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2024-06-09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精选8篇)

篇1: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览摘自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国家标准汇编2003DZ/T 0169-1997 物探化探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 17917-1999 商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GB 8566-1988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已为GB/T8566-1995替代)

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

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GB/T 14079-1993 软件维护指南

GB/T 14085-1993 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

GB/T 15532-1995 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

GB/T 15538-1995 软件工程标准分类法

GB/T 15853-1995 软件支持环境

GB/T 16260-1996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GB/T 16680-1996 软件文档管理指南

GB/T 17544-1998 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

GB/T 17917-1999 商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GB/T 18234-2000 信息技术 C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

GB/T 18491.1-2001 信息技术软件测量功能规模测量第1部分:概念定义GB/T 18492-2001 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别

GB/T 18905.1-2002 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1部分: 概述

GB/T 18905.2-2002 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2部分: 策划和管理

GB/T 18905.3-2002 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3部分: 开发者用的过程

GB/T 18905.4-2002 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4部分: 需方用的过程

GB/T 18905.5-2002 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5部分: 评价者用的过程

GB/T 18905.6-2002 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6部分: 评价模块的文档编制★GB/T 8566-1995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已为GB/T8566-2001替代)GB/T 8566-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 9385-1988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GB/T 9386-1988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

GB/Z 18493-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

GB/Z 18914-2002 信息技术软件工程 CASE工具的采用指南

GJB 1091-1991 军用软件需求分析

GJB 1419-1992 军用计算机软件摘要

GJB 2115-1994 军用软件项目管理规程

GJB 2255-1994 军用软件产品

GJB 3181-1998 军用软件支持环境选用要求

GJB 437-1988 军用软件开发规范

GJB 438-1988 军用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JB 438A-1997 武器系统软件开发文档

GJB 439-1988 军用软件质量保证规范

GJB/Z 102-1997 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

GJB/Z 115-1998 GJB 2786《武器系统软件开发》剪裁指南

GJB/Z 117-1999 军用软件验证和确认计划指南

GJB/Z 68-1994 武器装备柔性制造系统软件工程手册HB 6464-1990 软件开发规范

HB 6465-1990 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HB 6466-1990 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编制规定

HB 6467-1990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编制规定

HB 6468-1990 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基本要求

HB 6469-1990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编制规定

HB 6698-1993 软件工具评价与选择的分类特性体系

HB/Z 177-1990 软件项目管理基本要求

HB/Z 178-1990 软件验收基本要求

HB/Z 179-1990 软件维护基本要求

HB/Z 180-1990 软件质量特性与评价方法

HB/Z 182-1990 状态机软件开发方法

JB/T 6987-1993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系统原型法软件开发规范SB/T 10264-1996 餐饮业计算机管理软件开发设计基本规范SB/T 10265-1996 饭店业计算机管理软件开发设计基本规范SJ 20681-1998 地空导弹指挥自动化系统软件模块通用规范SJ 20778-2000 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

SJ/T 10367-1993 计算机过程控制软件开发规程

SJ/T 11234-2001 软件过程能力评估模型

SJ/T 11235-200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篇2: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编者说明:

在立项时,应该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项目的经济、社会、技术可行性,从而为决策提供基础。该模板为ISO标准文档模板,其不仅适用于软件项目,对于其它的系统项目也适用。

1.引言

1.1 编写目的[编写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 背景

a.[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b.[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站或计算机网络;] c.[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1.3 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 参考资料

[列出用得着的参考资料。]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说明对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2.1 要求

[说明对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的基本要求。]

2.2 目标

[说明所建议系统的主要开发目标。]

2.3 条件、假定和限制

[说明对这项开发中给出的条件、假定和所受到期的限制。]

2.4 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说明这项可行性研究将是如何进行的,所建议的系统将是如何评价的,摘要说明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5 评价尺度

[说明对系统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主要尺度。]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这里的现有系统是指当前实际使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是计算机系统,也可能是一个机械系统甚至是一个人工系统。]

[分析现有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阐明建议中的开发新系统或修改现有系统的必要性。]

3.1 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说明现有系统的基本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此流程可用图表即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并加以叙述。]

3.2 工作负荷

[列出现有系统所承担的工作及工作量。]

3.3 费用开支

[列出由于运行现有系统所引起的费用开支。]

3.4 人员

[列出为了现有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所需要的人员的专业技术类别和数量。]

3.5 设备

[列出现有系统所使用的各种设备。]

3.6 局限性

[列出本系统的主要局限性。]

4.所建议的系统

4.1 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概括地说明所建议系统,并说明在第2条中列出的那些要求将如何得到满足,说明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及理论根据。]

4.2 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给出所建议系统的处理流程式和数据流程。]

4.3 改进之处

[按2.2条中列出的目标,逐项说明所建议系统相对于现存系统具有的改进。]

4.4 影响

[说明新提出的设备要求及对现存系统中尚可使用的设备须作出的修改。]

4.4.1.对设备的影响

[说明新提出的设备要求及对现存系统中尚可使用的设备须作出的修改]

4.4.2.对软件的影响

[说明为了使现存的应用软件和支持软件能够同所建议系统相适应,而需要对这些软件所进行的修改和补充。]

4.4.3.对用户单位机构的影响

[说明为了建立和运行所建议系统,对用户单位机构、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全部要求。]

4.4.4.对系统运行过程的影响

[说明所建议系统对运行过程的影响。]

4.4.5.对开发的影响

[说明对开发的影响。]

4.4.6.对地点和设施的影响

[说明对建筑物改造的要求及对环境设施的要求。]

4.4.7.对经费开支的影响

[扼要说明为了所建议系统的开发,统计和维持运行而需要的各项经费开支。]

4.5 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能性

[本节应说明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能性]

5.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

[扼要说明曾考虑过的每一种可选择的系统方案,包括需开发的和可从国内国外直接购买的,如果没有供选择的系统方案可考虑,则说明这一点。]

5.1 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

[说明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并说明它末被选中的理由。]

5.2 可选择的系统方案2

[按类似5。1条的方式说明第2个乃至第n个可选择的系统方案。]

[……]

6.投资及效益分析

6.1 支出

[对于所选择的方案,说明所需的费用,如果已有一个现存系统,则包括该系统继续运行期间所需的费用。]

6.1.1 基本建设投资

[包括采购、开发和安装所需的费用。]

6.1.2 其他一次性支出

6.1.3 非一次性支出

[列出在该系统生命期内按月或按季或按年支出的用于运行和维护的费用。]

6.2 收益

[对于所选择的方案,说明能够带来的收益,这里所说的收益,表现为开支费用的减少或避免、差错的减少、灵活性的增加、动作速度的提高和管理计划方面的改进等,包括:

6.2.1 一次性收益]

[说明能够用人民币数目表示的一次性收益,可按数据处理、用户、管理和支持等项分类叙述。]

6.2.2 非一次性收益

[说明在整个系统生命期内由于运行所建议系统而导致的按月的、按年的能用人民币数目表示的收益,包括开支的减少和避免。]

6.2.3 不可定量的收益

[逐项列出无法直用人民币表示的收益。]

6.3 收益/投资比

[求出整个系统生命期的收益/投资比值。]

6.4 投资回收周期

[求出收益的累计数开始超过支出的累计数的时间。]

6.5 敏感性分析

[是指一些关键性因素与这些不同类型之间的合理搭配、处理速度要求、设备和软件的配置等变化时,对开支和收益的影响最灵敏的范围的估计。]

7.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能性

7.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7.2.[使用方面的可行性]

8.结论

篇3: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1 GB 50339-2013分布布前执行现状

在GB 50339-2003中,没有对分项工程进行明确规定。而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中,针对智能建筑的分项工程进行了表1所示的规定。

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GB 50339-2003按照系统进行分项工程的划分,这一划分原则和施工中的工序无法完全对应,无法体现施工中分项工程的施工进度和相互的关联情况。在实际操作中,给施工人员及资料编制人员造成了较为混乱的现象。在各个实际执行的智能建筑工程中,由于不同的施工单位及监理工程师对于智能建筑工程的分项工程理解不同,使施工单位资料员进行工程的资料整理和编制工程资料时缺乏相关的标准和依据,造成在不同工程中,出现不同的编制表格和不同的分项工程内容,在最终提交工程竣工资料时,格式和内容均比较混乱。

如通信系统中的公共广播系统,其施工工序应包含:梯架、托盘、槽盒和导管安装、线缆敷设、设备安装、软件安装、系统调试、试运行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是按照工序进行施工的。但在GB 50339-2003中无法体现施工工序和施工的先后时间,因此施工单位资料员在做工程施工资料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对施工工序中的各项工程内容进行施工资料的填写和组卷,给工程的资料组卷带来很多的麻烦。如在施工中,安装完梯架、托盘、槽盒和导管后,不知道应该如何做相关的资料;在完成隐蔽工程后,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划分资料分类;在不同的智能建筑子系统共用槽盒时,不知道应该填写哪个系统的资料。因此只能按照自身理解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编制。由于GB 50339-2003并没有对分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规范和明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就带来了很多的使用不便,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根据各自对规范的理解对分项工程进行划分,编制的资料口径不一。

2 相关专业规范的调研

在本次规范修编过程中,编制组对建筑工程中其他分部工程的相关专业规范进行了详细调研。

“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备用和不间断电源安装及电气照明安装子分部的分项工程划分如表2所示。

“通风与空调工程”中的空调风系统子分部及净化空调系统的分项工程划分如表3所示。

以上规范的分项工程均按照相关的工序和施工内容进行划分,在施工工程中施工作业人员及资料编制人员都很清晰地了解分项工程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施工的时间和工序进行分项工程的资料编制工作。监理工程师也可以明确地提出要求并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资料。

3 智能建筑的分项工程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中的如下规定:

4.0.1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

4.0.3分部工程的划分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分部工程的划分应按专业性质、建筑部位确定。

(2)当分部工程较大或较复杂时,可按材料种类、施工特点、施工程序、专业系统及类别等划分为若干子分部工程。

4.0.4分项工程应按主要工种、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等进行划分。

4.0.5分项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检验批组成,检验批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

分项工程的划分应视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便于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也要便于质量验收。划得太小增加工作量,划得太大验收通不过,返工量太大;大小悬殊太大,又使验收结果可比性差。

在本次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对大量的智能建筑工程进行了工程现场调研和实际工程资料的查阅和汇总工作,参照其他相关专业的分项工程划分原则及智能建筑工程的实际工序及现场施工情况,并征求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档案馆的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按照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对各子分部工程中的分项工程进行了重新划分。具体划分的子分部及分项工程见表4。

同时,在规范附录中补充了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表B.0.8)。

根据本规范的子分部及分项工程划分,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人员及资料员可以清楚明了地对工程中的施工项进行相关分项工程的资料编制工作,可以在施工中按照施工工序及时间进行分项工程的资料填写和相关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避免了过去按照系统划分带来的分项工程不清晰、资料编制混乱的现象。

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子分部中对分项工程进行如下划分:梯架、托盘、槽盒和导管安装,线缆敷设,传感器安装,执行器安装,控制器、箱安装,中央管理工作站和操作分站设备安装,软件安装,系统调试,试运行。施工单位作业人员和资料员就可以根据施工工序,在梯架、托盘、槽盒和导管安装施工后,进行相关的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在线缆敷设完成后进行线缆敷设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传感器安装完成后进行传感器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执行器安装完成后进行执行器安装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控制器安装完成后进行控制器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箱安装完成后进行箱安装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中央管理工作站和操作分站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中央管理工作站和操作分站设备安装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软件安装完成后进行软件安装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系统调试完成后进行系统调试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试运行完成后进行试运行分项工程资料编制和分项工程验收,按这种方式可以让各相关人员清楚、准确地按照工程的施工程序和设备类别进行相关的分项工程资料编制。且在进行相关分项工程检查和验收时,也可以对工程的实际工程进度进行了解和把控,避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失控现象发生。

4 小结

篇4:管理软件该不该有国家标准

相比硬件标准,应用类型特别是企业管理软件的标准制定所面临的挑战更大。以往很多IT标准是参考国际标准来进行制定的,就语言、软件等技术型标准来看,通用性较高,因此借鉴起来相对容易,标准的制定周期也较快。应用型标准,不仅需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而且各家标准都不统一,国内与国外的产品标准不同,国内几家的标准也不相同,所以1年前,ERP国家标准出台时,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一想法不现实。

但1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ERP国家标准正在被许多企业认可,不仅仅是广大的企业用户,还有许多管理软件开发厂商也积极地加入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目前接受这一标准的国内企业达到一万家,这个数量与每年的实际ERP上线企业数量相当,由此可见,ERP标准的推广是有成效的。

为何要建立国家标准

目前企业理解IT标准的程度,与我国政府在进行IT建设初期的情况有些类似。

由于当时政府IT项目涉及面广、投入巨大,因此在建设初期便开始考虑制定项目规范。在IT项目结束之后,某些规范经过总结,衍生出一批国家IT标准。当企业IT项目投入逐渐提高,项目除了涉及自身之外,还要与其他合作伙伴、政府部门进行整合时,企业自然就会意识到遵循IT标准的重要性。

触及到应用领域的标准,除了建立国家标准之外,行业标准同样可以采用。但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IT标准,想要在行业中推广,其面对的挑战之巨大不言而喻。医疗、制造等行业,由于企业数量巨大,同一行业之中不同企业对于IT应用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即便有国家IT标准,推广起来也非常困难。例如医院体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医疗系统都制定了相应IT标准或规范,但直到目前,病人电子病历格式,各个医院都还无法做到统一。

在行业之中,由于企业是投入者,再加上国家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因此企业在是否遵循国家标准的考虑上,很难做到硬性规定。大多数企业很难,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去遵循国家标准。

企业对待IT项目、IT标准的考虑,均是按照是否节省预算、是否尽快收回投入来进行思考。由于每一家企业的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地域不同,想要借助典型企业来推广IT标准,成功率不会太高。

因此政府出面来制定标准是必须的,同时我们也需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性,随着企业的成长,他们对IT标准的重视程度也自然会提高。

管理软件国家标准仍在制定中

当初许多人对这一标准产生误解,认为ERP标准更多是市场行为,各企业间需求不一,而厂商也有不同的架构,由国家出面进行统一,是否越俎代庖,甚至认为这一标准一旦由IT厂商参与,是否会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其实,国家与IT公司一同制定IT标准早已有之。中软很早就参与了与软件开发相关的国家IT标准制定。而且从全球IT标准发展的历史来看,IT公司加入标准制定也是大势所趋。

从市场本身来看,由于最终用户过于分散,想要形成一个群体,乃至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难做到。相反,IT公司反而能够通过妥协和让步,最后就某一类IT标准达成共识。

与以往我国IT标准的推广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IT标准的起草、推广,多数是由国家来承担主要工作,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整个IT产业对标准制定的需求,所以管理软件国家标准制定必须要有IT厂商参与。

而且当时许多批评者没有看到这个国家标准本身都包含了哪些东西,这个标准其实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它的主要功能是减轻企业负担,减小企业风险。而且其执行过程也是推荐执行,并没有行政强制。

生产力促进协会有一项日常工作,就是为需要的企业作信息化监理,我本人曾做过多年的企业信息化工作,实践证明有许多企业运用ERP标准,确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减小了实施风险。

当然我们也曾走过一些弯路,比如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考虑业务流程,但许多企业的业务流程千差万别,给制定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后来我们从管理属性入手,将这个标准分成两个版本,一个针对离散型行业,如制造行业;另一个是针对流程行业,比如医疗行业。

篇5: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第一篇 建筑工程质量技术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二篇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三篇 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四篇 建筑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五篇 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六篇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七篇 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八篇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九篇 建筑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第十篇 建筑给水 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强制性

条文

篇6: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院级限选课。课程从软件工程的概念、方法、技术和工具多方面初步介绍软件工程做什么,怎么做;介绍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介绍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实习环节课程;讨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方法。通过该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初步了解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并对整个课程先后顺序和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对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初步制定出四年学习规划。

该课程考查学生能否较好地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初步理解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搞清楚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搞清楚要达到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否初步制定出学习规划等等。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优秀:很好地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初步理解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清楚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清楚要达到的各种能力;制定了较详尽的学习规划,论文描述清晰、分析独到,总结全面。

良好:较好地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初步理解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清楚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清楚要达到各种能力;制定了学习规划,论文描述清晰、总结全面。

中等: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初步理解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比较清楚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比较清楚要达到各种能力;制定了一定的学习规划,论文描述较清晰。

及格:对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基本了解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以及要达到各种能力。

不及格:对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认识模糊;不了解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以及要达到各种能力。论文描述不清楚,分析和总结不到位。

主讲教师:范锐

篇7: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1概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专业集合。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采用系统思想、数量方法和信息技术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交叉学科的特点,既重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又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

本标准是全国本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对本标准中的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得低于本标准规定的相关要求。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管理科学(12010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0102)工程管理(120103)房地产开发与管理(120104)工程造价(120105)3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4培养规格

4.1 学制与学位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各专业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学生创业期间允许保留学籍。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管理科学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4.2 知识要求

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基础知识,并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4.3能力要求

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区 用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还 用专业外语的基本能力;具备综合利用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解决相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4.4 素质要求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魄。

5课程体系

5.1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方面。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以下三类课程: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不少于150学分(16学时计1学分),其中实践及创新创业类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

5.2课程设置

5.2.1理论教学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体系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由各高校、各专业根据国家规定和具体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均衡设置。

(2)基础课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包括数理类、信息技术与工程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基础课程。

各高校、各专业可按照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根据具体定位和办学特色设置课程,其中至少包括下列专业基础课程:

数理类基础课程应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领域;

信息技术与工程类基础课程应涵盖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信息与工程技术等知识领域;

经济类基础课程应涵盖经济学(如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知识领域;管理类基础课程应涵盖运筹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知识领域。(3)专业课程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总体框架内,各专业根据自身办学定位 与特色,设置不少于6门的专业主干课程(见附录)。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 业的新兴交叉课程,并与专业主干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特别鼓励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就业 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

5.2.2实践教学课程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相关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实验技能 和设计技能,培养发 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等。

(1)课程实验、课程设计

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单元。

(2)社会实践

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实践能力。

(3)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各专业可根据各自所需培养的综合专业能力,选择实习实训的形式和内容。

(4)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可采取学术论文、系统设计、项目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编制工程文件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选题应加强实践性导向;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满足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完成过程及成果展示应符合专业规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尽可能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应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选题、开题、调研、设计、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专业规范。

6教学规范

6.1 教学过程规范

根据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教学过程规范,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大纲、实验与实习实训大纲、教案的编写、教学方法运用、教材选用、课程考核等内容。

6.2教学行为规范

制定和实施教学行为规范,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纪律、教学态度、精神风貌等要求,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风建设、学术道德等要求。

7教师队伍

7.1 教师队伍规模与结构

教师队伍应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当具备专任教师10名以上。原则上,专业主干课程应当配备至少1名专任教师任主讲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80%。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不低于90%,并通过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任课教师队伍应包括一定比例的具备行业实务经验的人员。任课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学缘等结构层次合理均衡。

7.2教师专业背景与水平要求

7.2.1 教师专业背景

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行业实践背景或实务经验。有条件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

7.2.2教师素质与水平要求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应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应能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

8教学条件

8.1信息资源要求

拥有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生均图书(含纸质与电子图书,电子图书册数按授权数计算)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含纸质与电子图书)不少于4册。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中文和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各种信息资源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

8.2教学设施要求

拥有足够数量和功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设施,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原则上,课程教学中应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特定专业课程应配备该专业所需要的特定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

根据自身条件和实践教学要求设置所需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场所、实践教学基地等。与相关行业和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建设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和保障学生实习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专业教学相关的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和附属用房、运动场、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等基本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8.3教学经费要求

应切实保障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经费投人。教学经费专指在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发生的资源建设费用、教学运行费用与教学评估费用。教学经费要求包括上述费用的最低保障要求及经费增长要求。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 500元。

教学经费应在保证生均年日常教学经费的基础上,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教学经费包括日常教学经费和专业教学经费。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9教学效果

9.1教学成果

加强包括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教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9.2教学效果评价

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改进教学效果的依据。

9.3就业和创业

应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纳人教学效果考核以及专业建设的指标体系之中。原则上,就业率应不低于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质量保障

10.1质量保障目 标

以本标准为北础建立覆盖上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

10.2质量保障组织

教学单位应设置相应的委员会 和组织机构,形成岗位职责明确、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善的组织体系。

10.3质量保 障规范与监控

围绕各教学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附录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主干课程内容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与专业相关的信息与工程技术等知识领域内容。

在此基础上,各专业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从以下专业知识领域内容中选择设置不少于6门的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应包括以“*”标注的知识领域内容,从而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1管理科学专业

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了解组织经营与管理决策的一般流程,能够通过系统和优化思想进行运营管理和资源配置建模,能够掌握通过定量分析与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决策支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系统工程(*)

决策理论与方法(*)

生产运作管理(*)

预测方法与技术(*)

数据分析与商务决策

风险分析与管理

系统分析与控制

计量分析方法与建模

项目规划与管理

管理建模方法与技术

信息资源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等各种手段获取相关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够掌握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持组织管理决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与数据结构(*)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信息资源管理(*)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

商务分析方法与工具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工具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与应用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信息技术(IT)项目管理

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3工程管理专业

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定的敏锐性,能够具备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综合运用以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能够掌握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执业资格要求的基本知识。

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经济学(*)

工程合同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制图

工程力学

土木工程材料

土木工程施工

工程安全与环境保护

建筑结构

建设法规

房屋建筑学

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应用

4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

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具备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综合运用以发现、分析、研究、解决房地产项目与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能够掌握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执业资格要求的基本知识。

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

房地产评估(*)

物业管理(*)

房地产法规(*)

房地产产品设计与研发管理

工程经济学

工程安全与环境保护

房地产项目投资与融资

房地产经济学

房地产市场营销

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

房地产合同管理

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应用

5工程造价专业

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具备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综合运用以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造价实际问题,能够掌握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执业资格要求的基本知识。

工程经济学(*)

工程合同管理(*)

工程计量与计价(*)

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安全与环境保护

工程定额原理

施工方法与组织

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

设备安装

建筑结构

建设法规

篇8: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及分析

1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分析

所谓的软件工程标准化是对软件设计、开发与使用、维护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与处理, 从而实现系统质量提升的趋向研究。在改善软件性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及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价值分析

软件工程的标准化是软件设计与优化的必然性趋势, 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提升软件可靠性与可移植性。一方面其降低生产中的出错率,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其大大缩短软件开发时间, 减少研发成本, 为后期软件工程的维护与管理提供便利, 在软件工程系统研究与改善中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3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3.1 缺乏合理的项目计划

软件工程基于一定的专业设计知识, 如果在软件开发与设计的环节中开发商一味追求开发进度, 导致系统设计性能考虑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 必然增大软件开发的风险, 反而加大软件开发成本, 加上缺乏设计初期合理完善的项目计划, 间接地增大了研发难度。

3.2 缺乏全面细致的用户使用需求

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离不开用户的需求调研。如果在研发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细致的用户使用需求, 对用户实际使用需求分析不到位, 都可能产生用户需求与产品开发的偏差, 软件开发成果不具备实用性与针对性。

3.3 缺乏必要的软件质量管理规范

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规范的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约束, 而就目前的软件质量管理管理与规范情况来看, 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 缺乏合理到位的监督与规范体系, 对于软件质量上的审查不到位, 此外管理模式上的漏洞也成为质量监管的限制因素。整个软件质量监管不到位, 软件质量得不到保证, 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的标准化。

4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可行性措施分析

4.1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实现与国家研发接轨

针对我国软件工程研制起步晚的现状, 我们有必要引进先进的国家设计标准。目前国际上关于软件工程的标准性研究不断深入, 许多西方国家制定出比较成熟的软件工程标准, 我国可以在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成果的基础上, 获取突破口, 加快标准的制定, 实现与国家软件工程设计有效接轨。

4.2 加大宣传, 增强对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关注与理解

我国软件工程之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模式标准,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先入为主的用户使用习惯。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 用户更多地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 根据自身对软件的使用情况来选取对应的使用标准, 从而忽视了各个标准软件工程内在的联系性与互补性。针对该现状首先应该加大宣传, 帮助用户充分理解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 深刻把握软件工程之间的联系与互补性, 制定比较理想化的软件工程标准。

4.3 培养技术性人才, 有效引荐国外先进标准化技术

我国软件工程标准化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相对不足, 在借鉴国外设计成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国内该方面研究人才的培育与发展, 定期组织技术研讨与交流会, 开展专题性的研究与探讨, 充分听取众家意见, 注重本国特色与实际, 开发出适合国内软件工程特色的具体软件标准, 更好地促进我国软件工程的自主性创新发展。

4.4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修改, 完善软件工程标准化

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时代发展背景下, 在用户多样的使用需求下, 软件工程标准也是不断更新与改进的过程。我们对于软件工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测, 当发现其中的问题时第一时间分析与修改, 对于其中存在的缺陷性问题进行整合, 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标准化, 以此类推, 完善软件工程的标准化。

5 结束语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而与此同时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影响软件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软件工程的标准化程度, 制定合理的软件工程标准化才能更好地提升软件工程本身的质量与性能, 降低软件生产成本, 促进软件工程的规范化发展。

摘要: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成为家庭必需品, 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社会化与工业化进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软件工程, 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工程的标准化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未来出路。

关键词: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分析,出路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亚楠.刍议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与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20:100-101.

[2]孙海超.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与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02:143+146.

上一篇:浙江农林大学首届133名定向涉农专业新生入学下一篇:学教师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