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伦理与人生的论文

2024-06-14

关于伦理与人生的论文(精选6篇)

篇1:关于伦理与人生的论文

关于伦理学与人生课的感想

本学期的“伦理学与人生”的课意想之外地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老师对各大哲学大师哲学理论精彩的介绍,放映“深入观察”等视频,当然还有老师自己精辟的点评让我深受启发。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叔本华、萨特、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思想。现在以弗洛伊德为例,本人对其也十分感兴趣,因此在课余时间对其著作《梦的解释》有所涉猎。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被认为是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对弗洛伊德的总结介绍,总的来讲其思想确实对于我以往的认识有着翻天覆地的颠覆。其中我对其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即会产生罪恶感)。人格的这部分结构依据社会的标准来控制行为从而发挥其功能,对好的行为给予奖赏(比如自豪感,自爱),对于坏的行为则给予惩罚(像罪恶感,自卑感,意外事故)。超我能够在非常原始的层次上发挥其功能,所以相对来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也就是说,不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境来改变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够分辨思想和行动,就会对某些甚至没有导致行动的想法而感到内疚。

其思想与以往的道德观念确实有着很大的冲突,给人一种对人类本身的全新认识。其哲学思想让我很喜欢但是我觉得它其中有不少缺陷。首先,其哲学思想大部分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另外心理学对于当时来说是虚无的,飘渺的,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所以只有在梦中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满足。基于这样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对梦的解释中,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说法不但难于被人接受而且过于绝对,并不能涵盖所有梦的意义。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可以保护睡眠。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在我们的梦里,除了满足愿望的梦之外,也不乏一些焦虑的梦,有些梦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睡眠,例如单纯地受到白天未解决的事务影响而做的梦。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民们的惊醒并非是梦导致的,而是由防御机制造成的,但他仍没有对于噩梦本身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弗洛伊德看来,纵使梦本身的含义并不单一,他也不能给出过于多的解释,因为这对于一个理论的诞生是不利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个理论学问来说,弗洛伊德不能兼顾梦的含义的所有可能性,但在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忽视掉其他的可能性。最后,弗洛伊德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必须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应妄自对他人的梦加以揣析。要想正确地解梦,我们就必须对做梦者有一个长期的纵向了解,因而解析梦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上面讲了在“伦理学与人生”课堂所获得的知识,现在来讲讲对老师课堂上的一些建议。总的来说,但以个人来讲,我对老师授课的方式确实感觉非常好的。我本人并不善于吹毛求疵,但这并不是说我没有很好的建议。很多课都有要求对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我本人倒是很不热衷这点。首先我觉得老师或是学生都是聪明人,尤其是老师更是懂得很懂关于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吸收效果等等这类的方法。我觉得只要学生自己本身对所授知识有所兴趣,老师以合理的途径认真负责地传授,自然学生会有所收获而老师也会感到有所安慰。而这方面在伦理学课堂上我感觉老师做得非常好了,这些便是我对这门课的一些感想了,谢谢老师能有时间看我的写得不太好的建议,同时也非常感谢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想这对我今后会受益匪浅!

祝愿老师身体健康!

篇2:关于伦理与人生的论文

学习伦理学与人生课程也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有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思考。整个学习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在讲伦理学和哲学方面的问题,实话实说,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我真的是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每个哲学家的言论都让人难以理解,对我来说真是有些晦涩难懂。萨特、伊壁鸠鲁、弗洛伊德、尼采„„在我的印象中,仿佛只有这几个名字还在我的头脑中浮现。而真正吸引我的,对我的心灵造成巨大颤动的,还是课程的第二部分,人生的问题。下面我就说一下我学完这门课程后对人生的看法。

还记得在课程的第一部分某位哲学家说过,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我觉得这无可非议。当然这只是一个既定事实,难道我们每个人人生在世就应该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自身的快乐吗?显然这只是很狭隘的人生,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相符。虽然是老掉牙的言论了,但是我还是要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不管你的生活是否快乐,工作是否顺利。你总受到这个社会的照顾,一切在悄然无息中进行,只是没有意识到,因为在你的心中已经默认它的存在。既然收到了环境的恩惠,自然应该报答——奉献,这样人生的价值才真正地体现了出来。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花朵,就装点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云彩,就化作滴滴甘霖;如果你是一块煤炭,就奉献一份光和热;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大自然的千万生灵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这个世界以奉献为美,奉献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才会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但是奉献就一定意味着要牺牲自我吗?就我而言,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难道真的要牺牲自我来奉献他人才可称其为高尚,才可称为人生的目标?就人的本性来讲显然不正确,它违背了人类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性,我们同样的也应该去追求自身的快乐与幸福。说到这,快乐与幸福又有什么差异呢?他对我们来说不是一样的吗?快乐与幸福幸福都是一个人的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说白了快乐与幸福就是一种心里体验。而他们又有着区别。首先,从时间上说,快乐只是一种短暂的心理体验,他来的快去得也快,可能因为某件小事就使他这一整天都特别高兴,但是明天可能因为另一件小事就一整天都不高兴,这都是有可能的。而幸福则不同,它是一种长久的心理体验,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形成的一种长期的快乐感。其次,快乐的形成很简单,而幸福却不容易,可能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让人快乐,但快乐来得快走得也快,它具有相对不稳定性,但幸福不同,它很难形成,但是一旦形成就会根植于人的内心,这种幸福感会伴随人相对比较长的时间甚至一辈子而很难消失。最后,快乐是浅层次的,而幸福是深层次的。单一的、低层次的快乐,例如只是肉体欲望的满足,就不能称作幸福,而幸福则是深层次的快乐,正如周国平所说“要说快乐,生命的快乐就是深层次的快乐,精神的快乐就是高层次的快乐。所以,快乐的源泉其实就在人自己身上,你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候,其实是把人身上这两样最宝贵的东西开发出来了,实现出来了,你去享受它们了。”

篇3:关于伦理与人生的论文

一、“2013 修订版”教材结构体系的不足

( 一) 在教材结构体系的构思中没有将大学生作为主体

“2013修订版”指出,“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1]。这里的主线,一是体现了教育者导向的思维,二是体现了教育内容导向,而不是以教育对象———大学生人生历程以及人生伦理为核心的自然性系统主线。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学生导向思维和意识,没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自然有机地贴近大学生,并服务于大学生,满足其人生需要。受内容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约束,教材内容安排缺乏自然顺畅的逻辑结构( 不是没有逻辑结构) ,理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合性生硬,不能体现出理论服人的逻辑思维力量,说教性、灌输性意味较浓。同时,此种思路也导致教材内容结构与框架体系随时政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教材体系的稳定性。

( 二) 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程度不够,知识的模块化色彩浓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四大学科领域。由于缺乏人生伦理的受教育者导向的主线思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思想”、“政治”“道德”与“法律”部分知识的独立性、完整性较差,尤其是“道德”与“法律”两部分,其在排序、章节安排上碎片化、模块化。从该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名称表述上就可以看出知识模块化痕迹,这对法律部分的有机融合不利。

( 三) 未能涵盖大学生人生历程所涉及的思想和行为领域

中国当下的社会思想正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权衡取舍与综合考量中,为此,我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此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吸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体现民族性,又要有现代化前瞻,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对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2]

“2013修订版”教材体系内容视野仍不宽广,缺乏对大学生有关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国际社会( 如关于国际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 、生态环境( “2013修订版”已涵盖了此内容) 等人生问题的关注、审视与引领,也缺乏广阔而具有高度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感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历史性、民族性的借鉴不足。对于一些现实问题还缺乏回应,现代化思考不深。

此外,由于教材结构体系构思未能以受教育者大学生为导向,使得语言风格以说教为主,缺乏互动性交流与沟通的项目内容与形式设计( 如缺乏任务驱动型、材料探索思考型的设计) ,亲和力不足,不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

二、人生伦理视角的立论依据

( 一) 人生本质与状态的解析

自人类产生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人的本性、本质以及生存状态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自我认知的古老话题。真正科学而又深刻回答人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马克思认为,人生活在一个关系世界中。人生历程中要与个体内部( 自我认识) 和外部世界( 自然界、社会) 发生各种伦常关系。

这里的伦常关系是广义上的,是以个体人生为中心,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与内部自我、外部世界( 自然界、人类社会各个层次) 发生的带有价值性质的,主要以道德、法制等为规范手段的社会关系。

这种伦常关系是以个体人生为核心,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步放大扩展的。是以个体人生历程为轴,从个体出生开始,按生命历程拓展而逐渐扩大并面对的,以内、外部世界为扇面而展开的社会关系网。如何正确认识( 按主流价值观要求) 并处理好( 符合道德与法治要求) 这些社会关系将成为人生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这就必然涉及到个体人生在面对、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遵循各种思想、行为规范( 如道德、法律、宗教教义等) ,表现为人生的受约束性。而对此人生恒常状态最精恰描述的是卢梭。他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4]这是卢梭对其所处社会时代人的生存状况作出的概括性论断。从应然的角度而言,人生而自由,但从实然的角度而言,人又受到各种规范约束,又是不自由的。

( 二) 人生伦理的规范性要求

人生个体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是一个存在事实。由个体人生出发,向内反观审视自身( 心理学领域) ,向外面对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由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国际、自然界等构成的人生环境,人生需要处理协调好与这些外部环境的关系。

处理好诸类社会关系,要依赖认知的客观正确、道德法制等思想行为规范的调整约束功能。认识各类社会关系( 包括内部自我关系) ,由己及人,外推诸物,获得正确的伦理关系认知( 表现为各种观点,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等) ,用以引领相应思想行为规范的选取,从而约束自身行为,处理好诸类关系。伦常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因此,对个体而言,从出生开始,随着智力发育成熟与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参与社会意识愿望的增长,导致社会关系面的扩大,认知与规范伦理关系成为必要和可能,尤其对于个体人生历程的当下———大学生所处的大学时代更是如此。

对此,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认知问题,涉及到实然性认知与应然性认知,规范性认知即价值认知最终要达到必然性认知,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然王国; 二是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即道德与法制等。立足个体当下人生,将人生历程阶段化,可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过去反思由来,在当下审视内部自我( 心理学解决) 和外部环境( 世界与社会、自然界) 间的关系,面向未来规划人生目标。

( 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属性判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个价值性( 含有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内容) 的人生引领( 树立正确的观点) 与行为规范( 思想意识引领与道德法治规范) 的课程。集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法制性等内容于一体,是关于人生认知、规划与规范的课程。注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一般性,解决人生课题,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认知引导、调整规范社会关系的功能。从广义上看,是人生伦理观,或简称人生观。观者,思想认识也; 而修养者,践履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实质是,使受教育者在所获得的正确思想认识基础上,自觉按照道德法治等规范性要求处理并解决好人生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

此外,党和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都提到了人生历程( 成长成才过程) 以及处理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的要求。这是我们以人生伦理视角来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的政策依据。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之重构

( 一) 路径选择

1. 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思想

传统儒家文化在人格发展目标上有一条明确的修养与成长路径,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以此为个体人生修养与成长目标的驱动,这一古老信条被诠释为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的自我完善理论[5]。这种使一个人由内发乎外的修养历程的统合也就是“内圣外王”[6]。强调以自我修养为途径,以道德为手段,内外兼修,将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结合。按当代新儒家学者余时英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采取了“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其天”的“内在超越”途径,重要的是“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方面的功夫,即所谓修身或修养。这种注重个人修养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5]。

2. 以大学生人生伦理为视角,有机融合认知与规范内容

以大学生当下人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 大学生作为成人个体,具有能力与需要,必然会思考人生状态与目标) 为起点,以人生历程为轴线,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驱动,以人的生命历程所面对的内、外部世界所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为扇面,以认知(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点) 为基础,以道德与法制为约束规范,将道德与法制应用到人生历程所面对的外部世界与环境的接触中。即把人生观( 自我认知与规划) 、世界观( 个体以外的世界:社会与自然界) 、价值观等作为认知目标,以道德与法制为规范目标。前者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后者解决思想、行为约束问题。将认知目标与规范目标有机融合在由各种伦理关系所构成的人生环境中。拆解道德法制模块化知识内容,不再单独列出知识性与专业性模块,尤其是法律知识内容,而将其交由专业法制课程讲授或重新开设法律基础课来解决。

( 1) 认知领域

通过对当下实然实证性描述,使大学生了解人生状态,分析人生伦理关系( 内部自我认识与外部环境认识) 。作为一种对人生的静态思考,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人生目标与价值认知,通过规范价值性引领,解决内部自我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进而完成对当下及未来人生的动态思考,回答人为什么要活着?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 2) 规范领域

通过对当下人生伦理关系以及各种伦理规范的认知,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生自由与目标发展受制于伦理关系,必须要解决好、协调好、处理好当下伦理关系,适应社会规律,遵守社会规则,以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对“人生而自由,但无不在枷锁中”的现实解读。重点介绍人生思想行为所面对的各种伦理关系及其所受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完成对人生伦理关系及其道德、法制等的规范认知与践行,回答人如何活着? 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就大学生当下人生伦理关系而言,上述认知与规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

一是人生微观环境( 微观伦理关系) 的认知与规范引领,解决生命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亲情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问题。

二是人生宏观环境( 宏观伦理关系) 认知引领与规范,解决社群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问题( 包含人际交往、友情、职业( 学习) 组织、社区———公共场所、民族种族、国家观、国际观、自然生态观) 。

3. 修改教材名称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

基于大学生人生伦理视角,有机融合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知与规范内容考虑,建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名称修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法律修养”一词曾在2010修订版教材中使用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修订版第175、197页) 。用“法治”取其广义,涵盖法律制度以及运行环节与和谐秩序目标: 一是体现知识内容的基本领域以及相互融合,克服模块化组合印象; 二是突出传统文化“修养”的实践途径,重在践行; 三是精炼语词。

( 二) 教材的章节体系框架安排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总体要求,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材核心内容,并将其贯彻到教材中。以大学生人生伦理为视角,有机融合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知,规范思路,构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教材的章节体系。

依据由个体人生出发,向外推展辐射个体及其以外的外部世界。向内反观审视自身( 心理学领域,此部分由心理辅导课程专项完成,“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不再涉及) ,向外面对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展开的各种社会伦理关系,表现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国际、自然界逐渐扩大的外部人生环境。这些社会伦理关系所构成的外部人生环境是大学生现在或将来所要面对的,需要正确认知并依据符合主流要求的思想行为规范来加以处理调整,教材内容体系包括:

绪论: 人生伦理关系( 人生环境) 认知及其处理方式途径———道德与法治。重点阐述大学作为人生新阶段存在的各种伦理社会关系,如何认知识别这些伦理社会关系属性以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性要求,通过何种途径来处理这些伦理社会关系。将道德理论与法治理论纳入其中,不再设立单章独立介绍道德与法治基础理论。

第一章人生价值: 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章理想信念: 为实现人生价值,应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动力。

第三章人生微观环境( 微观伦理关系) 认知与规范引领: 生命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 含个人品德方面) 、恋爱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婚姻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家庭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亲情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此部分涉及上述内容的认知与思想行为规范。

第四章人生宏观环境( 宏观伦理关系) 认知引领与规范: 以公民教育为主旨,解决社群观和道德与法制的规范。具体包含: 人际交往、友情、职业( 学习) 组织、社区———公共场所、民族种族、国家观、国际观、自然生态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将人际关系教育、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教育、职业教育( 道德与法治) 、种族民族教育( 文化教育、宗教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 全球化思想教育、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教育) 、生态教育等所涉及的认知和道德与法制规范纳入其中。

篇4:关于伦理与人生的论文

[关键词] 企业伦理 对策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发展、决定企业兴衰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但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文化,而企业伦理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精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伦理虽是无形的,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直接帮助企业导向未来。所谓“企业伦理是明天的经济”的认识,预示着一个企业伦理竞争时代的到来,所以企业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依靠企业伦理的强大作用。

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问题是一个系统概念,其中蕴涵了诸多因素。企业竞争力通常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然而,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技术,技术来源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靠的是企业伦理,因此归根结底企业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企业伦理。一个企业要想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因为今天的企业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谋求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源自于内部文化建设而形成的发展驱动力,相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同,不同的是需要不同的内部驱动力,以此来战胜各自的竞争者,内部竞争力是今后各企业能够取胜的关键,所以一个企业如果想生存和发展,最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创造一流的企业伦理观,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战胜竞争对手。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它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企业重视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最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它是由企业领导人所倡导和精心培育的,并为员工群体认同的反映企业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支柱,企业伦理道德作为企业文化之根本,它以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善与恶、诚实和虚伪等原则为标准来评价员工的行为,企业伦理使员工产生对企业使命、宗旨、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心;企业伦理使员工产生使命感和意志力,鼓舞员工协同整合,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企业伦理是员工自觉在思想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在付诸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哪些可不干,哪些不可不干的标准,因而自觉践行伦理道德规范,并与企业的目标、传统习惯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

3.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企业的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里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觉控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伦理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员工们在企业伦理的制约下,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依照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在其思想认识、思维过程、心理情感、伦理道德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进一步提高的员工的责任感,使员工明确了工作意义,使员工在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时能够自觉维护整体利益。

二、目前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伦理意识缺失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是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统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都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其伦理行为的选择必然受成本和效益的约束,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的企业只注重盈利,常常为了某种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这在认识上表明了一种缺失,即企业是单纯的“经济人”,其实企业除了是“经济人”,还应是“社会人”。企业的利润性与社会性应是互相包含的,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伦理性,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只注重盈利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满足企业经济的收益,但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企业的伦理缺失,此时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就会破坏以伦理性为基础的正当竞争,最终就会破坏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而没有商业道德的企业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2.企业管理者伦理认识漠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追逐利益的驱使,在加上目前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不够重视。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制定者和行为带头人理应重视企业伦理,当前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了解不多,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伦理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二是企业管理者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三是企业管理者把不道德的行为归因于社会因素;四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并未完全遵循企业伦理。事实证明,企业管理者只有自觉地将企业伦理纳入企业整体建设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才能实现。

3.企业员工伦理观念淡薄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员工的道德状况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作保障,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他们仅仅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手头工作,怠于行使民主权利为企业的发展献技献策,甚至有个别员工为谋取私利故意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使企业在竞争中丧失应有的优势。

三、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1.制定科学的伦理准则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保证

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首先要抓好制度建设,靠规范运作企业。为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致性,需要一定的准则来统一职工的信念。通过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制度约束习惯的养成。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融入到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中,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通过提供一整套企业伦理行为准则,通过一系列形式规范全体员工,使广大员工自觉维护共同的整体利益。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企业道德文化。“重质量、贵诚信”的伦理道德,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和社会造福作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从而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善于把道德教育、社会管理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建立起法律与伦理道德有效联结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

企业要成功,需要管理者倡导、引领,做表率。这就需要其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准。同时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财与物的创造者、支配者是人,而人是受信仰、观念、文化支配的,所以企业管理核心层次是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即企业道德文化。管理者的伦理要素决定着企业的性质和风格。管理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管理者要维护企业的共同伦理价值观念,要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伦理价值观念;另外管理者在开展企业伦理建设中要牢牢把握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这条主线,要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员工,要重视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培育与确立。

3.重视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

对员工的专门教育与培训是促使企业伦理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专门、全面、系统的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伦理的重要意义,企业为何要及如何实施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对员工的要求等等,通过运用优秀的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英雄人物、企业优良传统等对员工开展道德教育、道德评价等活动,把企业道德规范变成职工的内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责任。使“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深深根植于职工心中。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伦理不仅是领导伦理,也需要全员追随,也是群体伦理,为此企业伦理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认知和认真推动。

参考文献:

[1]霍立人:论我国当前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建设.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吴元平:用企业文化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篇5:关于伦理与人生的论文

《伦理学与人生》课程学习心得 雾郦霁溪

爱因斯坦曾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育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然而,在这个高科技横行的急剧变革时代,科技网络产品,不再仅仅是作为我们外在生活的辅助工具而存在,不再仅仅是作为改善我们物质生活的手段而存在。随着人们对高科技产品的追求和依赖,对“有疑问?百度一下就知道”的思想,我们委实已成为现代的科技控,现代网络产品逐渐渗透到人类的思维中,成了代替人类思考的工具,与此同时,我们的思考能力却在逐步退化,反应变得迟钝,价值观陷入混乱和迷茫。最初,选修《伦理学与人生》,并不知道它主要讲什么,更不会把它联想到作为一门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科而存在,只是简单地想它应该是属于哲学一类,那时只是单纯的喜欢哲学作品,喜欢在困惑迷茫时,从所谓哲学的心灵鸡汤里找到一点昭示希望的东西,获得一点信念或者是一丝丝的鼓励,喜欢透过哲人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启示寻找自己人生的动力。虽然,有时难免自欺欺人。也知道,其实真正让自己迷茫的,无非是自己心里的某一道坎,若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看再多哲学道理也没有用,那不过是以前人痛后成功的感悟来我安慰罢了。一直以来,看名人名著,只是单纯的想从哲学里留下那么一段能在自己浮躁时给予自己片刻心安的话,选修《伦理学与人生》亦是如此。我并不曾想能因此走入哲学的世界,只是想在一周的课程学习中,有那么一些时间,让自己沉静下来,没有高科技,不用抱着电脑打什么代码,只是坐在,又不用自己看书,就可以简单的听听别人谈人生,多好!(那时候,简直忘了还要思考)《伦理学与人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在面对人生的困惑和难题时,能够在认知、评价、决策、操作等各种活动中拥有更多的智慧,正好培育学生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啦,这只是课程开拓者、哲学家们的想法,对我而言,这千篇一律的深奥话语,能记住的字眼着实没几个(其实是心里不想记,毕竟说得再好也是别人的,只能做个参考,做出了的才是自己的)。坚持一向的想法,单纯为了借他人的角度和想法稍稍品味下哲学思想。然而,随着课上一个又一个哲学问题的抛出,我不禁有些自嘲:嘿嘿,你真的想太多了!世间十之八九的事情是不会按人的个人意念改变发展方向的。之前总想,伦理学不过就是听听老师讲大道理嘛,何曾想还有那么多讨论环节。而且,哲学问题间似乎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你怎么回答,问题总问不完,一个问题的结束似乎就意味着另一个问题的提出,然而继续探讨下去,你又会发现,之前的问题似乎从未结束,此时回答的问题只是为了更好的解释之前的问题,如此,似是剪不断,理还乱,没完没了。虽然难免浮躁,不知如何是好,但有时却又不禁生起一丝复杂的憋笑,心里暗道:哲学家真“狡猾”,但又不免钦佩,居然能在问中设问,环环相问。伦理课上的问题便是如此:“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看似一个问题,但回答时,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涉及到“目的”一说,它便隐含着“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步步解答,而由人生的目的是幸福,牵涉的“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等也都呼之欲出了。一开始,讨论这些问题,心里却是莫名涌出一丝恐慌。特别是看了杨绛在《走在人生的边上》写得:“我正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灵魂也没有了吗?”的确,那居然是恐慌,是对人生不确定的恐慌。反复问自己,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啊?有的人说是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有的人又说是为了实现理想。我却想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本以为这是个简单轻松的问题,不曾想真有人要你回答时,却不知如何开口。我们自然而然的活着,似乎活着成了理所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为什么活着,也许闲暇时偶尔会有想这种问题的念头,但因不在意,也就没有过于纠结答案,以致产生这只是一个简单问题的错觉。一旦想认真思考了,脑中反而没了想法,一片空白。甚至自嘲:活着当然就是为了活着啊,可终究没逃出一个“活”字。不管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赚很多钱,过上富裕生活,还是为了实现理想,享受荣耀,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幸福,而人生的目的就是幸福:幸福地活着,并帮助更多人活得幸福。如果一个人感受到的幸福多于痛苦和不幸,那么他就会认定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生,是值得过的人生,就是某种相对完整的人生。反之,如果一个人感受到的痛苦和不幸多于幸福,那么他就会认定自己的人生是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在《星星的孩子》中,田惠萍就如此说过自己人生的目的:“我要做的是努力让我们过得好一点,我终身的使命是让他们在我们的世界中有一份安全感。”这无疑是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并将幸福传染给身边的人。然而,幸福的人生,并不是说痛苦和不幸少于幸福那么简单。幸福与快乐、欲望的满足或者利益的获得都是不等同的。幸福是整个生活的整体效果,是生活本身的成就,是人生中永恒的成就,而不是某时某刻的乐趣。而快乐只是由某种具体的需求或欲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感。有的人每一天都追求这刺激,每天看似洒脱开心,但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充实,体会不到人生的幸福。因为他们只是把一时的欲望满足和那一时刻的在刺激中的快感当做了幸福。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快感是是消费性的,每次快乐都一次性消费而不能积累,快乐总是会过去。这样的流失无疑使人绝望。约撒尼尔.布兰登曾说:“快乐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深层次的心理需要”,而幸福是一种哲学概念,它包括幸福的获得方式、途径和条件。尽管快乐是人生所必须的,但是幸福才是对人生具有决定性的。只有真正幸福的人生才是永恒而有意义的。当然,我们都知道“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的道理,要获得幸福的人生并不是说一说就得到了。人要获得幸福,一是拥有生命,二是拥有自由。

人要获得幸福,就得保证自己先活着,如果没有了生命,就没有幸福可言。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田惠萍在面对儿子智障的绝望中,曾不止一次想结束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甚至写下了:“如果活着意味着尊严被践踏,那结束生命就是人道”如此决绝的话,但最终对生命的尊重战胜了他内心蜚语带来的软弱,她说:“我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无权结束他人的生命”,最终,“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好一点”就成了她幸福生活的目标。要获得幸福,还得保证自己有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自由。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自由和存在是各种价值的前提。如果人本来就没有自由,人的活动只能盲目遵循自然规律和各种行为规范,就没有了探讨幸福生活的任何机会。所以,追求人生的幸福,就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并且拥有人生的自由。人活在是为了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手段,走向那条路,都要记得,不断探索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优良品质、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追求美德和善行。

篇6:人生伦理感悟的音乐

睁开双眼醒来写着我的日记

DAY one

还是老样子不停奔跑on my way son

日子虽然过得无趣

每个人都想找点fun

shawty都想给我点烟不如来个点赞

希望A-Mac music可以偷渡到美国去

最大的梦想可以被签到MMG

hah PLZ believe me

不如扔掉你的燕京跟我干杯Hennessy

停让我回到中文

从左到右放松别说那么狠

介绍一下我的瓷凯萨aka beat

博士每天钻研八个小时从不停止

也许追寻HipHop的道路会很孤独

有些朋友掉队我也只能带上祝福

尊重每一个朋友选择的路

当他们摔倒的时候别忘了伸手扶

用心感悟人生让生活充满着激情

振作起来充满期待

用爱的光芒照亮未来

珍惜爱爱到老抓住爱为爱祈祷

放松心情快乐最重要

飞上梦想天空为自己骄傲

用心爱你爱的她从陌生到成家

去创造幻想中美丽的神话

温暖的阳光美丽的花

从发芽到长大从善良到可怕

不一样的表达从情话到谎话

冷漠的回答又歇斯底里挣扎

人心瞬间的变化爱于恨的交叉

别把感情拿来当做游戏玩耍

恶棍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

有时太善良也会被人当做傻X

太多废话做人做的真的太差

自己都尴尬别责怪你爸妈

我们要用真诚的心感动你我他

上帝在计划大地也被净化

国家变强大要团结别互骂ONE LOVE

追梦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

用心感悟人生让生活充满着激情

振作起来充满期待

用爱的光芒照亮未来

珍惜爱爱到老抓住爱

为爱祈祷放松心情快乐最重要

飞上梦想天空为自己骄傲

人生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每个人都要学会经得起承受

迷失迷失方向往左还是往右

擦亮擦亮双眼看清是人是兽

充满充满能量握紧你的拳

伸开伸开双臂一飞一飞冲天

退缩还是勇敢勇敢向前

坚持坚持你始终的信念信念

用心感悟人生让生活充满着激情

振作起来充满期待

用爱的光芒照亮未来

珍惜爱爱到老抓住爱为爱祈祷

放松心情快乐最重要

飞上梦想天空为自己骄傲

上一篇:国庆节假期广告语下一篇:中国电信宣传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