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2024-06-14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共8篇)

篇1: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执教:王港中学

吴云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刻含义,懂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实现宏伟目标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艰苦奋斗还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和作风,无论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

2、过程和方法:通过知识接龙、图片、数据、视频资料的讨论分析等探究学习,体验艰苦奋斗精神的新内涵,以及艰苦奋斗精神对我国现阶段的现实意义和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初步树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艰苦奋斗精神的新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图片、数据及视频资料。

2、学生收集与艰苦奋斗精神有关的历史故事及现实社会的典型实例。三|、教学过程

学生新闻发布及点评 导入:

教师活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1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个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以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更加全面的小康、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教师活动: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出示课题: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师活动:艰苦奋斗精神的含义想必我们同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说说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活动: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更加深入的探讨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介绍:胡忠夫妇的事迹。图片及视频

教师活动:胡忠夫妇的事迹反映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活动:(不怕困难、刻苦训练、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师活动:这种为了国家的和人民的利益不拍艰难困苦、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

1、艰苦奋斗精神的新内涵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初步理解,想一想近些年来哪些典型的事件中还体会到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光大?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活动:从2008年春季百年未遇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人民子弟兵为了抢救受灾的群众、为了国家的财产减少损失,不怕流血牺牲、克服重重困难,顽强拼搏,斗争的精神;我们看到了奥运健儿和志愿者们为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的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一个又一个飞天梦想。所以说,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一种斗争精神、一种创业精神、一种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也表现为:

斗争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活动“流芳百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50《阅读天地》,感受我国古人在艰苦奋斗方面留下的故事和警世名言,并说出近现代有关故事。教师活动: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事件和故事吗。学生活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精神、王进喜的铁人精神、邓稼先两弹一星精神、)教师活动:从红军二万里长征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到发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延安精神;从铁人王进喜为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扔进太平洋的大庆精神,到邓稼先在戈壁沙漠默默无闻地奋斗几十年的两弹一星精神;从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们的忘我革命精神,到98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的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2、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1)历史意义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讲到的多是古代的或战火弥漫时期的故事,会不会有同学认为是因为当时条件比较差,物质及其匮乏,生活艰苦才学要这种精神,而现代社会这么发达,都进入小康社会了,再提这种观点就过时了,落伍了呢?

活动“辨一辨”有人说:革命战争年代和经济困难时期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现在我们生活水平高了,要提倡物质消费,就没有必要再讲艰苦奋斗了”。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略(从许振超、丁晓兵、马永顺、载人航天精神;中国女排的故事说明现阶段仍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师活动:同学们讲的有道理。下面我们再看这样一个调查展示中学生浪费纸张的调查。(教师做一点造纸过程中对环境危害的介绍)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45名学生1天丢弃16开纸是60张,弃掉32开的纸80张,把它换算为16开纸就有40张。这样45人1天丢弃的2种规格的纸相当于16开纸的张数是100张,平均每人每天丢弃16开纸约2张。可见同学们浪费纸张的现象多么严重。然而生产1吨纸要木材0、875吨,煤0、5吨和水375吨,并会造成——定的水污染。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张16开纸,全国约有1、3亿名小学生,就可以节约1、3亿张纸,而1千克16开纸大约是400张,这样全国小学生每天节约的纸就有:

1、3x100000000÷400=325000(千克)=325吨,它可以节约284、4吨木材、165吨煤和121875吨水。

而这样的情况,足以导致我国的环境因素极为严峻。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制浆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10%-12%,居各项污染的第三位;排放污水中化学耗氧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45%,居各项排放量的第一位,造纸工业已成为我国污染环境的主要行业之一。造纸工业是一个产量大,用水多,污染严重的轻工业。教师活动:看了刚才的资料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何节约用纸?)教师活动: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是我们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和文化基础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铺张浪费。(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他们的人均gdp是34023美元,列世界第22位,而我国的人均gdp只有2460美元,他们非常崇尚节约资源,他们的森林覆盖率要比我国高许多达70%,却不轻易砍伐自己国家的树木。每年大量的从我国进口一次性筷子,然后对使用的一次性筷子进行回收,制成新闻纸再高价出售。)而由于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造成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浪费,也对环境和生态带来一定的破坏。所以,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况且,浪费纸张,不仅是在浪费我国有限的资源,还在间接的污染环境。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底子薄。。。。胡锦涛也教导我们。。。。所以,在我们生活富裕的今天,艰苦奋斗精神仍然要坚持继承和发扬。(2)现实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和文化基础还比较落后,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除了长期艰苦奋斗外,别无他途。艰苦奋斗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和作风无论什么时代都不能丢。

活动“课堂反思”

1、在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除了浪费问题之外,还有哪些现象和行为是与艰苦奋斗精神不符?

2、你认为这些现象和行为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何危害?

3、我们青少年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活动:如生活上,互相攀比购买高档手机等数码产品;攀比名牌衣服。学习上,怕困难、怕难题、抄袭同学作业,缺乏“斗争精神” 等等。工作上,怕脏怕累逃避值日劳动,不愿意担任班干部,缺乏“奉献精神” 等。这些现象和行为都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过程中成长的。小时候,不摔跤是不会学会走路的;进学校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坚持上学;学习中总有各种难题、不刻苦钻研、知难而进,就不能进步;升学、就业需要拼搏,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成就,就要开拓创新,哪一个人生的阶段,都要有不怕困难,敢于吃苦,敢于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所以说。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艰苦奋斗有他更深刻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在与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做斗争的过程中来培养自己的艰苦奋斗的精神。(3)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每个人现在在学业上,今后在事业上要有所建树,都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师活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下决心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篇2: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牢记毛泽东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现在,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要实现宏伟目标,把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重温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的这段话论述非常重要,特别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思想具有长远的意义。一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会增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制止,党的事业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甚至会停止。二是,不论我们党取得怎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样才能始终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我过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中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实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局面。所以说我们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使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应该看到,近几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部分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逐渐淡忘了,甚至少数干部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大量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利、美色和金钱的诱惑,对每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我们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去过那种清徒式、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这里,对于如何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以下三点希望。

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现阶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发展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国情,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发扬艰苦奋斗。

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才能增强抵抗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如果

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贪图享乐,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充耳不闻,就必然导致脱离群众。只有坚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开创未来。

第三,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党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中加强党性锻炼。对于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在思想上真正扎根,行动上自觉体现。

篇3: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是艰苦奋斗?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艰苦,又要奋斗;既要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又要在事业上奋发开拓、不断进取。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一种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一种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早在建国前夕,毛主席就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明确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发扬光大”;胡锦涛号召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伟大号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毛泽东可谓艰苦奋斗的典范。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他早在青年时代时就说过“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越艰苦的战争岁月,走进和平建设时期,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简朴的生活。50年代时,他就提出了: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

其实,艰苦奋斗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学习方面,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勇于向困难挑战上。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没有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是不可能有真才实学的。

在生活方面,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不贪图享受,敢于吃苦上。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同学已经缺乏了这种精神。毛主席曾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因此,希望你们能向自己的懒惰挑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还要帮着别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能经常这样,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会有更大的进步。

篇4: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一、必须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90多年前,一批怀揣着救国梦想的仁人志士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以几十人之力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后,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冒着腥风血雨和重重艰难险阻,踏上了一条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摸索治国理政经验、谋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到长征路上的慷慨悲歌,从大庆铁人的一声怒吼,到八千万党员的创业征程,共产党人不怕死、不怕苦,永远冲锋在第一线,奉献在第一线,是因为他们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我们面对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重重诱惑与考验,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理想信念,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永远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积极践行者,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二、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苏共在执政77年后丧失了政权,这其中自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执政日久的苏联共产党日益脱离群众,背弃了自己的信念和宗旨,自毁根基,自掘坟墓,最终走向了灭亡。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面对着如此触目惊心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人不可不警醒。“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我们党能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党,能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是因为我们始终植根人民、依靠群众,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把人民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造福于人民,始终保持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不可否认,在现今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党员,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官僚作风、形式主义,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败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公信力。这些现象,背离了党的宗旨,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严重影响到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八大上对这一问题有了清醒地认识,明确提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12月4日,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体现了党中央对群众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强烈关注,我个人对此也深受鼓舞。落实好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党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形成更加强大的团结合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必须始终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党的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前,必须不断强化党的纪律建设,保证党的政令畅通,保证党的动员组织有力。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落实党章要求,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始终将自身置于组织的监督和约束之下。要自觉做到服从上级、服从组织、服从中央,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篇5:党员干部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之际,根据办公室的安排,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一堂党课,也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党课的标题是:《党员干部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只躺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成果上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只图享乐,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注定要走向衰败的。同样的道理,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如果痴迷于贪图享乐,热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是早晚要腐而败之的。我主要讲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新时期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二是如何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做新时期的合格党员。

一、新时期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其字面意思为:‚不畏艰难困苦,进行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斗争‛。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就是指‚为实现伟大的或既定的目标而勇于克服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精神和行动。艰苦奋斗是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有机统一的精神,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必经之路。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 统和政治本色,是我们战胜敌人,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困苦的有力武器;也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郑重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上任不久就带领中央领导成员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回顾党的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极其困难的年代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壮举,正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部分党员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脑海里被淡忘了。有的不求进取,关心生活胜过关心工作,过分在意票子、车子、房子;与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大量事实表明,贪图享乐和奢侈浪费是政治瘟疫,它不但消磨人的意志,使我们的干部沉沦,而且具有传染性,败坏党风民风。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树立正确的‚五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是对每个党员干部最现实的考验。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甚至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艰苦奋斗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不同时代、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的精神实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我们在倡导这一精神时,应认真弄清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涵义。我认为,在当今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居安思危,永不止步

回顾中国共产党业已走过的艰难历程,我们经过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而骄傲与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甚至漠视目前及今后摆在面前的巨大考验。从国际环境看,中国经济的弱势还相当明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例如,1949年中美人均国民生产值之比为1:19,而1997年则扩大为1:43。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延续,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加之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和超大型社会,在实现社会形态的转换过程中必然带来的诸如社会失序、道德失衡、政治动荡等一系列尖锐 问题,都时刻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不能居安思危,不断前进,后果将不堪设想。

2、励精图治,知难而进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一项前人未曾走过因而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的事业,加之整个国家尚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任务重,时间紧,阻力大,种种不稳定的因素和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将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兢兢业业,善于摆正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位臵,必要的时候,要勇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增强驾驭形势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勇气和能力,以一种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恒心去面对一切困难,在国家和社会需要时,适时而动,勇于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和奋斗,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这样,就一定能够完成我们应该且必须完成的伟大事业。

3、勤俭节约,清正廉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勤俭办事,清正为人,不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干事业的重要经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持这一点。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绝对事实,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尚有相当距离。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从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挤压中突出重围,就必须坚持和发扬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精神。这就要求 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首先要带头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和以权谋私,真正心系祖国和人民群众,自觉与人民群众一道艰苦创业、同甘共苦。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迫切需要

1、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历来以不畏艰难困苦而著称于世。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宝贵的精神,造就了整个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党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领导的事业的成败与兴衰,无不与艰苦奋斗精神的扬弃休戚相关。8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在不断地努力前进。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现在看来,80多年的奋斗史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正反经验均表明,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应当而且必须告诫人民尤其是广大共产党员保持和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

2、当前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更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

首先,从全局和整体看,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即意味着在今后一段长期 内,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会很高,加上改革缺乏经验,遇到的阻力又大,困难又多,任务又重,对此,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其次,已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越困难的时期,也将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越容易发生嬗变的时期。我们正处在体制大变革的关键阶段,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必然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导向,直接表现就是利已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疯狂滋长。而现实的要求是,越是健全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就越需要利用道德和精神的矫正功能,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矫正那些不良倾向。第三,就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共产党而言,其自身所面临的执政考验也离不开艰苦奋斗。我党经历了89年发展,已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民信任和拥护的领导核心,但目前正面临着前未有的考验,当然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的大力弘扬。

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认真研究和解决生产力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坚持改革开放,自觉调整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为生产力的发展指明方向、开辟道路、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要大胆扫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要勇于正视党在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种种问题,以改革的精神解决那些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习惯和做法。

我们国家还很贫穷,经济还很不发达。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党员和党的干部若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就会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甚至走上邪路。同时我们应该明确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改善人民生活并不矛盾。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移风易俗,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才不会腐化堕落。艰苦奋斗不是贫穷落后,不是不要物质利益,而是要为群众谋更大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但生活的改善只能是逐步的,不能脱离生产这个基础。所以,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为革命的牺牲精神,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二、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做新时期的合格党员

(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正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树立忧患意识

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率领中央书记处同志到 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两个务必‛,并做了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四个牢记: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第三,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第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以身作则,清政廉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自身素质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艰苦奋斗精神发挥的状况与效果。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廉洁勤政、艰苦创业的模范。在新的征途上,以新时期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先进代表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到:一是坚持牢记使命、励精图 治,反对意志衰退、精神萎靡;二是坚持奋发有为、艰苦创业,反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三是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努力学习,立足岗位做贡献

1、紧跟时代、不断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的形式下,我国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沙上建塔,而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创新的源头。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生第一要义,取得工作权利靠学习,工作做出成绩靠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而不被时代抛弃。创新意味着走在时代前列,要创新,就要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打开广阔空间,提供永不枯竭的资源。

2、艰苦奋斗要靠党员,党员干部要带头

我们党建党89周年,执政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提升,国民经济迅猛增长,可谓国富民强。时代不同了,生活条件好了,那么时下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要求人们再去‚住茅屋,饿肚 皮,穿破衣‛,更不是让人们去当‚苦行僧‛。而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美德,做到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能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昂扬向上,奋发有为,不怕艰难困苦,不贪安逸享受;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图空名,扎实工作,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大吃大喝,讲排场,比阔气,比办公条件,比交通工具,比豪华气派等等)。坚决反对骄奢淫逸,要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等小事做起。

篇6: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演讲稿

1、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问题,而且还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艰苦奋斗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现在,全国还有58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要保证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地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全国大概有几百万职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下岗待业的人员增多。

2、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本色。实现党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大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厂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不停步地前进。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曾讲过:“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还说;“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些年出现的一些现象表明,在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中,确有祁当一部分意志薄弱者,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头脑变得不清醒了。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建国初期强调“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3、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伯艰苦著称于世。不少华侨在海外创业,开始的时候也相当艰苦,外文也不懂,但是靠中华民族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勤劳节俭的精神,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终于把业创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考。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当中,我们党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历尽艰险,饱受磨难而不坠革命之志,这是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干千万万的革命先烈,都是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

篇7:弘扬伟大奋斗精神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一座精神丰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也是新时代推动欠发达地区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红船精神”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通过在欠发达地区的创造性运用,让“红船精神”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1.以首创精神为指向,开创欠发达地区转型追赶新局面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今天,欠发达地区要闯出发展新路,必须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指向,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一些欠发达地区实行的是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成本竞争、低效率产出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欠发达地区面临创新能力不足、投入有限、资源分散等问题。在新一轮竞争中,一些传统的发展优势正在减弱。欠发达地区要想走出新路,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推动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在创新驱动上拔得头筹、占得先机。

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推动欠发达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在企业、政府、人才、平台、体制机制、文化等方面形成合力。企业方面,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政府方面,要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让政府的公共服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合拍。人才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健全完善激励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平台方面,要突出优势领域,构建特色产业生态圈,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搭建产业技术联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导入平台型龙头企业。发挥市场机制,打造一批普惠、智能、协同、融合的众创空间,设立产业驱动孵化平台,搭建技术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新型孵化器,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孵化模式。体制机制方面,要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文化方面,要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体系效率,根本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精神的培育和认同。

2.以奋斗精神为引领,书写欠发达地区幸福生活新 篇章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区位、地理、经济基础和文化等因素影响,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困难和挑战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用不懈的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发扬奋斗精神,要有不畏难、不气馁、不言败的信心,克服强调客观、畏难发愁的情绪。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在发展道路上有很多矛盾和挑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些同志也容易因此背上思想包袱,总认为欠发达地区区位差、底子薄、基础弱、困难多、条件差,总感到信心不足、难有作为,以致缺乏勇气,意志消沉。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创出来的。悲观失望、自怨自艾会使我们徘徊不前。要树立“欠发达地区有大作为”的豪迈气魄,扫除思想障碍,克服自卑心理,把差距看作潜力,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勇于赶超的精神,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把中央决策部署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用好中央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开拓进取,埋头苦干,走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转型追赶之路。

发扬奋斗精神,要树立忧患意识,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观念。由于眼界和胸怀的局限,越是欠发达的地区,越容易满足已有成绩,产生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的情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要跳出欠发达地区看欠发达地区,站在全国看欠发达地区,面向未来看欠发达地区,树立战略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立足全国找准定位,用更新的理念拓展发展空间、更实的举措提升发展层次,认真学习先进省区的好经验,树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急迫感,认真查找自身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能让机遇在“自以为是”中丧失、发展在“沾沾自喜”中迟缓、差距在“盲目乐观”中拉大。

发扬奋斗精神,要奋力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够在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赢得主动。挑战和机遇从来是并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关键看如何把握和应对。任何停步不前、故步自封或者观望犹豫、畏首畏尾都会错失发展的机遇。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把中央和本地区的发展思路聚到一起,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欠发达地区今后和未来一个时期发展带来的新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借力发挥,用足针对性政策、用活差别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

发扬奋斗精神,要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克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做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要善于辩证思维,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谋划发展;要眼光长远,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着力消除急功近利多、着眼长远少的倾向,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对需要长远规划的,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对需要加快推进的项目,抢抓进度、一抓到底。做好各项工作,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教诲,以“钉钉子”的精神,心无旁骛地干、锲而不舍地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在实处、干出实效、干出实绩。

3.以奉献精神为导向,锻造欠发达地区干部队伍新面貌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容。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宏伟蓝图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广大干部既是党的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行政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要进一步明确干部的共性标准和欠发达地区的特殊要求。就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的问题。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干部必须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懈苦干。在欠发达地区,看一个干部是不是称职,是不是选准用好了,关键要看这个干部思想是否解放、是否能干能闯,就像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引导广大干部正确认识对欠发达地区干部的要求,既不能有所偏颇,也不能一味苛求;应该对开拓在前、埋头苦干的干部大胆使用、热情支持,形成鼓励探索、激励干事的选人用人风气和氛围。绝不能让“不干事的人挖苦嘲弄干事的人”的风气蔓延。要形成这样一种舆论氛围:欠发达地区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既要符合中央要求,又特别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敢想、敢闯、愿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要允许争议,宽容失败,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选好用好开拓创新能力和贯彻落实能力兼备的干部。应该看到,在欠发达地区,因能力欠缺不能适应工作现实需要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这种状况制约了工作绩效的提高,也引发了一些干部进取意识、奋斗精神的动摇,自甘“技不如人”。因此,提升广大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要具备开拓创新能力。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精准脱贫任务艰巨。问题和矛盾的凸显要求干部们不能用旧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用传统思维认识问题、不能用固定模式解决问题,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认识和解决新矛盾新情况,摒弃“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坚持不懈补短板,促使发展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轨道。二是要具备贯彻落实能力。当前,中央和欠发达地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这些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规律,贯穿了新发展理念的探索与实践。贯彻执行这些决策和部署,要求广大干部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真抓实干。在执行政策、决策时必须原原本本、原汁原味,不能打折扣、搞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现执行“异化”现象。三是把开拓创新能力和贯彻落实能力有机结合。只有“结合”这一笔“点睛”到位了,能力建设才能“盘活”,才能使中央和上级的政策、决策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不至于“变味”,同时又能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富有创新意蕴。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开创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党的领导力提升依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新时代党的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是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的组织体系。这种严密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党的领导力体系,确保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领导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思想引领上直面问题解决挑战、在群众组织上坚定路线形成经验、在社会号召上发挥优势创造奇迹,并同时确保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能够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由此形成了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人间奇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组织体系严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能得到强化,党组织的吸引力、战斗力、号召力也就能得到增强,党的领导力自然就会增强;反之,党的组织体系松散,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便会削弱,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会受到损害,党的领导力自然就会弱化。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需要也必须依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当然,处于党的组织体系的不同层级,党的组织建设对于党的领导力提升有着不尽相同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机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可见,党的中央组织是党的肌体的“中枢系统”,对于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提升起着关键引领作用;党的省市县等地方组织建设可以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当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得以强化,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时,党的领导力必然得到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是促进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扩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相对来讲,对于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对于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提升党的领导力的三个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新时代党的领导力,需要从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三个层面着力。

党中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党中央的各个部门是确保这种领导核心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的中央组织体系。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首要的就是要发挥“中枢系统”作用,通过党的中央组织建设,真正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切实发挥出来,以此来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本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例,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要着眼于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党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推进职责相近的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优化部门职责,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这就是说,要通过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来加强党的中央组织建设,促进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党的领导力提升。作为落实本轮改革方案的具体举措,中央层面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等,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这些举措均是通过中央层面的组织建设,来直接促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提升,也为党的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在我们党的地方组织系统中,省、市、县是三个基本层级,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只有党的地方组织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中央决策部署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因此,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需要确保党的地方组织的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单位、哪个组织,都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巡视工作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利剑频频出鞘,各地巡视力度明显加大,节奏明显加快,特别是提出聚焦政治巡视,查找政治偏差,侧重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领域,发挥了政治“显微镜”和政治“探照灯”的作用。显然,政治巡视就是政治体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对于反腐倡廉、纠正“四风”、从严治吏、净化政治生态等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加强党的地方组织建设也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推动解决了一些单位、一些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到位、组织纪律松弛、党组织软弱涣散、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作用虚化等“灯下黑”问题。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强省市县等党的地方组织建设,有力推动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尤其是7月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职巡视机构,在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设立巡察机构,对所管理的党组织进行巡察监督”,“着力发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落实条例规定,严格开展巡视工作,有助于加强党的地方组织建设,进而实现党的领导力提升。

党的基层组织,不仅是展现党员形象的组织载体,而且是直接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基层组织不强,再庞大的组织体系也是“泥塑巨人”,必然一推就倒。因此,只有打通组织经脉,确保经脉通畅,党的肌体才能运转顺畅,党的决策部署才能到底到边,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才有实实在在的抓手,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提升也就有了落脚之处。“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因此,要坚持抓好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各基层领域党建工作,也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做好海外党建工作、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只有这样,党的领导力才能体现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上海杨浦区域化党建为例,近年来杨浦区聚焦15分钟“生活圈”精准发力,通过区域化党建网不断向下拓展延伸,使基层组织党的领导力真正得到提升。他们通过区域化党建联盟,破除了条块分割的藩篱,将以往缺少互动的区域单位“联”起来,拧成合力共促的“一股绳”;通过三级组织联动,即区委的“一线指挥部”、街道党工委的“龙头”、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使得基层党建运转更为有效;通过探索在一个“比小区大,比街道小”的“睦邻片区”形成党组织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更精准的服务等。杨浦区通过“区域内,层层可结盟,处处可联系,事事可沟通”,在一个个社区、一栋栋楼宇、一类类群体中,织密基层组织之网,强化党组织功能,让党的基层组织合力增强,从而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就有了载体,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提升就有了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三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 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贡献和宝贵经验,提出了新时代经济特区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并对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继续发挥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特区的历史贡献与宝贵经验

经济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打开计划经济体制缺口。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素,推动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形成势不可挡的改革开放潮流。二是培养大批外向型人才。经济特区成为培养各类外向型人才最好的学校,现在许多驰骋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家都是从经济特区起步的。三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是对外经济交流最活跃的地区,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同时,也推动了对外贸易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型升级。四是带动全国经济腾飞。在经济特区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下,我国经济焕发出巨大活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我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兴办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保证经济特区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济特区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先行先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第三,必须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而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主创新。经济特区的成功,得益于为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激励自主创新行为,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从而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第四,必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国经济只有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才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扬长补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兴办经济特区扩大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五,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围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发展质量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经济特区应围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打开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战给我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都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注重通过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能。要看到,美国挑起贸易战的根本目的是要抑制我国发展,以长期保持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垄断利润。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带动行业整体进步。经济特区应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上率先突破,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还应在开拓全球市场上发力,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特别是增加服务贸易出口,为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再立新功。

经济特区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他还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经济特区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总结经验,相互学习,朝着更高目标开拓前进,努力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

在第一批创办的4个经济特区中,深圳已成为全国的技术创新中心,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中心相比,在创新能力、风险投资、新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和创办新企业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应认真研究、虚心学习国际经验,加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创新源头和支撑。完善全链条风险投资体系,使风险投资与技术研发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两个车轮。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新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人才市场选拔机制,吸引全球人才聚集。在保持通信设备技术领先地位的同时,努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新材料等方面培育一批世界领先企业,引领带动全国产业升级。珠海、汕头、厦门也各有优势。珠海在发展通用航空业方面有较好基础,这一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珠海也有望成为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汕头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玩具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未来应充分发挥港口作用,与潮州港合理分工,实现功能互补,着力发展临港经济;还可以发挥腹地广阔的优势,提高对粤东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厦门的电子工业已具有较高水平和良好基础。应发挥毗邻金门和靠近台湾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两岸电子工业深度合作,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着力增强在厦漳泉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技术、资本支撑能力,在扩大区域整体优势中发挥引领作用。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在发展中要把握好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海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并要求海南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这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彰显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决心。

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推进航运逐步开放。

坚持改革开路。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海南要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破难题、闯难关。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科学配置各方面资源,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人才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办好经济特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提升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思想宣传范文】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思想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可以说,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改革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

从理论上说,问题是创新的起点,问题引导理论发展。从实践上看,问题是阻碍前进的“拦路虎”,“一山放过一山拦”,然而人类社会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问题本身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共产党人从来不回避问题,历来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看成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都是奔着问题去的。正因为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解决问题行动,我们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改革攻坚克难的现阶段,奔着问题去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改革奔着问题去,必须立足于解决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奔着问题去的前提是研究和找准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弄清楚问题在哪儿、具体表现是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谋定而后动,避免不着边际、无的放矢,避免因问题抓得不准导致改革着力点出现偏差,贻误时机或半途而废。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经常思考和研究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得不彻底,哪些顽瘴痼疾有待攻克;分析和预判哪些领域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脉,超前谋划,精准施策。

改革奔着问题去,还要分清轻重缓急、辨别主次难易。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试图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必须在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多种矛盾叠加。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牵住“牛鼻子”,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全局工作顺利开展。

能不能抓住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来说是一项考验,要求他们必须有担当精神。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各级主要负责同志都担负着推进改革的重要责任,必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和善于解决问题。对一些重大改革、协调难度大的改革,要不畏艰难,不怕接烫手山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

解决问题,关键是要瞄着问题出真招实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目标既定,关键在于落实。改革要触动既得利益,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任务艰巨而繁重,不真刀真枪干、脚踏实地干是不行的。蓝图变现实的唯一途径是实干,特别是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更要身先士卒、带头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对于肩负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有善于推进改革的智慧,还要有善于推进改革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善于从基层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科学方法,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要坚持一把手抓改革,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而且要从抓改革方案制定入手,一直抓到部署实施、政策配套,一竿子抓到底。

【思想宣传范文】五

改革开放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优势的过程。党的领导的优势、制度自我完善的优势、制度高效运行的优势等,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从一个方面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彰显党的领导优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看,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的成功彰显了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

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改革开放的方向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放为改革增添新的动力,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不是要改变国家的性质,而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确保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避免犯方向性、颠覆性错误,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改革开放涉及各领域、各方面,要处理许多复杂的关系和矛盾。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使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制定改革开放目标、推动改革开放进程时,能够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和矛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能将改革开放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既立足当前,着力消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着眼国家未来发展,依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构建更为科学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确保了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稳定性,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领导确保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之中,稳定是前提,没有社会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改革发展也无从谈起。党的领导能够保证改革过程中的公平正义,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同时,党的领导能够有效协调化解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挑战,避免因为矛盾和挑战影响改革开放进程、延缓改革开放速度。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稳定,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确保各方力量高度凝聚。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达成改革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借助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决策参与机制,中国共产党汇聚起推动改革开放的各方力量,如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群体、各地方的力量。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赢得了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支持,凝聚起推动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改革开放彰显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能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度设计、制度改革、制度建构等方面。

从国情出发设计制度。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积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塑造了我国独特的制度。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选择和安排,没有照搬西方的制度和模式,在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背景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持了清醒头脑和发展定力。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及时进行澄清和批判,避免其干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应认识到,社会上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事实表明,从国情出发设计制度,是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基本遵循。

依靠改革完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得益于其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这种自我完善能力不是来自外力推动,而是来自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富有革命精神、革命勇气,也讲究革命方法与策略。通过改革破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活力;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动摇,这是制度创新的底线;坚决破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这是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靠改革创新日臻完善,改革创新是制度完善的动力。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它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创造的优秀制度文明成果,依据我国国情加以消化吸收和变革创新,因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度设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同具体制度有机结合,使制度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形成了微观与宏观相统一、局部与全局相协调、具体与总体相匹配的制度体系。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制度体系,保证国家治理的有序高效,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效运行的优势。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成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一系列党内制度的完善,为国家制度的执行提供了重要支撑。由此,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力,彰显其效能。

改革开放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制度运行的高效率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也使我国实现了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

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构成国家治理的核心,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保证人民享有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强化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国家治理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坚持依法治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渐完善,国家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使改革开放的过程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

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制度运行的高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国家资源到最需要的地方、部门、领域,形成资源优势、力量优势,从而迅速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技术创新、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如高速铁路网的建设,航天技术的突破,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

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结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党创造性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高效,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同这个独特优势是分不开的。

篇8:让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光大

有些人认为, 在新的时期, 经济发展了, 物质丰富了, 还要继续艰苦奋斗吗?相当一部分人对艰苦奋斗产生了质疑。例如, 有的认为“在战争年代条件艰苦, 讲艰苦奋斗是必要的。现在条件好了, 不必再艰苦奋斗。”有的认为“搞改革开放, 发展经济, 铺张浪费在所难免。”有的甚至把艰苦奋斗看作是“不合时宜”的观念, 把勤俭节约视为小气吝啬, 把奢侈摆阔当作潇洒荣耀, 把挥霍浪费奉成慷慨大方。表现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人艰苦奋斗意识淡薄, 贪图享乐的不正之风有所抬头, 讲排场, 搞攀比, 吃喝玩乐,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忽视了思想教育, 尤其是艰苦奋斗教育。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艰苦创业, 对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 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 这种教育很少”, “没有告诉人民, 包括共产党员在内, 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二是没有全面、科学地把握艰苦奋斗的内涵, 对艰苦奋斗作简单化理解, 以为艰苦奋斗就是要人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反对和排斥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合理改善。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些人尤其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势必造成人们对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产生疑惑。

当前, 我国既不是战争年代“吃草根、啃树皮”的国家, 也不是解放初期勒紧腰带、百废待兴的国家, 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国家, 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对于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来说, 依然是十分需要的。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一种思想境界,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成就事业必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也是中华民族一种崇高的美德。艰苦奋斗实质上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工作上表现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 在生活上表现为克勤克俭、勤俭节约、在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在对待个人得失上表现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毋庸置疑, 这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 不论在过去, 还是现在, 乃至于将来, 都具有无可争辩的精神力量。有了艰苦奋斗, 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 它能使人保持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 去战胜一切困难, 实现远大理想;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条件优越时, 它能使人保持勤劳节俭之风, 不沉醉于物质享受, 不奢侈腐化, 继续奋发向上, 开拓进取, 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人类历史上, 不管哪个政权、哪个民族, 只要它处于蓬勃向上、健康发展的阶段, 它都保持着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则是它们走向腐败、衰弱的前兆。抗日战争时期, 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带领南洋华侨总会人员回国慰问抗日军民。在重庆国民党的高官用800元一桌的饭菜招待他。到了延安, 毛泽东主席在土窑里请他坐在小木凳上吃2角钱一顿的客饭。事后, 陈嘉庚先生深有感触地说:“800元的酒席, 我实在咽不下去, 2角钱的饭菜, 我感到又甜又香。一个是浪费人民的财力、物力, 一个是节约人民的财力、物力, 两者的思想作风真有天壤之别。”他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延安时, 看到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 周恩来睡的土炕, 彭德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做的背心, 林伯渠耳朵上用绳子系着断了腿的眼镜, 发现了红军的伟力所在, 称之为“东方魔力”, 并断定它是“兴国之光”。 (斯诺:《西游漫记》) 后来历史的发展, 证明了陈嘉庚、斯诺预见和论断的正确。淮海大战中, 国民党大将黄维被俘后死不认输, 当他亲眼目睹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这些布衣将军后, 才幡然醒悟:“在下不光败在战场上, 更败在作风和精神上”。可见, 艰苦奋斗具有强大的威力, 它能起到大炮、坦克所起不到的巨大作用。

上一篇:小黑800字作文下一篇:经信局党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