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翻译

2024-06-18

望海潮翻译(共13篇)

篇1:望海潮翻译

,是作者旧地重游时所感所见,从而抒发词人而今的人生不得意的状态。本文望海潮 秦观 翻译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⑤,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字词解释:

梅英:梅花。

冰澌(sī):冰块流融。溶泄:溶解流泄。

芳思:春天引起的情思。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西园:即金谷园。笳:胡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

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

烟暝:烟霭弥漫的黄昏。

篇2:望海潮翻译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望海潮字词解释:

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t(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t: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t: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⑺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⑻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⑼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望海潮背景:

篇3:柳永《望海潮》教学述要

这一单元的第一首词是柳永的《望海潮》,向来被认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文学和文化的感染力都很强,课堂教学中可抓住以下五个要点。

一、知人论世,掌握柳词的三个关键词

柳永是中国词史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其词作在词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把握柳词风貌的主要特点,对于学生的阅读鉴赏很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概言之,柳词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俗。耆卿长于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这一点,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个定论:“骫骳从俗。”这种俗,主要指俚俗,不高雅。虽然耆卿也有《西江月》(调笑师师最惯)这类格调低俗之戏笔,但考察《乐章集》,这种俚俗正是主流。宋初重文抑武,歌舞升平,朝野多欢,柳词中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与雅正中和的诗教传统差之不止毫厘,却因此深受广大市民的推崇,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语言方面,柳词常用富有表现力、亲和力的口语入词,易于理解,虽然李清照讥之为“词语尘下”,却正好从反面说明了柳词的用语通俗。

第二,慢。柳永之前,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离首即尾;而耆卿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其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由于词的体制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及表现能力也水涨船高,这也就给了读者更多的阐释和赏鉴空间。

第三,忧。柳词中常飘荡着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女子的痛苦心声,其实这也是耆卿自己忧愁情绪的一种外露。柳永少有才名,据地方志记载,他青少年时代就与其兄三复、三接一起被誉为“柳氏三绝”。然而,其政治生命坎坷,科举屡屡落第,得不到上层文官集团的认同,如袁行霈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浪子”。这种“盛名满京华”与“九关齐闭”的巨大反差沉重打击了词人,逼迫他无奈地吟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高自期许的心性受到社会现实无情地绞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得实现的忧苦烦闷伴随着耆卿一生,也贯穿了其词的始终。

二、市井题材,民众和乐折射盛世太平

北宋都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崇奢竞侈的消费文化,是柳永创作的独特背景。耆卿屡举不第,不得不在各大城市漫游干谒,即便是考取进士之后,也只是辗转各地做地方官。他一生中较长时间地居住过开封(汴京,当时首都)、长安、会稽、杭州、扬州、苏州、金陵等地,对城市的经济生活和民俗民风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其词常滞笔于市井题材,反映民众和乐的太平盛世。鲍鹏山《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论及柳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时就评价说:“他的一部分作品虽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恋情、歌情舞态,却颇有新鲜气息,感情表达坦率真挚,富于市井气。他的另一些词,还描绘出当时都市的繁荣华丽,这类题材可以说是前人从未触及的。”

课文《望海潮》上阕写杭州繁华,下阕写西湖胜景,穿插着政通人和的画面,巧妙地抓住杭州典型的城市布局和景物特征加以描摹,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杭州太平盛世时的都市风貌与风土人情。清人编《词林纪事》时依然认同罗大经的附会之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起投鞭渡江之志”,侧面说明了此“词人盛世之黼藻”,今天读来也依然让人发出欣赏清明上河图般的感叹,不禁令人神往。

三、铺叙点染,平缓节奏攒聚密集意象

柳词长于铺叙,充分借鉴了前代赋体文学的艺术经验,教学中当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这一手法。铺叙就是铺陈叙说,把事、情、景等被言说的内容铺展开来,进行充分周到的叙说。作为一首慢词长调,《望海潮》形象地展现了“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的一面。开头三句总说钱塘的“形胜”“繁华”,开门见山,入手擒题,后文便围绕“形胜”和“繁华”层层铺叙,分别从风景、人口以及城市经济的角度赞美钱塘。下阕,通过描绘美丽的西湖,进一步丰富了民众游乐的背景。整首词层层铺展出杭州城繁花似锦、民殷财阜的气象,节奏平缓,脉络清晰,恰似一篇微型游记,美不胜收。

陶尔夫、诸葛忆兵在其《北宋词史》中提及:“词中点染与铺叙手法相结合,又是化虚为实、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的深化。”《望海潮》不仅铺叙手法比较突出,其点染之表现也是教学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两种手法的融汇攒聚起密集的意象,共同表现出绝佳的艺术境界。

点染,本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自刘熙载借来评价耆卿《雨霖铃》后在文学批评界得到推广。点,即点示所要抒写的人物情事;染,即用景物环境来渲染烘托。词中有点,等于诗中有了诗眼。在《望海潮》中,“形胜”“繁华”二词点明了词的主旨,之后便着力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烟柳画桥”,状街巷河桥之美丽;“风帘翠幕”,绘居民住宅之雅致;“参差十万人家”,述整个都市住户的繁庶;“云树”三句视角从城中移至郊外,江堤上树木葱郁,犹如雨雾;“怒涛”二句渲染钱塘江大潮的壮阔雄威;“市列”三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富庶。整首词点染结合,先总后分,情感蕴藉幽微,体现了词之为体的审美特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出示贺铸的名作《青玉案》进行进一步阐释说明: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与《望海潮》相同,此词也点少染多。上阕点句为“锦瑟华年谁与度”,之后三句渲染华美的深闺和独处的境况。下阕点句为“试问闲愁都几许”,之后的三个比喻句用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意象表现了愁绪的繁多纷乱,“无计可消除”。

四、对话教学,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单首诗词的教学,“主问题式”对话教学的好处是对话内容集中,师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聚焦于某一主问题,教师可以就主问题引导学生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在《望海潮》的教学中,因学情不同,有两种“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供选择。

其一,“诗眼”模式。教师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该词词眼,“形胜”“繁华”。再点拨学生从铺叙和点染的技法赏析词中之景和景中之情,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渐打开这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完成鉴赏任务。该模式秉承传统,知识点的讲析和学生鉴赏力的提升都能稳扎稳打地进行,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一般的班级。

其二,“点金”模式。取“点铁成金”之意,课文最后那一番进献孙何的阿谀之词,确是一条略显庸俗功利的尾巴,教师可在对背景略加说明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全词的领悟,改写最后两句话,使全词的主旨或格调为之一变,另出己意。

该模式探究性质强,对师生的要求都很高,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好的班级。教师可把主问题定位为“改写尾句,因词中之景生发己之情志”,引导学生通过“卒章显志”,了解词之主旨后开始指名选读部分学生的改写,并结合词的主体部分师生共同进行分析、点评,这样,投赠词的格调被改变或升华了,学生也在更高的参与度中完成了对词的鉴赏和审美。

五、拓展阅读,文本间性丰富课文认知

茱莉亚·克里斯特娃在阐述“文本间性”理论时曾说:“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都像一幅语录彩图的拼集,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其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如果在阅读某个文本时,通过更多的文本来进行比较、分析、梳理,那么可以在总结中不断丰富对目标文本的理解,阅读将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

作为一首并不是最能体现柳词风格的投谒之作,《望海潮》的教学如果扣住了其画面美、音律美和铺叙、点染的手法,那么鹄的既明,功夫就落在射艺上了。仅有一阕《望海潮》是远远不够的,后一篇《雨霖铃》的教学也许会让学生更多地沉浸于悲情风味和虚实映衬的意境中,而无法跳出情境细味其铺叙、点染的技巧。因此,在执教《望海潮》收束之后,还是应该补充若干描绘繁华阜盛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的柳词以丰富相应认知的。这样的词作有《早梅芳》(海棠红)、《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破阵乐》(露花倒影)等,现举这首以苏州为绘景对象的《瑞鹧鸪》为例: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裤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苏州、杭州,同样是公认的人间天堂;《瑞鹧鸪》《望海潮》,同样是“图将好景”的柳词佳作。通过课堂上的比较鉴赏,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诸多相似。

比如:都是铺叙都市繁华的优美双调。《望海潮》上阕多视角、多层次地描写杭州的城市风貌,突出其繁华富庶,下阕将西湖风光与世俗民情融为一炉,尽显太平气象。而《瑞鹧鸪》铺排的内容和结构为:上阕重点写杭州城的风光。“吴会风流人烟好”领起铺叙。“瑶台绛阙,依约蓬丘”呈现幻美自然景色。“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名句点示都市盛大风貌,“苏杭熟,天下足”,杭州城亦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具体染出世情和经济之一隅,藉此窥豹全貌。城阙、市井、画舸、朱楼,随着镜头的推移,杭州美景由远及近,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感非常明显。下阕重点放在写人,展衍百姓之和乐、社会之和谐。两首词都用自然风光与世情风俗互衬,同时也渗透着词人对都市繁华与功名利禄的些许迷恋。

又如:都是着意雅化的投赠之作。虽然两词分别被用以拜谒苏、杭地方长官,免不了歌功颂德,但是词中主要是对承平气象的热情摹写,“格调不高的尾巴”不改其雅词本色。逐一分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和“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两句,会发现柳词中阿谀的成分从来就没有那么露骨,耆卿采取了用典的方式去进行雅化。“凤池”取典南朝谢朓“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响”句,代称禁苑,暗含期待孙何被召回皇帝身边、更得重用之期盼。而“济川”出自《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句,以此比喻辅佐帝王、赞颂苏州太守不久能够被朝廷用追锋车疾驰征召、在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两首投赠之作被写得雍容华贵、毫无矫作之意,这倒也算是唐时庸俗的“行卷”风气在耆卿手中的一种救赎了。

篇4:望海潮秦观翻译

原文:

望海潮・洛阳怀古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篇5:望海潮翻译

《望海潮·洛阳怀古》景起情结,今昔交错,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即景抒情。下面我们就该词进行翻译与赏析。

望海潮①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②,东风暗换年华③。金谷俊游④,铜驼巷陌⑤,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⑥。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⑦。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⑧。烟暝酒旗斜⑨,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释]

①望海潮:柳永创调,见《乐章集》。此调咏钱塘(今浙江杭州),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

②冰澌(sī)溶泄:冰块融化流动。

③东风暗换年华:是说东风吹起不知不觉又换了岁月。

④金谷:金谷园,在洛阳西北。俊游:同游的好友。

⑤铜驼苍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陀夹着相对,后称铜陀陌。苍陌:街道。

⑥芳思(sì):春天引起了错综复杂的情思。

⑦西园:宋时洛阳有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鸣笳:奏乐助兴。胡笳是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⑧是事:事事。

⑨烟暝:烟雾弥漫,天色昏暗。

【译文】

淡雅的梅花已稀疏,冰河正解冻融化,东风暗暗地改换年华。想那时在金谷园同好友游春,漫步于铜驼街巷,雨过初晴后轻踏细软平沙。还记得错跟了人的香车。当时正柳絮翻飞、彩蝶狂舞,让人心中春情勃发。翠柳成阴,桃花娇媚,把春色胡乱分给万户千家。

更难忘夜间在西园宴饮,华灯辉煌遮住了月色,车盖毗连妨碍人观花。叹如今园林春色虽依旧,游子却都渐渐老迈,旧地重游一切都让人嗟讶。暮色苍茫酒旗横斜,登上高楼极目远望,只见到栖息树丛的乌鸦。万般无奈,思归之心,暗暗地随着河水流向天涯。

【评点】

词人一生仕途失意,哲宗绍圣元年(1094),他重游洛阳,感慨系之,于是作此词以抒怀抱,一吐羁旅思乡之情与身世飘零之感。

上片写西园重游,触景生情。前三句绘景:梅花萧疏、冰河消融,暗示冬天将尽,春天马上就要到来。“暗换年华”,一方面指大自然的轮回,另一方面也指人事的更迭,这是本词情感的基石。“金谷”几句,开始回忆当年游玩之乐。“金谷”、“铜驼”写游玩之地并非一般场所,而是名胜之地。“细履平沙”写脚步之轻,把词人当时那种得意洋洋的情态衬托得活灵活现。“长记”三句,写词人沉迷于欢乐之中,竟然迷迷糊糊地追随她的车子,在满目春光中产生了春之情思,生动形象,逐层递进。末两句写春光大好、万户开怀,情景交融,效果明显。

下片写游园之乐,暗寄感怀。“西园”三句,笔锋一转,由美景到欢宴,又进一层。而欢宴从早到晚,又可见饮兴之浓。随后几句,笔锋又转,思绪回到现实之中:旧园仍在,人事全非,个中哀怨,人何以堪。词人倚楼远望,但见老树昏鸦,满目尽皆凄凉,这种场景与上文所绘的热闹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至此明确忆旧怀人的词旨,词人被哀愁所系,心中苦闷,自然而然生出归乡之愿,于是羁旅之思如约而至,凄凉无限。

本词抚今追昔,虚实结合,意境缠绵,于今昔对比中抒写情怀,感人至深。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客居洛阳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继写此次重来旧地时的颓丧情绪,虽然风景不殊,却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倚楼之际,于苍茫暮色中,见昏鸦归巢,归思转切。结构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语言字斟名酌、千锤百炼,对比的运用效果显著,明艳的`春色与肃杀的暮景对照,昔日“俊游”与今日“重来”感情相比,幽婉而凝重地表现出词人凄苦郁闷的愁情。足见功力之深厚。

此词一题“洛阳怀古”,非是。词中提到金谷、铜驼等地,系虚似洛阳、实写汴京,虚虚实实,乃有忧谗畏讥之意在焉。前三句梅花渐稀,冰河解冻,年华暗换,又到早春时节,然后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结皆抚今,中间插入追昔内容。记忆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难堪,词意也越耐咀嚼。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但本篇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秦观《望海潮》诗四首

2.秦观的《望海潮·洛阳怀古》

3.《望海潮》秦观词作鉴赏

4.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

5.望海潮 秦观

6.秦观望海潮赏析

7.秦观望海潮翻译

8.秦观词《望海潮·洛阳怀古》赏析

9.秦观《望海潮》原文赏析

10.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翻译赏析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今天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解读]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但词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秦观《望海潮》诗四首

2.秦观的《望海潮·洛阳怀古》

3.《望海潮》秦观词作鉴赏

4.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

5.望海潮 秦观

6.秦观望海潮赏析

7.秦观望海潮翻译

8.秦观词《望海潮·洛阳怀古》赏析

9.秦观《望海潮》原文赏析

篇6:望海潮翻译

作品原文

望海潮①·洛阳怀古

梅英②疏淡,冰澌③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④俊游⑤,铜驼⑥巷陌⑦,新晴细履⑧平沙。长记误随车⑨。正絮翻蝶舞,芳思⑩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作品注释

①望海潮:柳永创调,见《乐章集》。此调咏钱塘(今浙江杭州),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

②梅英:梅花。

③冰澌(sī)溶泄:冰块融化流动。

④金谷:地名,也称金谷润,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晋太康中,石崇筑团于此,世称金谷团。

⑤俊游:同游的好友。

⑥铜驼:汉代制铜驼两枚,置洛阳宫之南四会道,央路相对,后遂称铜驼街。

⑦苍陌:街道。

⑧细履:慢步。

⑨误随车:身不由己地尾随陌生少女的车子。

⑩芳思(sì):春天引起了错综复杂的情思。

西园:宋时洛阳有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鸣笳:奏乐助兴。胡笳是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飞盖:急驰的车流。盖:原指车的顶篷,这里代糟车。

是事:事事。

烟暝:烟雾弥漫,天色昏暗。

作品译文

淡雅的梅花已渐渐稀疏,结冰的河水开始溶化,东风暗暗地改换了年华。想当年在金谷园同好友游春,漫步在铜驼街巷,雨过初晴后轻踏细软平沙。一直记得错跟了人家的香车,当时柳絮翻飞彩蝶舞,让人春情萌发。柳下桃花正娇媚,把春色分给千万家。更难忘在西园夜饮奏胡笳,华灯辉煌遮住了月色,多少车盖妨碍人们观花。如今园林春色虽依旧,游子却已渐渐老迈,故地重游真让人嗟讶j暮色苍茫中酒旗也横斜。今日独自倚楼远望,不见往日的繁华,却时时可见栖息的乌鸦,只剩下一点思归的心愿,暗中无可奈何随流水,去到海角天涯。

创作背景

洛阳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词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有一年早春时节,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该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

作品鉴赏

此词追忆昔日在洛阳游赏名园的盛况,感叹如今重游的愁怨,因而思归心切。

上片着重写景。从眼前的景色,生发出对昔日春游的怀念。

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但词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着重写情。以当年夜宴的热闹场面反衬今日的凄凉愁苦。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在眼前一般。“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在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即景抒情。用昔日之欢乐,表现今日之悲苦。风格含蓄厚重,语言华美精致。

词牌简介

望海潮,词牌名。望海潮调是柳永自度曲。一百零七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前片五十三字,五平韵;后片五十四字,六平韵。歇拍二句,可用上六下五,也可用上四下七。以此作为词牌名的词有:柳永的《望海潮》、秦观的《望海潮·洛阳怀古》、黄岩叟的《望海潮·梅天雨歇》。

作品格律

平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中仄,平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注:有将前片第八句作“仄仄平仄仄”,以领格字领下四句,并以后片结尾作“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者,亦有前片第四句作“平平仄仄”,后片首二字增一暗韵成“平平仄仄平平”者。

作者简介

篇7:《望海潮》教学案例

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多媒体显示《望海潮》全词)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要拜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不久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

[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生]都会(dū) 乘醉(chéng) 罗绮(qǐ) 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遍

[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义,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生〕自读,理解,小组成员相互核查。

3.朗读第三遍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生]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4.朗读第四遍

[师]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比较好地传达出词人的情感。

5.个别读

[师]刚才我们已反复读了全词,下面请哪位同学来范读一遍。

[生]读

[师]对三位同学的朗读各作点评。

6.齐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反复朗读,我们发现本词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请同学们说说本词押了什么韵,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生]本词押了“a”韵。词人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师]为了表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所以读此词应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赏析

[师]通过反复诵读,同学们可能有新的感悟或新的疑惑,请同学们边读边圈点,并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把你们的感悟或疑惑拿出来交流讨论。

[生]“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绕”“卷”两字用得好,“绕”表现出古树成行,长堤绵延曲折的形态。“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

[师]说得好。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俗话也说“水到东海不回头”。而钱塘江的水则不然,它每年八月都要乘着良辰美景从大海回到娘家,回来时总是气度非凡。从宫庭到民间人们都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这几句诗就典型地描绘了钱塘江水一望无际,而且狂涛汹涌的磅礴气势。

[生]能不能将“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改为“云树翠堤沙,怒涛推霜雪”?因为我认为改后更能突出树的茂盛,“推霜雪”也更能让人理解。

[生]若把“绕”改为“翠”,就只能说明树木茂盛,而长堤的蜿蜒之形无法表现。把“卷”改为“推”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所以我认为不能改。

[师]说得很好,很有说服力。古人写诗词讲究炼字,“怒涛卷霜雪”中的“卷”就是个例子,我们读到此句诗时会联想到谁也有过类似的写江水的诗句?

[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生]本词的结构很合理,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再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早日被召回京城。

[生]“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歌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儿童嬉戏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生]“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成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也就是说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光下荡漾。

[生]“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中的“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鸣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诗歌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从诗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可看出作者在描绘了一番西湖美景的基础上,又给我们呈现出在这美景中人们欢乐生活的美好情景,所以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为了表现在这样一个既美丽而又经济繁荣的杭州,西湖上游人如织、笙歌沸天、昼夜不息的欢乐场面,又有垂钓的老者,采菱的姑娘无忧的生活情景,让我们联想到只有太平盛世才有的景象。

[生]“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了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白描手法,将西湖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师]“三秋桂子”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生]西湖山青水碧,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中荷花。红花绿叶,莲子飘香,体现出西湖的特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花在秋季开,莲花在夏季开,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师]根据以上同学的分析,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同学们会联想到哪些诗句?

[生]宋之问的《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最后两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我认为这纯粹是柳永的奉承之辞。

[师]对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柳永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

五、背诵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与交流,老师觉得同学们基本理解了这首词而且鉴赏也有一定品位。学习诗歌不但要理解赏析,积累也十分重要,下面请同学们齐背这首词。

[生]背诵全词。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赞美杭州黎民百姓安定欢乐的生活,呈现一派繁荣太平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这首词,领略了词人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机会领略那里美妙的风光的。

七、作业

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教学感想】

这堂课有意识地加强了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用笔勾画记录,因为笔是思想的延伸,可以记录下同学们在阅读中的瞬间感觉,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精彩之处和疑难之处。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交流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互相解疑。讨论后的发言表述出了同学们对作品的看法。我在点评时对学生发言中正确的成分加以充分肯定,对鉴赏分析产生太大偏离的进行适当的引导。我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互相探究,相互评议,引进课堂,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篇8:望海潮翻译

望海潮,望海潮赵文,望海潮的意思,望海潮赏析 -诗词大全

望海潮

作者:赵文朝代:宋体裁:词 云外梅阴,雨馀苔晕,嫩寒初沁罗裳。书几凝尘,琴丝带润,小窗幽梦生凉。新水涨银塘。恨王孙去後,烟草茫茫。记得湖山胜处,相对拆封黄。情笺思墨犹香。奈当时两鬓,都是吴霜。兔颖吟苦,U裘解尽,何意此□游梁。旧话不堪长。便倩薰风吹去,本地看风光。惟有青山,伴我耕钓老村庄。

篇9:望海潮翻译

望海潮

作者:赵崇 朝代:宋 体裁:词 轻云过雨,炎晖初减,楼台片片馀霞。曲径通幽,小阑斜护,水天薄暮人家。暝色趣归鸦,竹风交立玉,清透窗纱。断岸涟漪,乱萍芳苇绕烟沙。依稀画艇莲娃。掩鲛绡微沁,急桨咿哑。香雾霏微,冷光摇曳,娅红深映低花。天际玉钩斜。矶边菱唱答,惊断鸣蛙。满棹白苹归去,幽兴绕天涯。

篇10:望海潮翻译

望海潮,望海潮无名氏,望海潮的意思,望海潮赏析 -诗词大全

望海潮

作者:无名氏  朝代:宋  体裁:词   彩筒角黍,兰桡画舫,佳时竟吊沅湘。古意未收,新愁又起,断魂流水茫茫。堪笑又堪伤。有临皋仙子,连璧檀郎。暗约同归,远烟深处弄沧浪。倚楼魂已飞扬。共偷挥玉箸,痛饮霞觞。烟水无情,揉花碎玉,空馀怨抑凄凉。杨谢旧遗芳。算世间纵有,不恁非常。但看芙蓉并蒂,他日一双双。

篇11:望海潮翻译

望海潮,望海潮鄱阳护戎,望海潮的意思,望海潮赏析 -诗词大全

望海潮

作者:鄱阳护戎朝代:宋体裁:词 云收飞脚,日祛怒暑,新蝉高柳鸣时。兰佩紫囊,蒲抽碧剑,吴丝两腕双垂。闻道五陵儿。蛟龙吼波面,冲碎琉璃。画鼓声中,锦标争处Q红旗。使君冠盖追。正霞翻酒浪,翠敛歌眉。扇动水风生玉宇,微凉透入单衣。日暮楚天低。金蛇掣电漾,千顷霜溪。宴罢休燃宝蜡,凭月照人归。

篇12:望海潮翻译

望海潮 发高丽作,望海潮 发高丽作赵可,望海潮 发高丽作的意思,望海潮 发高丽作赏析 -诗词大全

望海潮 发高丽作

作者:赵可朝代:元体裁:词 云垂馀发,霞拖广袂,人间自有飞琼。三馆俊游,百衔高选,翩翩老阮才名。银汉会双星。尚相看脉脉,似隔盈盈。醉玉添春,梦云同夜惜卿卿。离觞草草同倾。记灵犀旧曲,晓枕馀酲。海外九州,邮亭一别,此生未卜他生。江上数峰青。怅断云残雨,不见高城。二月辽阳芳草,千里路

篇13: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3、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法教法】

自主探究、诵读法、讲授法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作者简介

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前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遭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 词人他的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据说,柳永因生活窘迫,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襄阳南门外作品有《乐章集》。

三、词的基本常识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的发展: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四、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3、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五、赏析课文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完颜亮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城市景观美丽无比。(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雄阔景象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何花。”

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流露出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夜泛菱舟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也是完颜亮心驰神往的理想社会。(7)“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8)“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诗言志,言为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落拓文人柳永心中对仕途的向往呢。(9)小结:

一首《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打动了完颜亮,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六、合作探究

1.提问: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明确:(1)形胜→→→见注释③:地理形势优越。

(2)繁华。→→→小结: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赏析表现繁华的句子

繁华是全词的总纲,词的上片哪些句子写了杭州的繁华?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玉宝石)、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可看出词人所表现的重点是突出物质的丰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烟柳画桥”就是如烟的杨柳,雕画的桥梁。而一个“烟”字描写出朦胧之美。“内帘翠幕”描写居民的住宅的雅致。“翠”是绿颜色的意思。“翠幕”与“烟柳”所描绘的境界和谐,表明了城市的生气与活力。“参差十万人家。”“参差”为大约、差不多之义。这一句表明人家很多,数以万计,从而表明城市人气很旺,十分繁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赏析表现形胜的句子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刚健雄浑之气有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却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读)点评:要有气势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 树、堤、涛、浪、江

云树------“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卷”字,又状波涛汹涌之势。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下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读)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形胜

2.提问: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钱塘)的繁华与美丽的?(学生讨论完成此题)

明确:

(1)居民区繁华;(2)钱塘湖雄伟壮丽;(3)人民富有;(4)总括湖山之美(5)民众悠闲的生活;(6)钱塘长官休闲生活;(7)歌颂地方官政绩。(8)教师延伸归纳讲解:用一个词来概括杭州的特征,那便是“人间天堂”。3.提问: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概括)

明确: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借以寻找自身晋升的途径。

4.思考:探讨最后一句,寄托了词人怎样的祝愿?(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多媒体板书)

提示:请结合我们上面对于背景的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来。

明确:“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升官(见注释21对“凤池”的解释:代指朝廷),照应投赠之作。(深化主题)

5.提问: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其婉约派的词风体现得不够明显)。

七、艺术手法

思考: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东南形胜 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 都市繁华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八、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九、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 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十、小结全词

1.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2.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上一篇:游记作文400字 游西安下一篇:六月、殇原创伤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