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2024-06-18

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精选9篇)

篇1: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建好用好网上审批平台,不断提升政府服务品质

作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工程,杭州市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是我市实现审批工作数字化的基本载体,是连通各部门数据信息的重要枢纽,是一个跨部门联合建设、共同应用的系统。经过三年的建设、运行和完善,审批平台功能不断丰富,应用不断深入,正日益成为我市投资项目审批的主要支撑平台。

一、网上审批平台建设过程

杭州市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总投入800万,建设工作历时三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2003年,杭州市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着手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前期研究工作。在市发改委、市信息办、市经济信息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前期研究编制了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三年建设规划,明确了审批系统的功能需求、网络要求、系统框架等内容,为平台的开发做好了准备。

开发建设阶段:2004年,杭州市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中心”作为建设单位主持整个项目的开发实施,市经济信息中心配合支持,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在“中心”各窗口部门的大力协助下,2004 年1月至2004年10月,项目一期工程投入606万元,创建了基本数据库、审批平台、交换平台和互动平台;2005年11月至2006年9月,项目二期工程投入100万元,解决了并联审批、网上看图、扩大与部门衔接等问题。通过前两期的建设,平台具备了审批管理、进程查询、网上阅图、外网受理和信息发布、“中心”管理等十项基本功能。

完善提高阶段:在两年的实际运行中,平台应用不断深化,并联审批、网上联审等各项功能的使用已经全面铺开。为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中心”于2006年11月启动平台三期建设,投入96万元,主要包括完善工程图管理、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升级信息交换软件等内容,目前各项功能的技术开发工作已经完成,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

二、网上审批平台的基本框架及建设重点

1、杭州市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的基本建设框架

(1)统一的审批受理平台,“中心”所有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入统一的“中心”受理界面,统一的项目编号和审批事项编号,统一的受理模式。

(2)统一的项目信息库,建立投资项目基本信息库、投资项目审批信息库、投资项目审批知识库并进行统一的管理。

(3)统一的项目审批管理,项目实行统一的受理,对项目的办理进行限时管理,对受理、办理、办结、暂保、注销、延期、超时等各种办理状态进行规范化管理。(4)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建立在政务外网网络系统中,与法人代码信息系统沟通,与进“中心”的各个部门的相关审批系统、办公系统实现连接,投资项目有关的各种信息可以在相关的系统中进行交换,实现信息的共享共用。

(5)统一的对外交流平台,在通过政务外网可以实现“中心”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建立投资项目审批管理部门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

2、杭州市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建设重点

(1)在跨部门交流上有所突破

网上审批平台与各个进“中心”审批部门的系统及其他相关系统通过政务外网联通,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项目审批信息的双向互动,减少项目信息的重复录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各部门的数据既相对独立又有共享。

(2)在联合审批方面有所突破

建立网上联审室,“中心”的各个审批业务部门可以按照程序在网上发起和进行项目联审,共享工程设计文件信息,查看工程设计图纸,在图纸上进行批注,极大地提高了审批透明度,并对联合审批实现了限时管理。

(3)在审批管理信息化上有所突破

对在“中心”办理的所有审批事项受理、办理、办结信息进行规范管理,对审批工作进行限时管理,自动监督、提醒。对审批用时进行统计分析,对审批工作效率进行监督管理。(4)在查询分析上有所突破

建立投资项目信息库体系,对每一个项目的基本信息、相关信息和在“中心”审批的全过程的信息进行记录、归纳。建立 “中心”基本报表体系和根据不同要求而设计的部门特色报表体系。应用统计工具进行各种不同的统计分析。

(5)在与投资者的互动上有所突破

平台与外网联通实现审批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发布和查询项目审批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并逐步开展网上受理。

二、网上审批平台的应用成效

杭州市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的开发实施,为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政府服务品质、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04年7月1日投入试运行以来,平台已累计受理审批事项61386项,办结事项60772项,办结率99%;事项办结所需时间比承诺时间平均提前2.82天,提前率达到37%;开展并联审批960次,平均提速28%;发起网上联合审批676次,07年网上联合审批比例已达同期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审批总数的近70%;与市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共完成50.1万次数据交换。

(一)有效规范了项目审批管理模式

1、收件管理。审批平台对事项的收件进行统一管理,将在“中心”办理的审批事项细分为156个办理项目,最大程度地明确了每个事项不同情况下的收件目录,并自动对收 件操作进行监督,提高了审批透明度。

2、业务操作管理。根据审批业务操作的特性,审批平台严格界定了事项的受理、注销、办理、暂保、办结等各项操作环节,规范了审批行为。审批人员根据平台设定的权限进行操作,压缩了自由裁量权。

3、流程管理。按照事项的办理程序,审批平台为受理、审查、联审、办结等各个办理环节开发了工作界面,并根据审批流程进行统一管理,将办理过程搬到了网上,实现了审批工作数字化。

4、时限管理。审批平台对事项的受理、注销、办理、暂保、办结等各种业务操作进行实时监督,自动提醒、催办、记录超时,加强了对审批进度的督察。

(二)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流程,创新了审批方式,提高了审批效率。

1、并联审批。按照审批事项的关联性和并行审核可行性,平台将整个审批流程的项目立项、设计审批、工程规划许可三个阶段进行并联审批,规范流程管理和时限管理,实行同时收件、交叉审核,对外承诺阶段审批总时限。实施并联审批后,并联审批阶段承诺办结时限减少了26个工作日,压缩了28%,切切实实的提高了审批效率,简化了办事流程,赢得了投资者的好评。

2、网上联审。网上联审是对需跨部门协作完成审批事项,由项目主审单位发起联合审批,同时将该项目的有关资 料上传到平台,相关审批部门在网上发表、交流审查意见,主审单位根据网上交流意见的情况进行汇总审批的审批模式。目前,通过网上联审室,审批业务部门可以对投资项目设计环节进行网上联审。网上联审的模式有效地实施了并联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缓解了审批人员“跑会”现象,提高审批质量;拓展了审批人员的交流渠道,提高了审批透明度。

3、外网受理。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杭州市投资网及其他政务外网,提供咨询服务,逐步开展网上受理,实现审批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网上互动;开通平台短信通知服务,项目审批办结后用自动短信通知。利用多种手段,为投资者提供便利。

(三)实现了审批信息资源共享

1、投资项目信息库体系。建立了一个横跨17个投资项目审批部门的投资项目信息库体系,包含项目基本信息库、项目指标信息库、审批知识信息库等,并与法人信息系统连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投资项目信息库。

2、多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了不同审批业务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项目在“中心”受理后,信息可自动交换到部门的审批系统或办公系统,进入部门的审批流程进行处理,减少项目信息的重复录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各部门的数据既相对独立又能共享。目前已在20多个部门间实现了数据交换。

3、共建公用的统计报表体系。建立了“中心”基本报表体系和根据不同要求而设计的部门特色报表体系,可提供28类100多种报表,5大类统计分析图表。进入平台的大量数据信息可以非常直观简便地得到应用。

4、重点项目跟踪。开发了重点项目跟踪督查功能。平台对重点项目审批进度进行跟踪督查,并定期导出相关数据制作重点项目情况专报,确保其顺利推进。

(四)开展了有效的实时政务监督

在审批平台的基础上与市纪委(监察局)共建了功能完备的实时政务监督系统,创新行政监督的方法方式,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防范腐败中的独特作用,成为市领导和监督部门提供及时了解平台审批情况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控,对“应收件是否符合规定”、“承诺期是否按规定办理”、“暂保件理由是否充分”等关键节点进行重点监督。政务实时监督系统运行以来,强化了对权力运行的监控,提高了监督效率和政务公开程度,促进了审批行为的规范。得到了中纪委、中直机关工委以及世界著名反腐败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等考察组的肯定和赞赏。

平台的应用,方便了办事群众,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提升了“中心”服务品质,推进了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公开,为促进我市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项目建成运行后,全国各大城市行政服务中心和有关单 位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在今年全国地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座谈会上,作为典型经验作专题介绍,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与会代表,对该项目予以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基于该审批平台的实施政务监督系统得到了中纪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利用平台功能自动跟踪编制的重点项目审批进度专报得到市委书记王国平、市长蔡奇的多次批示,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后,我们将踏踏实实做好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对平台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度开发,进一步扩大共享,拓展平台功能应用,使杭州市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今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2007年12月28日

篇2: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一、企业概况

1、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年未总资产,总负债,产品总收入,净利润,上缴税)

2、企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3、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4、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论述

5、企业管理情况

二、基金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2、项目资金落实与支出情况

3、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及取得成果情况

4、关键技术、创新点及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5、项目产品性能及市场开拓、销售情况

6、实施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

三、基金项目实施情况与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项目计划目标

2、基金项目实施情况

3、项目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a、合同技术、经济、质量、资产指标完成情况

b、项目验收时与立项时企业资产、销售、利税情况

4、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其它相关说明

四、基金的作用

篇3: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雷达新技术的应用催生新一代材料的开发、应用。在提出这些新材料需求时,往往只能大概提供材料的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新材料开发出来能否满足产品需求,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应用工艺研究和工程应用验证,在应用验证中完善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因此新材料开发风险大、周期长,易出现新材料应用困难等问题。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是国防科工局为解决重点武器装备关键材料国产化供应的瓶颈问题,探索军用关键材料研制生产、应用、综合考核验证科研一条龙管理模式而设立的由应用单位牵头、材料研制生产单位参加的重大军用关键材料集成研究项目(简称“一条龙”项目)。该类项目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考虑将材料研究的上、中、下游集成起来,选择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方式,联合各专业内优势单位组织实施项目。这些承研单位往往属于不同行业,无行政隶属关系。同时,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着力解决制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发展的配套产品关键技术问题,具有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技术难度大等特点,且项目经费由国防科工局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承担单位主管部门预算建议及财政部预算指标直接下拨各承研单位。因此,在各承研方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又没有经济纽带的情况下,项目的管理工作受到很大挑战,常规的管理模式很难保证项目研究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大力协同创新。

二、管理实践

(一)成立项目“两指一办”系统,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采用了自上而下的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见图1)。项目管理强调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项目总体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监督、协调、管理,为此成立了项目两指一办系统,即行政指挥系统、技术指挥系统和项目管理办公室。

1. 项目行政指挥系统

由单位分管领导担任,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规划,考虑全面性、长远性、战略性决策。在行政指挥系统统领下,各个分系统在协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从全局出发,紧密配合,大力协同,努力实现项目目标,使得项目组更具凝聚力。

2. 项目技术指挥系统

由分管首席专家或项目总设计师担当。负责论证产品的技术指标,组织进行项目方案设计和技术讨论,对方案的正确性、先进性、经济性负责,组织产品重大技术问题攻关协调;参加关键项目的试验。技术指挥系统的设置有助于保证技术状态的稳定与改进,降低由于技术问题影响项目进度、经费、质量而引起的风险。

3. 项目管理办公室

由项目科技管理部门人员担任,项目办主任由科技部门领导担任。项目办负责落实整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明确分工,协调与协作单位的合作关系;组织编制整个项目的总计划和阶段计划,督促检查研制计划的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各项资源的保障条件;大力支持两指系统的工作,保证行政和技术指挥线的畅通;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和技术协调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编制工作简报。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优点是加强了项目管理各方面综合协调,确保项目的实现。

(二)详细制定研制工作计划,加强各子项目的节点管理

项目研制工作计划的制定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项目总体牵头单位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严格履行科研管理程序,根据任务书要求制定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并纳入科研管理考核体系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人员负责计划的分解、落实、协调、检查和考核工作,对于关键技术节点,组织专家评审把关,分析项目未来走势,及时发现问题,做好风险预警和管控。承担部门认真执行计划,有问题及时反馈、解决,确保计划的按时完成。

(三)加强项目过程控制,实现项目工程应用目标

1. 强调过程控制,做好“大小循环”

为加强对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的监管,项目召开每月一次技术协调会、每季度一次工作会,这就形成了项目管理的“大小循环”。季度工作会由上级机关牵头组织召开,总结本季度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要求,这就形成了一个“大循环”。技术协调会是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由项目技术指挥系统组织召开,分析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这就形成了一个“小循环”。项目管理的“大小循环”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见图2。

2. 强调工程应用,确保实用需求

在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指挥系统提出工程化应用和继续改进两线运行的思路,既节省了研发时间,又保证了工程应用要求。项目组按照全面满足任务书要求和工程应用要求开展工作,适时进行阶段性评审,固化技术状态,严格控制监测点,保障工程化应用研究内容的实施。行政指挥系统始终强调以工程应用为目标考虑科研问题,要求最终在实用上进行验证,而且要上批量,所以问题要早暴露,表明了项目以应用为先,强调满足工程应用的最终目标。

(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功实现“一条龙”项目管理

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模式和文化氛围,在工程目标的要求和规范下做到了产、学、研、用相结合,各参研单位紧密融合,在战略、组织、知识三个方面大力协同,从而达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对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加快了研制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 战略协同

各子项目成员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良性交流机制,共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达到各方共融、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实现了“一条龙”项目参与各方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协同、基于信任和交流的愿景协同,风险和利益观念上的协同。

2. 组织协同

成立行政指挥系统、技术指挥系统和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通过建立“大小循环”的协调机制,有效地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碰撞,及时解决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目标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组织协同和过程协同。

3. 知识协同

各子项目成员之间通过战略协同实现文化融合,为知识协同各方扫除了文化、价值观差异造成的障碍;通过组织协同提供的组织保障,加强产学研各方的心理沟通和信息流动,了解对方的角色定位和资源优势。可见,知识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

三、管理成效

(一)突破材料研制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的完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核心技术期刊上和国内学术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项目研究突破了多项关键工艺技术、通用规范和工艺规程,并申报受理了国防专利,实现了军用雷达关键材料的工程化应用,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检测体系和批量生产工艺平台,提高了自主创新和自主保障能力。同时,培养了一批掌握着军用雷达材料研制关键技术的研发人员,有效地解决了国内行业面临的原材料问题,为军用雷达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续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人才保证作用。

(二)为跨行业多单位联合项目的管理起到示范作用,实现了跨文化管理

“一条龙”项目的管理组织模式加快了研制进度,计划要用10年时间来研制的关键材料,只用了5年时间就按照工程应用要求完成了研制任务,对国家如何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实施、对国防科工局指导重大项目的管理,具有重大的借鉴示范意义。同时,通过协同创新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军工文化为主导的“一条龙”项目管理文化,实现了跨文化的协同管理,为“一条龙”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可见,通过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取得了突出成果。

四、结语

对于军用关键材料类项目的管理实践,各承研单位应该不断创新发展,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运用新科学、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改变管理方式和流程,创造一种新的更加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范式,才能在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摘要:文章阐述了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管理实践的背景和特点,针对企业项目管理实际情况,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运用新科学、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改变管理方式和流程,创造一种新的更加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范式,提出了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军用雷达关键材料项目管理方法,在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周琪.预研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实施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9,(03):71-72.

[2]黄燕等.从项目管理实践探索国防科研项目管理之路[D].江苏省电子学会学术年会,2010.

[3]孙国东.S研究所预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4]谢勇光.军用电子装备企业项目管理导入初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8):13-14.

篇4: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的精神,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实验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本文分析了建筑材料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引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建筑材料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學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少。一方面,我校建筑材料实验项目中,内容单一的验证性项目多,而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少,这样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验证性项目相对独立,且和工程实践关联不强,导致学生出现厌烦情绪。

2.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根据实验指导书和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任务,没有足够的动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产生对实验课的热情。

3.实验室设备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实验室建设没能跟上高校发展的步伐,出现学生多而设备少的情况。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造成一大部分学生在看实验而不是在做实验的现象。

4.成绩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实验成绩考核是根据学生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给出成绩,忽略了对实验教学过程的控制,造成“吃大锅饭”和抄袭报告的不良现象。这种考核方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改革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校对建筑材料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优化实验内容设置。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把实验项目整合成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积极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多是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中选出。如从工程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把验证性的砂、石、混凝土实验整合成某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学生自主选题,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对项目先进行调查和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在实验组织上,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的做法。由学生根据自选的创新训练题目,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教育资源查找国家标准(规范),结合实验室设备,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制订、试样制备、实验结果处理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确定的方案进行指导,讲解实验方案、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合利用文献、优选材料的能力,还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实行动态的实验安排,加大实验室开放。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从操作到结果分析,需要充足的时间、空间,这就需要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此外,学校规定学生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相应的训练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实验室预约,安排具体的实验时间完成训练项目。另外,为解决实验设备少、试验条件相对落后的问题,让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做实验,这样可使实验教学更贴近工程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4.改革考核方法,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由于引入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所有对以往的成绩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成果报告)、理论笔试(测试内容包括实验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四部分。这种综合考核的方法加强了对学生在实验前、中、后期学习环节的过程调控,有效督促学生认真、积极地参与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建筑材料实验教学中引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教学进行改革,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把验证性实验整合成综合性、设计性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实验教学组织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其独立完成创新训练项目全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三是配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实行动态的实验安排,加大实验室开放,保证项目的实施;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有效地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篇5: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材料装订要求

2012年创新资金项目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及附件,按A4纸张尺寸装订成书,书脊必须有项目名称及申报单位名称。装订顺序如下:

1、申报书(网络打印);

2、经基层科技主管部门认证的注册资料(包括:加盖企业公章和法人签字的注册承诺书、注册信息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企业章程,验资证明等);

3、相关附件;

(1)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2009年度、2010年度的会计报表和相应的审计报告(含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执照、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复印件),2011年4月份的会计报表。申报重点创新项目的企业须增报2007年度、2008年度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必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等;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每页需加盖审计单位印章;

工商登记注册时间在18个月以内(2010年1月1日后成立)的申报企业,只需报送企业验资报告和申报前最近一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以及2010年度的财务报表(2011年新成立的企业不报2010年度财务报表);

(2)可以说明项目情况的证明文件(请企业认真阅读《项目指南》,按相关领域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关的附件或说明,如技术报告、查新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等);

申报贷款贴息的创新项目,企业需提供2010年1月1日起至项目申报之日止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对应的付息单据复印件。

(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限高新技术企业提供);

(4)国家专卖、专控及特殊行业的产品,须附相关主管机构出具的批准证明;

(5)留学人员投资(含独资和控股)创办的企业,须提供留学就读学校出具的学位(学历)证书、本人有效身份证明、投资资金证明或股权证明、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或省级以上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出具的证明留学身份的文件;

(6)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合同等)。企业与技术持有单位合作的项目签订技术合同时,技术持有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质的单位;

(7)与项目和企业有关的其它参考材料(如环保证明、奖励证明、用户定单、产品照片等);

(8)曾列入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必须提供有关的立项批准文件和验收结论证明(申报重点创新项目需附创新基金立项和验收结论证明)。

篇6:市创新计划项目申报材料

为贯彻实施*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规划,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研究水平,加强和完善*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为*的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年度“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实验动物研究指南。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

1、实验动物资源收集保存、生物学特性研究及质量检测技术研究领域

研究目标:收集、保存实验动物品系,对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建立数据库;建立SPF鸡和实验用鱼质量监测新指标和新技术;建立高等级东方田鼠种群和*地区野生小鼠种质资源库。本专题凡涉及实验动物资源及数据库建设的,需将有关研究与*实验动物资源中心研究工作结合,对形成的成果实行共享。

研究内容:

1、引进、收集、保存至少15种以上包括裸大鼠实验动物品系,开展原代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建立数据库(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报);

2、对三个品系实验兔的生长繁殖、不同生长阶段各种生理生化、免疫学指标等进行测定,建立三个品系实验兔生物学特性数据库;

3、引进、保存SPF鸡种质资源,并按照国家标准和国际兽疫局(oIE)的要求,完善和再创新SPF鸡种群并建立病原体监测方法及体系;

4、按照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InternationalAquaticAnimalHealthcode,IAAHc)和水生动物疾病手册,建立实验用鱼若干常见病原体质量监测指标和新技术;

5、突破带乳母鼠关键技术,以生物净化方法建立2个封闭群东方田鼠种群,并进行相关研究;

6、建立*地区野生小家鼠的精子库和DNA库,并建立对应的表型性状数据库和基因背景数据库。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

2、与实验动物福利有关的设备研制及相关技术规范研究

研究目标:研制一种全新的、与实验动物福利相关的设备;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大鼠、小鼠质量控制技术进行规范化研究;

研究内容:

1、设计和研制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多项生物电生理和液体传输实验的新型实验动物(小动物通用型)代谢笼具设备;

2、分析、评估常规实验操作对实验大鼠和小鼠的影响,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背景性干扰,建立实验大鼠和小鼠在实验过程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评价方法和技术,提出常规实验操作的优化方案。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

3、动物模型和效果评价的建立及相关比较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若干种人类重要疾病的动物模型,对模型效果及相关技术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本专题相关研究,需优先考虑与*实验动物资源中心联合申请,形成成果共享,并服务各方。

研究内容:

1、建立人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建立实验大鼠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和白内障动物模型,或实验用猪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心肌梗塞等疾病模型,重点建立模型效果评价体系;

2、研究3-5种常见人类肿瘤在动物体内生长动态情况,建立肿瘤微转移程度的定量判断方法,并建立常见人类肿瘤动物模型成像技术平台。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发布。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书面可行性报告要求同时附上相应的知识产权状况查新报告。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请的课题,并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2、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不得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课题数超过三项。

3、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拟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可以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同提交)。

4、本指南申请起始日期*年9月12日,截止日期为*年9月27日。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9月20日至9月27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申报材料一式8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所有表格。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建设”开始申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篇7:创新之星申报材料

——出焦作业班

出焦作业班在“吨钢挖潜提质增效300元”活动中,紧紧围绕出焦生产实际,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消耗,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降本增效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在“吨钢挖潜提质增效300元”中,出焦作业班的K2系数,焦炭产量和质量等位居焦化厂前列,为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培训模式

确保生产稳定顺行 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为生产顺行提供坚强保障

职工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出焦生产的安全顺行,为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班组在每月参加一次车间安全学习的基础之上,要求每个作业班在第二个白班进行班组自主学习培训。在学习培训中,选择短小实用的培训内容。比如,向职工进行安全小故事教育,同时,在学习模式上有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学习转变为“群英会”,发动每一名职工的积极性,再学习会上踊跃发言,有被动式接受学习培训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培训。针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鼓励职工积极献计献策。通过班组自主学习的开展,班组内创新小发明,为出焦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加强班组长培训,切实提高其领导力和工作执行力

出焦作业班同时拥有推拦焦车和熄焦车三大机车,牵扯到得生产面已占到整个车间生产的四分之三,其生产复杂程度与以前相比大大增加,这就对班组长的领导指挥生产的能力,协调沟通的能力和工作执行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班组加大对班组长的业务培训,组织班组长参加装煤,推拦焦,运焦等整个炼焦生产系统的学习,让他们熟悉了解车间炼焦生产的流程,熟练掌握每个生产流程的特点和应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同时,采用一帮一的帮扶措施,通过向车间申请,出焦作业班组织班组长与带班值班长结成帮扶培训对子,共同负责某一作业班上的整个生产情况,通过实战锻炼和考验,切实提高他们的生产协调能力和生产指挥领导能力。通过对班组长的业务培训和一段时间班组长带班管理的历练,出焦作业班所有班组长都已具备了生产领导指挥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从而保障了出焦生产的安全高效运行。

积极创建标准安全化班组,实施“三精”管理模式

1、以创建标准化安全班组为契机,提高班组标准化操作水平

不进行标准化操作是许多操作事故发生的原因,出焦作业班以创建标准化安全班组为契机,大力开展标准化活动。建立详细完善的标准化台账,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为提高班组长和职工的积极性,本班组建立奖惩制度,以各班班长为本班组内标准化负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班组的标准化,标准化开展好的班组获得奖励,开展不好的进行考核。通过开展标准化安全活动,班组内的标准化操作水平得到提高,杜绝了以前普遍存在的违章操作和随意操作,保障了出焦生产的安全高效运行,同时,班组获得了焦化厂标准化安全化一级班组荣誉称号。

2、实施“三精”管理,助力降本增效取得新突破

出焦作业班在班组管理中坚持“班组精细管理、设备精心操作、成本精确控制”。不断加强对职工降本增效意识的培养和管理,杜绝浪费。在生产中,严格控制材料的消耗和以旧换新,做到物品二次循环利用。

为做到焦炭产量与成本有明确的对照分析,班组制定了严格的“成本分析管理绩效表”,通过每周的成本消耗分析数据,及时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调整工作重点。例如通过优化装平煤操作,既保证了单炉产量的完成,同时避免了装煤过多或过少造成的能源消耗。焦炉炉门冒烟冒火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大量荒煤气的浪费,影响化产品的回收率。针对这一情况,班组通过优化装平煤工艺,修复受损炉门等办法来减少炉门冒烟冒火的现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提高了荒煤气的回收率。在设备管理中积极发动职工开展“修旧利废和技术创新”活动,尽量减少成品物资的使用,充分利用现场的废旧物资自行制作,合理运用到生产中。

出焦作业班鼓励职工立足自身岗位实际积极进行降本增效。例如,推焦车司机要开动脑筋,研究怎样对平煤工艺进行再优化,使之在平煤过程中,荒煤气外漏更少,出炉工要尽自己最大努力确保焦炉不冒烟,减少荒煤气的外漏,同时拦焦车司机要研究怎样定位一次性成功,尽量少动车,减少电能的消耗。针对炉门刀边损坏这一情况,班组组织职工集思广益,克服各种困难,成功修复炉门刀边,效果显著。修复一个炉门刀边可节省开支8000多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积极发动职工技术革新

助推生产安全高效运行 “五创一激励”的创新激励方式激发职工创新潜能和创新力

自从班组实施“五创一激励”(创新目标激励、创新参与激励、创新奖惩激励、创新情感激励、创新成果激励)。工作法以后,从根源上解决了阻碍职工积极参与创新的牵绊和顾虑,对于提高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挖掘职工的创新潜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广大职工在创新工作上实现了有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大家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班组QC成果和小改小革层出不穷,在车间开展的完善规程活动中,出焦作业班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占到车间建议总数量的三分之二。技术创新能手赵兴辉、侯鑫磊、王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为班组精细化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职工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同时也推动了班组在管理、人才培训、工艺生产上的创新,班组现阶段采用的推焦车推焦口诀就是在职工创新基础上进行充实完善的,广大职工踊跃创新,时时创新开创了全员创新解决问题的新局面,有力推动了生产的安全高效运行。职工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篇8: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从项目启动到商用试运行历时5个月,目前安徽电信OCS承接的现网预付费用户已达80万,其中包含C网移动用户,支持包括C网移动、固话、PHS、宽带、3G试验网(WCDMA)等业务。系统无故障、稳定运行1年有余,各项性能指标表现优异。安徽电信OCS试点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下一阶段安徽电信实现全业务融合支撑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涉及到的接口改造多,项目进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前后端数据资料的不一致;各厂商的分工协作以及项目管理协调难度等。为确保试点成功以及目标达成,天源迪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保目标实现。

●产品功能及性能保障:应本地化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使OCS产品具有灵活部署能力;OCS产品完全适应复杂的应用环境,支持对各类网元的无缝接入,支持与同构或异构系统的对接;满足对电信级设备性能要求;在实际生产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

●与网元联调保障:组建熟悉电信核心网络、各类网元及业务平台,具备承建或实际对接经验的项目实施团队,制定详细的接口方案及改造计划,必要时参与网元改造。

●与IT支撑侧对接保障:天源迪科作为中国电信BSS系统核心合作伙伴,拥有长期从事电信BSS系统建设经验,具备与同构或异构系统对接经验,同时对统一计费模型有深刻理解与认识。

●项目实施能力保障:组建跨业务、产品、技术、管理的项目团队,各专家组成员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均衡。

通过项目的成功实施解决了以往长期存在的预付费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在融合计费支撑方面进行了创新。

●解决了存在多年的智能网侧与支撑侧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数据的完整性得到保证。

●在预付费域首次具备了对数据、增值业务的综合计费支撑能力,特别是面向3G,满足了基于互联网内容及应用服务的计费需求;彻底改变了因智能网计费支撑能力不足给预付费业务运营带来的诸多限制。

●可以提供更加灵活的计费模式、资费策略与优惠、记账周期、账户结构等,从而满足移动业务推广的预付费套餐、多重折扣、奖励赠送等需要,也能从客户角度进行多账户、共用账户、集团账户和日结、月结等的个性化应用管理,真正适应3G业务运营需求。

●客户可以实时获得业务使用指引、资费通知、账户信息提醒等,进一步增强了客户体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实现了预后付实时互转,目前是国内BSS计费账务域惟一实现的案例;预后付费用户共享产品,统一余额与客户视图,可以设计信用透支或担保类业务。

●更多计费元素的引入极大地加强了计费的灵活性,支持按内容价值而非承载流量或时长计费,支持多业务并发场景下对余额分片锁定与精确控制的要求;有效应对移动场景下急剧增加的欠费风险。

篇9:创新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模式;科研项目;创新

土木工程学科历来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和支柱学科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时代的需求,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且与其他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紧密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桥梁。后续的各门专业课几乎都要涉及“土木工程材料”的内容,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土木工程材料种类繁多,从无机到有机,从金属到非金属,各种材料的成分、性质差异很大,各种材料相对独立、联系较少、综合性强、系统性差、跳跃性大,所以学生难以建立概念,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难度加大。因此,研究与探索对现有土木工程材料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科研实践、课堂教学与工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课堂讲授的内容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先进性和适度的超前性。授课教师若掌握各种材料的最新研发动态,并能结合在研科研项目,将其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从而克服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工程背景不了解,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淸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对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此外,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繁多,且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逻辑性不强,叙述性知识多等特点。采用传统的课程教授方法使学生很难分清主次,且学生学习时易感枯燥。笔者除进行日常教学外,还承担了较多的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新型绿色胶凝材料及其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研究、混凝上掺合料、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减水剂等,其中很多成果己经应用于工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若将科研成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使学生知识层次更丰富,还有益于推进现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2 嵌入科研项目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上述探索,构建出嵌入科研项目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2.1 根据土木工程材料技术的新发展,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且同时材料科学、新技术、新理论发展很快等特点,因此教师在对课程的授课内容中应重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技能性和前沿性。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经典的土木工程材料理论与现代材料技术相互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经典理论与现代应用技术体系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重要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新材料应用技术的理解。此外,还可根据课程章节适当引入典型的工程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除了结合工程实际案例外,特别注意及时引进新材料和新技术,以及教学团队近年取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经典理论和工程实际案例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将理论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结合起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2 结合科研项目创新改进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不高,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应在教学方法中加以创新,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一些已有的科研成果或科研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掌握和具备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能逐渐熟悉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科学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智能,着力培养思维方法;结合教学开展科研,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接受知识逐渐转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感觉到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热情。

2.3 改革与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制备和使用方法,以便在设计和施工中合理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因此,如何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对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了改革, 开设了开放实验,增设设计型、研究型和综合型实验,同时注重理论课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此外,针对部分学生对教师的科研项目比较感兴趣的情况,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指导老师根据其国家基金项目、校级课题等科研项目合理确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直接参与部分科研工作。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协助老师解决与研究项目相关的科学难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 结语

针对当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并构建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根据土木工程材料技术的新发展,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结合科研项目创新改进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兴趣。这对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芳.重庆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

[2]徐松芝,刘嘉诚,林晓兰,彭涛.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

[3]吴东云.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程模式探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

[4]高英力.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理论与实验共融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

[5]李书进,厉见芬.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

作者简介

马骁,男,吉林长春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新型绿色胶凝材料。

上一篇: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英语求职信开头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