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研究生论文

2024-06-11

农业信息研究生论文(共8篇)

篇1:农业信息研究生论文

1.1农业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农业劳动和农村经济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更深层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让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更加迅速、全面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的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市场信息化等多方面,可以说,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让一切农业活动都实现信息化,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让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各种农业知识,进行农业原料的采购等农业活动。

1.2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计划的原理

农业信息化不仅会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还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主要有:全面进入到生产力系统,通过劳动工具和对象间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会提高农民的业务水平,还会节省资源,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效率和质量;如果把农业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管理层面上,人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让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2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问题

2.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硬件基础,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村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并不乐观,电信部门曾经有过统计,到,我国固定电话数量为22149.4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只有8101.5万户,只占总数37.8%,在地方政府的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村村通电话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到了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农村信息基础的.建设还是远远不够,农业信息化不光要做到村村通电话,更应该让家家户户都由网络,这样才能更好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信息家家户户都有计算机,家家户户都会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获取最新的农业讯息,这样才算是有了农业信息化的基础。

2.2农业资金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力不是很高,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发展的速度非常缓慢。薄弱的农业基础让我国农业资金非常匮乏。而现代信息技术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的资金,回报的周期又比较长,我国农业有限的资金还要用于农田建设,这成为限制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3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策略

3.1加强农业学习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信息网建设

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是走信息化的第一步,要让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共同解决农民的信息鸿沟问题。鼓励农民自己建立互联网,购买计算机,对农民的计算机技能进行培养,让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此外,有关部门还要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3.2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信息技术投入高,风险大,政府应当担负起相应的职能,加强宏观体安康,集中人力物力,提高研究效率,制定合理的扶持发展政策,为农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协作攻关克服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

3.3联合社会多面力量共同参加信息服务

要想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脚步,单靠政府的力量并不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引导,让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各类咨询服务企业都参与到信息服务中来,让他们直接向农民开展信息服务,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共享化。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集约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过程。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脚步,政府不光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建设,还要重视信息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化的优势。

篇2:农业信息研究生论文

2018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教育改革方案》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的精神,结合生物学院实际情况及博士生培养规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制定本实施方案选拔优秀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包括个人申请、学科考核、学院审查和研究生院审批四个环节。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者自愿申请,提交能够反映其科研能力、综合素质、英语水平的相关材料,学科依据申请材料确定差额复核名单,考核小组组织考核决定拟录取名单,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核准后报研究生院审批。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个人申请

(一)报名条件

1、思想品行要求: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学位要求: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或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其中:

(1)在境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学位认证机构出具认证报告(学士、硕士学位都在国外获得的,两学位均需认证);

(2)在读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人员,不得以应届生身份报名,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名。

(3)报考非定向就业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定向就业生年龄不限。已获博士学位者只能报考定向就业生。

3、外语能力要求:

要求申请者的外语国家六级成绩需达到425分(成绩有效期为5年,即2012年12月-2017年12月有效)。本科至硕士连续在读的应届毕业生,在读期间的六级英语成绩不受时间限制。以下情况可以视为达到外语能力要求。

1)TOEFL成绩在90分以上(成绩五年有效); 2)雅思A成绩在5.5分以上(成绩五年有效)。

4、具有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培养潜质(需提交的支撑材料见

(三))。

5、健康状况符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二)报名时间及方法

申请人需要在学校和学院均完成网络报名,并按要求提交材料。

1、学校网络申报

2017年10月24日上午9:00至2018年1月3日下午4:00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逾期不予受理。操作方式: 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

http://yz.cau.edu.cn/index.do申请人在报名前须仔细阅读《网上报名系统使用说明及报名须知》,并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操作。申请人应参照当年中国农业大学招生目录中公布的专业或研究方向,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报名系统中进行报名,并缴纳报名费200元。申请人务必在报名前仔细阅读学校及学院招生简章中的申请条件,自审合格后再进行网上报名,否则造成不予复核、不予录取等后果完全由申请人自己承担,并不退还报名费。

博士生网上报名时,申请人在网报同时按要求提交各项电子版材料。网上提交电子版材料时间与博士生网上报名时间一致。

2、学院网络申报

生物学院博士公开招生采用网申方式,完成学校网上报名后的申请者,除在学校博士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中按要求提交相关电子版材料外,需登录生物学院主页cbs.cau.edu.cn,在右侧“公开招考博士生招生系统” http://cbs1.cau.edu.cn/DoctorApply/index.php中,进一步按学院要求提交电子版及纸质材料。学院网络申报时间为2018年1月8日上午10:00至1月14日上午10:00。

学院网络申报材料需通过系统提交电子版:

1)学历证明 :往届生需已经获得的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国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需提供教育部认证)。应届生需提供在读证明(注明类型、学制、预计毕业年份);

2)外语能力证明:国家英语等级考试、TOEFL、雅思A等成绩单。3)个人情况与科研能力相关资料:

个人陈述(PS,personal statement):字数1000字左右,展示申请者的个人经历、学习目标、生涯规划等。

个人简历(CV,curriculum vitae):描述个人拟申请学科、专业、导师,教育经历、研究经历、荣誉等;

研究陈述(RS,research statement):字数3000字左右,汇报申请者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研修计划。

补充说明:

博士报名电子材料的提交是博士报名审核的重要环节,请各位考生认真准备材料后提交,申请人须对所提交的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提交材料中发表的论文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如发现有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学校可随时取消其申请资格或录取资格或学籍。

除以下材料外,其他材料格式不限:成绩单、外语成绩、体检表以图片JPG格式上传,内容须清晰可见,单个图片文件在100K左右。推荐信:申请人到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表格下载”中下载推荐信格式,两名副高以上推荐人填好后,申请人以图片JPG格式上传,单个图片文件在100K之内。一项材料需要提交多个电子材料时,请将电子材料压缩为RAR压缩包后上传。

3、邮寄纸质申报材料需提交:

申请人需在学院网络报名同时,向我院邮寄纸质申报资料。

(1)报名系统关闭后,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本人签字,单位盖章);

(2)所有参加复核的学生都必须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专科毕业生提交专科毕业证书复印件。往届硕士毕业生提交身份证复印件、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

(3)盖有研究生成绩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的硕士成绩单;

(4)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上下载并填写《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定向在职人员加盖所在单位党委系统公章,未就业人员加盖档案管理单位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院分党委公章;(5)往届硕士生(2018年春季毕业生算往届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论文摘要和目录等;(6)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需专家签字);

(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研修计划(不少于3000字);(8)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9)英语成绩证明(复印件);

学院邮寄资料截止时间:2018年1月14日(以邮戳为准)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科楼1009研究生招办,邮政编码:100193,联系电话:010-62733542

二、初选

按时提交相应资料申请者,通过审核后,进入专家审核(初选环节),进一步了解和考察报考人员的综合能力与培养潜力。专家考察的具体流程如下:

1、学院根据学科特点,选拔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的教授组成专家组,公布在网络报名系统。

2、申请者可以从学院提供的专家组成员中选择五名专家(需含一名报考专业专家),系统从五名中随机选择三名作为评审专家。随后专家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面谈等形式进行交流。

3、通过交流并结合申请者网上提交的报名材料,专家对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培养潜质、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给予考察意见(通过或不通过)并上报学院。

申请者获得三个专家给予“通过”的考察意见,可直接进入复核环节;若有两个专家不予通过则不能进入复核环节。若有一个专家不予以通过,学院将随机安排一名专家再次对申请者进行考察,考察通过可进入复核环节,否则不能进入。

专家审察工作在2018年3月上旬完成,并公布通过专家考察进入复核阶段名单。

三、复核

学院对专家审察通过的申请者于2018年3月底进行复核,内容和形式如下:

1、专业知识考核:由学院教学中心统一命题,采用英文试卷对申请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百分制,单选题)进行考核测试,占复核成绩的10%。

2、性格测试:采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量表,通过16PF、人格测定、学习能力测试等考察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

3、专业技能考核:由学生拟报考导师在所在实验室组织相关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进一步综合考察,时间在3天左右,着重考核学生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占复核成绩的40%。

4、面试:面试包括学院对申请者报考材料原件的复核以及所报专业组织的专业面试,占复核成绩的50%。

专业面试由所报专业面试小组统一组织进行,重点考核申请者的知识面、和外语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根据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专业技能考核以及面试成绩最终形成复核成绩。

四、录取

2018年4月,各学科复试组根据复核成绩由高到低,确定本学科录取名单,上报学院。学院汇总后,进行拟录取公示。公示无疑义上报校研招办审批,最终录取名单以校研究生院公示为准。

五、监督机制

学院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在党委领导下由学院分党委纪检委员、研工组成员负责监督博士研究生申请制实施,接受导师、申请者的质疑与建议。监督电话:62733324 监督邮箱:cbs@cau.edu.cn或生物学院主页的院长信箱

六、其他

1、博士研究生招生考核工作要求公开、公正、公平,严格博士生招生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2、面试环节建议采用“聆听制”,允许参加面试的所有申请者参加面试过程,不仅可以促进申请者的相互学习,了解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可对面试环节进行监督。

3、基础知识测试拟按照实际报考情况(复核人数大于拟录取人数3倍及以上时)确定适当面试分数线,确定进入面试人员的数量。

4、继续实行博士招生指标分配的集体决策制度。在博士生招生指标分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的作用,从拟招生导师的科研产出、在研经费、在读研究生人数、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集体讨论和决定招生指标的分配。

5、专业面试建议模式:面试小组提前1-2小时向学生指定一篇近期专业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面试时学生汇报所读学术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论证是否存在缺陷并提出如果自己从事此方面研究可能采取的思路等,以全面考核申请者的知识面、英语文献阅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面试小组根据学生的汇报给出相关的面试成绩。

6、本方案未尽事宜参照《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细则》《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招生简章》规定执行。

篇3:农业信息研究生论文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 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 也被称为“从众效应”。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百度, 2012)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 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 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 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理论界普遍认为羊群行为 (herd behavior) 通常指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 经济主体因受其他人行动的影响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Baerjee (1992) 定义羊群效应为即每个人只是关注于自己眼下的事情。Prechter and Parker (2007) 认为证券定价的不确定性可能引起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在人类生活中也会出现, 中国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小农户面对庞大的市场, 很难决定自己生产什么。在无数次的试探中, 有一部分农民寻找到效益好的经营项目, 其他农民在得知信息后, 都来生产这种产品, 于是“羊群效应”就出现了。“羊群效应”形象的概括了农民在选择经营时一哄而上的经济现象。

二、农民“羊群效应”界定

农民“羊群效应”是指当第一个农民经营某个项目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时, 其他农民在获知这个信息后, 成批跟随先前的经营者从事同样的项目, 直到该产品供过于求, 无利可图, 农民才停止经营, 四散而去, 寻找新的经营项目。当有农民在新的项目中获利后, 其他农民又涌向这个新的项目, 直至这个产品市场饱和, 价格大幅下降, 出现亏损, 人们才停止这个项目的生产。如此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我们将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的“羊群效应”称为农民的“羊群效应”。

农民选择经营项目时的“羊群效应”, 导致农产品生产量发生波动, 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比如, 2010年卷心菜批发价为每公斤2元左右, 种卷心菜的农民大获其利, 许多农民迅速投向卷心菜的生产, 2011年4-5月, 卷心菜严重供过于求, 价格迅速下降, 每公斤2角钱都卖不出去 (彭春莲, 2011) , 部分农民甚至用旋耕机将成片的卷心菜翻掉, 开始种下一茬作物。数月之间, 卷心菜的价格就如同“过山车”一样, 大起大落, 让人惊心动魄。我们知道,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 而是时有发生。例如, 猪肉价格就因为生产的波动经常波动, 2009年猪肉价格就为每公斤10元, 价格高的时候达到每公斤30元以上 (杨再, 陈学敏, 鲁玲, 2011) , 如2011年7月猪肉价格就达到这个价位。只是猪肉价格波动的周期为7年, 要比卷心菜价格波动周期长一些。

三、农民“羊群效应”产生的根源

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 之所以经常出现“羊群效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无法判断市场需求量。

农民常常希望能按市场需求生产, 因为只有按市场需求生产, 所生产的产品才能卖出去, 并获得合理的价格, 但农民往往并不知道市场的需求是多少, 例如种大蒜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大蒜的需求量;种樱桃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樱桃的需求量;种白菜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白菜的需求量, 等等。农民由于知识、手段和精力的缺乏, 往往对农产品需求量一无所知。当然, 作为经济专家, 可以从统计年鉴或者自己在农村的调查, 获得农产品的需求量, 但农民几乎没有渠道可以获得专家的数据。另外, 专家的这些数据更多是过去的资料, 而农民需要未来的预测数据, 因为只有未来的预测数据才能让农民决定是否可以生产某种农产品。然而, 对农产品未来需求量的预测是一项比较难的研究工作, 所以, 农民就很难预测了。由于农民无法预知农产品的需求, 所以农民就难以根据需求进行生产, 只能盲目跟从了。于是, “羊群效应”就出现了。

3.2无法控制农产品生产总量。

当一些农民找到一项好的经营项目, 说明这个该产品的生产量与市场的需求量基本吻合, 或者生产量小于市场的需求量, 因而价格比较好, 经营者有比较好的收益。如果生产者能够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将生产总量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 那么就有可能获得持续的好效益, 然而每个农民只能决定自己的生产量, 而无法决定别人是否生产以及生产多少, 所以每个生产者都无法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由于该项目经济效益比较好, 会吸引别的农民也加入这个项目的生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羊群效应”。由于其他农民纷纷加入这个项目的生产, 最终致使该产品供过于求, 无利可图, 于是农民又去寻找新的好项目。当一部分农民再次找到新的好项目, 又诱使许多农民再次纷纷加入这个新项目的生产, 新一轮的“羊群效应”再次出现。所以, “羊群效应”频繁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农民无法控制生产总量, 从而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农民只有不断寻觅新的项目。在寻觅的过程中, 总是少部分人先寻找到, 然后其他人再跟进。这样的“羊群效应”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不断循环往复。

3.3无法预知农产品价格。

农业生产者往往只知道农产品现在和过去的价格, 并依此作为生产与否的依据, 但实际上农民应该根据农产品未来的价格来决定是否生产, 因为经营收益的是其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价格, 即未来的价格, 而不是现在的价格, 更不是过去的价格。其实, 这个道理农民也知道, 问题是农民无法预知农产品未来的价格。于是, 农民只能根据当前的价格来决定是否生产以及生产多少。当前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 农民便一窝蜂似去生产, 于是“羊群效应”就出现了。

四、农民“羊群效应”的利弊

4.1农民“羊群效应”之利

4.1.1有利于农民选择项目。

农业生产者选择经营项目本来是一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而“羊群效应”就略去了复杂的市场分析, 只要跟着别人生产就行了。由于“羊群效应”使选择经营项目变得简单, 所以农民就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分析能力, 素质较低的农民也能从事农业生产, 甚至还能赚钱。这对于素质不高的人来说, 带来许多便利。

4.1.2避免农产品长期处于高价位。

从“羊群效应”的表面看, 农民有时一窝蜂地生产这种产品, 有时又一窝蜂地生产另一种产品, 表面看起来很盲目, 实际上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农民, 即农产品价格指挥着农民生产什么或不生产什么。“羊群效应”说明市场没有出现垄断, 市场是自由竞争状态, 所以某种农产品不可能长期处于高价位, 因为一旦某一农产品处于高价位, 马上就会有许多农民来生产这种产品, 价格就会降下来。

4.1.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羊群效应”促使农业生产资料总是流向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 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 避免农业生产资料长期处于低效率项目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

4.2农民“羊群效应”之弊

4.2.1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羊群效应”的原动力就是农产品的高价位。正是由于某种农产品价格比较高, 才吸引和诱使许多农民生产这种农产品。但由于盲目扩大生产, 导致供过于求, 从而使农产品价格又迅速下降。

当某种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价位时, 许多农民慢慢逃离这个产业, 使生产总规模变小, 价格又开始上涨, 当价格比较高时, “羊群效应”再次显现, 许多农民又聚集到这个产业, 致使价格再次下降。“羊群效应”就这样导致农产品价格周而复始的在涨与跌之间震荡。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使生产者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 也浪费了农业资源。

4.2.2农业资源浪费。

“羊群效应”常常使某种农产品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 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 导致多余的农产品卖不出去, 使农民为生产农产品而付出的农业资源付诸东流。

4.2.3影响消费者生活。

由于“羊群效应”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所以在农产品价格过高时, 消费者要付出更多的花费, 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当农产品价格过低时, 虽然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农产品, 但因为人的胃口是有限的, 也不能过多消费。所以, 农产品价格波动, 会影响消费者平稳的生活。从而最终影响生活质量。

五、农民“羊群效应”的破解

“羊群效应”虽然有利有弊, 但总体看, 还是弊大于利, 所以应尽量避免“羊群效应”的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羊群效应”呢?我们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破解“羊群效应”。

5.1科学预测农产品需求量。

如果能够准确预测农产品的需求量, 让农业生产者根据需求量生产, 使农产品供需平衡, 农产品价格就不会过高或过低, “羊群效应”就不会出现了。所以, 准确预测农产品需求量是破解“羊群效应”的首要环节。

5.2有效控制农产品生产总量。

首先让农业经济专家预测出农产品的需求量, 并根据农产品需求量确定生产量;然后再把生产总量分解到各个省区, 各省区分解到各县, 县分解到乡镇, 乡镇分解到村, 村分解到农户;农户根据分配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这样总生产量就和总需求量相吻合了。当然, 在农民拥有经营自主权的背景下, 这种指标分配仅有指导性。

摘要:农民在选择致富项目时经常会出现盲目“跟风”现象, 人们称之为“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出现的原因在于农民难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准确判断究竟那个项目可以赚钱, 于是便盲目追随当前赚钱的项目。“羊群效应”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从而浪费了农业资源, 损伤了农民利益, 同时也干扰和影响了消费者平稳的生活秩序。破解“羊群效应”的方法就是依靠政府对农民选择项目给予必要的指导。政府应组织相关专家科学预测农产品需求量, 根据预测的需求量引导农民有计划生产, 至少应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并在关键时刻发出预警, 防止农民盲目跟风, 破解“羊群效应”的频繁发生。

关键词:农业信息,“羊群效应”,波动

参考文献

[1]彭春莲.四川省卷心菜价格大幅下降[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1 (16) :32-34.

[2]杨再, 陈学敏, 鲁玲.猪肉价格飙升, 后市行情如何[J].猪业科学, 2011 (3) :16-17.

[3]王征兵.农民生产经营中的“采蜜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 2012 (3) :66-68.

篇4:农业信息研究生论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前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随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经验证明,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缩短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与发达国家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距离的必经之路。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能够将农业信息技术充分的发挥到农业经济以及农村发展过程中,促进各种资源在农村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通俗来讲就是将现代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各个层面中去,对农业和农业经济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及特点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作业信息化、推广农业科技的运用、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教育,生产资料信息化,环境资源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能够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减少由于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

农业信息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信息化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内容复杂性、长期性、公益性等特点。准确的对农业信息化的特点进行把握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业范围内的开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

(一)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

1.農业信息化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根据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准确的掌握农业市场信息是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

2.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了农业产量和质量。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缓解农产品堆积的问题。目前农业市场普遍存在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农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农民提供了农业市场的实时信息,农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将农产品卖到有需要的地区,能够有效的缓解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

(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传统的农业手段也能够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农业信息化相比,其需要耗费更高的成本、更长的时间,而且增长幅度也远小于农业信息化作用下的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能够对全国各地的农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还能够将处理后的数据发布,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之后,农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有效避免了由于农户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农业生销的有效链接,降低了农户的生销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一)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还很浅显,也没能充分的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加强覆盖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创建标准的技术平台,为农户的咨询和使用提供方便,向农户提供实时的农业信息。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

1.转变政府的身份。当农业投资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改变投资者的身份,以一个调节者和产品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出现,向农户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的同时,还应该调节现有的投资问题。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法律效力

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出台一部关于规划农业信息化的法律,致使各地农业信息化各成一派,信息化发展受到制约。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部完善的法律,对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进行规划,是他们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运行,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可靠性,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法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对现有的信息化文件和规范进行完善,提高农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②加大对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宣传和相应的执行力度,实现农用信息资源的共享;③对现有的农信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对相关的信息发布者进行监控,禁止假消息的发布以及随意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保证农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文章主要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展开了谈论,并提出了几点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建议。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促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还应该强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较高的农业信息化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加速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阳.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0(02):147-150.

篇5:农业信息研究生论文

摘 要:文章从农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河南省的发展现状。农业化进程飞速前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必须要把农业信息化重视起来。

关键词:农工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

随着我国全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农业领域的改革也有了新的进展,农业信息化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依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

一、农业信息化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模式。因此城镇信息化的特征与农业信息化的特征也是有所差异的。正确的掌握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点,能很好的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少走弯路,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地域广阔。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地域相对广阔,且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特征都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去了影响和风险。

2.内容复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再生产和农业再生产的双重属性特征,涉及到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因素、生长规律、环境资源的影响,同时也会涉及到各种经济活动,加工和制造等。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

3.发展的周期性长。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与农民和基层的农业工作人员相关的,他们是一个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并且,相对来说思想是比较保守和落后的,文化素质也比较低,使得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推进受到了影响和阻力,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4.公益性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很好的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使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推动生态效益的增长,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具有社会公益性。

二、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化主要围绕增收、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等方面来开展,初步完成了农业信息化的部署工作,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对经济的促进和增长作用,以下是现状分析:

1.网络体系健全。伴随着“112”工程的实施,河南省的网络信息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以县级网络建设为主,乡村信息建设为辅的跨越式建设发展模式。网站信息遍布河南省的各个县市。

2.人才队伍壮大。自河南省农业信息网络建成后,也相继成立了系统建设机构和专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各个机构中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多。河南省相关机构先后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基础业务知识水平和应用水平等。

3.资源整合开发。河南省农业信息服务站建立了多条信息采集渠道,形成了完善的信息采集整合系统。

三、农业信息化多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

1.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生产力关系、生产力和信息技术这些方面来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信息化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从根本上来说,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有着促进作用。农业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无形之中带动了很多产业领域的发展。

2.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各种资源浪费和短缺的现象屡见不鲜。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生产过程高效自动化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农业进行了升级和改进,转变了以往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

3.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省去了商品的交易流程和流通流程,可以把农产品和市场进行有机的结合,降低交易成本。农民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收益数量,形成了高效环保的绿色生态农业。这样的生产方式对于提高农民的收益有很大帮助。

四、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策略

1.完善网络系统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的完善对于农业信息化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传媒的多样性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和推广,完善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定期更新农业信息网络系统以及数据库。

2.政府作用。当地的有关政府一定要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强化发展建设,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等。实行鼓励政策,奖罚分明,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3.媒介宣传。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农业信息技术,就要加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供求的农业信息规模,降低信息的发布成本。另外要加强网络媒介的.建设,通过媒介宣传一些农业科学内容,增强农民对一些农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农民知识素养。

4.完善法律。對一些农业相关法律的完善,有利于农业发展朝着健康、良好、安全的方向去发展。保证农民广泛的获得农业信息方面的知识,能更好的经营农业活动,充分尊重法律。要保证农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完善法律的宣传工作,使农业经济水平得到提高。

5.完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很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再加上一些新技术的引导和一些农业经济组织的有效结合,对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增强了农业市场水平的竞争力。从整体上来说,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6.加强人才培养。有了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科学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农业经济的发展本身来说就是实践性很明显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专业水平比较高的队伍来扶持。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经验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在信息化人员的专业培训中,要注重知识的有效交流,同时也要注重科普知识的完善工作,对于一些知识经验丰富的农民,也要积极参与到其中来,发挥所长,共同学习,为农业经济的提高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竞争都是十分激烈的,农业发展也要跟上时代潮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有很要的影响,一定要全面重视起来,并且加以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向阳.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J].统计与决策,,(04):18-19.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

篇6: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2.2 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2.3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3.1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2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

4.2 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

4.3 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研究

5.1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5.2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5.3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5.4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快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6.2 转变观念,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介入农业信息服务

6.3 “点”“线”“面”结合,促进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

6.4 加强信息整合,优化配置,增加有效信息的供给

6.5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刺激农业信息化需求

篇7:农业信息研究生论文

专业:姓名:学号:

调查地点: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阳镇大坝村

调查日期:2011年8月15日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一.调查目的:

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无不依赖于数字化信息服务;而数字化信息服务开展的基础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使集成的各种农业生产信息服务要素之间实现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体服务功效和催生出最大化的农业生产竞争优势。农业研究者认为进一步完善农业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配置模型,加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传统模式下的农村农业组织通常都比较单一,分散。面对大市场的信息,无法汲取有用的信息,导致了农村农业信息无法完整到达农民手中,而对农产品的销售及其他方面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急需建立一个实用的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农民解决各种问题。

二. 农村面临的现状:

面对农业现代化生产以及社会经济活动逐步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下,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国区域性的农业信息资源平台是由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的,是一种区域性部门协调下的局部整合;从宏观上看,呈现布局分散的特征,甚至不乏重复性建设。就农业网站来说,我国现

有独立涉农网站2600多家,其中,政府类农业网站538家,主要包括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网等;农业企业网站985家,农业科技类网站262家,农业科教类网站215家。以上这些网站在信息资源和内容以及服务模式上都非常相似;与此同时,农业信息资源存在着区域分布和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一般表现为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的特点,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

其次,农业信息资源体系庞杂和分布分散,表现为分布式资源结构和异构数据库,对各类资源互访、共用、搜索产生了很大的限制,客观上不利于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系统进行有效整合。

再次,基于用户需求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导向有待进一步明确。以往的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多数基于科研和部门智能的需要,忽视了我国农业发展对于信息服务的接受和消化问题,农业资源整合平台规划没有从广大一线农业生产用户的需求出发设计和开发平台系统功能,无法实现资源建设与用户利用的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数据采集和发布困难;缺乏信息来源渠道;缺乏统一的信息符互动平台;农民不会使用信息互动平台等等,进而导致农产品种植不当,农产滞销等各种严重的农业问题。

三.调查发现: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阳镇大坝村位于巍巍凤凰山麓,悠悠汉水之畔,属于亚热带区域,汉阳镇大坝村面积11.1平方公里,坐落在山区深处,是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12个老区乡镇之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全村826户共3020名村民,守着5200余亩耕地过着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民生活,是典型的农业贫困村。

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但是随着社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坝村在农业方面目前有育种信息,销售途径,产品的市场价格等等问题急需解决。交通的不便导致信息的闭塞,村民基本每年确定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和数量以参考往年行情和请朋好友的推荐,主要通过他人的告知等渠道获取农业相关的信息,手机的普及率大概有一半农户有,但是电脑基本上没有,诸如以上的问题,说明本村的通信的能力非常低下,对外界的信息了解并不是太多,这就导致了农业种植产生了许多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农业方面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多,虽然网络在农村地区并不是很普及,但是很多村民还是比较注重互联网上的农业知识,网络逐渐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信息服务形式。网络的资源丰富性,使农业面临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解决,快捷便利的搜索,使降低了在互联网上耗费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网络的有诸多好处,但是在大坝村普及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原因是大坝村村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很多村民根本无法操作电脑,再加上网络资源的费用比较高,很多村民都不太想安装电脑……以上的问题,限制了网络资源在大坝村的使用,使网络上有用的资源并不能得到传播,在一定的程度上并不能改变农业的种植和生产结构,出现的问题还是非常多的。

如果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希望在信息服务平台上学习和了解的有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天气信息和市场行情分析等等。对于种子的供求信息,村民主要想知道的是种子的价格和适宜本地种子种植的选取;对于农业科技信息,村民主要想知道的是技术指导和新技术的推广;对于市场供求信息,村民主要想知道产品的价格;对于市场行情分析,村民主要想知道的是销售信息统计和价格动态。在提供所需的信息的形式方面,村民主要选择互联网,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电视和农业方面的书刊。

四.自己的分析结果:

大坝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落后,由于农业信息的缺乏而导致的种植不当、农产品滞销等各种严重的农业问题,急需建立一个有效、使用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难题。通过调查分析:村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本村的农民主要关心种子的选择、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市场的需求分析等等。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不仅仅只关心农业的种植,也关心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大坝村主要以水稻和玉米的种植业为主,但受水利的限制,村民还是比较关心当地天气等方面的信息,如果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上增加天气预报等项目,这样就会使村民提前做好防洪抗旱等措施,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另一方面,在畜牧业和其他副产业上也应该增加一些有用的东西,例如烤烟、生猪养殖、木耳栽培、林果栽培等农家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从而促进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大坝村位于汉江沿岸,近些年来由于生活的改善,种植结构的改善,致使汉江出现污染的趋势和状况,汉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经过调查,村委会也在大力宣传保护汉江的重要性,并通过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样对生态环境的保持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经过调查,结合村委会和部分村民的建议,应该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上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刊登出一些植树造林的方法和优惠政策,或者指导果树的种植与栽培,这样就起到了两全齐美的作用,一方面促进村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结构,拉动相关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也促进村民对汉江的保护意识。

五.调查总结与感想:

篇8: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一、农业信息化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农业信息化即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融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去。我们一般从不同的细分角度来理解农业信息化。从具体的农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流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将农业生产流程、农产品销售流程、农业宏观决策流程、农业科技研发与管理等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综合;从农业生产的各个产业部门来看,农业信息化是指将林业信息化管理、畜牧业信息化管理、水产业信息化管理以及种植业信息化管理等综合起来实现信息化的全面管理;从农业经济具体运用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指的是将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态管理、农业生产培训管理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管理。

(二)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1.农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与农业产成品的市场信息化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市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主要指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作物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购买上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资料的质量、价格和品种等信息,导致其在购买过程中增加了时间成本与财力成本的耗用,并且很多情况下买来的生产资料可能与实际生产所需的资料要求不符,延迟了生产的进行。反过来,对于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而言,他们也没有合理的渠道去发布有关生产资料价格、规格等的信息。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交易的效率。所以,农业信息化在这一块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资料的销售与购买问题。同理,就农产品销售的角度来说,使用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者们就能够及时地将产品的销售信息发布出去,尤其是农产品这类保质期不长、注重产品新鲜程度的产成品,更是需要及时的销售。农产品得到及时、合理的销售,能够明显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甚至会关系到某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使得农业信息的市场化建设覆盖面更加广泛,有必要投入完善以计算机联网的基础性建设。

2.农业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

农业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顾名思义,是将信息化融入到农业生产与管理活动中去。农业生产受到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包括天气、虫灾等。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业信息化网络能够使农业经济生产者提前获知可能发生的灾害,并且在灾害发生后,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信息化的融入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工作效率,促使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3.农业资源开发的信息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极其不均衡,每一个地方所分布的农业资源都差异巨大。地方与地方之间由于生态污染、资源耗费等原因,其农业资源都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变化,所以,农业资源开发中引入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帮助农业生产者及时地掌握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情况,从而更为有效地制定生产计划作出更为有效的决策。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业信息化能够帮助调整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通常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所以是否能够充分掌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还不够完善,道路交通不便、信息沟闭塞等问题较为严重,所以,农业生产者很难准确地掌握市场的相关信息,对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够及时地察觉,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的同时另一地区同种农产品却供不应求。所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农业生产者们更好、更便捷、更准确地了解到市场的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以免出现生产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2.信息化能够促使农业经济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化趋势也深入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面对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农产品的竞争。为了应对无法预测的市场频繁的变化,农业生产者必须充分掌握信息,并且以信息为基础来分析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地作出反应。农业信息化的引入,将有助于农业生产者更高地审时夺度,生产出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更为受欢迎的服务模式。政府则可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及时地对农产品的提供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符合质量要求。同时,对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使农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更加的顺畅与高效。

3.农业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基于市场经济,通过发达的市场经济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农业要发展必须要每个经济环节的相关信息都得到参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闭塞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将传统农业中的各个经济要素如资本、劳动力、耕地资源等等都通过信息化的渠道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挖掘与使用。

4.农业信息化促使农业经济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科技进步及普及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的有效保障。而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普及与传播,使得更多的农业生产人员可以接触到农业科学技术,普遍提高农民的生产知识水平,从而高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化能够产生的效用体现在现代农业经济生产的每一个可见或者不可见的环节之上,比如农业技术的更新与推广、农业市场的开拓、农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农业生产人员的管理等等。详细地比如在农业生产开始之前,需要根据市场目前的供求状况、市场预期需求能力的变化情况等等,来引导农业生产者合理制订生产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在农业生产阶段,要根据出苗率、有效结穗率、种植量等等来对各个环节的生产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达到计划的总产量;在农业生产结束后,根据生产过程中记录的物资消耗等信息来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此来完善物资的使用,提高各个阶段的技术水平,最终降低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促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以此作为信息化活动展开与普及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据的原则是:政府主导、联合建设、统一建设、彼此联通、资源共享,同时要求坚持公用和专用相结合。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农业信息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在国家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以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为前提,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共同做好联合建设工作。在联合建设中,实现“有线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的联合十分关键。要综合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将传统的电网运营机制,开发转型成为企业化经营模式,使得各部门的专用电信网和公用电信网之间可以相互连通,实现规模效应,提高成本效益率;要加快普及农村的有线电视网,并且将互联网引入到电视网络中去,加强互联网融入农村生活和生产的程度。

2.利用信息技术高度开发农业经济中的信息资源

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对信息加以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去伪存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使得保存的信息之间更具有逻辑性等。其次,要对已经经过初步处理的信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往往是构建计量模型或者是对比分析等。然后,根据已经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实际经验,总结规律,预测未来,以此来指导以后期间的农业生产决策的制定与工作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使信息的价值得到成倍的增加。

3.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全民使用意识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使用,最关键的是要在农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树立信息化意识,通过这些主体来将信息化普及到农业经济的各个流程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政府有必要使用多种形式来宣传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意义,彻底改变农业生产者心中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并且要对农业生产者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巩固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实际运用。只有加强信息技术的实践,让农业经济生产者尝到了信息技术的实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全民农业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

4.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

我国在信息技术上整体要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农业信息技术上也很有必要积极借鉴与引入国外的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对于这些先进技术的开发利用,缩短与国际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农业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注重信息资源的双向流通,将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地推广到国外,走向国际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互利互惠。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耕地面积也较大,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提高主要是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资源耗竭的代价,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而信息化则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模式。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周真.关于农村信息化问题的几点商榷[J].安徽农业科学,2014,(3).

[2]张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2).

上一篇:读书推荐会感想下一篇:简析商务交谈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