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6-17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共11篇)

篇1: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它担负的任务而言,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 、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 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正因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繁重,它所占的教学课时是最多的,教师所化的精力 也是最多的。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 ─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掀起了改革的浪 潮,辽宁的魏书生、上海的钱梦龙在博击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在浪尖上闪光的东西,毕竟尚未在 语文教学的广阔阵地上普及,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观。课堂内“讲风”仍炽,依然是教 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 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 。

那么,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 问题教学法。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笔者从本人涉及的资料中,尚未找到定义性的答案。但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 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 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 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 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 ,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 就是: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 任务。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 )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 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这时候的学生,一方面 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 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 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 ,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 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 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 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 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 种怎么样的感情?我们自己 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 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1][2][3][4]

篇2: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内“讲风”仍炽,依然是教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我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必须冲破这套程式.那么,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作 者:魏学军 作者单位: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河南,长葛,4615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6)分类号:G63关键词:

篇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想问”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在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 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驱动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除了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还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的培养, 提供科学方法和支持。

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 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一组材料、一个小品都可以。但是, 问题情境创设中要注意三点: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二要充分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三要联系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 问题情境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就行。

二努力营造安全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会问”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应致力于创设一种给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 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 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信任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 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在这种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之中, 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现, 各种奇思异想、独特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同时, 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而这种勇气和信心, 恰恰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想问”的基础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 自己质疑, 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提出来, 打消学生问问题的顾虑。教师应特别强调要大胆提问, 问题没有对错之分, 只要提出来就是好的。同时, 为了保证问题的质量, 教师可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问题必须是经过独立思考产生的, 不得照搬书上或其他同学的问题。同时, 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疑点, 巧布疑阵, 开拓学生的思路。教师还可以成为课堂“战争”的发起者, 提出一个观点或一个话题, 展开师生问答, 最好是生生之间的面对面的思想交锋。

三教师启发点拨, 实现认知飞跃

“会问”还要“会学”。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的。

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说:“书越学越多, 越学越乱, 简直是一盆糨糊。”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不善于在学习时进行综合分析, 取其精华。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要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 要由面到点, 再由点到面, 明确主次关系, 具有层次感。一册书, 从目录读起, 分析章节结构、再到课题;一章节, 从课题读起, 分析框题之间的关系;一框题, 分析每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把握教材, 形成知识结构图表, 把章节知识串成线, 织成网。一旦完成, 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就可融会贯通, 了如指掌。实践证明, 让学生完成知识结构图, 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能力, 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应伴随始终, 评价应坚持纠正与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努力把评价过程变成一个知识、能力情感化的过程, 从而让问题教学融入课堂。所以, 对于学生的发言, 教师应认真听取, 不能简单地评定对错。对正确的予以肯定、表扬、鼓励, 不中肯的地方加以明确, 不正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不完全的地方加以补充, 为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使学生不理解和理解错误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 教师还可进一步提问或反问, 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升华。

四结束语

总之,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学习的主人, 同时由于学生会跨学科、多角度地质疑、怀疑, 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为此, 教师应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改革教学。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总结自己的经验, 也学习别人的经验, 包括向学生学习, 这样, 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也一定会得以提高。

篇4: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初中科学 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48-0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我国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和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新型、高效地问题教学法,不仅可以有助于师生双边互动,而且效果显著[1]。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是推进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开展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是根据一些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如何将有效问题教学运用到科学教学中,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经过研究调查显示,普遍初中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在科学这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畏难的情绪,不利于今后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持续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每个问题,并且仔细思考,认真回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同见解[2]。同时,当学生遇到难解的问题时,情绪起伏较大,老师这个时候要冷静对待耐心给学生讲解安抚学生的情绪;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路顺畅,对比较复杂和难解的难题都耐心的解答并且答案准确率较高,这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当然对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教师也应该停下手边的事情给予耐心地分析和指导。与此同时,还要用鼓励的眼神和肯定的语气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使他们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健康成长和自由发展。

2.设计问题,让学生提出质疑

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并且在课堂上有计划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考思路进行分析和推理。首先,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课堂中利用导入的模式提出问题,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发挥想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时,可以提出问题“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橡皮泥)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质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通过以上的体验和实验感知到什么?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候学生会说“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带领学生对这一答案进行验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根据经验和以往有的知识提出猜想,相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是原来的两倍[3]。这时候学生在动手实验的时候就会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这时候老师可以给出答案,为什么会得出这种结论,引导学生从实验条件入手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想到问题的实质。

3.教会学生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提出问题的方法。(1)因果质疑法,指的是让学生根据某一个现象和某一个概念提出问题:那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原理是怎样的?比如学习《气化和液化》时,学生在观察“温度计液泡蘸酒精,酒精有什么变化”这一现象时,应该要引导:学生蒸发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温度计液泡蘸酒精会产生变化?通过这种提问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能明白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4]。(2)联系质疑法,指的是要引导学生找出几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比如在讲解《电压的测量》时,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知识,得出测量的方法,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概念简单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加轻松和举一反三。(3)逆向质疑法,指的是通过正面问题反过来进行提问,也就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一样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尤其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5]。而逆向思维能够使学生思维多元化,让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同时,当学生遇到难解的问题时,分析的出发点多,让学生不至于转牛角尖。

结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方法有很多,而问题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其中一个。但是,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广义的教学方法,适用于科学教学课堂的每个环节。我相信这种的教学方法经过长期以往的教学经验积累一定会更加成熟。以问题为探索主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调整,征求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促进科学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方世华.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4,15(23):169-171.

[2]刘天彬.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5,12(23):103-105.

[3]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46):146-148.

[4]谢展鸥.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12(21):178-179.

篇5: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过程,是教师研究自己如何教,研究学生如何学的一个过程,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一个过程。

一、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教学反思”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例如,“生态系统”的功能中能量流动是教学中的难点,但难点的成因却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是由于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不清,因比对能量流动的过程理解较差,有的学生是由于对呼吸作用的实质理解不清,因而不易理解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同样是难点,解决的方法却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悉心与学生沟通。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篇6: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验式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要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作文评改,如何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参与为原则,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命体验,情感唤醒,主体参与,审美能力

体验式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体验式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不吐不快,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唤醒他们的写作激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呢?

我觉得,可以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四个方面着手。

一、作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帮助学生摄取写作的美好图景。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周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堵、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合理引导学生去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体验。从习以为常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感悟真情,从司空见惯里获得珍贵的事物,发现美好。

作文与生活是什么关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全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就是生活的本身。”也就是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也是生活。作文指导如果能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发掘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事情,而不是按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故事,这样的作文自然是有个性的,独特的,能打动人的。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作文自然有话可写。例如:我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了感动中国2011人物颁奖典礼后,要求同学写一篇观后感,每一位同学都有写得很好。因为他们的确被感动了:刘伟、阿里木、孟佩杰、杨善洲......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身上闪耀的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沐浴和洗礼。观看完,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自己观影的感动。40个孩子的每一篇作品也都让我感动,这是2年来学生所写作文总体水平最好的一次。其实,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表达的欲望,等着老师去唤醒。这种欲望一旦被唤醒,他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能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的热情,让学生能真正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用作文记录自己的真实的生命历程。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作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例如:史玉君老师发表于《江苏教育》(2003年第20期)的《情到真时自动人》的作文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三八节儿子给自己写信”的话题源,营造氛围,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动,并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经教师相机点拨、唤醒——“你们想不想也用写信的方式对妈 妈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呢?”学生急于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就呼之欲出。而教师传递的真事、真情也引导学生的表达应立足于一个“真”字。随后,教师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组织学生亲自送信、读信,并观察妈 妈的反应,将这一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随后由妈 妈写评语,与孩子进行书面的情感交流。

这一写作过程,把学生的情感往更深处牵引与释放,这种牵引与释放,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美好情感与心灵的平台。一封封真挚的信,流露的是儿女的感激,一段段热忱的评语,表达的是妈 妈的感动。通过这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要打动妈 妈的心,一定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发现了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笔下流淌出的是个性的生活、个性的语言,流露出的是“童真”、“童心”、“童趣”。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真真切切,才能打动人心。

我在一堂“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课中,先引导学生去阅读,增加积累,让学生在对名人和母亲的故事、名家散文诗歌的揣摩品味,认真思考钻研中,激发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悟、生命的独特体验。学生认识到母爱的无私、宽容、包容,自己对母爱由不理解到理解,由认为母爱理所当然到学会感恩母亲,每个学生因为写出真正属于自己和母亲的独特的故事,这样的作文才是有个性的、感人的。

三、作文评改,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参与为原则,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

教师的热情鼓励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作文评改要坚持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两大原则。教师不要一个人独自评改作文,这样的评改往往是低效益的。

以鼓励为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在作文讲评时,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并可以在全班当范文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对于作文中欠缺的地方,一定要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能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评改作文,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办法。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首先做几次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来评改作文,让每个同学对评改原则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首先自评,写初自己这篇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再由本小组评出本组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来说好在哪,为什么说它好;不好的作品,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老师要引导学生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写完作文后,既可以及时讲评,让讲评作文的效益最大化。最后老师再来评,并总结此次作文的优缺点,请学生来读全班评出的优秀习作,自己找找差距,学习一下别人文章中的亮点。老师在这个作文评改中,不再是唯一的评委,而是第三评委了。因为,这篇文章已经经过学生本人自评,小组互评两个环节,老师只需看看前两评是否公正、客观,再提出一些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训列,学生评委就能做到公正、客观。因为每一个都是评委,所以在评价别人的文章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过程也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文以载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具有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同埋在地下的金子,只有执着挖掘的人才能采掘到它。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深入生活,挖掘出美来。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美,让他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感受美,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寻找美,到充满温情的家庭中品味美,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深切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捕捉自然之美:巍峨高大的岳麓山,碧波荡漾的湘江,色彩斑斓的野花,......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感触,得到愉悦,发现美、感受美,披美入文。

写作教学和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巧妙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片段,使他们沉浸在美的艺术境界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抓住阅读这个环节,恰当地进行点拨,审美感受便会自然流向学生心田。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精读一些好书,就能从作品内容和形式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审美情感,领会写作要诀,提高作文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善于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想像中创造美。学生有了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还要启发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在作文教学中,创造美的活动很多,如续写、改编故事等。如在教完《我的叔叔于勒》,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续写一个片段,力求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假若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我们全家在船上没能避开于勒,大家都明明白白认出了对方,又会怎样?于勒没有穷困潦倒,而是衣锦还乡,我们在栈桥边等到了他,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学生很感兴趣,大胆展开想象,写出了很多优秀片段。这种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能力。

篇7: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冥想,是深思的意思。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安静的时刻进行冥想,对学生整理和储存信息大有裨益。笔者近一年的实践经验说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冥想具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反映,冥想记忆时,身体放松,心情平静,头脑清醒,记忆的内容深刻且不易忘记;冥想想象时,思维活跃,身临其境,富有创造力,原本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充满情趣。

一、冥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

1.课前冥想,创设情境入文本

在教授文本内容前利用图文或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冥想,能让学生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第二阶段,更快的走进文本。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采用一组罗布泊昔日的图片配合音乐在课前循环播放,为学生营造一种忧伤的氛围。上课时,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冥想:罗布泊曾经是怎样一片美丽的仙湖?现在在你眼前的罗布泊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你置身其中不断前行,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脑中所见和心中所想。通过冥想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带入本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刻体会课文全篇充满着的强烈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课中冥想,加深理解近作者

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设身处地体会海伦·凯勒这个盲聋哑人的感受,所以在上课时,就让学生参与一个冥想小活动,闭上眼思考“什么是愛?”,然后向同桌来表达自己理解的.爱,过程中不许睁眼不许出声。通过这次冥想,创设情境,让学生能更接近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中的叙述,体会文字背后的心理与感情,从而加深对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的理解。

3.课后冥想,巩固记忆重建构

在文本内容教授结束之后,运用冥想辅之以思维导图,能唤醒学生内部意识,巩固知识记忆深刻,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如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一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其构思布局,颇巨匠心。在讲授完文本内容后,让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凝神冥想,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再将脑中所想的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用图画和知识链的方式画出来,通过冥想重新建构知识。多感官教学改变传统纯课内阅读知识的讲授为阅读技巧方法的引导,唤醒学生内部意识,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催化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内省式、体验式的学习,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冥想针对语文教学不同内容的运用

1.冥想促进字词识记

如在投影上展示“深邃、睿智、污秽、奢侈、尴尬、御聘”一组词语,让学生用眼睛像照相机一样把它照下来,一定要注意一字不差。集中注意力,把照下来的图片放在大脑里,效果要清晰。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的努力的要把眼睛所看到的都带进意识的空间里。看完,让学生闭上眼睛,做五个深呼吸。然后找学生从后往前把刚才的词语报一遍,再打乱顺序提问,接着找两个学生上黑板PK写字,识记“冥想法”,让学生在短短的5分钟就记住了这六个词且记忆深刻。

2.冥想促进文本理解

初一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名家名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冥想训练。让学生从中感悟真善美,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学生无法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那份痛彻心扉的内疚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教学时可以抓住结尾一段话让学生冥想,想象现在坐的不是板凳而是轮椅,想到自己过去对母亲的种种做法,想象母亲临终前的画面和说的最后一句话,便能更好的感受到平淡文字下那暗潮汹涌的深情和母爱的伟大。

3.冥想促进口语交际

在教完《孙权劝学》课文之后训练“劝说”这个口语交际话题时,我设定了“劝烟”、“劝酒”、“劝架”三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把自己规放到未来的情境中,未来的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深呼吸三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意识空间里充满了无限的光辉。将所知转变为所言,这个过程,是学生学有致用的具体表现。自由冥想,意识流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4.冥想促进诗文赏析

在诗词教学中,可借助诗词的语言及意象来进行冥想训练。如在教学七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寥寥数语,却给我们强烈的画面感,教学时除了对诗句的赏析,还可以借助这三组凝练的意象进行冥想训练。配上悠扬的古曲,让学生凝神专注的冥想,将自己化身为诗人,想象眼前浮现画面和内心的感受,并将感受付诸笔端,可以用散文性的优美语言来描绘画面,甚至可以将眼前所见画成图画,从而品味诗词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与亲人、朋友相聚或离别的情景进行冥想,放飞心灵,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

篇8: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设问艺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探索式、开放式、合作性学习, 要求学习者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师生在与文本对话的互动中, 善于质疑发问,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一是设问要切中文章的关键点, 问题要有质量有深度。每一个疑问的提出, 不是随心所欲的, 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章整体准确、全面而又深透的把握上, 教师要讲究设问的科学性、艺术性, 更要在巧妙地启发诱导上做文章。如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中, 可以提出如下疑问:王安石是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这次失败的出游的?这样设问不仅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深层把握, 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应紧扣文章核心句段设疑启问。如在阅读《项脊轩志》一文中, 设问启发:作者“居于此”都曾有何“悲”, 有何“喜”?因为扣住了文章中这句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核心句段, 并以此为切入点, 启疑发问, 提升了教学效果。三是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问题,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当然, 过易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参与的热情会逐渐消退。因此问题要有梯度, 有启发性, 环环相扣, 富有逻辑;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启发学生不断思考,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状态, 自然而然地进入对文章深层理解与研析过程中。

二、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 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意思, 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 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利用群体优势解决问题。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是引导学生探根寻源,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法,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喜欢质疑问难的学生, 往往善于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进行求异性思维。在质疑问难的同时, 教师要承认个性差异, 要关心、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多给他们一些反馈的余地, 多给他们一点活动表现的机会, 充分地激励学生, 让他们在活动中、在激励中去领悟、去解决问题, 表现自我, 张扬个性, 寻找到成功的感觉, 从而越学越有趣, 越学越有劲, 教学质量相应地会大大提高。

三、平等互动, 创设和谐师生关系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 但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帮助、引导作用, 只是这种帮助和引导不是来自知识方面, 教师也不以知识的化身和权威的姿态出现, 而是和学生建立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他帮助、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问题”, 帮助、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当然, 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 首先就得和学生达成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默契。提出问题的终极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解决问题, 但是不宜苛刻划一地要求答案准确无误。教师充分进行师生情感交流, 驱动情感效应, 因材施教, 充分显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个性, 鼓励学生全面参与, 问难质疑, 奇思异想, 探索尝试, 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要动脑所思, 即使肤浅或片面, 也要给予肯定及鼓励。只有这样, 才能使师生思想上互相感应, 知识上互为补充, 从而启迪智慧, 激发灵感, 迸发创造的火花;只有这样, 学生在和教师的反复交流、融洽接触中, 才能学会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 反思认知活动的进程, 分析和反馈信息, 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 从而唤起内在的精神动力, 调适心理, 激活思维, 享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四、创造氛围, 全方位激励学生探究

篇9: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导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喜爱问什么,喜爱追根溯源,这正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重要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没有悬念的直白教学,要善于提出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关注,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从而使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展开主动思考与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来。

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当提出问题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通过自主学习来初探问题。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的阅读文本,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必要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展开独立思考,通过认真的思考与思维来不断地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基于问题本身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阅读,让学生有时间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更多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正是实现问题导学法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合作交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在学生解决一般性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合作交流,目的在于发挥小组的聪明才智来解决个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在小组内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以实现思想的交汇与思维的碰撞。这样可以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这样更能发挥小组的优势,从而解决那些个人自主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要以指导者与调控者的身份来参与合作学习,要了解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程,当学生思考方向出现偏差,思维受阻无法继续时,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让学生找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保障。

四、汇报成果,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选取小组代表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这又是一次在全班展开交流的重要机会。当小组代表汇报完成果以后,教师要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归纳与总结。一是对观点的归纳。小组之间的意见会存在一定的分歧,此时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点拨,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思维来提升认知水平,强化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问题。二是对过程的归纳。这是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所形成的观点,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对思维的过程进行总结,将整个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探究,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五、引导质疑,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问题导学法下的课堂结尾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是以提出新问题,延伸学生的认知空间,成为认知活动的新起点。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种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新问题的手段。因此,在课堂结尾部分,我们不仅要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向课外,为学生构建开放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在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来探究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0:浅谈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教学;地理知识;兴趣激发;气候变化

诗歌是内容涵盖最为丰富的语言,诗歌一般朗朗上口,并且涵盖有大量的信息,以诗歌的形式去讲述地理知识,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就初中地理知识为例,重点讲述运用诗歌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一、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学习可以判断学习效果的好与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知识涉及的方面有地形、地势、气候、地貌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来感知,可以引用“滚滚长江东逝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诗句,将这些诗句作为引子,从而得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很多河流是向东流入大海的。使用诗句进行知识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混合学科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新奇,根据诗句的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会比较牢固,诗歌引用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两者结合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可以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

地理知识有很多抽象的部分,学生只看书本不容易理解,老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知识讲述给学生理解,需要老师下一番工夫。地球的形状以及公转与自转等,也就是地球的.形状以及运动的性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可以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讲述地球的自转,即自转周期是24小时,公转为一年。我国的地形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如何将他们有效地区分开,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句诗歌讲述了山顶与平原之间地形的差异以及气候的不同,选用诗歌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明白山上与山下不是一个景象,自然明白气候的变化与地势的关系。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有关本地区植被特征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也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引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是杨柳都无法生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与气候密切相关,诗歌可以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引用诗歌对其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与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诗歌教学可以深化地理知识

很多诗歌中蕴含地理知识,将这些诗歌巧妙地运用到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和“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虽然都是描写二月,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世界,堤岸上的杨柳正陶醉在春风博物之中,若隐若现,似仙子袅袅起舞,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天堂画境;相反处于北国的五原县却春风未度依然空寂萧条。通过诗句的对比使学生掌握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气候的分辨必须使用诗歌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突兀高峻的泰山之巅,俯瞰群山伟貌,一览无余,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应该有此气魄,努力学习永攀高峰,领略科学知识的无限风光。很多的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在日常实际中用到得比较多,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日常生活常识,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诗歌朗朗上口,老师通过引用诗歌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掌握地形地势、气候与地势的关系等,这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简易,可以扩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可以使地理知识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也更感兴趣,既掌握地理知识,又领略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2]鄢志兰.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

篇11: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驻马店市一高分校 王海青

摘要 :

多媒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正确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创设出优美的情境,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可以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的运用还存在许多弊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运用

21世纪我们跨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样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的全面展开,广大中小学教师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字和视频等为一体,融合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于一炉,既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会加强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效课堂效果的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自己用软件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它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从而增强他的直观印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重点之一是掌握典型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课本的注释形式早已被学生所不齿。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呆板的注释形式呢?多媒体课件实现了这个愿望。我采用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软件,将这篇课文制成了“电子文本”,即当鼠标落到相应的词语时,出现该词语解释的超文本链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随意的移动鼠标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 3 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教学名著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五)妙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三、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弊端

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是一种时尚的潮流。屏幕上变化着的动画,直观欣赏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优化了一些课堂的结构。但随着多媒体使用的日益盛行,它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

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流程过于哗众取宠,浮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程序化简单化,也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

(一)教育手腕先进,教育思想掉队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根底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需充分发挥 4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依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仍然是解说的中心,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承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仍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二)公开课必用多媒体,虚有其表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而 “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场面普遍存在,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用、交互功用、网络功用的优势得不到表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整可以完成的,这样大材小用,形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需遵照“低本钱、高效能”的准绳,但是很多人恰恰违背了这一准绳。

(三)视听替代朗诵,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多媒体课件极大水平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起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语文教学就是要培育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才能,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理的,只要在重复朗诵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言语,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言语的朦胧、含糊美,假如用详细、生动的画面去替代,会毁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好意境。

(四)教学墨守成规,学生思想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就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剖析、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呈现百花怒放的场面。因而,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整吻合,以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本人设计的答案上来,常常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想。答案的单一性使本来丰厚生动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语文教学的理念南辕北辙的。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言语中,包括板书、眼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言语表达方式,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作风和做学问的研究肉体,从而遭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作风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以身作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短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熏陶。

四、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前不久,听到一则消息,某地方进行教学展示活动,由于当地缺电,恰巧在这一天停电。所有的展示课都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延期……可见,我们的课堂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现代工具局限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那么应该还其辅助的作用,该收手时就收手。我们应该是人控制机器,而不要变成机器控制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它需要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对课程资源的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与使用的能力和对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设计、组织、指导的水平。因为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理论、方法及工具开发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信息,形成能力。

(二)要正确看待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要根据语文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多媒体技术只能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能力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运用是以教师的技能为基础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前,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还要具有对不同的教育素材编辑整合的能力,以及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新教材给予教师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远程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诵读经典诗词下一篇:试验站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