝试了问题法和讨论法,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寻求答案, 同时自己以“学生”的身份参加讨论,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引导。课堂上还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讨论问题。这样, 学生为了在讨论中说服对方, 就会主动去学习知识, 开动脑筋, 关心周围的事物, 从而无形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衡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低、有无的标志。升入中学后, 初中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逐渐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结合教材, 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如在教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时, 我国采取的政策是逐渐消灭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现在又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该学生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说明他在思考, 而且思考的有一定深度。教师要鼓励这类学生, 充分肯定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贵有疑的精神, 使之影响和带领班级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 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全班甚至全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 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 即使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太正确, 也不要立刻下结论, 而是要对其进行鼓励, 通过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活动, 逐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对提出问题的学生, 我都进行肯定, 因为他们进行了独立思考, 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五、结合新闻热点问题, 布置课下思考作业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 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 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要与时事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例如, 在2014年最后一天的最后几十分钟, 上海外滩发生重大踩踏事件, 导致30多人不幸身亡, 40多人受伤。对这件令全国人民痛心的悲惨事件, 我除了向学生讲述外, 还布置了几道思考作业: (1) 在公共场所如何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在危机中如何展开自救? (2) 上下学我们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上下楼梯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我们应该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吸取怎样的教训?这几道思考题, 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使学生接受了一次安全方面的教育。

篇9: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关键词:问题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1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25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发展学生能力?这是我校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我认为运用导学案教学、设置合适的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契机。现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做以下综述。

一、课前导学:自主预习,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作业的安排既不能过于宽泛,让学生无从入手,流于形式。也不能全是抄抄写写,遏制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如我在每学一篇新课之前,就会安排预习,具体要求是:读通课文,会读会写本课新词,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并在第二天的学习中,认真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的预习逐步有了质的变化,字词方面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掌握良好,问题的发现也涉及方方面面,如:有质疑课题的,《检阅》中,谁参加了检阅?为什么要参加检阅?《争吵》中,为什么好朋友还要发生争吵?发生了争吵他们是怎样解决的;有从事物描写处生疑的,《荷花》中,为什么说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翠鸟》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外貌的?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从文章看似矛盾处生疑的,《检阅》中,为什么别的队员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可贵的沉默》中,为什么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很大的享受;有从文章的重要语句生疑的,《画杨桃》中,这里的“严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和时间赛跑》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视角,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这不仅使学生主动走进课本,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课始导学:广开言路,提出问题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认真学习,自信大胆的表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良好的时机和条件。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及时肯定和真诚欣赏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深思善问的习惯。其次,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按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结构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对陈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到具体的段落去读读画画,就地解决。对于具有很强开放性的,能够辐射全篇课文的问题,则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本节课合作探究的主要任务。最后,教师做小结,把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用板书、口述、投影等形式明确揭示出来。无形中,班级中形成了浓郁的想问题、提问题、探究问题的气氛,学生以提出问题为乐,认能提出让教师来作答、揭示的问题为傲。

三、课中导学:合作互动,解决问题

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单独思考的结果,问题的生成也是受老师主观思想的支配。课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轻松的沟通和交流,有些学生胆小、不自信,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有些学生怕回答错误受到老师地批评、同学地耻笑而不敢举手,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首要任务,合作探究则是中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独自思考,点名回答的做法,根据课中所揭示问题的多少和难易,组织学生按座位和小组讨论,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思路,然后再有小组集体推荐一名“小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的其他同学补充。这样,学生站起来有说的,因为有小组成员的支持,也敢于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想法。各小组同学之间因观点的不同互相弥补了思考的缺陷,丰富了认识,“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了碰撞,知识信息有了传递。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合作互动学习,让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

四、课后导学:巩固延伸,再生问题

课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做出客观性评价,对成果比较显著的学习小组和有创意的个人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赞扬,并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了《卖木雕的少年》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的训练,当少年把木雕送给“我”后会说些什么?请你动手写一写,或请教家人、朋友,想出更好的办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处理,由课本引向生活,校内引向校外,让学生拓展了思维,充分享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达到了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目的。

“问题”教学使我们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推动课堂前进的动力。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问题”也改变了以往教师设计问题、学生举手回答的单一教学局面。“问题”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究、体验、成长的练兵场,而教师在每个环节适时引导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做事细心的好习惯下一篇:关于《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