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题研究

2024-06-17

一人一题研究(共6篇)

篇1:一人一题研究

讲话精神,贯彻日常

胡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全面、深刻的总结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我们为有一个伟大成就的祖国而自豪,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而鼓舞,为民族振兴而奋发。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求“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一、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

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既提出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政治要求,又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党性修养是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之源。党员干部名节源于党性、私欲止于正气。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检验思想作风的实践标准。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党性修养总体是好的,政治上清醒坚定、执行上级命令指示坚决,经受住了各种利益诱惑的考验,但也要清醒看到个别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够,思想作风不正的问题,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究其根源,党性修养不够是主要原因。纯洁的党性修养来自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思想理论的清醒、作风纪律的过硬。作为一名

基层党员,我更要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必须从源头上培育、思想深处根植。要紧紧抓住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这个基础工程不放松,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规范言行、坚定信念,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以理论认识上的清醒坚定“四信”,始终与党同心同德。要严格按照《党章》规范言行,运用最经常、最基础、最管用的组织生活这块磨刀石磨砺党性,勇于解剖自己,不断提高党性觉悟、增强党性修养、强化纪律意识。要运用先进性教育铸牢党性,坚持政治标准,加强人品官德修养,时刻胸怀对革命前辈和先进典型无限敬仰,虚心向身边典型学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操。要运用最现实最紧迫最震憾的反面典型警示强化党性,时常借镜自照,常怀律已之心,少索取多奉献、少攀比多自律,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守住清廉、保住大节。要在履行职责使命的生动实践中锤炼党性,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加强实践锻炼,以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临战的姿态、实战的标准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真抓实干,勇于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树好“四个作风”,用实际行动把劲头鼓起来、形象树起来、群众带起来。

加强党性修养是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之本。思想作风是一切作风之本,党性修养是思想作风之核。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思想作风一贯、综合、集中的体现。党员干部党性强则作风端正,党性修养不够则思想作风难纯。党员干部刚正不阿,根本源于党性的坚定;利益诱惑面前趋之若鹜,根子是由于党性的丧失。加强党性修养要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之本,在学习作风、领导作

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破旧立新、除旧布新。即:学习作风要破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立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勤学苦练、学以致用,学以立德、学以明志,不断陶冶情操、锻炼品德,提高能力素质;领导作风要破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官僚主义、老爷作风,立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率先垂范,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做一名身体立行的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要破管理松懈、制度松弛、纪律松散、精神松垮,立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较真碰硬、求真务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谋其政、尽其责,闯出新天地、创造新业绩;生活作风要破铺张浪费、追求奢靡、贪图享受、追求安逸,立廉洁自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二、传承党的精神,感恩建党90周年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要抱有感激之心,感谢中国共产党带给我们繁荣富强的国家,幸福安逸的生活,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期。

今天,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这充分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实际,实现重点突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特别是推进党建工

作创新,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把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党的工作有机融合,渗透和体现在学习、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任务中,并以这些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发展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的效果。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牢记胡总书记的淳淳告诫,自觉将各项工作和个人的思想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做起。“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篇2:一人一题研究

生化组杨喆

1、课题名称

如何构建师生满意的演示实验课

2、课题概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演示实验,可以让同学们观察各种神奇的实验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演示实验来教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演示实验中存在下列问题:

1、学生很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甚至部分学生过于好奇对实验现象根本不关注,也就谈不上对实验的思考。

2、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语言组织能力差。

3、教师的演示实验完成后,学生没有对实验进一步探究与思考的意识,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置之不理,对实验的理解过于简单和肤浅。

4、演示实验过程中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3、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真正的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

2、通过练习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3、学生有对实验进一步探究与思考的意识。

4、对演示实验小的改进使后排学生能看的清楚实验现象。

4、主要措施

1、演示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操作要领,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2、指导个别学生(尤其是后排的学生)进行演示实验的操作,并描述实验现象,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3、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实验过程中的“意外”现象,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

4、教师课前提前做实验确保实验现象明显。

5、对课本上的部分实验进行改进,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小的电流表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指针的偏转,实验的过程中使用大的电流表演示学生能清楚的看到指针的偏转情况。将电流表接入电路,正极上产生气泡现象不明显,除去电流表正极上产生气泡现象非常明显。乙醇与钠的反应,反应生成的乙醇钠有碱性,但是课本上并没有检验乙醇钠的碱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乙醇钠的碱性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能看到乙醇钠的碱性,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5、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演示实验课堂的改革,学生能认真的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实验现象能准确的描述,也有了思考了实验中的“意外”现象的意识。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学生能最大程度的观察实验现象。

6、反思与建议

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对药品的取用不规范,比如: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时一般都是估计,这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有一定的关系,教师有的时候也是量取个大约的体积,学生也就模仿,这样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篇3:一人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指企业内的不同制度安排。对于我国传统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这一结构集中国外相关公司法上的主要部分, 在公司内部针对权力的划分采用了民主的方式。譬如股东大会是通过法定程序将股东的意志上升为公司意志, 而监事会则监督股东会和董事会的运作。这三权分立的结构是传统公司治理结构的标志。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 一人公司由于其产业的一元化, 其治理结构当然与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有较大的差异。它的出现势必会对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产生挑战。

一、一人公司特征与缺陷

一人公司的特征很多, 但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根本特征:

1.一人公司的股东具有唯一性, 这也是一人公司最基本的特点。

2.一人公司具有法人性。一人公司同传统公司一样也享有法律权利, 承担法律义务, 有属于自己的名称住址。

3.一人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特殊性。公司不设立股东会, 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必须具备法定形式, 此外, 董事会和监事会也不是法定必设机关。由于一人公司股东的唯一性导致了董事会和监事会设立不像传统公司一样有强制性要求。

4.一人公司中股东是兼有所有者和经营者两重身份,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特别是只有自然人一人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大多是同一人。而做为公司仅有的股东, 它拥有股东大会的所有权力, 可以做出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议, 甚至是自己监督自己。正是由于此种特征和情况的出现, 一人公司的治理结构必须有自己的特点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安全以及债权人的利益。

二、完善我国一人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1. 一人公司股东会的建议。

一人公司一般没有设立股东会, 只有一名股东, 由此一名股东做出股东会决议。在一人公司中, 股东会职权仍应由该惟一股东来行使, 一人股东出席会议即公司全体股东出席会议, 为了使一人公司的股东会发挥其应有的做用,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第一, 应强化一人公司由其惟一股东行使股东会职权, 不得委托他人行使。第二, 因一人公司仅有一位股东, 在股东会召集、决议的程序上, 应加以简化并建立相应的书面存档制度。日本学界多数学者认为, 当股东大会召集程序存在瑕疵, 但是股东大会全体股东都一致出席了, 股东会就算有效成立, 其决议也是有效的。此种观点仍然可以适用于一人公司, 我国也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相关立法, 规定一人公司只由单一股东行使股东会的权限, 但单一股东不允许再将该权限委托给他人行使, 任何股东会决议都必须以书面形式载人公司记录簿。

2. 一人公司董事会的建议。

笔者认为, 一人公司也可以不设董事会, 由单一股东来担任执行董事, 公司再聘任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经理。由于外聘经理是公司的特殊雇员, 可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和业务执行。最重要的建议是一人公司的治理中可以引入独立董事, 将独立董事做为公司治理结构内生性的制度。独立董事的作用就应该更倾向于监督董事会, 以保护债权人和相关利益者。当然, 独立董事要发挥作用的一个很关键的条件是他必须有实际职权并附以相应的责任。我国目前独立董事被诉的风险时时存在, 依法限制独立董事的责任很有必要。

3. 一人公司监事会的建议。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关, 其设立目的是在于弥补公司股东会监督的不足, 它是公司自治监督的重要机制。然而,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现行的监事会却很难发挥其效用。为了解决监事会独立性无法受到保障的弊端,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关于独立监事的相关规定。根据日本等国家的做法, 独立监事的职责仍是对董事会的工作以及公司的财务实施监督。在笔者看来, 自然人为唯一股东的一人公司的独立监事可以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也可以从公司外部人员中聘任。另外, 独立监事不得由与唯一股东有特殊关系的人员担任。

三、结语

一人公司由于其设立便捷, 吸收社会资金的优点, 使其存在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其股东的唯一性导致一人公司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 为了使一人公司健康发展, 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做用, 必须严格贯彻“所有与经营分离”的原则, 完善一人公司的治理结构, 以达到一人公司损害债权人利益以及市场交易安全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摘要:一人公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分工不断细化而出现的。一人公司只有一名股东, 突破传统公司的社团性, 因此在治理结构上与传统公司有很大区别, 使得其不可能像传统公司一样形成权力制衡。目前我国一人公司治理结构的规定仍有缺陷, 为了使一人公司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做用, 也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国家必须对一人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具体完善。

关键词:完善,一人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张穹, 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周友苏《.新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周瑞玲.论我国对一人公司的规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2) .

[4]刘兰芳《.公司法前沿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篇4:一人一题研究

[摘 要]从流程、选题、讲题和收获等几个方面简述了“每日一题”活动的开展过程。“每日一题”作为课堂的一种补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选题、概括、表述等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作用。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每日一题”的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关键词]初中科学 每日一题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9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是这种主体性的表现。学习主动性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学生成绩提高、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消除上述原因的一个有效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认为,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重要,兴趣较浓的学生比智力较高的学生在学业上更占优势。正如杜威提出的,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很多,我们从初中科学“每日一题”活动入手进行了探索。

一、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意义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上课走神、多动、不与老师互动,作业拖拉、马虎,仅仅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应付了事,不会做的题目稍作思考就放弃,缺少“钻”的精神。他们在学习上总是碰壁,学习带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挫折、沮丧和对自我的否定,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而“每日一题”活动则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课堂活动参与和做作业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二、“每日一题”活动的开展流程

第一阶段:小组做,老师出题老师讲。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强制学生参加“每日一题”活动,而是以自愿的形式组成“科学兴趣小组”。这里的“讲”指的是选讲“每日一题”中的部分优质题目,有引导参与的意味。

第二阶段:全班做,学生出题老师讲。有了前期的铺垫,而且考试时偶尔也会碰到“每日一题”中的题目,推行起来阻力不大。全组成员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组长安排出题顺序,周一到周四小组成员轮流出题——一天一人一题,并写到黑板上。

第三阶段:主动做,学生出题学生讲。出题人讲题目,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讲完题目,同学提出疑问,讲题人予以解答。“学生讲”,这有挑战,讲题前学生要猜测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钻研知识点,挖掘题目的内涵,解答完,有强烈的成就感。

三、“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规定“每日一题”题目的类型和内容。所选题目有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复习、预习,有的是作业、考试中错误率高的题,也有竞赛题,还有学生改编的做过的题和学生自己编的题。这些题目大部分短小精悍,适合写在黑板上。组长反映常有组员自荐出题,可见学生对“每日一题”有浓厚的兴趣。

选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为了挑选出一道好题,学生会翻好几本辅导书,反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把被动地做作业变成了主动地选题目。选题和做作业是不同的,选题时需要考虑的方面更多,如考查的知识点、题目难度、是否严谨等。选题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站在另一高度审视题目。每道好题都会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那些改编题目、自编题目的学生得到的掌声更为热烈,这时他们很自豪,信心满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讲解

活动初期,主要是由教师讲“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有次考试考到刚做过的“每日一题”中的题目,但正确率只比没做过的班级稍高。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把“每日一题”当做普通的作业,没有挖掘出它应有的价值。

学校推出作业课后,就改为“出题——讲解——回答同学提问”的一条龙形式,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讲解透彻和从容应对同学的提问,学生选好题后,会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不同解法,这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钻研题目,帮助浮躁的学生静心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题时,要求上讲台讲,脱稿,言简意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个女同学第一次讲得过于

简略,大部分同学都听不懂,一个男同学帮她解了围。原因是关键的地方她一带而过,之后学生就听不懂了。她善于思考总结,第三次讲了一道光学题,这次她抓住关键点只用寥寥数语就让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讲题,往往只讲应该怎么做,不分析题目,所以平时问同学后,也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碰到类似的题可能还是不会做。鉴于此,我增加了“分析题目——讲解方法”的环节,要求说出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考查哪方面的能力、展示思考过程(包括失败的尝试)、解释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解法的依据、分享出题心得。同时引导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或者完善解法,讲题人可以进行辩护,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对学生课下的讨论也有引导作用。“每日一题”活动有点游戏的意味,所以学生兴致盎然。卢梭认为,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是热爱,并不需要教师去要求,便能积极而愉快地完成任务。

五、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收获

经过实践和对活动形式的不断改进,

除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表达能力外,

开展“每日一题”活动

还有其他意外的收获。现简要列举如下:

1.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在“选题——讲题——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有了换位思考的意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上课听讲也更认真。

2.提高学生甄别题目的能力。选的题目不好,学生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来,压力之下,为了找到一道满意的题目,学生们会多方查找,反复比较。适当的挑战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甄别题目的能力。

3.学生学会改编题目。只有对题目理解透彻,才能进行改编,这促使学生钻研原题,有助于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做题时更易把握题目主旨。

4.给学生创造当“小老师”的机会。平时受课时所限,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讲题,当“小老师”,而“每日一题”活动给平时不大有表现机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六、对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反思

“每日一题”活动,对所选题目的内容、题型不做要求,集好玩和学习于一身,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亲切地把“T/日”作为活动标记;借助学校选修课的平台,在形式上做了进一步尝试,挖掘出更多潜力。我们会继续丰富题目的内容,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将来做成小册子。不仅科学学科有这个活动,我校语文学科也有过“每日两词”活动,希望能与其他教师探讨并推广到其他学科,给学生提供更多当“小老师”的机会。

也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开始的时候强行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每日一题抄在作业本上,不做者作业评价降低一个档次。没有这种硬性规定之后,有些学生就不做了。如何让这部分学生主动参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章节不大容易找到合适的题目,是坚持找、如何找,还是干脆巩固以前章节的难点知识,如何安排这时候的“每日一题”也是需要思考的。学生对每日一题的兴趣、积极性有多少能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如果取消这个活动,学生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地积极主动,

也是值得关注的。

总体而言,“每日一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不仅成绩有进步,而且综合能力有提升,我们相信这会慢慢渗透为内在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宋风宁,苏良亿.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5(1):23-25.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2008(6) :93-94.

[3]任尚义.“每日一题”活动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4(86):174-175.

篇5:一人一题研究

堂模式的操作一知半解,操作起来有很大困难。究竟导学案如何与课堂同步,究竟学习小组的评价如何实现,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个大难题。我得走进去看一看,与他们交流交流,不然就成了是我说我的,你做你的。于是我走进了五年级(2)班的语文课堂,上课的教师是一个女教师——郑亚囡,同时听课的还有四年级语文教师朱燕和高祯,他们听说我听课也一同来了。上课铃响了,郑老师放了一段《天路》的视频音乐,同学们看着视频,听着音乐,脑海里浮现出青藏铁路的画面。当音乐戛然而止,郑老师顺势导入了今天的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明确目标后,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导学案开始“先学”。在同学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仔细地看了郑老师设计的导学案,总体不错,基本符合学校的要求,但是内容太多,当堂让同学们一一完成肯定有困难。借空,我给郑老师使了个眼神,她走过来,我说,可以让同学们把问题分成几组来解决,这样,一个小组可能完成2到3个问题,时间上有保障,可能会讨论得深入一些,不然同学们会沉浸在很多个问题中,搞得昏头转向。郑老师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于是她立刻采纳,只是把个别重要的问题交给每个小组,其他的问题分组处理,穿插巩固。小组问题讨论出来了,可是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纷纷举手,教师左看看右看看一时不知道叫谁。借空,我又给郑老师说,让学生不用举手,谁会谁就站出来说,或者上讲台展示。郑老师一要求,果然 2

点燃了同学们的激情,回答问题不用老师叫争先恐后地回答,最后,上台展示的同学快要排起了队。不知知觉,下课铃响了,有的同学站在讲台上不想下去,因为他感觉自己还没展示完美。走出教室,细细回想这节课,感觉总体不错。对于一个在外面没有听过多少像山东诸城中学和倡乐二中、杜郎口中学的课的教师来说,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难能可贵了,只要加以指导和打磨一定能成为课改先进分子。课后,我们立即交流,彼此交换了意见,朱燕和高祯也谈了她们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大致归纳了一下:

一、导学案总是不能顺利完成,内容太多;

二、小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喜欢单打独斗,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三、一一叫学生回答问题太费时间。

四、学生读的时间太少;当问题简单学生一哄而上如何处理;如何减少导学案内容。3

与课改共同成长

享受课改的幸福 李金艳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教师我参加工作已经四年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已经好几年了,回顾我与课改共同成长的历程,有艰辛与挫折,也有欢笑与成功。课改让我学会了正视自我,反思自我,实践自我。刚接触,觉得课改很大,是专家们研究的事儿;又觉得课改很小,小到跟自己无关。我甚至都没认真思考过:课改要改什么?为什么要课改?如何改?次数不多的课改精神下的理论学习、公开课教学也都是支差应付,流于形式。随着课改的推进,渐渐知道课改的必要性,但仍是被动的。把自己的不思上进归功于客观环境的不成熟,其实更主要的是没有潜下心来去思考,实践。当自己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被指出:师生定位不准,教师不敢放手,没有体现学生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教法与学法陈旧,没有体现课改精神;.....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我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我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正视课改,唯有潜下心来切切实实加强理论学习,接受课改的洗礼,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重新给自己定位。此后的教学中,我进行经常性的反思,找出与课改要求的差距,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一次次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 4

学实践中。我更加明确了课改的要求与方向,领悟了课改的内涵与精神,体验到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魅力,他们先进的教学理 念、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谦虚审慎的钻研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对照专家的指引,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点滴的进步给了我前进的动力。看着一只只举得直直的小手,一张张渴求展示自我、稚气而自信的脸,听着一个个出人意料、富有个性的见解,感受着一次次惊喜与欣慰。我真正体会到是课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给学生注入了活力。当我与孩子们,我的同事们与孩子们,沉浸在课改的快乐中,沐浴着课改的阳光成长时,我终于明白了:课改气氛与环境的形成,不是靠学校与领导的指挥棒,而要靠我们自己的实践,我们一线教师才是课改实施的关键。改变固步自封、陈规陋习不是件一帆风顺的事,但是做事就怕你用了心,只要用心去探索,主动去尝试,就一定会有成效。课改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成长不是一时的冲动与激情,而是一种不懈的努力,需要我们去坚持。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正视课改,坚持课改,让课堂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我们与学生共成长的舞台。让我们高扬课改的风帆,与孩子们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一同体验创新的乐趣,一起用爱编织理想和希望,共同迎接并享受课改带来的和睦、蓬勃的春天!5

反思,教学的重要一环

邹瑞 如果将教学的整个过程看做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那么,作为最后一环的反思,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为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反思”二字在我看来就是对课堂反馈出问题的思考,可它并不简单,既要对前面内容进行总结,又能为后面的教学提供指导,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记得新学期伊始,学校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新颖之处是将导学案作为载体改变教学模式,学案设计的最后一步便是教后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起初没有意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一节课上完之后就急急忙忙地去编写下一课的导学案,对于前一课导学案的内容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没能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直到第三课——《丑小鸭》的第一课时结束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节课上,不仅导学案的内容没有有效完成,而且有趣的童话课也未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童话所带来的快乐和应有的自我感知。下课后,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回想起前两课上课时的情景,才注意到症结的所在,一切都是自己缺乏思考的结果。此后,我每上完一节课,都会静下心来自我反思:导学案的内容与设定的目标是否一致,问题的设置是否遵循了层层深入的原则,达 6

标检测中的题目是否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上的评价是否有效合理,学生在课后到底收获了多少知识„„反思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随之多了。当第二单元的内容结束后,一切都变得那样得心应手,导学案的设计愈加合理了,学生们渐渐适应了课改的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真正的运用,我也终于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正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不得不承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构建高效课堂不再是难题。当然,反思不仅仅是课后的自我反思,它更应该做到集思广益。每每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他们的话语总能激活我思维的火花,有对教学模式的新看法,有对评价机制的见解。我从中受益颇多,对于“反思”二字有了新的理解。首先,课后反思要保证及时性。每当教学内容一结束,就应着手写出反思,如果时间久了,不仅反思的内容不全面,而且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内容不宜过多。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借鉴与改进,为此,写出要点,指明方向就是好的反思。教学是一门艺术,反思缔造了这门艺术,在日常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多反思、勤反思,教学这门艺术就会大放异彩!7

课改中的“金钥匙” 高亚宏 伴随着我县课程改革的春风,我校迎来了课改的第四次蜕变。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由最初的“先学后练25+20”课堂教学模式,到“先学后练20+25”课堂教学模式,到“先学后练双

20”课堂教学模式,再到今天的“先学后练,多学少讲”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的课改一步一个台阶,稳扎稳打。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经过几年的历练,我校的课改终于走到了全县的前列,成为课改成功的典范。当然,这与我们的课改法宝——“导学案”息息相关,它便是我校开启课改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它的金光主要发挥在以下几方面:

一、聚结集体智慧 导学案的备写需要同头课教师进行集体电子备课,它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备课时,教师们各抒己见,倾其所有,共同为课程教学设计寻求一条近乎完美的道路;审核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校的导学案较之前的个人手写教案有了质的飞跃。

二、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方面,我校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切从学生的实 8

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每个教师在备写导学案前,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并且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喜爱的话题。另一方面,在课堂上用运导学案时,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导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我校导学案的教学流程设计环节为:温故知新、导学释疑、巩固提升、达标检测、拓展延伸、教(学)反思。学生先独立完成“温故知新”部分,然后小组讨论得出恰当的答案;接下来学生依据“导学释疑”自学重难点知识,之后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展示情况适当地作以讲解或补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进一步学习,完成“巩固提升、达标检测、拓展延伸”;课后,学生根据当天学习情况,回顾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完成“学后反思”并分享学习收获。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组织下,其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发挥,从而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电视剧《我是特种兵II》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个人强,不是强,再强也是绵羊,全连强,才是强,团结起来,是群狼!”团结就是力量。我校导学案的设计,大部分环节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各小组学生依据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进行编 9

号,其中1号为小组长,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分工、相互帮扶,从而发挥巨大的潜能,进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溪只能泛起小小的浪花,大海才能迸发出惊涛骇浪。个人之于团队,正如如小溪之于大海。我校采用的小组任务型教学法,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奠定了基石,同时也为优秀领 导者的诞生埋下伏笔。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在校领导的正确引领下,及教师们辛勤付出的同时,我校的学生已经踏上健康发展之路。我坚信,在导学案这把金钥匙的帮助下,我校的莘莘学子必将走上成才之路。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郝国印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才能让数学课堂更有趣。在校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作为夺冠者,我深有体会。我想,这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贴近生活!教学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构建了一种“学得愉快、教得幸福”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同行呢?下面,我结合个人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蕴含着数学。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使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例如: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 11 的物品,如盐、方便面、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米,宽()米;一只鸡重()千克;一千克鸡蛋有()个等等。由此,我觉的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太少,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于是,我对于米、千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想法,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我决定让学生们课后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放学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店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一千克物品的大小不同,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8个,而一只鸡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上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生活中去上,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只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熟练的运 12

用。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开展“一分钟能做什么?”的活动中,先由学生凭着经验阐述自己的发现,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方式方法,体验一分钟所能做的事情,并享受这一过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感受很深,不仅知道一分钟能做什么,而且体验到生活的一些趣事和发现一些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实践能力。学习了《面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量一量身边一些常见长方形,正方形的长和宽,从而计算他们的面积,还可以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和生活中的运用。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明白数学学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它是鲜活的,只要我们有心,教材就会活起来、学生就会动起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尽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会生活”的过程,将“要我学”变为“我爱学”,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13

课堂学生硬性评价的反思及改进措施 马郡 不知不觉,我校新课改实行已经半个学期了,本学期我校开始尝试4—8年级的课改初探。我带四年级(1)班数学,就在实施我校“先学后练,多学少讲”新课改模式的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对学生展示并给予得分奖励的过程中,会浪费掉不少时间。这样对高效的课堂会带来冲击。现就我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简要总结如下。问题的生成阶段:

实施新课改以后,在我校“先学后练、多学少讲”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课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教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要追求课堂的高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在这个隐形要求下,我校课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以前相比有较大提高。第二方面课堂教学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改变。课改以前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表演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实行新课改后教师的角色也相应转变,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方式多以启发性、引导性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体现。整个课堂中,学 14

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展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好的同学担任起了组内小老师和班级小老师的作用,学习相对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组内学习和讨论,对简单问题能够积极、踊跃回答,其他同学也都能获其所学。这样给不同层次的同学表达、展示的机会,使得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加分硬性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锻炼了他们的勇气,消除了他们不敢回答问题的弊端,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课堂主体发生根本转变。第三方面课堂教学实施 时间安排越来越紧凑。我们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在素质教育的主题下,学生课后练习数量和时间都明显减少了,但是教学质量却不能降低。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珍惜教学时间,合理使用教学时间,新课改后,由于导学稿的容量加大,质量提高。这就促使老师使课堂紧凑起来,高效起来。每节课,除了学生合理的讨论探究时间外,整个课堂都很紧凑。学生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之中。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充实,老师感觉时间过得快。课堂效果相对以前明显提升。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形成。那就是在课堂上对小组成员表现展示硬性评价得分的过程中,会浪费掉不少时间。一般一节课仅在学生展示得分环节就会浪费掉4--6分钟的不等时间。这样对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这一环节时间利用率。就很有必要。问题解决实施阶段

带着“如何有效提高这一环节时间利用率”这一问题,我和其他 15

课改老师共同来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 们初步形成了相应对策。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要体现公平,保证每组的展示得分的概率是

相等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组,相同学号的学生来回答。比如。一

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都由各组的4号同学来回答。一个相对难一点的 问题都由各组的1号来回答。他们回答的概率是相等的。如我班的学

生共分了六组,我在上课过程中设计的问题使每一组的学生展示后得

分都差不多,体现了公平。

二、每组学生回答问题的数目一般都相等。这样就避免了不同组

间因为回答问题数目不公而争吵的现象。

三、课堂上,尽可能让每组的最高得分不超过10分。

四、组内成员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先由组内成员来纠正和补

充。组内不能完成的再由其他组完成。这样即解决了课堂问题,也平

息了组间争议。更重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自我展示,促进了

他们的成长。

五、用星卡图案代替分数。课前设计相同的星卡并标有不同的分

值(1—4年级学生使用效果更好),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

不同分值的星星,课后统计小组的星卡分数。

在课堂上,通过以上几点有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总之,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把更好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去。16

对课堂“学习小组评价”的思考

高祯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再次掀起了新课改的高潮。值得肯定的是,自我校实行“先学后练,多学少讲”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取得了新课改攻坚的阶段性胜利。然而,在“成功”的背后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学习小组评价”的有效性更值得探讨。

运用“学习小组评价”,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是积极的。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使课堂逐渐由沉闷走向活跃,营造了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并将课堂效果推向更高。当然,“学习小组评价”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习小组评价”中的加分栏使我们越来越迷茫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两眼直盯着加分栏,一味的为了加分而加分。没加到分的同学丧失信心,再也不踊跃发言了,而拿到分的同学便得意洋洋,忘乎所以。“学习小组评价”在引领团队竞争的同时,似乎也埋下了急功近利的祸根。因此,一味地运用“学习小组评价”,教师将要受到“情面”和“良心”的拷问,而学生总经受着无奈和失望的折磨。总之,“学习小组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是公平、公正,精益求精,关注形成性评价,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17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探究

朱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老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为了教学进度,合作却没有结束。此时教师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强行停止交流环节。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要真正实现小组有效合作,确实使学生人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得,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尤其是涉及思维发散训练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否则这样的合作也只是空白,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的讨论时间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实在地多获得一些知识,这点“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 18

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老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9 蔡涛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看到了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可喜变化。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出人意料。在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小组合作交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决定着高效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下面就我对高效课堂中,我们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根据自己的一些实际的做法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课堂活动中,小组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学生合作不够主动,组内交流出现冷场,没有人说话。小组成员接到学习任务后,不知道先干什么,或对某一个问题无话可说。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有的同学在没有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讨论。他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内容修正自我观点。我的解决办法是:为了能够调动组内成员讨论的积极性,我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记录表。内容包括:积极合作因素和消极合作因素。积极合作因素中包括:监督或观察、操作或记录、主持或服从、倾听或思考、表述自己观点,组员做到哪一点就在相应的位置上加分。消极合作因素中包括:发呆或走神、做小动作、抵触或不参与,符合哪一点就在相应的项目上减分。一周后统计出组内最佳讨论奖,最佳组织奖,最佳进步奖等。2.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通过我的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合作学习20

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小组分工不明或角色落实不到位,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任报告员,形成小组活动被一二个“积极分子”垄断,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面。我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失败而处于情绪低谷时,我们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开导,鼓励他们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地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还有就是对组内成员要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各人的个人责任,使得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全力以赴。比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作品的创作,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如轮流担任记录者、鼓励者、检查者、解说者、组长等。在分工中我们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轮到过各种角色,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3.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学生有时会对一道问题争论不休,往往浪费了很多交流的时间,导致后面题没有交流时间已经到了。老师让进行下一环节时,就匆匆结束,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解决办法:设计合理的问题。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 21 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更不能简单化,从而抹煞学生合作的兴趣,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应该以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为标准。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必须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

4、小组的凝聚力不够,经常出现争斗现象。

在小组交流中,由于意见想法的不统一,经常为了一道题会争论不休。即使最后已经明确了正确答案,事后也会因为一些其它原因导致组内产生不合。

究其原因:现在我们所教的班级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个性较强,不甘于输给别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竞争、协作意识。

我的解决办法: 告诉学生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耐心作出解释;专心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表示感谢。要求学生产生分歧和冲突时要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考虑其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存在分歧的地方,各自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有序交流不争吵,不影响其他小组。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执行。在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后,我们老师并非无事可做,根据平时上课的一些经验,我认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参与和观察 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各小组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分析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获取各种反馈信息。

2、调控与引导 有序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我们老师应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合作任务、合作时间、目标高低、所给条件等进行调控,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引导,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除了直接的言语或行为指导外,我们老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等多种手段来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如对一个安静有序、分工制作的小组给予关注,或是赞扬某种合作的方法,其他小组也会努力这样去做。有时还可给予某个小组一些特别的奖励,如在一张专门的表上记录特别奖励的星数等。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

篇6:一人一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1

摘 要 羽毛球裁判是比赛节奏,场上气氛把握的关键点。所以裁判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这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做好裁判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县区甚至市一级比赛,一人裁判制是应用得比较广泛的裁判方法。通过临场追踪、访问调查、收集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群众性甚至某些县区一级比赛中经常采用的一人制羽毛球裁判临场判罚引起的争议进行调查与分析,为推广一人制羽毛球裁判执法提供合理建议:1.当以司线员的角色出现时,必须精准的学会抓角度,预判。2.当以裁判员的角色出现时,要学会用视线的余光观察。3.必须提高裁判员临场控制比赛能力。

关键词 一人制裁判 争议 判罚

一、研究目的

羽毛球一人制裁判由于一些限制因素,在某些时候对场上的判罚具有很大难度,场上因判罚引起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已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对场上因判罚引起争议的研究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佛山市三水区体校,广州体育学院12名做过一人制裁判的二级裁判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临场追踪:通过担任近年全国羽毛球赛事裁判工作,收集了解引起争议的判罚情况。

2.访问调查法:专访裁判界专家同行了解学习临场执裁的经验。

3.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其他项目裁判员临场执裁的研究动态。

4.综合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羽毛球项目无疑是裁判人数众多的项目之一。国际大赛的一场比赛多达十几名裁判执法。那么最少需要几名裁判员呢,那就是“一人裁判制”,即一场比赛只有一名裁判员。

在县区甚至市一级比赛,一人裁判制也是应用得比较广泛的裁判方法,特别是业余羽毛球比赛大部分都采用的是一人裁判制。一人裁判制不是没有发球裁判和司线员,而是各项任务均由一个人暨主裁判承担。

引起羽毛球赛场判罚争议的因素分析:在一人裁判制下,裁判员担负着多种角色。而比赛中出现错判的焦点,比较集中于判罚界内外球和过手过腰违例,据不完全统计界内外球判罚,可占到全部争议的三分之二还要多,而且对比赛影响也极大。

(一)临场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临场时,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到裁判员的执法。出现与比赛事实有出入的判罚,有些裁判员在判罚时有意偏袒主场队员,做出对主队有利的判罚。

(二)判罚不果断,信心不足。果断的判罚,不仅能提高裁判员自身的形象,而且能向人们展示你对规则和裁判法的精通程度,会使运动员产生一种敬畏心理,有利于比赛的顺利进行。

(三)临场执裁经验不足。一些裁判员特别是年轻裁判由于临场执裁少,对运动员的行为,要求吃不透,处理不当,易引起另一方不满,此外,发球判罚的尺度拿不准,前后尺度松紧不一,造成争议。

四、结论与建议

(一)当一人裁判以司线员的角色出现时,要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裁判员所处位置与各条边界线都有角度,没有哪一条线是正对着的裁判员的,因此一定要会“抢角度”。抢角度不是指通过移动身体,使得视线正对准界线,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我们学会以立体的角度来判断,避免受视线错觉的影响,把实为界外的球误判为界内球。

2.一人裁判制下,裁判员对界内外的宣判是最后的裁决。所以,对界内或界外球的宣报,要迅速、果断,你的任何一点犹豫,都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裁判员对界内外的判断确有难度,特别是远端的边界线,有时视线被遮挡,有时确实看不清楚。这时不要武断,不能乱蒙,更不能受运动员、教练员或场外观众的影响乱猜,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一方认为界外,另一方认为界内,则宣判“重发球”。对于对方打出界的球,运动员自己先喊界外,这是不允许的,应给予警告。裁判员可以先口头提醒,对于屡犯或情节严重的,应按照“行为不端”执行处罚。

(二)当一人裁判以发球裁判员的角色出现时,同样要注意两点

1.如果运动员发平快球,或看似发近网球却突然发力挑发后场球时,要特别注意发球员是否有过手、过腰及假动作(发球动作不连贯)等违例。

2.掌握尺度尤为重要。对明显的发球违例,要及时及早宣判。尤其是不能等对方运动员提出了,再去判,那就太被动了,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当一人裁判以裁判员的角色出现时,要学会用视线的余光观察

裁判员的视线一定要始终盯住球。同时,要仔细、慎重地处理网前的违例。运动员在网前扑球,或近网挑后场球时,裁判员的视线不要马上离开网前,而要用余光注意球的去向,对于“触网”要准确判断出是违例,还是已经死球在前。在“一人裁判制”羽毛球比赛中,网前的判罚也是引起争议较多的。

(四)裁判员临场控制比赛能力

所谓比赛控制是指裁判员在组织、领导比赛过程中根据规则的要求,正确判罚和处理问题。如何把握合适的“尺度”是比赛控制和比赛流畅之间保持平衡的关键。

综上所述,在比赛中,裁判员遇到异常事件时,要不慌张,不急躁,不失态,要有修养,有克制,有举措,裁判员面对的是众多的激情高涨的观众,运动员和错综复杂难以理清的纠纷,必须沉着冷静,只有遇变不惊,举止有度,处置得当,才能防止矛盾复杂化和激化,也才能赢得所有参赛者的敬重和好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实物期权法下一篇:女性社交礼仪常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