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公开课

2024-06-16

方山子传公开课(精选6篇)

篇1:方山子传公开课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分析,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探究,体会方山子归隐的目的;

3.分析并理解作者对方山子生活的态度,体悟方山子、苏轼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难点:

深层理解作者对方山子生活的态度,体悟方山子、苏轼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一、激情导入

人生的选择

朋友处于人生低谷,借用人势(有才华,没机遇,借用关系,自我本心,人言可畏)

如果是你,你会借用这种力量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渡语:在实用主义愈加盛行的今天,不可否认大多数人都会使用可使用的优势去达成目标。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在宋代有这样一位能人异士方山子,拥有深厚的背景关系、面对个人的怀才不遇时,他却坚定地做出相反的选择,触动了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就来细细体会他的选择。

二、朗读引导

1、情感引导(一起梳理感情脉络)

第一段,平缓;第二段,惊讶;第三段,豪气;第四段,反问;第五段,感慨。

三、内容分析

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苏轼谪居黄州,偶遇故友方山子,有所见所感为其立传。

1、方山子是怎样一个人?(档案填写,提问个人)

方山子:少年——血气方刚——侠士(折节改志)

壮年——发奋读书——学士

晚年——终不遇也——隐士

2、苏轼对方山子的印象如何?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回答。(怪、异)

3、苏轼眼中,他异于常人之处在哪里?(放弃荣华富贵,安于平淡生活,追求本心世界。)提示:和导入的选择题应和。

4、方山子为什么选择隐居?(终不遇也)

两次折节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人活在世上总是受到许多束缚和阻碍,很多时候这些客观原因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四、合作探究

1、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苏轼为什么要为方山子立传,仅仅是为了记录朋友轶事么?

(提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身上有某些令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方山子弃荣华甘贫贱的举动。)

明确:(1)“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怀才不遇。苏轼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2)方山子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品质给苏轼很大的启发。

2、对于方山子的“隐”,苏轼有何感触?

(提示:将题目拆成两部分,方山子的“隐”、苏轼的感触。)明确:(1)方山子的“隐”:从两个细节来看,他不是真正的隐士。“俯而不答,仰而笑”;“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是一位有才之士看透世事后做出的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使失意,也隐约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种“蛰伏”。(板书:在“隐士”后写“蛰伏”)

(2)而苏轼他在失意之时,也并不消沉。(生平:三起三落,黄州惠州儋州)为什么?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以儒家“出仕”为主,主张学而优则仕;用道家佛家思想的清风明月抚慰被贬失落的心情。(提示:《赤壁赋》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他汲取方山子身上的安贫乐道的品质,安之若素、静静等待发奋的最佳时机。(因此,从方山子身上,他至少学到了要如何面对“被贬黄州”?既来之——则安之。)

总结:每个人面对失意、挫折时,都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躲避,有人直面,希望苏轼和方山子的精神和选择能给同学们一些启示。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板书:

方山子:少时——侠士

苏轼:三起三落

壮年——学士

儒道佛影响

晚年——隐士——蛰伏

五、穿越时空

假如你是苏轼,如何看待方山子的“隐”?

1.因为怀才不遇,乐而归隐,方山子品性高洁、安贫乐道、淡泊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是真的隐士。

2.他心有大志,却怀才不遇,被迫归隐山林。然而“隐”不是他真正的想法,

篇2:方山子传公开课

苏轼

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 ②前十有九年 ③往往阳狂垢污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从事于其间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⑤亦足以富乐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余谪居于黄 ⑤庵居蔬食

五、达标分层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慕:仰慕

B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C 然终不遇 遇:对待

D 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B.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C.一发得之 发:射箭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相类似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过岐亭,适见焉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②余告之故

C.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 ②余谪居于黄

6、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③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师: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老师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做简洁概括。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

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

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师: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接下来是整理文言基础知识。2(1)(有,通“又”; 见,通“现”显现; 阳,通“佯”假装,与通“欤”语气词吧)

(2)(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

(3)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 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 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 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6)①判断句 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状语后置句 ④状后 ⑤宾语前置句

五、达标分层训练

A组基础题 1【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3. 【参考答案】B.

B组提高题4【参考答案】B使„„跟随5.【参考答案】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

6、【参考答案】C,A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B、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D、使动用法,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7、【参考答案】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篇3:方山子传三点导读

余谪居于黄, 过岐亭, 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7) ,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 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 使酒好剑, 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 余在岐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 挟二矢, 游西山。鹊起于前, 使骑逐而射之, 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 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 岁得帛千匹, 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 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 (8) 见之欤?

(选自《古文观止》)

美点赏析

苏轼是著名的古文学家, 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风格与一般古文学家不同:流利自然, 简洁而蕴藉。

《方山子传》, 简洁流利, 寥寥数语, 就把豪侠、清高的方山子刻画得活灵活现;短短篇幅, 又把方山子两次人格转变描述得清清楚楚。他的文笔清高流畅, 正如他自己所说“意之所到, 则笔力曲折, 无不尽意”。苏轼散文用语平易, 不求工丽, 不作艰涩之语, 这些同他的性格旷达有关, 也同他学力雄厚有关, 读苏轼的其他散文也有类似感受。

苏轼散文蕴藉有意味, 常常使用暗示手法, 往往只写出一点点, 其中含意由读者去想。当作者他乡 (黄州) 遇故知 (陈) , “余告之故, (陈) 俯而不答, 仰而笑”, 写的是陈有无限感慨, 可是没有明说, 却留待读者去体会。文章结尾又写道:“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欤与?”作者由叙光黄间多异人, 暗示方山子确是异人。

本文写法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 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 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 内容更显得真实, 更富于情趣。

难点指津

苏轼散文用语平易, 不求工丽, 语言简洁流利, 但蕴藉有意味, 有些地方理解还是存在字词疏通问题, 如 (1) 宗:推崇, 归附; (2) 折节:改变平日的志节, 行为; (3) 驰骋:纵马奔跑, 这里的意思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4) 庵 (ān) :小草屋; (5) 方耸:方形突起; (6) 方山冠:汉代祭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为隐士所戴的帽子; (7) 矍 (jué) 然:惊视的样子; (8) 傥 (tǎng) :倘或。

此外, 文中部分句子理解难度较大, 需直译、意译结合, 如第二段中“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可译为:“室内空无所有, 可是妻子儿女奴婢都表现出自得其乐的样子。我感到震惊以为奇怪。”

考点训练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遇 遇, 遇合, 如意

·B.世有勋阀 阀, 军阀

·C.适见焉 适, 恰巧

·D.晚乃·遁于光、 黄间 遁, 隐避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骑逐而射之

使从事于其间

B.不·与世相闻

方山子倘见之与

C.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使从事于其间

D.见方山子从两骑

吾·从而师之

3.下面关于方山子的传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在苏轼的眼中, 是一个“异人”, 因为他自小就清高, 不追求利禄。

B.方山子出身在军阀家庭, 家在洛阳, 园宅壮丽, 衣食无忧。

C.苏轼与方山子年轻时就是好朋友, 苏轼贬到黄州, 在岐下巧遇方山子, 真是患难之中遇到知己。

篇4:《方山子传》探究学习有感

关键词 :方山子;异;探究

G633.33

苏轼的《方山子传》,全文短短三四百字,信笔写来,不饰雕琢,着意细节,耐人寻味。

初读便有平中见奇之感,掩书闭目凝神,一仗剑策马、吟啸山林的侠客和一衣衫破败、散发肃面的行者在脑海中突兀交叠,硬生出幾多疑惑。寻疑细品,探其文旨,终见黄州湿寒之地、苏子浅笑宿其陋室。阅完心境豁然,神情愉悦。有如此愉快的品读体验,特想与学生共鸣一番,于是迫不及待布置了《方山子传》的自主探究任务。在此,就学生探究的几个要点与大家做一分享:

一、方山子何处“异”于常人

文中写道方山子乃光黄间异人,真名陈慥,有着令人“耸然异之”的大半生。一学生巧妙地从此句设疑,准确地梳理出了全文的内容要点,值得肯定。同时不难想见,苏轼笔下人物的奇异之处有效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共鸣,此乃教材课文选取者的功劳啊!

学生整理出方山子四处异于常人:

(一)“异”在生活道路与常人不同。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遏合,遁于光、黄间。文中作了如下描述: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二)“异”在生活态度的独特。

文中写道: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三)“异”在待人接物方式的特别。

文中写道: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异”在其家庭地位的显赫和他行为作风的大气、大方。

文中写道:世有勋阀,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我稍作总结:方山子的所作所为,让一些人人想不通。方山子出生于世代有功勋的门第,本可得到官位,而他不做官。他家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且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本可以生活得富裕安乐而他却抛开不去享用,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住茅草屋,吃素食。谁又能想到他年轻的时候,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是闻名的游侠之士。

点拨质疑 :方山子如此奇人,于作者而言,极力点染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汇总:他是特立独行的侠士,是具有特别的人生取向真正的隐者,有着苏轼赞叹渴慕的品质。

二、得知故友苏轼谪居于黄,方山子为何“俯而不答仰而笑”?

首先来分析语境:“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是苏轼告诉了方山子自己被贬后来黄州的原因后,方山子不答而仰笑。

学生探究原因:

(一)方山子听到了好友苏轼被贬的消息,略有伤感,所以他“俯而不答

(二)苏轼告诉了自己被贬的原因,他可能在思考其中因果,所以“俯而不答”。

(三)方山子的笑里应该含有一种好友之间的嘲讽--“哈哈,你早就该贬了!”因为方山子了解苏轼为人处世的方式,才华锋芒毕露的个性。

(四)方山子虽然是官二代兼富二代,但他不慕官场名利,自乐于山水之间。对比苏轼今日之现状,忽觉自己的选择之明智而讥笑东坡。

(五)方山子的归隐选择是在看透了社会政治黑暗艰险,尔虞我诈之后的明智之选。因此方山子的笑声里还应该有对当时腐朽社会政治制度的嘲讽。

(六)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以上探究结论给我很多启发和触动。因谪居黄州,喜遇好友方山子,这与苏轼来说本是极大的宽慰;而友人闲适安贫的生活又给仕途迷茫的苏轼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鲜活,助他驱散心中块垒。人生幸事何其多,只怕你执拗于伤感!方山子以他对黑暗世道无比熟悉,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他用这种独有的神情来表达对苏轼的理解,对打击污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他的表情与邀请,让苏轼感到一种远离政治的安宁。于此,我们读出了另一层情意,那便是苏陈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读出的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辛辣讥讽,读出的是达观处世智慧练达人生态度。

故言此处探究,极见苏轼行文细节之妙,方山子为人性情之真率,苏轼省己之释然。一品多悟,辞章并显,乃真正精选好文也!

三、课后作业:方山子独来穷山中,究竟“有何得而然哉”

方山子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可谓怀才不遇;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可谓真正的隐者风范。苏轼借方山子其人其心来抒写谪居黄山心态,,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在赞赏方山子的同时,也是在以此自喻自慰自励。借此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写作意旨,迁移渗透“以彼之文探彼之情”的阅读方法。

课罢,同学们喜不自胜,深感本文学习真切体会到了文意理解由表及里的过程和行文深入浅出的道理,更真实触摸到苏轼性情之完美。我亦激动不已,好文好技巧,不在于教师精讲溢美表演,只需引人入胜,学生便可欣然往之、自悟自得。企盼教材文章选录专家们切实关注读者心智情思,让我们的学生对教材选文“喜闻乐见”,爱上语文!

四、课外链接

苏轼记叙类散文中的“杂体”传记,能够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与他主张文学作品“神似”、反对“形似”有关。如《方山子传》。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为贵公子陈慥所作的人物传记,确乎不同于一般“杂体”传记的写法,更不同于正史中传记的写法。第一段先概括叙述陈慥其人,并点出名方山子的原因。以下重点叙描方山子甘守清贫和任侠、隐居二三事。最后点出方山子家世有勋阀,可凭门荫得官,而且家资富饶。之后,宕开一笔,以“光、黄间多异人”、“不可得见”结束。全文用力叙描方山子的精神面貌,人物神态毕现,不愧是“传神”之笔。文章详略得当,如行云流水,体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同类作品,还有《书刘庭式》等。

参考文献:

[1]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

篇5:《方山子传》鉴赏

【作品介绍】

《方山子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识,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

篇6:读《方山子传》有感

《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很别致的传记体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偶遇十九年不见的好友陈慥后为他写的一篇传。整篇仔细看下来,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后的情景,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方山子》传不像常规的传,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行状。苏轼则别出心裁地先写了方山子的生平,从小写到大,再写到现在,还写了“方山子”名号的由来,此处是顺写。后写作者与方山子在歧亭相遇,倒叙点出方山子姓甚名谁,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就回忆起好友十九年前与自己见面时的摸样。最后才道出方山子的俗世身家,并且以“余闻光、黄多异人”映衬好友为人极为少见,意味深长。文章的结构形式灵活,刻画人物也十分到位。

整篇有点闲话家常的味道,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思考,各种感慨和人生滋味都掺在里面,文章的主要目的——介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方山子隐士的高尚品性,不慕名利、自甘淡泊、超然物外等等,但是我读到第二段中的几个字才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矍然、笑和异,一惊、一笑、一异之间让我看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友谊。

苏轼一生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却是坎坷不断,到黄州这会,苏轼已然有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想法,“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也算得上很辛酸了,大约意识到生活大计的危机了,然后就是精神上的抑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凄苦郁闷的心情和高洁的品性一览无余。政治失意,生活艰苦,心中最苦也莫过于此了。至于苏轼豁达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应该是在黄州之后确立的,毕竟没有过磨难何来的看得开,就是在人生中这么艰难的一段日子里,苏轼邂逅了隐居在此的方山子,这不仅仅是他乡遇故知啊,方山子不忘旧情,诚信待客,令身遭厄运的苏轼心头暖暖的。

文中这样写道,“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他们在惊讶之余也伴随着强烈的喜悦之情,完全可以想象两人激动得场景,来个大大的拥抱也不为过了。不过苏轼惊异的是少慕游侠而壮怀经世之志的方山子以这幅形象出现在了山中,十九年前的怒马独出的少年已经不在,方山子矍然的应该是苏轼为何待罪至此了,惊喜„„同时也有着诸多感慨,想起过去的种种和世事变迁,再联想到现况,自然感慨万千,这就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见面的感觉。

老朋友见面自然会叙旧,“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省略叙述的内容,俯而不答仰而笑之间有说不尽的深意,不过方山子显然不是嘲笑苏轼。方山子早年也是十分传奇的,少时羡慕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的侠士,在乡里算是一个知道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四有好青年了;壮年时折节读书,大约是和鲁迅一样觉悟了,有点弃医从文的味道了,还有了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了,不过事不如人愿,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庙堂之上,晚年的时候当了隐君子。而苏轼则是因为仕途坎坷而流落江湖。一个是早已踏入仕途却被挤兑出来,一个是从来就没有机缘踏入仕途的人,如今两人又在歧亭相遇,正像苏轼在《岐亭五首》其五中所说的“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方山子虽然立志济世,但他是个心高气傲的君子,不屑于借助父亲的力量上位,不做不过在当时的社会下他仅凭自己的能力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方山子心中肯定也是郁闷的,不过最后他选择了活得自在,这与他身上侠的品性是离不开的,侠士拓落不羁,但是却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方山子晚年虽然选择了隐居,但是他身上侠的品性没有完全消融,而是与隐水乳交融。他没有像陶渊明那般不理世事,“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从之后他与苏轼在黄州交往的事实来看,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始终有着一份责任感,但这并不影响他处在江湖之间,虽然后来苏轼一再劝他出山,“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披图见八阵合散更主客。不须亲戚行,坐论教君集”并且对他的文韬武略大加赞赏,“臂弓腰剑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隐居的志向,这一点与苏轼不停述说自己隐居的志向而从未离开过朝廷是不同的,方山子是个很可爱的人。

如今自己的好友驰骋官场大半生却也来了乡野之间与自己喝酒聊天,自己心中曾经的不遇之感在面对友人的贬谪失意时只能化为无奈和苦涩之感,对于友人在官场上摸爬打滚大求取功名的作法他肯定是不尽认同的,但是他是方山子,肯定不会搂着苏轼陪着他大哭一场,也不会说一些安慰的俗话,他们之间不用说太多,一个笑足矣。这笑中有对苏轼不遇的理解,没有同情也没有难过,稍稍惊讶之后便只剩老友重逢的喜悦了,或许这些人生坎坷让他有了世事无常的感慨,但是这些情感在方山子心中微微荡漾之后便烟消云散了,仰天大笑仿佛让抑郁之气喷泄而出,让人领略了方山子的豁达、方山子的不以为意,但是无语胜有语,在这一笑之间最妙的是还可以看出苏轼满满的辛酸与愤懑,方山子懂,苏轼也懂。

老朋友在外面遇到,简单叙旧之后自然要把好友领回家,“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家徒四壁而妻奴尚且自乐,一片和谐欢乐的生活情景,完全可以想象方山子隐居生活的陶然情态,苏轼感到十分惊异也是正常的,十几年前的富贵少年可是十分得意的,“怒马独出”,“怒”字和“独”字烘托出了一代豪士的形象,并且与苏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不潇洒。现在他自愿放弃那些荣华富贵来到山中隐居。这是十分难得的,方山子可以说是现在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但是他不坑爹不炫富,他虽然是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之下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但他绝不是被生活所累被现实所逼才来到萧索的山中的,他视荣华富贵如浮云,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安贫乐贱,并且有一股傲气和一股豪侠之气,方山子的人格是十分卓越的,如此人才放在山中难怪一心为主的苏轼一直“垂涎不已”。

苏轼不认为在中国的贫困山区能够寻得安乐生活,深谙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苏轼也不觉得在消息闭塞的山中就可以让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懑消除,自然觉得“异”,苏轼就是苏轼,永远都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苏轼。看到好友的变化,苏轼感到惊异,他欣赏方山子,“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不过那和他自己说的那些话一样,他只是站在那个世界外面赞许,即使心生向往也绝不会进入那个世界之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方山子传公开课】相关文章:

小学公开课开课通知05-17

游泳课开课了范文06-04

第一课我们是中国人 开课教案05-20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老爸的“爱好”作文700字下一篇:作文慢慢走,欣赏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