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上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反思

2024-06-12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上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反思(共7篇)

篇1:西师大版二年级数上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二年级《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师教学反思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做好准备。

因此,它的基础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让学生会用直尺正确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直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借助直尺对测量方法进行交流。

成功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实践体验、巩固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课主要由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几个环节展开,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找一找、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活动,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 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耽误了部分上课的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有处理完整,匆忙结束。

2、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课还要备学生,还没有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4、数学的生活化体现不够,学生兴趣不高,这点有待加强。

5、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篇2:西师大版二年级数上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反思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 1 cm 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 1 cm长的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 1 cm 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从尺子上找 1 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画 2 厘米有多长,使 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铅笔的长度,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5、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在这一节课终止,课后还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基础。因为在实际测量中会发现很多物体用学生尺测量会很麻烦,这就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不足之处:

1、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求还没有讲清,学生就开始行动,导致学生操作时有一些失误。

2、讲解: 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在表达时,数学语言不够标准。

篇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上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低段 动手操作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75

【教学内容】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激发认识冲突

师:同学们,课桌和我们天天相伴,你知道它有多长吗?你能用我们身边的学具,比如铅笔、数学书、文具盒去量一量它到底有多长吗?请动手试一试吧!(生动手测量,师巡视和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工具去量的?量出的结果是多少?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对了,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样,单位也不一样,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教师的设问,不但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的,还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热情,让学生的操作更有效。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大家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是因为各自的工具不同,所以有必要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学生在这个环节当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直尺

师:生活中,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常用的工具是米尺。(板书:米尺)

师:你们手中的直尺只是米尺的一部分。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看看直尺上都有些什么?

生1:有一些数字。

师:这些数字我们把它叫做刻度。

师:排在最前面的数字是0,猜一猜这个“0”表示什么?

生2:表示“开始”

师: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生3:直尺上还有长长短短的线。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

师: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那1所对的就是1刻度,2所对的就是2刻度。还有吗?

生4:cm。

师:这里的cm表示什么呢?

生5:厘米。

师:cm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 厘米cm)

师:在数学上,1厘米=1cm,读做1厘米。

(板书:1厘米=1cm)

2.认识厘米

师:你知道1cm有多长吗?在直尺上找一找、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1厘米展示给同学们看看?你是怎么找的?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课件演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那一段是1厘米)

师: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知1cm的实际长度

师:现在我们用小手比划1厘米,好吗?

师:找出桌子上的这根短短的小棒,它的长度正好是1厘米。咱们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拿住它的两端,注意手指不能动,然后抽开小棒,瞧,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师示范,生独立操作)

师: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得准吗?是比1厘米长还是短呢?

师:现在,请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再比划一下。这次看谁比划得最准!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1厘米的概念了,请你快速地找一找,看看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其实,就在我们的手上也能找到1厘米。用直尺比比我们的手指,看看哪根手指的宽度是1厘米?举给大家看看。

(生量自己的手指)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小朋友说到了橡皮的厚度大约1厘米,那2块橡皮呢?3块橡皮呢?

(师出示2块和3块橡皮叠在一起的橡皮)

生1:2厘米、3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师:你们能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3厘米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生2:0和2之间有两个1厘米,所以0和2之间的长度就是2厘米;0和3之间有三个1厘米,所以0和3之间的长度就是3厘米。

师:0~5呢?0~8呢?

【思考:在这四个环节当中,学生的操作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先认识尺子,然后在尺子上找一找不同的1cm;通过观察、比划、找生活中大约1cm长的物体,建立1cm实际长度的表象;认识几厘米,在尺子上指认2cm、3cm等长度,强化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每个操作点都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紧密结合,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有效地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效率。】

5.探究测量方法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吸管。估计一下,吸管大约长几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的?我们可以用脑子里面的1厘米去比一比这根吸管有几个1厘米,那它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师:这根吸管究竟有多长呢?在估完以后,我们再用直尺来测量它的长度。(生独立操作,师巡视和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在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1:把吸管放平,直尺紧靠吸管;把吸管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刻度10,就是10厘米。

(板书:量;对准0刻度)

师:吸管长10厘米,那你们的橡皮是几厘米?请拿出你们的橡皮,量一量橡皮的长是几厘米。

(生操作、汇报)

【思考:先让学生试着去测量吸管的长度,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学生尝试着测量吸管后,师生一起交流、学习测量方法,最后应用刚才掌握的测量方法再次测量,学生在这样的动手过程中体验、学习,心情轻松而愉快。】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全课小结

【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出于他的指尖,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教师总是害怕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害怕掌控不了课堂,教学秩序太乱;二是怕太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本课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时,就是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有效利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设计了“猜一猜”,即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猜、找、比、记、说”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使1厘米的长度在头脑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且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4:西师大版二年级数上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发现教学法为主,充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操作、思考、交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征,注重了对情景的设置。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节清楚,层层递进

本节课教师目标明确,设计了4个层次的观察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认识直尺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几厘米几个环节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了铺垫,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与作用。

2、巧设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有人说: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当学生自主探索出了测量方法,并能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之后,他们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课堂平实高效

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平与实的课堂,该讲授的地方教师精心而准确地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则放手让学生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用得恰到好处,做到了真正的切实高效。

4、给学生继续学习的渴望

篇5: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朱众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差,生活经验缺乏,但对探索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让二年级学生结合身边事物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培养他们细心观察、认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教学重难点:

1.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装有生活物品的纸袋(每组一份)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

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至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有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课件演示1 cm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

小组寻找纸袋中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再量一量手指的宽约是1 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测量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

出示教科书第52页例

1、例2,让学生填一填。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板书设计: 测量长度

篇6: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

希望小学 罗莉梅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7主题图、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厘米的含义,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2.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 意义。

教学准备:教具: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题单(测量整厘米的小棒、铅笔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需要

师: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

师: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生1:用直尺去比。生2:用手去比。生3:用书去比。生4:用铅笔去比。……

师:现在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生操作,师巡视)

师: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用的工具是什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用铅笔去比的,有3枝铅笔长。生2:我用手去比的,有5拃长。生3:我用尺子比的,有55厘米长。……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同呢? 生:因为他们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对,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结果的单位也不同。为了让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一致,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观察体验,探索方法

(一)认识直尺和厘米

1、认识直尺

师:生活中测量长度的时候,常用什么工具? 生:直尺

(板书:测量工具:直尺)师:拿出你们的直尺,举给老师看看,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课件出示一块直尺。师:说一说,你发现直尺上有些什么? 生:有数字。

生:有长长短短的线。生:字母cm。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数字所对的线有什么特点? 生:要长一些。

师:直尺上最前面的数是0,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课件闪动0刻度线,显示“0刻度线”几个字)

师:这里的cm表示什么? 生: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 cm)

2、认识厘米

师:1cm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闪动0刻度线和1所对的长刻度线,再闪动0—1间的1厘米长的线段。)师:从0刻度线到1所对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板书:1厘米 1cm)师:看清楚了吗?在你的尺子上找到这一段。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哪一段也长1cm吗?

生1:2--3所对的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也长1厘米。生2:3--4所对的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也长1厘米。……

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动学生说的某一段。师:通过刚才大家说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挨着的两个数字之间的一段就长1厘米。师:也就是相邻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一段长1cm,相邻两个数字间的这一段,可以叫做一大格,直尺上每一大格都长1cm。

3、感知1cm的实际长度。

师:我们一起来比一比1cm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m。

师: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得准吗?你们觉得1cm长还是短呢? 生:短。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m?

生1:橡皮擦厚大约1厘米。

生2:很短的粉笔头大约长1厘米。生3:一颗花生米长大约是1厘米。

师:其实我们的手上也可以找到1cm。用左手的手指的宽去和直尺上的1cm 比,找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cm长? 举给大家看看。

师:把你找到大约1厘米宽的左手手指,放到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再把手指移出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比划1厘米的长。

4、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1cm有多长。那么2cm、3cm有多长呢?(课件演示:闪动0--2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这一段长多少厘米呢?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1:0--1之间长1厘米,1--2之间长1厘米,和起来就是2厘米。生2:0--2之间有2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

师:这一段是多少长呢?(课件演示:闪动0--4之间4厘米长的线段。)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一段呢?(课件演示:闪动0--6之间6厘米长的线段。)你找到规律了吗,能不数就看出来吗?

生1: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2: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师:(课件演示:闪动3--5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这一段长几厘米?你怎么知道的? 生:2厘米。3到5之间有2个大格。

师:2-6之间的这一段呢?(课件演示:闪动2-6之间4厘米长的线段。)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的,2到6之间有4个大格。生2: 我是算出来的,用6减去2等于4。

师:大家的方法都不错,我们认识了直尺,也认识了厘米,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想不想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呢?

(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1、探究测量方法。

师:拿出你们的题单,看到第一个图,小棒,老师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估计一下,小棒大约长几厘米?

生1:小棒大约长5厘米。生2:小棒大约长6厘米。生3:小棒大约长8厘米。……

师:你怎么估计的?

生:我是用手比出1厘米,一段一段比出来的。师:我们来验证一下你们估得准确吗?你能试着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长度吗?测量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么测量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准备,开始。

生独立操作,师作巡视和作一定的指导。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方法,教师倾听并辅助。

生1:左端对齐0刻度,看右端对着6,所以小棒长6cm。师:有跟他不一样的吗?

生2:左端对齐尺子左端,看右端,比5cm长一点。生3: 左端对齐1,右端对齐7,7-1=6,小棒长6厘米。

同时展示出三种方法,师:你认为谁的方法正确呢?为什么?

生:1和3的都正确,第2种是错误的,小棒的前面没对齐0刻度。师:你认为1和3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一种,因为读得快一些,不用计算。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小结方法并演示:一般情况下,测量的时候,先把小棒的一端对齐0刻度,再看小棒的另一端指着6,小棒的长度是从0刻度到6所对的长刻度线这一段,所以小棒长6厘米。

2、运用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生独立用刚学的方法去测量题单上铅笔的长度。完成后,请一生汇报,说说方法。

三、强化训练,深入拓展

1.教材59页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说出答案。

师:你是怎么看出铅笔的长度的?

生:铅笔的右端指着9,所以长9厘米。(移动回形针到右端指着5)

师:现在回形针右端指着5,它现在长5cm吗?为什么? 生:回形针还是长3厘米。因为它的左端没有对齐0刻度。师:只有在左端对齐0刻度时,才能说右边指着几就是几厘米。2.用断尺测量。(课件出示:米老鼠想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但是它的尺子坏掉了,没有了0刻度,课件中铅笔可以用鼠标平移。)

师:谁能帮米老鼠想想办法,测量出这枝铅笔的长度? 生1:把铅笔的左端对齐2所对的长刻度线,(师操作移动铅笔)这时右端指着9,9-2=7铅笔长7厘米。

生2:把铅笔的左端对齐3所对的长刻度线,这时右端指着10,10-3=7,所以铅笔长7厘米。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测量的这些物体的长度,你感觉在生活中属于长还是短?一般情况下,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直尺做工具,用厘米作单位。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今天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生2: 我学会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生3:我知道了用损坏的断尺也可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延伸

师: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测量课桌的长,刚才大家给出多种答案,现在想不想用我们学的知识去测量一下。同学们可以自己试一试,也可以和同桌的同学合作去测量。

学生测量,再汇报结果。

因为直尺较短,测量不方便,生汇报的结果有误差,但都接近准确长度60厘米。师:课桌的长度是60厘米,大家测量的结果都很接近。用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你觉得方便吗?

生:不方便,不够长。

篇7: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二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孩子们,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蚂蚁们非常着急,他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可是,他们不知道该做多长。孩子们,你们能帮帮蚂蚁们,告诉他们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下面可以用你们桌上的工具,在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师:都量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告诉同学们,你量的扶手有多长?(几个生答)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大家量出的长度不一样呀,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他们选用的工具不一样。师:哦,原来是大家选用的工具不一样。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比较好呢?生:尺子。 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目标展示

1.认识直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引导自学1.自己在直尺上看一看,直尺上有些什么?2.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1厘米。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和长的物体。 4.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自学p55上的内容和56页上的例1。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 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2. 用手势判断。 3. 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 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上一篇:粮食质检员总结下一篇:小学合唱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