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的心得体会

2024-06-19

磨课的心得体会(共12篇)

篇1:磨课的心得体会

专家老师们集思广益,深思熟虑制定出本次研究课例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

2、如何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

在经过两次备课之后,丁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有集体诵读、自由诵读、个人诵读等几个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

二、依据情景导入――整体感知――赏析品味――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由浅入深,整个流程,师生倾情投入,层层品读,边读边品,以读带品,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收到了读者与文本共鸣的效果,达成了“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教学目标。如:在丁老师多次集体诵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抓住关键词“解衣”、“欣然”,体会作者“清闲”。品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诵读,小声齐读,再加速齐读,最后,慢慢地齐读“相与步于中庭”,加深了学生对“悠闲”的认识,读出了“安闲”之意。在丁老师的点拨下,运用重点字重读、快读、慢读、大声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促进学生对“闲人”的解读。

三、最后,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丁老师投放一些资料,又安排了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读深读透,获取资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就这样,结合背景资料学生体会到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本节课丁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感受到了月夜景色之美,品味出文章语言之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旷达闲适的思想情感之美,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

针对这堂课,我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情景导入,用青岛的月亮导入,并投放了照片,说实话,那图片上,毫无特色的居民楼上空一轮空洞又无光泽的圆月,单调又无趣,与文本中美好的意境相差甚远,再说,月亮美不美,与赏月的心情有关,心情好,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一起,自然就美,反之,就不然。所以,导语可否换一下,从苏轼的作品、成就切入,不行吗?

其次,这节课在“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方面,丁老师从实词积累、虚词积累、句式积累、名句积累、背景积累等多方面入手,

教学生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如果能穿插一些形式灵活的小测验,如: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写景名句的小填空,背诵时双人合作,一人背诵,另一人翻译等等,那样积累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再次,在解读“闲”字时,面对稚嫩的学生,我们如何让他们感受一种正能量,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世人苦被“名利”累,多少“忙人”沉醉于“案牍之劳形”不能自拔。只有正直、淡泊的人才有此心境,自己与张怀民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人生能有一知己,随时相与中庭,共赏一轮明月,无声胜有声,这又是一件怎样的幸事啊。

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苏轼的悲苦与无奈上,我们可以在作者豁达乐观上,做以引导。比如,可以从美丽的月色引发到博大的胸怀。可以从欣然、悠然赏月引领到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从他“谁到人生无再少”“大江东去”领略他的豁达豪放。在人生低谷,在挫折逆境中,他的从容坦荡,怎不令人动容?

篇2:磨课的心得体会

在设计时,我正好在上一年级的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其中就有长方体和正方体,所以我觉得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应该很清楚,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来很吃力,我讲起来也很吃力,也很空洞,学生糊里糊涂,我更是急得一身汗,花了太多的时间却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效果。后来,通过李校长和曹主任给我的一番建议,我恍然大悟,我找到了我接下来突破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切入点了。

首先,我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于图形的知识遗忘也是需要顾虑的,而且学生学习立体图形需要去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的掌握。后来,我通过整改,将活动1这样设计了,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这样慢慢在知识体系中开始建立框架,然后接着让每一位学生带着问题去摸一摸长方体,这样学生活动起来就有了方向标,感受也更深刻一些了。

篇3:磨课的困惑与突围

一、困惑

我们发现, 教师在磨课活动中持续参与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是很高, 很多教师不能通过磨课活动将学到的教育理念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也不能自如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上, 以至最后对磨课失去兴趣, 觉得磨课太“磨人”, 把磨课当成负担。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也许是我们的磨课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1.乱———磨课中的问题比较凌乱, 不够精炼。

2.浅——教师都是基于问题表面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问题的实质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3.简——力求面面俱到, 每个问题缺乏观察点及观察策略, 磨课内容泛泛, 缺乏理论依据的支持。

4.“合作型研究组织”的建设不够成熟, 研究群体间的实践智慧未很好地建立。

二、突围

我们试图寻找到一种更好的磨课活动形式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以突破磨课困惑, 使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管理者的专业引领是关键, 是突围的重点。

精减环节, 适当为磨课瘦身。磨课通常分为准备、实施、总结等三个阶段。实施阶段要开展多轮磨课活动, 每轮磨课都采用选课、备课、说课、观课、议课等多个环节。管理者要随时跟踪磨课进展, 在第二轮、第三轮磨课时视情况适当删减环节, 把教师从做无用功的繁琐中解放出来, 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引导教师准确切入磨课的关键点, 集中精力研究“真”问题。在一次磨中班音乐活动《森林中的小铁匠》时, 前半节用故事分段导入乐曲的效果很好, 后半节的打击乐效果却并不理想, 教师们把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放在了如何改进打击乐环节上, 她们在争论不休中忽视了乐曲本身的问题。管理者及时引导教师转移视线, 透过假象辨实质, 认识到这节活动的乐曲并不适合打击乐, 活动本身的定位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最后达成共识, 制定出将打击乐部分改成音乐欣赏的改进策略。有效的引导减少了不必要的磨课环节和次数, 提高了磨课的效率和质量。

搭配组合, 构建阶梯式磨课。根据教师群体中呈现出的“新与老”“强与弱”, 管理者构建了师徒结对, 扶持成长的阶梯式磨课。“徒弟”每学期至少磨课一次, 每次一课三磨或三磨以上。磨课的过程中, “徒弟”先独立设计一个课例, 向“师傅”陈述教学思路, 并接受指导, 邀请“师傅”观课、议课后, 进行反思, 找出行为与理念、经验间的差距, 做出改进。如此反复, 几轮下来, “徒弟”在经历对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磨”的历练后, 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渐入教学佳境。“师傅”也在磨课中提高了指导能力, 还不时对教学产生新顿悟。师徒共同成长, 各有成就感, 使磨课变得有意义, 教师逐渐依赖磨课。

关注细节, 追求磨课真谛。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磨课的真谛就在于高度关注教学细节, 放大幼儿的点滴变化。管理者的任务是把教师带到磨课的过程中去, 结合《纲要》理念, 专注细节的反复实践、反复琢磨、反复改进, 磨出优质课、精品课。小班综合活动《送给熊妈妈的礼物》就是一个典型的在磨细节中走向成功的案例。该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辨别红、黄、蓝三原色。

一磨——引发环节, 了解“病情”。教师把辨别颜色的环节设计为幼儿人手一份红、黄、蓝三色学具, 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拿出指定颜色。议课的结果认为此环节乏味、师幼互动效果不佳。

二磨——集体“会诊”, 共出“处方”。教研组教师集体“会诊”共议探究方法, 将辨别颜色的环节改为游戏方式, 地上设置红、黄、蓝三色圆圈, 幼儿听口令跑入对应色圈。议课时肯定了游戏环节的效果好过一磨, 但缺少情境的吸引。

三磨——积极“治疗”, 关注效果。上课教师创设了“神奇蘑菇林”的情境游戏, 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三原色。将红、黄、蓝三色雨伞分散摆放, “兔妈妈”带着“兔宝宝”进入蘑菇林, 找到红蘑菇, 一起转一圈;找到黄蘑菇, 用手摸一摸;找到蓝蘑菇, 围着跳一跳。又专设了大灰狼扑捉小白兔, 小白兔迅速一一对应躲闪到三色蘑菇里的游戏情节。

有趣的情境游戏和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 令幼儿的兴趣点与教学重点完美结合。同一细节三次磨课, 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 求的是最优策略。

篇4:浅谈磨课的误区及对策

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磨课已逐步常态化。大到对外展示的评优课,小到平时的教研课,上课教师都要经历磨课的过程。上课教师在教研组成员的帮助下,经历个人初备、组内研讨、个人再备、组内试上、教后评议、公开展示,教学设计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不断成熟。实际上,磨课既是对教师个体的打磨,也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也是团队素养的并进。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为了一味地追求理想的状态,打造所谓的“精品”课堂,许多老师对磨课的看法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误区一:解读越新越好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形成对文本材料价值取向认识的过程。可见,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就磨课而言,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对话和创造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设计与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义”,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义、字外义”。

在平时磨课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侧重于“字面义”,有的侧重于“字中义、字外义”;有的忠实于原文,有的讲究与时俱进;有的对同一篇文章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在磨课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文本解读能力,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追求新奇,力求让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他们对一些词句的理解,乃至文章主题的把握,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本身无可厚非。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鼓励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对文本的认识,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是,无论怎么解读,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文本的基本内涵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基于文本,围绕文本,紧扣文本,切不可把文本丢在一边,另起炉灶。如果一味地标新立异,不顾文本的基本内涵,去搞所谓的“创造性解读”,可能会走向文本的反面。《祁黄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利益,不计私家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于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一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认为,祁黄羊第一次举荐解狐,是因为他知道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是为后面举荐他的儿子祁午作准备。可见,祁黄羊两度荐贤完全是出于私心,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祁午担任中军尉。这样的解读,完全走到了文本的反面,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无视文本的错误解读。

误区二:设计越精越好

教学设计是教者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在许多教师看来,磨课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最理想状态的预设,是个人初备和集体研讨的共同成果,当然预设越精越好。按照我们目前的最理想状态来进行磨课,凡是能用得上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只要适合都要用,于是声光电一应俱全,热闹非凡。不仅如此,一听到要上公开课,许多教师在连课文都没好好读的前提下,常常盲目地到网上搜索名师教案,去学习名师新颖的构思,力求让听课的老师饱饱“耳”福,听得如痴如醉。我们不反对借鉴名师,名师也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问题是完全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一味地机械模仿,结果造成邯郸学步,丢失了自己的长处,反而适得其反。

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还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进行内化吸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准学生解读的切入点、知识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要立足实际,抛开花哨的形式,引导学生直面文本,潜心会文,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留出参与、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要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和教学机智,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适时引导,及时评价,让课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不断收获生命的独特体验。

误区三:拓展越多越好

我们知道,新课标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打破学科本位的框框,实现多学科间的综合,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拓展延伸训练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许多语文教学公开课上,拓展延伸环节是作为创造性、发散性的亮点来呈现的,甚至有教师认为一堂课没有拓展延伸就不完美,就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就没有体现新课标理念,就不是一堂好课。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语文课在进行拓展延伸时,一方面追求数量多。凡是和本课有关联的内容,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到相关事件、同主题文章,乃至相关词句、说法的来龙去脉,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学生,冠之以“帮助学生理解”的美名。另一方面追求内容新。为了体现标新立异、高屋建瓴,有的教师在拓展延伸时,尤其重视别人课上没有涉及的、一些所谓的“一家之言”,力求让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

当然,我们不反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因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收集运用资料的意识和能力。但是,我们在进行拓展延伸时,一定要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实际,让学生一头雾水,也不能离开文本内容,漫无边际地进行拓展延伸。

我们在进行拓展延伸时要注意把握拓展延伸的“度”。一是延伸的深度。我们知道,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加深理解,提升认识。因此,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能力,尤其要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不要一味地钻牛角尖,搞一些艰深晦涩的问题。二是延伸的广度。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所以在进行拓展延伸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紧扣课文作适当延伸。在设计题目时,只能略高于学生的知识面,不能漫无边际。既要考虑到题目的开放性,又要注意切口要小。

当然,磨课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条捷径,正日益成为常态化的一种教研方式。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紧扣文本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就一定能走出磨课的误区,使磨课成为日常教研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5:磨课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全体小组成员对宋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研讨,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情境的创设如何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概念深入理解重点进行了探讨。通过讨论大家认为: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虽然 “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我们认为要在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划一划。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比划出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一动作正体现了对图形“一周”含义的渗透应用。

2.描一描。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边线描一描,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描的?”从而理解正是沿着图形的一周来描的,从一点开始,回到这一点结束。这正是周长意义中对“一周”的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3.剪一剪。通过剪两个大小不同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出图形的一周是有长有短的,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抽象概括出“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对所学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上可以设计出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由于这一内容或概念的教学时间上比较充裕,所以后面相应地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比较充分。

篇6:磨课的好处

首先,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就有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其次,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在“磨”公开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公开课的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听课者进行讨论。我们应该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

再次,磨课能指导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公开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来一票否决,这是毫无疑义的。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篇7:教育随笔:教师磨课的感想

教育随笔:教师磨课的感想

“磨”字本取意于二物相擦,此消彼长之功效。

在当下的教育语境里,常以“磨课”来称道教师为上好一堂课而付诸心血的过程,实在是妙。

其妙有二:其一是这一隐喻形象地描述了教师个体或群体打磨课的真实情景。其二是“磨课”一说,其实隐藏了其中诸多难得一见的细节付出功夫。

因为这样的磨课过程关涉到教学构想和教案预设,也关涉到行课,还关涉到课后反思等过程。而无论哪一个过程的磨课都包涵着教师个体或群体课堂背后付出的点点滴滴,且与见诸行课活动的情形不尽相同。因此,这就潜藏着课堂里看不到的诸多磨课故事。

它可能是教学构想的苦思冥想与辗转反侧,也可能是书写教案的割舍取决与几番易稿,还可能是课后反思的彻悟与困惑。因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终究还是磨课者本人,更因为那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身心倍受煎熬的斑斑行迹仅刻写在磨课者的脑际。故其间的故事又多是外人鲜知的。

就其语文课文的教学构想来说,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点可以围绕字词、文本解读、读写应用等多个视角来确立,其学习方略也会因人而千姿百态,再加上班级学况的千差万别。所以,构课之先必须对课堂的学习事件、学习程序、学习方略等作出甄别,并根据学况取决,从而构成一个大体的教学构想。而这一切的细节都是教者在付诸笔端之前,脑子里反复琢磨的东西,外人当然看不见。

教案预设是把教学构想付诸文字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必须分多个学块来谋划。其“入课”自然是要找寻到进入课堂的切入点。虽然可取的范例不胜枚举,但怎样找到适合教者自己和其学生口味的东西,是要经历筛选的。其“教学过程”是学习事件、学习程序、学习方略、辅助手段等巧妙的编排。这里不但关涉到次序的确定,也关涉到诸多细节操行方式的取决,还关涉到学情的预想等问题。且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深思熟虑,反复琢磨。其“结课”是学习活动的终止。当然恰到好处是其上乘之作。由此可以看出,教案预设的过程虽然能见诸笔端,但看不到的东西却远远大于斯矣。

同时,这些预设性的东西,也并不是行课打磨的全部,它还要在行课的过程中,根据课堂学况及时机动处理。这便是构课预设与真实学习活动之间恒常存在着一些间隙。因此,课堂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及时调节预设教案是老师教学智慧的应对。虽然这一课堂实施的过程是磨课前期构想与预设的检验过程,也是课后反思的凭借,但其间能为外人所见的东西,即使精妙,也是无法看到精妙诞生过程的。

课后反思是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特别是对实施过程得失的解析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常在观课教师的辩课中,但对于授课者自己而言,却是构想预设与课堂实施的比照。且这样的比照,是他自己从中积累经验,获取更为丰赡教育智慧的最为清亮的源泉。故收获最大的只能是授课者自己。

以上便是教师为磨一课的过程。显然,这样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匠心独运后显山露水的过程,也是教师为之呕心沥血艰辛付出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自我提升的一次绝佳机缘。

但是,倘若以为这些就是磨课的全部,那是极其偏狭的一种见解。因为磨课之事,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也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只要还在教书,磨课都会时常与教师相伴。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过一个历史老师的课。因为这个老师的课太有吸引力了,以至于听课者在笔记本上只字未写。课后,当苏霍姆林斯基询问该教师的备课时间时,这个老师却说出了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震撼的话:“我写备课用时大约15分钟,但我实际用了一生的时间。”你看,这“一生时间的备课”不也是一种持久的磨课吗?

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xx成名以后,曾透露过自己磨课之事的四招:①实录还原法。②情境填空法。③微格解剖法。④课感积淀法。很明显,王老师的四招,绝不仅仅是为某一堂课而磨,而是在群相博观中,琢磨课堂驾驭之道。因此,王老师最终走出众相,在中国小语界独树一帜,是他博观磨课水到渠成的善果。

是的,谈到磨课,公开课的一课一磨是必须的,但千万别忽略了日常之磨。这里的“日常之磨”自然包括“用一生的时间”来磨课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也包括像王xx老师那样走出他人范式的窠臼,从而形成自我课堂的博磨储备。

但是,一以贯之也好,自我博磨也罢,毕竟只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鼓励性的口号。其问题的关键是每个想磨课的教师要找寻到实施“一以贯之”或“博磨”的路径来。因此,我想在上述言说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建议:

1、注重公开课的打磨。因为这样的课毕竟机会难得,所以那种草率敷衍之为,是不可取的。而要从“构课-写课-上课-反思-整理”等程序中,仔细梳理,反复追问,多方设计,及时调解。舍得花时间,舍得不断修补。

2、切不可忽略常态课。一般而言,我们老师所教之课,大都是常态课,倘若也能像上公开课那样,去付诸一些精心打磨的心血,自然有利于“课功”的日渐提升。

3、功夫在课外。因为一堂的设计与操行,并不只是课的功夫,它还关涉到教师心性的修炼,知识的储备,教育经验的积淀等。比如,那位苏霍姆林斯基身边的历史老师,以及王xx老师,都绝对不是只止于课功的人。因此,一个教师,若真想使自己的专业得以发展,就必须在诸多层面着力,从而有意锻造自我。

篇8:关于教师磨课的理论思考

磨课,是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磨一次课,收获的不只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更能从中反思出很多东西,也使老师们有了进步。

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正确地评价一堂课,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目标的制订和达成、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课堂的动态与生成,又要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评课既要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还要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让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整个磨课过程中,组内教师都能本着对教研组及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大家再次认真研读教材,反复商榷,最后确定了调整方案。

这次集体磨课活动,展示了集体的智慧,体现了合作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突出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两大主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与生活实际背景相联,从生活到数学。教学设计“画画、拆拆,剪出等腰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得到启示,生活即数学,学好数学就能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与带挑战性问题相联,从问题到数学。教学设计“拆拆、量量,猜出等腰三角形性质”,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创新自我。

3.与学生实践活动相联,从活动到数学。教学设计“画画、证证,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体验实践,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4.与游戏、欣赏、审美相联,从审美到数学。教学设计“品品、思思,展示等腰三角形性质”,由欣赏,折射出等腰三角形性质,从而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二、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探究

1.设计场景,让学生操作。教学设计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实际操作,玩中体会,玩中应用,玩中收获。

2.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学设计“想想、练练,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中练习题组二,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合理分类,归纳总结,内化提高。

3.设计方案,让学生合作。教学设计“画画、拆拆,剪出等腰三角形纸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张扬个性,充分合作,共同提高。

4.设计作业,让学生探究。教学设计“想想、试试,升华等腰三角形性质”,使学生充分探究,创新应用,发展个性特长。

关于磨课体验,我们开展了网上讨论,现辑录片断:

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磨课能指导教师丰富教学手段;磨课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能减少教师浅层次教学研究的低效劳动,重视研究的不断深入,往往事半功倍,利于增加研究的深度,提高研究的效益。

磨课重视经验的总结,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印,形成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利于教师增强研究的信心,深入教学研究,参与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养。

磨课是对具体课题教学实践的研究,不需要离开教学搞抽象的理论研究,教师易于接受,利于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磨课,利于教学研究出成果,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有了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磨课,我们的老师将在磨课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一节好课的背后需要有深刻的思维方式,翔实的资料掌握和运用,伶俐的反驳能力,温文而雅的风度,准确到位的课堂评价,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每一次试教后,都使自己更感到数学教学宇空的广大,自己对于数学教学理解的浅薄,也更激起了我学习的欲望。于是,读书、读报、读杂志、上网。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充实我的课堂教学底气。

好课,是磨出来的。老师在每一次的执教中,在每一回和不同的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常常能捕捉到不同的生成,把这些不同有意识地积累起来并再加以整理,就能内化成一个教师日渐成长的专业能力。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的思路,使我又一次深刻体验到,我们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每一位教师能从研究备课和上课开始,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研究和积累,就能增强自己可持续教学的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

新的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再创造成为教学过程之必须,站在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成为新课程的目标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

篇9:跨学科磨课的行与思

在参加省比赛之前,正好工作室在小海小学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尽管当时还没确定自己是否获得参加省比赛的机会,我还是主动提出来要试上,得到主持人与各位师兄的大力支持。于是,在小海小学,我将代表自己想法的最真实的教学展示在大家面前。在评课环节中,工作室的成员除了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与亮点之外,更是根据自己参加优课评比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良的建议。如何老师建议在请学生示范时要请动作准确优美的学生来做,优秀的“小先生”更能发挥榜样作用,事半功倍;严老师认为体育课要注重安全,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否则你课上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在拍球比多、抛接反弹球练习时,由于空间小,学生太挤,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建议在练习时要提醒一下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拉开练习的空间。周老师建议在自抛球练习时要强调抛球的高度,教师示范也要明确;殷老师建议在学生练习时适当配乐,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更活跃起来;黄老师建议要将本节课的重难点更细化。最后,工作室主持人季春华主任在听了上述建议后,也结合自己多次看与评体育课的经验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小海之行,对我而言,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磨课”。针对大家的建议,我对上课的教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再次试上,并邀请工作室的各位成员帮我把脉,请他们再提出修改意见,再修改,再试上。这样反复多次,我不断地深入思考“自己的课堂”,也不断地汲取团队的智慧,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语言也更为简练、生动,所以当我来到比赛地——江都国际学校时,虽然是第一次参加省比赛,也没有惊慌失措,或是忐忑不安。正是跨学科磨课,让我变得“理直气壮”,变得从容自信。

课上得很顺利,下课时, 学生甚至对我说:“老师,能将球送给我吗?”我微笑着望着学生,想欣然允诺学生。但转念一想:这球是我借的,不能给他们;再说如果我把球给了这几个学生,那其他学生怎么办?思前想后,我对他们说:“你们看一下球上除了‘三门球’三个字,还有什么字?”“文津中学。”“是啊,这球是老师向文津中学借的,所以不能送给你们。”学生带着遗憾将球放到指定的地方。

回到学校之后,每每想起学生那眼神,耳边不时响起“老师,能将球送给我吧?”心中就堵得慌,不知有何好的解决办法。工作室活动时,我忍不住将这问题抛出,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最佳的解决方法。望着大家兴味盎然的样子,我觉得“磨课”并没有因为一节公开课的结束而消失,或者说,那只是一个研究的起点而已。最后,大家一致建议:让我寄几个三门球给江都国际学校四(2)班的学生,并要给学生写一封信,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跨学科磨课,不仅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团队的友谊,也让我开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学会了交流,懂得了借鉴别人的长处。在团队磨课的过程中,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洗礼”,默默无声中,我的心灵得以突围,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我感受着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开始实现自我与教育的飞翔!

(仇小进,南通市竹行小学,226016)

篇10:磨课心得体会

您有磨课的经历吗?如果有,那您是幸运者,因为您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您正在磨课,您将品味磨课中的酸甜苦辣,但不管是什么滋味,请您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品尝,收获的是美味佳肴。如果您还没有磨课的经历,您将感受不到成长的喜悦。磨课就像爬山,在山脚下,望着高山,您想退缩,您想打退堂鼓,就如我们刚接到任务时畏难的情绪与感受。在爬山过程中,我们会觉得累,但在累过之后,沿途的风景,山上的新鲜空气,在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只有到了山顶才能感受。我有幸成为磨过课中的一员。

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有多优秀。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接受挑战;一个人想要尽快优秀,就要去寻找挑战。一个人的知识,必须通过磨练才能获得。朋友,到磨课中去收获快乐的果实吧,在磨课中学会成长。

磨课磨得友谊。在磨课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同事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我们全生物组老师,为了我的课来回奔波;我切身感受到通过磨课增进了同事间的感情与友谊。

磨课磨得是财富。磨课苦,磨课累,但在苦中收获的是快乐,在累中收获的果实。在磨课中,首先收获的是教学“财富”。在正式上课前的每一次试教都是考验,在每次的试教中却都能得到教学的“财富”。其次,在磨课中收获的是自信。在每次试教前,同事们给予微笑与鼓励,一句句祝愿与鼓励的话,暖在了我的心里。在磨课中我磨练了自己意志与胆量。这样的“财富”将终身受用。

磨课磨得是体力。在磨课过程中,其它事情还是一样不能少,只有在晚上8点之后的时间才能安安静静地静下来想自己的课,想教学过程,想教学环节的衔接,想上课时的表情与动作,还要做教学用具、课件,请人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等等,有时需要忙到很晚。因为自己的身体素质较差,这时的你如果体力跟不上,在课堂的正式展示前你就会倒下,那一切的努力将都是白费。这也跟爬山一样,开始用力过多,到了山腰,就会体力不支,半途而废。因此,在磨课的这半个月中我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合理安排教学与休息的时间,并及时补充体力。所以,磨课磨出了我的意志,还磨出我的体力。

篇11:磨课心得体会

磨课心得体会第一:为什么而磨课?我们将此归纳为三句话: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而磨;为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学风格而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磨。从整体上说,即是为了夯实教与学的基础而磨。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始终是教学的最根本的问题,通过磨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也自然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为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学风格而磨,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风格各不相同,而磨课绝对不是要形成整齐划一的,固定化和模式化的教学风格,而是要帮助教师逐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更富有特色的,具有效率的和成熟的教学风格,唯此,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磨,磨课的最终着眼点应当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磨课应当是作为比较全面的提高教与学的基础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第二:如何来进行磨课?我们认为它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设定基础目标:课堂教学能力的涵盖范围很广,一次磨课的过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认为,比较具有效率的磨课应当是事先设定某一个比较具体的目标,然后通过后续的实践得以提高;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适当的多次反复操练;评价与总结。

第三:磨课的目标是什么?磨课的目标是形成精品课,优质课抑或常态课?我们认为磨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更好的,更有效率与风格的常态课。即使通过多次的过程而能够形成很好的课,这个课也应当是归属于常态课,这与磨课的本意是相符的。

第四:磨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磨课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

①选择性原则:磨课的课程内容应当有所选择,一般不宜选择具有一些争议性,过于复杂性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②个体性原则:基于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不同以及教学风格的不同,应当考虑到每个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能力的不同掌握程度,而制定相适应性的方案;

③适度性原则:即是以达到事先设定的基础性目标为标准,进行次数不同的操练,而不必规定限定性的次数;

④多样性原则:即是在磨课的实践操作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既然上课可以采取多次独立磨课的方式,那么备课是否也可以独立的进行多次的磨课式的操作呢?还有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也可以进行独立的磨课式的操作呢?值得大家思考。

磨课心得体会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

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

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

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更多的思考。

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

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回想这次磨课活动,大家辛苦并幸福着。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磨课心得体会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磨课活动。通过活动我受益匪浅,汲取了老师们的精华也认识到上课中的不足。细细反思取得以下感悟: 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通过本轮的磨课我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

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执讲者要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听课者进行讨论。我们组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找出本轮磨课中的教学“亮点”,认真分析,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师开课的信心和热情,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也可以让其他教师抱着“找刺”的心理,满腔热忱地帮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药苦口利于“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促使执讲者

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执教者再次从上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吸取各方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练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 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丰富教学手段是上好课条件 一节好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一票否决,这是毫无意义的。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大的问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篇12:磨课心得体会

磨课心得体会

磨课心得体会 我2000年参加工作,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六年有余。从2007年我开始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刚刚开始教数学真是摸不着头脑,一点经验也没有。经常为了准备一节课,追着这个问,追着那个问,恐怕自己有哪一个知识点讲解不到位,害怕误人子弟。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渐渐的摸到了一点门路,有了点点的经验,但是跟有经验的数学老师比起来,我深知自己的差距,我还要加倍努力,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摸索。 今年我们学校开展了“全员磨课,人人亮课”的磨课活动。这对于像我这样年轻的、没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在磨课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说实话,刚开始以上磨课就头疼,发愁,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尽管如此,我还是积极的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准备教具,磨课前我都虚心的向别的老师请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节磨课。课后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修改教案,及时写出教后反思,以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多次的磨课和听课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将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总结如下: 1、 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操作计算机,学习使用课件和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2、 深入的钻研教材,更加充分的准备备课和课件。 3、 经常外出听课,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2010年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报告下一篇:模拟联合国大会立场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