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2024-06-13

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精选14篇)

篇1: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理想、有目标,才能努力以赴。好比开车时,要有方向,才不致走冤枉路;工作时,要有计画,运作方能顺遂。生活在大时代里的我们,除了为个人的未来努力,也要能为社会、国家的未来尽一分心力。吾人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族群整体的认同:人常因为彼此的不同而产生情结,其中又以族群问题最甚。其实,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说着共同语言,有着共同文化,何必画地自限?美国地大物博,是世界民族的大熔炉,各人种族群都可以共处;唐朝所以兴盛,也是因为包容不同民族的存在;近代国父孙中山先生也强调:“五族共和”。因此,吾人对族群要有整体的认同,同心同德,群心群力,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分化的思想,只会导致纷争、战斗,对人心社会并非善事。

第二、道德信心的恢复:物质生活丰富以后,许多人为物所役,道德观念低落,反而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现今实在更需要道德与信心的恢复与重建。一个人有道德,人欢喜与之共事;一个团体有道德,人欢喜参与其中。无论企业间的往来,或是人与人交流等,信心、道德都是不可缺乏的品德,因此格外地需要加强建立。

第三、文化生活的充实:现今的社会型态转变,比钱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有,讲究慈悲、讲究品德,尤以充实文化内涵、精神更为重要。目前社会正大力提倡读书会,这是很好的方法,藉此可以建立书香家庭、书香社会、书香人生,提升生活品质。

第四、全民活力的再生: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有活水,就能源源不断。同样的,有活力,就有目标,有活力,就会进步;人生有活力,才有光采;团体有活力,才能延续。

现在应努力再生全民的活力,例如鼓励文教、奖励投资等,让我们的社会充满色彩、充满希望。现在的社会,凡事讲求未来性,因此吾人眼光要能放远、心胸要能放大,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2: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题记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什么?像我这样的岁数,本没有资格探讨这样的话题,可这几天头脑中偏偏不停萦绕着这样的疑问。今天,我豁然开朗,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希望得到你的支持:人生就像一桌菜,或是一杯开水,或是一场马拉松。

人生就像一桌菜。菜有酸甜苦辣咸,人生也是这样,不可能一直都是一种味道。如果你说,人生就是没有加盐的大白菜,没有滋味,那这种念头只能让你心态悲凉,生活没有乐趣。其实,大白菜也有甜的时候,要不怎么小白兔都那么喜欢?关键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品尝,用心了,就是美滋滋的。

所以,人生不能被漠视。否则,就像一桌菜,即使丰盛,也滋味全无。因为,有道被称为心情的佐料放错了。

人生又像一杯开水。开水是有温度的,你不努力保持这个温度或者不给它加热,它就会凉下去。开水似乎是没有味道的,其实不然。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国王外出游玩,途中路过一条小河,深绿色的柳树倒映在水里,清澈诱人。国王派人用金杯去取水喝,水是淡的。过了一会,一位满头大汗的老农走过这里,他走到河边,跪下身去,双手掬水,喝了起来。他笑了,水是甜的。

所以,当你并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而是需要并给予尊重时,那人生就是甜的。

人生还像一场马拉松。常听电视里有人告诫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人生的旅程不能急功近利,要保持体力,要拥有毅力,要永不言弃,做好最后冲刺,才能胜利抵达终点。如果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以失败告终。

所以,面对漫长的人生道路,需要智勇双全,才是最后的夺冠者。

篇3: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一、乡村空间中的“看”与“被看”

米歇尔·福柯强调权力的空间化,强调权力在空间中无处不在。福柯在1963年出版的《临床医学的诞生》中开宗明义的说:“本书关注的对象是空间、语言和死亡”,“所谓‘空间’意指瘟疫横行的城市、医院的慈善病区以及被肢解了的躯体上的伤痕”。[1]于福柯而言,现代权力空间机制的理想建筑形式为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这一敞视监狱完美融合了福柯“全景敞视主义”(权力无所不在)的空间理念。这一理念描述的是在一个开阔空间,被监控对象可以360度无死角的进入监控者的视线范围内。

在路遥的小说文本中,有许多对乡村地理景观的描写,这些乡村地理景观直接营造出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空间景观。在《平凡的世界》中,作家将双水村这个乡村地区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交待得十分清楚:东拉河的流向、绵延的公路、隔壁村落以及村子里各个家族的窑洞位置等。小说中的人物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空间景观中以各种方式维系着风情民俗以及血缘宗亲的价值观。而《人生》中的空间景观也是如此,如老牛山的方位、川道、前村后村的高、刘两姓人家的设置。

在这样的乡村地理空间景观中,作家描述了传统的宗族权力是如何被现代知识启蒙所削弱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卫生革命”(漂白粉事件)就是最好佐证。高加林这位受过高中教育的“回乡人”在高家村是一个“异类”的存在,他不太会干农活,衣着干净,并“明目张胆”的与农村姑娘巧珍谈恋爱,公开和巧珍出双入对,还给村里肮脏的水井投入漂白粉消毒,这一举动在村里引发轩然大波,受到了全村人的鄙夷和谩骂,路遥将此描述为“愚昧很快就打败了科学”。[2]高加林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以“所谓的科学观念冲击乡村观念的同时,塑造自己在宗族和乡村中的话语权和地位”。[3]虽然这一挑战看似最终以高加林的胜利而告终,但实则过程是失败的。无论是公然自由恋爱还是撒漂白粉,高加林和巧珍都是宗族乡人“看”的对象,作为“被看”的二人,在“全景敞视”中自然会成为权力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况且,漂白粉事件的最终平息者还是高家村最具有权力的村书记——“大能人”高明楼,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使得宗族乡亲信服被撒了漂白粉的水是没有毒的。因此,这样的“看”与“被看”事件,实际上是具有科学启蒙话语权的新一代在传统乡村的宗族权威面前的溃败,知识启蒙代表高加林在和传统宗族势力的较量中还是不得不依附或是借助传统权威的代表高明楼。作家这样的安排,实则是隐喻了八十年代启蒙话语在乡村的劣势地位,揭示传统与启蒙联合存在的微妙关系。

二、边缘化的“城市异乡人”

福柯一生都对“边缘群体”充满浓厚兴趣,这个兴趣据传因为他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同性恋者,另一说法是出于他对固定身份的拒斥,“他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也主要反映了他对困于某一固定身份的恐惧”,[4]加里·古廷在《福柯》一书中如是说。

路遥,作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盛行之时依然坚持采用现实主义写法笔耕农村题材的作家,发誓要写出一个“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故事,[5]因此,路遥的小说《人生》以及《平凡的世界》不乏对“边缘群体”——城市异乡人的描述塑造。

路遥在《人生》中无所不用其极的渲染主角高加林的“非农民”气质:衣着干净,每天刷牙,游泳时“很健美”的裸体,最主要的是,他还是高家村十里八乡“头稍”刘巧珍的心上人。高加林在高家村是个“异质”的存在,但在城里人面前,他则又是“乡巴佬”,这一点在他和德顺爷爷进城担粪,在城市机关大院被他同学张克南的母亲大骂“乡巴佬,不要脸”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角色塑造,使得高加林“边缘化”的身份异常明显,无论是在乡下或城市,他始终是“边缘化”的存在。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是路遥创造的又一个“边缘”人物,孙少平在双水村也是一个“异质”的存在。上过高中的他总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不想自己的一生像父兄那样都困囿于贫瘠的田家圪崂。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他们既非乡下人又非城里人的的尴尬地位使得他们常常内心充满焦虑和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对自我身份认同归属问题的迷茫和无助。而作家对这类边缘人物的设定恰恰来自于作者对自我边缘地位、边缘身份的痛苦体验。路遥自小被过继给大伯收养,出身农民,后来又是一名“作家”,一名“知识分子”,在作者身上,似乎关乎权利、社会认同等问题已经解决,但实际上作者个体的身份归属问题更加凸显,正因为作者自身对自我身份归属问题的疑虑,才导致了小说中“边缘”人物命运的不确定结局。

三、被规训的“肉身”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如巧珍、润叶等都是被规训的,女人都是男权话语下被规范的对象,女人在路遥小说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女性只是为凸显男性而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

例如《人生》中的巧珍,死心塌地的爱着高加林,对他无条件付出,最终却惨被抛弃。城市时尚知识美女黄亚萍,家境优渥,深爱高加林但也最终难逃分手厄运。《平凡的世界》中,深爱孙少安的田润叶是一个让人费解的人物形象,她为了一段几乎没有结果的爱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接受过教育却遵循着传统女性从一而终的规训,与向前结婚后依然为少安守贞,同时她和向前的婚姻是建立在男权斗争的政治利益基础之上的,在润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男性话语的绝对权力意识。《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但凡与主角少平有过嫌隙的女性都会遭遇不幸,比如侯玉英、郝红梅,以女性的不幸来凸显主角光辉人性的一面。在作家笔下,唯一被眷顾的只有田晓霞,她有知识,出身好,长相出众,气质不凡,人缘好,性格开朗,似乎她就是命运之神的宠儿,但作者却赋予了这位理想女性以死亡,至此,男权话语对女权的压制达到顶峰。

如果说小说中男权意识对女权意识的压制较为凸显,那么孙玉亭绝对是权力规训下的一个个例。加里·古廷在《福柯》一书中这样描述“全景敞视”所带来的后果,那就是“规训所控制的对象如何主动将控制他们的规范内化从而成为他们自身行为的监视者”。[6]在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下,孙玉亭毫无疑问是政治权力体制的被规训者和维护者,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疯狂的维护既得利益,他不仅是疯狂时代的被规范者,被牺牲者,同时又是它的维护者和守夜人。当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向双水村时,孙玉亭还在为他的旧时代奔波、呐喊、念念不忘,因为旧时代承载着他个人价值的巅峰。

四、结语

无论是作为“常销书”的路遥作品,还是作为文学事件中的“路遥现象”,路遥的小说为底层读者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想象似的满足,尤其是2015年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观众中引起热议,因此对路遥小说的重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2版

[2]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2版

[3]法国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4]美国加里·古廷《福柯》[M]译林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5]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篇4: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人生是百态多姿的,有的人品读经典,吟出灵魂之诗;有的人活在市井喧嚣,热闹叨扰;有的人只会与低俗相伴,草草终了;而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远处笑看世间,隐山林,居田园,过着惬意的静态人生。

人生无一时不为动,流畅的动作在不经意间演绎了人生。动之相反便是静,动组人生,灵魂却应该在静处默默的品读领悟着,氤氲弥漫中,渐渐悟懂了人生,一个静态人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处于喧闹的都市,繁华的大街,人流车辆往成川,保持平静的心态,淡然自若的态度对待,就好比在狂风中散步,步履却是安之若泰的稳健。临危不乱,静序人生。

屈原静居于被贬之地,却心有不甘,安于芝兰之室,空聆听着汨罗江的涛水之声,安息长眠在江水之中,一生被忠字所扰,静始于亡。与他不同,同是左迁,韩太公安然处世,愤懑以过,只留下平静的灵魂,名于青史。五柳心静亦身静,心不随形役,形随心往,嗜酒,吟诗,著文,快得其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心神向着田园的静,止于静态人生。

水流过手指间的缝隙,好像手指在滑动,水是静的,静与动是相互对比的,动中取静,亦如现世少了份隐居的安惬静态,多了些许喧嚣纷扰,再也找不到百年之前的无人山林,无扰田园。已无往日桃花源,静态人生却扔在沿读。高楼上俯视地面,车鸣人声都被距离隔绝。著名作家七瑾年有着别样的静态人生,《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她默默一人,离开了中国所有正常孩子都要走的人生,自己一人踏上了背离世俗的一条道路,在西海、青藏、新疆,她找到了她所追求的静态人生。

也许一种放荡不羁,一种自由散漫,一种懒惰怠慢,会拿来做借口,但是静态人生却是不论你处在哪一条路上,慢慢享受感悟,不要只为了目的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静态人生,静享人生。

篇6: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从自习室里走出来,埋头直奔一域寥廓的黑暗之方。若隐若现的凌光,如同一闪忠心耿耿的姗影,伴我左右、不离不弃。可是,倘若与停留自习室的往昔相互映衬,那么,这一刻不免携有一帘羞赧的凄栖。也许,源自如今仍旧隐匿在假期旭日的轻逸里,沉淀的心缕早已忍受不住教室里空无一人的蹂躏,忽明忽暗,篝火粲然。只是,漂浮的思孪炙烤着涣散的眼神,炮烙着疲倦的心智,倾覆中,一袭孤魂早已游荡在稀稀落落的校园幽径里。

清风旁,夜的脚印在路灯的环绕中迷离,坑坑洼洼的灰白小路将我置身在一处人间的仙域里。奇怪的是,面对此刻的我,夜、风以及落叶却是一颜的陌色。心念,这巷的景深本不应该对我那么般疏离啊!这冥冥中的雍然,始于何处!又止于何境!如果把时光无情地倒流,将我义无反顾地抛掷到两年前的第一次邂逅,那么,那一缕风轻岂是一阵温柔!那一剪云淡岂是一端明晰!可是,往返了两载的光阴,好似历经了两次轮回,在记忆里的那座奈何桥上,我不曾饮下那碗忘却前身的浓汤,但是,为何当下却有一席彻骨深邃的弹劾呢?

走在清冷的小路上,不远不近处总是勾勒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痼癖,攀援不至的地方,似乎是我永远到不了的远方。相衬之下,倒不如去畅爽地摆渡回忆!寂静里,我撷取平日少有的勇气对自己说:“你很虚伪!装得那么刻苦,那么艰辛,到底意欲何为呢?”,睥睨着自己,是一记清脆的耳光,只是,我早已遗忘了是哪一个我打得这一个我。忽然,忆起曾经写过的一篇不成文的小说《绝对的虔诚》,不知道有没有人读过!亦不清楚有没有人替‘木力’与‘石屹’哀悼!然而,无法否认,那的确是我所写之中最冢爱的一篇文章,尽管曼柔的墨迹是如此地艰涩,尽管雍饶的笔触是那么般简懿,但是,我向自己宣告,那厢真挚的神情仿若是在宣读圣旨一般,“木力!石屹!墓石!这不是你自己吗?”

是吗?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我向自己落下三个问号,像一个天真的孩童在撒下弥天大谎时的荒乱无措。静静地,一弯月明萌然地撒落,原来,百宝盒中的珍果灼烧的只是一个人最为避讳的卑微。两年啊!我丝毫不敢将自己重重地抛锚于岸,虽然经常以问心无愧的依偎来慰藉自己,但是,倘真如此,我是否又何曾对得住自己呢?对此,我不敢回答,亦没有资格回答。楔学业成绩堆砌的尊严,予幡然文字点缀的馨香,在他人的大拇指上支撑起的希望,在别人的赞扬声中欧歌起的叠嶂,我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拥有了自信,殊不知,这卷深沉的依傍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依赖,她是魔鬼,是彻头彻尾的魔鬼,是城府极深的魔鬼。悲哀的是,我却深爱上了她,一个魔鬼。刹那间,我清醒地发现,勇气从未青睐过自己,我依然隶属在自卑的阴翳里。而我所翼望的不过是演绎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我所泅得的不过是在浮华声中的悯然傀儡。

我以为读了那么多的书,便可以参透许许多多的凄厉;我以为走过了那么多的路,便可以禅悟芸芸之许的洗礼。然而,在两年后的今天,我却再一次深陷迷茫的泞泥。这一次,层叠的凄迷更甚,跌宕的拂煦更妄。或许,时至今日,我依旧是那个生存在虚幻里的自己,用外在的光芒刺向心底的浓雾,用欷[的寄托缓解心谷的压抑。可是,我确是缺失了一个真正的自己,驻在心涧的峰顶,我大声呼唤着,“我、我、我。”

大三啊!刀刃的挑战如约而至!我从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曾经不是,将来亦不是。只是,潜心的沟壑却忍不住训斥自己,“注视一回吧!你父母的眼神!你女友的眼神!你挚友的眼神!更有你自己的眼神!”恍惚中,我拿起父母送我的手机,直视着屏幕上笑靥,荡漾起峥嵘的岁月,问起、问起、深刻地问起,“你不优秀,何以给他们未来!”

篇7: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学习上、生活上都很不如意,她对人生已经心灰意冷了,一天,她漫无目的地在公园里游走,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她转过头一看,一个拄着一双拐杖的小女孩摔倒了。她急忙跑过去扶她,可谁知那个小女孩却咬紧牙关对她说:“姐姐谢谢你,我不用你扶,我要自己站起来。“小女孩的手臂在地上撑了一次又一次始终不行,手臂上已渗出了血,她在旁边看得心如刀绞,一次又一次想上去帮她,都被小女孩的坚定眼神拒绝了。终于,小女孩用她颤抖的双手支起了上身,扶起了拐杖,小女孩“站”起来了。小女孩临走时对她说:“姐姐你看我自己努力也能‘站’起来。”

是啊,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自己努力不是站起来吗?多少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不能,而是因为他不敢,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对自己说我能行。切莫被困难下倒!最困难之时,往往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篇8: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9: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0: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仍记得小时候,看见爷爷在温暖的午后,用那个十几年满是茶垢的瓷茶缸,斟一杯时而浓郁时而清寡的茶,躺在一把藤椅上,闭目养神,然后小小的抿一口······午后和煦的阳光,被阳光镀上金色的老人,还有那缕缕飘香的茶,这朴实无华的一切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定格。我好奇的喝了一大口,茶真苦啊,喝在嘴里涩涩的。

“茶需要细品,它像人生啊,苦尽甘来。”爷爷看着我笑了笑,轻摇着头说,“你还小啊”。我不明白,茶明明是苦的,为什么还要品?

光阴飞逝,如流年沾花般带走了我懵懂的童年,昔日的那个小女孩已经长大。一摞摞作业,一叠叠试卷,一片片飞舞的成绩单,构成了忙碌的初中生活。我真想逃离,逃到一个了无人烟的地方,过自由的生活。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我看是少年识尽愁滋味吧。我终于在深夜停下了手中的笔,月光如练,却掩不住我的愁苦。忽然想到了多年前的那个下午,想到了茶。

茶既然是苦涩的,那么就一苦到底吧。我在杯中置了一些茶叶,将热水倒入杯中,那一片片枯萎的茶叶在水中翻滚着,如一个初触世事的人,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就像现在的我。

我透过玻璃壁,看茶渐渐的沉浸在了水底,由一开始的躁动不安变的沉着淡定。它们舒展了腰身,像浴中的少女。茶香随之便氤氲开来,一丝丝清香扑鼻而来,柔我干涸的视线,潋滟了我浮躁的气息,润我混沌的心房......

晌久,我端起茶杯,伴随着茶水温热的气息,学着爷爷多年前的样子,小小的抿了一口,然后下咽,依然是味苦,干涩。在口中回味良久,仿佛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但,忽感到,一缕甘甜正在随着苦涩的退去,渐渐地浮于舌间,让我回味良久,我陷入沉思,想起了爷爷从哪个说的那句话,终于领悟了他的意思。

篇11: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刹那人生虽然匆匆,不过足以释放生命的光芒。

王勃的降世也许是造物主的疏忽,因为他的才气本不该留在人间;王勃的下凡也许是造物主的智慧,因为只有他才称得上真正的才子。六岁的年龄,很多孩子不过只有一份纯真,不过他已经可以挥毫就墨妙笔生花。少年神童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当然,初唐四杰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称谓,世间的风云难以浸透他神明一般的性灵。文不加点的.腹稿不过轻而易举,一字千金的妙句不过随口玩笑,天下的诗词难以倾诉他的盖世才华。也许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值得他运用自己的才气,亦或是他的部分能力足以涵括这个朗朗乾坤。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虽然有点神话色彩,不过仔细一想,未必没有可能。他本就不是可以以人的角度分析的,神明相助也许对于神明来说,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荣幸。滕王阁的盛宴要是少了王勃,要是少了《滕王阁序》,那就是中华文化难以估量的损失了。他觉得世间的一切已经不足道哉,他的才气早已冲破天地的桎梏了。这个世界难以束缚他的脚步,他便离去了。他的离去也是那样的华丽,烟波江上,漫天彩霞,王勃在仙乐声中踏上云端,迈向那绝尘仙界,也许只有瑶池的仙境才可以承受他的才气。

王勃的人生不过匆匆刹那,然而,一百多年后又出现了这样一个人,那便是李贺。

那个时代给了李贺太多的悲凉,但是李贺带给那个时代最美的精彩。他自小聪慧非常,十五岁便和乐府先辈李益齐名,又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真是少年才俊。如果说王勃的诗词是神的话语,那么李贺的诗歌就是鬼的呐喊。茫茫天地本就不是那么完美,他的阴暗需要一种手段来表述,那就是李贺的使命。他在人生旅途中二十七载,看透了世事的无常,人生的无奈,可是他却渐渐的更加清明,他的诗歌就是他的宣泄的渠道,可是浑浊的世人又有几人懂得他的智慧呢?他知晓了人间的真相,万物无法眷恋着他的思念,他离开了,永远地离开了。他离开的时候,一定看着那些执着的人们,可悲的摇了摇头,便前往那个仙界,也许王勃正在等待着他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这两人是如此的相像,都是才高八斗的无二文人,都是在人生路上匆匆而去;两人又是那样的相反,一个是神的呼唤,一个却是鬼的呐喊,之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想应该是对于刹那人生的一种解释吧。

王勃李贺二人都是只在人间留下了二十七年的光影,很多人感慨他们的才力未尽,怨恨天工的天妒英才,我想他们自己未必如此认为。离去不是一种结束,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美满。

刹那人生,不过一瞬,惋惜感叹之声不绝于耳。可是人生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它的长度,而是看它是否精彩。王李在人间的确只停留了短短二十余载,可是比起那些平庸活过百年的人,他们的人生还有谁会去质疑?

在历史的车轮下,一切都是尘埃,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是一刹那,可是那又如何?我们苦苦追寻的那些林林总总到头来也不过湮没在岁月的风沙中,唯有精彩刹那人生才是人生的真谛。

篇12: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戏。当你还未出生时,在母亲的肚子里就蹦蹦跳跳,就像一场戏还没有拉开帷幂,锣鼓就急切地敲打。随着你第一声啼哭,宣布你的人生戏开场了。这时你的观众只有父母等几个亲人。当你长大了,走进学校,走进社会,你才真正走进了人生,开始了正剧、喜剧、活剧、闹剧、悲剧?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戏。人生如戏。人的一生不知道自己要扮演多少个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说不完诉不尽。无论是社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色,都要用不同的心态和面孔去对待。每个人都扮演着不计其数的人生舞台上的角色。刘达生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世间极认真事,曰:‘做官’;极虚幻事,曰:‘做戏’;而弟日愚甚。每于场上遇见歌哭笑骂,打诨插科,便确认为真真;不在所打扮古人,而在此扮古人之戏子。一一俱有父母妻儿,一一俱要养父母妻儿,一一俱靠歌哭笑骂,打诨插科去养父母活妻儿,此戏子乃真古人也。又每至于顶冠束带,装模作样之际,俨然自道一真官,天下亦无一人疑我为戏子者!正不知打恭看坐,欢颜笑口;与夫作色正容,凛莫敢犯之官人,实即此养父母活妻儿,歌哭笑骂打浑插科,假扮之戏子耳!乃拿定一场戏目,戏本戏腔,至五脏六腑,全为戏用,而自亦不觉为真戏子。悲夫!”人生如戏。

生活中的每个人,在自己的戏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别人的戏中又扮演着其他的角色。所以,一个人没有几个性格侧面,缺少做人的技巧,便扮演不好自己所饰演的多种角色。做人的技巧来源于做人的基本功,做人的基本功来源于扎实的功底,扎实的功底则是诚实善良,学问修养,心胸坦荡。人生如戏。因为生存,我们不得不以另一种面孔活着,别人眼里看到的,未必是真正的自己。人生中每个人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在从一个角色向另外一个角色转换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童年和少年是这出戏的序幕,青年和中年是这出戏的高潮,老年则是这出戏的落幕。仔细思索,大部分人的人生是雷同的,就像一部事先已经排好的戏。这部戏里的演员们在一步步完成和适应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时候,皱纹也就慢慢地爬上了演员的眼角,这个演绎和适应的过程,需要用一生的心血来完成。这是人生如戏中的主角的扮演者所需要的。

人生如戏。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演员。每个演员上台、下台的时间都是安排好了的。”你看生活中的我们,早晨出去工作时,穿上一套西服,系上领带,人生正剧的演绎开始了;回家后,换掉了在外穿的西装领带,换上了宽松的休闲服饰,开始了温馨家庭中的言情剧;夫妻白头偕老的时候,携手共看夕阳景,那是人生的喜剧;两个人劳燕分飞时,便是人生的悲剧;当夜晚走入梦乡的时候,又一幕梦幻剧于静夜上演了。这些大戏中,角色不同,对白不同,只是换了不同的搭档,不同的背景。相同的是舞台只有一个——人生。花开花落,物转星移。人生就像一出戏,戏演完了人生也就结束了。戏里反映人生,人生映射于戏中。人世间的事儿,谁又能悟得透?人生几十年,风风雨雨,苦辣酸甜,尽在其中。许多事都是过眼烟云,细想除了人生的努力外,没有必要去争名夺利。“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名和利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如戏。人生如戏你我都是戏中人生、旦、净、丑在人生的舞台上一任岁月的蹉跎各自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人生是一部没有固定的剧本,没有准确的台词,没有导演指挥。只有自己在随着人生的每一步的变化,随机应变。用一生的心血写下自己唯一的故事,或喜或悲。这部戏有高潮迭起的掌声响起,也有平平淡淡的心静如水,有锲而不舍的苦苦追求,也有闲庭信步的飘逸潇洒。这出戏演的好坏,取决于你能否透悟其中的玄机。人生如戏,时光如流。我很喜欢德国剧作家费希特的墓铭志:“剧终”。当大幕即将落下,当双鬓斑白,才知道那剧名那台词伴了一生。你脱下凤冠霞衣,我将油彩擦去,大红的幔布闭上了这出戏。

篇13: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闻由头,主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目前, 这一假设已经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 其中一个受到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媒介设置公众的议程, 那媒介的议程又有谁设置, 即媒介议程设置的来源问题。粗略地看, 这个来源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政府发言人、新闻当事者, 也包括媒体自身。“这一阶段也包括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即新闻媒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 议程设置的影响是多个过程循环进行、共同作用。媒体报道新闻, 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是一个过程;部分受众接收新闻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传播时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是第二个过程;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和由其他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进行评论, 这又是一个过程。第三个过程即是媒体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差距很大,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哪些媒体处于引领状态, 哪些媒体处于跟随状态、被其他媒体的议程所牵引, 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评论是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众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评论栏目 (节目) 。评论不仅仅是在传达观点, 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哪些议题值得评论, 哪些不值得。不同媒体提供的值得评论的议题的多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设置媒体的评论议题中所起的作用。时评界一般将这种评论的议题称为新闻由头。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介绍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版“青年话题”为例来进行分析。“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 其带动了时评的兴起与繁荣, 而时评也是当下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中最常用的评论形式。目前, “青年话题”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选择它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样本分析中,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0年6~9月“青年话题”中所有的评论进行分析, 共获得样本501份。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在提供新闻由头的媒体中, 不同类媒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二是, 哪些具体的媒体表现比较出色?媒体种类有多种划分标准, 笔者将所考察的媒体分为4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行业类媒体;都市报、晚报等, 主要是想观察这几类媒体的具体表现。

需要做出的解释有:一些评论, 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现象作为新闻由头,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按“其他”统计。有数量较多的评论并没有标出新闻由头, 这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即便不标出新闻由头公众一般也熟知,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标注为“不确定”。一些专业类媒体本身就是由中央媒体创办的, 比如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和《财经国家周刊》, 这些专业媒体在新闻由头中被都列入“专业、行业媒体”而没有列入“中央媒体”。

在新闻来源中出现的央视《新闻1+1》、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还有央视网, 都列入“央视”的统计范畴。同理, 新华网、新华社都列入新华社范畴;中新社、中新网都列入中新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都被列入《人民日报》;《大河报》和大河网都列入《大河报》;环球网和《环球时报》都列入《环球时报》;中国之声和中广网都列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次统计总共出现了7次这种情况。

二、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媒体的表现

运用SPSS软件将每一类媒体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后运用频数分析, 得出表一。

通过表一不难看到, 在为“青年话题”提供新闻由头、设置评论议题的媒体中,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占得比例最高。值得评论的新闻, 一般都是有争议的热点新闻, 由此可见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引发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媒体所占的比例与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媒体总量上看, 前者要远远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到19.6%的比例, 也说明其表现比较出色。另外, 中央媒体中, 《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和《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新闻由头获得的频数为22,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现代快报》和《现代金报》获得的频次总共为17, 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合并到中央媒体中, 其作为新闻由头的百分比将提到高27.3%。而评论议题最多 (频数为43) 的《新京报》, 其主办方之一也包括中央媒体《光明日报》。

地方党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 这不仅包括省级党报, 还有市级党报。但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除去“其他”选项外, 地方党报在设置评论议题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 地方党报中仅《广州日报》一家的频数就是22, 其后依次是《长江日报》 (频数为5, 下同) 、《南方日报》 (4) 、《大众日报》 (1) 、《济南日报》 (1) 。

专业、行业类媒体所占的比例不高, 这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综合性评论而非专业化、行业化评论也有关系。这里的专业、行业类媒体, 根据统计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媒体, 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第一财经日报》 (频数为7, 下同) 、《经济参考报》 (6) 、《21世纪经济报道》 (6) 、《中国经济周刊》 (6)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体分布的地区来看, 不同地区的媒体表现也差距很大, 表现出色的媒体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具体来看, (不含专业媒体和中央级媒体) 北京 (频数为75.5, 下同;一个评论用了两个新闻由头, 其中《北京晚报》频数按0.5计) 、广州 (45) 、南京 (23) 、武汉 (12) 、成都 (9) 、上海 (7) 。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 没有一家媒体入选。

三、统计分析:具体媒体的表现

本次分析共统计到97家媒体, 除去“不确定”和“其他”选项, 平均每家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频次为3.8。将出现频次最高的10家媒体进行列表, 如表二。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前10家媒体作为新闻由头的平均频次为19.6, 是所有97家媒体平均频数的5倍多。而且, 这10家媒体总的频数, 占到了可以确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的一半多。由此可见, 在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少量媒体设置较多评论议题的现象。

“这种精英媒体领衔与新闻专业普遍规范的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共同带来一个结果, 也正如我们已经留意到的, 就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同质化。”[3]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一文的这段话, 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还是以新闻由头为例, 一个评论写手写的关于同一个新闻由头的时评可以同时投给全国几百家媒体, 评论的地域色彩减弱, 全国各地的报纸往往都是同时评论一条新闻。而这些新闻由头, 大多是由为数不多的媒体提供。

麦库姆斯提到的“精英媒体”在美国具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许多论者都将党报、中央媒体当做主流媒体来看待, 但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到, 地方党报在提供和设置评论议题方面已经与人们的期待形成较大的差距。在97家媒体中, 地方党报只有5家, 而且除《广州日报》外, 其他报纸的频数都非常低。

从表二可以看到, 《新京报》与《中国青年报》的频次最高。其中, 《新京报》自2003创办以来, 就一直以时政新闻为主打, 以高端读者为受众目标。在报道北京新闻的同时, 《新京报》还经常派出记者对全国各地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 这也是该报“核心报道”栏目主要内容。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6月3日的一篇评论《倘若“暴拆官员”奉命行事》, 引用的就是《新京报》对安徽阜阳官员暴力拆迁被问罪的报道。另外, 《新京报》还利用办报地在北京的优势, 报道了大量中央各个部门的新闻, 这往往也成为评论的热点议题。比如“青年话题”6月18日的冰点时评《公开“三公”支出到底难在哪里》就是以《新京报》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的报道为新闻由头。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报纸, 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三色”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新千年后, 《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6月1日创办了特别报道栏目, 根据该栏目主任吴湘韩在2009年4月的一次讲话, “从2007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报道重大公共事件的专题67个, 占56%;反映重大社会问题40个, 占34%;解读重大公共政策12个, 占10%。”[4]上述三类报道, 无疑都是评论比较偏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7月8日的评论《媒体误报“批示”背后的真问题》就是以该报7月7日的特别报道《假“委员长批示”见报记》作为新闻由头。

另外,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国内媒体中周期比较固定、操作比较成熟的精确新闻, 其“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 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形成了鲜明特色”[5], 该栏目所做的调查也常常作为评论的由头。如“青年调查”在8月31日刊登的精确报道指出, 63.5%的家长期望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收礼。9月1日, 有评论在该报以此新闻为由头发表评论《禁止老师收礼扭不过腐败文化的“粗腿”》。《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如教育、科学、法治等方面报道的新闻, 紧扣社会热点, 也是评论者经常引用的由头。

作为一份党报, 在其他地方性党报全面式微的情况下, 《广州日报》在此次统计中的表现格外显眼。显然, 这与该报的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从1996年1月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即广州日报集团, 笔者注) 起, 它就明确了‘党报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报不应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 而应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发展模式。”[6]在具体的操作中, 《广州日报》通过改版、自办发行、大力引进人才、从制度设置到经营管理完全企业化、积极容纳新媒体等措施, 实现了报业集团中无论舆论引导还是媒体经营, 都以党报为核心。自199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首次跃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一位后, 这一位置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报纸的内容, 在众多媒体中, 《广州日报》的报道有22次作为本文统计的评论的新闻由头,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四、思考: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与党报舆论引导的危机

无论从表一还是表二来看,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而地方党报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这也是本文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在谈到党报时, 往往都会将其列到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行列。赵克强在《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中还对我国媒体按照主流媒体、次主流媒体、边缘媒体进行划分[7]。这其中, 地方党报也被划入了主流媒体中。但“主流媒体”不是天然的或者可以凭着某种“身份”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称谓。党报能否真正做到“主流”, 需要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和认定。

在媒体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党报的新闻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媒体所转载, 多大程度以提供新闻由头的方式设置其他媒体的评论议题, 可以作为衡量党报是否主流的一个观察视角。评论的新闻由头, 一般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 评论者很少把地方党报的新闻作为新闻由头, 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类报纸在关于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不足呢?

与党报相比,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则在逐步向主流化转型。我国非党报纸媒的报纸, 最早是晚报, 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这类报纸被定位为“日报的补充”和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的表上形式上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1996年, 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 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此后, 都市报类媒体大量涌现。此时的“市民”还是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干部群众, 又包括知识分子, 还包括广大市民。内容设置上, “就是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娱乐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 强化新闻的‘实、快、短、热、活、宽’。”[8]按照赵克强的分类, 这样的媒体应该被列入次主要媒体行列。

“1998年3月, 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 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革新, 其后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纷纷效仿。”[9]迈向主流媒体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开设评论栏目等, 整体内容变得更硬, 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部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新的诉求, 读者定位自然也不再是所有市民, 而是中高端读者。在报道范围上, 部分报纸经常超越办报所在地, 及时派出记者报道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力求在这些事件中把握主动权。

这其中,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还设有评论周刊, 前者还有《深度周刊》, 用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纸虽然在笔者的统计中也被划为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甚至其报名中也有“都市报”、“晚报”的字眼, 但其新闻的操作理念、提供的新闻类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南方都市报》就提出, 要“记录时代进程, 培育现代社会, 启蒙公民意识”。[10]在本次统计中, 除了表二中列出的媒体外, 其他表现较好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为:《现代快报》 (频数为7, 下同) 、《北京晨报》 (6) 、《北京青年报》 (6) 。

一般认为, 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是比较主流化的新闻, 社会新闻则是次主流化甚至非主流化的新闻;而党报在时政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晚报则更多地报道社会新闻。在都市报、晚报的发展初期, 其确实以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但通过本次关于《中国青年报》评论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 都市报、晚报在为评论提供时政、经济新闻的议题方面同样非常出色。利用SPSS交叉分析, 得出表三。

从上表可以看到, 无论是政治题材还是经济题材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 地方党报都远远低于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本来就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社会新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只有在经济类题材, 才有媒体即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超过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当然,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向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低俗的社会、娱乐新闻依然大量存在, 软广告、广告与新闻不分的现象等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类媒体在提供重要、热点的新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部分都市报、晚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这些媒体的报道经常就作为其他报纸国内新闻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论主要的新闻由头来源。《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一文把部分符合条件的都市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权威报纸也列入主流媒体行列, 这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舆论引导, 首先是要吸引公众关注什么, 然后才可能影响其态度, 即这是一个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对于党报而言, 如果其内容报道中涉及社会热点、公众关切的新闻不多, 除了其本身难以吸引读者之外, 其他媒体也不会转载其报道, 或将其作为评论的议题。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 是扩大部分媒体社会影响力、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致力于引导舆论的党报而言, 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深入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的新闻由头入手, 试图分析媒体为媒体设置评论议题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的表现。分析表明, 中央级媒体尽管数量少, 但在媒体议程中依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一些逐步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晚报类媒体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地方党报则处于弱势, 市场化改革较早的广州日报是该类报纸中最显眼的明星。如何切实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 让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名副其实, 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7) :191.

[2][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 2007 (3) :60.

[4]吴湘韩.网络时代纸媒独家深度报道的空间[Z].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61.htm

[5]青年调查, 这里报道民意[Z]http://zqb.cyol.com/node/node_6465.htm

[6]文远竹.党报要成为城市报业市场的野战军[J].新闻战线, 2009 (7) :19.

[7]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J].新闻知识, 2006 (3) :3~4.

[8]李鹏, 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 2002 (6) :67.

[9]赖大彬.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09 (9月中) :55.

篇14: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赚钱顺便

同时,很多人对于江南春离开分众之后的重新回归也充满了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江南春都是出于什么原因,有着怎样的思考?他又会对分众做出哪些调整和改变?

论坛之后,本刊记者对江南春进行了独家专访,对话完整呈现了江南春这个时期的心路历程以及分众未来黄金十年的战略布局。

分众的河南战略

豫商:谈谈你对河南的印象?

江南春:河南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在中部城市群中位于首位。中原城市群已成为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全国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豫商:河南在分众传媒全国布局中的地位如何?

江南春:河南是分众极为重视的一个市场,河南有众多外来和本土的知名企业,对于分众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服务好这些企业,为这些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豫商:接下来,分众传媒在河南有什么大的举措?

江南春:分众将在河南的城市进一步渠道下沉,随着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全面起飞,越来越多三、四线城市崛起,洛阳、焦作、安阳、平顶山……这些城市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点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分众会加强对河南省内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的媒体覆盖,尤其是办公楼宇、公寓楼和卖场媒体网络,将进一步提高在河南省的覆盖率。

豫商:对于河南企业在新时代品牌传播策略有什么建议?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

江南春:在一、二线城市,未来十年消费将升级。升级所针对的都是70后、80后等新富阶层,品牌推广要准确把握这群新富人群的心理,并依照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触媒习惯选择传播媒介和内容。广告的内容更加软,更有说服力,比如知识型广告,以知识介绍、讲座为依托,本身并不贩卖产品,但是看完之后,消费者会对这个品牌产生充分的好感。

对三、四线城市来说,从原来消费者以价格为导向,转向以品牌为主要认知手段,企业不仅要通过媒体把品牌告诉消费者,关键是建立起跟消费者的深度关系,品牌要和消费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此外,全国县城有三万亿的消费,企业要利用媒体有效的渠道下沉,到达这些城市,把客户的品牌和产品引入到这个消费力中。

未来十年的分众蓝图

豫商:分众模式的广告市场是否已经接近饱和?

江南春:分众的生活圈媒体业务--与传统电视广告有很大差异性与互补性,例如看电视是晚上,看楼宇电视在白天,电视在家里,而楼宇电视在写字楼、公寓楼、商厦等;电视打中了许多有时间看电视的人,楼宇电视打中了许多用很少时间看电视的人。

随着消费者生活形态从单44向多元化、碎片化发展,与消费者接触的媒体点也日益多元化,如何在生活中各个碎片化的时空建立媒体平台与消费者沟通,这是一个趋势,沿着这个趋势思考和发展下去,你依旧可以在人们的生活轨迹中发现和创建出更多有效的接触沟通平台。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梯度很大,在原有公寓楼、写字楼、商厦、卖场、超市、影院领域,分众虽然面临一线城市广告爆满的挑战,但二线城市仍有一部分广告空档时段,三、四线城市更有很大的覆盖提升的空间,所以分众的广告市场不仅没有饱和而且广告增长潜力还很大。我认为,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品牌化和消费升级化的浪潮,将迎来内需的高速增长和消费品的黄金十年,从广告市场看,需求增速也会比GDP更高,因此我预计未来五年楼宇电视和框架业务将达到200个城市,卖场将达到500个城市,而户外广告业务不排除进入到1 680个县城的可能性。

豫商:未来的黄金十年,分众会在哪几个方面“做功课”?

江南春:分众认识到媒体组合传播模式对品牌传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始终专注在生活圈媒体群的打造,从平日家里的框架海报、写字楼的液晶电视,到周六、周日的大卖场和电影院,我们围绕消费者的生活轨迹形成的立体组合和无缝化传播,还在不断延伸。楼宇电视致力于提升广告主品牌知名度,框架海报用于传达产品的详细信息,卖场电视则在终端提示消费,而在电影院中不仅有极强视觉冲击力的银幕映前广告,还在影院门口配置了与消费者直接互动体验的场地。同时,我们还不断在思考媒体的互动性,分众在楼宇、框架上的广告均注明“欲了解详情,登录新浪首页热门品牌专区”或“拨打中国移动12580”。与新浪和12580手机的组合让分众的广告不仅仅是单向广播式的,而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互动了解的平台。

豫商:你认为分众在未来套成为什么样的公司?

江南春:面对股东,我觉得分众不再想成为什么广告帝国,分众要成为一个持续、稳定、健康成长的公司,我们不要再追求高成长、高冲刺,我们要有长跑的耐力,打造长期价值与竞争力。

面对客户,我觉得分众不是新媒体的既得利益者,分众要成为一个通过持续变革来不断创造客户更高传播价值的公司。

面对员工,我觉得分众不再是一个工作辛苦、收入较高的短期奋斗赚钱的地方,分众努力成为一个可以让人幸福工作和自我成长的地方。

豫商:你认为如果未来想在中国媒体行业中创业还有哪些机会?

江南春:我认为机会一定出现在Digital Media的领域,因为社会主力消费群已经变成了70后与80后。总结他们的媒介习惯只有五个字全面数字化。也可以这么说:70后、80后是互联网的一代,是被各种数字屏幕包围的一代,是被手机终端捆绑的一代。所以未来媒体业创业的机会在于如何整合这些屏幕。

回归分众之后的改变

豫商:从短暂的离开到如今的回归,在这个过程中,江总都是出于什么原因,有着怎样的思考?思考后,您做了哪些调整和改变?

江南春: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是让分众退去个人色彩,而进入到职业经理人时代,事实上在后台系统化建设、组织流程梳理方面,职业经理人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后来金融危机爆发,股价的下挫,资本市场和公司都需要更贴近市场、更理解媒体产业,并能最快速应变的人来领导,所以我觉得在2009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必须重返岗位。

分众很好地抓住了媒体市场变化的机会和广告主的价值点,从而快速发展起来,但分众也有许多失败案例,从表象上看分众的问题主要是收购兼并快速扩张的问题,但从实质上看是一个公司缺乏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成长是以满足企业家的扩张野心为目的还是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为目的7我的一个老师在2009年我重返CE0岗位时对我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赚钱顺便。

分众的本质问题是我们企业的出

发点发生了偏差,我和管理层集体反思对分众未来长期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价值观。

分众从来不是新媒体产业的既得利益者,分众是一个通过持续变革来创造客户传播价值的公司。确实在今天的市场上,分众的领先地位已经毫无争议,但分众是不是可以永远领先?在过去几年分众走得很好,但经过2009年的金融风暴,我已经清楚地看到,分众离高枕无忧还有很远的距离,分众不自我变革,别人就会来变革你。2009年年底,分众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一线城市的设备高清化,三、四线城市屏幕的倍增化,新浪热门品牌专区和1 2580手机联动增值化,电梯框架平面媒体的发布周期缩短,卖场渠道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化等,这一系列的政策在未来一两年的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客户看到分众核心价值的巨大改变。

豫商:在分众股价低迷时,你大举增持分众的股票,而目前业绩提升,股价大幅回暖,几乎所有分析师都对分众做出买入评级,你认为当股价回到以前的高度,你是否又会像当年一样,选择一个时机完美退出呢?

江南春:我想,我10年内应该不会退出,因为以前每天工作16个小时,身心疲惫,人生代价也很大,所以总希望退下来,但现在我的生活越来越平衡,我每周工作四天半,有两天半休息陪伴家人,也可以静下来思考,相信这样的生活节奏使我能持续工作的时间也会变得长很多。

豫商:据说你总不停地自己见客户,作为CEO,这有必要吗?为什么不把更多时间花在内部管理上?

江南春:我认为很有必要。一个CEO靠什么决策?不是靠闭门狂想。日常管理很大一部分可以放手让别人去做,而我更大的优势在于及时在客户身上发现问题与趋势。

豫商:在广告领域奋战这么多年,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江南春:公司要永远以服务客户为首位:必须有长久的创新力。经历了过去一年的金融危机,分众可以更成熟、更长远地看待很多问题。分众不想成为什么媒体帝国,分众是一个持续稳健成长的公司,我们不再追求高冲刺,我们要长跑,打造长期竞争力。

豫商:目前的压力主要来自哪方面?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的方式是什么?

江南春:分众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而我个人也在工作之余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这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豫商:有没有你比较敬佩的企业家?敬佩他哪一点?

江南春:郭广昌和马云是我敬佩的两位企业家。郭广昌曾说过,复星这么多年走过来,成为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复星有自己的投资观念,那就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上一篇:2011和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集结(总结版)下一篇:天气转凉问候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