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

2024-06-16

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精选7篇)

篇1: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

18、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在此之前,我才不会把爪子对向自己。

不要以为现实可以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只纸老虎……

生活它不是深渊,它是你走过的平原和你想要登上的高山,它就像我们睡过的每一张床,你从来不会陷下去,也许它不属于我们,但它一定属于你,你觉得往下,是因为引力,他绝不会把你拖下深渊,他只想让你伏在地上,听听它的声音,当你休息好了,听够了,你随时可以站起来。

篇2: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

7、“其实温水煮不了青蛙的,不要以为现实可以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只纸老虎……

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我看得心惊胆战。

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地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

篇3: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

《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 现代交通工具以符号、象征或文本的方式, 成为了作品重要的影像。作为一部旅行车的名字, 这一物象的运用, 托载给小说本身更多的意义。一个人, 一部车, 为一个朋友, 为了自己也不知道追求和探索的什么, 上路了。人是陆子野, 车是1988 (由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 , 朋友是改装1988的人, 地点是318国道。作品本身并没有告诉读者更多关于1988的性能的文字, 有重要的一处, 是要送给出狱的“我”的朋友——赋予1988新生命的人——的一句话:“好手艺, 1988从来没有把我撂在路上。”

一、关于“1988”

在书中, 1988这辆车沿袭于苏联, 但是“1988的机油尺是错的, 那是我从一台报废的苏联产拉达轿车上拆下来的, 加机油的时候不能照着这个刻度来, 加满一瓶四升的就行, 那就错不了。否则你就等着爆缸吧。这台发动机太老了, 爆了就不好修了。”机油尺的错误不能不说是这台发动机的致命缺点。没有油尺, 没有度量, 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没有一个准确的运行标准。只能按照现有的其他的标准来驾驶它。而主人公是有明确目标地在318国道上行驶的, 他要去接他的朋友的骨灰。事情的重要性和1988驾驶的荒唐性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差异。然而, 它始终没抛锚。除却故事情节上的需要之外, 1988像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经历了生死考验, 即使没有按照原来的准则去驾驶, 仍然能担负重要的任务——去接给它第二次生命的朋友。作者赋予了1988人性化的色彩, 没有过多的外观和细节描写, 在一个看似明显实则隐蔽的角落里完成它最初的使命, 并载着主人公驶向未知的未来。它是一个时代的领路人。

二、权力的解构

有人认为, 1988代表着我们这个国家, 它的体制是从前苏联拆过来用的, “机油尺”不对。1988后的一年, 它选择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以强硬的姿态维护稳定, 在这条“国道”上, 我们有所得, 也有所失。娜娜, 孟孟, 周围的“钓鱼执法”、“老头碰瓷”、“性病诊所”、“城管扫黄”等, 统统成为了“忧伤”的来源。一直被这辆车载着的娜娜和陆子野, 就是这个国家承载的两种人。

“我”在与娜娜 (开始是以“珊珊”为名) 的行程中, 曾提及, “我儿时的家就住在国道的旁边, 我当时骑着自行车, 在危险地的卡车和时常不亮的路灯下幻想, 在未来的旅途里, 香车美女, 奔向远方。不想是破车孕妇, 孩子不是我的, 连他妈都不知道孩子是谁的。”一直以来, 美女与汽车组成了一种隐喻性的异性恋关系。由于有快感的生产, 香车美女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化的文化消费心理结构, 这种结构既是财富的社会结构, 也是财富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心理基础与社会基础。这种消费文化的心理结构及其逻辑, 与财富的巨大现实力量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一种普世原则, 那就是, 财富就是现世的终极幸福本身。“汽车, 作为一种当代社会的核心物品, 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微型权力运作空间, 表现着当代人个体及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截面, 体现了一种内部更为亲密的社会人际关系, 同时又隔离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汽车, 更为强调主体与自我、身体及身份之间的亲密感。”[1]

1988始终向前, 目标明确。它是没有人类情感的机械物体, 然而它见证了主人公一路的经历。尤其是“我”与娜娜的多次深刻交流都发生在车上。他们看似调侃实则辛酸的交流无不投射出生存的艰难和无奈。

由此可见, 1988打破了香车美女的固定模式, 在权力统治下探寻出一条通往人性的路。汽车与美女不再是一种性的关系, 而变成了人性的相互温存。韩寒向我们证明了在这个过度浮华的时代, 重新审视被我们高调吹捧起来的所谓的时尚文化。掠去了带有符号色彩的男女间的情爱纠葛后, 人性的善的光芒显露出来。这个时代不是没有善的存在, 只是被乌云遮蔽住的人性的迷茫和放纵。就像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相互交替出现的一种社会状态, 当人性自我放纵到了一定的极致之后, 酒神精神就处于歇斯底里的边缘;人性终归回到了日神统治的理性世界。这是韩寒的一种美好理想, 是人性的乌托邦。

三、叙事载体

1988为“我”与娜娜的记忆提供了狭小却足以推进情节发展的空间, 男人与妓女的交流转换到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狭小的场所为叙事托载起整个社会空间, “和这个世界谈谈”就在这辆车内置换、发生、延展、交错。韩寒一边写梦, 一边讲述现实, 中间用成长定格, 就是1988。1988, 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性的道具, 更成为全文叙事不可或缺的搭载, 甚至在叙说中, 意象更加深入, 成一种时代的、空间的符号, 有着耐人寻味的寓意。“汽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由男性主角驾驶, 女性人物坐在旁边, 与外界隔离。男女人物在此空间内直接进行情感与性行为的交流, 而这种情感与性行为, 又往往是现代性的, 比如, 是非婚姻状态的, 甚至是违背传统道德的。”[2]

如果说在相对的狭小空间中, 汽车提供了某种新的故事发生的可能, 那么, 1988给我们的印象是另一番情感的流动:“我”几次想与这个妓女彻底地划清界限, 然而, 一次次的分开和同行推进了情感的交流, 也展示了时代的无数层面。作为一辆经受过生命的重创而又起死回生的汽车, 见证了人的生死奋斗后仍在318国道上奔驰, 这不仅仅是一种感官刺激, 更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如果没有1988, “我”的经历或许就变得颇为不同。1988是一辆旧车, 然而它经历生死后被重新操控, 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娜娜是社会底层的受害者, 正孕育新的生命。1988与妓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承载了主人公对于生命存在的新的信仰。没有1988, 妓女不可能一路跟随主人公去寻找她自己孩子的父亲, 也不会将读者带回曾经的动乱岁月。

《1988》到底跟这个世界谈了什么, 每个人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同的。但它更清醒地看到了人在过度癫狂状态下的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汽车在这部小说中扮演的是道具角色与叙事载体, 它见证了每个历史时刻, 历经沧桑巨变, 无言地诉说着人类的过失和生存的艰难。韩寒在小说的结尾发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人生。生存的主题仍然困扰。活着, 就是最好的选择。即使我们有太多的无奈, 既然1988都可以在没有油尺的情况下顺利行驶,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拥有属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存方式?

摘要:韩寒的《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在发表前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者选取了一辆废旧的汽车作为这本小说的题目和叙述载体, 本文通过对作品的解读, 在分析作品主题的基础上, 尝试解析“1988”作为交通意象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内涵。

关键词:1988,叙事,权力,符号,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徐敏著.汽车与中国现代文学及电影中的空间生产, 见于《现代性事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26页.

[2].同[1].132页.

篇4:韩寒致歉:我想和这个世界较真

在中国,韩寒应该算是最有力的个体声音,也是最善用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在很多社会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地重复常识。韩寒是精明的,从他的非虚构文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摇摇摆摆地行走在某些桎梏的边缘,贴近危险但是始终不掉进危险中去;韩寒又一直是幼稚的,他批发常识的行为无异于推石头上山的西绪弗斯,又像天真的孩子大喊皇帝在光屁股,其实围观者何尝不明了事实,但都是三缄其口。

从文字内容来看,巨大影响力使韩寒对自己的语言非常谨慎,掌握分寸,确定场合,他尽量用语义确定的词语来构建每一个句子,少用复杂的修辞方法,以免被误解和断章取义。此番闹出“微博风波”,很多人总觉得是韩寒在反抗商业行为,其实我倒觉得是韩寒的“洁癖”作怪——他不允许自己的文字被玷污。

篇5: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

此刻我是如此的感动

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要直接翻到开篇再看一遍,但看看时间,貌似脑袋也有点扛不住了,此刻我是如此的感动——韩寒·《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以前看《一座城池》的时候也是看完结尾直接翻过去再看了一遍,但那个时候完全是被剧情和文笔所吸引,这次却完全不同,这次是完全纯粹的感动,我可以如同感受到自身血液流动一样感受到书中那种如同暗涌一样的力量,那些被我们称为理想的东西,那些我们正在逝去的青春,那些我终于开始明白的,韩寒要和这个世界谈的东西。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title=此刻我是如此的感动鈥斺敽贰1988

书的文体被韩寒称为“公路小说”,讲的就是主角陆子野开着一辆1988年生产的越野车开在路上故事,途中遇到了一名怀孕的妓女娜娜,之后两个人一起上路,途中两个人一直交谈,一直回忆,整个过程,就如同一个对人生的守望,淡若流云地观望这个世界,讲述着童年,讲述着理想。我相信里面所讲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定的象征的,这不是以前学鲁迅文章时的阅读题,虽然我很喜欢鲁迅,但是实在受不了老师所讲的那些强加的意向。《1988》之所有会以一辆车的名字命名,我相信只要是对韩寒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明白,这不仅仅是他作为一个赛车手,而是作为他对理想的定义,在韩寒以前的文章里,会多次出现飞驰的车,他也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追逐理想的路上应该有一辆摩托车的陪伴。在书中,1988作为一辆破旧,丑陋,但是却永远不会抛锚的越野车,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让我们一无所有的出生,却给了我们一生的年华。书中的那个妓女娜娜是个伟大的母亲,她辛苦工作五年的两万块钱被当地公安给罚了,她说她甚至怀疑当地公安在查她的银行账户,妈的每当她存了两万就来抓她一次,但是她这次的两万是为孩子准备的,她说她要把这个不知道爹是谁的孩子生下来,是女孩就当公主养,从小学钢琴,上最好的学,受最高雅的教育,是男孩就送出国留学朝鲜念博士。钱哪里来?妓女娜娜的话,简直是字字珠玑。她的理想就是,把孩子生出来,“我无意帮她规划未来„„总之,我不能让她干这一行。我再干这一行干十五年,正好能抚养她。你看,我现在一个月也能收入四千多,到了这个孩子十六岁,我还能养。”当然,如果有条件,最好能送孩子出国留学,去哪里?朝鲜也好。“我”看似有目的实则漫无目的,娜娜看似漫无目的但实则对未来有规划。她说她还可以干到四十岁,业务娴熟,每天接多份工作,可以赚很多钱,为了孩子,可以一直干,被人往死干。其实整本书对理想两个字定义最深刻的就是妓女娜娜了,她只爱上过两个人,其中一个代表了她的爱情归宿是安全感,另外一个欺骗她的音乐制作人却代表了她对未来和理想的不放弃,当然,还有她一直在小发廊做的时候最想去的就是桑拿做,还想成为卅城里那个孟孟,感觉我把她的故事用文字列出来就已经死去了,但是我看书的时候真的感觉那种力量,如同沙漠里深入地底的穹根。

娜娜的职业虽然被人瞧不起,但娜娜也有感情底线,娜娜会努力克制自己爱上一个人,如果实在忍不住爱上了,为了不陷入,就收十块钱。《1988》对人的判断,不狭隘,有洞见。

娜娜为了让孩子出生,再次回到本行,为了抚养孩子,她付出了一切,直到自己的生命。

书中没有写明娜娜是如何去世的。但我相信,大家都懂了。纯洁无暇的孩子,才是唯一的希望。才能改变如今绝望的现实生活。

娜娜相信未来的世界将会美好的,所以才敢把自己的孩子生于这个世上的吧。

陆子野从他的童年一直回忆,那一段我是最喜欢的,她爬上了四层楼高的旗杆,当全校轰动,老师们都在下面铺上书包和垫子救他的时候他却站在这个世界的最高点俯视众人,在他要掉下去的时候他看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动心的女孩子,在落地的时候摔在了一本圣斗士漫画上,上面画着不死鸟一辉。在子野的记忆中那些人,丁丁哥哥,临时工,10号,刘茵茵这些人都是他年少时的梦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始终觉得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觉得阻力会小很多,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会撞的高墙,摔过了每一个我可能会摔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错,继续前行吧”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的,只是每一次劫难都是自己去经历,但是经历并不代表你走的路错了,你闯过了之后,你的路依然还在等着你,读后感《此刻我是如此的感动——韩寒·《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里面人气最高的应该是丁丁哥哥,他是大学里的学生会主席,成绩好,擅长运动,擅长唱歌,思考人生,他的存在应该代表了韩寒心中的完美,这儿说一下如果你觉得韩寒拿一个他以前所鄙视的大学生来作为他所认可的完美,那只是因为你以前都只能理解到表层,韩寒看不起大学生只是因为你的错误理解和媒体的扭曲炒作。丁丁教子野唱歌,替他们去解决弹子溃败事件,给他们要回来了临时工赢取的497个弹子,给子野讲理想,带他去骑摩托车。书中讲到最后丁丁哥哥开学了,子野想要和他一起去,他让子野留下,他说他要去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这是韩寒的小说里第一次出现英雄,虽然没有直接写,但是后面的描写可以知道,丁丁去了之后就死了,我想读者都会各种猜测他是怎么死的,我觉得这已经没有必要了,他的死,是一种把生命灌注给了所有人的永生,也代表了韩寒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

书中最复杂的人物,我个人觉得是孟孟。孟孟是个向往成为明星的女演员。书中在娜娜看着孟孟的照片后说看到过孟孟,就葛然而止了,并无交代。个人觉得,娜娜之前说的那位她们这个行业的全国金牌,就是孟孟。或许也可能是同行。作为第二任陆子野的女友,她为了自己的演艺梦想,从最初的单纯发展到与制片人上床。到最后说对陆子野说:要是你揭露了,放出了视频,说不定我就红了呢。

在这里韩寒在文中,并没有表达任何气愤和失望的情绪。原因在于,火煮青蛙。当孟孟把因为水变热,青蛙快跳出时,把锅盖子一盖,青蛙在锅里乱跳,说:这就是现实。

书中陆子野本身就是个以揭露丑陋的记者,孟孟被制片人潜规则,陆子野根本不知情,而孟孟却拉着陆子野来揭露剧组经营方面的丑陋。而陆子明揭露剧组拖欠工资等事情后,剧组所拍摄的连续剧反而红火了。那么孟孟是利用陆子明设的一个想让自己红的局吗?

韩寒想说的是:如今真相都无法相信。谎言背后有真相,但真相的下面,还有谎言。

那么梦想本身,是否就是个谎言?梦想是否和真相一样,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刘茵茵。刘茵茵是陆子野第一个爱上的女性。后来因为陆子野要离开,刘茵茵说10年后我们再在这条马路上相见。我个人觉得,刘茵茵是真的在等陆子野。我们可以推测出,作为地方一霸的10号,是如何强行去追求刘茵茵的。但书中10号说,亲过了,摸过了,就等着下一次上她了。刘茵茵把最重要的东西留着,证明她最后不想妥协于现实的表现。她的梦想也许就是和陆子野成为在对的时间碰到对的人,可是„„书中最后写到10号和刘茵茵死于车祸。更可以理解10号和刘茵茵在一起了,甚至是结婚了。而那个10年后的约定,也是个会破灭的梦。曾经的梦想,在时间的流逝中,被吹的灰飞烟灭。爱情在时间的流逝,像摩托车在速度中飞驰,终有天会死亡消失。

陆子野。陆子野在我看来,并不是主角。他只是带动了故事的一个线。陆子野始终是迷茫的。寻找刘茵茵,他花费了6年。与刘茵茵,他不知道以后会和刘茵茵如何,他困惑。他选择了离开。对待孟孟,他紧锁内心,等慢慢地打开心扉,却不知道孟孟需要的是什么。他还是选择了离开。之后他去寻找1988的车主,尽管他有了行驶的目标,但他却依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他从一个城市逃避到另一个城市,不止逃避城市里的熟人与过去的回忆,他更逃避自己。无法承受现实的他,变本加厉地催促他更多的去逃避。他觉得换了一个城市后,他能重新开始。讽刺的是,一路上他的回忆充足了半本书。

陆子野最后拿到的却是1988车主的骨灰。这是他憧憬远方,长途旅程的一个果。骨灰。而不是带回车主,开心地在饭店庆祝车主的出狱。

韩寒在书中曾一直表示出对远方的向往,并同时表示到达远方后的失落。这一个过程。

我突然发现我再这样写下去就变成恶心的概括全文内容了,但是正如我开头所说,我现在对书里的细节都已经忘记的大部分了,我只知道,很精彩,很多地方让我很感动,不同于韩寒写三重门的时候全书只有结尾一次描写性抒情,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处深情的描写,表达了韩寒对人生,对理想的理解,那些文字,句句击心。

全书写了人生,写了理想,写了爱情,写了青春。韩寒也一路在成长,在《三重门》的时候,他还是个比我现在还小的孩子,他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一个大大的错误,于是他抨击教育,之后慢慢长大,《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这些开始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开始用调侃的语言讽刺政府的腐败,官场的黑暗,这在《他的国》达到巅峰,那简直就变成了赤裸裸的调戏了,韩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责任正是现在社会认可他的原因,但是韩寒也还在长大,他的思考变成了对人,对中国人,对于我们骨子所欠缺的东西的揭露,就像西方思想解放的时候,社会的问题已经不是真正的问题了,那只是流于表面的东西,人们的思想才是最深层的根结,就像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里,我看到的也不是对麻木群众的讽刺,不是对同志阶级的投枪,那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深深的思考啊,正如我的

文学老师说的,每一个民族会有一本讲述这个民族最本质精神的著作,希腊有《奥德赛》犹太人有《圣经》拉丁民族有《百年孤独》日本民族有《雪国》藏族有《格萨尔王》,中华民族却缺少了这本书,如果非要接近的,那就是鲁迅的《阿q正传》。

但是韩寒没有向当初那样喊出自由民主,他喊出的是理想,是不放弃的理想,是支持我们活下去的信念,就像程蝶衣的那句“我本是女娇娥,不是那男儿郎”,他觉得我们需要追逐在自己希望和理想的路上去燃烧自己。

书的内容在20年后,希望内容是过时的。真的不希望到那时,这本书里其实真实存在的故事依然在生活里真实地上演。

最后希望今后的孩子们,都是听着娜娜录在录音笔里的摇篮曲,而不是那句“开工了”。

希望娜娜直执般无私的爱,小小的勇气,能唤醒更多的人

篇6: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

这本书是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描写了作者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对各种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主人公驾着自己的一台车,为一个朋友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简单的旅程,而这部车有个独特的名字就叫:1988,还是改装之后的一部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书名中的1988所谓何意,作者还讲述了这本书命名的一点波折,本来这本书就叫《1988》,序言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在这期间日本的村上先生出了一本《1Q84》,想过要换书名,但却又找不到更合适它的名字,它运用了有一个比喻,个人觉得很符合自己有时候的想法:“好比在孩子要出生之前,你已经为她想好了名字,并且叫了一年,忽然间隔壁邻居比你早生了一个和你叫了差不多名字的小孩,你思前想后,发现其实你内心已经无法更改。

最后她还是叫《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在这本书里,不管是娜娜,陆子野,刘茵茵,孟孟还是丁丁哥哥,肖华哥哥,10号还有配角孙老板等,作者赋予了他们责任,让人看到惨白的现实。主人公最后拿到了朋友的骨灰,旅程也随之结束。娜娜被检查出体藏病毒于是怀着孩子潜逃,两年以后,主人公带着娜娜生下的孩子驾驶1988向五千公里外的海岸线出发。于是,新的旅程开始了。又或者这场人生旅程就从未停止过。从主人公们简短的对话中却流露出最真挚的情感,有很多语言让我很有感触,例如:“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还有一句我说,“我坚信邪恶不能压倒正义。他抿了一小口,说,但是他们可以定义正义与邪恶。”

篇7: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

首先,来说下丁丁哥哥。书中表明丁丁哥哥是在1988年走的。他正义,聪明,为人正直。是陆子野从小的榜样。丁丁哥哥也有梦想,除了摩托车。书中写到这里,就告诉读者,后来他死了。从这点可以推断,丁丁哥哥是在1988年乘火车离开家乡后死的。那他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他为什么在离开家乡后死了?书中,根本没有谈及到。我知道在这里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起码有2/3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有1/3如果没有看懂,或者不知道丁丁哥哥到底如何死的。你需要问你父母,他们知道,你需要如此询问他们:“老爸老妈,你知道丁丁哥哥为什么在1988+1之后死了吗,丁丁哥哥他没告诉我,他去的是北京,读后感《《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丁丁哥哥他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就像书中陆子野说的,在你想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在你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结束了。当你行动结束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与丁丁哥哥类似的人们,书中陆子野一直觉得是伟大的,佩服的,他的理由是因为他年龄小,容易崇拜。我也很佩服和尊敬类似丁丁哥哥的人们。尽管我的年龄不小。

1988车子的制造者。制造者是让陆子野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陆子野这部车是他改装的,陆子野也是开着这辆车去目的地,去接1988车子的主人。这部小说官方说法是公路小说,一边开车旅行一边回忆从前小时候的故事。其实不是的。陆子野开着1988,开到目的地,其实是一个在寻找真相的过程。理由是小时候的回忆,到后来故事的结局。是韩寒带领着大家,让一个个片段的故事,不停地发展下去,他让书中人物慢慢地展现,书中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后展现他们追求后的结局。1988的车子行驶去路的终点,路的终点,其实是荒无的。韩寒想说,从迷茫,到有了梦想,有了梦想后,就是梦的破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经典语录】相关文章:

韩寒经典语录盘点04-29

韩寒笔下的经典语录05-15

韩寒的超经典语录04-18

韩寒 《光明与磊落》经典语录05-04

80后韩寒作家经典语录05-29

韩寒《后会无期》经典语录06-13

韩寒语录摘抄05-26

韩寒经典台词05-05

韩寒经典台词范文05-27

韩寒一座城池经典段落06-22

上一篇:企业职责和权限案例下一篇:多变的价格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