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和经济学

2024-06-09

管理学和经济学(精选6篇)

篇1:管理学和经济学

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分工、方法差异及相互借鉴

内容提要: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只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差异,不是两门学科的根本区别。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表现在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差异,而非研究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经济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具有稀缺特性的资源的配置问题,企业组织特性常常被忽略。而管理学则研究在一个具体组织内如何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和活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这种研究的“分工契约”又决定了经济学的注重科学性和管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移植性的研究方法差异。最后,本文指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互借鉴对各自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比较借鉴、学科发展

从理论上明确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无疑有助于这两门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各自完善,有助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一般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经济学中的近似于“坏人假设”、人们之间的等同关系,管理学中近似于“好人假设”、人们之间的差序关系,导致了两门学科的一系列差异(孙继伟,1998)。然而,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其一,我们不否认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有关人性假设的重要区别,但这不是学科的根本区别。所谓独立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一般应表现为学科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不同,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只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差异,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的前提假设和研究方法只会导致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或分支的产生,而不应是不同的独立学科。①其二,不仅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之间对人性的假设不同,而且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每门学科内部对人性的假设也是不统一的,从而形成了每门学科的不同流派或学派。对于经济学而言,虽然理性人假设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得到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但理性人假设不断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凡勃伦、西蒙、凯恩斯、哈耶克等经济学大师都曾对理性人假设进行否定(张雄,1995,P80—P90);科斯则极力主张放弃人是理性的效用极大化这的观点,以实际的制度为出发点,恢复实际的人的显著特点;莱宾斯坦则认为人具有双重性,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提出了X效率理论(弗朗茨,1988)。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分歧更大,存在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和文化人等诸多假设,演化出众多方法、理论和学派,很难用一个近似的“好人假设”来概括。因而,以人性假设差异是无法区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三,经济学隐含的人们之间的等同关系与管理学隐含的人们之间的差序关系的差异的确存在,但这种差异却隐含着一个更为基本的前提,作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人是独立的不依附任何组织的行为主体(市场交易主体),而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人一定是某个层级组织内、依附组织而存在的行为主体。由此可以引伸出经济学和管理学围绕组织是有研究“分工”的,本文接下来对这种“分工”以及由这种“分工”引起的两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研究表明,经济学和管理学围绕企业组织的研究领域的分工所形成的研究对象的差异才是两门学科的根本区别所在。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分工契约”

经济学,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通用而简洁的定义,是研究将稀缺的资源分于不同用途的学科,即在给定生产力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研究各种产品的相对比例如何在市场上决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每个经济必须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个基本的资源配置问题,这正是经济学面临的问题和任务。管理学,虽然至今仍不存在一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解决管理问题、指导管理实践的学科。而所谓管理,则是指在一定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职能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以尽量少的投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或过程。从直观的学科定义看,二者各不相同,似乎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当两门学科都把研究“目光”集中于企业——

当今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经济组织时,区分的问题也就产生了。①

Taylor)开拓性的贡献以来,至今已形成包括管理原理、生产管理学、经营决策、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等众多分支学科以及管理科学学派、系统学派、人际行为学派、权变学派等诸多理论流派在内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虽然企业管理学并不具有微观经济学那样的可以用公理化形式表示的理论体系,但企业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围绕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这一企业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学研究的问题是具体一个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其研究内容涉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理论、具体方法、手段等。企业管理学同样追求效率,但不是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而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企业的资源,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服务于企业组织目标。分析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企业问题研究上,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分工契约”:经济学站在整个社会经济角度上,研究企业的性质、企业行为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影响及对经济稀缺资源配置的作用;管理学则站在具体一个企业的角度上,研究如何有效组织、运营、管理一个具体的企业,使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外部环境,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借用系统论的语言可能更能说明这种研究“分工”:经济学关于企业问题的研究,是把企业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研究企业这个经济系统要素是如何影响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构成和运行效率、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因而没有必要过多关注作为系统要素的企业的内部构造及运行问题;对于管理学而言,正如系统管理学派所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整个社会经济是企业系统的环境,管理学研究的是企业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配置、运行机制,以及如何适应系统的外部环境,实现系统的功能,达到企业系统的目标。经济学认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的行为主体,其交易行为决定了市场和价格机制产生和运行,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个基本的资源配置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市场和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针对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价格或价值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及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②其中,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从均衡价格论出发,并加以引伸扩展,分别研究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及供给问题;厂商理论是价格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分析一家厂商在不同的竞争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分配理论研究各种生产要素在各种竞争性用途中的分配,总产量在工业部门、产品和厂商中的划分;在单个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共同作用下所有市场如何同时达到均衡,证明在完全竞争市场及其它一些假设条件下,存在稳定的均衡价格体系使所有市场达到供求均衡,并满足帕累托最优。主流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用被认为经济学领域中得到最好发展和最具审美合意性的模型阿罗(Arrow)和德布罗(Debreu)的竞争——均衡范式来概括:从可供选用的物品的非常精确的定义开始,假定消费者完全了解物品的所有特性,对物品组合有一个偏好次序,生产者(厂商)服务于消费者,赋有生产可能性集合。然后再加上市场组织范式,所有行为主体都是价格接受者。消费者在支出不超过其收入的条件下,使福利达到最大,从而产生了需求函数。生产者在技术可行的范围内使利润达到最大,这就产生了供给函数。竞争均衡是由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决定的一组价格,使所有的市场都出清(泰勒尔,1997,P6-P7)。以上分析表明,企业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主流经济学中只被作为一 “黑箱”组织,经济学感兴趣的是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导致市场均衡的作用和过程。只要企业是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产出组织,至于其内部组织构造怎样、如何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如何,对于经济学而言无关紧要,这并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这些问题恰恰正是企业管理学所要解决的。企业管理学自泰罗(F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些发展似乎在尝试着突破这种隐含的“研究分工契约”。这些有必要进一步分辨的尝试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本世纪30年代,科斯(Coase, 1937)以及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1933)等人的开拓性的贡献表明经济学家开始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也标志着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的企业理论的产生。但直到本世纪70年代以前,新兴的企业理论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70年代由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研究引入了不完全信息,才使企业理论迅速发展为一门全新的微观经济学分支。企业理论是近二十多年来成长最为迅速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以严格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都可以归属于企业理论领域。企业理论旨研究企业的本质和界线、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和企业的层级组织的内部结构等问题(钱颖一,1989)。由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现代公司或现代企业的认识,以至于人们以为这是管理学的进展,把一些在这方面稍有研究的人看作是企业管理专家。”(芮明杰、袁安照,1998,P2)然而,进一步仔细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中企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经济性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经济含义,即使对企业内部层级结构和激励机制的研究也是服务于这些目标的。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主要服务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研究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而企业管理学则用于指导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实践。企业理论的发展虽然把经济学家的目光引向企业内部,但仍然只是停留在企业的性质及企业所有者层次,因而,我们仍可以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分工契约”依然存在。第二,企业战略问题成为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和管理学中的战略管理共同关注的焦点。现代经济学发展已突破了适用完全竞争条件的阿罗和德布罗的竞争——均衡范式,开始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机制,增加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尤其是研究市场运行的产业组织理论在70 年代引入非合作博弈方法以后发展迅速,其研究企业间博弈行为方面的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加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竞争战略问题,企业战略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在企业战略问题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目光交织在一起。但这并没有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分工契约”相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市场结构、企业间博弈行为和经济绩效,虽然其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其目的却在于为政府制定与企业有关的政策服务,重点是反垄断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促进有效竞争,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而管理学对战略的研究则是把企业战略作为管理对象,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探讨企业战略的分析、决策、计划、组织和实施过程。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差异

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各自的长期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两门学科的方法论差异十分巨大,反映了各自的鲜明学科特色。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十分独特,“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地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贝克尔,1995,中译本,P8)。许多经济学家都以此引以自豪,对经济分析方法津津乐道,贝克尔(1995,中译本,P11)认为,“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但也有许多人对泛经济分析方法持批判态度。西蒙(1988,中译本,P18)指出:“经济学家们给经济人赋以一种全能的荒谬理性。这种经济人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其总是能够在所面临的备选方案中作出抉择;他总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优而进行的计算,不受任何复杂性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即不可畏,也不神秘。”那么,具体地说,什么是经济分析方法呢?一般经济分析方法分为四个层次或步骤(杨小凯,1998,P5——P10)。第一层次是把人们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用数学函数描述,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望,用博弈论中的博弈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等。第二层次是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人的自利行为。第三层次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人的自利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如果在进行第二、第三层次分析时考虑时间因素,则为决策的比较动态分析和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这三个层次的分析都被称为实证分析,即不对问题做价值判断,只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什么结果。第四层次的分析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研究人们自利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否对社会有利。这四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主要分析工具就是数学。由于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借助数学可以降低经济学家之间的沟通费用,数学模型有助于经济学知识的积累。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使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内在逻辑统一,论证严密,知识可积累性强,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Koontz)在1961年和1980年的两篇文章中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时期;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管理学届

又掀起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上述管理学发展过程反映了随着对管理学认识的深入管理学研究重心的不断转移,而这种转移变化有赖于其它学科理论方法向管理学的移植。古典管理阶段侧重于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是以工业工程、经济学方法及社会学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基础之上的;至于现代管理阶段则更是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方法形成了 “管理理论丛林”。最初孔茨所谓的“管理理论丛林”包括六个学派,即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这些学派的根本差异就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区别。进入80年代,孔茨又宣称原来的6个学派已发展为11个学派,即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协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和情景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理论学派,并认为所谓学派(school)应叫做方法(approach)更为合适。显然,管理学的这些学派或研究方法基本都是移植其它学科的方法,单一或交叉使用发展而来的。Mayo)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支配的阶段;进入60年代以后是现代管理阶段,这被孔茨(HWeber)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本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则是梅奥(EFayol)、韦伯(M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缺乏这种内在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这决定于管理学的学科目的及管理学研究问题的性质。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强调实用的学科,旨在探索组织的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用于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指导组织的管理实践,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对组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考虑组织内外的多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心理等方面因素,针对组织中的各类管理问题,运用经济学、数学、运筹学、工程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工程、控制论、信息论的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对管理活动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这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移植交叉性(崔援民、黄群慧,1998)。从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更清楚地说明管理学的多学科移植交叉性的方法论特征。管理学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本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以泰罗、法约尔(H

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互借鉴

当着重分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分工和研究方法差异之后,我们有必要说明两门学科的相互依赖关系。上述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企业问题研究上达成的默契“分工”显然只是学科理论上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如同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一样。①有分工,必须有协作,这种理论研究分工的存在绝不会妨碍在解决现实企业问题时两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只会促进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学科发展看,经济学和管理学是相互借鉴、互为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作为更一般意义上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会给企业管理学提供基础经济理论支持,管理经济学就是以此为己任的经济学分支;另一方面,对管理学提出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经济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如西蒙通过对管理性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提出“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准则”两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提出挑战,促进了经济理论发展。这种学科间的相互借鉴、互为促进无疑有利于各自的完善和发展。

然而,由于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两门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的程度差异很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被认为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① 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交叉的特征,因而管理学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任何有利于解决管理问题的知识,无论其属于什么学科,都可以被吸收、借鉴到管理学中(当然这是以牺牲管理学自身的科学性为代价的),管理学家对此进行综合创新,促进管理学的发展。因此,管理学吸收、借鉴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甚至完全可以认为企业管理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与管理学相比,经济学崇尚理性、追求科学主义,有自己固有的研究分析方法,任何没有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知识都难以进入主流经济学,被经济学家所接受。这无疑保持了经济学的纯洁性和科学性,有利于经济学知识的长期积累,但也阻碍了经济学从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学科吸取营养、学习借鉴相关知识。这应是经济学中较少有管理学知识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为追求形式的科学性,有时是不惜代价的。这一点在经济学对待企业家的研究上很有代表性。在早期的经济思想中,企业家是作为生产、流通、分配过程的关键角色,被认为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但随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企业家在经济理论中消失(disappearance)了。由于新古典主义理论强调完全信息和完全市场,这种市场会进行一切的必要协调,毋须企业家的干预,管理和决策变得无足轻重,最具审美合意性的适用完全竞争条件的阿罗和德布罗的竞争——均衡范式中没有企业家的地位,因而,到19世纪末企业家这个术语几乎在主流经济理论著作中消失了(Baumol,1968)。Barreto(1989)曾以一本专著的篇幅对这个现象产生的过程、原因、理论背景等进行了论述,其核心论点是:主流经济理论之所以抛弃企业家,是因为任何把企业家引入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尝试都会破坏理论模型的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为了追求经济理论体系本身的完美,主流经济学家们把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的企业家“扫地出门”。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牺牲经济学的现实性复杂性、建立经济数学模型、追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的科学性,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学的发展更为有利,“正象15世纪化学中的炼金术与当时认真做简单的化学实验相比,前者看似离现实更近,而后者由于不成熟,看似远离现实,但从长远而言,严格的科学方法终将靠数代人的连续有效知识积累,用现代化学替代了炼金术(杨小凯,1998,P11)。”

显然,进一步详细研究数学方法与经济学的发展超出了本文的论述范围,但本文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分工、研究方法差异引伸到两门学科的相互借鉴问题,这无论是对经济学发展还是对管理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地说,吸收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一门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学和管理学都不例外。关于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有经济学家卡森(M.Casson)的胸怀,把其置于整个社会科学中考虑。他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企业家”辞条中最后指出(中译本,1992,P164):“对企业家的研究开阔了经济学的视野,不在囿于推导出一组连贯的价格与数量的等式。人类个性方面的因素——如自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状况影响下性格的可塑性也是如此。因此,关于企业家的理论不是使普通的价格理论走向完整的最后一步,而是使经济理论发展成为更广泛的社会科学整体一部分的第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继伟(1998),《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经济学家》,第3期。

2. 高鸿业、吴易风(1988),《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

3. 高鸿业(1996),《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4. 张军(1998),《国企改革与经济学家的作用》,《中国经济时报》,9月2日。

5. 张雄(1995),《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立信会计出版社。

6. [美]罗杰•弗朗茨(1988),《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本,1993年11月版。

7. [法] 泰勒尔(1988),《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8. 钱颖一(1989),《企业理论》,载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9月版。

9. 芮明杰、袁安照(1998),《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山东人民出版社。[美]加里•S•贝克尔(1976),《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版。[美]西蒙(1976),《管理行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杨小凯(1998),《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崔援民、黄群慧(1998),《21世纪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中国软科学》,第3期。[美]O。哈特(1995),《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15

Baumol,W.J(1968).Entrepreneurship in economic theo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5

8.64-71.16Barreto, Humberto(1989)。The Entrepreneur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Disappearance

Expla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美]卡森(1987),《企业家》,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中译本

P162-P164,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篇2:管理学和经济学

管理学是由一系列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原理、管理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所组成,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客观规律。管理学是揭示管理的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规律要求来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它主要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

一、生产力方面

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企业中的人、财、物,使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如何根据企业目标及社会需求,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组织生产力,在企业里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如市场预测、产品开发、制定经营计划,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组织和控制,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科技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等等[1]。总之,就是要合理地组织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按质、按量、按期、低消耗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

二、生产关系方面

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企业就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工资奖励、经济核算等制度[2]。

三、上层建筑方面

主要是研究如何使企业内部环境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用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是管理学研究的是在现有经济运行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即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管理学是研究企业如何提升自身战略垄断力即核心竞争力,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艺术,提供打击竞争对手赢得顾客的手段。

经济学往往从政府层面来研究政府如何克制企业垄断、提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主要是解释问题的因果逻辑,为政府提供制定政策改善社会福利提供依据。

管理学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经济学专业主要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财政学(含税务)。

参考文献:

[1]单宝玲.现代企业管理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1-43

篇3:管理学和经济学

1 经济管理现代化

定义简述。所谓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具体的讲就是说通过使用优秀的管理方法和设备, 搭配先进的管理理念, 比如控制论等, 打造一个合乎当前社会发展的优秀的管控体系以及管控队伍, 进而确保经济获取显著的发展。在这种模式里, 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使用优秀的管控措施和方法。第一要确保其经济理念合理。市场发展本身是遵循特定模式的, 所以该项管控工作要和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 不断的更新思想, 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 以跟进时代要求的思想武装现代经济管理, 为经济管理现代化做好科学指向。其次, 要使管理方式民主化。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经济的主要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就使民主化管理有了最前提的保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经济管理者作为人民的代表, 要进行民主化管理, 尽最大努力的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确保经济管理工作更加的合乎人的发展需要, 进而更好的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根基。除此之外, 管理者还应该非常专业。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管理者来操作的, 因此管理者素养的高低会对管控活动的总体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管理者应该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 同时还要对综合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带动经济进步。

开展现代化管控工作的缘由分析。第一, 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都带来了管理科学和实践的变革。以蒸汽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 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使社会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了机器大工业, 管理科学则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变革;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 使社会生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卫星电视等高度的现代信息传播和处理技术, 导致了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新的变革, 使管理指挥的有效性、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都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现代管理的内涵。第二, 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将会更加细致和广泛。经济生活的复杂化, 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现代化提出了客观要求: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使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不断变革, 引起生产力的诸要素在新的水平和规模上的重组和配置, 同时也不断改变着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式, 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水平。第三, 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提高经济管理效益的迫切要求。管理是社会劳动中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在生产过程中它与直接社会劳动形成一个整体而共同运动。但管理劳动又具有不同于直接社会劳动的功能。直接社会劳动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产品或劳务, 以获取经济效益;管理劳动的目的是把直接社会劳动协调组织起来, 以较高的管理效率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 而较高的管理效率则离不开管理现代化。

2 当前时期我国经管现代化的特征分析

第一, 也是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管理的理念十分人性化。当前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 和谐二字重视的是人的发展, 任何活动都是以人为前提的, 对于经管工作来讲亦是如此。所谓的人性化管控工作具体的说即管控的措施要以人性为关键点, 要结合人的状态来开展管控工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激发出人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要经由人力效益的进步, 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 管控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照人性化的发展思想。在过去的经济管控工作中, 人们过分的关注硬件装置等配置, 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经济的进步。不过在当前时代, 人已经超过了其他的要素成为了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 人是带动经济进步最为关键的要素, 所以在管控的时候要通过多种措施引入优秀的人才, 在确保其需要得以维护的前提下尽量的激发出他们的活动热情和主观能动意识, 为经济的进步打造优秀的前提。

第二, 管控方式非常大众。这种大众化是比对于百分百的服从来讲的。管理人员在公平公开的理念之下, 积极科学的进行管理理念的传递, 确保管理的目的得以实现。民主管理符合或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是一种管理艺术。在这种民主的管理模式之下, 管理人员的权利被分解, 此时工作者的权利就相应的增多, 此举能够保证工作者更为主动热情的参加到项目的管控工作中, 发挥其活动的热情和能动意识, 此时工作者也会以管理人的身份来严格的规定自身的活动。

第三, 导向具有需求化的特征。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经济, 要想在市场上获取发展, 就要切实的将市场当成是发展的导向, 确保当前的管控工作朝着需求发展。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中, 经济的主导方由过去的卖家转变为了买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的重视需求模式, 人们的需要制约着供应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时买方的需求再经济中的低位更加的显著, 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卖家不断的变化经营方法, 将发展的重点转变到生产大众喜爱的物品上面。

第四, 当前的管理方法更加的体现出了知识化的特征。管理方法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工具。由于科技高速发展, 此时的管理方法获取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管理方法。在当前的背景下, 不单单要关注管理手段的“硬件”发展, 更要注重管理手段的“软件”应用。在当前时期, 知识变成了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 此时就带动了企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同时管理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优质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经济理论与经验, 所以在具体发展的时候不单单要关注管理经验还要做好创新工作。我们坚信积极的创新管理模式, 使用优秀的创新方法, 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 结束语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然会衍生出很多的存在体, 比如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出现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它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和当前的经济发展保持一致, 是为了获取更为显著的利润。对于我们国家来讲, 在当前时期要以国家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 要不断的发展管理, 使用有效的管理措施, 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带动经济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 2012 (9) .

[2]许志辉.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3 (3)

[3]程变琴.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探讨[J].中国投资, 2013 (8) .

篇4:管理学和经济学

经济活动与经济管理二者是相伴而生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济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也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胜法宝,先进的技术与过硬的管理水平都是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要素。

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具有艺术性的管理特征。经济管理真正实现了高层次的提升之后,在管理模式上具有一定具有艺术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和经济在抽象意义上来讲是想通的,属于同一范畴。只是具有形式上的区别。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及所使用的手段始终具有艺术性,不同于经济行为中其他过程。

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管理。管理除了具有艺术的特质之外,还具有人性化的特征。管理是以人作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人作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要素,那么就意味着其他所有要素都必须围绕着人这个重要要素来运转,在管理中必须首先解决好人这个重要要素,才能使其他一切管理行为都顺利完成。

具有专业化和民主化的管理精神。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中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全员表决的民主化管理模式,这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可以大大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发展中国家还尚未得到真正的实践,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学习。管理的专业化体现在管理者的管理素质以及管理能力上的提高,具备高素质,精通管理运行机制的管理者是管理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备科学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程序。管理过程中可以综合的运用各种具有自动化水平的管理设备进行管理,能够提升管理的效率以及管理的质量。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现代化的自动化工具,以及科学仪器,借以求得管理上的最佳方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不但是企业高层对管理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不仅管理的过程本身,其实管理的最终结果也是科学化的过程。

现代化模式下新的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于体现着人本精神的管理制度。管理的初级阶段,管理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产物,那时候管理者将人与物混同在一起进行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自身也开始不断的完善,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的实施。人本管理已经逐渐渗透到管理的每个环节,以人为本是管理者思想意识范畴的一个重要飞跃。现阶段,管理不仅局限于管理者对员工的支配和运用,同时也在于发挥员工的自主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等程度,经济管理的进步都是以人这个重要要素作为支撑的。展开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模式,充分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是促进经济管理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人的主观认识得到了改变,才能全心全意的为经济管理实现目标,创造价值。

融入了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在决策上实现民主化对于整个经济管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员工可以参与到决策中去,自然会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帮助管理者找到决策的最佳方案。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方式民主化有利于充分的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有利于凝聚智慧,使员工积极的为经济管理进行服务。

组织结构扁平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对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都有着制约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字塔式的构架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求,全新的扁平化的组织构架更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有利于智慧和力量的凝聚,促进员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

以客户作为向导的管理理念。经济管理发展初期,生产者和技术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向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产生逐渐的改变了这种理念,所有的企业都转向客户作为向导的管理理念。生产经营都要围绕客户的需求来做决定,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方式都要遵循消费者的脚步,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已经变成了企业最终的核心,只有以客户作为想到才能在发展中抓住客户,在竞争中取胜。

沟通方式网络化。经济管理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在沟通方式上的改变,网络式的沟通可以有利于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以及运行效率的提高。

团队精神的培养。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提高效益,创造价值的基础,只有团队协作精神强大的企业,各个员工之间的配合才能默契,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展现,共同的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完成企业发展的目标。

综合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趋势是必然的,在经济管理现代化逐渐实现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管理者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取得成功。

篇5:管理学和经济学

一、消极经济管理

所谓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对经济制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改变经济主体中的行为方式。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现实的经济发展理论违背了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

二、积极经济管理

积极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改变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体系,改变经济模型中的参数,对经济发展形成诱导,引导其向政府偏好的方向发展,促使现实经济发展实现政府偏好的最大化。政府在采用各种手段方法来改变经济体系参数,以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

三、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

1.成因、目的方面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现实经济发展不符合古典经济模型假设,由此导致现实经济难以达到一定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基础上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政府追求的不仅包括对于起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包括对企业社会目标实现的考虑,其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并不一定是要实现政府偏向的最大化。而导致政府偏向无法实现最大化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现实经济与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及完善市场经济假设具有差异性,不够相符。由此可见,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尽量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但这一状态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想要的理想型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对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以促使经济自发的达到另一个更理想化的状态,同时也更好的实行经济发展的人权性目标。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平等的经济身份进入到市场中,对市场供需产生影响,以对市场的价格及经济结构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政府以公众利益代表的`身份进入市场并对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确保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并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确保政府身份的平等性,从而逐步实现积极经济管理的目标。

2.管理手段方面的关系

无论是消极经济管理还是积极经济管理,都是由经济决策、经济计划、经济监管、经济调控、经济指挥与协调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于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才能够划分出这些经济要素。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一个个小的经济管理要素所构成的,对于各种经济管理认知来说可能是经济决策,但对于另外一个经济管理认知来说则可能是经济的协调与指挥,如中央政府拟征收25%的企业税,对此,地方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具体政策,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则只是对企业的经济协调与组织。

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则也是由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经济手段组成的,但消极经济管理尤其自身独特的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手段,积极经济管理也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手段,但有的时候两者还是不能够区分开来的。一个具体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既可以是消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同时也可以使积极经济的管理手段。

结束语: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是由于经济决策、经济计划、经济监管、经济调控、经济行为等要素所构成的,而且两者也都是应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的,特定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既能够满足消极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积极经济管理的需要,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理解,可以确保政府在进行经济调控的过程中不越位、不错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祁永忠,栾福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生产力研究.(09).

[2]程宝良.案例教学促进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作用的研究――以初级宏观经济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3]陈有禄,罗秋兰.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

篇6:管理学和经济学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经济管理的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市场竞争中,要想适应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这不但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当前,在经济管理逐步创新的历程中,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就经济管理的客观情况而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经济发展水平尽管越来越高,但为满足经济发展趋势的各种要求,也需要相应提高其他层面的发展水平。在经济管理领域,逐渐增强的经济管理能动性和逐渐扩展的经济管理权限,使得经济管理不管是在外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内部刺激方面都极具积极的作用。同时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在经济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及模式过程上也具有先进性的体现。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正是由于其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使得在经济管理方法企业能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具备满足自身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

(二)管理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科技和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使得其他技术也相应取得的不小的进步。应用技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确保企业技术先进性的功能,但是一旦企业在自身发展中不能很好的进行经济管理,那么企业可能就会面临自身凝聚力的缺失。当前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其重要性日益明确。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不断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用于自身的发展过程,随着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已不再单纯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实施仅仅需要符合相应的制度章程,还逐渐注重管理形式的艺术化。例如文化建设、心理剖析等管理方法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逐渐应用,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达成经济管理目的。

(三)管理的民主化与专业化

企业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经济管理知识储备是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先决条件。专业化的经济管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人性化。对我们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更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国经济灵活性的发挥。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管理方式的发展也正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态势。这种发展趋势不但有助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一)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在任何一种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管理制度不但能够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基本的章循支持,同时还具有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功能。在经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过程中,适时的将人性化管理纳入其中,逐步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关于人性化部分的要求,可以充分体现企业实施相关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使得企业各种工作在顺从民意的前提下能够取得更快、更高效的管理效果。

(二)转变管理观念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趋势下,我国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正确认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充分注重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置于企业管理和运行的重要位置,在经济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让经济管理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体现适宜的人性化和充分的现代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机制。此外还要注意专业性管理人员作用的发挥,选择性的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营养成分,在管理安排中培养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民主意识,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方式,推动经济管理全面、科学的发展。

(三)注重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

管理模式的民主化是促成经济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实施的一种关键因素。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得当、管理工作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和管理模式是否具有充足的民主化体现有直接的关系。在决策重大经济管理问题时,企业应让民主化管理发挥其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影响企业战略走向的重大管理问题上,可以通过范围内的全员表决对其予以确认。在实施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历程中,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能够更为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新要求,这种方式能够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有助于企业管理目的的达成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结语

上一篇:定额管理制度下一篇: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