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答案诗歌鉴赏

2024-06-10

教师用答案诗歌鉴赏(通用6篇)

篇1:教师用答案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一、说说下列诗歌的语言风格。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新自然)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清新自然而又含蓄隽永)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笔调婉约或含蓄隽永)

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有晴。(平淡自然而含蓄隽永)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生动形象)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生动形象)

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清新自然)⑧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平实质朴而又含蓄隽永)⑨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平实质朴)

⑩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迈雄奇)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清新自然)

⑫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委婉含蓄)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平实质朴)

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朦胧隐晦)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沉郁顿挫)

小结:辨别诗歌语言风格我们有哪些途径?

① 知人论世,了解历代诗词名家的语言风格;

② 诗歌语言风格和题材有关;

③ 品读词、句,感受意象、意境、语言的力度等;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④ 此外,还应重视注释,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 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我们还可以考虑到作品朝代和文风。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李白的豪迈飘逸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杜牧的清健俊爽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王维的清新自然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高适的悲壮苍凉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孟浩然 闲静淡远

陆游的慷慨激昂

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苏轼的旷达豪迈

李清照:清新自然(早期)、哀婉悲凉(后杜甫的沉郁顿挫

期)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 雄浑壮阔

怀古诗 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补充】

1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2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明特色 明特色: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 列例证 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二)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 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练习】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

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 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 忧春阴(列例证)。

一样“忧”,两样情,一方是深重的殷忧 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

(步骤二)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幽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的欣喜、愉悦和满足。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答:(步骤一)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步骤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步骤三)这首诗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

篇2:教师用答案诗歌鉴赏

(教师版)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

(一):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示例

(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诗歌鉴赏简单地总结: 是什么(写了什么景、事、人)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表达什么。)怎么样(用了什么手法之类的)

◆简单方法:问题答案(抒发的感情或是运用的手法或是结构特点)+相关语句翻译+再写一遍问题要问的答案。

篇3:学会用“关系法”鉴赏诗歌

诗歌教学中, 诗歌内容与形式是一首诗歌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是不可分离的完整结合体, 偏废任何方面, 都有可能引起在诗歌教学中出现支离破碎的现象。因此,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合理处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关系, 是教师正确处理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此, 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四个方面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景物是诗歌中最为普遍的意象, 对自然景物的正确分析与理解是揣摩作者或抒情主人公情感的第一环节。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建疆教授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诗歌景物流变》一书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纳为三种, (1) 先秦时期人对自然的玄化。 (2) 魏晋时期人对自然的情化。 (3) 唐宋时期人对自然的空灵化。具体解释为:玄化就是把自然作为道的喻体, 用自然中的景象和故事来说明道理, 景物并没有独立的地位。情化则一改将自然作为说明道理的工具的做法, 把自然作为本体对待, 直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并在景物描写方面和人物品藻方面加以突出地表现。空灵化则是受佛教禅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把自然景物作为妙悟禅道的契机, 而不着意于山水本身, 使得自然山水在与人的关系中表现出不即不离、若有若无的境界。

依“材料为主题服务”这一原则, 景物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衬托, 而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就明显使用了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在这首诗的前四句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四句主要写了登高见闻。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 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 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 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 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 大有“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水经注·江水》) 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 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 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 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 沙、渚, 猿啸、鸟飞, 天造地设, 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 而且还有句中自对, 如上句“天”对“风”, “高”对“急”;下句“沙”对“渚”, “白”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 14个字, 字字精当, 无一虚设, 用字遣辞,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 起对的首句, 末字常用仄声, 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格奇而变” (《唐诗别裁》) 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在写景的同时, 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 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 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 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是有道理的。这几句诗, 无论是描摹形态, 还是形容气势, 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 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同为杜甫的《蜀相》一诗颔联, 则采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两句中, 诗人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微部分。“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 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 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 诗人用了一个“自”字, 一个“空”字, 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 可是, 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 悄然而无人迹, 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 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 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 在“颔联”两句里, 诗人句句写景, 却字字含情, 诗行中寓静于动, 寄情于景, 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 景耀于外而远且大” (谢榛《四溟诗话》) 。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个人是社会产生与存在的现实前提和基础, 社会是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与社会既是矛盾的, 又是统一的。

当一个社会在上升时期, 人与社会更多地表现为统一和谐的关系, 而当社会处于中后期时, 人与社会则明显地表现为矛盾的关系。在中国的文人中, 可以说绝大多数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 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控诉、愤懑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是迫于社会的压力而更多地表现为委婉含蓄罢了。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这首诗写梦游奇境, 不同于一般游仙诗, 它感慨深沉, 抗议激烈, 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 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 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 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 梦境旋亦破灭, 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 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 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 才是最快意的, 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 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 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 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 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 多少人屈身权贵, 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 较为重视人才, 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 也不过是个词臣, 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 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 君临天下, 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 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 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 也做了, 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三、人与人的关系

在诗歌鉴赏中,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间的关系、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者与抒情主人公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等。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较好地反映了作品中人物间的关系。在这首词中, 词人借用了多个典故, 前后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四位历史人物。词的上片即景生情, 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即孙权与刘裕, 对他们的业绩表示无限的向往和怀念。下片用刘义降草率北伐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政者。结尾用廉颇自喻, 抒发有志报国而不被重用的忧伤与苦闷。全词将多种感受都委婉地抒发出来, 慷慨悲歌, 千古后读来仍令人回肠荡气, 全篇苍劲沉郁, 豪壮中有悲凉。杨慎在《词品》中评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2.杜甫《蜀相》一诗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在这首诗中, 诗人主体塑造了诸葛亮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首联以问答的方式, 交待了丞相祠堂的位置。其中用“丞相”二字, 使人感到非常亲切。而“寻”字, 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柏森森”三个字则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暗含后人对诸葛亮的敬重。颔联主要写了祠堂中的见闻, 其中的“空”和“自”写出了祠堂景色的荒芜, 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之情。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 含义十分丰富, 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 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作者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但他仕途坎坷, 抱负无法施展。而他写《蜀相》这首诗时, 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 生民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 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备加敬重。所以, 作者写诸葛亮实际上写的就是自己。

3.在中国的古诗中, 有一些作品如宫怨诗、闺怨诗一类, 就是借助抒情主人公来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古代的宫怨诗和闺怨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 (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 的忧伤, 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李商隐在《嫦娥》一诗中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 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 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 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 追求高洁的世界, 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 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 既不甘变心从俗, 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 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 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 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4.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我们今天在赏析古人的作品时, 要更多地学会“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客观地赏析作家作品, 而不要过多地以自己为出发点片面地分析作品。

四、人与自身的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委婉含蓄, 所以在中国的诗歌中, 诗人的自身形象也体现得若隐若现, 更多的是以感官感受来间接抒发情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 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 因象得趣, 因景生情。是诗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 写出那无忧无虑, 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 以及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实际上, 在诗歌作品中, 景、物、事、人是交错存在的, 因而鉴赏诗歌时, 明辨其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尤为重要, 无论是哪种关系, 都要本着“材料为主题服务”的原则, 联系相关的表现手法, 正确合理地鉴赏诗歌。

摘要: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合理处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关系, 是教师正确处理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诗歌中, 景、物、事、人又是必不可少的意象, 明晰相关的内在联系是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

篇4:教师用答案诗歌鉴赏

【摘要】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自主鉴赏

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是这样的:教师选用教参或其他资料上某一权威的鉴赏,原封不动或稍加改头换面给学生,这样学生获取的信息基本上是“一家之言”。就算老师有点改革意识,把多位名家的鉴赏思路“拿来”,看似信息量比较大,而实际上还不是学生的,只是重温别人的“鉴赏”。这对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发掘他们探微索隐的潜能,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是很不利的。须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评论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行为,把鉴赏固化,岂非扼杀了学生“再创作”的激情?再说诗歌这种体裁本身,表达凝练,言简意丰,可以丰富充实的空间很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独出心裁的想象和联想,不愁无用武之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上指出:“诗歌散文的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作品的意蕴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因此,‘教学建议特别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据此,我认为,高一新课程“诗歌鉴赏”这一块的教学,应该打破以往“名家鉴赏”的模式,放开手脚,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发言,以期达到“自主鉴赏,自有心得”的目的,真正做到是学生们自己在品评,玩味,而不是在咀嚼别人给予的所谓的“精华”。

下面我以一堂实践课为例具体讲解我是如何用自主鉴赏法进行诗歌教学的。

每一种新教法的尝试都有一个过程,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事实上,在高一新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之前,我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拿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诗歌作品做试验,让初窥门径的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愈来愈感兴趣,从而逐渐轻车熟路,登堂入室。下面试就一首诗歌举例说明。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学生们小时候就学过的一首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以往老师讲解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心疼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不错,宋诗是重视理趣,但是这种理趣往往是很含蓄地隐含于诗中的,如果仅仅把结果拿出来给学生,他们理解不够透彻,也少了些鉴赏的趣味。更何况,古代的诗歌“其文约,其辞微”,想表达的东西也许不是固定的,那么同学们对这首“老”诗是否有别样的解读呢?

我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逐句探微索隐,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尽可能地还原诗句的本来面目和诗人的写作意图:

1.什么情况下穿木屐?

2.又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长出青苔?

3.“应怜”,“怜”有几种理解?

4.什么样的人住在“柴扉”里?作者去拜望的是老朋友吗?

5.“小扣”的时候作者是什么心情?

6.“柴扉”又是为什么“久不开”呢?

7.由第三句想象园子里的景象。

8.“一枝红杏”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味?

9.由题目“游园不值”你会想到什么?

10.作者全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11.这首诗的主旨我们可以有哪些反面的揣测?

这些思考题,有的是我拟出的,有的是学生们提出的,“给自己设置问题”作为鉴赏的第一个步骤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给了学生一些想象的提示,同时也作了某种程度的限定,毕竟,课堂还不能完全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该有所体现。

问题设置完毕,同学们都沉浸在思考之中。我们成年人思考问题常常容易有“思维定势”,事实证明,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要比成年人丰富得多。这从讨论的热烈程度就可以看出来。大家各抒己见。一改往日老师提问,“回音三两声”的沉闷气氛。同学们越讨论越有兴趣,发言也更积极。以下是部分精彩讨论:

“木屐,是古代的一种雨具,《红楼梦》里有一回贾宝玉夜访潇湘馆,就曾向林黛玉展示过他的斗笠,蓑衣和北静王送的棠木屐。说明作者去游园的时候,天正在下雨,或者是刚下过雨。有雨而出行,说明作者游兴正浓。”

“我认为这里的木屐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登山工具。咱们学过的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很好的例证。说明作者探访的地点在山上。”

“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木屐在这里就是一种鞋子,古代贵族穿革履或丝履,贫民穿草屦,而士人穿木屐,表现出一种与庸人不同的风度。有这样的雅客才配得上被探访的世外高人。”

“苔藓,多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刚才同学说的,探访地点在山上有待商榷。”

“也不一定,山上浓荫蔽日,幽暗沁凉,也是苔藓的多生处。还有,下雨后苔藓会生长得很旺盛,这倒跟刚才所说的‘木屐是雨具互相印证了。”

“‘怜原来曾做‘嫌,意思是说园子主人怕来客踏坏了苔藓这一自然景致,因而对来访的客人不热情,甚至拒之门外。”

“园子主人如果爱护苔藓,就应该在外边再加一道防护,客人既已扣门,再说“怕”也已经于事无补了。我觉得这里的‘怜是“怜惜”,但是说得是作者自己,看到青葱细嫩的苔藓,却不忍着履,惟恐踏坏了它们。”

“由刚才同学说的‘怜惜我倒想到‘怜在古代的含义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怜是‘爱的意思。试想,作者朴素的木屐上沾染了几点翠绿的苍苔,是多么可爱的一个细节!就算没见着主人,也不虚此行了!”

“哈,这倒有点‘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味了!不,应该是‘游园归来人蹄青!”

教室里发出一阵轻松,善意的笑声,为同学精彩的阐释和诙谐的调侃。讨论在继续:

“园子里住着的是一个品德高尚的隐士,他不慕名利,住着简陋的房子,从‘柴扉可知;他不爱交友,很少有人来到这里,因为在作者来之前,苔藓还是完好的!”

“我认为作者看望的是他的好朋友,‘久不开不是说明主人疏于见客,而是他根本不在家!他干嘛去了?从后门出去打酒买菜去了!”

这个同学的回答引起了一阵笑声。

讨论和复习并举,我让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句想象描摹一下园子里的景象,大家踊跃发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杂花生树,草长莺飞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当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指导同学们概括本诗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感情了。同样,诗歌主旨也是多样性的:

“‘一枝红杏出墙来,课本上说是指一切新生事物都是扼制不住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园子主人似乎是个保守派,禁锢了春天的生机。这与全诗的基调有点不相符……”

“是的,可否这样认为?‘一枝红杏正是这位高人逸士品行的象征?他虽然行事低调,不愿为人所知,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高风亮节自是蓬门荜户遮掩不住的!”

“嗯,有道理!但我想,如果园子里住的真的是一位女子的话,也同样可以理解为,‘红杏是她的象征,‘天生丽质难自弃,‘精华欲掩料应难。”

“对!这‘红杏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天性呀,就像杜丽娘所唱的‘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那么,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是封建礼教禁锢扼杀不了的。”

“如果园子里住的是一位得道高僧的话,也不妨将满园春色与青灯古佛相映成趣。‘心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就算面对红杏满园,心里也不染尘埃。”

我为这个同学的别出心裁击节赞赏,他很兴奋,继续阐释:“我感觉这首诗颇有禅意,作者虽然‘不值,思想感情与其说是惆怅,遗憾,还不如说是另得圆满。”

“是啊,虽然没有遇到主人,也没进入园子,可是就如王子猷夜访戴安道,兴至而往,兴尽而归,何憾之有?”

“那么说,‘不值更胜‘值了?不然,倘若,宾主尽欢,呼酒表谊,岂不更妙?”

“我不那么认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事若求全何所乐?诗中的‘不值正是妙笔。”

“我同意,诗歌贵在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一下子说尽了,就没有了余味。”

…………

篇5:诗歌鉴赏答案

(一)景物形象

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

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日图景?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答案:久雨不停,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木浓荫,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夏日田园风光。

【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幽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明媚绮丽、清新明丽、淡雅幽远、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奇景”类常见特征概括词:

壮美奇绝、壮观雄奇、壮丽辉煌、离奇险怪、奇异璀璨、雄浑阔大、五彩缤纷、惊心动魄等。

【景物描写作用类】

题型:前*句的写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简绘画面——概括特征——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物什么心境?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为下文写什么做了铺垫?

(关于作用记住五个词:交代、渲染、烘托、奠定、铺垫)

例题1:《古诗文训练(1)》第7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捣练子·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1)“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交代时间、节令气候(1分),渲染了一种冷清暗淡的气氛(1分),烘托了思妇凄苦的心境(为下面写思妇的凄苦心境作铺垫)(奠定凄婉的感情基调)。(1分)

例题2:《古诗文训练(5)》第6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①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①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②金风玉露:秋风白露的美称。

(1)上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写纤薄绚丽的云彩,广远的银河,清凉的秋风白露(1分),渲染了冰清玉洁/富有仙味/诗情画意/淡雅纯净的氛围(1分),烘托出牛郎织女心灵的高尚纯洁(或:爱情的圣洁)(1分),为后面写他们温柔缠绵的相会(或:颂扬他们忠贞的爱情)做铺垫(1分)。

(二)人物形象

题型: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人物特征(所处环境、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身份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和晏殊的《蝶恋花》分别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柳永《蝶恋花》:刻画了一位在夕阳斜照下登楼望远(登高望远而引起无尽离愁),想要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消瘦憔悴的志诚男子形象。

晏殊《蝶恋花》: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而彻夜未眠,登高望远而不见所思,欲寄书信却不知何处的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

(三)事物形象

题型: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物征(外部特征、内部品质,用两三个词概括)+物名

例题1:顾况的《子规》塑造了怎样的子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年年啼血、积冤不平的子规形象。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色淡香浓、体性轻柔、迹远品高的桂花形象。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2:技法类

题型:这首诗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赏析/简要分析诗中的**形象。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注意:分析手法要结合手法的特征去分析,并指出其表达效果,记住常见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术语。

(一)景物类:写景手法

【写景常见方法】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官(视、听、味、触、嗅)结合、工笔、白描等。

例题1:《期初检测》第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白描(1分),写了青绿分明的南山、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简笔(粗线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②远近结合(1分),远写青绿分明的南山,近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一幅雨后乍晴清新明媚(或“清明和暖”)的画面(1分)。

③虚实结合(1分),虚写随风飘扬的柳絮,实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④点面结合(1分),先整体描绘了雨后乍晴的清新景象,再重点写葵花的向阳怒放(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1分)。

⑤对比(1分),诗人将随风飘扬的柳絮与始终向着阳光的葵花对比(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之态。(1分)

例题2:《期初检测》第3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步骤:①指出情景关系(1分)②描绘颔联画面(1分)

③概括画面氛围(1分)④指出所抒感情(1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1分)。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1分)(或“凄清冷寂、寒冷凄清、肃杀凄凉”等),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分)。

(二)人物类:描写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或其他修辞、表现手法。

2、侧面描写:景物烘托、他人衬托。

题型:诗人如何塑造某某形象?

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手法——描述分析(引关键词)——形象特征(性格、情感等)

(注:看不出手法的,可以直接引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题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如何塑造思妇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景物烘托:诗人描绘了月辉倾泻、久久徘徊的景象,渲染了柔和迷蒙的氛围,烘托出思妇心中绵长的思念之情和挥之不去的愁绪。

②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描写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动作(或:想“卷去”、“拂”走惹人愁思的月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将思妇的相思之苦及凄婉落寞写得形象生动。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满”、“皆”、“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骄”、“夸”等就刻画出宦官骄横跋扈的神态;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诗人先用白描手法写出农夫土地受灾的严重情况,然后用第一人称直言他们难抑的愤怒之情,使农夫的悲惨牵动人心。

(三)事物类:描写方法

【刻画事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侧面描写:(他物)衬托/反衬

题型1: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抓关键词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古诗文训练(4)》第6题(1)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1)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手法。李诗写柳枝追随东风翩翩起舞,“逐”字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唐诗写柳枝有意挑逗春风别具柔情,“绊惹”形象地写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妩媚多姿)。(拟人,1分,正确描绘两句诗,1分,指出李诗柳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1分,指出唐诗柳的“调皮”1分。)

题型2:这首诗/词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概括物征——抓关键词句分析特征——结合手法指出诗人情志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以桂花自比(1分),孤芳自赏地写自己的高洁/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1分)。

【或: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1分),并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1分)。】

(四)情感类:抒情方式

【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时结合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反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抒怀、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等。

题型: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词人写春草铺地如茵,夕阳余晖下,闪烁着一层如烟似雾的光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凄美/感伤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因相思而孤独寂寞的心情。

例题2: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来抒发情志的?

参考答案:用典。作者连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小儿破贼”三个典故,表达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加强了词增强了气势。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3:语言类

(一)“诗眼”类

题型:某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①理解或解释词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逐句或逐联分析);

③指出其作用。【集中表达了……(中心)/对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笼罩全篇,丰富意境】

例题:杜甫《月夜》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独”为本诗诗眼。“独”,单独,孤独。前两联写闺中的妻子虽有儿女相伴,但儿女尚小未能懂得母亲牵挂父亲之意,因而她只能独自望月思念丈夫。“独”字写出了妻子的孤单身影及内心的思念无法向人诉说排遣的孤单寂寞。颈联通过写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形象写出妻子的望月之久,更突出她的思念之深,孤独之重。而如何才能结束思念之苦、孤独之愁,便自然引发了尾联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独”字精炼地概括出妻子望月的孤单、内心因思念而起的孤独,表达出思念之深切。

(二)“炼字”类

题型:某联/某句中的**用得好,请(找出)并做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释义——描绘诗句——指出表达效果(手法/特征/情感)

例题1: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坼”,“浮”两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境赏析之。

参考答案:“坼”,即分裂,“浮”,即浮动。写洞庭湖广阔无垠,好像将吴楚两地分隔开,天地日月都在洞庭湖上浮动。这两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雄伟气势/恢弘气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例题2:请结合诗意赏析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

参考答案:“自”,径自,自顾自地。祠堂台阶的草径自变得碧绿,映出一片油绿。“空”,白白地,徒劳地。黄鹂在柏树叶中徒劳地婉转啼鸣。这两个字给本来春意盎然的美景蒙上了一层冷僻的色彩,写出此处的幽寂荒僻,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功绩被人遗忘的现实的忧伤,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落寞。

(三)语言风格类

题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风格——结合诗句、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风格如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豪放飘逸。(1)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幅幅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运用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四万八千丈”)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豪迈奔放、沉郁顿挫、婉约细腻、悲壮慷慨等。

各类题材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送别诗:意蕴深远;

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

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常见诗人语言风格: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4:情感类

题型1:这首诗/某联/某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题步骤:描述或概括诗句内容——(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后两句“若教恨破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由鸟及人,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题型2:诗人借咏某物/写某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概括事物特征/概括景物特征——(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诗人借咏子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篇6:诗歌鉴赏 炼字学生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炼字题的类型;

2、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3、理解字词的内涵,并按要求准确表达。教学重点: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的内涵,并按要求准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苏小妹炼字的故事)

二、什么叫炼字

在刚才苏小妹的故事里我们知道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加工字的方法,称之为炼字。——展示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炼字题的类型;

2、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3、理解字词的内涵,并按要求准确表达

三、高考时的提问方式: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某字在诗中的效果或作用怎样?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5.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6.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三、导引题

1、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诗中尾句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2、《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第三句中的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3、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总结:炼字主要针对的是——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四、巩固练习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五、挑战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重庆卷)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4分)

上一篇:武装部民兵演练活动下一篇:《防寒保暖》大班安全教案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