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作文:七夕节的习俗

2024-06-18

七夕节作文:七夕节的习俗(精选14篇)

篇1:七夕节作文: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这天,送花给心爱的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记者昨日走访市内多家鲜花店了解到,这几天花店生意十分红火,而鲜花的价格也上涨了不少。据解放路上一家店主介绍花店从一周前就开始陆陆续续接到许多客户的订花订单,迫于送花压力,已经不再接七夕当天送花的活儿了。记者了解到,鲜花的价格也是一路看涨,个别品种的价格已经翻倍,平时单支3元的红、白玫瑰花现在已经涨到了5元,单支白百合的价格则从2元上调至4元左右,蓝玫瑰的价格已从平时的单支15元涨到了30元。

说起七夕的传统习俗,“看天河”就不得不提。仲夏时节,晴朗的夜空有一道光芒闪烁的星带,俗称“天河”。“天河”两边,分别是“织女星”和“金牛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都飞上天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因此,乞巧节前后,细雨淋淋,看不到喜鹊的踪影。人们认为喜鹊聚集“天河”,为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七夕不仅是约会的时节,也是养生配药的时候。七夕节是立秋后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夏末秋初季节交换,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养生应顺应四时的说法,养生尤其需要注意,那么七夕养生要注意什么?

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滇南本草》说它“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

七夕时还常选用一些比较实用的药方治病。如晒槐汁治痔,将槐树枝切成小段,煎煮至药液呈绿色,先熏后洗痔疮处,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的作用,疗效很好;煎苦瓜治眼,苦瓜能清暑涤热,可治赤眼疼痛,《生生编》载其“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摘瓜蒂治下痢,瓜蒂被《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治疟,无问新久”。

篇2:七夕节作文: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在中国已有多年历史,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有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双七”“兰夜”“穿针节“等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合。

现在的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记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盐节日习俗时,其中提到端午节时孩子们系上的五彩绒线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解下来并抛到自家房顶上。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叨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建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丰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间的织女与牛郎的绝世情缘,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将他们生生的分开。可是老百姓的心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对最暗无天日的处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织女的喜相逢。

七夕节还含有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和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的意义。儿时看过黄梅剧《牛郎织女》,其中的画面直到现在还萦绕在脑海中。那段喜庆丰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丰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乡邻,甚至连曾经欺负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与织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场景真是温馨动人。织女与牛郎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织补得那么的甜蜜,当听到织女用绵软甜美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满足之情时,少不更事的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心中却从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画面,并成为心中最美丽的梦想。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说,七夕之夜要带我躲在瓜架之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害得小小的我总是巴巴的跟在她们的身后。只是可惜,我总是在牛郎与织女说悄悄话之前便会进入甜甜的梦乡,醒来之时,那些小气的姐姐总会把听来的话放在心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于是直到现在,我都不知她们偷听到了些什么。于是,那个美丽的乡村、那个神秘的夜晚便凝结成了童年时代的一个带着雾气的动人剪影。

今又七夕,当我在网络,在报刊上随处看到有关七夕的文章时,心头的感觉是喜悦的。因为曾几何时,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许多外来的洋节却纷拥而至。,“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知道和了解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七夕”,她不是情人节,而应该是爱情节。在这个爱情快餐化的时代,让这个折透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爱情节唤起人们心中那至纯至美的情感吧!

七夕节的习俗相关作文:

1.七夕节作文精选

2.七夕节作文600字精选4篇

篇3:七夕节的常见习俗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 只是陈列瓜果乞巧, 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 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 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乞巧活动以后, 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 传说吃到钱的有福, 吃到针的手巧, 吃到枣的早婚。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 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 遥祭牛郎织女, “香案”都是纸糊的, 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 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 比高下, 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 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 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 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 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 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 款式极多, 主要制作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 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 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 然后和入面粉、芝麻, 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 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 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 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 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 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 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 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 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篇4:七夕节的由来

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a poor cowherd, Niulang, whose parents had died long before. He had to live together with his elder brother and his sister-in-law. Unfortunately, they were very mean and often treated Niulang badly. They would not give him enough food to eat, and made him work so hard that he hardly had time to sleep. Finally, they kicked him off their home. All he had in the world were the clothes on his back and an old ox.

Niulang built a small thatched cottage on the side of a mountain. He cut and dug and sweat until he had made a vegetable garden out of the rocky soil. He was often tired and hungry, but always found time to take good care of his old ox. One day, the old ox suddenly began to speak to him. It said that it used to be Taurus, the Golden-Ox Star, in the sky and had been banished by the Lord of Heaven to this world as punishment for its violation of heaven rule by spreading grain seeds to this world. The old ox told Niulang that the goddesses of Heaven would take a bath in a sacred pond not far from his cottage a few days later. Among them was a beautiful, virtuous and industrious girl whose name is Zhinu, the Girl Weaver. Zhinu was a granddaughter of the Queen of the Heaven Kingdom. If the Cowherd took the advantage of their bath in the pond to take away her clothes, she would stay and become his wife.

When the day came, Niulang hid in the tall reeds by the pond and waited for the young goddesses. They soon came, just as the ox said they would. They took off their silk robes and jumped into the clear water. Niulang crept out of his hiding place, picked up Zhinu’s clothes and ran away. Her companions were so frightened that they jumped out, dressed as quickly as they could and flew away, leaving the Girl Weaver behind. Niulang returned and gave back her clothes. He had adored her from the first sight he saw her. They looked into each other’s eyes. The Girl Weaver told the poor Cowherd that she would be his wife.

After their marriage, the Cowherd ploughed and the Girl Weaver wove and they loved each other. The Girl Weaver became famous far and near for her dexterity in raising silkworms, reeling and weaving exquisite silks and satins. Three years later, Zhinu gave birth to twins, a boy and a girl. They named the boy “Brother Gold” and the girl “Sister Jade”. The couples were overjoyed with the additions to their family and believed that they would remain a devoted couple to the end of their lives.

One day, the ox was dying. Before it closed its eyes for the last time, it told the young couple to skin it and keep its hide after its death. It also told them that its hide would enable a man to fly even to Heaven. After the old ox died, the young couple reluctantly skinned it and stored it with meticulous care.

Meanwhile, the King and Queen of Heaven found out that their granddaughter had gone to the world of Man and taken a husband. They flew into a temper. They ordered a god to bring the Girl Weaver back as soon as possible.

Niulang came back from the field one day to find his two children sitting on the ground and crying. He found the seat at the loom empty. The two children told him that an old lady had just taken their mother away. Niulang remembered what the old ox had told him, he carried his two children in two baskets on a pole and put on the magic hide. Immediately, he got as light as a cloud and flew up into the sky. He had almost caught up with the Queen and his wife when the Queen heard the crying of his children. Looking back, she pulled off a gold clasp from her hair and drew a line behind her. A raging torrent immediately appeared in the sky. This is the so-called River of Heaven. The Cowherd and his children could not get past this wide and swollen river. Heartbroken, he and his children could only look and weep bitterly. Moved by their mournful crying, the King of Heaven decided to allow the separated couple to meet on a bridge of magpies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each year.

The poor couple each became a star, the Cowherd, Altair and the Girl Weaver, Vega. The wide river that kept them apart is known as the Milky Way.

This sad love story has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very few magpies are seen on the Double-Seventh Day. This is because they all fly to the Milky Way to form a bridge for the meeting of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And the next day the magpies’ heads are bald because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walked and stood too long on the heads of their loyal feathered friends.

The Double-Seventh Day in China is considered by many as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

七夕节指的是农历七月的第七个夜晚,这个节日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节日。这个晚上不仅仅是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夜晚,同时也是姑娘们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好机会。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尽管七夕节不如其它中国传统节日那般流行,但是在中国,男女老少都对节日背后的故事相当熟悉。

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放牛娃名叫牛郎,他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嫂度日。然而,哥哥嫂子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他们逼牛郎干苦工,不让他吃饱睡好,最后又把他赶出了家门。牛郎除了身上的衣服和一头老水牛外,一无所有。

牛郎在山边搭了间茅草屋,并辛勤开垦,在岩石地上挖出了一片菜园。他常常饥肠辘辘,劳累不堪,但总是把老水牛照顾得很好。一天,牛突然说话了,它告诉牛郎说自己前身是天上的金牛星,由于违反了天条把粮食种子撒到了人间,玉帝将它贬到人间以示惩罚。老牛说,过几天,天上的仙女会下凡到离茅草屋不远的圣池里洗澡,其中有一个勤劳善良、美丽贤惠的姑娘,名叫织女。织女是天宫中王母娘娘的孙女。如果牛郎能趁仙女洗澡的时候把织女的衣服拿走,她就会留下来当他的妻子。

到了那天,牛郎藏在高大的芦苇丛里等着。老水牛果然说对了,仙女们很快就到了,她们脱掉丝袍跳进清澈的水里。牛郎偷偷地爬出来,拿起织女的衣服跑开了。其他仙女们吓着了,赶快上岸,穿起衣服飞走了,把织女一个人留了下来。牛郎跑回来,把衣服还给了织女,他对织女一见钟情。两人相对而视,织女对牛郎说愿意做他的妻子。

两人结婚后,牛郎耕田种地,织女纺线织衣,恩恩爱爱。织女因为心灵手巧,养蚕纺纱,编锦织缎,样样精通,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三年后,织女生了对龙凤胎,男孩儿叫“金哥”,女孩儿叫“玉妹”。小两口日子过得幸福美满,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一天,牛快死了,临死前对小两口说,将它的皮剥下来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老水牛死后,夫妻俩心疼地剥下牛皮,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这时候,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听说孙女到了人间,还结婚生子,非常生气,遂下令天神尽快把织女捉回来。

一日,牛郎从地里回来看见孩子们坐在地上哭,匆忙到织布机前看,没人。孩子说,有个老太太把妈妈抓走了。牛郎记起了老牛对他说的话,他把孩子放到两个箩筐里,披上牛皮,挑起箩筐。突然,他轻如浮云,飞向天空。眼看快追上王母娘娘和他的妻子了,王母娘娘听到了小孩的哭声,她朝后一望,从头上取下金簪,在身后划了一道,天空中立刻出现一条奔腾的河,这条河就叫天河。天河太宽,河水湍急,牛郎飞不过去,只能看着织女飞走,父子三人哭得撕心裂肺,玉帝见此情景,大为感动,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这对可怜的夫妻变成了星星,牛郎变成了牵牛星,织女成了织女星,把他们分开的河就是银河。

这个悲伤动人的故事一代代相传。据说,七月初七那天,喜鹊很少,因为他们都要飞到银河上为牛郎织女搭起相会的桥。由于牛郎和织女在上面站的时间太长了,次日,这些忠实的喜鹊头都变秃了。

篇5:七夕节的习俗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篇6:七夕节的习俗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篇7: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的习俗

牛郎织女的恋爱故事打动了许多人。我们现在过七夕,撤除贸易包装下的所谓中国恋人节,我们还会想起这个小时辰耳熟能详的恋爱故事吗。乃至是杜牧那首百无聊赖中蕴含晚班挣扎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我们未必会。以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相识一下七夕节的由来,七夕节的习俗。也是让我们更相识中汉文化。

七夕节的由来:

传说古时辰有个善良的年青人,名叫牛郎。他的怙恃早逝,常遭兄嫂陵暴,连家当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样平常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由于得罪了天条,以是被玉帝贬到尘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陵暴,以是抉摘要帮他。一天,它突然启齿汇报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天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沐浴,只要牛郎偷走个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就会留下来作他的老婆。听了老牛的话,牛郎公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比及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岁数最小的织女才发明本身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呈现,要求织女承诺作他的老婆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诚恳,便承诺了,两人婚后生了一双后世,糊口异常幸福完满,但老牛却死了,在死前它汇报牛郎,在它身后剥下它的皮,碰着坚苦时就会派上用场,这是它最后能留给牛郎的独逐一件对象。而织女嫁给牛郎的动静传回天庭后,玉帝震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返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付托,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顿时呈现了一道波澜澎湃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脱离双方,牛郎和一双子女在河滨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以是特赦他们百口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必然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篇8:七夕节俗的文化变迁

七夕是中国民俗大节之一,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七夕在汉代以前不一定在七月七日,它大约在七月朔日。

七夕的时间点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织女星即天琴座。它是北半天球亮度仅次于大角的明星,也是北半天球最亮的早型星,因此织女星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在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汉书·律历志》)。织女星成为时间的天文点,星纪以织女星为标志,说明织女星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的重要地位。与织女星相对的牵牛星在古代同样被作为天文时间变化的标志,“推之以上元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太平御览》卷一引《礼含文嘉》)。织女、牵牛的携手与两星的天文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夏小正》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上古七月初昏时,银河正对着门口,织女星在正东方向出现。人们以织女星出现的方位确定七月月序,它与北斗斗柄的南指相配合,相辅相成。《星经》则明确地记述了织女星出现的日期,“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常以七月一月六七日见东方”。织女星只要初昏时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进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现的时间是七月初一。

从星纪来说,这是“星回岁终”新旧更替的时节,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而岁首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一直成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之一。由于后代历法的改变,除专业人士外,一般人们对古代星纪的情形不大了解,但社会历史的记忆也很顽强,人们对以织女星为新年标志的记忆尽管模糊,可仍然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还可以作为秋季来临的季节星象,立秋日的确定一般要参考织女星的位置。由于织女星与牵牛星分别为银河两侧的亮星,二者在上古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作为星纪的标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日益丰富,于是将人间生活投射到苍穹天幕,逐渐滋生了有关织女、牵牛的神话传说。织女、牵牛的传说起源很早,传说时代无以确证,现存最早的透露出此传说信息的是《诗·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天上的银河波光荡漾,看银河这边织女每天移动梭子,也没有织出布来,看银河那边闪亮的牵牛也不拉车负重。此时的织女星与牵牛星已经人化,但那时织女与牵牛大概还没有发生男女关系。

织女与牵牛的情感纠葛传说至迟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已经广为流传,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在另一简文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由此可证当时不仅流传牵牛与织女缔婚的传说,而且因为织女牵牛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当然很有可能是民间已有七月初的婚姻禁忌,然后以织女、牵牛的传说来特别强化这一习俗,《日书》中就有“正月、七月朔日,以出母(女)取(娶)妇,夫妻必有死者”的警告。本人以为这是一种上古习俗的变异,上古春秋二季是男女自由婚配的季节,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之后,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受到限制,为了阻止秋季男女的传统聚会,因此出现了七月初的结婚禁忌。汉魏六朝以后由于家族文化的发展,人们才将对封建礼法提出的抗议融入节俗之中。

传说楚怀王初置七夕(明罗颀《物原》),从上引《日书》的材料看,战国已有七夕节俗部分因素,但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并定为七月七日是在汉代。在秦初,七夕还是一个禁忌日,织女牵牛的故事悲剧结局还是对禁忌的说明。《古诗十九首》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古诗大约是《诗经·大东》的扩展,它用优雅的诗化语言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西汉中期以前,牛郎织女故事在民间还是时日禁忌的依据,我们从当时流行的一个巫术习俗中可得到证明。《太平御览》引《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使妇人恋家巫术,“赤布在户,妇人留连。取妇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烧为灰,置楣上,即不复去。勿令妇人知”,这则巫术表露了时人仍将七月七日视作别离日。《四民月令》则只记合药丸、曝经书及衣裳,晒书曝衣是汉代七月七日的习俗之一。

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七夕中的节俗要素在汉魏之际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七夕节俗主题在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七夕的分离禁忌逐渐演进到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这是七夕民俗的一大升华,也是七夕真正成为传统民俗节日的精神助力。织女牵牛的悲剧传说演进为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这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扩充、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但不能泯灭人们原始的情感渴望,在秋夕晴朗的夜空之下,人们自然会唤起对历史与美好人生的回忆与向往。

七夕的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的多次聚会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吉日良时。而西王母降临前每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女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情感,“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巫术“取雌雄鹊各一,燔之四道通,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淮南万毕术》)。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性,逐渐变化推演出乌鹊搭桥的传说,《风俗通义》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在汉魏之时初步完成了它由忌日向民俗节日的转变,魏人董勋就明白地表述了“七月七日为良日”的民俗事实(《风土记》引述)。董勋的说法是对民俗的概述,民俗自身有一个较长的流传过程。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的记述。经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首先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卷三);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卷一)。由此可知,男女好合、乞巧等习俗已开始出现在七夕节俗中。这是上层社会的七夕情形,民间情况由于缺乏资料,难以确知,照常理看,其节俗的性质类型也约略如此。不过,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就是七夕的节俗性质变化首先发生在上层,然后由宫廷向民间扩散,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是常有的,就是在汉代还有京城习俗向四方扩布的显例:如汉代的发式变化,长安民谣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援传》)七夕新节俗在汉代民间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传说窦后少时因为头秃,家人不喜欢她,“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结果,“有光照室”,窦女反而得到了作太后的祥瑞(《荆楚岁时记》)。

晋人周处《风土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七月七日成为欣赏天庭欢会、乞求人间幸福的良宵。其后,《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南朝妇女七夕穿针乞巧等民俗。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六朝时期已经完全消解,汉魏以后,七夕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的节日。

牛郎织女传说的早期形态有两则颇有意味,一则是《荆楚岁时记》引录纬书的传说,“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两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传说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解释了牵牛与织女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牵牛星在荆楚地方变为河鼓三星,后世大多以河鼓代牵牛成为牛郎的天上星象),此传说反映了当时婚姻论财、致使贫民男女不能好合的社会问题。

传说所反映的问题的确存在于汉代社会,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搜集了数则婚嫁礼聘的事例,有夫家贫者,妇家或假贷币以为聘,如张负相中了陈平,将女儿嫁他,“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汉书·陈平传》);有官吏助民礼聘,循吏任延在东南为了推广嫁娶礼法,出钱资助搞了一个“集体”婚礼,“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俸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后汉书》本传)。当时聘礼礼金往少里算也要二三万钱,展允笃学贫苦,年将知命配匹未定,李固为此替展允募集礼金,“允贫也,礼宜从约,二三万钱,足以成婚”。当时确实存在重纳聘的习俗,即使外国国王迎娶汉朝公主也不能免俗(见《汉书·西域传》)。这些汉代婚嫁事例令人称奇地说明了一个事实,传说的细节十分真实,婚姻纳财,礼金数额较大,人们借贷下聘礼,男女因经济的原因而不能成婚等社会现象,都成为牛女传说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众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投射到了天庭,隐含着人们对专制势力的不满,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社会伦理观念。

另一则牛郎织女的故事则在南朝梁人殷芸的笔下首次完整地被记录下来,“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应该说这是一个较早期的故事,织女与牵牛郎的分离,是因为织女的过错。天帝似乎是一个严厉的家长,这大概是汉魏时期家族生活的反映,体现了家族社会的伦理规范。

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不断地发生着形态的变化,在后世人们突出渲染牛郎织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对天庭的抗议及七夕鹊桥会的喜悦。喜剧的结局是对充满缺憾的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抚慰,正如宋朝的秦观在《鹊桥仙》中所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处在天河两岸的织女、牵牛二星在天文学上是永远不会聚首的,但人民的情感将二者联系起来,二者的相会又是那样的自然与必要。男女两性的交往问题是社会时常面对的问题,在礼法社会它所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但无论有多大的阻力,人们也要寻找到一个聚会的时机,对男女关系进行调节。这就是七夕节俗在中古之后得到全社会重视、从而演变为民俗大节的内在精神动力。

篇9:美丽动人的七夕节

一、 七夕节的传说

传说,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牛郎原本是个孤儿,住在南阳城的牛家庄,跟着哥哥嫂嫂一起生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后来,他被迫和哥哥分了家,独自一人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她的仙女姐妹们下凡玩耍,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偷偷藏起织女留在岸边的灵衣,织女没有了灵衣,上不了岸,不能飞回天宫,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不料,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了头上的牛角,将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飞上天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或许王母娘娘也被他们的真情感动了,最后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会面一次。

其实,七夕文化最先起于夏朝的原始宗教崇拜。牵牛星又叫“河鼓”,属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共包含六颗星;它们与银河另一端的织女星遥遥相望。牵牛星被我们的祖先看作是谷神,织女星则是传说中天帝的女儿桑神。谷神和桑神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极其看重的农耕守护神。

七夕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物原》上说:“楚怀王初置七夕”。到了秦汉魏晋时期,牵牛织女的故事逐渐演变成优美的传说,经过后来的不断丰富,最终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其余三个传说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七夕节是我国最富民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1000多年前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影响十分深远。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就是一部以七夕为主题的七夕星歌,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

二、 七夕的节物风俗

1. 祭月

在传统文化里,月亮是女子的祥瑞象征。古代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风俗,尤其是七夕、中秋这两天晚上,她们常常摆上瓜果等祭品,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2. 天河夜话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都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兰夜之时,一些少男少女会躲在长势茂盛的南瓜棚、豆角架或葡萄藤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说的悄悄话。据说如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便能得到一份千年不渝的爱情。

3. 拜织女会

七夕节时女子们进行的聚会,叫做“拜织女会”。女子们会预先斋戒一天,然后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约好,届时一起去某个主办者家里拜织女。通常她们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来人,大家一起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另有几朵鲜花、几束红纸插在瓶子里,花瓶前放一小香炉;吉时来临,大家一起在桌前焚香礼拜。然后再围坐桌前,吃着花生、瓜子,在心里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4. 化生求子

七夕时,人们还会用蜡塑捏造出各种人物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再把它们放在水面上,任其在水中漂流,叫做“水上浮”。其中有一种婴儿人偶,叫做“化生”,一些妇女会买回来亲手放到水面,希望以后能生出儿子。

5. 乞巧

七夕节的夜晚,古代的女子们会虔诚地向天祈求,祈求自己心灵手巧,祝愿自己、家人及朋友幸福。乞巧是七夕节最主要的节俗,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游艺活动,并分出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兰夜斗巧等“流派”。宋代时,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门贩卖乞巧物品的“乞巧市”,非常热闹,人们从初一起就开始前往乞巧市上置办乞巧物品了。

6. 七夕杂俗

七夕还有许多杂俗,如晒书、晒衣裳,制作七菜羹和人形彩帛,“种生”,“泡巧”,供“魔侯罗”泥塑,制作七夕巧果、“花瓜” 、“巧人”、“巧酥”之类的巧食等。在江浙一带,还流行着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果抹在眼上、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另外,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们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三、 关于七夕节的诗歌

古往今来,关于七夕节的诗歌数不胜数,在这里,我们选取了最著名的几首介绍给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美丽动人的七夕文化吧。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选自《古诗十九首》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篇10:七夕节的起源习俗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穿针乞巧的记载。在民间,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

2)观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3)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为求自保,装病在家。魏武帝派亲信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在家中晒书。魏武帝得知,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收押。司马懿只好遵命。另外,《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4)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5)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是哪天

2020七夕节是08月25日(农历七月七日) 星期二

篇11:闽南七夕节的习俗

在闽南地区,七夕除了保留着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乞巧、拜魁星等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带着浓厚民间色彩的民俗。

闽南因其地处东南沿海宗教氛围浓厚,加之该地区人们普遍认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所以人们将其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并将七夕衍化成“七娘妈”的生日,即“七娘妈生”。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便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另外,在闽南地区还有其别具一格的七夕传说,即:当年天帝因七仙女与董永触犯天条擅自成婚而大发雷霆,便施法以银河为界将这一对夫妻隔开,但又念及其女儿的身份,加之其夫妻之恩爱,后则允其每隔七天相会一次,命喜鹊将命令传给他俩,不料喜鹊不知何因竟把七天一相会误报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会。至今,闽南地区还保留着“客鸟(喜鹊)报错喜”的俗谚。虽然喜鹊报错喜误传消息,但传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须将错就错不得再次更改,于是天帝就罚喜鹊于每年七夕日为牛郎织女搭桥。据说,七月初七这一天之所以见不到喜鹊的影子,就是因为它们都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秃顶,那是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间还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闽南民间也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文人林杰写的《乞巧》风情诗。七夕乞巧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闽南也不例外。据《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这便是证明。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在漳州,乞巧显的更复杂些,漳州妇女们陈瓜果七盘,茗碗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枚,取绣线于焚纸光下伏地俄倾穿之,以能否穿过多寡评巧。清代的《漳州四时竹枝词》中“巧在天孙不用猜,女人乞巧刃;痴哉。一年一会牛郎话,那有工夫送巧来”写的就是此民俗。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该民俗,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

除了乞巧、七娘妈生、拜天孙外,七夕在漳州地区也有女儿节之称。据说,这一天少女们都会准备胭脂、香粉、镜子、茉莉花、水果等在月下设香案祭祀织女星,祈求良缘和美貌。此外,漳州也称七夕为“婆姐生”,“婆姐”即娘妈的侍女,为直接守护儿童的摇篮和床的神明。按照这一风俗,家中若有未满十六岁小孩,其父母便需于七夕日将糖饭、海蟹、芋头、韭菜、龙眼、石榴摆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神”,并用“白酒”、肉酒和饭各一碗敬婆姐,并烧“婆姐银”,以此祈祷孩子平安、聪明、健康成长。

七夕节习俗介绍

七夕节习俗,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

《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到了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称“爱情节”。

在中国大陆,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人们对七夕的热情比不上西洋舶来品“情人节”。

篇12:韩国七夕节的习俗

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热天气逐渐消失的时期,也是农家繁忙的农活结束后等秋收的时期,少许过着清闲的时间。所以过了阴雨季节后的这时候,农家有着把夏天阴雨季节期间的潮湿衣服和书拿出来晒干的风俗,这名叫晒书曝衣,所以,这天各家各户的院子都堆满了拿出来晒的衣服和各种书籍。在《东国岁时记》上记载着七月七日在家晒衣服,按照拿出来晒的衣服和书的数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在崔南善的《朝鲜常识》中记载着,七夕是原来中国的习俗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到了朝鲜王朝在宫廷里摆宴会,给儒生们实行节日制的科举。

篇13:七夕节作文:七夕节的习俗

图1为四川郫县新胜场出土石棺棺盖, 69*227cm, 画面主体为青龙白虎捧璧, 另一边为牛郎织女, 下图为其中的牛郎织女图。

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民间的传说很多, 我们列举一种:

牛郎父母早逝, 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 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 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 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 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 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 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 牛郎织女男耕女织, 相亲相爱, 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 老牛要死去的时候, 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 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 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 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 他们勃然大怒, 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 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 急忙披上牛皮, 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 王母娘娘心中一急, 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 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 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 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 隔河相望, 天长地久,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 每逢七月初七, 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 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其实, 牛郎织女传说来源于远古人们对天空星辰的崇拜, 它的萌芽状态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只是那时候的牛郎还不叫牛郎而叫牵牛《诗经·小雅》中的《大东》是一则征夫之歌一个久离家园的西周男子, 黉夜行脚, 举目四顾, 银汉横斜, 繁星满天, 在诗中一口气给我们报出了7个星星的名字: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睆彼牵牛, 不以服箱。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有捄天毕, 载施之行。维南有箕, 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诗中的汉即银河, 而织女、牵牛、启明、长庚、天毕、箕、斗都是星名。可见早在西周时期, 那两颗星星就获得了织女和牵牛的名目了。诗称织女“不成报章”, 又谓牵牛“不以服箱”, 它说的是, 织女星虽然周行天际一夜七移, 却不能织帛, 牵牛星徒有牵牛之名, 却不能驾车。该诗责备天界星辰有名无实, 来讽刺贵族的横征暴敛。可是当时民间已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个纺线织布的女子, 牵牛星想象成为一个牵牛拉车的牵牛郎, 而且, 织女和牵牛并举, 也隐隐流露出两者之间脉脉相望的关系。可以想象, 在这首诗歌被形诸笔墨之前, 可能已有关于牵牛织女的故事流传民间了。

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成形时期。据专家考证, 至少到了东汉, 人们逐步把牵牛星、织女星赋予人的生命并为其附会了不可相会的爱情故事。最早是在东汉《古诗十九首》之《迢逼牵牛星》中有这种爱情故事的记述:“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这大概可以看作牵牛、织女为情所困的开端, 已被充分人格化的牵牛、织女在文学文本中上演着一幕凄凄惨惨戚戚的爱情悲剧。东汉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 作如是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 使鹊为桥, 相传七日鹊首无故晃, 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根据以上史料看出, 牛郎织女的爱情自东汉便广为流传, 并融入风俗之中。三国曹丕的《燕歌行》中, 除了对织女进一步人格化、世俗化之外, 还特别强化了“相思”主题,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三国曹植的《九咏注》云“牵牛为夫, 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 各处一旁, 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与此同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关于牛女题材的诗文的出现, 也为牛女故事成形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为后期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 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 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 是民间的习俗。相传,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七夕的夜晚, 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 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 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 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 摆上时令瓜果, 朝天祭拜, 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 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 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 所以, 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 夜深人静时刻, 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2006年5月20日,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乞巧的故事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发和派生出来的。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喜鹊, 喜鹊们在七夕之夜在银河上搭桥, 这一对情人才得以在桥上相见。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 使鹊为桥。”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也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由此可知, 早在汉代就有了七夕鹊桥的说法。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说:“涉秋七日, 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牛郎与织女会于汉东, 役乌鹊以为梁渡, 故毛皆脱去。”数千年来, 牛郎织女牵动着多少中国人的心, 不仅仅是乌鹊磨去了他们头上的羽毛, 如果七夕夜下雨, 也一定是他们相见后又要面临分别时落下的眼泪。正如民谚中所言“七月七下雨, 织女也可怜”。

由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而引出的一个民间女子的“乞巧节”, 这在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是较为少见的。历史的记载都反映出这个节日的传承, 史料记载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人俱习之”的记载,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南朝 (梁) 《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 人家妇女结彩缕, 或以金银为针, 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 则以为符应。”

唐宋诗词中,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 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代代延续。

宋代杨朴七夕诗曰:“未会牵牛意如何, 需要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宋元之际, 七夕乞巧相当隆重, 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 车马嗔咽, 至七夕前三日, 车马不通行, 相次壅遏, 不复得出, 至夜方散。”在这里,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 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说:“七夕前数日, 幼女以盂水曝于日下, 各投小针, 浮之水面, 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 动如云, 细如线, 因以卜女之巧。街市卖巧果, 人家设宴, 儿女对银河拜, 咸为乞巧。”

当然,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版本还有很多, 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民间有关七夕节日的叫法也有很多种, 例如:

1.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 故称, 也称重七。

2.牛郎织女 (刻纸) 一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 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 以至满天飘香, 故称。

3.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 一年才能一相遇, 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4.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 故称。

5.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 故称女节, 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6.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 故七夕又称“兰夜”。

7.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 故称之。

8.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 故称。

此外, 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的很多地方也过七夕节。

其实,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 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 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 合称二十八宿, 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 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 又称魁首。后来, 有了科举制度, 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 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 又称“晒书节”, 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 月和日均是“七”, 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 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 “七七”又有双吉之意, 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 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 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西周时的《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睆彼牵牛, 不以服葙”的诗句, 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 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 诗中的“汉”即指汉水, 又指天汉 (银河) , “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 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 在楚地民间, 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 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 (如图所示) , 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 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 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 南阳属楚, 楚始都于淅川丹阳, 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凄美的, 也是值得人们同情的。汉代画像石刻画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正是这一故事的生动体现, 也说明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流传和意义。但是, 如果我们从现代科学以及天文研究的角度来看的话, 又是另一回事了。

篇14:七夕节的栀子花

“给你,”阿南冲过来,脸红红的,往我手里塞了一朵栀子花,“乞巧用。”我的脸一下子烫得能往外冒蒸汽了。

“为什么给我?”我愣头愣脑地问。

“给你就给你——”阿南掉头就跑,像是后面有高校长在追他。 阿南是高校长的儿子,如果哪天不上蹿下跳打坏两片瓦,踩坏几根苗,那他一定是生病了。每天黄昏,都有邻居拿着被打破的瓦片什么的,跑到学校跟高校长“聊聊天”。“聊天”之后,高校长就拿着一根小竹枝,满村子找阿南。

高校长戴着眼镜,一副斯文相。气势汹汹的样子跟他真的不怎么协调。村里人就喜欢看高校长凶起来。凶起来的高校长才有可能坐在他们家的晚饭桌旁,一起抿上一壶米酒。

“其实,也不能怪阿南。”村里人都这么劝高校长,“屋顶上葡萄挂果了,金南瓜开花了,男孩哪能忍得住。小时候,我们谁没睬坏过人家屋顶上的瓦?” 这倒也是,村里的灶屋都修得矮,盖着稻草、瓦片。主妇在屋旁屋后插一根葡萄枝,点两粒金南瓜籽,葡萄藤、南瓜藤蔓延到屋顶,开花了,挂果了,好滋味就藏在屋顶上。金南瓜花吸吮起来可甜了,味道不比葡萄差。

阿南倒不是嘴馋,一般都是伙伴央求他。

葡萄要留着变紫,金南瓜花要留着结南瓜,不能随便动,可把灶屋底下那些孩子给馋坏了。他们都找阿南说:“阿南,我们家那葡萄绝对可以吃了,去年味道甜得很,去摘点咱们尝尝吧。我爸那根木棒,可比高校长的小竹枝粗得多,那一棒子下去——”话说到这里,说话的人都要打个冷战,“再说,你爸要是喝上二两米酒,回去肯定把打你的事给忘了。”

村子里那么多人家,阿南可忙了。 我没想到,他竟然还有工夫送栀子花给我。

想起栀子花,我的脸更烫了。

今天是七夕。

七夕乞巧,是祖上留下来的风俗。晚上,女孩辫子里插着栀子花,在月光下穿针,请求月娘娘把心灵手巧的祝福赐给自己。老人说,戴过栀子花,女孩儿心眼更清亮。

这天,栀子花要男孩子送。不过,谁送谁栀子花,可微妙着呢,这栀子花有点像情人节高校长领着我们画的情人节贺卡的含义。

那次,我只收到了俊辉的情人节贺卡。阿南的情人节贺卡送给了他妈妈。

其实,阿南和我关系挺好的。我们是同桌,还一起参加了数学竞赛。那些竞赛题,争论起来可有意思了。我们拍桌子,跳到椅子上争论。

“给你!”没想到,阿南又回来了,往我手里塞了个硬东西, “我姐的,明天记得还我。”他照例跑得飞快。

我伸开手,原来是枚发卡。我的头发被爸爸剪成齐耳的蘑菇头,短短的,有了栀子花也没地方插,只能用发卡别在头发上。

这个阿南,竟然也有细心的时候。

“阿南——给我出来!”远远传来高校长的声音,我听到他在前屋跟人说话, “今天七夕,关他什么事啊,一个男孩子也去摘栀子花。摘就摘吧,他把人家一树花摘得七零八落,说是要挑朵最好的!你说,该不该骂!”

“哈哈——”邻居大伯大笑起来。

我看看手里的栀子花,想起阿南摘一朵,丢掉,再摘一朵,丢掉…一我仿佛看到他那精挑细选的样子,忍不住也笑了。想起“精挑细选”这个词,我心里有点好笑,又有点甜。

“烟子——”妈妈在喊我。

“啊——”我拿着花跑到灶屋里。

“那里——”妈妈把陶锅从灶上端下来,冲着碗橱嘟嘟嘴, “瓷碗里那朵栀子花,用水养着,是俊辉他妈送过来的,说是俊辉摘的,给你乞巧用。呀——你自己采花去了。”

我含含糊糊应了一声,脸热乎乎的。

俊辉那个傻小子!

俊辉和我的关系,村里人都知道。他去钓鱼,村里人问他,钓了给谁吃。他就老老实实说,自己吃一条,给烟子吃一条。这家伙!

这只能怪我妈。我们两家隔得近,当年,我们还是奶娃娃呢,她和俊辉妈妈纯粹为了好玩,商量着给我们订了娃娃亲。从小,她们就教育俊辉要对我好。俊辉呢,也傻乎乎地特别听话。

端午节,他要分粽子给我吃。中秋,他从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包了个月饼送给我。平时有点好吃的,他都给我留点。

这还不算上我妈做的“好事”。采艾草啊、捉虾子啊,等等,她喜欢喊上俊辉陪我,说是要他帮着,把我不知道会落到什么地方的镰刀、竹篓什么的带回来。有时候,我妈喊我去菜园子里拔两根葱,扯几个蒜头,我懒得动,她就从后窗探出头,嚷嚷着要俊辉去。俊辉这傻瓜,一喊就动。我妈就我一个女孩,她可喜欢俊辉了,说要有个这么听话的儿子就好了。

不过,我知道俊辉的一个秘密。俊辉喜欢我,还喜欢蓝草。

那天,他买了一根冰棒,只让我咬了一小截,他结结巴巴地说,还得留点给蓝草吃。哎哟,听到这话,看着他那面红耳赤的样子,我都快笑晕了。

俊辉傻得逗。

才想起蓝草,蓝草就来了,站在门口探头探脑。

“草啊,进来玩。”奶奶在堂屋里招呼了一声,起身进了她的房间。我知道她要去陶瓷坛子里拿糖。奶奶有个大陶瓷坛子,里面放着石灰,她叫它石灰坛子,坛子里放着很多好吃的糖果、饼干等糕点,都是逢年过节姑妈舅舅他们送来的。

奶奶和蓝草的奶奶是多年的老朋友,她可喜欢蓝草了,喜欢她的长辫子,喜欢她斯文秀气的举止,总是亲切地喊她“草”。

奶奶可从没像喊蓝草那样温柔地喊过我。

果然,奶奶手里抓着一把黑黑的巧克力豆出来了。

巧克力豆嚼起来嘎巴嘎巴响,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一口咬下去,就像是嘴里爆开了一颗巧克力炮弹,味道香极了。

奶奶从没有这样大把大把地给过我。我嘟着嘴望着奶奶。

奶奶给了我两颗,把剩下的全给了蓝草。

蓝草接过巧克力豆放进口袋里,就是不肯跨过门槛来,只是扬着手,要我出去。

我瞥了一眼她鼓鼓囊囊的口袋,才不愿跟她走。

奶奶推推我,我扭扭身子,闭着眼睛,捂着耳朵,把巧克力豆嚼得咯嘣响。

“你这丫头!”奶奶用力点了点我的额头,回身给我的口袋也装上半口袋巧克力豆。

我嘿嘿笑了,跟着蓝草出了门。蓝草来了就能把奶奶的石灰坛子打开,真希望她多来。不然,好东西放在石灰坛子,越放越干,越放越硬,要是等到不好吃了再拿出来就太可陪了。

蓝草把我领到屋场外的草垛旁,看着我不说话。

我也看着她。她两条辫子编得又粗又紧,黑油油的发梢别着一把洁白的栀子花,别提有多好看了。

“你的辫子真好看。”我羡慕地说。

“啥呀!”蓝草一扭身,跺跺脚不理我。

我莫名其妙,今天才见着她,怎么就得罪她了。

“蓝草,你要是不说话,我就回去了。”我说。我得要奶奶试试,看能不能给我也编条辫子,把栀子花插在辫子里多漂亮啊!

蓝草还是不说话。

“我走了。”

“别走!”蓝草转过身,羞红着脸,问,“你有栀子花吗?”

“有。”

她瞪了我一眼,低着头,鞋尖互相摩擦着。

我看出点意思来了,蓝草肯定有什么话不好

意思说。

我不走了,看着她。

她脸更红了,半天才说: “我的花……栀子花……”她手指绕着辫梢,“栀子花……俊辉……俊辉送的……”

我听了,哈哈笑起来。俊辉那傻小子,还知道送花呢!

“不许你笑!”蓝草凶凶地看着我。

我合拢了嘴,可一想起俊辉送花那愣头愣脑的样子,又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

“不许笑!”蓝草推了我一把。我没提防,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

“我就要笑,哈哈哈哈——”我生气了,推了蓝草一把。

“你——”蓝草红了脸,眼睛亮晶晶的。她生气的样子真好看。

“不许你收俊辉的花!”她说。

俊辉的花!那个傻小子,谁稀罕,我哼了一声。

“哼什么哼,就不许你收俊辉的花!”蓝草又推了我一把。我一个退步,踩在泥水坑里。

干干净净的新凉鞋,一下子变得脏兮兮的。这下,我真的生气了。

我用力推了蓝草一把,嚷嚷道: “我就要收,就要收!”

“你收了阿南的花,我都看到了,不许你收俊辉的花!”蓝草跳了起来,和我扭打在一起。

“你赔我的新凉鞋!”我扯着她的辫子,往泥水坑里推。哼,她那双粉凉鞋真刺眼。

“哎哟——”蓝草尖叫起来。

我们又叫又闹,又拉又扯,打得可痛快了!

“哎呀——女孩子,怎么也打起来啦!”

高校长!我一惊,松了手。蓝草还揪住我的头发不肯放。

“轻点,轻点,”我疼得龇牙咧嘴,“高校长!”

蓝草赶紧也松了手。

高校长问我们为什么打架。

我瞪了蓝草一眼,嘟着嘴朝天不说话。

蓝草也不做声。

高校长急了: “不说话,我就把你们领回家!”

蓝草说了句什么,声音比蚊子还小。

“什么?”高校长没听到。

蓝草的脸比奶奶烙饼时的锅子更红。

“蓝草把我的新凉鞋弄脏了。”我说。

“烟子——”高校长看看我的凉鞋,看看蓝草松松垮垮的辫子,哈哈笑起来,“就这么点事啊,行了,回去吧,别打架了,再打,扣你们的品德分。”

他边笑边摇着头走开了。

蓝草扯扯我的衣角,我不理她。

“给你。”熟悉的巧克力香钻进我的鼻子里,蓝草递给我一把巧克力豆。

我接过巧克力豆,嚼得咯嘣响。

真香啊!打完架,吃颗巧克力豆,全身都放松了,香味从每一个毛孔里钻出来,舒服极了。

“你经常来我们家吧。我妈常说,奶奶石灰坛子里的东西,不拿出来会坏掉的。你来,奶奶就会拿出来的。”我对蓝草说。

蓝草的脸还是红红的。“明天我给你吃我奶奶烙的蛋饼。”她跑得老远,回头说。

哇,蓝草奶奶的蛋饼,我似乎闻到了那种温暖的、带着葱味儿的松软的烙饼香。

我把阿南和俊辉送的栀子花,都养在瓷碗里。洁白的栀子花,用青瓷碗养着,又清又亮。

吃过饭,天暗下来。妈妈和奶奶在院子里摆上香案,供上点了红曲的米糕、葡萄和栀子花,还摆上五彩的丝线和针。

我趴在香案前,挑着喜欢的丝线。等会儿,我就要用天蓝色的丝线穿针,我要穿好几根针。香案上的针也有好几种,一种是最小的缝衣针,那是妈妈要穿的针;一种是大号缝衣针,奶奶眼神不太好,那是为她准备的;还有一种特大号的缝衣针,那是给我准备的。本来妈妈要给我缝毛衣的针,哇,那个针眼毛线都能穿过去,妈妈也太过头了。我要是用那根针,月娘娘还不瞧着我笑掉大牙。

“布——谷,布——谷——”

这个时候有布谷鸟叫!

我一抬头,又看到了阿南。他在篱笆外冲我招手。

嘿,阿南!我高兴地跑过去,收到过他的栀子花,我更喜欢他了。

阿南点子多。那次,刘伯伯家的大肥猪在菜园子旁吃草,他一眼就盯上了,猛地跳到大肥猪身上,挥舞着嫩枝条,骑猪!可冷的大肥猪,吓得魂都要掉了,到处乱窜。他们家那群小鹅,红的、粉的、蓝的、黑的、绿的,都有,全都是他用美术课上节省的颜料涂上去的。有次县里的记者来我们村调查产粮情况,看到阿南家的小鹅,兴奋极了,以为自己发现了新物种,拿着话筒采访高校长,把高校长问得个汗流浃背,也没弄得清楚。等记者走后,阿南“尝”了顿好的。

阿南也喜欢我。他骑了猪,我也要试试,虽然屁股差点被摔成八瓣,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阿南的小鹅,粉的、红的、蓝的那几只,是我涂的色,比他涂的可均匀多了。那个记者拍照时,有好几张都是拍的我涂的小鹅。不过,那次采访没有在县里的《风向报》上登出来,可能那个记者自己想明白了。

不知道阿南又有了什么新点子。

我跑到禾场上,阿南递给我一根补渔网的针,“给你,多穿几根线。”

“哇——”我简直要笑倒了,补鱼网的针,针眼有指甲那么大, “比我妈给我找的那根针的针眼还大。”

他大笑起来。

我凑近他的耳朵,把俊辉给蓝草送花的事情告诉了他,还给他看我湿漉漉的新凉鞋, “这种水晶凉鞋用井水冲一冲,干干净净,站在水里,鞋子就看不到了。”

“俊辉这个家伙!”他也不看我的鞋子,大叫一声跳了起来,跑了。

“你可不许乱说!”我着急地叮嘱他。

“知道。”他远远丢下一句话。

“俊辉!”阿南在屋场下喊。

“哎——”我叫到俊辉应了一声,跑了下去。

才一眨眼的工夫,屋场下就热闹起来。

“打架了,打架了!”妈妈兴冲冲地从屋子里冲了出去。

我也赶紧追了出去。

呀,是阿南和俊辉在打架呢!

大家围在一边,评价着: “阿南比俊辉可灵活多了!”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高校长来了,“怎么又有人打架!”他一把抓住阿南,扯开了两个人。

俊辉哭丧着脸,说:“我也不知道,阿南喊我,我一跑过来他就和我打起来。”

阿南虎着脸,不作声。

高校长气坏了,嚷嚷着要关阿南的禁闭,不许他出来玩。

哇,这可是阿南的“七寸”。阿南说过,打蛇打七寸,他爸爸关他禁闭,就是打到他的七寸。阿南最讨厌关禁闭。关禁闭的时候,什么都不准做,只准写检讨,写感想,无聊透了。

“俊辉不老实!”阿南憋出了一句话。

“什么!”俊辉跳起来。

“什么,什么?”俊辉妈妈和我妈妈赶紧凑了过去。她们一直都认为俊辉是个老实的傻小子,简直是太老实了,现在终于有人说他不老实,她们俩可高兴了。

“栀子花!”阿南说了这三个字,再也不开口了。

俊辉张张嘴,看看我,我冲他笑笑。他像刚从溪水里捞出的鱼,一点声音都没有。

看到俊辉不说话,俊辉妈妈和我妈更感兴趣了。她们拉开高校长,要问个究竟。

高校长一松手,阿南就跑了。

月亮升上来,乞巧快开始了。

奶奶帮我别上栀子花,好香啊!妈妈看着我瞪大了眼,搂着我,说我是个小花妖。奶奶嗔怪她,说我是个小花仙。

我可得意了,啊,七夕真好。

月亮爬上柳梢头,月光照下来,如井水般清亮,世界静谧而美好。

蓝草奶奶带着蓝草来了,没想到,俊辉妈妈带着俊辉、拖着阿南也来了。一进门,她就嚷嚷着要关院门,“不然,会跑了去。”妈妈赶忙关了院门。

“俊辉和阿南都属虎,我好不容易才说通高校长,把阿南也抓了来。请烟子奶奶帮他们打扮打扮,领着拜拜七仙女。”俊辉妈妈对奶奶说。

“嗯,是该拜拜七仙女。属虎的男孩,拜了七仙女,长得好,开开心眼。”蓝草奶奶满意地说,“再说,男孩当女孩养,还能沾点细心。”

俊辉被他妈紧紧抓住。奶奶拿来妈妈的胭脂,在俊辉的脸上扑了一层,然后又拿了朵栀子花用发卡夹在他头上。

轮到阿南了,大家怎么也抓他不着。我看着奶奶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嚷了一嗓子: “阿南,看把我奶奶累的。”

阿南看看奶奶,看看关紧的院门,蔫了,让奶奶在两腮扫了点胭脂,在头上别了朵花。

蓝草奶奶说: “还得换上花裙子,在月娘娘的眼皮下,用乞巧的针扎个耳洞。”

阿南跳了起来。俊辉偷偷瞥了一眼蓝草,没做声。蓝草脸红红的。“算了,算了,”妈妈说,“意思意思就好了。”奶奶点燃三根香,我们起朝着月亮拜了三拜。我们拿起针和线,哼起了奶奶教我的歌谣:

“七月初七天门开,我请月娘娘下凡来。

月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一绣桃花满树红,二绣麦子黄成金,

三绣中秋月亮明,四绣过年挂红灯。

去年去了今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

上一篇:关于做好2012年春节期间巡查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员工年终工作总结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