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

2024-06-13

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共9篇)

篇1: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

1、太早入托孩子更富有攻击性

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过早上幼儿园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幼儿园。

2、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陈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的儿子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陈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

3、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小虎的妈妈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两岁半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父母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幼儿园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幼儿园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时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孩子太早送去幼儿园以后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如果由于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的。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所以在孩子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期,父母的坚持照育是很重要的。

最新一项研究发现,无论托儿所有多好,那些较早或较久待在托儿所的儿童在整个小学时期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更不听话,这是有关儿童护理的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个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研咳嗽蓖撇猓卸鄙儆经验的育儿老师,老师们缺少时间解决孩子争玩具、争活动场地等问题都是影响因素。

这一针对1364名儿童、历时十多年的儿童护理方面的研究,比较了儿童从出生一个月大到四岁半所接受的护理的规模、类型和质量,并研究了直到儿童11岁前其情感和语言的发展。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们称,那些待在托儿所时间较长的孩子即便在11岁时,也会出现“容易打群架”、“爱争吵”等问题。

4、入园太早淡了亲情

乐乐妈妈都是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俩口子的工作又忙,无奈之下他们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班,而且还是全托。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去,每次去都哭得很厉害,从早上起床情绪就不好,为此还影响早上的食欲。孩子适应幼儿园之后反而对班上的保育员产生了依赖,回家后与父母亲热一阵之后就自已呆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与爸爸妈妈讲话明显少了很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早入托就能使孩子早点受教育,其实这种想法是比较偏颇的。

首先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说,幼儿在3岁之前仍处在亲子依恋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左右孩子与同龄人主动性社交才开始萌芽,2岁半左右孩子逻辑和秩序感才逐渐建立,方能有效进行组织性互动和生活。

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会导致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不懂调节情绪等问题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负担变的不愿意主动社交和表达,缺乏安全感,这对孩子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所以适龄性的行为和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要因为家长的一已之见而成为阻碍孩子长期发展的绊脚石。

5、三岁前上托儿所易致情感问题

孩子在三岁之前就被送到托儿所,长大后更容易有不良行为,处理压力的能力更低。研究结果发现,入托前9个月儿童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是未入托的同龄孩子的两倍。而且,上托儿所的幼儿年龄越小,压力值就越大。

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篇2: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3、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4、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

绪。

5、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篇3: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

关键词:教育起跑线,正确性,广州中高考

如今, 很多家长依然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或者希望孩子可以拔得头筹。 有增无减的热度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学生减负何时才能成为现实? 》的文章, 称需要改变现行升学制度, 均衡教育资源, 减负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依笔者看来, 现行的升学制度本身就是“精英主义”的产物, 再怎么均衡教育资源也无法掩盖人口基数庞大带来的硬伤。 资源紧缺, 遇上人口持续增长, “二孩政策”的落定, 也只会让竞争者愈加“低龄”, 愈演愈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 映射出绝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 反对的声音必将是历史最悲情的音符, 时代的潮流势必给反对者狠狠的一记耳光。

反对者声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弊端极其带来的教育误区, 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择校择班问题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进而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 (2) 教育起跑线的不断往前延伸, 某项技能专长提升, 孩子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学习热情降低, 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3) 教育有自身规律, 如此一来, 违背自然规律, 不可取。 笔者却认为事实恰恰相反。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 (T.Parsons) 在《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一文中指出, 学校是一种机会均等的竞争场所, 学生学业上的差异产生由差异性教育资格所构成的自致性地位, 在向社会置换角色的过程受到教育成就的影响, 并构成未来社会地位的分配标准, 即教育产生新形势的不公平, 而由于教育成就上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平等是合理的。 这不难理解, 教育程度是最大一部分潜能的体现, 说是智商的比拼也毫不为过。 在这一点上, 美英两国与中国体现了极大的相似性。 在国内教育中, 集中高智商的青少年班, 以中科大少年班为例, 从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庄小威、 百度总裁张亚勤到哈佛教授尹希、发明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的秦禄昌、兰亭集势CEO郭去疾, 目前, 超过70%少年班校友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 其中三分之一获得博士学位, 一般30岁左右就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 少年班的桃李满天下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极其个别的“伤仲永”不足以改变大多数情况下, 能在考试中取得越优异成绩的学生日后更有可能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并没有违背教育公平, 反之可以论证适应应试教育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以2012年广州中考各校入取最低分数及2015年对应学校高考重本率分别作为横轴和纵轴, 制成下图:

该样本数据来自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从下图不难发现, 2012年高中的入学成绩与2015年各校高考重本率总体呈线性相关。 这表明, 同一批学生, 正常状况下, 受到高中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 十几万学生的样本相信已经足够大, 也足够符合常理。 那些“初中成绩好, 高中变差了”, 抑或是“初中成绩不怎么样, 高中变好了”的说法都存在极大的漏洞。 所谓的“初中成绩好”与之比较的是同所学校的学生, 所以平时成绩好不好判断来源于仅仅是与同校甚至同班同学的比较结果。 真正的比拼平台, 衡量的标准, 应该是在中高考的战场, 学校里面的考试缺乏说服力。 初中高中的学习是具有延续性的, 一个学生中考考得奇差无比, 高考却金榜题名,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这样极端情况的存在, 但理智会告诉我们这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历年来的数据表明, 没有那么多的意外, 学生的潜力在中考时已经大体成定局。 我们不禁想追索开发潜力较大的学习阶段, 只能是向前不会是往后。 教育的起跑线往前延伸, 与孩子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逻辑关系, 早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平衡玩或者说运动、 休息的时间与学习技能拓展知识的时间没有不妥之处。

教育有自身规律这固然正确, 而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怎么违背自然规律了呢? 人类的潜力开发必须依赖人的早期。 诺贝尔奖得主动物学家洛伦茨先生经过反复试验, 发现动物有学习的“关键期” (即“印刻期”) , 错过这个“关键期”, 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而这个最佳期理论, 也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同, 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期, 错过这一时期, 智力发展就事半功倍, 甚至徒劳无功。 与此相关的是“智能递减学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斯姆经过大量研究之后说, 如果说一个人长到17岁时, 智力发展达100%的话, 那么, 4岁时, 他已发展到了50%, 8岁时达到80%, 而剩下的从8岁到17岁这个漫长的时间, 只发展余下的20%, 这与日本的七田真教授提出的“三角形理论”不谋而合。 七田真认为, 如果把递减比作一个等腰三角形, 0岁相当于三角形的底边, 此时发展最快, 潜力最大, 8岁时就到三角形顶端, 每隔一年, 底边的边长短一些。 8岁以后, 人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而不是智力的发展。

篇4: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

因为iPad上一个国旗游戏,唯唐完全成了国旗控,他近期兴趣爱好就是认识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中英文名,然后每天不定时来测试我的词汇量,不管我们在吃饭、坐车、闲逛等任何时刻,他都会调出某个国家的英文名,拿来考我。妈妈,你知道Zimbabwe、Senegal、Ethiopia分别是哪些国家吗?好吧,如果说津巴布韦、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这些国家勉强算常见了,可有些国家偏门到我此生第一次听说。比如,Eritrea(厄立特里亚)、Burkina Faso(布基纳法索)、Antigua and Barbuda(安提瓜和巴布达)。

也许,我一个英语盲,非要把儿子培养成英语控,这分明就是自取其辱。本来我英语就超烂,虽然轻松过了6级,但是那只能证明我是考试达人,不是英语达人。当初送他上全英语幼儿园,就是因为自己学英语学了十几年,学得特别悲壮、苦大仇深,结果还是停留在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状态,去美国旅游多次被搭讪,白花花的帅哥很有兴趣地跟我聊中国文化,我却只能说完nice to meet you就接着说bye bye了,太惨烈了!

事实上,当初也不是我硬要把唯唐塞到全英语幼儿园的,带他去体验了很多家幼儿园,各种风格,有些幼儿园他从进去开始哭完全程,唯独全英语幼儿园,他小人家一见钟情,从此心甘情愿每天去上课,从没说过一次不想上幼儿园,甚至想在这家幼儿园上到大学。

他倒是爽了,这家伙天生就崇洋媚外,爱吃批萨汉堡意粉这种洋玩意,上了全英语幼儿园后更矫情,每天跟个外企白领似的,中英文夹杂。从2岁多开始,就自动自发成了我的口语教练,每天最爱做两件事,第一,纠正我的英文发音;第二,随时抽查我的英语词汇量。嘿,妈妈,脚踝怎么说?大蒜怎么说?螃蟹的钳子怎么说?这些本来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词,但在传统英文教育中,常见词汇偏偏就没教过,导致我在儿子面前就像个白痴。本来我还有点羞愧,但听说唯唐的同学们都喜欢纠正父母的发音,有些父母还是名校英语系高材生或者英美海归呢,我就释然了。有时候跟唯唐吵架,这小子说急了,就一连串地飚英语,尤其让我愤慨的是,听不懂!

那么,我为什么还坚持要烧钱让他继续在全英语幼儿园读下去呢?

1.我的以上吐槽,不也间接证明了唯唐是个实实在在的英语控嘛。其实他们幼儿园根本没有所谓的英语课,因为不论吃饭、游戏、唱歌,全都得说英文,人家外教都不懂中文,你不说英文就没法正常生活。唯唐完全习惯了英文环境,在家看动画片,愿意听英文版;iPad上的英文故事,他会选自己喜欢的背下来;看到任何英文单词,会条件反射地念出来。于他而言,英文不是学习,而是玩具,幼儿园就是个讲英语的大游乐场。

2.虽然他的英文指导和随堂测试暴露了我的无知,但我很感谢他,让我学到了很多新单词和新知识。有次他问我:“妈妈,我们膝盖背后这块英文怎么说啊?”我说:“儿子,汉语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好像叫腘。”查了下,英文是Popliteal。他还告诉我,鳄鱼有两种英文名,crocodile是长嘴鳄鱼,alligator是短嘴鳄鱼。

3.其实唯唐在全英语幼儿园学到的,不仅仅是英语,这种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气质和个性。唯唐1岁多时超级内向,呆若木鸡,慢慢地,成长为一个顶级话痨。跟家长们交流,与传统幼儿园的小孩相比,西式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是更外向、更单纯、更自信。唯唐跟其他幼儿园的小朋友玩,经常上当受骗。人家说:“唯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就送我一个玩具好吗?”他说好,然后就送玩具给对方,问:“秘密呢?”对方说:“我骗你的。”接着,对方又说:“这次我保证不骗你,你再送我一个玩具,交换我的秘密吧!”唯唐居然继续上当。儿子这么傻,我还觉得挺得意的,这什么价值观啊。

4.他们的课程都是分主题的,很多我都想去听,比如意大利文化周,就学习做披萨、吃批萨,假装在罗马旅游。回来唯唐就跟我讲,妈妈你知道批萨和冰淇淋的意大利语怎么说吗?我知道!而且这两种食物都是从意大利传到中国的……比如中东文化周,小朋友要打扮成阿拉伯人,学做中东料理……这种时候我就很想和唯唐交换人生啊!

但你知道,什么事都不是完美的,全英语幼儿园在我看来什么都好,只有一个小小的缺点——贵死了!每个月学杂费差不多六七千块,其他家长非富即贵,我们唯唐完全是百万富翁窟里的贫民,男版杉菜啊。有的家长太欠扁,居然还嫌学费太便宜,要求幼儿园涨价,直接收八千一万的!听得我好想打人。

这个暑假,唯唐在全英语幼儿园上了暑期班,主题是欧洲文化,介绍法国埃菲尔铁塔、古罗马斗兽场等等,最后学校留出两周,很贴心地说,小朋友们对欧洲有了基础认识,接下来家长就可以带他们去欧洲实地旅行了。其他家庭确实去欧洲了,我们家没钱,只好灰溜溜地去了趟世界之窗。

(摘自新浪博客:女人乃最大)

編辑北北推荐:咪蒙是南方都市报首席编辑,也是此博客博文的撰写者之一,她的文章总能直抒胸臆,一语中的。看了这篇趣闻,发现她的儿子不是古灵精怪的小家伙,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大人。就好比学习外语,重要的不是孩子学会了几个单词,而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思考方式,自我发散了思维。无关中式或西式教育,孩子上幼儿园只要孩子自己开心就好!

篇5:演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方面的看法:

第一何为起跑线,第二由起跑线引申出的终点线为何

第一:何为起跑线。这句最早来源于教育培训机构所打出的广告现在已成为时下家长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也因此很多家长为了这句话而给自己的孩子疯狂的报考各类兴趣班,辅导班,执着的把教育直接归类于学校教育。而事实上科学的教育体系是立体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家庭教育,它像绵绵雨丝,润物细无声,无声到你有时根本意识不到,却浸润每个毛孔,在无形当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才是人生的起跑线,只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孩子认识学习事物的能力,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才是重点,而不是盲目的给孩子灌输具体的知识内容,使他们失去对学习事物的兴趣与对事物的自我选择。而且人生的起跑线上有许多丰富的内涵,我认为至少有三点,那就是“德、智、体”。这三者的重要性谁都知道。然而反观现在人们“不输在起跑线”的某些做法,对于“输”的方面定义得太过单一,那就是只是重智,轻视了“德与体”。

第二:哪里才是终点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培训机构从田径比赛中借用过来的观点初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很诱人。但既然有起跑线,当然就会有终点线,如果终点在100米,起跑线很重要,如果在一万米,跑马拉松,那么起跑线并不重要。可是人生又何止一万米?我认为教育跟其他行业是具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教育的回报周期往往超过一代人的寿命,因此给孩子树立适合的短期或长期的教育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过于计较起跑线未免显得太过小题大做。

篇6:怎样让孩子顺利去上幼儿园

首先孩子对幼儿园的环境陌生, 缺乏安全感。1~5岁的孩子安全依恋还没有形成, 入园前没有离开过大人的视线, 环境的变化对孩子是一种刺激, 看不到熟悉的人会感到恐惧。

在刚入园的小班经常看到这种情形:孩子的东西不让别的小朋友动, 就连睡觉时也不离手;喜欢独来独往;教室的门也不能关, 说担心妈妈看不见。孩子刚入园时的表现怪怪的, 其实这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他们哭着闹着找妈妈是孩子寻求安全保护的一种方法。

其次自理能力差。平常孩子在家里都受到无微不至地照顾, 吃饭、睡觉、穿衣、入厕都有大人帮忙, 现在离开了家, 自己解决不了, 上幼儿园就会感到紧张、有压力。

还有幼儿情绪具有感染性。本来有的孩子上幼儿园没什么事, 结果看到其他小朋友哭, 吵着闹着也不来了。

对于这些现象, 家长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我们成年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工作还要适应一段时间, 何况三岁的孩子?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1 改变教养方式, 由“圈养”改为“放养”

不要把孩子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中, 扩大活动半径, 多和同龄人玩耍, 创造集体环境氛围。有的孩子不愿来幼儿园的原因之一就说班里太乱了。

因为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几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 他们习惯了安静、自我的生活方式。通过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 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行为, 为孩子入园打下基础。

2 少一些理解, 提高自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的一个眼神家长就能领会, 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可以说事事关心, 面面俱到, 这只能说明你理解孩子,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动手, 哪怕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重在参与。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做, 孩子就有了自信心, 在幼儿园会感到轻松、快乐。

3 承认上幼儿园的难处, 不欺骗孩子

“上幼儿园多好啊, 有许多小朋友”家长这样讲一点儿也没用, 不如告诉孩子离开爸爸妈妈是很难受, 但是上幼儿园是小朋友必须做的事, 慢慢会好的。从心里上让孩子知道不能逃避, 必须面对。还有的家长欺骗孩子, 周一送得时候就说明天就不来了, 孰不知孩子是认真的, 当第二天来时哭得更厉害。这样做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 同时教育起来更加困难。

4 多鼓励表扬, 不消极暗示

孩子上幼儿园, 家长应该加倍呵护, 多鼓励表扬, 激发孩子的入园兴趣, 帮助他顺利地迈出人生第一步。比如“你真棒!老师表扬你了”, “你又得了一朵小红花”。回到家谈一些快乐的话题, “今天和谁玩了”, “又有新朋友了吗”, 而不能问“有小朋友打你吗?”或者说“再不乖, 就送你上幼儿园”。

5 及时发现问题, 解除孩子后顾之忧

刚入园的孩子比较敏感, 不经意地触动可能导致他不愿上幼儿园, 比如小朋友之间的摩擦、老师的批评等等, 家长要仔细观察耐心询问, 及时和老师沟通, 解除孩子心中的疑虑。另外在此期间教给孩子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还可以找小朋友帮忙, 遇到问题知道动脑筋, 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 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6 持之以恒, 每天坚持来园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 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让孩子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 出勤率很重要, 无缘无故地缺勤, 容易让孩子存在侥幸心理, 增加管理的难度。

篇7: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

不恰当的回答

就是不能让别人看,你也不能看别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羞不羞啊?

貌似很简单的道理,父母你懂,但孩子真的不懂。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的个体都是单纯的,就像小时候大家都是光着屁股走路一样,谁也没有说过谁很羞。与其要孩子带着疑问,不如寻找别的答案。

因为如果你看了别人上厕所,你的眼睛就会肿的。

这个恐吓也许对胆小的孩子很有作用,但对于很有冒险精神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当孩子发现你在骗他时,他会格外地兴奋,继而,偷看说不定就成为他冒险的一项游戏。你希望孩子这样吗?

聪明父母的回答

如果你在上厕所的时候,有人偷看你,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一定不希望被别人偷看了。同样道理,别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偷看呢。因为你们都想保护自己的秘密部位,对吗?

如果直接地告诉孩子你不能,他未必能够明白你的想法,但是,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别人这样做,你会怎样想?情况一定大有不同。相信,谁都不愿意自己在上厕所的时候还有旁观者,那么,这样的反问很容易就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的道理。

(摘自《小豆丁大问题》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篇8: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

Cindy Parlow Cone: Well, I started playing soccer when I was about three years old because my older 3)siblings played it, and I wanted to do everything that they were doing. As soon as you started playing soccer you started learning how to head the ball, and so by the time I reached 14 I’d probably headed the ball over a thousand times already.

Melissa: Really? And did you notice any effects when you were that little?

Cindy: I remember seeing stars every once in a while when I’d head the ball, but I never really thought much of it. I mean obviously I know now that that is not normal—to see stars, and that’s a minor concussion.

Melissa: I wonder if you’ve talked to doctors who have said, yeah, we’re pretty sure that your experience in youth soccer contributed to what you’re experiencing now.

Cindy: Yeah, I mean we didn’t know better when I was growing up, but now we do. And I think when you know better you have to do better, and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all the youth kids out there playing soccer to try to make the sport as safe as possible for them. I’m a youth soccer coach, and I will be talking with the kids that I’m coaching about, you know—there’s…we’re not going to practise heading. I coach 11 and 12-year-olds right now, and there’s no need for them to be heading the soccer ball yet. We’ll focus on other technical and tactical skills associated—that ar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for them.

Melissa: Do you get 4)pushback from parents, because I know from being on the 5)sidelines of lots of youth soccer games that anytime a kid heads the ball, the parents go crazy—hey, that’s great. And I would imagine, you know, if you’re telling your kids not to do it, you might get parent saying we’re going to lose. We’re going to be 6)noncompetitive.

nlc202309041552

Cindy: Well, I think that’s something that we have to communicate well with parents. At the 7)forefront of this is to keep their kids safe, which I don’t know a parent out there that doesn’t want to keep their kid safe. So if this means delaying heading until they’re in high school and 14 years of age, then that’s what it means. And I think that’s why this is so important is just during those developmental years, we’re not having them constantly hit the ball with their heads. That repetition is not good for that age group, and they need to wait a little bit longer.

Melissa: I’m curious. When you’re coaching youth soccer, what do you tell a parent if he or she comes to you and asks, you know, why can’t my kid had the ball at age 10, 11, 12? What do you tell them?

Cindy: Well, I think in—first of all, until this campaign becomes the rule—that there is no heading in any of the leagues that these kids are playing in, I don’t think I can tell them not to head the ball. I can tell them that I’m not going to practise it in practice, and I can tell them that I’m not going to force them to head the ball in the games. If the ball comes to them in the game before the leagues change the rule and they head the ball, I’m not going to punish them in any sort of way. But just by 8)eliminating the heading in practice and eliminating them feeling like they have to head the ball in the game, already, we’re 9)decreasing the number of impacts they’re taking to the head.

Melissa: Well, Cindy Parlow Cone, thanks so much for talking with us.

Cindy: Thank you very much.

梅丽莎·布洛克(主持人):踢足球的孩子在上高中前不该用头来顶球——这是一个新的运动所提出的建议。这个运动旨在让家长、教练和孩子们了解在踢足球的过程中会有脑震荡和脑损伤的危险。发起这次运动的医生说在14岁前用头顶球会给孩子的脑部发育带来特殊的风险。发起这次运动的是前美国女子国家足球队的三位队员,她们在1999年赢得了世界杯的冠军。她们之中的辛迪·帕洛·科恩退役后患上了脑震荡后综合征。她告诉我到现在她还是头晕头疼,而她相信这是因为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年复一年的用头顶球。

辛迪·帕洛·科恩:嗯,我在大约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踢足球,因为我的哥哥姐姐们都这么干,我想做一切他们正在做的事。你一开始学足球,就会开始学习头球。因此到我14岁的时候,可能已经练习了一千多次的头球了。

梅丽莎:真的吗?那你在那么小的时候有注意到这样做有什么影响吗?

辛迪:我记得练习头球的时候时常会眼冒金星,但是我真的从来没有多想此事。我意思是,我现在当然知道那是不正常的现象——眼冒金星,这是轻微脑震荡的(症状)。

梅丽莎:我在想你有没有跟医生提起过此事,而医生有没有说:“嗯,我们很确定你青少年期间(练习头球)的经历导致了现在的症状。”

辛迪:嗯,我的意思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很了解此事,而现在我们很清楚了。我认为如果我们对(这一情况)更加了解,就应该做得更好。我们要对所有年幼就开始踢足球的孩子们负责,尽可能保证他们在这项运动中的安全。我现在是一名少年足球教练,我会和我的学生聊天。你知道的——我们不用练习头球。我现在正在训练11、12岁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必要去练习头球。我们把精力放在其他相关的战术和技能上——这些很适合他们的发展。

梅丽莎:你(这样做)受到过家长们的阻挠吗?因为我在球场边上看过许多少年足球的比赛,每当一个孩子用了头球,家长们都会为之疯狂——嘿,这太棒了。因此我认为,你知道的,如果你说你的孩子不要用头球,你就会听到家长们说:“我们肯定要输了,我们没有一点竞争力。”

辛迪:好吧,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和家长沟通好的事。最关键的是保证他们孩子的安全,我想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安全的。如果这意味着把练习头球推迟到他们上高中或14岁的时候,这就是其意义所在。我想这件事重要之处就在于在孩子们成长的阶段,我们不用让他们经常用头来顶球。这种反复性的动作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没有好处的,他们需要再等一段时间。

梅丽莎:我很好奇,当你在教少年足球的时候,你知道的,如果家长们来问你:“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在10、11、12岁练习头球?你此时会怎么跟他们说呢?

辛迪:好吧,我想,首先,我不能命令他们不练习头球,直到这次的运动达成规定——规定任何足球俱乐部的孩子都不能练习头球。我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不会在训练中练习头球,我也可以告诉他们我不会在比赛中强迫他们用头球。如果在俱乐部更改规定之前他们用了头球,我也不会处罚他们。但是通过减少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用头球的次数,我们已经减少了对他们头部的影响。

梅丽莎:好的,辛迪·帕洛·科恩,非常感谢你来到这里。

辛迪:非常感谢你。

篇9: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

正方

该理论是错误的认知,具体原因如下:

1.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应该要做的事。发展心理学认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需要有相应的身体以及心理发展。因此,教育的理念应该与孩子的发展相匹配。实际生活当中,许多课外补习班只是注重对于语言理论知识的培养,但是却忽略了周围语言环境的训练,所以补习班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相应的学习收获。

2.过多的学习或培训是对孩子想象力的打击。许多家长考虑到要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给孩子报考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如钢琴、舞蹈、绘画、书法等,孩子的周末休息时间总是被排的满满的。但是,家长们却忽略了孩子爱玩的天性。

3.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有这样一个案例,4岁的千千对象棋特别感兴趣,和妈妈出门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人在下象棋时,总会上去围观,而且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妈妈考虑到要给孩子培养一项特长,于是就给千千报了一个象棋班。最开始时,千千还非常感兴趣,上过兴趣班后还会兴高采烈的给爸爸妈妈展示学习成果,可是后来却再也提不起学习象棋的兴趣来。原来是象棋班的授课老师一味填鸭式的教学,引起了千千的反感,甚至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4.商业机构的宣传噱头太多。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课外补习班都打着“小哈佛”“小剑桥”这样的旗号,但是如果没有进入到里面进行学习,谁也无法真正了解里面的教学质量。实际上,有许多兴趣班或者课外补习班利用家长不懂又期待回报的这种心理需求,采取一些孩子感兴趣又让孩子出彩的方式,让家长觉得孩子学习成绩明显。

反方

该理论是正确的认知,具体原因如下:

1.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校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充分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而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兴趣班,正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算得上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特殊形式。

2.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通过兴趣班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孩子掌握一定的技艺技能,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孩子的学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像舞蹈、音乐这样的兴趣爱好,如果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其养成独特的气质,在学校的一些晚会中还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反之则会增进孩子对兴趣爱好的更深入学习。

3.能挖掘孩子自身的潜在兴趣。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等于99%的努力加上1%的灵感,而且1%的灵感甚至会比那些努力还重要。因此,应该从小就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充分的发掘。在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不同领域的潜在能力进行开发,让孩子对不同的领域都能够有所尝试,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陈词

古人云:“过犹不及,事缓则圆”。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兴趣爱好的培训,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让孩子们陷入苦恼之中,得不到童年成长中该有的欢乐玩耍时光。但如今社会竞争压力的激烈形势,又使得父母不得不对孩子从小就进行全面的培养,充分发掘孩子们的潜能。各种兴趣班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孩子在各种学校活动中大放异彩,而且还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

上一篇:我的暑假在乡下作文下一篇:学生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