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2024-06-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共9篇)

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2.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学习难点 对描写三味书屋的理解困难

教学准备

课前训练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激趣明标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学习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及中间的过渡段。

3.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示 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并展示小组成果:

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试 1、判断下面加粗字注音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纠正到后边括号内:        菜畦xī( )竹筛shāi( )觅食nì( )                                  蟋蟀xǐ ( ) 鼎沸dǐn溃ā 。┤吩záo ( )                                                          2、下面加粗的注音或解释均有一个有错误,把序号写在后面括号里:

⑴ A、确凿(zuò)B、倜(tì)傥  C、轻捷(轻快) D、缠(chán)络( )

⑵ A、消释(溶解)B、盔(kuī)甲  C、秕(bǐ)谷  D、书塾(shǔ)( )

⑶ A、珊瑚(hú) B、收敛(jián) C、菜畦(菜地) D、斑蝥(máo)( )

⑷ A、系绳(jì) B、诧异(惊奇) C、方正(淳朴) D、骨髓(suǐ)( )

3、将下面每组四个字分别填入相应句中:

⑴ 葚 湛 堪 斟

① 我们看到了李宁精__________的体操表演。

② 秦始皇兵马俑__________称世界珍奇。

③ 桑__________比覆盆子味美。

④ 请你__________酌一下,怎样改这篇文章。

⑵ 荚 夹 颊 狭

① 豆类植物的果实叫__________。

② 张飞鸟的两__________是白色的。

③ 这是__________义的理解。

④ 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形成一个__________角。

提升小结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魏在虎

篇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①、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

②、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教学方法 :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 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 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过渡]”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附板书一)

感情[美、喜爱] 感情[丑、讨厌]

3、对原文的词语改写,要求表达讨厌的感情。

油蛉在这里([低啼]); 蟋蟀在这里([抽泣])

有时会遇见([吓人])的蜈蚣;喷出一阵([恶臭])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 景物美,喜欢 百草园是‘乐园’(补充“板书二”)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 喜欢听神秘的故事 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 百草园是‘乐园’”(补充“板书三”)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然后教师小结并板书(附 板书三)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部分”小结

依据“板书二”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课时小结。

六、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板书设计: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动物)整体 百草园 单是: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动物)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植物)局部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三味书屋 也有一个园

对先生的印象:严厉、方正

教学后记:

篇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案例一】

一、教学设想

阅读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 理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的作用, 领悟材料与运用句式表达之间的关系, 进而模仿写作, 学会应用。

二、教学环节

1.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 你认为这些内容的重点在哪里? 为什么?

3. 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练习模仿写作。

5. 习作点评。

三、教学实效 ( 学生习作)

不必说碧绿的青草, 粉红的桃花, 挺拔的桑树, 高大的枫树; 也不必说肥胖的蜜蜂在花瓣上歌唱, 轻捷的蝴蝶在枝头上舞蹈, 漂亮的小鸟儿受了飞机的惊吓直窜上云霄里去了。单是亭亭玉立的小凉亭就有无限趣味。蚂蚁在忙碌地搬家, 蜘蛛在织着网, 阳光把一张张网照成了五颜六色的, 就好似为大树们披上了薄薄的纱衣。

———初一 ( 2) 班汤雅婷《校园一角》

不必说嫩绿的草坪, 绵延的小路, 各色的野花, 高大的樟树; 也不必说西瓜虫在草叶间爬来爬去, 美丽的彩蝶在花儿间穿梭, 不知名的鸟儿在远处的某棵树上放歌。单是周围的不大的小亭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风儿轻抚, 柳树在这里梳理长发, 小叶黄杨在这里跳舞。俯下身静观树底, 有时会看到蚯蚓, 还有蚂蚁, 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 一个接一个走着一样的“线”, 这条黑黑的线一直绵延到好远的地方。它们在干嘛呢? 也许在搬家, 也许在觅食, 现在都无从可知了。

———初一 ( 2) 班吴玥《校园一角》

四、教学分析

这是一节读写结合的课, 一节有教学实效的学习写作的课。从教学设想到教学环节的设计, 再到学生习作的展示, 其核心是抓住了读写结合点, 让学生有的放矢。“你认为这些内容的重点在哪里? 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作用, 在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需要筛选出写了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重点描写的是哪部分,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有没有一个显著的标志。这个问题, 显然是让学生找到并明白“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的作用。面对这么多观察到的东西, 哪个先写, 哪个后写; 哪个重点详细写, 哪个略写, 如何分配。这个句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 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个句式, 读懂这个句式在描写内容、抒发情感、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其实, 从学生习作看, 这堂课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能够从校园一角中观察到这么多的景物和动物, 而且能够叙写得如此细致入微, 情真意切, 关键是应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正是这个句式, 实现了阅读到写作的过渡, 实现了学习到应用的迁移, 让学生从阅读这一头很自然地到了写作这一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实践是需要抓手的, 这堂课的抓手就是这个句式, 就是这个读写结合点。

其次, 教师抓住了随读而写的即时性, 即读写同步。阅读吸收了这个范文的精髓, 或者体悟到了写作的启迪, 那么, 如何反馈? 自然是当堂写作, 有效迁移。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是可以相互迁移的。俗话说趁热打铁, 顺藤摸瓜, 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阅读和写作不能同步, 那么, 阅读对写作的意义就无法实现, 阅读便成为单纯吸收文字中所负载信息的活动。就像这堂课, 教师如果不马上布置这个训练, 学生很容易会忘记, 乃至上课懂得下课做不得, 甚至一无所获。所以, 读写结合有效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读后要马上写, 必须及时。不能只读不练, 造成读与写的脱节, 丧失阅读对于写作的指导、启发作用; 也不能只练不读, 使写作由于缺乏充分的阅读积累而处于一种没有根基的盲目状态。阅读和写作的同步性, 是吸收和表达这个大环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案例二】

一、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理解通过材料表现中心主题的方式, 感悟材料与中心的一致性, 进而学会仿写的技能。

二、教学实录

师: 文章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说是哪一句?

生1: 百草园, 那时是我的乐园。

师: 真快, 一下子找到了。我们同学很善于寻找信息。好, 把这句话用波浪线画出来。那么, 我们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文章哪些内容是表现“我的乐园”的?

( 同学们紧张地阅读, 思考)

生2: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 写出了百草园的风光优美, 让人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

师: 流连忘返, 很喜欢在那里玩。

生3: 还有就是长妈妈说的美女蛇的故事, 让人很害怕。

师: 害怕? 害怕还是我的乐园?

生4: 因为这个地方害怕, 让人记忆深刻。

生5: 那是小时候害怕, 现在长大了, 不害怕了, 但是回忆起来还是比较喜欢的。小时候有一种神秘感。

师: 这位同学理解得多好啊, 小时候害怕, 充满神秘感, 现在想想依然是高兴的事情。

生6: 还有在百草园冬天捕鸟的事情, 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师: 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6: 我从捕鸟的动作中, “扫”“露”“支”“撒”“牵”“拉”, 写出了“我”在冬天雪地里捕鸟的小心谨慎和耐心等待的过程, 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乐趣。

师: 是啊, 这位同学从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了“我”捕鸟的乐趣, 而且结合相关词语, 非常棒。也就是说, “我”从百草园优美的自然环境、神秘的美女蛇传说和自己亲身参与的捕鸟三项内容中, 感受到了小时候百草园的乐趣, 觉得它是我的乐园。

师: 那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怎样的写作启迪呢?

( 小组讨论)

生7: 我们写文章, 可以从不同角度, 安排内容。

生8: 围绕一个主题写作的时候, 我们要选择三个不同角度, 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 还可以插入一段与此有关的故事。

师: 同学们的体会很到位。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方法, 即如何选择内容和安排结构。这里为了表达“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主题, 作者首先描写了百草园的自然环境, 接着插叙了一段有关百草园的神秘传说, 最后写自己亲身参与的一段捕鸟经历, 从环境到传说再到亲身实践, 从三个不同角度组织了文章的材料, 使得主题突出、真实。

师: 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思路。接下来, 同学们开始尝试学以致用, 要求从三个不同角度构思, 表达一个主题。

( 同学们开始写作)

三、教学分析

这堂课的目的很明显, 就是要通过阅读, 让学生明白材料与中心主题的一致性, 进而学习模仿。因此, 其教学立意很鲜明, 即读是为了写, 读写结合。“文章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到“文章哪些内容是表现‘我的乐园’的?”再到“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怎样的写作启迪呢?”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在表现着一个“写”字———写什么、怎么写、可不可以这样写。显然, 教师是要求学生从写作的视角开展阅读, 寻找写作的因素, 从阅读中习得写作的灵感, 积累写作的知识。因此, 整个教学实录, 彰显了一种随文而读, 随读而写的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其次, 教师突出了三个不同角度的材料表现同一主题的方法, 拓宽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视野。如果教学中没有这个环节, 学生很可能只是了解有三个材料, 仅仅是积累了三个材料而已, 而不知道这三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即一个是客观的自然环境, 让人乐不思蜀; 一个是美女蛇的传说, 让人想起而心惊肉跳; 一个是亲身的体验———捕鸟, 惊心动魄, 回味无穷。三个材料三个角度, 景物、故事、游戏, 或者说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这样, 学生很清楚自己的阅读所得, 自然能够学以致用。可见,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 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有理解性的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吸收怎么样, 显然与教师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有着重大关系; 而这个阅读内容的选择, 更与学生的倾吐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直接决定了倾吐得怎么样, 倾吐的效果如何。所以, 读写结合, 既是一种教学理念, 教师要有这种意识, 贯穿语文教学; 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教师要找到读写的结合点, 让学生有的放矢, 同时, 要趁热打铁, 边学边用, 熟能生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这个例子, 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人物塑造、构思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段等方法, 促使学生的写作不仅能成为“有米之炊”, 而且还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钟汝达《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为面临考试改革的语文读写教学进言》,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11期。

[2] .杨泉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互动原理及教学策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篇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回顾鲁迅生平;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回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2.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童年的天空是不寂寞的。长长的细线牵引着风筝,同时也牵引着许许多多纯真少年的心。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风筝》,还记得那个起初就不爱放风筝的“我”吗?“我”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儿。难道“我”童年时真的就是这般不苟言笑吗?大屏幕上先生的肖像显得严肃、庄重。其实,严峻的外表下未必没有一颗火热的心。打开先生的童年之窗《朝花夕拾》,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春意,无味的冬天里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

(屏幕显示《朝花夕拾》的简介: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出示教學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回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二、整体感知

1.理清本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快速浏览全文,根据文章的标题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3.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展示成果,最后明确:

百草园: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三味书屋:“出门向东”到结尾;

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结尾。

明了文章段落层次:全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1~9段)

1.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段)

2.百草园景物。(2段)

3.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3~6段)

4.冬天的百草园及雪地捕鸟的乐趣。(7~8段)

5.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9段)

第二部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10~24段)

三、细部探究

(一)研读第一部分

思考: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思考并回答: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2.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哪些事?

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三件事:泥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3.学习景色描写,分析第二段:(重点)

听配乐朗读,识具体事物。

学生自由朗读,熟悉景物内容。

探讨第二段的写景顺序及特点。

老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归纳: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的?

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明确:菜畦、石井兰、皂荚树、桑葚;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明确:鸣蝉、黄蜂、叫天子;长吟、伏在菜花上、直冲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请同学齐读此段后面的内容,再请一位同学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的内容)

这些景物描写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了许多知识……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之情。

小结这一段的写景方法:“不必说……也不必说……”前半句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的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后半句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的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寂静的百草园充满了生机;“单是”以后,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来写,是秋景,对形状、声音、滋味各方面作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趣味无穷。也可以看出,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是很有次序的,且能抓住景物各自的特征,写得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4.聆听“美女蛇”的故事。

请同学默读并记住故事的情节,再请一位同学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注意观察这位同学体态是否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不必背,力求有感染力)

①听后大家补充或更正。

②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写百草园插入这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说明:这个故事主要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说明百草园是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也紧扣中心“趣”。

5.冬天的百草园。

①提问:对于冬天的百草园作者写了什么趣事?

说明: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②齐读捕鸟部分的内容,观看捕鸟的动画,回想关键的动词。(扫、支、撒、系、牵、拉)

[说一说]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写一写]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二)研读过渡段

童年是新鲜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将会深深留在心中。童年的确是一段令人回想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在同这个自由快乐的百草园挥手告别的时候,“我”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集体朗读过渡段。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四、课堂总结

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走进百草园,走进的是缤纷的童年世界;走进三味书屋,聆听的是感受丰富的读书人生。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五、课后作业

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第二课时

一、细部探究:研读第二部分

1.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②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归纳: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开放性题,学生畅所欲言。适当评价。

5.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二、主旨探討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一)自主寻找美点,自由圈点品读

1.①一组精确的量词:一道石桥、一扇竹门、一块匾、一幅画、一只梅花鹿。

②一组精当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③一组精彩的句式:第9段“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④一组精彩的抒情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⑤一组精妙的描写句: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带着大眼镜;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2.模仿上述的③一组精彩的句式④一组精彩的抒情句⑤一组精妙的抒情句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三)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

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四、课文小结

从内容上我们讨论了本文的主旨,那么从写作艺术上看,本文又有什么特点呢?

1.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

2.两相比照的结构特色

3.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

4.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

【备教手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但鲁迅的文章难懂,不好读,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因此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让学生望而却步。本课教学侧重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让信息的输入落在不经意间。

考虑到学生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对于鲁迅的生平是熟悉的,如果再次重复性地把鲁迅的生平作为知识点介绍,无形中做了重复性的劳动。但鲁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并不为学生所了解,因此对《朝花夕拾》的介绍既关乎课文的出处,又涉及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课堂上大屏幕中出现《朝花夕拾》的简介时,我同时着意强调了作为鲁迅先生童年之窗的那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春意,无味的冬天里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获悉了知识,既避免了形式的呆板,又使得凝练的语言创设了教学的氛围。

其次,让情感的培养落在细微处。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因此学生在研读过渡段时能够读出一丝留恋之情,但这里不仅仅只是“我”活动地点的转移,更是“我”一段生活的告别呀!只有这样朗读才能深入一层,迸发的情感才会厚重一些,激起的共鸣方能深入三分。但真正的共鸣应该是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进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告别的不仅仅是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告别的也不仅仅是鲁迅先生本人的童年岁月,告别的还有在座各位的童年!

篇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学实录

师:老师最近从书上读到两句话,急不可耐的想和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投影出示:鲁迅先生以自己看上去更像业余爱好者的产量而能奠定在中国世纪文学的崇高地位,的确只能反衬出其他同行的卑微渺小。鲁迅先生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师:因为老师特别崇拜鲁迅,所以看到别人夸鲁迅先生比夸我自己还要高兴。(生笑)从这两句话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我的偶像特别伟大,特别了不起呀?

生:是!

师:其实我的偶像不仅在文学领域有了不起的成就,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

(投影出示鲁迅简介)

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体验一下鲁迅的童年生活。

师板书:从

鲁迅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太长了,老师想偷点儿懒,只写这两个字,让语文课代表帮我把课题补全。

语文课代表板书课题,同时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从课代表补上的内容来看,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主要是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展开的。想了解他的童年,就要先看看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大家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个地方的特征。

学生读课文,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发言:我觉得应该是“无限趣味”和“严厉”。

师:你从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两个词?能把它所在的那句话读一下吗? 生:“单是周围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师:“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就是说传说中很严厉,到底严厉不严厉,还

需要验证一下。(在课题中“三味书屋”的下方板书“严厉?”)而“无限趣味”写的只是“泥墙根一带”,不是园子的全部,还有没有人找到更准确的词语?

生:是“乐园”。

师:从哪里找到的? 生:开头第一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师在课题“百草园”三个字的正下方板书“乐园!”

师:一个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却让作者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仍称之为“乐园”,它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乐趣,让人如此难以忘怀?就让我们走进“百草园”探寻其中的乐趣,并与同小组的同学分享。

(投影出示:速读记述百草园生活的段落探寻其中的乐趣,并和本小组的同学分享收获)

学生读书,之后交流感受,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师:刚才老师在底下看了一下,各小组都找到了很多乐趣,下面谁愿意把自己小组找到的最好玩的乐趣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生举手发言:我们觉得最有趣的就是美女蛇的故事。

师:美女蛇的故事?可我们是在找“百草园”的乐趣呀,这个故事跟百草园有什么关系?

生:……

另一小组的学生举手发言:我最喜欢第二段……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我们现在是在讨论“美女蛇的故事”跟“百草园”的关系,是不是发现了太多乐趣,急不可耐的想跟大家分享呀?

该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又有学生举手:相传“百草园”里有条赤练蛇,作者在园子里玩的时候会联想到这个故事,很害怕。

师:现在作者还害怕吗? 生:不怕了!

师:是呀,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就连让自己儿童时那个提心吊胆的故事,现在看来也为百草园凭添了许多神秘之乐。

师:下面继续分享自己发现的乐趣。生:我觉得捕鸟最好玩。师:作者捕到的鸟儿多不多? 生:不多,只有三四只。师:都是些什么鸟儿? 生:一般都是麻雀。

师:数量也不多,质量也不好,这有什么好玩的? 生:……

有别的学生举手:我觉得捕鸟的过程很有乐趣。

师:过程之乐。你的回答很专业,就请你把描写捕鸟的过程的句子读一下,表现出其中的乐趣。

生读课文,很平淡。

师:很遗憾,我没能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乐趣,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下这句话,关注其中的动词,体会一下捕鸟的过程之乐。

师:刚才那位同学急不可耐想跟大家分享他发现的乐趣,下面就请他来发言吧。

生:我最喜欢课文的第二段。师:为什么?

生:里面写了很多东西,都很好玩。师:都有什么呀?

生:有桑葚、覆盆子,还有蟋蟀、油蛉……

师: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真是声色形皆备,色香味俱全呀!还有同学喜欢这一段吗?

生举手发言:我也很喜欢这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表现出有很多很多的乐趣。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都书的方法,请看投影。(投影出示:阅读赏析三部曲:“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师:刚才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文章“写了什么”,还发现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这就达到了第二个步骤“怎样写”,那我们不妨来进行一下第三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各小组讨论,但无人举手。师:“不必说”的那些内容是不是不太好玩? 生:不是,可能更好玩。

师:是呀,单说一点小地方,就这么好玩,那些“不必说”的地方得多好玩呀!这样写是不是既凝练的展现了园子的乐趣,还启发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呀!

生:是!师:百草园有这么多的乐趣,我们又刚刚学了一句式,请大家试着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说一句话,赞美一下百草园这个乐园。

生:不必说丰富的景物,也不必说美女蛇故事的神秘,单是捕鸟的过程就有无限的乐趣!

师:说得真好!看来百草园真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乐园(板书“乐趣”,并用“↘”将“乐园”和它连起来),那么三味书屋是不是也像传说中的那么严厉呢?请大家速读写三味书屋的段落,看看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

(投影出示:请同学们速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想想三味书屋有传闻中那么严厉吗?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书,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各小组都有了自己的收获,下面咱们就在全班内交流一下看法,哪个小组愿意率先发言。

学生举手发言:我们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很有趣,它里面也有一个园子,可以捉苍蝇喂蚂蚁。

师:也有一个园子,也挺好玩的,可是是不是像百草园中那样自由自在呀?

生:不是。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静悄悄”。

师:看来虽有乐趣,却不能像百草园里那样无拘无束了。

另一小组学生发言:我们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厉的。因为玩的久了,老师会生气的大叫,还有戒尺,还会罚跪。

师:戒尺和罚跪的规矩常用吗? 生:不常用。

师:先生一般怎样大叫? 生:“人都到那里去了?”

师:你叫的不严厉,再来一次。生大声喊:“人都到那里去了?!”

师:这回不错,像个严厉的老师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要是我的话会怎样喊?

生:想!

师高声喊:都给我滚回来!学生大笑。

师:人家的老师是不是比我还客气很多呀? 生:是。

师:看来老师虽然严厉,但也有宽容的一面。好,还有没有同学要说。生:我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挺好玩的,上课可以做游戏,可以画画。师:当学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搞小动作,的确好玩。但能不能太过放肆?

生:不行,因为是上课。

师: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既有老师一声暴喝的严厉,又有不常用戒尺宽容;既有只读书的无味,又有课上偷乐的趣味。是一个趣味与严厉并存的地方。

用“↙”将“严厉?”与“乐趣”连接起来。

师:从自由自在到受到约束,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遭遇”呀? 生:是!

师:从百草园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到三味书屋的被规范、被约束,鲁迅先生童年的成长轨迹和我们大家是多么相似。而儿童贪玩的本性又让我们总是能够在约束与规范之下能挖据出新的乐趣,所以童年生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那么乐趣无穷,鲁迅先生也不例外。所以请大家珍惜童年的记忆,长大成人之后,这段宝贵的记忆不但会慰藉我们的心灵,更能将我们的生命天空装点得更加美丽!

师:下面在们搞一个小活动,我做一回记者,就童年生活采访一下你们,谁愿意接受采访。

无人举手。

师对旁边的一个男生说:就你吧,你离得近。师:请问这位同学,你的父母为什么要送你上学。生:为了让我学知识。

师:能理解家长的期望,真是一个好孩子!该生腼腆的笑了。

师:可有人就不太体谅父母,请大家看看鲁迅先生认为家长送他上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师:这是不是真正的原因。生:不是!

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吗? 生:不知道。师:40多岁了。我这个偶像四十多岁了还不如你们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不太懂事呀?

生笑:不是。师:为什么不是?

生:他是用小孩的语气写的。

师:原来是故意表现的孩子气呀。这样写有趣吗? 生:有趣。

师:那么你能在从这个小段落中找出这样孩子气的句子吗? 生:“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师:你觉得最好玩的是那几个词? 生:“Ade”,还有“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师:把植物都称作“们”,是不是很孩子气呀? 生:是!师:“Ade”是什么意思? 生:再见。

师:用“再见”好玩,还是用“Ade”好玩。生:“Ade。”

师:就像“I服了YOU。” 学生大笑。

师:如果说我们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感受到的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的话,那么。从这些风趣好玩的语言中,我们体验到的则是先生成年后仍旧保持的一颗童心。正是这份珍贵的童心,才让伟大的鲁迅同时也是一个可亲的鲁迅,才让万千读者乐意走近鲁迅!

师:为了赞美我的偶像,我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看看。生:想!

投影出示课本诗:

翻过那光滑的石井栏 惊飞了一只鸣叫的云雀 摘下几颗紫红的桑葚 也品出了覆盆子的酸甜 雪地上轻轻扫开的 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梅花树下慌乱的蚂蚁 令人忘却了先生的怒色 那拗过去且摇着的头 冲淡了戒尺的威严 书桌后偷偷画成的

是一个

的童年

此刻,一颗伟大的灵魂 距离我们不再遥远 百草园泥土的芬芳中 三味书屋琅琅的书声里

显现出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 走来一个

的鲁迅

师:诗里面有两个词老师还没想好,请大家帮我把它填上吧。先填第一个。

生纷纷:有趣、好玩、美好……

师:这么好玩,就用“乐趣横生”吧。第二个。生:伟大、有趣……

师:伟大叫人敬重,有趣叫人亲近,就用“可敬可亲”吧。填好了,大家齐读一下这首诗。

师生齐读。

篇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

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介绍鲁迅生平简历。

介绍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二、整体把握

1、揣摩标题含义: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学生讨论

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强调以下要点:

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倾向第三条,最后一段话表现了对儿时生活的留恋)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

模仿“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句式造句

字词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确凿(záo):确实。菜畦(qí):菜地。桑椹(shèn)轻捷(jié):轻快。蟋蟀(xī)(shuài)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脑髓(suǐ)相宜:适宜。书塾(shú)方正:正派。博学:学问丰富。蝉蜕(chán)(tuì)人迹罕至(hǎ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人声鼎沸(dǐ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皂荚树(jiá)油蛉(líng)斑蝥(máo)珊瑚珠(shān)(hú)敛(liǎn)收拢。秕谷(bǐ)系(jì)打结。窦(dòu)厥(jué)倜傥(tì)(tǎng)叵(pǒ)盔甲(kuī)锡箔(bó)长吟:长声鸣叫。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无从:没有办法。消释:溶解。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三、美女蛇的故事作用

四、雪地捕鸟

五、解决疑难的句子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给你们什么印象呢?

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整体到局部)模仿这个句式造句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描述百草园产生了什么作用?(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动词运用准确)模仿这一段写一段话,也使用一系列动词。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学生自由回答

篇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三、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并写得有条理。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分析法、比较练习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三、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细读课文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描写景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才显得作者思路清晰,描写生动。

二、

1、鲁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征来写的?

光滑、肥胖、直窜向、低唱、弹琴

2、作者从哪些感官上来描写百草园的“乐”?

形、色、味

视、听、味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必说”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合理地把这么多的景物写在一起的?

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

从整体到局部;整体中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中是从动物到植物。

5、描写得如此详细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7、动作描写也可衬托出百草园的乐趣。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用一连串的动词将捕鸟过程写得准确生动,写出了少年鲁迅捕鸟时的兴奋、喜悦之情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乐园”美女蛇的故事喜爱

雪地捕鸟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回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

1、第九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2、到“三味书屋”叙述了哪些事?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

折腊梅花

寻蝉蜕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从文中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记叙和描写中,可看出鲁迅对这段生活怀着眷恋的深情,对寿镜吾先生的崇敬之情。

①“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知识渊博)”;

②有戒尺、有罚跪规矩而“不常用”(不体罚学生,不束缚学生);

③“只读书……对课……给我读的书……加多……加上字……”(教学认真)。可见作者对先生十分敬慕、信服和爱戴。

三、自己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板书:

百草园三味书屋

询问“怪哉”

过校园游戏

师生读书

画绣像

喜爱欢乐

留恋

教学后记: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惜缘

篇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在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 笔者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实践为例,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人文关怀, 促进并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鼓励学生发表课本所未涉及的独特见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学生对文章的不同角度的感悟, 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的理解, 历来有争议:一种意见认为, 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 不在于批判教育制度。这两种不同的意见造成对文章前、后两个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亦有多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 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百草园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第三种理解是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 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然而在教堂讨论过程中, 当我问及学生有无其他理解时, 一个平时极少发言的女同学小声地回答说: “有。”她认为:课文前一部分写的百草园的生活, 是鲁迅进学校前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而课文后一部分所写的三味书屋的内容, 是鲁迅上学后苦中有乐的生活, 这也是求学者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说, 这两部分的内容是两个不同阶段的生活, 是两个不同的生命历程, 它们之间的关系无所谓是衬托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或者是统一关系。小女孩的见解不一定高明, 但对于一个初一学生来说, 能有这样的理解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二、允许“偏离主题”的发言, 珍惜学生的“胡思乱想”

在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 有个同学突然提出课文所论及“怪哉”这一传说应属于封建迷信, 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虫。话音刚落, 便有两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 我微笑地示意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个同学说: “迷信是第二科学!因为迷信世界里的一切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是幻想。如果没有幻想, 能有科技发达的今天吗?”另一个同学说: “只要是流传下来的东西, 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就迷信而言, 从正面的角度看, 它主张与人为善, 因此, 它可以是一种信仰;对饱受生活煎熬或是身患绝症的人来说, 它又是一种寄托。”当时的讨论非常踊跃。这时, 学生们开始小声议论, “离题了”, “一派胡言”……我却带头鼓起掌来, 并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有宽广的知识面, 而且敢想敢说, 实在难能可贵。同时, 也对发言已“离题”的同学称赞他们能够发现问题, 属于聪明一族!其实“胡思乱想”是处在奇思异想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天性, 即使他们的“乱提问”是“荒唐”, 是“谬论”, 这也是他们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折射的必然结果。纵观世界大科学家的研究史, 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谬论多于真理, 失败多于成功。我们没有理由苛求这些正在求知的青少年的观点要多么地准确!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认为, 应该允许学生“胡思乱想”, 甚至“为所欲为”, 让学生在“自由发言”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体意识。

三、教师公开质疑教材, 发挥表率作用

要求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就教材或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为学生的表率。比如,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练习内容编排可提出个人观点, 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内容的关系和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三种说法可改为:①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②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 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鲁迅小时候两种不同的生活经历、两种不同的生命历程, 都是过去的组成部分。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苦中有乐。其实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 也要向鲁迅一样苦中寻乐。因为衬托关系和对比关系不但意思相近, 而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都是“反封建教育”, 两种说法重复, 所以应该删去“衬托关系”。

四、允许学生坐着发言, 保护学生脆弱的“灵感”

学生有异议的观点, 往往触景 (或因事) 而发, 来自闪念之间, 稍纵即逝, 等不得举手、站立、思考、措词等一系列礼节性过程。若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 学生立异的锐气会因而大减, 思路失去顺畅, 语言陷于支离, 客观上扼杀了学生来之不易的创新激情。所以, 在课堂中适当剔除教学上的清规戒律, 允许学生坐着无拘无束地争相质疑, 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关键环节。

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一张张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图片,不经意间,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啊,犹如一幅五彩的画卷,飘过我们凝眸的双眼;童年,又如一曲优美的旋律,缠绵于我们多情的耳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一起重游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起赏美文经典,品童真童趣。(屏显:赏美文经典,品童真童趣)

师:冰心老人有诗说得好啊,“童年啊!你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那就让我们青春的脚步来到本节课的第一道风景——读美文,感童趣。

(屏显:读美文,感童趣)

师: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读课文呗!但老师有个要求啊,就是要速读课文。请看老师的提示。(屏显:温馨提示:1.请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认真看提示。)

师:大家感受到老师的温馨了吗?

生(笑,齐答):感受到了!

师:那还等什么啊!下面开始速读课文。(生速读课文。师巡视。)

师:速读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让老师知道。(一部分学生举手。)请放手,我们再等一会儿。

师:大家可以了吗?

生(齐):可以了。

师:我们看屏幕,这些字大家认识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下,听一听。(屏显:读准字音: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盔甲倜傥)

(生同桌之间互相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吧!我们横着读。(屏显:读准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蟋蟀(xīshuài)缠络(chán luò)竹筛(shāi) 觅食(mì)

渊博(yuān)鼎沸(dǐng) 绣像(xiù)

锡箔(bó)盔甲(kuī)倜傥(tìtǎng)

(生按照注音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还想起这样的话,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脸上挂着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让我们带着浓浓的初读体验,步入本节课第二道风景——赏美文,品童趣。(屏显:赏美文,品童趣)(随后屏显:1.你最想问的问题。2.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

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听说过吗?

生(齐):听说过。

师(幽默地):还有一位陈老师说过这样的名言,你的感受肯定与众不同,就是我说的。(生笑。)

师: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是什么呢?欢迎大家提出来。

生1:我想问,赤练蛇是什么样的蛇?(众笑。)

师(幽默地):这个问题挺难啊!哪位同学可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2:是一种全身通红的蛇。

师:你告诉那位同学赤练蛇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我怎么不知道?

生2:我也不知道。(众笑。)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红色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2:我查字典了。

师:字典是不开口的老师,你问老师了,这很好。但是这位老师没告诉你它为什么是红色的。(这时,一女生举手。)那位同学有话说,我们听她说,好吗?

生3:通过“赤”这个词。

师:你以前学过“赤”是红色的意思吗?

生3:学过。赤橙黄绿青蓝紫。

师:你知道得真多。老师真佩服你。我们为这位同学鼓鼓掌,好不好?(生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举手了,请讲。

生4:我发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不仅写了地点的转变,还写了鲁迅由百草园顽皮的表现,到父母把他送到私塾。

师: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百草园是个地点,三味书屋也是个地点,这是一个地点的变化。你想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生4:一个年龄的变化。

师:鲁迅小时侯在百草园,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到三味书屋了。这还是一个年龄的变化。好,请坐。

师:老师还想进一步地问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板书:从○到□)

师(幽默地):老师画的这个圆圈多像百草园啊!(众笑。)老师画的这个方框多像——

生(齐):三味书屋。(众笑。)

师(笑):真是从圆圈到方框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意味着时间的转变,还意味着地点的转变。请问大家,这个题目还包含着、隐藏着什么样的转变呢?下面分小组讨论,我们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有想象力。等一会儿,各小组来展示。老师说清楚了吗?(生齐答:说清楚了。)下面开始讨论。(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老师分别在圆圈和方框中标出1—6的序号。)

师:如果哪个小组讨论出来了,可以选一名代表,按照上面写的序号填写,上面的序号就是你们小组的序号,要对应着写。

(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填写。其间,老师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有想象力,注意看有没有错别字。各组的答案,1组:从顽皮到成熟。2组:从巢中的雏鸟到飞翔天空的雄鹰。3组:从自由到拘束。4组:从无忧无虑的乐园到知识丰富的学园。5组:从美丽、有趣到枯燥、乏味。6组:从自由的玩耍到严肃的学习。)

师:5组的同学写的是从美丽、有趣到枯燥、乏味,我想问一下5组的同学,从哪儿可以看出百草园的美丽呢?请5组的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5(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你还不能坐下。老师通过你的朗读,还没有感受到美丽。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受到百草园的美丽吗?

师:我们闭上眼睛想,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的身边向四周铺展开来,里面那百草清纯的香味和泥土温和的气息向我们氤氲而来,多么迷人,多么美丽!读——

生5(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窜”应该是四声,请同学们把这个字标上声调。老师感到你的朗读进步很大啊,请坐。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块,边想象边朗读,把这种美丽展现出来吧,开始——(生齐读。)

师:老师感到2组的答案特别有想象力,从巢中的雏鸟到飞翔天空的雄鹰,应该授予最富有想象力奖,颁奖啦!(生会心地笑。)刚才有位同学问了赤练蛇的事情,但是我发现这里怎么没有蛇的事情啊?噢,是美女蛇啊。

师(对一位女同学):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想象一下,比如说今天中午你放学回到家,邻居家的老奶奶正在你们家串门儿呢,(师模拟老奶奶)我就是那位老奶奶,孩子,放学啦!(众笑。)

生6:是啊,奶奶。(众大笑。)

师:真有礼貌,真有礼貌!听说今天有一位陈老师来给上课,你学的啥啊?

生6: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可好呢!

师:听说里面还有个蛇,是吧?

生6:是啊,有美女蛇。

师:我想听一听这个故事,给我讲一讲呗!

生6:好吧!这是长妈妈给鲁迅讲过的故事,一个很用功的书生在老庙里读书……

师:停啊,我感觉有些地方听不懂啊,怎么还有鲁迅啊,老奶奶文化水平低,我就不知道鲁迅是谁,你不要用书上的话。再有,你声音大一点,老奶奶耳朵背。

生6:一个很用功的书生在老庙里读书,忽然有个人在叫他,他抬头一看,发现一个美女正向他笑。他非常高兴,就答应了一声。但却被来夜访的老和尚给发现了,识破了机关。老和尚说他脸上有妖气,一定是遇到美女蛇了。只要答应了她的话,半夜里就要来吃这个人的肉的。这个书生当然是吓得要命,浑身发抖。老和尚给了他一个宝盒,说只要把宝盒放在枕头边,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书生就照做了。半夜,美女蛇果然来了,沙沙沙———

师(作惊恐状):太可怕了!(众笑。)

生6(笑):是啊,是很可怕!

师:对啊,我感觉我有点哆嗦!接着讲。

生6:沙沙沙———美女蛇就来了,来吃他的肉了。忽然,一道金光“嗖”地一声从枕边飞了出去,肯定是那个盒子的事。

师:对!

生6:后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书生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呢?老和尚就告诉他,那个宝盒里装的是一条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师:看,我的孙女口齿多清晰啊!(众鼓掌,大笑。)真是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同学们回家以后也给你爸爸妈妈讲一讲。

师:还有一点啊,在三味书屋这里还谈到枯燥、无味。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枯燥来呢?(见没有同学举手)我感觉不枯燥呢,我们看21段,你看这些学生读的书,你能读懂吗?

生(齐):读不懂。

师:读不懂,这些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书上的话。老先生读的话,读得懂吗?也读不懂。确实很枯燥,三味书屋确实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但是,那么一帮学生读那么多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书,然后老先生也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读,想一想,也确实挺可笑的,挺好玩的。这样吧,我们来演一演,你们就是那帮学生,我就是那位老先生。你们就读,读不懂是吧,那时的学生就读不懂,你们就随心所欲地读,开始!(生自由读。)

师(提醒):人声鼎沸嘛!(生大声读。)

师(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众鼓掌。)

师:这样读挺好玩,是吧!我们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地点的变化,也是时间的变化,更是同学们这些思想的变化,是同学们才华的展示。百草园确实自由、确实美丽、确实有趣,三味书屋有一些的枯燥、有一些的无味,但是枯燥中包含着有趣、有趣中也有枯燥,枯燥也好,有趣也好,它们都是童趣啊!(板书:童趣)

师: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她的《城南旧事》中写道:“不思量,自难忘。随着岁月的荡涤,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如此神圣么?”让我们飞扬的思绪来到本节课的最后一道风景——忆童年,说童趣。(屏显:忆童年,说童趣)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去捡拾童年生活中那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吧!

师(幽默地):我奶奶说过啊,小子皮啊,是好的;闺女皮啊,是巧的。你们童年调皮的事情,是又好又巧的。好,大家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有什么趣事呢?(学生思考、讨论,一位略胖的男生示意要发言。)

师(幽默地):我们这位重量级选手要给我们讲。

生1:那是我小时候,我住在我姥姥家。我们一帮小孩就在一块儿玩。那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玩肚子拱肚子。那时,我也比较壮……

师(插话):而且现在也壮!(众笑。)

生1:我就和一个小伙伴拱起来了,好几次我都把他拱倒了。后来,他就不干了,他一用劲就把我拱倒了。我就躺在地上,好长时间都没起来。后来,我们就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笑。

师:不能大意啊!大意失荆州啊,关羽就这样。在学习上可不能大意啊!

生2:在我六岁的时候,我和我奶奶正在烧炉子。我不小心拿出了一根柴火,放进了作业中。作业忽然点燃了,我的手被烧了一下,闻起来有点糊。(众笑。)我叔叔和我妈妈急忙赶来,我叔叔把我背到医院去检查,我妈妈就在那儿救火,她是救火员。

师:以后同学们要注意,一定不要玩火。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童年趣事呢?

生3:我刚刚走出童年。在夏夜里,大人在乘凉,我们一大帮小孩在玩捉迷藏,有的藏在楼道里,有的藏在楼后面,我们玩得非常高兴。我不想离开童年,那是最美好的回忆。

师:老师希望你永远保持一份童心、一份童趣,好吗?

师:老师也想讲一个童年趣事。这个童年趣事,不是我的,是我的女儿的。我的女儿比你们大两岁。那是03年,我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当时我在外地,家里只有我的妻子和我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中午,我的妻子给我打电话说,放学很长时间了,女儿还没回家。我说赶紧找啊。最后问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说是摘枣去了。我的妻子就出去找,结果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我妻子给我打电话说,实在找不到,先在家等吧,孩子丢了!正在这时候,我的女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跑回来了。当时,我的妻子打了孩子一把,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我的女儿哭了,从书包里拿出一袋元宵来。原来,我的女儿从同学那里借了五块钱,放学后跑到市里,买了元宵再跑回家,路程有六七里远。你想,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啊!我要告诉大家的,那一天是我妻子的生日,我的女儿是给她的妈妈买生日礼物去了。当时,她们母女俩是抱头痛哭,在电话另一头的我也是泪流满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女儿的一件童年趣事,但是我们现在拿来当趣事说、当笑话讲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脸上却是幸福的含泪的微笑。(老师讲得动容,学生听得泪水盈眶。)(热烈的掌声。)

师:我们这节课也快到结束的时候了。同学们,你们如此缤纷多彩、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让老师也特别感慨。同学们可曾想到,当年鲁迅先生独自一人躲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何等孤寂与苦闷。他只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拾来自赏,排遣寂寞。不管是美丽、神秘、有着无限趣味的百草园,还是童趣中有枯燥、枯燥中有童趣的三味书屋,都成了鲁迅先生获得些许温馨、慰藉自己心灵的美好回忆。

童心不老,染绿生命的本色;童趣无限,装点人生的行程!愿我们的生命——童心永远不老,愿你我的人生——童趣无限年轻!下课!

(屏显:童心不老,染绿生命的本色;童趣无限,装点人生的行程!)

上一篇:安全保卫部年度总结下一篇:如何加强上下左右工作关系的协调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