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2024-06-13

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我镇地处**边陲,扼**之咽喉,守**之门户,被誉为“**第一镇”。全镇**个村,*个居委会,**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水田****万亩,旱地****亩,山林****万亩。列入国家级第二轮综合改革试点镇以来,我们在省市各级的指导下,以第一轮综合改革试点为基础,突出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和壮大小城镇经济基础,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小城镇户籍制度,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重点,继续深入开展配套政策措施的改革,促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预计2005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万元,人平纯收入****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圆满

完成了第二轮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连续2年被省市评为农村政策法规体改工作先进单位。

(一)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配套改革,强化政府职能转变为了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我们在已经改革的基础上,着力进行了二项改革。

1、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我们依据省市统一部署,在第一阶段税费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的清理、整顿,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及附加,使农民负担降到0。同时,结合农村实际,确保了镇、村两级共同收取的共同生产费和“一事一议”资金全额、专项用于镇、村两级的共同生产和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而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一是突出重点,完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基本上做到了100核实面积,100签订合同,100建立台账,使土地实实在在延包到田到户。二是统分结合,推行了土地合理流转机制。一方面,坚持走

合作化的路子,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几年中,我们采取合股、合租、合作的形式,培育、形成了**余个种植集体、大户,集中田土***余亩,分别用于经果林、楠竹等生产、开发。**村***等农户在镇、村动员下,经商议,共同组成了一个胡柚开发集体,租用**余户村民的山林,开山辟地营造经果林基地***余亩,使山林利用率进一步上升。**等村将村内的***余亩土地集中起来,投入**万余元,引导群众合作开发优质水果基地,目前已进入挂果年。另一方面,坚持以开发带就业的路子,使土地向产业集中。竹业是我镇的主导产业。为了引进龙头企业——********厂,我们在拟定选址的基础上,通过与当地村民签订协议的形式,保障其优先就业,按实补贴等措施,引导群众支持产业的发展。目前,该企业征地**亩,安排就业****余人。据粗略统计,全镇共有***万亩田、地、山向企业、大户集中,兴建产业基地**余个,总面积**万亩,建立产业龙头

企业*个,使全镇竹、茶、矿、葛等特色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3、实施了教育体制改革。我们一方面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组校合并,共同管理的原则,将镇教育组归并到镇中学,设立镇教育联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员、资产同时移交,由联校管理中学和各村级小学,实现管理与教学合二为一的双重功能,从而减少行政管理人员*人,充实了教育教学力量;另一方面,调整了村级小学的结构布局。我们按照生员相对集中、力量集中配备、教学资源整合的原则,将全镇21所村小合并为16所,缩减5所,使全镇师资力量得到了均衡调整,教学经费得到了合理分配,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通过改革,今年全镇节省教育经费**余万元,我们用这笔资金投入改造了镇中学及**所村小学教学场地,添置了电脑等教育教学设备。学校建设状况的改善,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目前全镇中小学生入学率达98,中考名列全市学区第*名,一大

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论文竞赛和奥赛中获得省市一、二等奖励。

二、深化管理体制,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我们在职能权限下,想方设法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乡镇管理机制,形成了改善干部作风,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1、争取部门权力下放。我们紧紧抓住“农村”二字,围绕有利于促进“二农”进步发展的新格局,以省市改革试点精神为动力,通过反复争取上级支持,促成了**、**、**、**、**等**个涉农站所下放到镇,人、财、物、事四权由乡镇实行块块管理,加强了乡镇政府对农业生产开发的协调、组织能力,凝聚了农村发展合力。**站下放乡镇管理后,依据全镇农业基础实际,合理组织力量,重点扶持农业基础薄弱的村、组,坚持送技术、送种子,因地制宜抓服务,促进了优质稻的普遍扩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今年全镇计划栽种水稻*万亩,实际完成**万亩,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一些基础差的村,在农技站的帮扶下,也逐步后进赶

先,走上发展行列。

2、实行干部双向选聘。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尝试创新干部管理模式,打破干部上岗“统一分配制”,持续开展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活动。采取每年召开聘用大会的形式,由镇干部选择村、岗位,村、岗位负责人选聘镇干部。选聘录用者,上岗工作,否则,待岗一

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篇2: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2、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我们立足于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连续两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将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向纵深。几年来,先后引资XXXX余万元,创立了XX、XX、XX、XXXXXX等新兴企业,正在兴建和改建XX竹器城、XX一条街、XX堆码市场等专业市场,各类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X个,专业市场有望发展到X个。XXXXX厂总投资XXXX万元,分三期建成,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投产后,年消耗XXXXX万根,产品当年获国家XXXXXXX质量体系认证,畅销国内XX、XXXX市场,创产值X亿元,年支付楠竹砍伐、加工工资XXXX万元,安排就业XXXX余人,还将带动周边X省X乡镇约X万余人从事楠竹生产、开发。

3、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发展二、三产业。先后投入XXX余万元,对镇内X条主街道,X条主干道,X个居民小区进行了改造、改建,新建了功能齐全的供水厂、停车场、幼儿园,添置了垃圾池、垃圾处理场,疏通了集镇下水道,并逐步对街道店面实施亮化、美化、不断扩大绿化面积,使小城镇功能一年比一年齐全,环境一天比一天美化,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几年中,我们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壮大支柱产业等多管齐下的手段,先后创造就业岗位XXXX多个,吸引农民进镇XXXX余人,农民进镇后,创办各类二、三产业服务载体XXX多个,为小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四、加强服务引导,努力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们把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打造服务型政府,促进农村经济、事业发展的有力手段,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扶持组建XX协会。我们在广泛调研、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多方争取,反复协调,发动镇内XX大户的广泛参与,于今年X月正式组建了XX协会。在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服务下,协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农户160户,吸引会员340人,将极大地规避行业风险,促进行业自律,提升融资力度,加快产品开发,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协会成立后,已成功向XX市场销售第一批价值XX万元的X系列精致工艺品。协会还广泛发动会员,深入村组农户,开展联系帮带活动,已联系农户3100余户,帮带项目7个,使10余户农村家庭走上致富的快车道。

2、大力开展劳务服务。我们首先组建成立了XXX劳动保障工作站。组成了专门班子,规范了办公制度,制订了目标和劳务输出任务,为劳务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加强了就业培训。通过镇内自办与参与市管部门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外出员工技能培训,以增强务工者就业能力。今年来,我们已自行举办培训班3期,组织参加市级培训2次,累计培训技工218名,输出后均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第三,加强了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各种服务。如在计划生育方面,我们就从育龄夫妇时间、利益上着想,组织计生办技术力量到本镇务工人口集中的主要城市,每年开展1—2次上门、免费“三查”等相关服务,同时在镇内不断改善幼儿就读环境、接送条件等,使广大务工育龄夫妇解除了后顾之忧,安心创业,年挣回外块XXX余万元。

3、规范发展村级事务。我们认真落实上级精神,把村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主权交给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监督执行,使村级建设合理、科学,而且没有加重农民负担。几年来,我们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程序,先后在全镇15个村推行了“一事一议”制度,引导群众自主发动、筹措资金办自已的事,兴建、改造道路38公里,修建堰坝2万米,机埠10座,架设桥梁8座,整修病险山塘、水库11座,XX、XX、XXX等5个村还全面进行了改水改厕、沼气建设工作,大大改善了村级公共环境,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质量。

(二)为了确保二轮改革顺利实施,我们采取了三条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第二轮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制订后,我们就组建成立了XXX镇第二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XXXX任领导小组组长,XX具体抓。相关市直单位和XXX镇党政一把手为成员协调、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常设XXX镇,办公室负责对改革情况及时进行综合、整理,上报和督促。这样,机构和人员职责等一直延续至今,不完成改革任务不解散,坚持按阶段性要求分步实施。

2、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对照改革试点方案要求,我们经请示上级同意,按照条块分割,统分结合的原则,对各线、各部门单位的具体工作详细分解,责任到人。镇里则按分工管线的原则,派一名党政领导和数名干部协助落实,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3、加强督查,严格考核。由一名X级领导挂帅,市委、政府督查考评办和镇XX办抽调专人,组成专门工作班子,每半年组织一次情况综合,向领导小组反馈改革情况。领导小组根据改革的进展情况,适时召开讲评会,通报情况,讲评工作,并将考核、讲评情况以一定的比例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确定奖惩。

(三)通过几年改革试点,我镇各项工作又前进了一步,经济和事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改革是人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复杂,利益触动大,而乡镇政府职能有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尖锐,致使改革显得困难重重;二是改革是基层组织的新鲜事物,由于缺少具体的指导和资金的扶持,因而我们虽然付出不少努力,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很难一步实施到位;三是改革过程中,思想意识难以全面统一到位,一定程度上牵扯了改革的精力,浪费了改革的时间,致使效果不是很理想。

篇3: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一、示范试点机制初步确立

高陵、大荔和杨陵三县区均成立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 成员由相关部门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局, 具体负责指导示范试点日常工作。高陵县选择了农业基础较好、新社区建设起步较早的何村、东樊两个社区, 不断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大荔县实行“政府出钱养兵、企业出钱打仗”的工作运行机制, 由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与政府进行合作, 共同为农民搞好服务。政府从涉农部门中选派30名农技人员帮助企业开展农技服务, 按照原有待遇不变, 企业每人每月补贴800元, 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下乡补助的经费保障机制, 把农技人员、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有效的结合起来。杨陵区围绕“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 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 加强校区共建合作, 以基地和涉农企业为依托, 积极引进、培育和试验新技术和新品种。

二、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拓展

高陵县在东樊、何村两个农村新社区设立农产品信息LED电子大屏和建立社区“农信通”体系, 用于向社区农户播报发布农牧产品供求及价格信息、农牧业生产技术信息、各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牧业气象灾害预报等信息, 加强农产品信息和流通市场建设, 促进社区产业转型升级。大荔县通过由县荔民公司负责进货, 已在全县18个乡镇建立农资配送中心、150个村建立标准化农资连锁店, 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低价的农资产品。同时, 成立了秦合农产品营销联合社, 在陕西省消费聚集区建立了5家面积达2000平方米“乡荔乡情”农副产品连锁示范店, 创办了“乡荔乡情”网上销售平台, 开展农副产品营销。

三、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

杨陵区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 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为出发点, 进行良种和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仅2013年, 已就蔬菜、西瓜、葡萄、樱桃、猕猴桃、苹果、畜禽养殖、园林8个试验示范基地达成建设协议。在五泉镇和揉谷镇各规划建设了1个杨凌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 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 扶持、培养农业创业人才自主创业、实训创业, 逐步将基地发展成为集科研创新、生产示范、实训创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目前, 五泉孵化园和揉谷孵化园全面建成投用。同时, 聘任了12名专家和69名农业技术员, 重点推进了包括水肥一体化、秸杆生物反应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低碳环保方面的十大技术创新成果;大荔县按照“县建专家团、镇设特派员、村聘技术员”的“三个梯次”思路, 组建了设施蔬菜、设施冬枣、高石脆瓜、农技信息服务等4个县级专家团, 选聘了“镇特派员”18名, 派驻“村技术员”150名, 开通荔民农技信息网, 完善了县、镇、村农技三级服务体系。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

高陵县鼓励引导农村能人、技术干部以多种形式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 吸引工商资源参与经营约100万元。同时, 在何村社区, 依托设施农业基地, 建立20栋棚的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连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杨陵区通过政府组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农户实施, 实现了园区主导产业全覆盖。以小麦、玉米、果菜良种繁育推广为主的种源产业快速发展, 以设施蔬菜、猕猴桃、葡萄为主的设施农业和经济林果产业初具规模, 以本香集团、众兴菌业为龙头的现代畜牧业、食用菌产业长足发展。园区共建成设施农业2.5万亩、经济林果2.05万亩,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 435元, 增长14.7%。大荔县实行公司支撑、联合社营销、合作社生产的经营框架, 建立了“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联合社+生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 发展大棚冬枣、红提葡萄、沙红桃、西甜瓜等主导产业2 426亩, 解决当地100人的就业问题, 带动和孵化农业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 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就业。

五、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

篇4: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4BSH109);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266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女子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为了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专业办学特色,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湖南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中,按照明确定位、重视内涵、强化优势和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规划学科建设方案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社会服务、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为我校建成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专业特色鲜明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措施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团队通过省内外广泛调研,专家反复论证,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并对相应课程进行了重组和调整。在专业定位上,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社区社会工作和妇女社会工作为主要方向;在培养目标上,由单纯培养“应用型人才”调整为培养多元化复合高级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特点,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三四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三个基点,四大课程模块和五种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女性人才的主线,紧紧抓住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三个基点,形成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含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四个课程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五种能力。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1)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均持有国家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以适用专业教学的需要,使教师具有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素质。目前为止社工专业教师均取得了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成为具有社工实务能力“双师型”教师。(2)建立和完善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社工机构挂职锻炼或兼职工作,强化专业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现有两位教师在社工机构一线从事社会工作实务。(3)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资助。一方面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社会工作专业每位教师均参加了相关社会工作的学术会议或培训,使教师及时掌握本专业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紧跟学术发展和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6人次。(4)建立了一整套聘请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兼职教师的制度,在课程安排、经费安排、交通等服务方面进行了政策倾斜。让社会工作实务骨干兼职担任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专业课教学或担任青年教师技术导师,承担实训实习教学督导工作,对学生的阶段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行双督导(机构督导、学校督导)制度。(5)建立鼓励教师申请各类课题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奖励制度,并进行了年度检查考核。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1)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开设。在大一学期开设了《成长小组》课程,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大三开设了《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大四增设了《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2)扎实做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社会工作发展趋势,结合本校实际,将课程纳入专业环境中进行系统的思考,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课程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切实做好课程标准的制定。目前已经做好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18门等课程标准的修订,以此构建具有我校特色及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体系。(3)抓好关键课程建设,培育优秀课程。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建设基础,开展了优秀课程建设。经学校评比,《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已成为校级优秀课程。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突出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完成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论证。结合我国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形势,突出“实务性、职业性”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加大能力培养型课程的比例,突出社会工作操作性、实务性的培养和训练,新增《活动设计》课程。(5)加强教材建设。学校立项批准了《社会学》规划教材,并按正常进度组织编写。规范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审核,使该专业选用近年出版的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选用近四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占教材总数的80%以上。

(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面向职业化培养社会工作人才。(1)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在六个学期增加了阶段(集中)性的专业实习,为期9周,学生毕业实习周数改为18周。第7学期开始启动毕业论文选题工作,让学生逐步介入教师科研课题中收集和熟悉资料,保证毕业论文质量。(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各项大学生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如省级“挑战杯”比赛、全国社会工作论文或实务案例比赛、项目策划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3)加强校外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通过调研考察,该专业在广州、深圳、长沙等已建立了9个实习基地,为阶段性集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组织编写了阶段性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指导书,规范了实习要求。(4)着手筹建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完善已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通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50多万元,资金已到位,开始筹建新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将在省内外更具专业性、现代性及先进性社会工作实验室。(5)依托专业教研室创办了仁泽社会工作机构。我系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创办了社会工作机构,这是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管理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服务社会、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和就业的平台,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具备前期准备。

(五)重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1)改革传统的质量观和教学观,树立“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模式上,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多样化人才培养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持久个人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2)建立了社工实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对接的“服务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学以致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要求每个导师制下的学生小组须向系部申报一个社会工作实务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促进实务项目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3)重视教学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互动,“产学研”有效衔接。在课堂教学上要求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已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个,学生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个。去年我系推出社工专业改革校企合作横向课题,向社工机构及同类高校发布,共同思考研究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4)以社会工作文化节为平台、以国际社工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我系将社工文化节、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作为常态化的专业教学活动,借此机会和平台,开展一些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精品活动,比如个案情景剧的表演、高校社会工作团体论坛、课程专业实习成果展、社工实务项目策划大赛等等,以此践行社会工作专业精神,提升专业技能,展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成效,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5)积极探索了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试内容上注重考察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考试形式上采取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成长小组》、《活动设计》等主要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和综合分析能力。

(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措施得力,执行严格。(1)成立了项目质量工程领导小组,稳步推进社工专业综合改革进程。2012年5月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266号)后,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团队就开始针对任务书承担工作任务。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和总体规划。(2)学校、系部每年召开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项会议,制定了教学质量工程的相关配套文件,以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我校先后修订、制定了教学质量工程的相关配套文件,以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2012年12月,学校召开了湖南省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研讨会,2013年3月,系部专门召开了湖南省“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研讨会,今年4月1日,学校教务处又召开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会,4月22日,学校召开了

2014年专业建设研讨会,专门剖析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唐利斌、副处长杨承玖应邀出席,学校领导为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指导,对项目进行把脉。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接受了学校教务处的监督检查,确保了综合改革的有序进行。(3)加强了校系教研室教学督导,构建了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控,形成了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教研室会同校系教学督导组织从听课、评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到每学期期末领导、同行、学生评价,以及不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等,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考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专业课程的考核工作,严格执行学校关于考查、考试的若干规定,坚持加强考纪、考风教育,对监考老师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考试的严肃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力度大,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教师已经将教学质量的规范化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优秀的教风和上进的学风已经形成。,全面提升我系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建设成效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优化。完成

2012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制定和论证工作。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女校特色。将女性主义理论、女性心理学、女性教育学、女性社会学等女性学课程纳入专业建设,将女性主义的理念融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中,培养女大学生的 “四自”精神,树立社会性别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把“重实践”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新方案中,实践类课程及环节的学分达到了40学分,实践课时总量超过了800个小时,并将义工服务纳入实践学分,规定每个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完成40个小时的义工。三是强化校企合作。拓宽育人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坚持“能力为本、服务社会、开放办学”的理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已取得初步成效。四是强化导师制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和责任性的教育和培养,注重社工人才的培养质量。每个社工学生在入学后,通过对师生双向选择,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等指导,对学生创新性课题进行指导及开展社工实务项目进行督导,系里制定导师职责,有检查有评估。

(二)社会工作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不断呈现。社会工作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社会学学科建设,学校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团队领导者在科研、教学等方面起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年来,项目团队的研究主要沿着家政学、女性学和社会工作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和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委托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项,省部级课题10项,教学改革课题3项,横向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2篇,其中CSSCI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2项。

(三)社会工作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通过建设,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成绩、实践动手能力、考证过级通过率稳步提高,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是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生对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专业课的考试消除了不及格现象;二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普遍提升。通过实践性教学,尤其是“三课堂联动、四阶段递进”的实习体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也普遍提高,课程论文、社会工作服务方案、项目策划方案的质量均得以提高了;三是过级考证参与率和通过率都比较高。在英语四级考试,2011级61名学生中,通过率达到了85%,有

11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32.5%,普通话二乙通过率98.6%,二甲39.4%;16人获得会计证,6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证。四是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且成效显著。有4个学生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主持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项,教务处的社会实践课题1项,有2名同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获两枚铜奖,陈韵同学组建的桥牌团队获全国桥牌赛冠军,2名学生的论文在第五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上进行宣读;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工作优秀志愿者1人,长沙市红十字会四星级红十字志愿者1人,雨花区福利院优秀志愿者3人,第二届湖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抢答赛团体优秀奖2人,湖南省“走进社工”个案情景剧大赛第一名,获最佳剧本奖1个、最佳演员奖1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社工专业技能大赛获团体二等奖。

(四)学生专业成长较快,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项目实施以来,社工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理解与同感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分析与总结能力在不断提升,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投入感的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加强。

(五)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化”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完成了两项社会工作实务科研课题。2012年项目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民政部的“从外生性嵌入到内生性根植:5.12震后恢复重建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实证研究”(11MZBBR059)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重点课题“社会工作促进灾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SW0814),专业教师在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社会工作组织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创建了“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项目化”实践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实务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活动项目,带着项目任务进行了课程实习。如“爱晚晴”社区孤寡老人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项目、“反家暴”社区宣传项目、雅安“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等,创新性的提出了“实习活动化、活动项目化、项目社会化”的课程实习“三化”新理念,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培养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反思社会工作基本技巧。项目完成后可全面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职业素质,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1)构建了“三个课堂素质拓展”的横向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三个课堂”以学分制管理为纽带,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连成一体,第一课堂以引导性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堂以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第三课堂以预设性项目激励学生自觉成才,“三个课堂”联动互补,构建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把实践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到机构企业甚至社会。(2)构建“四个阶段能力递进”的纵向立体式实习体系。我们按社会工作实习环节划分为四个类别,即义工实践、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基本形成了大一自发性义工服务与观察实习,大二指导性义工服务与认知实习,大三自觉性义工服务与专业实习,大四顶岗实践与毕业实习等四个阶段,基本构建了“四个阶段能力递进”的纵向立体式实习体系。通过这些实习,使学生获得专业价值、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长沙、广州、深圳、张家界、四川雅安等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社工专业实习基地,不断推动了实习基地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实习基地的教学质量。制定比较完善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实习文件,并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4)依托专业教研室创办的仁泽社会工作机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目前我系专业机构在长沙开展了“爱晚晴”社区独居孤寡老人服务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自闭症儿童项目、多动症儿童项目等,还在四川雅安天全建立了社工站,开展“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机构的创建促进了教师的实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问题。学生对实践课程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实践课程里不断地发现自己,展现自己,不断地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5)专业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在学院规划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完成申报了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通过招投标后,将开展实验室建设。社会工作多功能教学实验室建成后,将是省内外最先进的专业教学观察模拟实验室及计算机辅助调查实验室,既可以充分满足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训教学需求,同时还能带动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验提供更为方便的平台,为全面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作展望

(1)继续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紧跟社会和行业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选配好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建设两门优质教学资源课程和试题库建设。(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支持社工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室真正发挥专业教学作用,确保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得以落实;充分利用好我校申报的民政部的社会工作人才支持“三区”计划项目平台,凸显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办学实力与水平,发挥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辐射作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社会工作的认同度。(3)加大行业机构结合度,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立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举办一次学校与机构参加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论坛,使实习与实践教学安排不断线,人才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并逐步加深加强校机合作,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设好教学团队。一是支持教师参加与社会工作教学有关的高水平的培训,让教师了解该专业行业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理论成果。二是继续选派专职教师到社会工作机构挂职锻炼,强化专业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选聘兼职教师。建立一整套聘请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兼职教师的制度,争取在课程安排、经费安排、交通等服务方面进行政策倾斜。(5)抓好教材建设。坚持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关键课一律使用全国通用的水平高的国家教育部重点推荐的新近的高等学校课程教材,以确保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体现本专业的最前沿的知识。针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际,组织力量编撰出版一本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完成教材《社会学》和《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的编写和出版工作。(6)支持教师科研与教研,加大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奖励。目前,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科研立项、公开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论文,但总体来说,目前科研课题的档次偏低,缺少高层次的科研、教研课题。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不多、等级不高。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对与试点项目相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实施奖励,引导科研团队的成立并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结语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成果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加强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撑,走提升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 从而全面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因此,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高校之一,应该努力创造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我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我省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把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成为了同类院校一流的示范专业。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启动实施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112 号)[Z],2012.

篇5: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为深入推进综治维稳、平安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省、州、县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如下试点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为全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具体目标: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部署要求。

(二)把社会管理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在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照2-

综治委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为加强领导,特成立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乡党政副职任副组长,各村委会、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乡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综治办。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综治维稳宣传月等多种形式,宣传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工作步骤和主要任务,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全乡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执行省、州、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切实做好信访工作,畅通举报投诉求助等表达意见渠道。同时,充分发挥人民政府的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共**乡委员会

篇6:“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地生根,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决定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遴选委托部分省(区、市)、高校和院(系)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基本要求

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在省级层面,统筹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育人资源,构建宏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院(系)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

1.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优先发展的试验区,旨在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省级层面的综合改革要始终把加强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建立健全经常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调研和检查工作制度,切实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省委常委分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定期专题研究、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开展调研和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建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三全育人”改革实施目标管理制度,明确组织、人事、高教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计划财务等各部门工作职责,提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举措,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事业发展同向同行。

高校层面的综合改革要聚焦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院(系)层面的综合改革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院(系)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协调落实机制。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省级层面的综合改革要从本省实际出发,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整改、“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党中央和教育部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建立省(区、市)党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和制度安排,明确省级各部门落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分工和实施要求;统筹育人资源,建立一批中华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优秀文化和文艺作品进校园;各部门合力营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高校和院(系)层面的综合改革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 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方案,确定工作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校园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提出在若干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目标。创新工作平台。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4.加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力度。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编制,专业技术职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从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动立项单位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确保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5.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管理规范。以《实施纲要》所涵盖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实行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和有关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纪监督检查范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校园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校园舆情引导机制。

四、试点遴选与管理

1.遴选原则。在公平、公正基础上,考虑区域平衡,统筹考虑东、中、西部区域平衡,同时向部省合建高校倾斜;兼顾高校类型,兼顾部属高校、地方高校、职业院校;避免重复立项,原则上试点高校与试点院(系)所在高校不得重复,以扩大试点工作覆盖面。

2.遴选办法。专家论证,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建立专家库,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论证,择优确定委托开展试点工作单位名单。实地考察,组织专家到申请试点单位进行现场考察,并给出专家组意见。

3.管理评估。试点工作周期为两年,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第一年试点单位应按申请书确定的计划与目标,提交中期书面进展报告。两年试点周期结束后,提交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括总体情况、重点改革举措的实施情况(特别是突破重点难点问题的改革成果)、主要经验、存在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考与建议等。试点期间,教育部组织专家组不定期对试点单位进行实地评估督导。

4.试点工作联盟。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联盟,遴选确定联盟召集单位,推动试点单位开展经验交流、互测互评、共建共享,强化研究协同和工作协同,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5.经费支持。教育部将对委托开展试点工作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支持。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配套保障。经费专项专用,不得用于与试点工作无关的开支。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思路

坚持育人导向。推动各地各高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引导各地各高校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三、试点类型

分类型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层面的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

1.“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委托部分省(区、市)从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资源,通过完善育人体系、丰富育人内涵、扩展育人渠道、创新育人载体、改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能力,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构建宏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2.“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委托部分高校从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篇7: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模式、作出示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2.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崛起; 3.坚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 4.坚持以人为本,共富共享; 5.坚持产业支撑,产城互动。

(三)运作模式 1.政府主导和指导; 2.搭建助推平台;

3.社会资金和龙头企业进驻; 4.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参与。

二、主要目标

按照“先行试点,点面结合,层级推进,全域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落实,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任务,力争取得“1年内项目可看,2-3年内经验可总结、模式可推广,5年内见成效”的建设效果。

(一)短期目标

第1年:计划单列镇建设初见成效,镇墟基础设施面貌初步改观,新型农村社区动工建设,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初具雏形,农村产权流转开始运作,基本公共服务开始向农村延伸,达到1年项目可看。

第2、3年:主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产业发展形成规模、见成效并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公共服务管理与主城区并轨,美丽乡村基本成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并达到可总结、可推广、可示范的实际效果。

(二)长远目标

力争到2018年,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衡,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提升全市城乡一体水平。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1.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1左右,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

三、具体任务

为了实现总体目标,立足海口市城乡统筹的现状,以城镇化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让城乡居民共享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具体任务如下:

(1)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

将特色现代农业和开放性服务业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通过对生产要素松绑和引导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农民转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目标。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组织化形式,推动农业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突出一镇一品。紧密结合中心镇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旅游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开放性服务业,引入农家乐、乡村游、康体养老、生活配套、商贸聚集等业态元素,夯实城镇化的产业基础,突出一镇一业。最终实现产业支撑、产城互动,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2)健全城乡规划体系,优化新型城镇形态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突出城乡一体、层次分明、多规协调衔接的规划特点,统筹规划示范镇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层次分明、多规协调衔接的规划体系;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功能布局。以示范项目为载体,突出海南地方特点、海口本土特色,形成地方标志性品牌。经过合理开发,形成低碳环保、人口相对集中、特色业态活跃、民俗文化突出、旅游文化融合的经济社会形态,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示范点。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示范镇建立可推广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模式。一是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镇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延伸和农村覆盖,在新型农村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通过加大投入和体制创新,推动社保、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篇8: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 总面积5 081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5.8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139 万亩, 辖37 个乡镇, 2 个生态建设指挥部, 449 个行政村, 总人口103.16 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78.15 万人。区内属冷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均降水量171mm, 蒸发量1 943mm, 上游四条河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9 亿m3, 是典型的资源性、结构性缺水区域。全区现已经建成中型水库3 座, 总库容9 994 万m3, 兴建引水渠首枢纽8 座, 建成各级输配水渠道14 219 条7 262km。

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纵深推进, 凉州区稳步推进水价改革, 对农业水价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 地表水计量水价由2006 年以前的0.08 元/m3调整到了目前的0.2 元/m3, 地下水由基本水费每亩8 元单一制水价调整为基本水费每亩2元+ 计量水价0.05 元/m3的两部制水价。

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灌区水价改革情况

2014 年起, 凉州区将清源灌区作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

清源灌区属纯井水灌区, 涉及6 个乡镇、1 个生态建设指挥部, 65 个行政村、523 个村民小组, 受益农民11.09 万人, 灌溉面积20.68 万亩。建设有农 (井) 渠道1 036.14km, 机电井1 660 眼,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8 万亩。主要种植玉米、甜高粱、葡萄、豆类、油料、蔬菜、花卉及瓜果等作物, 近年来积极推广“设施农牧业+ 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清源灌区2015 年农业灌溉全成本水价为0.0948 元/m3, 其中:国有水管单位供水全成本为0.064 元/m3, 末级渠系全成本为0.0308 元/ m3;运行维护成本0.0794 元/m3, 其中:国有水管单位供水运行维护成本为0.055 元/m3, 末级渠系运行维护成本为0.0244 元/m3。2015年, 清源灌区开始实行农业终端水价, 终端基本水价标准为0.0958 元/m3, 其中:国有水管单位供水水价仍执行现行水价0.065 元/m3, 末级渠系水价为0.0308 元/m3。同时, 对国有水管单位供水水价实行差别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水价成本测算时未计入灌溉电费0.17 元/m3, 由电力部门核算收取) 。

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措施及成效

(一) 农业水权分配

逐级制定下发了全区、灌区、乡镇、协会、小组2015 年度水资源使用权配置方案, 将水权明晰到了具体用水户, 向2.6万用水户逐户核发了水权证。按照先确权、再计划, 先申请、再配水, 先充卡、再供水的程序, 严格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在用水过程中, 细化轮次供用水计划, 建立分类作物供用水台账, 分轮次刷卡取水, 实行水权网格化管理, 推行年初预算、年终审计决算制度。通过逐级审核、层层监管、凭卡供水、台账登记、轮次控制, 实现了水权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项目区农业用水控制总量为8 404.5 万m3, 农业灌溉综合毛定额为400m3/ 亩, 净定额为336m3/ 亩, 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4。在灌区设立了1 个水权交易中心、6 个乡镇水权交易分中心、65 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水权交易点, 应用网上在线水权交易信息化系统, 搭建形成了快捷、方便的水权交易平台, 创造条件鼓励用水户开展水权交易, 实现了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2015 年, 已组织开展水权交易6 起, 交易水量5.8 万m3, 交易金额5 220 元, 开展水权转让10 起。

(二) 水价形成机制

2015 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区清源灌区实行了农业终端水价, 终端基本水价标准为0.0958 元/m3, 其中:国有水管单位供水水价仍执行现行水价0.065 元/m3, 开始收缴末级渠系水费, 水价为0.0308 元/m3。同时, 在项目区对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实行差别水价, 对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大田实施滴灌的种植作物, 地表水水费优惠25%, 地下水优惠50%;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大麦、露地平作玉米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 地表水水费上浮25%, 地下水水费上浮50%;特色林果业种植和生态用水, 按农业用水价格的50%计收。目前, 新的水价已执行, 项目区粮食作物水价0.1208 元/m3, 经济作物水价0.0958 元/m3, 均达到了微利水价。按照“年初预收, 轮次核算, 年终结算, 多退少补”的方式进行, 水管单位供水水费由灌水小组收取, 水管单位管理使用;末级渠系水费由灌水小组收取, 协会统筹使用。全年水管单位共收缴供水水费785.01万元, 末级渠系水费209.82 万元。

(三) 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坚持“财政补贴、节水有奖”的原则, 通过区级财政筹集资金30.43 万元, 水管单位水费中提取120 万元, 建立形成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对种植特色林果、甜高粱节水高效作物的用水户, 按水管单位供水计量水费50%的额度进行补贴, 补贴标准为0.025 元/m3。2015 年清源灌区种植特色林果业2.24 万亩, 甜高粱等高效益作物6.3 万亩, 计划补贴95 万元, 目前已向农户补贴40 万元;对农民用水户协会按类别给予补贴, 一类协会每年补贴3 000 元, 二类协会2 400 元, 三类协会1 800 元, 目前完成对65 个协会的补贴资金发放工作, 共补贴资金10.34 万元。对实现节水的用水户进行奖励, 以综合灌溉净定额每亩340m3为基准, 实际灌溉定额按照降低“30%、31%至50%、50%以上”的三级梯度, 节约部分水量分别按计量水费“150%、200%、300%”的标准予以奖励。对进行了土地流转并将水权随土地同时流转的农户, 每亩奖励1 元。2015 年清源灌区发展全膜覆盖、垄膜沟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面积17.86 万亩, 开展土地流转面积0.57 万亩。节水奖励资金根据灌溉情况, 按季度分两次核算, 计划发放节水奖励资金50 万元。奖补资金发放由灌区水管单位和乡镇政府具体实施, 农民用水户协会配合, 区水务、财政部门监督。农业节水奖补政策让用水户尝到了节水的甜头, 激发了用水户节约用水意识,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凉州区目前已发展特色林果业55.1 万亩, 日光温室9.9万亩, 甜高粱8.8 万亩, 建成大田滴灌41.01 万亩, 组建运行农民用水户协会433 个。按照以上标准进行奖补, 预计全区需补贴资金1 150 万元, 其中:农户补贴565 万元, 农民用水户协会补贴资金90 万元, 节水奖励资金495 万元。

(四) 用水合作组织建设

项目区现已组建运行农民用水户协会65 个, 有工作人员190 人, 在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 由水务部门以用水小组为单位向会员发放集体会议证。农民用水户协会在管理中实行分类管理, 制定了《农民用水户协会规章》、《农民用水户协会工程管理办法》等各项工作制度, 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通过年度考评、达标晋级、互学互促, 不断规范协会管理。经过多年的建设, 现已建成一类协会5 个、二类协会12 个、三类协会48 个, 形成了“农户+用水户协会+ 水管单位”的民主参与运行模式。农民用水户协会自成立以来, 积极组织用水户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对已建田间渠系、节水设施、机电井进行维修、养护、管理;根据水管站制定的水权分配方案, 将水权明确到灌水小组和机电井, 向用水户逐户发放水权证;核实作物种植面积, 制定协会轮次灌溉计划, 组织灌水小组进行分轮次灌溉;及时化解灌溉期间出现的各类水事矛盾纠纷, 维护辖区内正常的灌水秩序;配合水管站核算水费, 督促灌水小组长完成水费收缴工作, 定期对水费收缴、水权使用情况进行公示。

(五) 工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制定了 《凉州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区实施方案》, 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调查了登记, 建立了工程管理台帐。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负担”的原则, 以国家投资或政府补助为主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产权确定给受益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所有, 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投资建设的, 产权确定给投资人所有。权属明确后, 由区政府向2 272 条农井渠、1 660 眼机电井、11.8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产权所有人和使用权人颁发了工程设施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 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发证率为100%, 并由工程设施所有人与管护人签订了管护协议书, 明晰了工程设施权属, 落实了管护责任, 解决了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六) 完善用水计量和监控等硬件设施

为确保试点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效的实现, 清源灌区对已安装运行的1 203 套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并增加了信息化采集模块;对邓马营湖原为柴油发电机为动力的200 眼机井, 配套安装了智能化计量设施, 新建计量设施管理房140 座, 全部机井实现了井口精准计量;建设了4 处乡镇水权交易分中心, 配套了水权交易分中心软硬件设备, 搭建了水权交易平台, 为水权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

同时, 项目区全面推广区域化种植和全膜垄作沟灌为主的大田节水技术, 要求在同一农井渠范围内, 同一作物集中连片区域化种植, 限制作物“小而全”零星种植, 积极推广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2015 年清源灌区推广高效节水和农艺节水技术面积17.86 万亩, 实现了节水和增效“双盈”目的。

四、在全区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筹集困难

按照试点灌区补贴标准, 在全区全面推行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 需资金约1 150 万元。凉州区财政相对困难, 加之水管单位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筹资能力弱, 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 资金筹集存在一定困难。

(二) 末级渠系计量设施配套不完善

凉州区河水灌区末级渠系量水、测水设施不健全, 田间用水难以实现精准计量, 井水灌区需要更新改造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 经测算河水灌区末级渠系计量设施配套和机电井智能化计量设施更新改造需费用1.1 亿元, 限于资金筹措原因, 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改造。

(三) 基层水利管理站和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管理条件相对差

目前, 凉州区基层水管单位全部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运行管理费用不足, 部分乡镇基层水管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农民用水户协会没有经营性收入, 大部分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 基本上与村委会合并办公, 日常管理经费不足, 工作人员报酬低, 不利于协会的规范运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 末级渠系管护仍然缺位

由于凉州区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业产出效益不高, 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群众在田间工程管护维修中投入不积极,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有效管护。按照产权制度改革要求, 实现末级渠系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发挥效益, 还需进一步监督指导和规范管理。

五、今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考虑凉州区地方财政相对困难的实际, 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农业节水奖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给予补助。

二是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对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和机电井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更新改造、田间末级渠系计量设施配套完善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三是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农业节水奖补政策。凉州区资源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问题并存, 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业生产效益相对低, 近年来全力推行“设施农牧业+ 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 推广节水高效作物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限制高耗水低作物种植, 节水增收效果明显。建议出台水价和奖补政策时, 对种植节水高效作物和使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用水户进行精准补贴和奖励。

四是继续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技术投资力度,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造基础条件。

摘要:2015年, 凉州区被列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区, 积极推进农业水权分配,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探索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开展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和工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用水计量和监控等硬件设施, 初步形成了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推进全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概括阐述了凉州区在这些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改革工作的措施建议。

上一篇:美丽地公园的作文450字下一篇:外商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