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6-09

《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3篇)

篇1:《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与问》教学反思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章荣婷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观点,叙述了“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篇课文语言直白、简洁,结构清晰、明了,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

一、激情导入

首先出示“学问”二字,理解学问就是知识。再出示“学与问”学与问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

1、学习第一段,复习说理文的一般结构:提出论点—事例论证—得出结论。找出本文的论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了解问的重要性。

2、事例论证部分,讲述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列。学习课文第二、第四在然段,出示简介,解读文本,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紧接着回到第三段,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3、最后进入结论部分(课文第五自然段):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出示陶行知的《问到底》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本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在此也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篇2:《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观点,叙述了“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篇课文语言直白、简洁,结构清晰、明了,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

一、读题——构想

让学生读题目,想一想:看了这个题目,如果你是作者准备怎样告诉大家“学与问”呢?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学与问”?我们该怎样学,怎么问?向谁问,向谁学?学与问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与问”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么多问题,我们该怎样一步一步告诉大家呢?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交流,看看自己的观点和文本的叙述是不是吻合,如果不吻合,你觉得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觉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还学会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结构等,这样对学生理解文本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构想结合起来,找到异同,融会贯通地感悟、评析、甄别、梳理。

二、分享——互辩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结构,熟读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倾听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补充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分享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收获变得更多丰厚、深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给予合理的评价、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学生的学习成功得到展示并且在分享的过程 1 中有深化、有补充、也有质疑,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交流,大家在这样的收获中,也逐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想象

篇3:《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词:说理文,方法,异同

《学与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由于学生在四五年级已经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这三篇说理文,所以对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找出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概括哥白尼好问、沈括勤学好问这两个事例并不是难事,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案例一】对两个事例寻同找异

师:仔细阅读哥白尼和沈括这两个人的事例,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名人,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是波兰科学家,创立了“日心说”;一个是宋代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

师:作者为什么选取两个名人的事例?

生:因为名人的事例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举例证明自己观点时,所举的事例要有典型性,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勤学好问。

师:这两个人都是名人,身上肯定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为什么作者就写他们的勤学好问?

生:因为文章的观点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举的例子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大家的意思就是要紧扣观点举例。这两个事例有许多相同之处,那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国籍不同,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外国的。

师:为什么不举同一个国家的?

生:这样是告诉我们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要想取得成绩,必须勤学好问。

生:作者在写哥白尼的例子时,重点写他的好问,写了他问的动作,问的问题,没有写他怎样解决问题,写沈括的事例时,既写了他的问题,也写了他向妈妈请教,更写了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解决了问题。

师:你的这一段回答是想告诉我们写哥白尼的事例,作者侧重于写他的好问,写沈括,侧重于他的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案例二】对两种文体寻同找异

师:同学们,老师觉得沈括的例子太简单,进行了改写,变成了一个写人的片段,找找有什么不同的。

生:字数不同,一个160多个字,一个300多个字。

生:一个简单地写沈括的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一个详细了沈括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师:要不要详写?为什么?

生:不要详写,因为我们这不是写人的文章,是说理文,是用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你们发现了说理文的语言简洁,事例不需要太具体,只需要能证明观点就行了。在这里,哥白尼的一连串问题和沈括的观察思考才是作者需要强调的“点”。而写人的记叙文就要详写这些方面了,看来文体不同,要求也不一样。

附沈括事例的改编:

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放下书本,皱着眉头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走到院子里,看见妈妈在除草浇花,就走上前去,拉着妈妈的手说:“刚才读到一句诗,说人间四月,桃花才盛开。这是怎么回事呀?是不是诗人搞错了?”妈妈想了想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听了妈妈的回答,沈括心中的疑团还是没能解开,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时不时想起。

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他们沿着山路往上走,感到越来越冷,沈括忍不住说:“真冷呀!早知道多穿几件衣裳了。”突然,他想起了《大林寺桃花》:原来诗人没有搞错,深山里的寺庙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难怪桃花要到四月才盛开。沈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难题,心里高兴极了!

以上两个案例,笔者都采用了寻同找异的阅读方法带领学生学习。这种教学策略便于学生剖析研究,发现说理文的语言特色和常用的说理方法。

首先,笔者让学生寻找两个事例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两个事例写的都是名人,都是写“问”的,由此告诉学生列举事例应该紧扣观点,而且要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使人信服,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点,促使学生对两个事例深入辨析,进一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来说理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个事例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这一过程,是告诉学生举例证明要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来加以论证。学生提到的国籍不同,也说明列举事例要有广泛性。

最后,笔者将沈括的事例从160多个字改编成300多个字,让学生找出异同,学生发现了虽然都是事例,但写人的文章要详细写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而说理文不需要太具体的描写,语言要简洁,要为观点服务,这样才能以理服人。说理文因其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虽在小学教材中,只有5篇,《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学会合作》(第12册),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将其等同于记叙文,教几则事例,也不能抛开事例,空洞说理。教学说理文,就可以采用这种寻同找异的方法来进行,指导学生明确观点,理解事例,学会常见的说理方法,为第四学段说理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4:《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与问”在教材中的分布

由于不同模块、不同知识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不同,“学与问”在不同模块中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其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较多,为24个,《实验化学》模块较少,仅有2个,其余模块一般10个左右。各模块“学与问”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如下:化学1(必修)8个、化学2(必修)9个、选修一9个、选修二14个、选修三12个、选修四6个、选修五24个、选修六2个。

二、“学与问”在知能上的特点

1.根据相关性质,推测物质的价值与用途

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粒子构成,没有无用的物质,只有没有发现的价值。化学1要求学生从分类的角度去认识化学物质,而物质的分类必然依据物质的性质。为此,化学1从价值方面对“学与问”进行设置。如:①(课本第5页)分离和提纯物质就是要除掉杂质,化学上所指的杂质都是有害和无价值的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②(课本第64页)初中曾学过有关合金的一些知识,你还记得什么是合金吗?合金有哪些优良的性能?你知道合金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吗?举出一些例子。③(课本第85页)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并试用一些新型自来水消毒剂,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根据相关结构,推测物质的性质与作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联与比较是化学2的主体要求。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化学2设置了5个这方面的“学与问”,如①(课本第7页)根据卤素的原子结构,请你试着推测一下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所表现的相似性和递变性。②(课本第17页)什么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什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它们分别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什么位置?③(课本第62页)与甲烷结构相似的有机物还有很多,请你观察下列有机物的结构式和分子模型,试归纳出它们的分子结构的特点。④(课本第69页)比较苯与烷烃、烯烃的结构式,分析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⑤(课本第78页)分析单糖、双糖、多糖在元素组成和分子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却具有不同的性质,试推测原因?

3.先学后问,让学生在问题中深化知识

目前高考所检测的能力,不仅有知识的再现和规律的应用能力,更有获取知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在高考中这类题型常被称为“信息给予题”,此类试题由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且常考常新,因此可谓热点题型。而选修课本中的“学与问”恰好给了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如选修5第54页:你如何从分子内基团间相互作用来解释下列事实,(1)苯和苯酚发生溴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有很大的不同;(2)实验表明苯酚的酸性比乙醇强。再如选修5第101页:通过聚合物的链节,可以看出聚合物的单体,你知道下面两个聚合物(ClCHCH2CH2、

CHCH2CH2

)是由何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吗?

4.先问后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身处周围环境,只要仔细观察,必然会发现很多问题。有问题,才会引起思考,才会激起人们探究的欲望。凯库勒正是发现了苯的化学式与性质的不符,才提出了苯的六元环结构;芦瑟福正是发现了原子内存在很大的空间,才推翻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在选修课本中有众多的“学与问”是先问后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体会化学前辈探索的艰辛和乐趣。如选修4第73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用过哪些电池?你知道电池的其他应用吗?再如选修5第52页:乙醇在铜或银催化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乙醇能不能被其他氧化剂氧化呢?

三、“学与问”在教学中的效用

1.从个别到一般,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规律的发展有助于找出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很多时候,教师直接将相关规律和结论告知学生,既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与问”,让学生通过讨论、提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使学生乐学、好学。如必修1中对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可让学生对照教材第37页中的“学与问”,充分展开讨论,从具体的化学反应人手,分析两者的关系。事实证明,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积极,不仅理清了两者的联系,还获得了部分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结论,如Fe2O3+3CO3CO2+2Fe等。

2.从普遍到特殊,提示学生关注细节

普遍性体现了物质的共性,但不同的物质又有其特殊的一面。从普遍规律中找出部分物质区别于其它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对规律的深化。如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普通的氢原子却没有中子;SiO2属酸性氧化物,能与强碱反应,但NaOH溶液却可用玻璃瓶盛装(不可用玻璃塞),活泼金属可用电解熔融氯化物制备,但Al的冶炼却不能用电解熔融的AlCl3方法来制备(AlCl3为共价化合物)等。教材中的不少“学与问”,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特殊性。如选修5第51页:溴乙烷与乙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它们有什么异同?

3.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中的知识来自于前人的归纳总结与精华的积淀。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循着前人的研究过程去实践,但对于重点知识,以及对学生智力开发有益的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利于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验证性实验,其二是化学用语的模仿。“学与问”中的这部分内容,都直接指向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必修1第60页:书写Fe(OH)2、Fe(OH)3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必修2第22页:模仿书写水分子的电子式等均为化学用语的模仿。

4.从实践到理论,启迪学生探究方法

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分享到科学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又可以从过程中学会探究的方法,提高手脑并用的能力。化学中的实践活动可以放在课内,也可以放在课外;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协作完成。如。选修2第51页:1.你也许听说过“豆腐渣工程”,产生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从材料使用上分析,主要与使用劣质水泥有关,请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水泥生产的国家标准是什么?2.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楼房、桥梁、大坝等现代建筑的主体,但它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强度。调查影响钢筋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化学教材中的“学与问”的设置,可以说是课程标准中这句话的具体体现。充分利用好“学与问”,既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明白,“学与问”不是课堂的主体结构,它更像菜肴中的味精,无它也能吃,但有它会更鲜美。

(收稿日期:2015-07-15)

篇5:学与问教学反思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篇6:学与问教学反思

备到这篇课文时,我发现与四年级学过的《谈礼貌》和五年级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于是,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梳理文章的结构上。作者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紧接着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很显然,学生会说多问,那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课末,我让学生阅读《同步拓展阅读》,寻找与本文相类似结构的文章。很快,学生就找到了。

成功的地方:

1、课前对教材研读的较为深入。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课前,我认真地读了好多遍,已经做到熟练背诵。(我想这给我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理解以及评价学生做了很好的准备)

2、从关注教案转而关注学生。以前教案不熟使我无法更好地关注学生,因为想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有时不得不忽视学生的真正所需,无法从促使学生提高的角度去着眼自己的课堂,而这堂课我体会到一种调控课堂的乐趣。我不捧课本,眼睛关注着学生,我能用启发性的语言和评价引导和激励他们去思考,看到有些孩子朗读不佳,我会“停下课来”指导、鼓励他去朗读„„

不足的地方:

1、悬疑不够。这篇文章比较直白,开头我设计了一个导入:同学们,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么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接着板书:学与问,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直接,可似乎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先板书“学”,进行谈话,接着板书“问”,最后再添上一个“和”字,那么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可能简单而又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

2、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个高效的问题应该是先有几个同学举手,过一小会,又有几个同学举手,再等等,举手又多了„„而这节课,可能容量比较大,潜意识里有“抢”的意识,当看到上述情况的“好兆头”时,我已经“等不及”请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没有给其他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篇7: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课堂上,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篇8:计算机学习中的学与问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学与问;学习计算机;计算机实践技能

学与问即为学习与提问,正如刘开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思起于疑,当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则代表学生是认真听讲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疑惑。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计算机学习中的学与问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一、计算机中的“学”

计算机学习中的“学”,具体表现在三个“W”方面,即为“为什么学(why)”、“学什么(what)”以及“怎么学(how)”。

1.为什么学(why)

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能之前,都存在没有明确计算机学习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喜欢计算机,有的学生是由于父母的安排,有的学生则是由于跟风或者工作的需要学习计算机。学习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持之以恒的进行学习和努力。

2.学什么(what)

在计算机学习之前,学生应该首先明确计算机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计算机能够达到的水平以及学习计算机应该取得的成绩。当前很多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之前,还没有弄清楚计算机学习的真正目标和价值,便开始盲目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这对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深入学习十分不利。计算机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系统知识、计算机基本应用知识等等,在明确计算机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针对性的学习计算机。

3.怎么学(how)

学习需要方式与方法,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应用以及上网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掌握能力。自学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实践应用或者上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中的“问”

计算机中的“问”主要表现在两个“W”方面,一为“问什么(what)”,二为“怎么问(how)”。

1.问什么(what)

问什么是问题中的重点,提问要问在点子上,使问题能够更加富含针对性特点。例如当一台电脑无法正常启动时,提问前要明确无法启动的原因,首先电脑是在一开始便无法启动还是启动到一半终止;其次电脑屏幕上是否给出提出等等;明确问题才能够使问题更加富含针对性,以便于得到更快、更好、更为有效的帮助。

2.怎么问(how)

在面对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向同学或者朋友提问,也可以向父母提问或者在网络中寻求答案。在科技的时代当中,解答问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及时向他人求助,询问问题,并结合问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了解,勤于问、勤于思。

在提问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将所困惑的问题与自己的观察相结合,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已知的答案,还要善于通过问题去总结,举一反三。例如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当中,办公室软件的应用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当学会了word操作相关方式,那么Powerpoint的学习就会便得简单。正如计算机学习中所存在的“一通百通”说法,计算机虽然复杂,涉及的范围较广,但是计算机知识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加强学习、观察与思考,便能够更好、更好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实践技能操作知识。

三、结束语

学习需要方式与方法,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应用以及上网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掌握能力。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内容,其次通过自身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学习,更好的提问和总结,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丽丽.影响计算机学习结果的因素分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计算机经验、焦虑和自我效能[D].山东师范大学,2011,(04):1-28

[2]任战军,孙德发,胡沈荣.目标教学法和多样化考核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经济动物生产学》课程为例[J].今传媒,2012,12(08):123-125

[3]耿国华,周明全.文科信息素质培养与《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04):102-104

[4]王哲,王小玲.以学科竞赛促进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以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01):121-122

篇9:《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以“文脉”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

课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围绕课文的结构进行设计,首先让孩子们通过和课文的对话,摆出课文的观点,接着品读文中事例,使观点深入人心,最后在感知内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在简洁明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的带领下,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学得轻松,学得高效,使原本可能出现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二、以“写法”为依据,展开细节设计。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非常典型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说话板块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摆事实,讲道理”的优势,也进一步知道了课文的写作方法。板书的设计也围绕课文的描述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精致。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

篇10:《学与问》教学设计

东关小学郭志英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

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学与问》,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

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

读懂了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

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

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

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

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指读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

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主要的知识点:

(1)“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 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兴许不明白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指名读。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2、有谁想送给大家名言与故事,加上你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布置作业(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东关小学郭志英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从“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入手,接着通过两个事例,和能者为师的意思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接着教学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实践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通过送名言,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肯定:其一是教师始终在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

篇11:《学与问》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学与问》,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指读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

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主要的知识点:

(1)“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兴许不明白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指名读。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2、有谁想送给大家名言与故事,加上你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布置作业(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做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从“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入手,接着通过两个事例,和能者为师的意思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接着教学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实践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通过送名言,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篇12:《学与问》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2、利用罗森塔效应,期待每位学生将来都做大学问家。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交往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弄清课文主要阐述的5个问题,并展开积极的探究、热烈的讨论。

难点: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老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三、教学对象、学习需要的分析

本节课为苏教版第十册第18课《学与问》第一教时。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需要老师再作引导达到深入理解,在学习中希望得到快乐、进步的体验。

四、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教学媒体方面主要采用网络教学,设计教师专区与学生专区,进行链接操作,浏览两个网站,做一些有关填空练习,看一些象征性动画。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梦境导入,渗透期待效应

同学们,老师想告诉你们一件事: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一直在思考,结果昨晚做了一个梦,直到醒来后,老师还觉得实在太美了,实在太美了!有一天,洪老师到常州一个小学去听课,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个露天的餐桌边,吃着说着,这时候,耳边想起了非常美妙的音乐,不光如此,而且在白云上还有类似电视中“请您欣赏”栏目那样的画面,听他们说,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发达了,大屏幕可以投射到白云上,每天中午人们休息的时候都能欣赏一段美景并且了解一些最新的城市新闻。忽然,屏幕上播报了这样一则消息,说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我们常州有这样一些人,然后便是缓缓向上移动的字幕,洪老师聚精会神地看着,想看看有没有我们五(3)班的学生,看到了,真的看到了,一共有3位,他们中一位是原来就非常出色的,一位是原来一般的,还有一位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因为原来他的成绩很差,至于名字,老师现在暂时保密,你们猜想一下,这3个人中有你吗?(让学生举出自信的小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学与问》,研究学与问的一些关系。

意图分析:

这个梦中前面的内容都是梦中真实的情景,如果我们的科学技术真有那么先进,那实在太好了,不过这个设想很具有可开发性,将来也许我的学生或今天看到我的这篇设计的人能去完成,后面关于名人辞典上的名单是我故意加上去的,根据罗森塔效应,学生需要期待,将来都做大学问家虽然不太可能,但有一种期待总是非常必要的。我设计的3个人,好中差刚好覆盖全班同学,使每个学生自信将来都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二)整体把握,确定探究主题

1、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去读一读,你能发现文章写了几方面的问题?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2、全班讨论,确定文章写了5方面的问题,大屏幕打出:

(1)为什么要问?

(2)向谁问?

(3)问与思的关系是什么?

(4)学与问的关系是什么?

(5)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什么意义?

3、你对哪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请同学们自己想,不要跟随别人。

4、老师安排5个地方,各自研究不同的主题,同时让学生按老师的分配重新组合小组,老师制定临时组长。

意图分析:

(1)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意思;

(2)学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3)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和所谓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进行主题性互学、探究。

(三)小组讨论,培养探究能力

3、按平时小组学习的方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先读有关段落,然后轮流发言或一人发言,其余轮流补充。最后由一人作总结,以备大组交流时代表小组向全班陈述。

4、师巡视各组,对课文内容与讨论方式进行指导,提供参考性意见。对个别小组人数太多进行调整。

意图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学习能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根据课文的实际特点,创设小组学习的氛围,让他们自由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2)“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灌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把握老师的角色很重要,语文素养不是老师苦口婆心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此时此刻老师的作用就是深入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帮助给予鼓励

(四)大组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1、同学们,刚才我们认真讨论了一个主题,还有另外的4个问题你想不想了解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观点。针对某一问题,每小组上来发表观点,其余同学补充。

2、老师适时地点击每个主题的超链接,让学生进行有关内容的练习(填空、朗读)、网页浏览(哥白尼、沈括的情况)欣赏(设计的一些象征性的动画)

意图分析:

(1)学生的小组讨论只是深入研究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全面的了解学生有必要倾听他人的观点,这样点与面都能兼顾,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辅助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大胆表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些意识品质需要老师在平时有意识的引导。

(五)、自悟学法,体验探究快乐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你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

3、总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的方法有讲究,问的方法也有讲究,老师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能编进《中国名人大辞典》甚至是《世界名人大辞典》。

4、作业:《我的梦》写一段话。

意图分析:

(1)让学生不仅学懂知识,更能学会学习,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2)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就会成功。

(3)由老师的梦展开想象,由阅读促写作。

教学效果评价:

1、直白的的希望为神秘而真实的期待。课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我,那3个人中有没有他?我说,这是秘密,你相信的话那就会有你。

2、变传统的教师的“指令性”学习为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每位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选择合作伙伴,学生在一种愉悦、快乐的氛围中说自己想说。能力、品质、兴趣在此得到提升。

3、变教师的繁琐讲解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根据本课的特点,课文条理很清楚,采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专题研究,通过全班交流,达到由点到面的认识。

4、变简单的问题回答为深层的补充或说出不同观点。

由于平时的训练,班级的激励机制的到位,课外预习、资料搜集等的准备,学生很会讲,其中朱力同学还讲了一个关于“学与问”的故事,徐丽芳同学在补充有些人为什么不敢问别人这个问题时说要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己等很有见地的话。

六、教学流程图

篇1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人物的“勤学好问”。2.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搜集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学问”,齐读。(同学们,在你认为什么是学问?)

2、如果把这两个字拆开,你会给它组什么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勤学好问)

3、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去了解“学”与“问”之间的联系。——都是借事说理的文章(板书:借事说理)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下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圈起来。

2、出示生字词。不懈 沈括 翱翔 钥匙 好奇 兴许 无影无踪 稀奇古怪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2、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在课文中,那些句子讲到了“学”与“问”之间的联系?(板书:勤学好问)

三、精读课文

1、过渡: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齐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说说用什么比喻什么?这样的比喻说明问的重要性。

3、课文借助了多少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在哪几个小节?

4、这篇文章就是借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5、默读第二小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①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说明了什么?列举省略(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④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6、出示哥白尼的资料。

7、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是什么为他得成功铺就了道路呢?(——好问)

8、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引读并理解。

9、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

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10、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12、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A三人行,必有我师。B 不耻下问。

13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哥白尼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23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3课《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谁还记得文章告诉我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又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2.哥白尼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精读课文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3.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出示练习:(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的《

》。“芳菲”的意思是,“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后两句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回答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疑 ?(思、勤、恒„„)

10.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小结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哪两个事例?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4.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xiè ——清 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孩子们,勤学与好问吧,与他们同行,就如在沙漠中与骆驼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尽头找到美丽的绿洲。

五、作业

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板书: 学与问

勤学 好问

上一篇:水池铺乡计划生育实行人性化服务下一篇:我喜欢的节目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