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

2024-06-19

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共8篇)

篇1: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

ICU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 830011

刘丽

【摘要】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影响着病人的安危。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的护理,由于重症监护室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治疗的场所,是医疗风险最高的科室。因此,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患纠纷,加强护理安全是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相关因素,通过护理安全管理,提出防范措施,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及对多起临床纠纷案例分析总结,分析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护理人员的工作执行力、设备以及规章制度、服务沟通等角度入手,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结果:有效地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结论:正确认识和评估护理安全相关因素,实施并推进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是降低重症患者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重症患者 护理安全 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主要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病人在法律规章允许的范围之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和身体的障碍或者死亡。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是与病人接触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人,因此护理人员在重症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护理人员需要建立起护理安全的意识与护理安全的技能。而护理质量作为医疗质量的重要部分,护理安全的提高既是为了满足患者治疗的需求,也是减少医疗风险的需要。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病种多样,涉及面广,因具有病情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变化快的特点,作为护理对象有着复杂及特殊的一面,而护理安全隐患贯穿在护理操作和抢救过程的各环节中,若处理不慎,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或引起护理差错事故。为了更好的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成为重要环节。

在重症护理工作中往往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只有加强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减少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提高

护理质量。对重症患者存在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才可以更好的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对消除护理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起到重要作用。

1.重症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娴熟的工作技能 通常情况下,ICU的患者往往情况危急、病情变化发展较快且较为复杂,身上管道多、监护仪器多、高难度治疗操作多,并且无家属陪护。而几乎所有各种护理操作项目,在ICU都能用上。因此对护理人员就有更强的工作要求。但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对危重病人的评估能力差。结合现代医院人员配置的特点,则难免有较多低年资的护士需要肩负此重任,因此在病情观察这一方面也就存在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1.2医疗设备管理不到位 ICU是医院各种先进医疗设备最为集中的地方,有种类多、精密度高、操作复杂等特点,如不能正确使用和维护,势必会对仪器性能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治疗质量或耽误抢救,造成不安全因素。同时重症患者因治疗种类繁多,侵入性操作较多,加之重症病人自身身体素质条件差,极大的提高了感染的风险,重症监护室也因此成为医院感染的重点控制区域,对环境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1.3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执行力的不够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预见危害,从而避免危险的发生,不健全或有章不循都会对护理安全产生不良影响。ICU繁多的治疗、护理操作加大了在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为了提高患者的护理安全就必须有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针对每一个工作细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流程,从而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和确保护理质量的可靠性和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结合条件的变化,各种制度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健全。另一方面,封闭的工作环境也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庇护,在缺少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有章不循的可能性也极大的增加了。

1.4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欠佳、沟通交流不良 不少患者家属因无法陪伴患者,常常担心护理人员是否可以给予患者最优质的护理。而不间断的监护及治疗使得医护人员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患者疾病的治疗上而忽略了与患者以及

家属的沟通,加之ICU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方式,家属无法陪护,从而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在客观上造成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间的隔阂,因沟通交流不良导致家属不信任,进而产生误解甚至出现不必要的纠纷,也都对医疗安全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

1.5医嘱执行不及时或不准确、医护文书不一致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为达到诊疗的目的而拟定的,由医护人员共同执行。在临床工作中护理重症患者时因为有较多的治疗措施需要执行,极易发生遗漏,或执行不及时,从而对患者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医生无医嘱时,护士一般不得给患者做对症处理。但重症患者因突发状况较多,遇抢救危重患者的紧急情况时,为抢救患者生命,保证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医生需要下达口头医嘱,因此医嘱与执行不一致的情况就更容易出现,从而增加安全风险。

2.加强护理安全的管理措施

2.1新进ICU工作的护士应进行短期规范化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及方法,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等,重视新进人员的带教,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法律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理念、患者安全管理目标等相关培训,有侧重的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不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使她们具有更全面的工作能力,病情观察更加到位,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以确保护理质量安全,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准。

2.2 ICU仪器种类较多,且大多都十分的昂贵。对医疗设备的管理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科室内需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保障每一台设备的运行不会出差错。这就要求每一天都应有护理人员对仪器的运转进行检查。对于仪器设备班班交班,并定期、定专人检查其工作性能及工作状态,同时培训医护人员正确规范操作,做好日常维护,确保各种抢救物品及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2.3针对科室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而ICU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都是具有明确规定的,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规定的护理流程对患者

实施护理,不断的改善自身的护理措施。通过对护理人员培训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来加强安全环节管理,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风险。

2.4对于促进护患关系以及与家属的关系则需要通过更多的交流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护理人员应坚守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待病人如亲人,服务态度好,业务技术高,谦虚谨慎,仪表端庄,动作轻巧,对病人施行身心护理,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近况,让患者家属能够安心。同时应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尽量的包容患者家属,理解患者及家属的不安与恐惧,换位思考,耐心做好解释与宣教指导。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予以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加患者与家属的信任与理解。在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探视时,也需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告知患者家属应遵循探视要求,这样不仅仅是有利于院方的管理,同时对患者也是有好处的。在双方的理解下,降低护患纠纷,给予患者最优质的护理环境。

2.5一旦产生法律纠纷时,患者的病例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对于医嘱的执行,应按照规范的程序缓急分配执行,尽可能不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情况下按照相应制度执行。要加强护理文书书写的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及合法性,符合病例书写要求。定期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增强法律意识,认真检查护理记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书写格式不正确或内容不规范的病例找到当事人,要求其修改。确保与医疗记录的一致性,以避免纠纷的产生

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和法律制度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护理安全质量是病人选择医院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用心维护病人安全是医疗最重要的宗旨。为了保证护理工作质量,预防风险、安全第一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在对ICU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虽然有太多的不安全因素存在,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安全隐患就能尽可能的降至最低,从而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更好的保证患者及医疗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王佩璐.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及对策.护理研究,2008,22(2):533-534.2刘迎春.护理安全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2-20 3王芳歌,薛嘉欣,张春玲.浅述护理安全管理.首席医学网 ,2007-01-24

篇2: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

摘要:针对ICU危重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总结提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强调护理人员在压疮预防和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护理人员压疮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预防压疮的关键;同时指出领导者在压疮的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压疮;预防;护理

压疮(pressure sore)又称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PU),为临床常见护理问题。预防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ICU患者病情危重,均需卧床休息,有的因病情需要需制动禁止翻身等,这些都给ICU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带来困难,因此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已成为ICU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ICU护理工作中的难题。我科获得性压疮患病率约24.69%左右,国外报道住院患者压疮患病率介于4%~56%,我科介于国外研究报道的中等水平[1]。针对ICU患者的特殊性,在预防和护理压疮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我科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总结汇报如下。ICU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1.1体位的限制 ICU患者常因各种原因有体位限制。一些颈椎、脊柱的外伤或病变需平卧或者禁止翻身;病情重、血压低也禁止翻身;有人工气道患者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需将床头抬高30°或以上,给患者骶尾部带来较大的压力,摩擦力也相应增加。

1.2心理因素 患者因伤口疼痛及身上各种管道过多等不愿自主活动甚至不愿翻身;有的患者担心翻身会导致伤口裂开或管道脱落也不愿翻身等。

1.3腹泻 腹泻导致骶尾部、肛周、臀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易引起压疮的发生。

1.4其他 营养不良、高分解代谢状态、高热、肥胖、消瘦、老龄等。预防及护理措施

2.1成立压疮管理小组 任命一名护士为压疮管理组长。压疮组长为我院伤口管理小组成员,护师职称或以上,经过严格的压疮相关知识培训,能熟练应用各种压疮风险评估量表,正确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和压疮分期评估,对于各期压疮能给予正确处理和指导。实行责任护士-压疮组长-护士长三级管理制度。患者入科时,有责任护士填写压疮风险评估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皮肤护理计划。每24h需重新评估,严格交接班,重视皮肤情况,如有变化应立即重新制定护理计划,及时给予处理。遇有疑问或护理难度程度大的压疮应立即报告压疮组长处理,组长根据情况给予指导或上报护士长处理。压疮组长每天对疑难压疮给予评估和指导,并做好记录。

2.2加强全科压疮知识学习每月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压疮相关知识,正确应用压疮评分量表,把握具体测量的准确度。高风险患者需密切观察,并针对各种因素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皮肤护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提高全科压疮风险意识,重视预防,强调压疮护理的延续性,不断改进质量。

2.3体位改变 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定时更换卧位,可使受压部位得到放松,使组织活力得到恢复。长期卧床患者每2h翻身一次,左右交替进行。为降低摩擦力和剪切力患者抬高床头尽量不超过30°,翻身时动作宜轻柔,禁止拖拉拽等。一般不建议按摩受压部位,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皮肤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 会自动褪色,不会形成压疮。如果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程度。过多按摩还可出现脉搏增加,静脉含氧量降低,皮肤湿度降低等问题。

2.4预防用具的使用 尽量使患者卧于气垫床,特别是老年患者、外伤禁止翻身者、极度消瘦者、肥胖者以及生命体征不稳需减少翻身者等。也可将海绵垫、水枕或软枕垫于易受压部位,如脚跟、肘关节、肩胛部。颈椎受伤者还应注意枕部压疮的预防,可垫水枕于枕部并预防性贴减压贴。

2.5加强营养 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因素。ICU患者一般处于昏迷状态,特别是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均无法经口进食,因此应给予管饲营养。ICU患者病情危重,存在高分解代谢状态,易引起负氮平衡,使皮下组织变薄,尤其是骨突部位更加明显。另外由于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皮肤破损的修复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丰富的营养,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预防压疮发生。一般首选用肠内营养,若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可结合肠外营养。

2.6皮肤护理 避免大小便刺激,预防腹泻。大小便失禁患者,皮肤浸渍后在受到摩擦力和剪切力时更易受到伤害而导致压疮发生。ICU患者应病情需要一般都给予的留置导尿管,小便失禁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对大便失禁的患者,首先应及时清理干净,用软毛巾擦干保持肛周及骶尾部等部位的清洁干燥,床单及被服污染或潮湿时及时更换,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预防压疮的发生。保持床铺平整、整洁、干燥、无渣屑。

2.7健康教育 对于可床上活动的患者,鼓励自主活动,告知患者产生压疮的危害,加强患者对压疮的认识,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根据病情适当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刺激,提高患者配合程度。小结

护理人员对预防患者压疮发生的重要作用。护士是压疮预防和处理的主导者,护士的相关知识将会影响压疮的发生率、现患率。因此应强化护理人员对患者压疮的认识,提高预防压疮的意识。同时管理者对预防患者压疮的发生也起到重要作用,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预防压疮的有力保障。医院应从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层层监控,使管理者与护士共同参与到预防患者压疮发生的护理工作中。从而有效地达到预防患者压疮发生的效果。ICU压疮的预防是一项持续的、不断完善的服务过程。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压疮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治疗费用,促进ICU患者的康复,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篇3: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

1 ICU药物使用回顾性分析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ICU监护10 h以上的危重患者, 共有350人, 其中发生静脉用药不良反应事件60例。

1.2 静脉用药护理的不良事件情况

静脉用药护理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用药错误、局部外渗、患者血压不稳定、血糖不稳、镇静过度、组织坏死等, 见表1。

1.3 危重症患者用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分析这些ICU中静脉用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具体可能包括:药物保存管理、执行医嘱过程、给药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制度执行方面等风险因素, 下面具体阐述之。

1.3.1 药物保存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

药品未能按说明书要求进行储存, 例如需要冷藏保存的药品没有按要求储存。不按照说明书进行储存容易影响了药品的稳定性, 这样极易增加用药风险。另外, 如高危药品无醒目标志、毒麻药品未专柜保管、抢救车内药品未标识有效期等这些药物保存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 亦易直接造成静脉用药护理风险的发生。

1.3.2 执行医嘱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在ICU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口头医嘱, 护士未能大声复述或所用药物未经双人核对, 常会导致执行医嘱错误, 因此增加了静脉用药的风险。另外, 如果药物配制过早可能会引起静脉用药的风险。由于护理工作繁忙, 护理人员相对缺乏, 往往为了避免其他护理工作耽误两位及多位患者的输液, 护士会利用空闲机会可能将药液配制好, 致使在临床工作中时有静脉输液药物配制过早的情况发生。配制好的液体如果放置时间过长, 药物易分解, 使疗效降低及可能增加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还会破坏药品的密闭状态, 增加细菌的繁殖机会[3]。

1.3.3 给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给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包括给药途径不正确、给药方法不正确、给药时间或浓度不合理等[4]。如护士用50 ml普通注射器包上黑布代替专用避光注射器泵入硝普钠溶液、胰岛素微泵时间超过24 h和血管活性药物外周静脉注射致组织坏死等事件。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医生会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及药代动力学等, 明确静脉给药时间以及规定输液的滴速, 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保证药物的临床疗效。但有些护士未认真执行医嘱, 未能严格执行给药时间或控制滴速, 造成药物输注时间过长或过短, 这样会无法维持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有效血药浓度或超过药物有效半衰期,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或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使患者静脉用药风险增加。

1.3.4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人力资源不足或分工不合理, 按职称及工作能力进行人员搭配不科学, 弹性排班执行不正确, 势必出现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或人员过剩造成自我松懈及麻痹, 导致各种用药环节的风险发生[3]。

1.3.5 制度执行风险因素

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操作规范等是患者安全用药的保证。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导致的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高、损害大及后果严重的风险之一。

2 危重症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2.1 危重症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ICU药物使用的回顾性分析及风险因素的分析, 制定了危重症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 具体措施见下。

2.1.1 加强药品的管理

高危药品实行定点、定量及专人管理。专职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并及时补充, 每周对药品的数量、质量及有效期进行检查。同时根据高危药品种类进行分类管理, 抢救药品放入抢救车内, 并示有醒目的标志, 毒麻药品应专人保险箱管理, 以及需低温储存的药品一定放入冰箱保存。每月应定期对所有药品进行仔细核查, 每种药物均应逐支或逐瓶查看药物的形状和有效期情况, 仔细辨别药物有无变质与潮解等现象, 仔细检查药名和有效期等字迹标识是否清晰。核查过程中如遇到药名和有效期等不清晰的药品一律予以弃除;对于有效期为当月的药物, 则特定盒存放, 并做明显标识, 提醒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优先使用;对于有效期在当季度的药物则放在该类药物的前方或上方, 并按照前拿后放、上拿下放的使用原则, 确保药品不过期[6]。

2.1.2 加强护理人员教育

护士的慎独意识和慎独行为是提高用药质量和确保用药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临床静脉用药的安全隐患因素在各种护理人员中都有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存在, 因此加强培训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7]。学习和掌握临床药物知识是护士日常工作需要, 是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内涵的需要, 更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需要。笔者所在科每月邀请药学部专家来讲课, 对医生和护士进行高危药品、新增药品、临床用药安全、风险意识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培训考核。使护理人员牢记该药品潜在的风险, 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2.1.3 充足配备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部门对于重症患者较为集中的ICU科室, 充分配置人力资源, 避免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利于减少发生用药护理差错的风险。

2.1.4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完善工作流程

笔者所在科每周三早会对护理核心制度及工作流程进行学习、提问, 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 及时准确规范用药, 保证用药安全;严格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抢救过程中正确执行口头医嘱。

2.2 效果评价

2.2.1 临床资料及统计学分析

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ICU实施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1年后, 在ICU监护10 h以上的危重患者, 共有378人。笔者对这1年内ICU静脉用药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并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患者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 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结果分析

378例患者中发生静脉用药不良事件9例, 具体发生事件见表2。与2012年1月-2013年1月不良事件60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施危重症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后笔者所在科不良反应时间发生率大大减少。因此, 实施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 可以有效的提高危重患者的静脉用药安全, 大大降低患者的静脉用药风险。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患者基本的需要, 质量与安全也是护理管理者永恒的追求, ICU的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关键内容之一。ICU静脉用药使用中具有高风险, 使用不当会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8]。管理者要加强管理监督,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加强药品管理及人员教育以及对危重症患者用药的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 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和谐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ICU危重症患者用药的风险因素, 并提出安全管理措施, 减少用药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保证医疗安全。方法:收集笔者所在科静脉用药中的不良事件, 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并实施, 对实施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规范化管理后, 静脉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之前未进行规范化管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针对性用药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危重患者的静脉用药安全。

关键词:ICU,静脉用药,管理,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徐翠荣, 李国宏, 薛莹莹.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6) :1455-1456.

[2]昝新华, 潘江霞, 吴振华.钟症医学科静脉用药护理的风险识别及防范[J].医学前沿, 2012, 2 (12) :285.

[3]张研.静脉输液给药的安全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2) :99-101.

[4]王莹, 任线萍.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安全用药管理[J].中外医疗, 2011, 30 (11) :127.

[5]谷一梅.持续质量改进在ICU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8) :116-119.

[6]方秀花.综合ICU用药安全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21) :151-152.

[7]王月娟, 丁春芬, 姚伟玉.临床静脉用药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5) :65-66.

篇4:ICU危重患者留置导管的护理

【关键词】 ICU;危重患者;留置导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39-01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救治的场所,由于疾病救治的需要,危重患者常需留置各种导管,留置导管的正确维护与使用,为治疗与护理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保证导管的正确使用,必须做好导管的护理。我院ICU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危重患者63例。其留置导管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3例中,男32例、女31例,年龄28~85岁,平均53岁。脑出血32例,脑梗死23例,CRRT2例,肺心病3例,高位截瘫1例,格林巴利2例,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应病情需要,留置各种导管,其中气管插管20例,气管切开12例,引流管8例,胃管58例,吸氧管63例,尿管58例。

2 留置导管的护理

2.1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护理

2.1.1 呼吸指标监测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重等设定呼吸机的相关参数,并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工作参数,正确实施机械通气。

2.1.2 牢固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并做好标记,防止移位或意外脱出,定时检查呼吸管路,保证机械通气的有效性。

2.1.3 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如发现患者出现缺氧症状,如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咳嗽、有痰鸣音,即为吸痰指症;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均需更换吸痰管,每次吸痰前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腔、鼻腔分泌物,抽吸过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绝对不可再吸气道内的分泌物,以防止污染气管。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防止吸痰时间过长造成血氧饱和度下降,在吸痰前后给予3 min纯氧吸入。使用电动吸引器前要检查负压吸引器,吸引时压力不超过0.06 mpa。

2.1.4 机械通气时气道的通畅与湿化 机械通气时经常检查气管插管插入的深度及导管固定是否妥当,保持呼吸机管道紧闭、通畅。呼吸机管道特别是与气管导管连接处要始终低于气道口,及时倾倒储液瓶内的冷凝液,防止吸入气管内冷凝液;将呼吸机湿化器水温调至35℃左右,吸入气体维持在32℃~35℃,使其湿度达到60%~70%,湿化罐内需加无菌蒸馏水。及时清洗消毒呼吸机管道及接头,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周一次[1],避免频繁更换管道增加脱机次数造成缺氧和污染;管道污染时随时更换。痰液黏稠时可行气道内注入湿化液3~5 min进行湿化。

2.1.8 气管切开部位换药每日两次,血迹或痰液污染时随时更换。

2.2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一般为脑出血术后放置。引流管与脑室相通时,引流管内有脑脊液流出,引流管最高点固定在穿刺点上10~15 cm开放引流,引流管内的脑脊液液面随呼吸上下波动;引流管与脑室不相通時,手术当日引流管与穿刺点平行,保持颅内压平衡,待患者适应后将引流管低于血肿穿刺点10~15 cm。引流管装置始终保持密闭、无菌、通畅,各连接口衔接牢固,引流袋不可高于头部,以防引流物反流;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受压、扭曲或脱出。护士应随时检查引流管的正确位置,尤其在协助患者翻身或进行各项操作后。一旦引流管脱出,应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每日由近颅端向外挤压引流管数次,以防阻塞,切勿将引流管内的液体挤压回颅内,以避免造成颅内感染。引流袋每日更换一次,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引流的速度;引流管口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若有渗出及时更换。

2.3 PICC 及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2.3.1 预防感染的护理 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更换敷贴两次,并给予0.5%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更换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情况;出现潮湿、污染或局部红肿、渗出时及时更换,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出现感染征像时及时拔管并选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

2.3.2 预防堵管的护理 输液过程中防止输注通路受压、打折或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处脱开而造成导管内血液凝固导致堵塞;及时更换下步液体,避免液体输空。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技术,液体输完后及时用0.04%肝素钠盐水6~8 min封管。

2.3.3 预防脱管的护理 置管时妥善固定导管,记录导管内置外露的长度,每班做好交接班,每次输液时应严格检查,确保导管在血管内。

2.3.4 预防空气栓塞 由于导管直接位于上腔静脉入口,输液接管时必须排尽空气再连接,保持导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及时更换液体,防止液体输空。

2.4 胃管的护理

2.4.1 妥善固定,定时检查固定是否牢固,在管道进入鼻腔处做好标记以识别有无脱出。避免胃管扭曲、折叠、受压。

2.4.2 定时冲洗胃管,输注营养液及特殊用药前后用20~30 ml温开水冲洗,持续管饲时应每间隔4 h冲洗一次。

2.4.3 鼻饲前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减少胃食管反流后误吸;每次鼻饲前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并抽吸胃液,观察其性质及残留液的多少,如果大于100 ml应暂停或减少注入。鼻饲量不可过多,每次小于300 ml,进食30 ml内尽量避免拍背、吸痰等操作。

2.4.4 长期鼻饲者每周更换胃管一次,从另一侧鼻孔插入;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

2.5 留置尿管的护理

留置导尿时应妥善固定尿管,储尿袋应置于膀胱水平以下,防止尿液反流;定时排尿,每2~4小时一次;记录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质,应用生理盐水每周膀胱冲洗2次,同时更换集尿袋;每日行尿道口周围清洁消毒2次,每周更换尿管1次。

2.7 吸氧管的护理

面罩给氧者,使用一次性面罩,每日清洁消毒面罩一次;鼻导管给氧者,每日更换鼻导管一次;每日更换湿化瓶及其内的蒸馏水;每日清洁患者的鼻腔。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病情需要调节氧流量,一般2~4 L/min,密切观察氧疗效果;气管切开患者吸氧时,将鼻导管连接氧气管再送入气管套管内口即可。要保证氧气吸入的有效浓度,达到改善缺氧的目的。

3 总结

留置导管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方面应用较多,建立良好有效的管道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导管的正确维护与使用,为治疗与护理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保证导管的正确使用,提高导管的使用时间,保证导管的使用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与导管护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5: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

第一作者 高艳华

【摘要】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方法 对1208例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科室分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使用情况、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住ICU时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721例,占59.7%。其中外科系统发生率48.4%,内科系统发生率47.2%。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1025例,占84.9%。营养支持中能耐受单纯EN途径占12.7%;EN联合补充的PN(EN+PN)占75.8%;全肠外营养(TPN)占11.4%。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sALB)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N与PN相结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在ICU中占重要地位,再评价PN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关键词】 重症监护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在营养支持与器官功能支持治疗飞速发展的今天,营养支持是危重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到代谢调理,免疫营养,对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改变的研究正在从基础走向临床。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已经应用多年,但在应用的普及性与规范化方面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现对我院综合ICU使用营养支持的营养素补充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营养支持的合理性。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选取我院2005年7月~2007年12月入住ICU患者1372例,去除因术后在ICU观察治疗时间不足48 h者164例,观察对象共1208例。其中来源于外科系统患者592例,内科系统546例,其他70例。男性663例,女性545例;平均年龄52.7±21.5岁。观察内外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按照营养支持途径分为三组,EN组354例,EN+PN组716例,PN组138例,分析比较各组治疗前后sALB变化情况,判断支持途径的可行性。

2.营养状况评估

采用欧洲营养不良风险NRS(2002)方法,ICU多数患者无法站立和或存在胸水和腹水,结合sALB<35 g/L判定为营养不良[1]。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1025例,占84.9%。入住ICU后48 h内进行EN。

3.营养液组成及配制

肠内营养:存在部分消化吸收障碍的患者选用百普素(荷兰 Nutrica公司),胃肠道功能正常者选用能全力。肠外营养:采用葡萄糖和脂肪乳剂双能源供能,营养液由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各种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组成,用3 L袋的形式配置供给营养,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按无菌室操作常规在层流室进行配制,营养液在室温22℃~25℃于12~24小时内使用完,当天配置当天使用。

4.方法

患者进入ICU后如无EN禁忌证,即开始肠道营养。经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空肠造口途径,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10~100 ml/h,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输注速度和数量。记录每位患者开始EN的时间,如患者不能耐受EN,即给予EN+PN或者全肠外营养(TPN),记录不能耐受全肠内营养(TEN)的原因,EN、PN营养液的基本内容,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复查sALB。能量供给根据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意见(草案)推荐,急性应激期进行营养支持应掌握“允许性低热量喂养”的原则(83.7~104.6 kJ·kg-1·d-1);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要C级适当的增加(125.5~146.4 kJ·kg-1·d-1)[2]。

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入住ICU时sALB<35 g/L患者721例,平均sALB为26.5±7.2 g/L,营养不良发生率59.7%。其中来自外科系统患者349例,营养不良发生率48.4%;来自内科系统340,营养不良发生率47.2%;其他32例,营养不良发生率4.4%。内外两科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05)。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1025例,占84.9%,916例EN途径能量摄入小于目标喂养,予实施EN+PN治疗,占19.8%;单纯EN者154例,占12.7%;因存在EN禁忌实施PN治疗患者138例,占11.4%。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按营养状况评估,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后sALB水平有所升高,以EN+PN和PN营养支持为显著。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营养支持1周后各组sALB变化的比较(略)讨 论

患者合理营养支持是治疗危重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临床虽然有长足的进步,但住院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仍未见下降。本文对我院ICU危重患者采用欧洲营养不良风险NRS(2002)方法结合参考sALB<35 g/L评定患者营养不良,结果显示危重患者营养不良比例高达59.7%。长期来,由于外科系统中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等,部分患者需要禁食,外科营养支持一直受到重视[3],外科系统PN治疗所占比例远高于内科系统,但研究结果显示内外科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内科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在内科系统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可能原因是慢性长期的基础疾病消耗;严重的病理生理损害(慢性心肺等功能不全,体力,意识,消化功能等),防碍重症患者进食,患者虽能进食,但远不能达到目标喂养;普通病房住院期间可能忽视了营养支持治疗等,提示营养支持在内科系统应引起足够重视,全面加强临床营养支持的培训是必要的。

根据营养素补充途径,临床营养支持分为EN支持与PN支持两种方法。研究证实,只要提供不低于总热量20%的肠内营养,就可以避免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与肠道的菌群易位。多项研究证实早期EN能减少脓毒症的死亡率、ICU的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4,5]。EN比TPN便宜更符合人体的生理,有利于维持肠道的完整性、免疫功能和肠屏障功能;而TPN的应用中发现感染、代谢紊乱、肠黏膜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的比例增高,可能导致感染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并增加医疗费用。目前,营养支持方式已由过去以PN为主要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EN。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5月制定的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意见(草案)推荐[2],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应积极采用EN支持(B级)。本研究显示,在临床早期运用EN过程中,仅有12.7%的患者能基本达到目标喂养,大多数患者由于严重感染、内毒素血症、休克、创伤、长期运用广谱抗生素、脏器功能衰竭、机械通气导致腹胀等多种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约有75.8%的患者单纯EN不能达到目标喂养,同时部分开始可以耐受足量EN的患者,在入住ICU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需减少肠内营养量。国外有多项研究显示,发现在临床实践中单纯EN治疗患者因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摄入,导致或加重营养不良,与ICU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增加相关[6,7]。因此,对EN不能达到目标喂养的患者,PN的补充能保证足量能量的摄入,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我们认为尽管EN是危重患者的首选营养支持途径,但是单纯EN治疗能量摄入不足发生率高,PN补充支持是合并肠功能障碍患者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部分肠内营养与部分肠外营养相结合的联合营养支持方式在ICU中占重要地位。EN联合PN治疗与疾病预后的关系、PN开始治疗的时机及EN与PN治疗的合适比例等方面尚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篇6: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出ICU,需更换工作衣、裤、鞋,戴工作帽,不戴手饰,外出时必须穿外出工作服,更换外出鞋。

2.医护人员患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3.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4.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洗手的清洗与消毒,在预防病人医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病人多部位感染(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中的积极意义,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病人与病人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

二、环境管理

l.ICU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无虫蝇。

2.ICU布局合理,划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处置区),有条件医院配置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

3.监护区、治疗室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

4.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等,用消毒液拖地二次。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三、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

l.病人的安置应净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3.患者转出后,床单位的所在物品须更换和用消毒液擦拭,按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5.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液的容器每个患者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6.加强病人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置入的皮肤穿刺部位,应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防止感染。7.换药及治疗用过的器械和容器先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再送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0.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

篇7: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

【该指南由美国重症医学院(ACCM),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美国健康体系药学家协会(ASHP)支持完成。该指南得到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的认可,得到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ARC)的支持,得到新西兰重症医学会(NZICS)的审稿。关于该指南的联系人:barrj@standford.edu,出处:CCM,2013;41(1):263-306】 翻译者: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张翔宇、高成金、庄育刚、钱巧慧、王启星、李从烨

目的:修订CCM2002年发布的“成年重症患者持续镇静、镇痛指南”。

方法:ACCM组成了来自于多专业、多机构的20人特别工作组,其中包括制定指南、成年重症患者疼痛、躁动、镇静、谵妄处理与相关结果的专家。该特别工作组分为4个亚组,通过电话会议、电子通讯密切合作6年。亚组负责提出相关临床问题,运用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http://)的方法,回顾、评价、总结文献,产生临床描述与推荐意见。通过专业图书馆人员和联机文献工具(Refworks)数据库软件,他们建立了网络版电子数据库,通过8个临床收索引擎,得到成人ICU患者关于疼痛与止痛,躁动与镇静,谵妄与相关结果的19,000篇文献。该组也采用心理测量分析来评价和比较疼痛、躁动/镇静、谵妄评估工具。该特别工作组的所有成员被允许回顾文献支持每一天陈述和推荐意见,并向亚组提供反馈意见。应用命名组技术和改良Delphi方法,并由工作组成员通过电子测评无记名投票的方法,对所有陈述和推荐意见达成工作组共识。所有投票均在2010年12月完成。在此之后与本指南发布之前所发表的相关研究在文本中得到引述。每一项陈述的依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很低(C);推荐意见的强度分为强(1)、弱(2),以及支持(+)与反对(-)某种干预。一项强的推荐意见(包括支持与反对)表明这种干预的有利效果明确超过了其不良效果(风险、负担、代价),或反之。对于所有的强的推荐意见,在全文中均使用“我们推荐”的措辞。一项弱的推荐意见(包括支持与反对),表明该干预的有利效果与不良效果之间的权衡不太明确。对于所有的弱的推荐意见,在全文中均使用“我们建议”的措辞。对于缺乏足够依据的、或工作组尚不能达成共识的,使用“无推荐意见(0)”。专家意见共识并替代依据缺乏。如果工作组是相关研究的共同作者,使用一致的方法来说明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本指南的建立没有任何商业的资助。

结论:这些指南为预防和治疗重症患者的疼痛、躁动、谵妄建立完整的、循证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规范提供了路线图(Crit Care Med 2013;41:263–306)。

篇8:icu危重症患者的管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危重患者共36例, 均对他们行CRRT治疗。其中, 男22例, 女14例, 年龄最小的24岁, 最大的82岁, 平均年龄为53.65岁。该组患者中患有急性肾衰竭的有5例, ARDS 5例, 顽固性心力衰竭3例, 急性胰腺炎4例, MODS 15例, 严重电解质紊乱4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血管通路都采用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腔导管, 并采用床边CRRT治疗。根据患者病情24~48 h持续或6~8 h间断进行, 次奥运德国贝朗Diapact CRRT机, F60聚砜膜滤器, 置换液基本配方为:A液浓度为0.9%Na Cl 3 000 m L、5%葡萄糖1 000m L、10%Ca C16.4 m L、25%MGSO43.2 m L、10%KCl 10 m L, 把这些液体混合后再装到4 L袋内。B液为浓度5%Na CO3250 m L。把A、B 2种液体按一定比例分别从各自的通路同步输入 (4 000 m L:250 m L=16 m L:1 m L) , 注意, 不得使A液、B液发生混合, 防止出现离子沉淀。置换液根据病情采用前稀释或后稀释方法注入, 置换液流量为1 000~2 500 m L/h。患者治疗时间都>8 h。

2 护理措施

2.1 操作前的各项准备措施

2.1.1 心理护理

使用CRRT治疗的患者都属于危重病人, 因此, 他们或多或少有一点紧张、恐惧, 对CRRT治疗心存疑虑[2]。护士应尽量使他们知道该治疗方法完全是在严密的监控系统下完成的, 同时, 告知CRRT的重要性。护士必须能熟练操作仪器, 并使用恰当的语言, 安慰病人, 尽量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 主动配合CRRT治疗。

2.1.2 技术准备护士参与治疗方案制订, 正确执行医嘱;严密观

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具体改变, 同时, 一一记录下重要的监测数据;了解患者的相关管道是否保持通畅;保持病房卫生, 利用消毒液擦洗室内地面、桌子等, 利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准备好各类仪器设备及急救药品。

2.2 CRRT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2.2.1 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深静脉留置导管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定要重点护理, 防止出现各类问题, 如脱出、感染、堵塞和出血。穿刺后用无菌敷贴固定穿刺部位, 并写上日期。每次操作时, 操作者戴无菌手套, 对置管四周约10 cm直径范围中的皮肤采用碘伏来消毒, 抽出导管中残留的肝素液, 当管路连好后, 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 便能开始治疗。待下机后, 再对插管口四周的皮肤使用碘伏消毒, 消毒2次, 再贴上无菌敷贴。用5 m L生理盐水加肝素钠20 mg分别注入2管腔内抗凝, 然后, 盖上肝素帽, 选择无菌纱布将导管末端包好, 再用胶布交叉固定在皮肤上。

2.2.2 出入量监测

采用该治疗方法时, 确保液体进出平衡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配置液体过程中, 必须仔细核对医嘱, 并严格根据无菌要求操作, 应现配现用。尽管采用该设备可以控制大多数液体平衡, 不过, 护理人员仍必须详细、准确地做好记录, 并统计出相关出入量数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波动, 从而为设定仪器参数、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同时, 要定期总结, 重视交接班工作, 保证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2.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相关指标, 如血压、心率、心律、呼吸、意识状态等, 对中心静脉压要定时进行监测, 采取持续心电监护, 要及时发现及应对出现的不同异常状况, 同时, 观察具体疗效。然后, 一一记录下关于输入、排出量, 并尽快调节血泵的流速大小及超滤液量, 防止由于容量太大而导致肺水肿、心衰或由于

超滤过多而导致低血压。

2.2.4 保持血路畅通

采用CRRT治疗最关键的是要保持血路畅通。这样, 抢救成功的几率才会提高。首先, 要让患者保持舒适卧位, 避免由于躁动而让相关管道出现滑脱。也不要让透析管路发生扭曲或受压。并且, 检查各管路夹子是否都呈打开状。密切观察滤器压与跨膜压, 检查滤器中有没有凝血;密切注意滤器前、后压力, 体外循环是否有凝血、患者全身是否存在凝血倾向。若有凝血倾向, (如滤器的中空纤维呈暗红色条纹) 或患者静脉压上升, 应马上更换滤器及管路。当发生漏血报警或发现出血倾向要立即汇报医生处理。置换液应及时更换, 并确保不同管路间衔接紧密, 避免空气进入, 凝血被激活。治疗开始后第1 h后应冲洗管路与滤器, 检查凝血情况。然后, 隔2 h冲洗管路及滤器, 同时观察凝血情况。

2.2.5 并发症的护理

经过密切观察, CRRT治疗过程中几个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低体温。针对的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出血:利用CRRT治疗时, 尤其是利用肝素抗凝的病例, 一定要严密注意他们是否出现局部血肿、渗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症状, 一旦发现, 必须采取止血处理。 (2) 感染:长期留置导管可继发感染, 因此需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出, 一旦发现体温升高, 考虑导管感染并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 同时, 结合药敏程度实施抗感染治疗, 若严重时, 应将导管拔除。 (3) 低体温:输入置换液的量较大, 可能使患者体温降低。在使用置换液之前, 应将其加热到37.4~38.0℃, 同时, 使室温维持在22~25℃, 患者要做好保暖措施。

2.2.6 电解质和血糖检测

部分患者由于不及时监测血糖、电解质的变化状况, 从而引起他们的内环境出现紊乱。采用CRRT治疗, 要求隔2h监测患者的血糖与电解质, 便于从中掌握疗效情况。同时, 可结合监测到的数据, 及时对置换液成分进行调整, 达到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目的。

2.2.7 基础护理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严重, 接受治疗的时间较长, 活动受到限制、很多生活无法自理。因此, 要加强对他们的基础护理, 做好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注意动作要保持轻柔、小心仔细, 避免使管路发生脱落或扭曲。同时, 密切观察他们牙龈是否出血, 并保持病床的整洁、卫生, 选择气垫床, 避免患者皮肤被压伤。病房每天都应定时通风, 以保持空气畅通, 同时对空气消毒, 2次/d。

2.3 抓好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医疗器械的操作方法及性能。治疗过程中, 护士应密切注意设备运转的具体情况, 了解患者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及血流量的改变情况。这样, 能有效避免体外循环由于压力太高而引起管路连接处发生崩开或脱落。此外, 若患者体外循环压力过低, 出现管路破损、连接处崩开的情况时, 报警导致血泵停止, 防止进一步失血。

2.4 抓好对相关器械的管理

对于该科室CRRT使用的滤器、连接管、三升袋, 都应做好管理工作。护理人员要进行专项管理, 并定期检查上述设备的有效期, 查看物品放置的环境条件及使用顺序。无菌物品与多种穿刺包都应做好日常管理, 防止出现过期或受到污染的问题。此外, 要做好对这些设施的定期保养、维护, 确保器械外观整洁, 其所在环境要保持干燥, 温湿度比较适宜, 防止灰尘沾附到泵表面, 影响到泵的运作。

2.5 注重时间方面的管理

CRRT治疗方式犹如一种“马拉松式”治疗, ICU中常规治疗为10~12 h/次。遇到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由于这项工作并非每个护士都能胜任, 工作负担重, 人手紧张, 常常使护士超负荷工作。此外, 大部分置换液都由护士完成配置。因此, 护士的体力及脑力都在严重透支, 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展开。护士长应结合科室工作情况, 做好人力调配工作, 从而让科室的每位护士都能保证充足想休息, 防止疲劳战, 保证护理质量。

3 CRRT治疗过程中机器出现报警情况分析及处理

在采用CRRT治疗时, 应做好对相关设备的跟踪管理工作。一旦出现下列报警应即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 动脉压力系统报警:动脉端报警的原因有动脉管道夹住或扭结, 在静脉中导管的位置出现偏移。当患者移动身体、吸痰、咳嗽剧烈、比较烦躁时, 动脉采血导管内会出现凝血。应对措施:先检查其血管通路情况, 解决管路受压扭曲问题。 (2) 空气报警:原因可能为安装管路时连接不紧密或置换液内5%Na HCO3加热后在管路中出现气泡。应对措施:让气泡进入到采样口, 再利用血管钳将采样口两头都夹住, 通过注射器将气泡抽出, 再将连接处拧紧。然后, 使加热温度下降至37℃。值得注意的是, 预冲过程中必须将小气泡排净。更换置换液的过程中避免气体进入。 (3) 静脉压报警:若是由于静脉压点和回路管路间管路受到压力而发生扭曲的, 必须尽快处理管路异常状态, 保持血管通路通畅;如是管路凝血, 则应调整抗凝剂剂量。 (4) 跨膜压报警:原因可能是滤器处于阻塞状态, 处理措施:先冲洗整个管路, 加大抗凝剂的用量减少跨膜压。若无效果, 可更换滤器。

4 结果

通过该组36例患者在治疗进行全程护理管理, 有19例的相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被转至普通病房;有8例由于经济因素而主动放弃治疗;有4例由于出现多脏器官功能衰竭而引起死亡;有5例因不愿使用CRRT治疗而致使病情加重, 最终死亡。

5 讨论

在大量的临床实践过程中, 大多数病例全身情况都很严重, 他们的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 并伴有其它器官的严重功能障碍。采用常规的血液透析是无法满足患者每天必须持续大量的补液, 因而极易出现血流动力学失衡问题。CRRT可以在连续、缓慢等渗的状态下将水分、溶质及其它致病性炎性介质都清除掉, 并能有效地控制液体出入量。治疗过程中, 可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对心血管没有大的影响。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 不仅能促进营养与支持治疗, 还有助于解决肺间质水肿, 有效控制高分解代谢与容量超负荷问题。因此, 越来越广泛应用于ICU患者的治疗, 尤其是MODS患者[3]。从该院的临床资料分析, 采用该方法治疗取得的疗效还是不错的。在临床实践中, 通过对CRRT全程护理管理, 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给予全面、细致、充分的护理措施, 注重过程中的监测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有利于CRRT治疗的顺利实施, 在今后工作中, 将继续完善相关护理细节不断提升临床治疗中的总有效率, 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

摘要:目的 探讨CRRT相关有效综合护理干预方案。方法 对36例重症监护室行CRRT的患者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有19例的相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被转至普通病房;有8例由于经济因素而主动放弃治疗;有4例由于出现多脏器官功能衰竭而引起死亡;有5例因不愿使用CRRT治疗而致使病情加重, 最终死亡。结论 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有利于CRRT治疗的顺利开展, 并且能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许华, 吴莉.重症监护室床边行CRRT的护理策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8) :1100-1101.

[2]詹渭娟.危重病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9) :23-24.

上一篇:大班语言领域《咏柳》的教案下一篇:四十岁生日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