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题库

2024-06-16

世界历史题库(精选6篇)

篇1:世界历史题库

古代埃及

1、经济:尼罗河流域,农业

2、政治:公元前3500年出现国家,尼布甲尼撒三世统治时期,成为最强大军事帝国。古埃及文明中断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入侵

3、文化:太阳历、象形文字、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

1、经济:两河流域,农业发达

2、政治:公元前3500年产生国家。汉谟拉比在位时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亡于内乱和外族入侵

3、文化: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楔形文字、太阴历

古代印度

1、经济:印度河、恒河流域,农业发展

2、政治:公元前23世纪-18世纪出现国家。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3、文化: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古希腊

1、位置: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最早的爱琴文明

2、经济:环海多山多岛屿,航海业、海外贸易发达

3、政治:公元前8世纪,出现城邦国家。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全盛。

二、亚历山大帝国

1、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建立地跨三洲大帝国。

2、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但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篇2:世界历史题库

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

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1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12、本茨与莱特兄弟的发明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学习她们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

13、凡尔登战役和“一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战争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我们要牢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14、启蒙运动给我们的启示:启蒙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现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解放思想,以求更大的发展。

15、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6、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7、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8、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9、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20、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2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2、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3、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4、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5、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6、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7、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 2

篇3:近代世界历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近代世界历史6个方面的内容, 共16个考点 (见下表) 。

综合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 发现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 从考查内容看, 综观近两年的高考试题, 发现本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除巴黎公社没有考查外, 本专题其他考点均有考查, 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英美法德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等更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2. 从考查方式看, 试题以选择题为主, 也有材料解析题;试题多以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形式呈现, 如运用表格、图片信息再现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运用历史人物的言论、作品考查三大思想解放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英美法德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等;试题还注重将中外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 如将西方启蒙运动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进行比较, 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比较历史事件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因此, 对本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夯实各考点的基础知识, 进而着力培养获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表格材料的能力和纵横联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经济史的内容与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相结合, 理解经济、思想文化、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诞生、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33 题) 18 世纪中叶, 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 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 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 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并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读题干材料可知, 18 世纪中叶, 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 但是“明智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都会“让议会参与”, 这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时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 D项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否定君权神授, 确立了王在法下, 其最大的成果就是限制君权“,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议会的权力较大, 光荣革命的成果没有受到侵蚀, A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也说明国王已经不可能再专权了, B项错误;18世纪中叶, 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 内阁不对国王负责, 而是对议会负责, 题干材料也看不出内阁与国王的关系, C项错误。

变式练习钱乘旦教授认为, 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封建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处死国王, 建立共和国

B.“光荣革命”胜利

C.《权利法案》颁布

D.两党制形成

【答案】C

【解析】“克服专制王权”即限制国王的权力, 为此提供法律保障的是《权利法案》, C项正确;A、B两项只能说明推翻了前任国王的专制统治, 但无法为实现永久性剥夺国王的专制权力提供保障, 克伦威尔的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即是明显的例证, A、B两项错误;两党制是议会政治发展的产物, 与是否“克服专制王权”没有必然联系, D项错误。

示例2 (2014 年浙江卷文综第21 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尽管有这些 (关税) 保护措施, 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 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为切入点, 考查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 材料强调的是大工业即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B项正确;A、C、D三项都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 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内容。

变式练习 “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 运输费用的下降, 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卷入现代国际分工体系中来。可以说, 正是铁路、轮船、电报等的发展, 才有可能使各国的国内市场汇合成一个世界市场。”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剧了现代国际分工

B. 世界贸易的扩大使国内市场形成世界市场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交通、通讯工具必然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国际分工促进市场形成, 而不是市场加剧分工, A项错误;材料指出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 加剧了现代国际分工, 使各国的国内市场汇合成世界市场, 材料并没有直接指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关系, B项错误;C项正确反映了科技进步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材料“才有可能汇合成一个世界市场”, 说明交通、通讯工具并不必然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D项错误。

示例3 (2015 年上海卷历史第14 题) “一个君主的臣民, 不得到君主的允许, 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 也不能将他们自己的人格从承当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体身上。”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A.洛克 B.霍布斯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17 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考查考生准确、合理解读题干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由“不得到君主的允许, 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可知,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拥有绝对权力, 这与霍布斯的国家学说一致。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 指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形成的, 进而反对君权神授, 主张君主专制。B项正确。洛克认为国王及其政府如果违背民意, 人民有权推翻它, A项错误;伏尔泰主张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C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D项错误。

变式练习有学者认为:“孟子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不能以王道而行的君主是不宜为君主的, 失道的君主应当受到批评、匡正, 或者废黜——作为最终诉诸的手段。在极端的情况下, ‘革命’就不仅是合理的, 而且是众愿所归的。”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 材料对孟子思想的解读体现的基本原则类似于西方的

A.社会契约 B.人文主义

C.人民主权 D.分权制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方启蒙运动时期, 卢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民意, 人民就有权推翻他。题干材料与此类似, C项正确。

【阶段特征】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执政治国理念是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呼吁“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的提出“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有的主张由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国家, 有的认为应由“开明”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与上述主张对应准确的是

A.老子、商鞅、洛克、苏格拉底

B.孔子、韩非子、洛克、卢梭

C.孔子、韩非子、苏格拉底、伏尔泰

D.孟子、商鞅、卢梭、狄德罗

2.《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青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倾心相爱, 但朱丽叶的父母以两家是世敌的理由, 逼她嫁给另外一个人……在朱丽叶看来, 罗密欧“姓什么有什么关系……它又不是手, 又不是脚”, 她背着父母请长老为他们举行婚礼。由此可知, 这部作品

A.反对专制愚昧, 提倡理性科学

B.反对禁欲苦行, 提倡物质享受

C.反对封建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

D.反对教会束缚, 提倡信仰得救

3.哥伦布晚年曾经写道:“神将我变成新天堂和新人间的使者, 并明示我如何找到它。”这说明了

A.哥伦布受到了宗教改革的影响

B.哥伦布的航行受到了宗教热情的驱使

C.哥伦布是基督教十字军的先锋

D.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没有借助科学知识

4.马克思说:“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具有残酷性

B.荷兰成为17世纪的工业强国

C.荷兰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5. 据下图所示, 1780—1840 年英国中等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在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两个领域所占比重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1832 年议会改革的开展

6.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 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 只是换了国王, 但实质上新国王是议会创造出来的, 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材料意在强调

A.王权结束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责任内阁制形成

7.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 年2 月11 日向国会提出请求, 希望得到国会正式授权, 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采取军事行动, 如果获得通过, 这将是2002年时任总统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国会批准的首个战争授权。这说明

A.美国总统无法越过国会不宣而战

B.在美国宣战权为总统和国会共享

C.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D.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美国遭受重创

8.“经济起飞期”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某国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 向增长、发达阶段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根据当代史学家罗斯托计算的经济起飞时间 (见下表) , 德国最终实现起飞的前提是

A.铁血政策的推行

B.国家统一的完成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开展

9.2014 年8 月31 日, 《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剑涛的《国际社会向“左”转》一文指出, 当下国际社会的左派, 在政治制度上, 以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声称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引人注目;在生活模式上, 提倡反对权贵、倾向平民的态度, 以同情弱者、改善民生为日常生活图景, 以此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上述现象表明

A.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B.巴黎公社提出的基本原则得到落实

C.十月革命形成的社会制度基本普及

D.马克思主义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10.恩格斯在1891 年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序言中说:“近来, 社会民主党的庸人又是一听到无产阶级专政就吓得大喊救命。先生们, 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他指出了巴黎公社的最伟大意义是

A.谱写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序曲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C.对社会民主党形成有力震慑

D.成为马、恩著作的经典素材

11. 牛顿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所取得的成就与“巨人的肩”的对应, 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开普勒天体力学研究

B.牛顿第二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第三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笛卡尔碰撞运动研究

1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发明使人类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下列发明,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汽车②飞机③电话④无线电报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每小题26 分, 共52 分)

13. (26 分) 自由和法治既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是政治民主的基本原则。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 英国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 (自由主义) 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它的兴起与资产阶级的崛起有密切关系……是以其古典形式在西欧发展起来, 就其信条和支持者来说, 它实质上仍是一种中产阶级的运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777年的《邦联条例》……是自由主义者的杰作;自由主义者确信:暴政和中央集权是连在一起、不能分离的;民众的自由通过权力分散能得到最好的维护。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制宪者认为, 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共和主义是在反对君主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否定某一阶层独享政权的正当性。共和主义内含民主的因子, 但是它反对民主主义, 因为民主主义否定人们之间的差异性, 主张普通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绝对控制权。

——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在英美, 法治更多是借助普通法的渐进传统逐步完成了法治的基本统一;而在欧洲大陆, 特别是法国和德国, 则更多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以法典方式促成了法治的统一。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

——《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的法治思想的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自由主义在西欧是如何兴起的? (4 分) 英国革命是如何确立自由主义原则的? (4分)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自由主义者与共和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4分)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两部法律文件对美国的影响。 (4分)

(3) 根据材料三, 举例说明英美和法德实现法治社会的主要不同点。 (6 分) 举例说明英美、法德两大法系的国家法治思想的“核心关注”的主要差别。 (4分)

14. (26 分) 思想的解放与科技的发展关系紧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 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 不管他 (她) 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 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她) 。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二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 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 人们不禁浮想联翩:大家看到, 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 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 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牛顿要求人们去观察、然后分析他们的观察结果, 发现物理世界的定律。那么使用同样的方法, 可能发现统治人和社会的定律吗?

——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材料三达尔文将人类视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人类的一切都可以用自然原因来解释, 从而结束了基督教所称的人类与上帝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达尔文继哥白尼之后革命性地将人类从自然的中心“降”到与动物同行的地位, 从而瓦解了基督教的人类中心说, 同时科学地解读了人类的本来面貌。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对自然神学设计论同样造成了冲击。……达尔文引入了竞争和偶然因素来解读自然的奇妙适应。进化论所假定的自然原因完全将上帝和因特别目的所创造的万物分离开, 新的解释模式通过自然选择的随机过程排斥了设计神学。

——瓦格特《达尔文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1) 概括材料一的主张, 并指出这一主张在宗教改革中的直接作用。 (6分)

(2) 材料二中“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指的是什么? (2分) 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牛顿力学在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4分)

(3) 根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宗教思想的冲击。 (8 分)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关系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回忆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主张统治者“克己复礼”, 实行德治;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主张由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国家;伏尔泰赞成实行“开明专制”, C项正确。

2.C 【解析】A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排除;B项与文艺复兴相符合, 但与题干材料不符合, 排除;题干材料的内容与反对封建家族等级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相符合, C项正确;D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 排除。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但宗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的动力来自上帝, B项正确。

4.A 【解析】由“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可知, 马克思认为荷兰的崛起建立在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之上, A项正确;17 世纪的荷兰商业资本比较发达, B项错误;C项不能从材料中直接体现;D项出现于工业革命后, 与题干时间不符。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之间的关系。题干时间是1780—1840 年, 《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是1640—1688 年, A、B两项错误;解读题干图片可知, 1780—1840 年英国中等阶级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都在上升, 而贵族地主则相反, 经济决定政治, 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只是中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的原因之一, D项不全面。

6.B 【解析】“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说明光荣革命确立议会主权,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B项正确;光荣革命并未结束王权, 英王仍有独立的行政权, 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 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但它们之间并未形成制衡关系, 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 与光荣革命的时间不符, D项错误。

7.C 【解析】由材料可知, 美国总统对外宣战需要经过国会的授权, 但在很多特殊情况下, 美国总统却不宣而战, A项不符合事实;在法律上宣战权属于国会, B项错误;D项显然不符合材料, 也不符合史实, 因为材料正好说明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了国会的制约, 排除D项, C项正确。

8.B 【解析】首先通过题干理解起飞的含义, 再从表格中找出德国起飞的时间, 结合题干设问“最终实现起飞的前提”, 可知B项正确;A项是德国完成统一的手段;C、D两项是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但不是前提条件。

9.A 【解析】当今国际社会的左派在政治制度和生活模式上的主张,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公平社会的理念,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A项正确;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是暴力革命,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当今社会并未普及, 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际社会左派的主张, 但没有体现出左派是否是国际社会的多数, D项错误。

10.A 【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关键词, 根据所学知识,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即谱写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序曲, A项正确;B项是十月革命的意义;C、D两项不是最大意义。

11.B 【解析】回忆所学知识可知, 牛顿综合了开普勒等人有关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运用微积分作为计算工具, 成功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定量试验, 得出了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即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在笛卡尔等人对碰撞运动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B项正确。

12.D 【解析】汽车、飞机、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时间分别是1885 年、1903 年、1876 年、1902 年, 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6 分) (1) 兴起:14—17 世纪, 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发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高举人文主义大旗, 使人的思想和人性开始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4分)

确立:1640—1688 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689 年,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限制王权, 保障议会的自由权力, 为君主立宪制奠定了法律基础。 (4分)

(2) 不同:自由主义者反对中央集权, 主张分散权力维护民众自由;共和主义者既反对君主制 (或否定某一阶层独享政权, 或社会各阶层共享政权) , 又反对绝对的民主主义 (或反对普通民众绝对控制社会公共事务) 。 (4分)

影响:《邦联条例》确定美国是由13个州构成的松散联盟, 邦联政府几乎没有实权, 使刚刚独立的美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并以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规定中央权力实行三权分立, 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分)

(3) 不同点:英美通过普通法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完成法治的基本统一, 如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 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并不断修订;法德则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 如德国1871 年统一, 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1875年宪法实现法治。 (6分)

差别:英国法治强调议会至上, 美国强调中央集权和三权分立, 法国强调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 德国强调君主立宪和君权至上。 (4分)

14. (26 分) (1) 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分)

作用:冲破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能够得到世俗权力对宗教改革的支持。 (4分)

(2) 万有引力定律。 (2分)

标志:1687年,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分)

影响:动摇了传统的宗教信仰;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和理论武器。 (4分)

(3) 内容:人类是从古猿演变而来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4分)

冲击:冲击神创论和设计神学,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或把上帝从生命领域驱逐出去) 。 (4分)

篇4:《世界历史》瑕疵举例

在第5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丹·波茨博士在谈到博塔对亚述文明的考古发现时说:

博塔是摩苏尔的法国领事,他对当地传说中古迹的事非常感兴趣。法国人在博塔的启发下迅速意识到伊拉克北部的古迹非同寻常,因为《圣经》中提到了亚述人,亚述人对犹大王国的征服,还有亚述人对拉西什等地的围困等……

这里,亚述人征服的希伯来人的王国不是犹大王国,而是以色列王国(Kingdom of Israel)。公元前11世纪末,希伯来人建立了统一的王国,第一位国王是扫罗。到公元前933年,最后一位国王所罗门去世后,统一王国走向了分裂,北方的耶罗波安一世建立了北国以色列(即以色列王国),管辖除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以外的北方10个支派,南方的罗波安以犹大支派为主建立了南国犹大(即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攻陷北国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灭亡了以色列王国,并把以色列民掳往亚述各地,将外地异族居民移入北国以色列地,北方10支派在与外族的长期杂居中逐渐被同化,在历史上宣告消失,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之谜“丢失的十支派”。南国犹大王国在以色列王国灭亡后继续存在,直到公元前587年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灭亡。因此,波茨博士所说的“亚述人对犹大王国的征服”是错误的,亚述人征服的不是犹大王国,而是以色列王国。在这里,不可能是翻译的错误,因为他明确地说道:“The Assyr-ia is known in the Bible,Assyria conquered the Judah,Assyria……”

同样在这一集中,讲到犹太古代历史时说:

公元前1000年左右,犹太古代历史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大卫统治时期,……所罗门统治时期,耶路撒冷城终于建成了。后来对犹太人影响极其深远的圣殿也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今天圣殿仅剩一面哭墙,但是它是犹太人的精神支柱。

这里,作者的意思是,今天的哭墙是所罗门圣殿幸存下来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所罗门圣殿留下的。所罗门圣殿又称第一圣殿,建成于公元前957年,它在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灭亡犹大王国时被彻底摧毁。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后,于公元前538年允许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第二圣殿到公元前516年最终建成。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人彻底摧毁,仅存院落西墙的一段,即哭墙。因此,今天的哭墙或西墙,不是所罗门圣殿遗留下的,而是第二圣殿幸存下来的。对于所罗门圣殿,其中遗址至今也没能挖掘出来,虽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彻底否定所罗门圣殿存在的真实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哭墙决不是所罗门圣殿的一部分。

第10集《古希腊文明的回声》中,在讲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时说:“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结束,这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衰落。”但其提供的画面却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而且上面的字幕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影视记录片,为了在介绍时的生动或直观,配上一些观赏性较强的影视资料或美术作品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明显的错配并加上错误的文字解释却有失科学性。

第15集《古代罗马文化》在介绍拉丁铭文时讲到:

从一枚公元前7世纪的斗篷别针普雷内斯大饰针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最早的拉丁铭文,文字从左到右刻着制作者的名字:“马尼乌斯为努美里鸟斯制作了我。”

关于拉丁铭文出现的时间问题,在学术界颇有分歧,有学者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拉丁姆地区出土的陶器碎片,并认为它是所有语言中最早的文本书写,但当代学术界基本上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这只是一种臆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有人认为最早的拉丁铭文是普雷内斯大饰针上的文字,但它作为最早的拉丁铭文证据也被学术界否定了,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作伪。亚瑟·戈登曾在他的专著《普雷内斯铭文书写的真实性问题》(The,Inscribe Fibula Praenestina:Problems 0f Authenticity)中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真正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现存铭文的最早考古证明是公元前6世纪晚期被称为“黑宝石”的罗马广场界标石碑,它是一块石头上的铭文碎片,其四周都有用古体拉丁文书写的铭文。这个石柱于1898年在波尼广场上发现,那里正是古人认为的罗马城的奠基者罗慕路斯的坟墓并有“黑石”作为标志的地方。虽然这些铭文破损很厉害,而且学术界至今也未完全理解其意义,但它作为最早的拉丁铭文的证据,却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第96集《犹太复国主义及以色列建国》在讲到犹太历史的时候说:

所罗门文韬武略,耗时7年在耶路撒冷锡安建造了金碧辉煌的耶和华圣殿,犹太教神圣的约柜放在圣殿内,这是犹太历史上的第一圣殿。……公元前587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率大军灭了犹大国。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包括国王、贵族、工匠在内的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被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沦为囚徒的犹太人在巴比伦受尽凌辱,日夜思念回归耶路撒冷。

这段话中有三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犹太教的上帝不能称耶和华,耶和华是基督教对上帝的称呼。犹太教上帝的名字在希伯来文《托拉》中是以4个希伯来文辅音符号代表的,这4个字母相当于英文字母YHWH,按原来正确的读法,应为“雅赫维”或“亚卫”,英译为Jehveh。由于犹太人不敢妄称上帝的名字,所以当遇到YHWH这代表上帝名字的4个字母时,他们不读“雅赫维”而改读“阿东乃”(Adonm),意为“我的主”(My Lord)。因此,犹太教的上帝不能称耶和华。第二,灭亡犹大王国的是新巴比伦王国而不是巴比伦王国。巴比伦王国是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于公元前1894年建立的,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亡。新巴比伦王国是由迦勒底人那波帕拉沙尔于公元前626年建立的,公元前539年为波斯帝国所灭。这两个王国相距将近1000年,灭亡犹大王国的是新巴比伦王国而不是巴比伦王国。第三,被掳的犹太人在巴比伦并不是受尽凌辱,相反,他们在那里生活很好。首先,被掳犹太人在帝国内的政治地位并不低,并不是通常认为的那样被集体卖为奴隶。国王约雅斤不但没有被作为“犯人”对待,而且还被允许与其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他甚至仍被看作是他的国家的合法国王,当时巴比伦铭文中有关犹大国王及其王子的记载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在经济上,新巴比伦王国对被征服民族也并没有实行不同于本民族被统治阶级的政策。被掳犹太人被押送到巴比伦后,他们并没有被分散隔离,而是集中安置在一些村庄里,让他们在这些村庄里安居乐业。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这些被掳者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比在巴勒斯坦更好。正因为如此,当居鲁士下诏犹太人回归时,很多人宁愿留在曾经“囚居”他们的巴比伦也不愿回去。事实上,后来回归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那种认为沦为囚徒的犹太人在巴比伦“受尽凌辱”的看法与历史事实有些不符。

篇5:高中历史世界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一、易思善疑、观察联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然后同学们可以接着提出下列质疑: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新航路能开辟出来吗?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殖民者?我国早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半个多世纪,就有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既然郑和下西洋较之哥伦布等的航海冒险活动有着 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样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样的质疑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思和疑的关系,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后疑,才能豁然开朗。

历史教材中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等。文字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而图表这种形象化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视通万里。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拓展,它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图表虽是无言之文,但我们观察其细微之处和整体面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连文字都无法表述得到的知识信息。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目时,书中有这样一幅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同学们可在下列方面进行观察──时间、地点、人物、服饰打扮、主题等,这样可从中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此幅图画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情境——建立了新式学校,有统一的学制,老师服饰打扮西化,体现当时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寻找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两个或多个相近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联系比较,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如: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从二者的不同结局中你会悟出哪些道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国,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前者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后者却以改革寻求出路?美国立国至今不过200多年,为什么发展飞速,短期内跃进到今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从时空角度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神入历史,理解巧记

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深入其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之中,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进而更深入的去感悟、理解和认知历史。例如:如果我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为什么要发明电灯?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是怎样成功的?我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之外,我还能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在别人说我是天才时要感慨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等。同学们在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的体验中,可以更好的体味爱迪生的创新求索精神以及给人类带来光明时的幸福与快乐。并获得学习情趣,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所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比较头疼,大多在死记硬背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认为,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灵活巧记中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世界历史学习建议

同学们从我上述的介绍中,应该充分认识了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历史。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仅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考察,而且试题选题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命制不仅具有探究开放、综合创新等特点,而且题型更加灵活新颖多样,考试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我们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还包括我们七、八年学习的中国历史范畴。这些变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初三阶段历史学习的难度。而以往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出现一些如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在审题、书写、语言表述、历史术语等学科基本应试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备考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四、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

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我国唐朝采取开放国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我们从日中两国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自守则国运衰败。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五、学好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领,指衣领。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世界历史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它以对当时及后来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丝,以对人类自身和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为珠,并通过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纵横联系,进而形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归纳梳理,将大量零散的历史信息经过选择织网串珠有效运用,就能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的总体架构,进而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我们以本学期学习的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板块为例:世界近代史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萌生、确立、发展和演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的历史。在新航路开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近2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丝线上,就串有达·芬奇、哥伦布、瓦特、马克思、林肯和达尔文等约30多颗交相辉映的明珠。而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涉及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

篇6: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世界历史

一、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历史十分悠久,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十进制的计算方法,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等,都是其独有的发明。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表现在:楔形文字,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用肉眼观测月食等。古印度的文明表现在:《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部著名史诗,建筑和雕刻艺术发达。中国的文明集中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

2.欧洲文艺复兴

15世纪至16世纪,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及雕塑艺术,被后世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及代表作品:

意大利的但丁代表作诗集《神曲》;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英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代表作《堂吉诃德》。

二、世界近代史

1.英国革命

英王查理一世于1640年冬召开会议,企图通过征收新税,以讨伐苏格兰起义,遭到议会反对,议会反而要求限制王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清教徒克伦威尔率议会军打败王党,成立共和国。1688年,辉格党人联系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赶走詹姆斯二世,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威廉三世和玛丽共同继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2.美国独立

1773年,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告独立。1777年,美国取得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调集军队准备镇压,激起了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同年7月14日,革命群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1792年推翻君主制,建立吉伦特派当权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5月至6月,实行雅各宾派的革命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发生,大革命中断,1799年“雾月政变”,拿破仑执政,担负起扫荡欧洲封建势力,巩固大革命的历史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此后的革命树立了榜样。

4.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的,它使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是最早的机器,因此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是这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使整个社会生产面貌有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把人们带入了“蒸汽时代”。

5.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一向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外国侵略者勾结的幕府。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倒幕派取得胜利后,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自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日本历史上称“明治维新”。

6.巴黎公社

1871年春,法国工人阶级推翻梯也尔反动政府,成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方面,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1871年5月底,巴黎公社失败。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7.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投降而告终。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导致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8.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阶级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攻下冬宫,起义胜利。

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有:

①余粮征集制;

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新经济政策

①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②实施:1921年3月第十次代表大会,党内通过了废止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③内容:农业上,以粮食税制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上,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

10.“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11.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

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1933年罗斯福通过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进程

新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3)主要内容

a.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

b.恢复工农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

c.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d.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

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

(4)评价

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12.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秋,德意日组成法西斯集团。德军进攻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二战的局势。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世界当代史

1.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和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主要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政治领域:1988年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1990年又推行了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后果: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创立,主张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体系。

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3)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目的是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①北约: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夏,条约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②华约:为了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尼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为加强亚非团结,倡导和平共处,提出“求同存异”、“一致对敌”的主张,得到与会各国的热烈反响。会议闭幕时,周恩来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一年前由中国和印度首先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不结盟运动

上一篇:大三学生学年自我鉴定600字以上下一篇:理想之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