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2024-06-13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精选9篇)

篇1: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问的越多,启发的越深,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所谓“热热闹闹的花瓶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来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及时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一堂课弄得支离破碎,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呢?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首先,设计的提问要有让学生参与思考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提问淡然处之。

其次,设计的提问,难度不能太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重难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拟出提问的提纲,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在提问中,要投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的提问方式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提问方式。

l.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

“兴趣自疑问和惊奇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应十

分重视自觉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2.指点迷津,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

教师在指引学生攀登知识的台阶时,学生遇到困惑是经常的,要及时解开“扣子”,越过思维障碍,需要教师按照程序引导点拨,使学生疑云消散,茅塞顿开,以期达到“自致其知”。

3.按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逻辑层次的层层递问。

每一门学科均有其确切的内容、固定的含义和严格的界限。它的科学性要求在论证它时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合理的论述和透彻地说明。采用什么方式就学生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这就要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若干问题讲解是必要的。教师为此要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揭示出知识的理解过程,并在问与答的间隙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其科学的思维能力。

4.垫基辅路,思维转换的曲问。

课堂提问并不都宜由教师发问求答或让学生只是简单地作答“是”与“不是”的“一声雷”的做法,有时还需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掌握知识的目的。

5.催人向上,激发意向的激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要求教师要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不断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处于言不及就、欲言不能、欲罢不忍的情况下,教师若能以期待的目光,积极健康的鼓励性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情的激荡,对点燃追求知识的热望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这种向上奋进的精神一旦成为学生的快感体验,必将成为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巨大动力。

6.只问不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科学并不是保证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和知识答案都交给学生,应提出问题叫学生保持学习的“持续动机”,去感知教材,概括知识和规律,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收到“教是为了不教”之效。

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和“加油站”,但不能满堂问,要善问,即问在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上。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问,更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提出的疑问要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繁难。太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太繁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引不起学习的兴趣;二是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如果问题不是学生深切感受的,教师提了出来,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使提问达到“导学”的目的,那就必须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进行足够的酝酿,必须使学生真正感到有问题,而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才向学生提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课堂提问技巧的实施措施

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不是一种形式。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理解课堂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愉悦、激动、兴奋的情绪中品味的体验知识的深刻内涵和无穷的奥妙。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被广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比较高的智力技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这一技巧,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的:

(一)问语要精当

首先,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使学生听后能明确提问的要求,迅速投入思维活动。语言模糊冗长的提问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进入问题情境。其次,要指明提问的对象,是要求集体回答还是指名回答,防止出现各说各的乱哄哄的现象。三是提问的内容和语调要具有启发性、鼓励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宽松情境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开放状态。四是尽量避免一次提问多个问题。多个问题同时提问,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以免学生出现“答前”“忘后”或“答后”“忘前”的现象。

(二)提问要深浅适度

课堂提问必须深浅适度,教师对学生估计不足而提出过深的问题,则应随机给予必要提示,以一些辅助性提问架设语言“跳板”,帮助学生起跳。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有层次,有坡度,有深度.提问要难易适度,面问大多数学生,还要兼顾“后进生”。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提问要做答后评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正确,教师应及时表扬给予鼓励,这样就会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非所问时,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使学生易于接受。

(四)提问要有侧重性

课堂提问既要注意问题的整体性,也要有侧重点。但课堂提问不能把教材内容摘得支离破碎,要注意它的整体结构。课堂提问必须用明确具体的语言加以表述,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还要善于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始终围绕中心,提出一连半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五)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多向的,经常性的,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在其教学活动中竭力鼓励学生提问题,他认为:“谁提问,谁就在思考,谁提问,谁就在形成个性”。学生无问题要问并非好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多提一些自问自答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他们自己所提的问题,必要时还要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表述、深度等作必要的处理。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总想到要问些什么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问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课堂容量、教材内容等因素,往往忽视了学生提问,甚至限制了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外,更要重视学生提出疑问也是重要的一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因此,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问题的学习精神。

课堂教学的提问可以助燃学生的思维之火,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师生在信息双向交流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因素。

总之,要想使提问得心应手,教师就必须下一番苦功,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备课,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课堂结构优化,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2: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优化设计提问内容,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使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水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2.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避免无休止地提问,那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会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4.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预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功课任务,然后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发问,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运用较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这种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6.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篇3: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课堂提问用语的科学性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准确、清楚, 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 严谨规范, 富有逻辑性。如教学“种子的结构”一课, 在引导学生观察花生和玉米的种子有几个部分组成时, 结果学生回答五花八门, 若从诱导学生综合思维来看,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单子叶植物种子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异同。由于教师提问的语言不严谨, 指向不明, 使问题模棱两可, 缺乏科学性,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了解胚的组成, 又使学生混淆两类植物种子的结构, 无法落实知识目标。其实, 只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 目的再明确些, 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花生和玉米的种子结构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通过对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 你认为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相同?”……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多练习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做到提问的用语具有科学性, 并注意语义的清晰明确, 避免歧义。

二、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为课堂教学服务, 要针对生物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而设, 不能随心所欲, 漫无边际。如有教师在讲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中问道:“为保证营养的吸收, 是不是尽量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吸收好的人是不是容易发胖?”……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释不恰当的问题, 往往还不能自圆其说。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常常造成不良后果, 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 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需要围绕教学任务进行层层设计。如教学“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 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话梅时, 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 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 (是语言) 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 (是抽象刺激) 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 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有关? (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 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在师生互动交流中顺利地解决了, 既使学生获得新知, 又进行了思维的训练,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诱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 达到启迪智慧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先天性行为”时, 教师可提问:“动物越高等, 先天性行为越复杂,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教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并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与时间, 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还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能够把知识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如讲授“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 学生不能全部概括鸟适于飞行的各种特点时,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飞机的形状是根据鸟的什么特征发明的?”“我们有时在上学的路上会不幸地被鸟粪落在身上, 这种现象对鸟的飞行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给人装上两个大翅膀人还是无法飞起来?”……这样学生便能很快从鸟的外形、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得出相应的答案。因此,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巧妙而富有启发性。这样,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 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四、课堂提问的适度性

我们反对“满堂灌”, 但也不赞成“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 问得有价值,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同时, 教师要避免走入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越多越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有教师一节课设计了一百多个问题, 其实这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相违背的。因为一堂课中问题提得太多, 知识密度过大, 会造成学生思维负荷过重, 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有些没能给出答案, 有些学生回答不出的只能教师自己解答, 导致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虽然学生学了很多, 但什么都没有记住。因此, 教学中的问题要精练高效, 知识的授予和能力的训练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 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问题过于容易, 学生不加思考便能回答出来, 思维得不到发展;问题过于繁难, 明显超过学生的能力水平, 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总之, 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 我们生物教师应积极探索提问的艺术, 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而服务。

篇4: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抓住时机;方法灵活;难易分明;主次明确;问者越问越活;答者越答越欢

一、设置新颖且带质疑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他们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问的方式,改变提问模式,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颖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例如:在讲《颐和园》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是中华的骄傲,桂林山水甲天下,香格里拉美在于让人陶醉,桂林美在山水,长城美在于它是中华的灵魂,那么颐和园又有什么特点呢?它的美又体现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颐和园》之后,请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这样的课前设疑导入,不但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深入钻研教材,抓住问题的突破口,才能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矛盾”(问题)时,也就达到了一次思维训练,从而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解决自然也提供了帮助。如在上《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文中,导入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为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不是比寸长吗?是怎么回事呢?这不是矛盾了吗?这一连窜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含义时,也就是已经掌握了课文的情感。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且难于理解的课文却能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这就是语文课堂的教学提问技巧,不管是哪篇课文,难易程度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让课文死变活、难变易。我在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也很注意提问的技巧。导入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认识周恩来吗?周恩来给我们中国作了什么贡献?谁能谈谈自己对周恩来的看法。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进一步了解伟大的总理周恩来的事迹,不但给课文的学习铺畅道路,而且还进行了一次爱国教育。之所谓课堂的“一箭多雕”啊。这样的多交流、多提问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甚至融入课文的情境中。反之就会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违背了现代语文课堂的基本理念,造成课堂死气沉沉。

三、提问要隐直显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若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显得单调无味且启发性不强,长期如此,会让学生感到沉闷,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提问模式,把问题从“直问”转换成“曲问”、“活问”,这既能使学生感到新鲜,又能迫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跃一跃”才能回答上。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引导学生理解李博士运骨髓途中的艰辛和台湾青年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余震中为何他们不去空旷的地方?为何台湾青年不先去找她的家人?为什么他要捐献骨髓给不认识的大陆青年小钱?他是不是一个没有家庭之爱的不孝子呢?经过一系列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海峡两岸骨肉深情及中华民族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又如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如果让学生分析不知道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可以这样问:“作者认为何不能观察到庐山的真面目,是不是他没有观赏价值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就往下继续问:那么我们怎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呢?请结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提问加讨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很大的帮助。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提问与讨论并存,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培养,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转难为易,转大为小

语文课堂灵活多变,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整体连贯,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行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理请思路,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教学营养,才能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广大的农村教学中,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学生的理解能力,把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 容易且乐于接受,《狼牙山五壮士》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五壮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勇敢”;然后再问: 他“勇敢”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引诱敌人上山”、“用石头和敌人战斗”、“跳下悬崖”、;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和敌人死战到底的爱国情怀”。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就是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盲人摸象”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搭石》f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乡亲们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 ,让学生想得“深” ,想得“广” ,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物理的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1999年(己卯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2012年6月第8次印刷.

[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2012年6月第8次印刷.

[4]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2012年6月第8次印刷.

[5]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2012年6月第8次印刷.

[6]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2012年6月第8次印刷.

[7]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2012年6月第8次印刷.

[8]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2012年6月第8次印刷.

篇5: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摘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提问,如何设问这非常关键。很多时候我们提问时问题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而要设置铺垫。一个好的问题提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提问;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要提问。但在教学和听课中,我发现有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能会目瞪口呆,一时回答不上来。这不一定是学生笨,有时可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思维跨度较大、关联性不强,学生当然就回答不上来。就好比上楼梯,如果楼梯都找不到或者楼梯台阶太高了,又怎么上去呢?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思维的连贯性。就好像上楼梯一样,要注意引导、设置好台阶、铺垫,有意识培养学生动脑、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1、由简到难,步步深入

对于教学内容比较难的部分,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由简到难,步步深入。例如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二分二至这部分内容,规律讲完、学生掌握后如果问这样一个问题: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大部分一时也很难回答得出。但如果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步步深入:

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这样由简到难,就好比楼梯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2、直观教学,化难为易

地理事物具有抽象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增加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直观教学优势,突出地理教学特色。直观教学素材既可以是静态的,如教材中或自己收集的各种地理图表;也可以是动态的,如各种动画、视频材料等。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提问时配上相应的直观教学素材,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时,我就利用Flash制作了很多动画,如地球公转、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通过这些动画,把原来很难理解和想象的问题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

3、以诗激趣,引导思维

很多地理事物和想象都可以和诗歌相联系。

如果我们设问时把诗歌引入课堂教学中无疑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添砖加瓦,增加不少情趣,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入地理问题中的诗歌很多,如关于季风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锋面与天气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于水循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提问中适时引入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摆事实,明道理

有些地理事实或结论很简单,只要摆出事实和依据,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结论。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反而显得多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提出问题、摆出事实,让事实来说话就可以了。比如在讲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二点”资源短缺“时,我们就可以首先提问:我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请大家看下面一组数据:每取得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石油kg):中国187、印度132、埃及105、加拿大50、美国35、德国18、日本13。学生一看就可以得出”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相对短缺“的结论;在讲水污染时,我们可以例举下面一段顺口溜:60年代饮水淘米,70年代浇田洗衣,80年代臭气扑鼻,90年代鱼虾绝迹。因此,对有些问题提出后,我们如果摆出了事实,学生回答时就会有思维的方向,可以一目了然得出问题的答案。

5、讲故事,引人入胜

有许多地理问题在引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历史上的小故事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大气的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时,我们可以用三国时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引入;讲到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密度流时,可以用二战时著名的”狼群战术“引入……。往往在上课时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一讲,立刻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们如果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一下就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角色扮演,实践出真知

篇6: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尤贤文

邮编:641300电话:1530838057

3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课堂上的提问,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倡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设计往往会激活一池水,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缜密有趣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通往知识长廊的大门。问题设计的能力对一名历史教师而言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下面,结合我长期从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历史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使设计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应遵循一下四个原则:

1、启发性原则。即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含有一定的思维量,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这是历史课堂提问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提问要有新意,尽量摒弃那些平庸、刻板的提问,但又不能削弱双基,而是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兴趣性原则。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能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提问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有情趣和吸引力,是否能使学生愉快的接收教育。历史课堂提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刻意求新,平中出奇,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并体会到积极思维的快乐。

3、可接受原则。即历史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要深浅适度,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设问要针对优、差学生及一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循序渐进原则。即要求历史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历史提问一般可分为识记、理解、推理和评价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各具功能,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高低,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善教者,必善问。认真设计科学合理的历史课堂提问,注重提问的技巧,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提问的主要技巧有: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 1

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例如: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英国殖民者)大家还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吗?(英国封建阶级)你认为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呢?(封建主阶级)。接着教师说:联系方才的回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两篇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题没有?一个同学又提出,既然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阶级,为什么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却是英国资产阶级呢?这样把问题又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2、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

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提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讲授中还可适当插问:“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问题,结束时可提问:“通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

又如讲到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去”还是“不去”?学生说不该去的列举一大堆理由:“蒋介石背信弃义、两面三刀,西安事变后扣押

2张学良、杨虎城,说明这个伪君子是任何卑劣的行为都会干的,毛主席不能去。”“抗战胜利,蒋介石疯狂抢夺胜利成果,积极部署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磨刀霍霍,哪有丝毫诚意谋求和平?”说该“去”的学生也列举了许多理由:学生讲了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关键时刻,中间势力对蒋抱有幻想,“去”有利于揭露敌人,谈判也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斗争。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为了更好地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进行谈判。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学生不仅对重庆谈判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对毛泽东的伟大革命精神体会更深。

3、阶梯式提问

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阶梯”的问题组,让学生登上我们的“阶梯”去寻根究底,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①按同一历史事件内部联系设计提问“阶梯”。

比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可以作如下启发:

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这体现了什么社会发展规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所以它是决定战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这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战争必然发生,早晚都要发生。

那么,谁能预见战争将在什么时期发生呢?——引导学生分析大约将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这一时期,北美人民反英斗争不断高涨,表明战争的时机成熟了。

如果再精确些,战争到底会在哪一个时间发生?——启发学生:将在1773年12月之后不久。因为这时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使战争一触即发。实践表明,通过以上问题的程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一是如何寻找根本原因——战争必然发生。二是何时发生要看时机何时成熟。三是战争最后只需要一根导火线。同时,也向学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一问题,还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②从不同历史事件的联系设计提问“阶梯”。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首先让学生考虑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后又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再深一层,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再进一步,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最后加一问: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对同一史实,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方思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了解”进入“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如,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

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3学生回答:对日本是“绝对不抵抗”,对中共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军事围剿。原因是他认为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共的存在。

二是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事变后,他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对蒋态度变化的原因有所认识:先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恢复自由,以图东山再起。

三是“七·七”事变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准备抗战。教师启发说,所以如此,是因为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蒋若不树抗战之帜,必被痛斥为民族败类。但日本的火力距南京尚远,故而“准备抗战”。

四是“八·一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教师启发说:事变后,经中共的极力争取,于1937年9月蒋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亲任总司令立即对日作战。因为他统治的中心南京受威胁,故而立即抗战。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①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②迫于英、美的压力,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③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④中共以大局为重,不计前仇,极力争取。

最后教师点拨:蒋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很好的培养。

4、比较式提问。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又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培养比较能力是为了达到深化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①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对这一问题,学生觉得很难把握和理解。教师在讲授时,把疑点放在“继续和扩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提示学生从原因、列强、规模、时间、后果等方面同第一次战争比较,这样学生容易找到答案:一是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而发动的。(第一次战争是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二是侵华的列强:英、法是主谋,美俄是帮凶。(第一次战争只有英国)三是时间: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长达四年。(第一次: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共二年零二个月)四是规模:第二次战争列强投放的兵力比第一次战争多得多,最多时达二万五千余人。战线从广州到北京。(第一次从广州到天津)五是结果:第二次战争,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订立中俄《瑷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接着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一次:清朝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基础知识,对“继续和扩大”的含义有了更深地体会,而且使比较思维得到了训练。

②如讲到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时,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一是

4为什么“东史郎案”在日本一再败诉?二是为什么日本右翼势力活动如此猖撅?三是同样是法西斯国家,德日为什么战后认罪态度如此迥异?这对我们有什么警示?引导学生们从历史的根源、现实的背景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认识:美国当初“为小利于眼前”,导致“遗大祸于来日”;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值得警惕,大战悲剧决不能重演;我国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等。

5、迂回式提问。

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提问方式稍作变通,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效果可能更好: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什么?”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迂回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有利于其思维顺利越过障碍,更好地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一节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三、运用提问技能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提问不仅仅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在于使学生通过开动脑筋思考,联系已有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心理状态、思想趋向、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材和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但不论何种方式,都要做到问题的难易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即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高于学生的水平。

美国学者阿特金森在1958年的一项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即当题目的难度系数为50%时,多数学生对题目最感兴趣。一般地讲,一个问题全班有半数学生经过思索后能够回答出来,其适度性可被接受。要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并在课堂教学中敏锐观察、准确判断、及时调控。

2.精心安排,选择时机

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什么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呢?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提问应使学生处于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

(2)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没有答案;

(3)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自信心。这几种心理状态正是处于“愤”与“悱”的境地,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3.频率数量,周密设计

对课堂教学提问的频率、数量要周密计划。一节课提问多少次合适,没有统一规定,一般视实际需要而定。教学过程中教师突然想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盲目随意会产生负作用。

根据经验,教学的起始、中间与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在这些环节中间提问相对较少。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机械套用。

4.鼓励学生,教会学生发问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关心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的型号、炮口直径、各国死亡人数;秦始皇严刑酷法中的12种死刑除车裂、腰斩外的其他刑法的种类、名称;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如杀了一个诸侯,军功和杀普通的士兵一样吗?„„之类问题。尽管出于个人喜好就事论事,但有的已表现出独创的色彩,教师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风,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避免强迫依从、嘲笑讽刺的“家长作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深,教师在备课时并无准备,不可盲目作答。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再宣布正确答案。对脱离教材甚远的问题,可在课余讲给提出问题的学生。对于提出离奇古怪问题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责怪,有时一些看似怪异新奇的问题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篇7:浅谈英语教学的提问技巧论文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起到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而教师的课堂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堂提问;英语教学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互动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具有指明方向、承上启下、诱发思维、转变气氛的作用,通过提问能够表达教师的教学要求,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原因,让学生有更多的激情和兴趣去探索,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经过准备而是随心所欲地提问很可能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应积极准备,认真思考合适的问题点,在授课中注重提问的技巧和方式,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当前英语课堂提问存在问题

1.形式主义。由于英语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起步较晚,几乎没有与此相关的经验。教师在提问问题的设计上容易出现较多问题。例如,提问问题深度较浅,无法给学生带来思考与想象,如:whitiswrongwithyou?这种提问只是记忆性知识的问答,无法确认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以及疑难点在哪里,导致教学失真。2.课堂提问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英语教学的问题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目的和学生的水平等因素为依据;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深度导致学生不思考,容易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或者提问问题过于复杂,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问技巧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学夏璐君或学生还没学习到的内容,这或许会激发一部分学生课下预习的热情。对于知识储备量不足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受挫感,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挫。一般而言,英语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深层挖掘潜力的程度把握,如没有疑问型、思考型的问题“Why?”“Howdoyouthinkaboutit?”甚至有些提问只想让学生回答出老师认为的正确答案,不认同其他创造性答案,否认求异思维,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积极学习性很不利。3.提问形式单一。当前我国多数教师的关注度往往在成绩优异的学生群体,而常常忽略了中下等学生。这极易打击中下游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中下游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并持续积累,久而久之他们与成绩优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中的挫败感增多,进而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学习的.负面情绪。

二、英语教学的提问的几点策略

1.首先把握好提问的整体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水平,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重点积极备课,准备合适的问题,把握问题的整体构成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承接性。通过提问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突破途径,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当教师讲授到一个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举例的方式形成基本认知,继而让学生类举相似例子,通过联想与思考加深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2.把握提问问题灵活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授课伊始的提问至关重要,应做到创设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层求知欲,使学生主动进行深层思考。课堂中的提问则主要讲述知识疑、难、重点,此时应加强师生互动,保持较好课堂气氛,避免因内容枯燥导致学生走神、犯困。这也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把握得当可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是课堂末的提问,此时的提问可适当增加难度,激发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课下时间较充足,学生可自由发挥,此时提问也应注意为下节课做准备,起到预习铺垫的作用。3.把握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问题点,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这需要教师提问时有针对性,适当多向学习成绩较差的人提问,由易到难,从而提高他的成就感,并慢慢追赶差距,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问题应适当提高难度、深度,做到精兵精炼。同时提问时注意尽量避免有规律,并先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并形成理顺答案,然后点名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提问环节保持适度紧张感,促进学习。

三、结束语

篇8: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更多地采取情境化、问题式的方式, 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开展。”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能充分体现数学教师的语言技能, 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网络信息检索、分析归纳等方法, 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数学课堂中提问技巧的现状和归纳其主要特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巧妙的提问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 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课堂上设置巧妙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可以让学生主动进入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一旦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就会促使他们想办法弄清问题,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就要及时得到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反馈信息。课堂提问是教师取得反馈信息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课堂提问,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 并及时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调整, 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策略

合理巧妙的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而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过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1.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提问。教材的每一章节, 都有其重难点。针对教材中的重点之处设计问题, 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 加深学生对重点之处的理解。针对教材的难点之处设计问题, 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学生对新知识掌握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2.依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提问。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已学的旧知识是要学的新知识的基础, 而要学的新知识是所学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问题, 促使学生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既能“温故”, 又能“知新”。

3.抓住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设计提问。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要学的新知识在理解上往往存在着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又常常影响学生的正确思维, 即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教师应针对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设计恰当合理的问题, 引导学生走出困惑,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提问

1.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 了解学生的思维程度。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 要上好一节课, 教师首先要备好课。而设计有效的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要求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 了解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弄清学生的思维程度, 熟悉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这样在设计问题时才能确定用什么样的语言、设计何种层次的问题, 才能针对学生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有的放矢。

2.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引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与要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 并把学生的思维一起带入新的问题情境中来。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3.提问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理解水平有限, 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问, 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学习中的重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铺垫性、辅助性、探究性的提问, 层层递进, 步步探究,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有层次性和有针对性的提问,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纵深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摘要:提问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艺术, 也是一个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的综合性过程。提问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中, 能否创设有效的提问, 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关键词:提问的意义,策略,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光虎, 刘家林.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 2000 (7) .

篇9: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针对重点、难点和关键提问

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否则将严重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以及问题的解决。因此,针对重点、难点及关键内容提问,使学生对它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学生易疏忽之处提问

有些知识也许是初学而未习惯,也许是因“偏”或“小”易被忽视,这些地方一经提问,则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因而避免了错误。

如括号前是负号,去括号或添括号时,往往忘记将括号内的各项变号;解方程或解不等式时,移项也往往忘记变号。因此,在这些“细微”之处我常常反复地提问学生要不要变号,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既减少了有关方面的错误,又培养成了学生严谨的学风。

三、针对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含糊不清、似懂非懂的地方提问

有些概念、定义、法则、定理等,表面上看来学生已理解掌握,甚至能只字不差地背诵,但实际上未能真正理解其实质、掌握其要领。

例如:“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句话大部分学生都能流畅地背诵,表面上看来也很易理解,但在实际计算中,不少学生易出错。针对这些现象,在复习绝对值一节时,我这样提问;若|a|=-a,则a是什么数?与式子如何表示?这时-|a|等于多少?|-a|等于多少?通过提问并分析,学生以前的模糊现象得到澄清,对绝对值的理解深刻多了。

四、针对思维定势提问

受思维定势影响,有些地方学生易入“歧途”经适当提问,能使他们引起注意,头脑清醒,明确方向,“迷途知返”。

五、针对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主要包括针对新课所必须的知识复习提问和课堂小结提问。

1.针对新课所必须的知识复习提问。数学课各章节知识间联系密切,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适当的提问一些新课必备的基础知识,温故、知新,使教学目标顺利达到,两全其美。

如:教学整式的加减一节时,新课前,我先提问去括号法则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有了这两方面知识做基础,新课的教学目标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就能顺利地完成,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堂小结复习提问。对于以基本概念、定理、原理、法则、思想方法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小结,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归纳、总结,动脑动口,印象尤深。分式的第一节课时,我用提问的方式这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分式方程的概念和方程的解法,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分式方程?你能把代数方程的知识系统归纳出来吗?(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为什么要验根?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对本节课知识要点更明确了,对内容的记忆也更深刻了。

六、问而不答,制造悬念

有些问题,明知学生未能回答,而教师却故意提问,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产生注意和兴趣,希望弄个水落石出,不由自主、全神贯注地往下听,或课后认真复习、预习。这种提问,往往用于新课启始或教学过渡。例如,在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我问:同学们以前学过一元一次方程是否总有解?学生圆满回答后,我接着又问:那么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是否总有解?学生个个目不转睛地沉思着。稍停,我颇有趣味地说:要知答案如何,请认真往下听。这样,他们个个急于知道答案,都聚精会神地听下去。

上一篇:领导干部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上的发言下一篇:在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