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2024-06-19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共9篇)

篇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与以往传统的思品课相比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在教学《我的学校》一课我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方式。参观时,我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几条不同的参观路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分组开展参观活动。在参观校园过程中,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适当的记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观察,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生们在表达校园中自己喜欢的地方时用了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方法,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在这个活动根据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规律,认知发展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教育采取儿童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并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例如《我的学校》这一课,本活动是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入学后从理性上接受“我是一个学生”这个概念的开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由学龄前儿童转变为一名小学生了,并帮助他们认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的情感。在进行参观校园这一环节时,我带着学生边观察,边介绍学校的个中设施及其用途,使学生对本校个中设施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学校不同设施有不同作用。如:学校的校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卫生保健室、学生厕所等,通过介绍,使学生明白学校是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地方,学校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篇2: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1)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效果好。

学生学习汉字这种抽象的符号时,如果单一地教识字,会感到枯燥。如果把识字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游戏能给学生快乐,在游戏中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生的情绪是放松,在轻松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出现汉字,学生不会有负担,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游戏中会产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争冠军的游戏:每一组选几名学生当猜字的选手,大家当裁判。老师指一字,哪名选手第一个读出,该组得一分。学生都屏住气,精神集中地注视着生字卡片,大家为选手担心、焦急……这样做,不但能巩固认读效果,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学得也很投入。

(2)在教学中,注重听的习惯的培养。

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正是应该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大量积累的黄金时间。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在对孩子听的习惯的培养中,少不了孩子最能够接受的方式:表扬鼓励。哪些孩子做得特别好的,及时鼓励。从听入手,这对学生的听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是很好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对入学儿童早期思维的开发也有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着学校这一主题来展开,因为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熟悉的环境,学生和小伙伴们的活动都在学校中进行,我让学生始终围着学校转,而且是感兴趣的转。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前提,没有虚构。我在上课中,也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抛开课本,只是以课本为依据,为资源。联系着本学校的情况,我借来了学生活动的照片,把学生带入了活动中去。学生在兴奋和高兴中畅游着,根本想不到是在学习新的内容,老师不自然的就把学生带进课堂里了。

在回忆和回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点新鲜感,所以我加入了“小记者采访这一环节,我认为是比较高明之处,但鉴于学生的水平,虽然不怎么成功,但我心里还是感觉很好,毕竟在这个过称中,学生的能力得以锻炼,也开拓了一方面的视野,这在我们《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说有什么不当之处,当然有。通过老师们的评课,我收益颇丰,没有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形式,如果再在采访这一环节中思路再大胆一点,放开一点,效果会更好,所以说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锻炼才是。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最深的体会是采用研究型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于课堂40分钟,而是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研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了研究型学习方式。针对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课内汇报交流和课后延伸升华三部分。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校园特色等的照片。课前进行校园观察活动,并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记录短文。

我强调孩子们分小组搜集信息,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研究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合作与交流。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体现。

再有在各组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发现有个别学生搜集的资料不符合要求,于是我再次指导学生搜集的目的、内容及时给予帮助。我觉得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研究学习能力,第一步就是培养他们真确搜集信息的能力;第二步就是注意教给学生处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的方法。

最后有了课前有目的地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交流汇报。我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适时的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另外,我尽可能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篇3:我们学校的图书馆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Some school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of the library,because library always represents the quality of a school.We can find many books in the library.

Our school library has plenty of books.I like reading and doing research in it.

We can check the information we need.This can offer help to our study.And we can go to the library every day.It is open from 8 o’clock to 22 o’clock.We can go there whenever we want.Sometimes I even stay there for half a day.What’s more,the books we need are easy to find.We can check on the computer and find the number quickly.

However,the library still needs to improve itself.Many of the books in the library are very old.It is not good for students to do research.Besides,there’re not enough computers in the library.I always find some students wait for the computer because other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 computer for a long time.So it will be better if the number of the computers increases.

Despite these drawbacks,I am pleased with the library and hope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make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词汇箱】

【读懂了吗】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rue?

A.Jerry plays computer game in the library.

B.David studies in the library at 22:30.

C.Teddy searches for book information on the computer of the library.

D.Bill buys a book from the library.

“Our School Library”参考答案:C

篇4:我们学校的写字教学

几年来,在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五华区科研中心的引领下,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开展写字教学的研究。

一、 让学生热爱汉字

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又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体现了民族高超的智慧,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汉字的产生,取自于人自身、取自于人的生产劳动、取自于动植物、取自于自然风光、也取自人对事物的认识。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古汉字,不仅具有形象性、符号性,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书画同根,又同源”,汉字的形象笥,不仅使我们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而且使我们深深懂得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触摸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如我校一位教师在上《特殊的葬礼》一课时,由图景引入课题,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葬”字,并对这个字的意义作深层的挖掘、引申,意即人死了,将被埋到草丛里,埋到青草覆盖之下的泥土里,终将也作为泥土,融入大自然。“葬”字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是大自然哺育了我们,人死了以后,将被埋葬到泥土里,归于大自然,从人的生到死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个小小的汉字,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学生发出由衷赞叹:“汉字真伟大!”

汉字是讲究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呼应的,在汉字的书写教学中,我们既教学生写字,也教学生明理做人。如教学“车”字旁的字,我们指导学生观察,作为偏旁时,“车”字的长横已变为提,为的是不妨碍右边的部件,这样,整个字写出来才好看,也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学会互相谦让的道理。再比如教学“人”字时,告诉学生撇和捺要互相支撑、相互配合,才能立得稳,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也要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道理。透过汉字的表面,引导学生触及汉字的灵魂。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识写不分离”的原则,既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丰富内涵,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用汉字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

二、 让学生爱写汉字

汉字注重视觉形象,它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绘意境的。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让学生按正确笔顺去写,注意笔画间呼应的规律,力求先将字写正确、规范、整洁,再要求写美观。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怎样才能更美。最后,用美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练习书写的积极性,我们在班级内设立“发表园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不定期书法竞赛,使学生的书法特长得以充分彰显,既为学生营造了写字的氛围,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艺术之窗”的建立,让同学们从这里了解到汉字写的技巧和历代书法家的故事以及中华汉字的源远流长。此外,我们还举办知识讲座,如“汉字的创造与发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

三、 让认真成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因而对写字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每一堂识字课,都认真落实书写环节,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及时反馈,及进评价,识写结合,识写并重。我校还专门设立每星期一节的写字课,从细微之处入手,循序渐进,包括写字姿势、握笔姿势、运笔方法等,一一加以指导。低年级学生重点练习写好铅笔字,中年级学生练习写好钢笔字,高年级学生练习好毛笔字。对于课后生字的抄写,都要求首先看准笔画然后记住字形,最后才动笔书写。对于苏教版配套的《习字册》,我们是这样使用的:每个生字的书写训练,分三步进行,首先仿影三个,然后凭感觉写一个,再与例字对照,找到差距写两个。如此反复,养成了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我们关注学生书写的过程,“提笔就是练字时”,在长期的训练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 让写字塑造品格

“字如其人”是古训。其实,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写字可以塑造人。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写好汉字需要认真地观察,一笔一画地书写,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更需要日复一日地坚持,因此,写字锻炼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做事总是毛毛燥燥,丢三落四,没有条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静心练字,学会全神贯注,凝神静气,观察字的结构,揣摩字的笔画,眼、脑、手协调并用,准确控制动笔的轻重缓急。“练字就是练心”,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专注、坚定、沉着的品格。

五、 让师生共同成长

将语文细化,分点进行突破,是我校语文教研活动的目标,朗读教学、识字教学都是我们的研究切入点。为使写字教学受到高度的重视,我校开展了写字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将课堂教学中的写字环节颉取并加以放大,探究写字教学的实效性。通过专家引领、课例的打造,教师们从理论上、方法上都受益匪浅,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1 以评促写。写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字,看看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主笔是否突出,运笔是否到位。评字深化了学生对写字规律的认识,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升。在评字的过程中,学生对从整体到部件笔画,有一个再加深认识的过程,提高了识记字形的准确性,提高了观察分析的能力,开发了智力,陶冶了审美情趣,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进取探索的热情,提高了写好字的自觉性。

2 以写促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要把字作为一个整体图形感知字的特点,再把字分成若干部件,运用字形分析的方法感知字的特点,最后进行书空训练,回到整体上来。如教学“燕子”的“燕”字,先出现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使学生感知燕子的外形,如头部、身体、翅膀、尾巴;然后出示“燕”字的篆体,引导学生对照,明白篆体“燕”字的演变由来,特别指出“燕”字上部的“廿”是由口字演变而来,与草字头无关;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被分开在两边的“北”是燕子的翅膀;下部的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可以让学生在想到燕子外形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燕”的写法,强化了记忆效果。识与字有机结合,也有效地杜绝了学生把“燕”上部写成草字头。

我校也曾多次开展教师板书竞赛,提高教师书写的指导性、示范性。每年一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总少不了钢笔字、手笔字、粉笔字的项目。“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已成为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书法指导教师,他们书写美观,指导得法,深受学生喜爱,其中杨科老师还出版了自己的书法字帖,以供学生练习使用。我校副校长鲁蕾带领语文组教师根据高年级对毛笔字的书写要求,编撰了毛笔字训练材料——《同步描红》。

六、 让评价丰富有趣

在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中,最不受重视的也许就是写字的能力了,只要字迹清楚,一般都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难怪乎学生不太在意书写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终将沦为一种口号,只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

为彻底扭转目前“书写意识淡漠”的局面,秉承苏教版的精神,我们既关注过程性的评价,也注重形成性的评价。我们五华区每一次的单元检测中,都有“仿照例字,进行书写,争取把字写漂亮”这样的题目,考察学生的书写能力,以引起学生对自我写字能力的关注!期末,班级会举行书法竞赛等活动,优胜者将由学校颁发奖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书写意识,让写字能力成为学生语文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

篇5:《画画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画画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空间角度加深对学校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同时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方向感,但空间感较差,从空间角度认识学校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空间想像能力相对薄弱。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及简单的读图技能。

活动一画学校平面图:首先,我选择了两幅平面图(一是北京动物园的平面图;二是某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对平面图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了解平面图的概念,认识指向标及图例,明白根据图例,指向标等可以读懂图。其次,让学生了解画平面图时应注意的问题〔应先画上指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实际事物可以用一些符号(图例)来表示;事物比例大小和实物符合。〕。最后让学生在观察校园的基础上画学校的平面图。在学生画平面图时出现了以下问题:1.缺少指向标或图例;2.事物比例大小和实物不符合;3.没有按本校的格局画。每个班级平面图符合要求的占三分之二。

活动二为学校提建议: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为学校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畅所欲言,建议合理,如:

在学校建食堂,方便家远的学生中午就餐;配备校车,节省家长接送的时间;在道路两旁按一些座椅,方便学生休息。

只要为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他们的“妙招”就层出不穷。

通过这三年学生对学校的建议来看,前年的学生思维更开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去年学生建议:在新建的广场上建一座假山和喷水池(看来学生对原先的假山喷水池很有感情)、建游泳馆为学生开设游泳课、学校内多种一些花(学校绿化少)、建功能教室。

篇6:《画画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学校的小主人,有责任爱护学校的设施。

2、知道辨别方向的重要,感受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辨别方向的知识。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清楚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以及动物操作与绘画的能力。

4、认识方向,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会看平面图,自己能设计简单的图例,能画简单的平面图。

5、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清楚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

难点:会看平面图,自己能设计简单的图例,能画简单的平面图。【课前准备】

1、收集辨别方向的方法

2、课件

3、彩笔、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歌曲配图片导入

(出示课件:图片《回忆校园》歌曲《二一九小学校歌》伴奏)在学校生活三年了,让我们重温校园,感受我们曾经的快乐。

你喜欢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让我们一起画画我们美丽的学校吧!(板书课题)

二、辨别方向

过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图,你还让得在画学校平面图时有两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是什么?

(板书:方向和图例)

1、师:画好学校平面图首先要知道怎么辨别方向,你都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手表辨别方向)播放《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如何辨别方向》

2、儿歌游戏:看太阳,辨方向。

(我来问,你来答:早晨的太阳在哪里,早晨的太阳在这里)

【早起伸双臂,右手指太阳,右边是东方,左边是西方,面对是北方,背对是南方,东对西,南对北。】

谁想试一试,集体做一做。

(1)变换太阳的方向,请学生辨别东方和西方。

(2)小结: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太阳永远是从东方升起的。师:知道了一个方向,你能找到其他三个方向吗?

把东南西北的方向图贴到黑板上。

3、按方位找景观

(1)出示学校的全景图片,找一找,以操场为中心找出每个方位有哪些景观。(2)贴景观:把自己手中的景观图片贴到黑板对应的位置上。

三、认识图例

1、我们一起来认识图例,师播放《图例》

(课件出示:在平面图上,通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际的景物,各种符号代表什么,用文字加以说明,就叫做图例。)

2、出示三幅图例,(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或线条画图例)想不想设计我们学校的景观呢?

每名学生画一个图例,然后把图例贴到黑板对应的位置上。师出示学校平面图。

篇7:《画画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1、通过学习,知道在生活中区分方向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区分方向。

2、能用学习的区分方向的方法区分教室和学校的方向。

3、会正确使用指南针。

4、通过区分方向进一步熟识和了解学校。

教学重难点:

区分方向

教学预备:

1、学生课前观看太阳,学习区分方向。

2、学生课前了解区分方向的方法。

3、教师预备相关课件。

4、太阳头饰一个及指南针若干。

教学过程:

一、照片回忆,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学校景物照片,引导学生回忆学校景物。

2、创设情境:元旦立刻要到了,我们预备邀请京山试验小学的同学们来我们学校联欢,可是我们学校的多功能厅在综合楼的1楼,教室又在南教学楼的2楼,怎样能让他们很快的找到这些地方呢?

3、生自由答复。

4、师小结板书课题:我来画学校

二、沟通学习,嬉戏稳固;

师:要想画学校地图,首先要学会区分方向。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区分方向。

(板书副标题:辨方向)

1、你知道生活中有哪几个根本方向?

(师相机出示:东南西北)

师:在生活中,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2、学生小组沟通后全班沟通。

(看太阳、指南针、树叶、年轮、(看蓝猫)积雪、北极星(看图片)……)

3、学习使用指南针。

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着下观看一下指南针,然后沟通自己小组用指南针区分的方向是怎样的。

4、学习看太阳辨方向:

做嬉戏:看太阳,辨方向

(1)请学生戴着太阳头饰,走到东边。请其他学生区分东方和西方。

(2)变换太阳的`方向,请学生区分东方和西方。

(3)师小结: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太阳永久是从东方升起的。

过渡:知道了一个方向,如何区分其他三个方向呢?

5、看图,练习区分方向的方法。

6、个别练习。

7、小组练习。

8、全班练习。

师:谁能把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编成一句简洁的口诀便利大家记忆?

9、全班齐读口诀。

三、拓展学问,联系实际。

1、出示新市大道路示意图,请学生依据太阳升起的方向猜想新市大道路轻机路的名称来历。

2、依据新市大道路及轻机路的方位了解图上的方位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

3、请学生将四个方位正确摆放在学校地图上。

4、区分学校的方向。

四、总结:

篇8:我们的学校该“静一静”了

关键词:学校,教育,浮躁

教育的本质是予人自由、幸福和力量, 教育的本真是传授真知、传播真理、传递真情。观眼下之教育, 浮躁之风日盛, 功利之举蔓延, 呈现出轰轰烈烈搞素质, 扎扎实实抓应试之态势, 教育渐失本性, 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 再次浮现:校园很热闹, 师生很浮躁, 校园不再宁静;德育活动花样百出, 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不能师生“两情相悦”;课程改革急功近利、形式主义, 最终造成虚假繁荣、早熟早衰;教育科研未能扎实、深入、有效的开展, 忙的是外在形式, 急的是结题发表……这一现象发人深省!

一、德育活动不要表面热闹、实际无效

学校的精彩源于德育的精彩, 德育的精彩源于活动的精彩。只有走近学生, 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只有感动心灵的德育活动才是有效的德育活动。然而, 当下的德育活动往往是组织者满腔热情, 参与者应付以对, 教师疲于应付, 学生感到厌倦, 导致结果与初衷严重背离, 德育低效或实效性差。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会把德育形式简单化, 认为大会小会讲德育, 有事没事念德育, 做几场报告, 开几次主题班团会, 搞几个主题活动, 就可以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质的飞跃。当下的创新德育活动则是花样百出, 活动内容不可谓不丰富, 不可谓不多样, 月月有主题, 班班有活动。如:学校原本每学年举行一次的夏季田径运动会, 如今又多了具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春季趣味运动会;原本每天课间操只举行广播体操活动, 现在变成了大课间活动, 增加了诸如跳绳、武术操、集体跑操、篮球、足球、游戏、心理操及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名目繁多的项目;原本“雷锋三月来四月走”, 现在逢假期必安排“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原本立足校情, 挖掘德育资源, 现在则是放眼社会, 挖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

这些德育活动看起来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但其实效性如何, 值得商榷。而这一切源于所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 教师是“施教者”、“引领者”、“组织者”, 而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参与, 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自己主观意愿构想活动目的, 造成德育活动割裂化———各为主题、各自为政, 德育活动只重用力忽视合力, 导致德育实效的缺失, 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的反思。尤其当下各级各类评估和检查可谓“前赴后继”, 虽然教育部多次下文要求为学校减负, 但往往到了地方又各行其道, 一如既往, 学校深受其害。于是为了评估检查, 学校便有了过关心理———检查过关是合格, 顺利通关是优秀。落实到开展德育活动, 就为检查而检查, 为活动而活动, 不问好不好, 只想有没有。这就导致德育活动的功利性和偶然性, 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 热热闹闹走过场, 形式主义花架子, 失去了教育活动的本质。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德育活动中, 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上的轰轰烈烈, 遵循德育规律, 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 坚持精细化管理, 以“主题明确、效果明显、形成品牌”为目标整合德育活动, 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入微, 多问学生要不要、好不好, 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 努力构建特点突出, 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 从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课程改革不要跟风浮夸、追赶时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无论是教师行为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重形式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提倡的, 教学管理者从课程改革的实质出发, 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 杜绝这种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目前,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存在着一种不良的风气, 有些人狭隘的认为慢的便是落后, 快的就是先进。仿佛跟上课程改革就是赶上时代潮流, 想的是一步到位, 立竿见影, 不管时机成不成熟, 条件允不允许。于是, 在理念、经验、师资、设施等各方面缺乏的情况下, 一些学校匆忙上阵, 草率行事, 试图以最快的速度, 最短的时间完成课程改革, 最终造成课程改革的虚假繁荣, 早熟早衰。

着重于学生的独特体验, 淡化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无论回答如何, 评价基本都是“你说的很好, 你说的很棒, 你说的有道理, 你很有想法, 你的想法很有意思”等笼统肯定的言辞, 对学生离题万里全然不顾, 不加纠正。于是, 一个新奇的想法引得满堂喝彩, 一个怪异的说法逗得前仰后合, 课堂似乎因为这几个“亮点”而出彩, 笑声掌声的背后其实充满了亢奋浮躁。片面要求学生见解与众不同, 会导致学生形成空谈大话的恶劣学风。着重于学生的个体表达, 淡化了课堂秩序的要求。以为强调课堂秩序就是束缚学生, 自然课堂变得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 手段看似丰富实际效果不佳。课堂上, 学生可以无须举手、自行离开, 想说就说、想走就走。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 看上去思想碰撞, 实际上无序杂乱。一个本该培养规则意识, 塑造规则品质的地方, 变得放任自由, 涣散无序。着重于精确的环节设计, 淡化了授课的机动灵活。上课必用课件, 互动必有游戏, 结束必定升华, 多了“花拳绣腿”少了“真本事硬功夫”;教师一声令下, 学生积极投入热烈讨论, 参加讨论的学生总是有模有样在合作探究, 教师一声令下, 讨论便戛然而止, 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有深度有广度, 整堂课时间精准, 环节精确, 没有瑕疵, 没有问题, 而对于教学而言, 事实上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因此, 作为一名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树立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 结合课程改革, 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的这一目标, 把学习教育论、转变教育观念、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开展教育创新实践,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为重点, 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教育科研不要盲目浮躁、生搬硬套

现在的中小学, 似乎校校都在喊科研, 人人都可以搞研究, 以课题多少论英雄, 以论文多少当标杆, 以致出现了“会教的不如会写的, 会写的不如会发的”怪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质疑:学校的学术成果, 真的是一片繁荣, 教师的科研能力, 真的可以一步登天?其实, 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不仅没有掌握教科研所需要的相关技能, 大多不懂得教育科研的基本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基本常识等, 而且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 这样的教育科研必然是浮躁的、浅显的。尽管自上而下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 其效果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加上教师习惯地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教学, 相当一部分教师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 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和学习, 他们认为教育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 教育科研成果就是论文发表或获奖。为了职称评定晋级发展, 短时间内东拼西凑———“复制+剪辑”, 不愿思考, 没有深入研究———“观点+例子”。把教育科研工作看成是学校管理和升学考试的“附属品”, 是摆看的“花瓶”, 认为教育科研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没有多大的用途。

有的学校, 则把教科研看作是市场经济下“包装”与“营销”行为, 或依赖专家满足于“点”上开花, 忽视“面”上结果。只追求做了多少次教科研活动, 而有意回避理论学习。大部分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方案撰写、课题申报、立项、论证、评奖, 却忽视了对研究问题的深究、对研究过程的管理, 忙的是外在形式, 急的是结题发表, 累的是昏天暗地, 导致“申报急急忙忙, 开题热热闹闹, 过程松松垮垮, 结题了了草草”, 让教师觉得苦累而无用, 这种有悖于教育研究精神和价值的做法盛行于中小学校园。中学的教科研不同于高校, 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不关注教师活生生的教学实践和自身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那么, 所开展的研究活动, 就会缺乏追踪国内外学术前沿的功力, 没有解构鲜活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力, 构成一种“自说自话, 一厢情愿”式的封闭研究, 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教育科研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以致使教师产生“教育科研无用”、教育科研有形式主义, 浮夸不实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要从本校实际出发, 结合学科特点, 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创新, 围绕新课程的实施, 结合课堂教学,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 注重形成群体、展示特色、交流经验的基础上, 选准带有方向性的教改课题与科研课题, 发动广大教师制定研究方案, 确定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途径方法, 并积极投入实践, 广泛交流研究过程, 展示研究成果, 要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 不断总结新鲜经验, 努力在教科研工作中求实、探索、创新, 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

篇9:文学,我们的学校

我是一个作家,很自然的,我会考虑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文学的作用是什么?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们我的观点,文学—它是一所学校,它教给我们的是一些最最基本的东西。因为很简单,我们要讲的、要说的涉及到自由思考的能力。

现代世界里,很多人认为文学毫无用处,或者认为它不过是一种消遣。现代世界有很多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它充满噪音和消遣,它是一个巨大游乐场。除去文学,现下其他种类的消遣越来越多,更新换代得也越来越快。文学当然也富有消遣性甚至快速消耗性,这点甚至是最被全世界所公认的,但认真来讲,文学不是消遣。它首先是艺术,但它比别的艺术门类能更直接地膨胀人类精神的空间,使精神得以自由驰骋(法语中存在这样一个偶然的巧合: “书” livre 和“自由” libre 差不多长得一样,尽管它们的词义完全不同)。

文学是门艺术,是关于词语和语言的艺术。(我这里讲的“文学”是为人们所接受的最广义的那个文学,尽管在后面我要讲的更多的是小说文学。)它是叙事艺术,但是在此之前,它首先是词语的艺术。福楼拜认为一个作家追求的真正目标是语言的美,他甚至梦想写一本“几乎没有主题的书,一本什么内容都没有的书”,这本书唯一的力量是语言。然而,语言,我们所有的语言,都在经受一个缓慢的贫血过程,这种贫血在削减我们的表达力:我自己的语言在经历这样的过程,我想你们的语言大概也是这样。我不懂你们的语言,但是我的国家有一个诗人叫阿尔芒·罗班(Armand Robin), 他懂中文并且能翻译中文,他拿中文和希腊文相对比,说这两种语言“完美无比如一对兄弟”。我说的语言贫血不仅仅是一种正常的劳损,比如一些词汇和语句形式日渐消失并且被新的口语所代替,我这里想说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语言的缩减和庸俗化(我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我们当下有一种被叫作“实时性”的东西在施行专制,使时间失去深度,并且导致古典和传统遭遇否定),特别是语言变成商品,被现代媒体强势灌入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时间与空间的角落。电视是其中之一,它将上述我说的那些东西填塞进人的精神。有一个经济法则叫“格雷欣法则”, 也叫“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这个法则也不幸地在语言领域被实现了。媒体的喋喋不休使得千篇一律的词语成倍扩散、增长,那些陈词滥调极力排斥生动和富有想象的语言,就像猫和老鼠不能同在一个屋檐下一样。让我们继续用动物来比较吧,有时候我跟自己说,我好像亲眼见证了一个非常短暂的动物和语言的演化史,那些美丽无比、令人起敬的物种—老虎、犀牛、鲸鱼,今天都濒临灭绝了,就像我的母语—法语,它的未完成虚拟式动词变位也已经消亡了。

“有的时候我感觉一场瘟疫正在打击人类最独特的功能—使用语言。”三十多年前意大利人卡尔维诺如是说。自那个时期以来,这一“语言鼠疫”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吞噬领域并且在继续着它的吞噬。卡尔维诺接着说:“这种语言瘟疫表现为认知努力的减少和即刻性(immédiateté)的削弱,它用扫平一切的自动性使所有的表达向最为通用、最无名无姓和最抽象的术语看齐,它消解意义,磨钝表达的棱角,熄灭词语在前所未有的境遇下相遇所迸发的每一簇火花。”然而,我们的思考只能通过和借助于语言。拥有复杂语言的人才拥有手段去进行复杂的思考;反之,只拥有贫乏语言的人,他的语言就只能带给他一个贫乏的思想。(请注意,当我说“贫乏语言”的时候,我不是指“民众语言”,当民众的语言没有被偷奸的时候,它其实是具有表达力且颇为具体的。我所指的是僵死粗俗的语言、大众媒体的语言。)

文学是可以让语言的宽阔、细微和光泽得以保护与再生的土地;它的表达力量不是体现在用普遍性的词语来描绘世界,而是呈现出微妙现实的丰茂杂色:“田野在词语中的苍翠比它自己的绿色更加浓郁。”葡萄牙伟大的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曾这样说过。这句话是作家的理想—它是无法实现的,像所有的理想一样,但是我们要去孜孜不倦地追寻它,像追寻所有的理想一样。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则用另外一種方式描写词语的表达,说它是“用锤子一点点敲击真实,一直到把图像刻进去,就像刻在铜版上”。接触文学,就是学习爱和尊重,就是实践一种语言,它让我们思索,使我们了解世界的复杂。阅读小说、诗歌,不是给自己安排一种消遣的方式,也不是远离世界与附庸风雅,因为文学不是逃离世界的手段,相反,它炼就探索世界的精神。或者说:它既是了解现实的手段也是和世界保持距离的手段。福楼拜说过:“当我读莎士比亚,我感觉自己变得更高大、更纯洁、更有力量。”这不就是成长的过程吗?这不就是我们致力探讨的话题吗?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打造精神自由的方法。

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唯一的。它还有另外的方法:语言,它以自己的本质去溶解语言的普遍性。世界上各种强势力量为实现它们的统治,不管是政治,宗教还是经济上的统治,都需要制造普遍性(généralités)。为了对每个人实施强势的统治,它们的权力要使用在被剥夺了特殊性和被聚集到一起的抽象群体之上:这些群体我们可以管他们叫信众,或者人种,或者民族,或者消费者。文学则相反,它并不给我们呈现类型或者类别,或是一个群组的代表。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者马塞尔(普鲁斯特),他们不代表任何种族、社会、政治、民族、或者宗教群体(哪怕他们属于其中的某些群体)。他们为了自己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特性里。(说实话,有一种文学号称自己所创造的人物代表着某个抽象的群体,这其实是一种宣传的形式,我们对它不必抱有兴趣。)那些伟大的小说所代表的人物,如果我们用瓦尔特·本雅明的话来讲,是“生活着的人所具有的深刻的不确定性”。我们要记住“不确定性”这个词,待会儿我们要回到这上面来。同样是本雅明,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里,他这样提到:“人以幽默(ironie)的态度过着与共同体生活不同的日子,不管他被抛进了怎样的共同体里。”这样的“幽默”在本雅明眼里,是欧洲所有财富中最有欧洲特点的。

瓦西里·格罗斯曼 (Vassili Grossman) 在他的伟大著作《生命与命运》中呈现了两个人的对话,他让这两个人谈他们的国家所经历的历史。他们的历史里什么都不缺了,除了民主。他们当中的一人将两条道路拿作对比:列宁的道路,还有契诃夫的道路。民主的道路,是苏联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的,那人把它称为契诃夫的道路。那个人说:“我们对于人和自由的概念永远是战斗的,激情的。但是这个概念永远把具体的人牺牲于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之上。”而契诃夫在他的戏剧和小说里中呈现了无数具体的男人女人,他们具备着深刻的和令人难忘的个性,他们或好或坏,但他们都不是什么抽象群组的典型代表。这个对话说明的是,文学,特别是小说,在它跟个人之间,有一个契约;在它跟社会民主的概念之间,也有一个契约。小说所关心的是人,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作为群众生活着的人。格罗斯曼这么说。埃德加·爱伦·坡有一本书叫《人群中的人》(The Man of the Crowd),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用来形容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里,叙事者在伦敦某条街上观察着人群,在每张面孔上他都能认出一种类型:小职员、赌徒、妓女、醉汉……突然,有一个面孔把他打动:“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表情。”这张面孔让他无法读懂,无法被归类到任何一个阶层或者一个行业,于是叙事者跟在这张面孔后面走了一夜又一天。这就是小说人物,无法驾驭地奇特,永远反叛普遍性。我们为此追在后面,努力去探索小说里的人物。

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唐吉诃德开创了描绘人物之先河。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他是文学中所有人物中最美好的”。但是,“他的美好也因为他同时十分可笑”。他以为真实的世界—那是十六世纪末的西班牙—跟他为之痴狂的骑士小说里的世界是一样的。他对着自己想象的敌人勇悍非凡,把风车当作巨人,他拒绝接受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这样做看上去很美,但是把世界当成它并非真实存在的那个样子,确实有点可笑。这种模糊性,或者说这种不可确定性,在小说历史中的那些重大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对于小说空间的创造,它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在小说的领地没有人拥有真理”,这是米兰·昆德拉的话。因而,小说给我们呈现的人物都对抽象具有过敏症,都复杂多样、无法预料,绝非可以鲜明判断。艾玛·包法利,因为她就如此,所以令人感动。《白痴》里的梅什金公爵也是如此。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的主人公)作为船上的长官,眼看自己的船要沉没,把船上的乘客撇在了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自己却在慌乱中逃生。他是怯懦者吗?后来,在所有当事人中只有他挺身而出,面对遇难事件的诉讼和罪责。他是勇者吗?《生命与命运》中的人物斯特罗姆,反抗和屈从都住在他的灵魂里,并且一直在搏斗,他是个物理学家,他决然否定斯大林伪科学强加给他的荒谬理论,因此把自己的事业前途、研究成果还有自己的家人都置于危险境地;但是在另外一个场合,他竟然同意在一个指控书上签字!他的勇气令人钦佩,但他不是超人,他同时也怯懦,这种怯懦比他曾经表现过的反抗还要绝情。

让我们重新回忆本雅明说过的话:“小说给我们看到的,是那个生活着的人所具有的深刻的不确定性。”小说不下指示,不做口号。罗兰·巴特说:“小说不做判断,它不是恐怖主义。从这个意义上,小说所教给我们的是与世界的政治概念相对立的东西。”政治概念认为现实总是分为好与坏,对与错,真理与谬误—这里是指不论什么政治,不管它们对这种成对的两极局限使用着什么名称。政治是去判别,小说则让我们自己判断。除去小说,有谁来让我们自己進行判断呢?《哈德茨基进行曲》是奥地利卓越的小说家约瑟夫·罗什(Joseph Roth)描写奥匈帝国衰落的伟大小说。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年轻的下士最后向罢工的工人群众开枪了:进步主义者们会说他是刽子手,反动派们会说他为制度尽职。而小说是这么看的:“在那一秒钟的时间里,几百种不相干的想法和图画闪过特罗达的脑际,有些甚至是同时出现在他的心里,混乱不清的种种声音告诉他谁值得可怜、谁凶残无比,他好像感觉有另外一个人举起他的手,一个陌生的声音从他的身体里发出来,第二次指挥他:开火!”他是一个犹豫不决、慌乱无措和完全被吓坏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突如其来的暴力时刻面前都有可能这样。

如果你们跟着我一起思考,就会明白:文学,它也是学习宽容的学校。文学,让我们发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光明与黑暗不断交替出现、变幻组合,它是包含无限微妙差异的领地,它是多种颜色的。小说乐于告诉我们的是它对我们境遇的讽刺,是我们梦想遇到的失败,不是说不应该梦想,而是因为我们的梦想过于天真,我们对于现实的看法过于简单。因为我们不理解世界是从不驯服的,它对我们的狂想是决然反抗的。于是,深信世界是一部骑士小说的唐吉诃德,最后只能向羊群发起进攻。法布里斯(《巴马修道院》的主人公 )梦想在拿破仑身边奋勇作战,他在滑铁卢战场上糊里糊涂地奔跑,最后可怜地被人偷去了战马。文学导演着我们梦想的失败,不是说让我们不再梦想,不是教我们失望泄气;相反,小说通过告诉我们失败的可能,它让我们变得更清醒,更有准备去面对幻灭。它教我们用幽默的方法看到我们的“愚公移山” 并不总是能够成功,这个典故里的人物我相信你们都熟悉。但是,幽默不是玩笑者的品德,它是面对世界的智慧和武器。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故事。我每年有相当一段时间是住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我在那里工作。今天夏天,一个邻居告诉我,他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一句我说过的话,并一直记着它。这个人只读过一点书,但是他非常懂大海里的鱼和天上的飞鸟。我说的那句让他铭记不忘的话大意是:没有书,我不会成为我自己,那我的生命也就不值得去过了。其实,这句话的灵感有点得于一个法国作家,他要比我有名得多,他叫保罗·瓦莱里。他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不经历过很多不同于自己的别的生命,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活过自己的生命。”小说可以让我们经历很多和我们不同的其他生命,它以这样的方式来帮我们活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在自己的生命里,不是去承受它,而是创造它、思索它、尽可能地引领它。我能够活在我的生命里,是因为我是包法利,我也是梅什金公爵(《白痴》);我是吉姆爷(《吉姆爷》),我也是《长夜漫漫》里的逃兵巴尔达慕;我是卡缪《鼠疫》里的医生贝尔纳·里厄,也是在奥斯特里茨的苍茫天空下等待死亡的安德烈王子(《战争与和平》);是滑铁卢战场上的法布里斯(《巴马修道院》),还是变成了甲虫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记》)和被人在胸口捅了一刀的K(《城堡》);是川端康成的《湖》里那个长着猿猴脚的教师银平,他追踪一个女学生一直到了被战争夷为平地的东京;也是马尔罗《人类的命运》中的上海共产主义革命者邱;是《水浒传》里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的无论哪一个;也是扑向铁轨那一刻的安娜·卡列尼娜。我能活在我的生命里,是因为我比我自己要更高大更多样,我是男人、女人、法国人、俄国人、中国人……我死而复活,千次万次。(我最不希望在一本坏小说里当一个人物,但是我可能已身不由己地成为了那个人。)

博尔赫斯在《证人》(El Testigo)里写道:每个生命垂危的时刻都有一个东西或无穷的东西在消亡。除非世间存在着一个宇宙的记忆,就像神智学者们建议的那样。没有这个宇宙的记忆,人类每一代人都会堕入童年状态。然而,能使每一代人之间相接近的就是文学。文学贡献着我们以往经验的宝藏。这个宝藏不是史实,不是法律,而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千种万种的存在方式,就是说它们当中经常也有非人性的种种。文学之所以具有解放的作用,不是因为它在传达一个清晰的“口信”,而是因为它把我们的经验无限扩展和增加,它在暗中邀请我们用毫不傲慢的哲学棱镜观察生活,去怀疑,去探究细微的差别 。

请我们现在来看看文学让我们成长的另外一个方面(或者是我们用另外的方法来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精神的活动—最为典型的是科学—都让我们越来越专化,就是说各個领域日益缩小,同时向纵深发展。文学则正相反,它让我们去把我们的潜在领地向无限开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局限它所打开的视野,什么都不能限制它所带来的和引发的种种发现,除非阅读者死去。因为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尤其是那些杰作,每一本都让我们呼唤另外一本,而且不仅仅是呼唤另外的一本,而是许多本,直到把精神世界的天空布满星辰。杰作不能承受孤独,因为我们几乎可以根据一本书所激起的好奇和欲望,用围绕在它周围的其他作品,来衡量一本书的伟大之处。比如说一个人读了《水浒传》,我想这个人也许会产生欲望去读大仲马的《三剑客》,也可能还想去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水浒里的那个花和尚鲁智深,具有拉伯雷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那个爱喝酒的让·德·昂朵姆尔德的影子);或者想去读法语文学中最古老的小说《狐狸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一群动物做了社会讽刺,说明狡猾胜过勇力(我想说,其实你们已经明白一部好的作品不会把自己缩减在一种解释之上)。《水浒传》中官军和梁山好汉们的较量让我想起了秘鲁作家略萨(Vargas Liosa)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这本小说讲述了巴西十九世纪的时候反抗军和政府军的殊死斗争,还让我想起与它非常相近的西班牙的《小癞子 》。我在这里举出的例子都限于我自己的文化和记忆在当下提示给我的东西。每一本书都是这样,它在每一位读者心里延展出无数的枝叶。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一个无限容量的图书馆,像一座巨大的发动机组,它使人的精神无限地扩大,让它成为我们说的—宇宙。

这样的扩展阅读当然是无视任何疆界的。我们为了方便,总是说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当然这些形容词指明了书是用哪种语言写成的,也在某种程度上点出了作品所诞生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等。但从根本上来说,文学的事实是嵌在世界文学的板块上的。你们大概注意到,我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一些法国作家和作品,同时也回顾了意大利、葡萄牙、德国、俄罗斯、西班牙、阿根廷、英国、中国、奥地利等国家的作品。培育了我的那些作家,那些在我提笔写作的时刻我能感觉他们存在的作家们,他们都在我的身后,或者在我头顶很高的地方。总的来说,他们不一定要用我的语言,甚至从未知晓过我的语言。但文学是个大世界,跨越边界、跨越时间,它是一个巴比伦塔,是世界主义的学校。它所意味的现实就是,要做世界的公民,而这,恰恰是所有专制最为痛恨的。

归根结底,文学作为知识,不是概念的、教条的,它被奉献给我们,让我们共同分享。为了形容文学所具有的特性,我引用两个重要的希腊思想的史学家所做的研究,这两个史学家的名字分别是让-皮埃尔·韦尔南(Jean-Pierre Vernant)和马赛尔·德迪安尼(Marcel Detienne)。他们指出:古希腊文化尽管那么具有理性和逻辑性,它仍旧接受了一种另外类型的知识,叫做梅蒂斯(Mètis)。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通同(混血)的词。梅蒂斯是希腊万神庙主神宙斯众多妻子中的一个,她和宙斯的另外一个女人忒弥斯(Thémis)形成了一组对立,忒弥斯说话是理所应当的或者叫斩钉截铁的。她宣告一个有既定秩序的、已经确立的未来,她下命令,或者下禁令,而梅蒂斯则是在假设或称在提出问题的,她提出一个建议以便改变偶然性和无把握的未来的方向。忒弥斯生在大地上,她代表稳定的一切。而梅蒂斯,她生在大海,所以她活在动荡和汹涌中。作为通用的词汇,梅蒂斯代表精细、机智、和穿越的智慧,它无法被形容,它绝非反对科学或者说科学知识,但是跟科学知识并非完全不同。“梅蒂斯,让-皮埃尔·韦尔南和马赛尔·德迪安尼写道,它是一种智慧和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的方法。它带来的是复杂的整体,它把精神的态度、知性的行为一致地结合起来,把嗅觉、睿智、预见、足智多谋、机敏的关注、八面灵巧、长期积累的经验全部结合到一起;它运用着在转瞬即逝的运动中零乱和不清晰的现实,既不能精细地衡量也不能做确切的计算,更不能做严格的思维。”文学是在梅蒂斯这边,不是在科学那边。“科学是粗鲁的。”罗兰·巴特写道,“而生活是微妙的,为了矫正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文学对于我们才十分重要。”在文学学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是非常“梅蒂斯式”的, 像那个奥德修斯一样充满了狡猾的知识,奥德修斯是《奥德赛》的主人公。他很难变得狂热,他是一个漫游者、一个发现者。他很难像希腊故事里的那两个人,阿基里斯(Achilles)和阿伽门农( Agamemnon)一样成为死亡和权利的爱慕者。接受过文学特别是小说文学熏陶的人,都擅长体味细微之中蕴藏的千差万别。我们此刻可以做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都读文学,那么那个社会只能是民主的社会。

上一篇:文化自信中国梦下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技巧:行测常识(七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