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的读书心得

2024-06-19

体育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9篇)

篇1:体育教师的读书心得

20__-20__学年度工作按着制定的工作计划,本着 务实、努力、求新 的工作思想,本人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全年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工作总结。

自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平时,我认真学习了__大精神,仔细体会 科学发展观渗透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学习教育战线中先进人物的事迹,时刻鞭策激励自己。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努力教好每一堂课,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我能够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

二、深钻教材,认真教学,圆满完成任务。

体育课教、学、练三者之间的统一。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导水平的体现。只有教师正确而巧妙的引导,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引导 作用,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教学最佳效果。

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三、发挥特长,刻苦训练,协助办好运动会。

我是田径运动员出身,训练田径是我的特长之一。学校运动会主要以田径项目为主,运动会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训练。在训练中,我给予了诚挚的爱生之心,端正了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工作方法。

以上是我一学年工作的小结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勇攀教育事业的高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体育教师体会

篇2:体育教师的读书心得

《与体育教师谈心》这书名是吸引我的地方,想想工作这几年似乎都只是自己在埋头瞎干,成长与否自己也不太清楚,改变的方向是否正确也不确定,感觉自己是得找个人好好的谈谈心了,遇到这本书也是一个巧合,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这本书特别适合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实验区体育教师自己积累的经验,是发生在第一线教师身边的事情,是新课程改革中生动的故事。

书中提到师生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我感触较深的一点,时代在发展,我们在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也在发展,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观念去理解去传授我们现在的学生显然是不够的。现在的学生无论是成长环境还是家庭情况都跟以往大不一样了,及时的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对当代教师的要求。师生的教育观不再只是“最好的”才是最好的,“好”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其中参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参与状态反映出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提升到心理健康层面。作为体育老师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另一点感触较深的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德育渗透,面对一些还未定性的小学阶层孩子,作为老师我们的给予很重要,给予孩子正确而有需要的道德渗透是我们的义务是我们师德的另一种体现。教师的行为时刻再影响着身边的孩子,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体育教学中设计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获取成功提高信心,也要有挑战的胆量提升勇气。利用教学相处中产生的问题作为教育契机,给予孩子正确的德育指引。

篇3:培养学生读书:教师的使命

纵观世界各国, 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 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 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在犹太民族, 小孩稍微懂事时, 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 让孩子去吻, 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 我们知道, 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

一个爱读书的国家, 必定是日新月异的国家;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必定是一个坚韧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国人, 才能将龙的血脉传承!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 徜徉书海, 与书为伴, 以书会友。有了深厚的知识、广博的学问, 教学才会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其次要对学生涵养熏陶, 让每一个学生也成为———读书人。

语文教师要在讲课文之余补充一些资料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要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要开展读书交流、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书籍, 让学生的课余生活离不开书籍。

篇4:读书:教师成长的基石

读书,让文化底蕴“内存”丰厚。但凡有一定成就的优秀教师、教育家,都与爱好读书分不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是与他酷爱读书、不断累积知识分不开的。鲁迅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教师如果不加强阅读,不及时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某些领域也许就比不过视野开阔的学生,就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闲暇之余,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科普知识;不管是古典名著,还是国外经典,我们都要广泛阅读,广撷博采。这样,我们的文化底蕴就会逐渐丰厚起来,思维就会更加开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读书,让教育理论知识“内存”升级。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备好、上好一节课,光靠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死啃书本”、“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也是不适应当今的课程改革的,那种固步自封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只能使教学穷途末路,带领学生走进“死胡同”。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让我颇有感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教师作为学生引领者,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去教育和管理学生,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才会处处闪烁理性的光芒,也才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要多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专业刊物,如:《叶圣陶教育文集》、《杜威教育名篇》、《初任教师手册》、《给教师的建议》等。通过学习前人的先进经验,汲取前辈的思想精髓,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洗脑”,使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内存”逐步升级。

要让自己的教育技能不断提高,除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外,还要善于从他人身上获取间接经验。有道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 这种间接经验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要多读名师名家教育教学专著,纳众家之长,厚积薄发,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譬如,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享受到“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读《王崧舟语感教学法》、《诗意语文》,体味王菘舟“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语文教学风格;读《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感受窦桂梅语文的“激情与思想”等。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石,读书能让教师的“内存”增容、升级,只要静下心来,博览群书,吸纳先进文化的精髓,潜心学习前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继承与创新并重,其文化素养、教育理论水平、教育技能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也才会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篇5:小学体育教师读书心得

读完《建设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这本书,我只是以一名普通的教师身份,根据平时的实践和思考写出来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在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其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重点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当前,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因素,如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如自我发展需要、教学反思能力等。其中,教师自身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才能完成。教育学者杜威这样说过:“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反思,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反思性的学术实践,通过反思实践来改进教学,做‘反思型实践者’”。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反思是个体成熟之标志。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首先,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等。教师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对体育教学的系统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并使反思伴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其次,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第三,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第四,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因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审视那些教学中的直觉判断,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要想成为一名批判反思型体育教师,就意味着要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把个人的教学活动、集体的经历以及正规的理论、研究视为同样重要的因素,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只有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到持续地发展。为成为一名具有批判反思的体育教师努力!

“教”得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决于在“教”的过程中能否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否体现人的创造性!要创造就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改变。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创造宽松的语言教学氛围,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学生能改变,他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付出的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使我们感受着加倍的绵延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应该教给学生的自由。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生成不能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零碎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整理问题,提高提问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问题的输理和提炼,以少量的关键问题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手段,突出主要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天天进学校入课堂,天天面对学生。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中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活的可爱,知识有意义,学习有价值,从而对生命充满渴望,对知识充满渴求。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有序,人际环境充满关怀。

理想中的体育课堂,跟随新课标是对以往课程进行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全盘否定。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非强调要淡化竞技运动,反对体育教学的竞技化倾向,与学好运动技能是不矛盾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想尽办法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练习形式,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学习动作就是一个不错的增强教材趣味性的策略,曾看到过一篇一年级的“前滚翻”课的教学案例,任课教师通过两个游戏“看天”(低着头看天)和“看谁坐得快”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觉、兴趣盎然中学会了前滚翻。同时,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活泼,也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哪个小朋友们能保护好它,跟它成为最好的朋友”与“不能坐在球上、不能随便乱拍”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上好“球类”的第一课,前者更能激发孩子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

理想课堂要有老师的精心备课,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看都是接近完美的。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经常出现的,我觉得理想课堂应该作为教师的一个终生追求的目标存在,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否理想,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只要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就是理想的。

篇6:体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教

“为什么教”,是一切问题的核心,这也是体育学科的必要性和价值的问题,书中对这个问题用一个假设来讲述,即如果有一天体育课消失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我认为学生自然形成的体育能力与我们有计划地培养的体育能力是有差距的。他们可能会锻炼但不科学,能打球但不知如何为打球,不知如何有效地与人友好相处。我们的体育教学应是指向培养学生具有锻炼身体和体育娱乐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的目标

书中讲述,教学目标要注重学段目标上有所突破。学段目标是有特点的,第一,应该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不同学段的目标有其各自特性,也各有其侧重点。第二,有的目标只在一个学段出现,有的目标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不同学段指明其实现的不同程度。所以低年龄段,主要是体育兴趣培养问题。另外,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姿态,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如做一个侧平举时对时空概念的建立等;学习体育保健常识,初步建立卫生安全的观念;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通过体育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团结协作精神及创新、竞争意识。

三、教材选择内容的依据

选择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目标的需要,要从目标引发到教学内容选择上,这是很有好处的和符合逻辑的。首先是目标设计得合适不合适,再考虑教材内容体系哪些内容选得多,哪些选得少,以及难易程度,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我认为,体育教材的选择就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健身性;二是文化性;三是娱乐性;四是典型性;五是基础性;六是民族性;七是时代性。

四、教学方法

书中讲述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我国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如下一些特色:以理施教与以情导教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严密的课堂组织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相结合、集中指导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篇7:体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要想成为一名批判反思型体育教师,就意味着要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把个人的教学活动、集体的经历以及正规的理论、研究视为同样重要的因素,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只有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到持续地发展。为成为一名具有批判反思的体育教师努力!

“教”得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决于在“教”的过程中能否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否体现人的创造性!要创造就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改变。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创造宽松的语言教学氛围,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学生能改变,他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付出的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使我们感受着加倍的绵延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应该教给学生的自由。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生成不能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零碎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整理问题,提高提问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问题的输理和提炼,以少量的关键问题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手段,突出主要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天天进学校入课堂,天天面对学生。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中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活的可爱,知识有意义,学习有价值,从而对生命充满渴望,对知识充满渴求。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有序,人际环境充满关怀。

理想中的体育课堂,跟随新课标是对以往课程进行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全盘否定。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非强调要淡化竞技运动,反对体育教学的竞技化倾向,与学好运动技能是不矛盾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想尽办法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练习形式,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学习动作就是一个不错的增强教材趣味性的策略,曾看到过一篇一年级的“前滚翻”课的教学案例,任课教师通过两个游戏“看天”(低着头看天)和“看谁坐得快”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觉、兴趣盎然中学会了前滚翻。同时,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活泼,也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哪个小朋友们能保护好它,跟它成为最好的朋友”与“不能坐在球上、不能随便乱拍”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上好“球类”的第一课,前者更能激发孩子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

理想课堂要有老师的精心备课,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看都是接近完美的。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经常出现的,我觉得理想课堂应该作为教师的一个终生追求的目标存在,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否理想,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只要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就是理想的。

篇8:体育教师的读书心得

据不完全统计, 在毕业30年或以上年限的大学生群体里, 回到母校后最想请的教师里, 体育教师超过了所有教师, 排名位居第一。虽然该项统计并非出自官方或由大机构所为, 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单凭这一点笔者就要为体育教师点个赞。

好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学校体育是为学生一辈子健康生活和工作奠基的, 而学生们能不能喜欢上体育课, 乃至终身受益于体育, 往往取决于他们身边有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 只有做一名好的人民教师, 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好的体育教师。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对做好教师提出四点要求: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笔者以为这也应当成为每位体育教师的追求。

理想信念, 是好教师的人格基石。“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 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 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 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 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云:“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 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 教育才会灿烂, 学生才有希望。广大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希望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能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 为孩子点燃更灿烂的梦想, 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

道德情操, 是好教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 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 合格的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 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理等方面都有问题, 又怎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 学生才能以师为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教师, 一定会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 才会献身教育, 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 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 追求进步;才会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学生。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学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言,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 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 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 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 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 也鲜明地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当前的信息化时代,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 做一名好教师, 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 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 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 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 做好教师, 要有仁爱之心, 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师的仁爱之心, 不能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 这是一种在教师身上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爱, 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 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教师的仁爱之心还要体现在真诚地尊重学生, 充分地理解学生, 宽容、关怀学生, 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上四项要求不仅是对好教师的要求, 也应该成为体育教师行动的准则。

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应该是怎样的

孩子的健康观是后天养成的, 取决于学校的体育课、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文化等, 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体育教师的影响。

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谢军在中国教育报近日举行的“我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征文”开篇文章《言行举止永存学生心间》谈到, 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授知识技能、注重品德操行、养成健身习惯、勇于挑战自我, 体育课内容覆盖面之广, 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体育教学专业领域的行家, 更要具备一流的全面素质。

谢军认为,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习惯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青少年正处于求学的年龄段, 对这一年龄群体影响最大的生活空间是学校, 学校体育课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理解和评价。说得更具体一些, 执教体育课的教师可能会左右孩子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人生价值观。

笔者对于谢军的观点深为赞同。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体育教师既要具有一般教师的应有的好品质, 还应具有体育教师的特有品质和掌握专项技能的能力, 通过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言传身教, 使学生在喜爱体育的同时, 养成锻炼的习惯、行为素养和体育意识。

在谢军看来, 体育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的教学实践课程, 这就要求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业务技能, 还要有一个最根本的条件, 就是自身拥有健壮的体魄。体育教师唯有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才能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阳光形象。体育教师要坚持参加各种运动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成为体育健身运动的“活榜样”。

武汉体育学院的陈晴指出, 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强身健体, 愉悦精神, 幸福人生, 服务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兴趣导入、技能铺路、制度保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做起。在培养青少年体育习惯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则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则可受益终身, 而坏习惯则贻害一生。

在四川省邻水县教育局唐运东眼里, 一个完美的体育教师, 要具备足够的“长宽高”, 只有这样才能以一个立体、质感的教师形象去征服学生, 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他认为, “长”就是体育教师从体形看, 要修长而不像电线杆, 要健美而不像胖冬瓜。从能力看, 体育教师一定要有一技之长, 一个体育教师什么都会, 但就是没一样精, 那就难以培养拔尖型的体育人才。“宽”就是要宽以待人, 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善待每一个学生。体育课比室内课难以驾驭, 体育教师不能因此而“河东狮吼”、声严色厉。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 不少学生偷懒取巧, 体育教师对这些厌学、厌练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不能动辄拳脚相加、声振屋瓦。当然, 宽容学生, 不是妥协桀骜不驯的学生, 不是放弃不学无术的学生, 而是采取更柔和、更人性、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 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参与。“高”就是要学识高、境界高。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 眼睛不要仅仅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要广泛涉猎边缘学科知识, 要注重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把“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的运动元素灌输到每一个孩子心中。

甘肃省庄浪县教育局的陈旭升则希望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应该念好高、新、强这“三字经”:“高”, 即师德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对学生的终身影响较大, 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主要榜样。因此, 体育教师要强师德、树形象, 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体育教师心中要有“三个字”:一要心中有“爱”字,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让“爱”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闪光;二要心中有“正”字, 一身正气、公平正直,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三要心中有“亲”字, 亲和力也是师德素质的重要方面, 有亲和力, 学生才会接近、喜欢你, 接受你的知识和观点。“新”, 即理念新。思想有多远, 就能走多远。体育教师自己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以人为本”地引领学生实践“新课程标准”, 特别要指导学生树立“我运动, 我健康, 终身运动, 健康一生”的终身锻炼观,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强”, 即技能强。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钱”。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要不断更新知识, 钻研教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特别要提高体育理论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演示能力。此外, 体育教师还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都通, 不论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等都要经常看到他们的矫健身影、潇洒动作和娴熟球技。这样的体育教师最受学生尊敬、喜欢, 最有吸引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大家的认识中不难看出, 对于心目中的体育教师, 大家都是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的四项要求来衡量的, 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好教师的所有品质。

近日, 笔者翻看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编辑部收到的部分来稿, 大家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谈了自己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笔者为体育教师的觉悟和责任感感到欣慰,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乃至责任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现实中, 有些人往往是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 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我希望, 学校体育能够这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兴趣出发, 让孩子“好学”、“乐学”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前不久笔者采访南京青奥会时发现, 南京青奥会举办的体育实验室成了最受市民追捧的休闲游玩处, 在高温下, 前来这里参观、体验、游玩的人创造了参观者的纪录, 远离城区的体育实验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笔者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采访了解到, 好玩、时尚、有专业人士指导是他们选择来实验室的主要原因。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14年3-5月在北京市等10省 (区、市) , 对6~69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 其中对6~19岁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青少年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均超过90%, 而“好玩”是学生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通病”。为什么孩子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 师资、场地、设施、教材等都难逃其责, 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现有的体育课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追求, 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带给学生们不是愉悦的体验而是痛苦的“折磨”。

笔者在多年的采访中看到, 大量的体育课中, 体育教师排队训话的时间超过了十分钟以上;一节体育课下来学生除了围着田径场跑就没有别的活动;学了半天的篮球, 只准学生运球、传球, 却没有投过一次篮球。这样的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怎么会有人喜欢呢?

青奥会的体育实验室给我们以启示, 要想让青少年投身到运动中,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让运动变得“好玩”非常重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只有对运动产生兴趣, 感到“好玩”了, 孩子们才会更爱玩、才能玩得好, 才可能从玩中学到更多。

我希望, 从兴趣出发吸引孩子们。小时候, 大家对于体育的认识都是从游戏中来、从对动物的模仿中获得的。因此, 在幼儿及小学阶段的体育不要急于传授所谓的专项技能, 而一定要把基础的跑、跳、投, 灵敏、柔韧等基础能力夯实, 从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敏感期不断变着花样地发展基础素质。现在一些幼儿园就开始传授技能, 教体育舞蹈、游泳等一些技能, 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在作祟,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因为, 虽然我们“起跑”早了, 却可能会由于早期专项化、大量的、枯燥的专项训练导致孩子产生厌恶感而毁了孩子。

睡眠、营养、体育锻炼是学前教育最关键的“敏感期”, 但该时期的体育教育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教体育的或体育专业的没有人研究学前教育中的体育, 学幼师的根本不懂体育教育的规律, 以至于幼儿体育基本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状况。我希望, 加强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 明确该时期体育运动的任务和目标, 集合教育、体育精英和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 尽快出台有关幼儿园和小学低龄阶段这一敏感期的国家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大纲, 规范这一敏感时期的体育教育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因为一旦这一时期的体育出现了偏差, 整个人的发展都有可能走入歧途。

我希望, 学校体育的课时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日前在上海召开的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 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 把小学三年纪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 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保证运动负荷,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 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推行每天早操、晨跑等早锻炼活动, 上午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因地、因校制宜, 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 组织各种体育项目兴趣组织, 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类项目比赛、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 使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蔚然成风。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 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将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笔者不禁为教育部采取的措施叫好, 但同时希望学校的体育课时能得到真正落实。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近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近年来, 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了校园体育锻炼热潮, 但青少年“运动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数据表明, 我国自1991年到2009年18年间, 国民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下降了45%;国家体育总局今年的调查显示, 青少年学生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 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 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中, 达到这一标准的比例仅为28.6%, 同时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比例仅为8.9%。与此同时, 在体育课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 仍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儿童“自发组织活动、自习、聊天、看别人锻炼”等。运动不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事情, 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我希望, 以学生的体质增强和感受作为评价, 而非用一些所谓的规范和“条条框框”来衡量教师水平的高低或一堂课的好坏。

一位体育教师很苦恼地对笔者说, “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课上很‘嗨’, 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运动量也很大, 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是, 校领导却说课上得太乱了, 没有规矩。到底是以学生的感受和体质增强来评价体育课的好坏还是以领导的好恶以及常规的要求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我们很困惑”。

经常看到一些专家对体育教师的课评价到:这个没有体现出来, 那个没有把握好。在专家眼里, 一堂体育课恨不得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展示出来, 才算是一节好课。笔者以为, 一堂体育课其实真的体现不出来那么多的意义, 尤其是在只见教师说、不见学生动的课堂里根本不可能做到。体育课的意义在于“动”, 而它和其他语文、数学、英语等“静”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运动, 只有不断地运动才能达到体育课的目标和任务, 才能愉悦青少年身心, 增强他们的体质。

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不妨“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摸规律,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管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 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凡是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 凡是能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的, 无论怎样做、怎么探索都百无禁忌。而这实际上是对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体育教师们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束缚,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推陈出新、大胆实践, 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

现实中, 体育教师魁梧、健硕的身材可能会是学生喜欢体育课或体育锻炼的理由;体育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让孩子们一辈子都难忘;体育教师热情的关怀和真诚的鼓励会让一名普通学生“幻化”成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体育教师娴熟的技艺、潇洒的英姿会引领学生们一生都热爱运动......

篇9:读书:教师成长的必需(一)

升华境界

陶继新: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应该有文化。对于文化,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通过文化把自己改变,即以文化人。文化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还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幸福指数。我感到,王崧舟老师您就是一直在文化层面行走的教师,您的话语就是诗意的话语,您的思维非常流畅,而且生命状态非常好,透露出一种幸福感。现在请王老师谈谈读书的问题。

王崧舟:《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确实是至理名言。一开始我听不明白,后来一看人家的解读我懂了。原来孔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他才读书,他才做学问、做研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所以,儒家之学,你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很神圣,其实,儒家之学是为己之学。

我们读书为什么?为自己,不是为别人。为别人读书的人时刻想着:我今天读了一本书,明天我要在人前炫耀一下。为了炫耀,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或是为了外在的一些目标,如我要做一个课题,我要拿一张文凭,于是我不得不去读书,这样的读书,跟生活、跟生命是相隔离的。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处于一种“隔”的状态,是“两张皮”。而我认为,真正的读书完全是为自己,就像吃饭。你为什么要吃饭?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呼吸?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读书呀?我要活着呀!道理就这么简单!

陶继新:刚才您谈到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论语》中还有一句话与这句话是互相照应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大体意思是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论语》中除了一条积极入世的线索之外,另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修身做人。可以说,《论语》整本书的内容贯穿始终的就是“仁”,即内在的修养,人格的提升。

孔子的教学总纲只有12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除最后3个字“游于艺”之外,其他的9个字都与修身做人有关。如果深入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就是“游于艺”也与修身做人有着内在的联系。不仅仅是《论语》,如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第一篇著述《学记》,开篇就是“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说,(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打动群众的心;(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看来,办学的目的,关键在于“化民成俗”,即以文化人,所以,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修身做人上下工夫。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像《大学》《中庸》《周易》也是如此。《大学》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有深刻内涵的,很值得思索。实际上,这个“道”呢,也不是泛指的一般的道理,它是指向高尚品位的。《中庸》开篇也是谈“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接着还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啊,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强调的是修身是第一位的,如果自己身不修,你就不可能更好发展了,所以人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行,这样,才能使生命优质持续发展。

孔子在谈“好学”的时候,不少与今天所说的意思并不一样,更多是从修身做人方面谈的。比如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什么意思呢?君子吃饭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勤勉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向有道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这完全是从人格生成和修身做人方面来谈的。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颜回的学问不是最大的,但是孔子最喜欢他,就是因为颜回太有人格道德了。当时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意思是说,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他说颜回最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惜他短命,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孔子说颜回之所以“好学”的原因就6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即不把自己的烦恼和愤怒无故地迁移到别人身上去,不犯过去同样的错误。所以刚才这个“为己”,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指为自身生命修养的提升而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刚才王老师您谈的要把自己的修为放在第一位,这是非常正确的。

凝聚智慧

陶继新:读书不但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不但可以形成我们优质的话语系统,而且还能使我们增长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知识,它更多的是关注事物,智慧则是反观人生。如果仅有知识,我们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个茶杯就是一个茶杯。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就能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个茶杯里发现灵魂所系,就能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淡定,就能做到“不被物碍,不被法缚”,使生命始终处于一种优质的状态中。所以,读书不仅仅是索取知识,更主要的是用来提升人的智慧指数。所以听王老师您的课,有的教师关注了您诗意流彩的语言,这固然是重要的;可是,隐藏在语言深层的那种智慧之水的流淌则更有价值,那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内化到您心里,然后又外化出来的一道富有思想意蕴的风景。请您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凝聚智慧这个重要的问题。

王崧舟:智慧不可言说,智慧其实也没办法教,智慧实际上是心性之光的自然呈现。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道、悟道、传道。儒、释、道三家之所以能会通成一体,就是因为它们最终都指向于“道”。关于“道”,我的理解就是生命的实相,也就是宇宙的实相。其实生命的实相就是宇宙的实相。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这个“道”对于读书人的意义是何等重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悟道故,二者皆可抛。这已经上升到某种宗教的情怀了。

真正的智慧来自哪里呢?来自于你求道、悟道的过程。也许我们毕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悟道,但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开启智慧的过程。哲学就是爱智慧,当我表现出爱智慧的时候,我觉得智慧这个种子已经在里面了,至于种子能否开花、何时结果,那要看各自的造化和机缘了。

陶继新: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即是您刚才所说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要靠个人自己去悟去体验。禅宗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偈,一个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个是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而智慧往往生于顿悟之间,往往产生于“无一物”的体验中,就像王老师您说的是在整个身心彻底破碎之时。我有时也有这种高峰体验。有些生命感悟,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我还有个感觉,当智慧一旦形成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无限的希望与快乐。孔子说:“智者不惑。”他还说“智者乐”,智者快乐啊!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不惑了,烦恼少了。

智慧和知识的作用也是大相径庭的。我发现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仍然愁眉苦脸,生气不止。因为这些人学的仅是知识,而没有生成智慧。人有了烦恼以后,本来是可以自行了断的。譬如有两把宝剑,一把是知识,一把是智慧。手握知识宝剑的人,烦恼来的时候,他想拔出这把宝剑去了断烦恼,可是,非常遗憾,他拔不出来,因为它“生锈”了。而智慧则是亘古常新的,所以,手握智慧宝剑的人,烦恼到来的时候,则可以“嗖”地把宝剑拔出来,霍然将烦恼了断。

我读《三国演义》,感到诸葛亮是一个大智慧者,而马谡,则只是拥有知识者。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马谡的知识特别丰富,在很多次大战前,诸葛亮跟马谡说行军方略,马谡都是谈得头头是道,有些还与诸葛亮的谋略很是相合,所以诸葛亮让他去守关乎魏蜀两国战事成败的关键战地街亭。但是一到现场,马谡就不行了,他用固有的知识,来决定瞬息万变的战事,结果一败涂地,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爱惜马谡是个人才,但是为维护军纪,还得把他杀了。可见,诸葛亮与马谡,一个是有智慧者,而另一个则只是有知识者啊!

(未完待续)

上一篇:广场铺装合同下一篇:高校优秀辅导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