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2024-06-15

记者的年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4篇)

篇1:记者的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到今天为止,我正好在台里呆了一个月,一月工作总结。在这一个月里,我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渐渐参与到新闻编写工作中来,我体会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

这个星期的工作强度让我真正理解了记者的辛苦,大哥他们天天忙到半夜才能回家,但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敬业。

任何工作都不会是轻松的,而任何工作都要经过不断地奋斗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月里,我参加了一些活动,写了一些稿子,感觉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是对于新闻语言的运用,依然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在稿件比较多,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往往用词会比较单薄,力度也不够强,甚至在新闻严谨性方面都很有欠缺。这些都让我感到羞愧。尤其是在新闻的严谨性方面,我每一次都感觉到一种震撼。新闻的真实性不光光体现在报道的这个事情是真实的,反映了事物的真相,也体现在每一个小小的细节方面,例如人名、职称等,还有一些形容词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严谨对待的。

其次是在新闻内容的选择方面,依然详略不当,处理上面不成熟,在一些活动新闻的处理上,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

最后是我的电视新闻编辑方面,依然只是掌握了一些最浅显的技术,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摸索。

但是,繁忙的工作带来的锻炼是巨大的。在这忙碌的工作中,我全方位地接触了电视新闻的内容,从活动报道到人物报道、从资讯的整理到花絮的切入,每每都让我有耳目一新,别有洞天之感。我做记者是有点“先天不足”的,更加需要“后天”的努力来做好这份工作。每天都要反思一点点,希望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这样,才是学习,才不会“学而不思则罔”。我也相信,每一次错误都是我进步的阶梯,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感谢这一个月的忙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改正这些缺陷和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做一名优秀的记者。

篇2:记者的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一、从零开始,迅速适应环境。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其他领域工作,工作环境大不相同。作为到记者站地方工作的第一份工作,我既充满信心,又感到十分恐惧。充满信心的是因为多年的求学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有机会能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认为,只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不是不报,而是时间未到。感到恐惧的是,一方面是对政府系统特别是xx领域厅系统工作内容不熟悉、人员不熟悉,害怕工作不好开展;另一方面是能力素质不足的问题。换单位、换领域后,全部都需要重头开始、从零开始,感到压力很大。

为尽快克服恐惧心理,重点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制定工作路线图。根据工作内容,制定了以年、半年、季度、月、半月、周为时间段的工作细致,短时间内掌握明晰了自己的工作职责。

二是加班加点强素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登录省xx领域厅网站、翻阅有关文件等方式,详细了解xx领域有关处室的设置及有关职责。上网搜集xxxx领域类新闻、仔细研究中国xx报新闻,力图尽快摸准xxxx领域新闻的报道方式。

三是多跑多问多联系。虽然今年我已经40多岁,但我认为自己是个新同志。在与xx领域厅机关领导、同志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一直本着谦虚、勤快的办事风格,尽量做到跑快一点、嘴甜一点。遇到不懂、不清楚的问题,主动向领导及其他同志请教。利用中国xx领域报采编xx宣传联盟QQ等平台,主动与报社编辑、各地领域系统工作人员沟通,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机制。

二、从心做起,热爱本职工作。

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这是到xx领导给我的一个切身体会。在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我也慢慢打开心扉,摈弃自卑心理,开始慢慢进入正常的工作节奏。

一是用心找新闻。作为记者,我深知,新闻是不会自己蹦出来让你写,需要你去找。去年,第xx届xxxx节举办前夕及举办期间,在没有通知参会、参与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搜集等方式,在中国xx报刊发了3篇报道。

二是诚心写新闻。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部作品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我认为,要想让稿子发表,首先必须要诚心诚意地去写新闻,把自己当成这个新闻主题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这样才能写出好新闻来。如xx集团创排的大型风情歌舞《xxxx》这个新闻,当时的新闻发布会是记者站其他同志去的,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文章始终没有见报。当时我认为,既然别人叫你去,就应当想方设法把稿子发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于是,我重新把有关材料及xx日报的相关报道通读一遍,提炼出了“本土xx领域元素”这个主题。

三是安心干新闻。对于其他人来讲,我的工作岗位比他们优越,但同时也比他们更具挑战性。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我把记者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来看待,每次一看到x个新闻线索后,总是想方设法地与当地有关人员联系,即使出现碰壁、无法联系时,也仍然继续坚持。正是因为坚持,也取得了一些进步。20xx年,由我采写的新闻稿件x个月共计xx篇,其中1000字以上的稿件8篇,特别是8月份在中国xx领域报发表了xx篇稿件,创下记者站历来单月发稿新纪录。

三、从巧入手,突破发稿难题。

通过分析、梳理近年来记者站发稿数量不多、发大稿少的原因,我发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写稿、不会写稿。为了激发基层宣传热情,我一改以往别人投稿、我改稿、再投稿的工作套路,形成了我写稿、让别人改稿审稿的工作方法。把别人该干的工作帮他干了,让他干轻松的工作,这样一来,凡是我精心采写的新闻稿件大多都被刊发。如宣传农村基地的新闻等稿件。20xx年由我采写的xx篇1000字的长篇通讯已在中国xx领域报发表。截止到x月xx日,已在中国xx领域报发表4篇头版头条稿件,其中包括春节期间xx领域活动的相关稿件。

篇3: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改革建议

从短期看, 应将现行规定中关于年终奖金个人所得税纳税规定调整为:“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 可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 除以12个月, 按其商数确定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 然后以其商数及适用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后, 再乘以12个月, 即为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应纳税额。”也就是将年终奖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调整为:“应纳税额= (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12×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2”。

这种方法可以完全有效避免“多劳不能多得甚至少得”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消除对工资薪金收入较低者的税收不公平, 也使高收入者明明白白纳税, 有利于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设的良性循环。

以第七级的临界点为例, 按照调整后的计算公式, 年终奖金为420 000元的纳税人年终应纳税额为92 940元[ (420 000/12×25%-1 005) ×12], 而年终奖金为420 001元的纳税人年终应纳税额为92 940.30元[ (420 001/12×30%-2 755) ×12], 增加一元后税额增加了0.30元, 更好地体现了税率设计中超额累进的特点。

当然, 改进后的方法与现行方法相比, 除年终应纳税所得在18 000元以下的纳税人不受该“调整”影响外, 其他有年终奖金纳税义务的纳税人都将从中受益, 显著降低纳税人的年终纳税金额, 从而会减少政府当期的税收收入。但从根本上看, 这符合民意, 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税收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 只要经济发展了, 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 在累进税制下, 个人所得税必然会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增长, 同时因税负减轻, 偷逃税款的人少了, 纳税的人多了, 国家税收总体上可能还是增加的。

二、改革现行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征办法, 全面实行“按年计算、综合征收”的科学征管办法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无不实行综合征收制,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分项征收制必然要向综合征收制过渡, 因此从长期看, 应真正贯彻“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平等权、生存权考虑, 年终奖金计税方法应平均摊入所属各月, 将归属到各月奖金、加薪同当月份的工资、薪金合并计算, 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个人所得税。在综合征收制下, 对个人工资、薪金及奖金收入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 多退少补, 不会面临年终一次性取得属于全年的所得收入如何纳税的难题, 以及由此引发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纳税筹划、加大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问题。

篇4:年终的个人损益表

看损益,好心态——“惩忿窒欲”

回顾一年,我们有没有因为身边同事的意外升迁而暗中嫉恨?有没有为了加薪而苦苦追求?有没有因为日益高涨的房价而把从开发商到中介骂个狗血喷头?有没有为了薪酬的一点儿提高而仓促跳槽却在新公司里极度不适应?有没有为了突破一些业绩让自己悲催的身体一病再病?

一个公司的中层销售曾写下这么一段话:“这一年我最大的业绩就是谈成了一个大项目,为了这个项目,我不断地往返于两地之间,不断地送礼送礼、拼酒拼酒、陪笑陪笑,对方终于有了意向,却又不断地砍价、砍价,终于在年底我完成了这个项目,可是当签字的那一天,我却忽然觉得很伤心,因为我突然发现,这个项目已经变成一个根本不是我当初预想的大项目了,难道我这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吗?”人生不能没有进取心,也不能不发泄一些负面情绪,但是在追求与发泄的时候,别迷失了本心,忿躁之心与贪婪之欲都会破坏本心的平和,“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到无为的境界,才能实现无不为的能力。

看损益,修内心——“迁善改过”

“迁善改过”这一增益类目最重要的是建立怎样的一个判定标准,善与过、是与非的判定源于主观。有一个人因为她一己一时的制气,谈坏了一个小的合作,但这个小合作的失败却衍生出了很多公众问题,成为危害产品品牌、公司形象的一个大麻烦。她客观上依然在辩解合作方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唯利是图,但主观上已经开始反省。人孰无过,有迁善改过之心,比什么都重要。

看损益,要动态——“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损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全局的思路去看待。这就是损益两字为什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状况一:看益不是益。这或许是幸运的一年,你什么都没干,但奖金不少。你主管了一个招标项目,项目干得不错,红包拿了一个,还没人知道。这些益处,常常表现为利益,让人心醉而忘了理性。不当之利益,不但会不知不觉改变你的价值观,而且会培养你的惰性,更可怕的是,如果你已经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而不觉醒,这个大利益绝对会把你卷进欲望的黑洞。这不是益,这是炸弹。你在没炸的时候警醒了,你就是智者。

状况二:看损不是损。这是艰苦的一年,你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提升销售额。你鼓足勇气换了个工作,全部都要重新再来,成功似乎遥遥无期。你上了个MBA,在工作、家庭和学校间奔走,劳苦不堪。一无所得会让你茫然,财务上紧张会让你烦闷。其实你不必为看不见收获而有失败感,因为你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是未来。并不是每个收获都会在当下,转行、换工作、投入学习,都是在为将来而铺垫,所以这一年并不是没有益,它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储存起来,在合适的时机就会回报你。

不知道是哪个大天才把周易里的“损”卦和“益”卦的名称结合起来创造出损益这个词。关于此,老子曾说过一句非常知名的话,这句话知名到金庸把它写进了《九阴真经》的总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郭靖像倒头经一样翻来覆去背了无数遍,但后面老子接着下一句话“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两句的意思是,符合人世间的规律是应该砍掉多余的去补不足的,可是人总是把这事儿拧巴起来,非要把不足的砍了再砍,然后去贴那有余的。

这当然会出现问题,那不足的就会越发的不足,有余的也会滚雪球一样地有余下去。是不是我们也有很多人拿着损的不行了的健康去换本来就有余的财富呢?其实个人损益表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你客观地审视得失,进而追求一种损益间的平衡之道。 “损刚益柔,损有余补不足”是个人损益表的最高状态,一年年的损益连接起来,就是你人生的大棋局。

篇5:记者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人,最重要的素质是敏锐,新闻拼体力、拼智力、拼反应速度,而要做到这三点呢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科学的方法。今年上半年明显感觉不像第一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么吃力了,感觉形成了一种工作方法,每接到一个采访的任务时,如果是提前一天接到的,我都会仔细想想采访的具体步骤,了解采访的背景资料,设计更精美的画面,会提前准备提前构思。如果是临时接到的任务,在车上的时候会多了解多问,一边拍摄的时候心里也会在设计,这样避免了手忙脚乱手足无措的状况。

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碰到市台的记者,我在拍摄之余也会向他们学习,看他们的拍摄角度,对比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同时我也经常关注省市及其他地方的新闻,观察优秀记者独特的新闻视角、新闻切入点,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我的思想觉悟和日常学习得到了提高,在采访其他单位深入贯彻学习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各种会议精神的时候,我也耳濡目染,并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我认为这些积累对于自己的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采访一些培训活动的时候呢,我可以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篇6:新闻记者年终个人总结

到2010年末,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尤其是在去年我成为《城市快报》经济部的一名正式记者,让我深感到了工作的压力与艰苦,光荣与责任。近半年来,我更尝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酸甜苦辣,同时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机会,充满挫折,同时又充满满足感的过程,通过它,我认识到:

一、注重积累,博采众长,才能积淀自身的能量

我深刻地认识到,新闻记者最可贵、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敏锐。新闻拼体力,拼智力,拼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基础有三个:一是扎实的基础,二是丰富的经验,三是正确科学的方法。作为从业时间不长的新记者,我着重从方法上下功夫:每接一个选题,我都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准切入点,对较熟悉的领域,我多学多问,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深思慎取;对比较陌生的范围,我采用上网查询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背景资料,迅速扫清障碍。2010年7月8、9两天连续发表的《英恐怖连环爆炸对经济影响系列》一组稿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一定深度的新闻稿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写成的,获得了报社的好稿奖。

二、吃苦耐劳,坚韧顽强,才能有所进步

金融新闻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近一个多月来,我通过对本市各家银行行长的采访以及写稿,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努力拼搏,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懈才能锻炼自己的水平、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努力、坚韧就一定会有收获,采访对象的一些优点也是自己增长能量的一种养分。

三、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才能够获得好的新闻角度

在今年的日常工作中,我对本市各大媒体的经济栏目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摸准了我所跑银行的定位,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必需努力学习,争取能够以一名专业人士的视角来审视新闻。厚积才能薄发,我通过业余时间恶补专业课程,同读大量专业性报纸,观察优秀记者独特的视角、新闻切入点,同时认真阅读经济部同事的新闻报道,年终总结《新闻记者年终个人总结》。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识到:好的经济记者必须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必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新闻的敏感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为了尽快达到这个目标,我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我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的经济节目,从中了解金融基础知识和重点热点经济问题。第二,我努力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身边人们谈论各类话题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备不时之需。记得在去年年初,我作为一个新记者,工作初期开展银行的新闻采写异常艰难,我通过阅读和观察,找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闻点,完成了2010年年初的一些理财稿件。

一年以来的每篇报道完成之后,我都有很多的思考和总结,以上是体会最深切的一些感受。我觉得我在今年的工作中确实解决了一些去年工作中一直感觉困惑的问题,但同时,新的工作状态又给我带来了新的困惑和难题,我仍然面临很多迫切需要再次突围解决的问题。我想明年的工作中,我除了继续在自己的几个报道领域做耐心、扎实的积累之外,要如何让自己已经储备的一些资源在我的报道里体现出优势和最大的价值,是我特别需要找到答案的一个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相信我是可以做的更好的,在不断的前进中找到更好的方向,是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努力的。很多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做记者并不是很难,不过做好记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以后的路子还有很长,我相信我会在记者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的,我可以做的更好!

您还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一名新闻工记者编辑的入党转正申请书

记者入党转正申请书范文

新闻记者2010年年终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篇7:新闻记者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一、记得当初第一次进入新闻部时,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和大家见面。到现在已经有一段的时间,我感触颇深。这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各成员之间彼此合作,共同努力,一同进步。

第一次接受的挑战是拍摄“职业生涯的规划”。第一次去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学姐学长耐心的一遍又一遍地的教我们拍摄的技巧。虽然第一次拍的照片不是很完美,但是我却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在拍摄时照片的位置选举,如何使照片更加丰富起来,拍照时和人物的距离,还有在场地多走动。

之后的工作是帮助其他部门进行日常的值勤工作。通过这个,我体会到学生会是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部门之间沟通密切。要学会通过使用适当的方法与班长进行沟通,这使我的沟通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做事情要仔细,在进行填表时,要考虑清楚。从中我感悟到最重要的是要自信,敢于突破第一步,你就会走向成功,在进班时,可以深吸一口气,给自己加油,这样就可以克服自己困难啦。

平时的日常工作还有管理新闻部的设备。做好登记和检查。这就更需要有耐心,要熟悉新闻部的各种设备。在新闻部下,还有两个附属部门。分别是天使报和记者团。我熟悉了两个附属部门的基本工作情况,对于它们的管理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写稿子方面,我仍然不是很熟悉,这方面应多加练习。多熟悉一下稿子的基本格式。

新闻部的指导老师李老师给我们开过一次会议。在这次的会议中,我学会了更多的拍摄技巧。例如黄金分割点的使用,可以借助大自然为人物进行装饰。李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软件的使用。

最大的一次锻炼机会是在游园活动中。从活动的开始准备、活动的进行、活动的结束。我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首先是如何写一份活动策划。要考虑问题全面,把在实际中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要考虑到。做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要结合实际。当时我们都想到一个很好的方案,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实现,所以做事情要结合当时情况。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腿勤,当校长来访时,要提前把握合适的位置,及时跟着校长。还有注意照相机的闪关灯应及时关掉,不要对拍摄对象做成影响。

二、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时,首先要有兴趣。但在之后的工作中要学会将兴趣变成一种持之以恒的耐心。我的工作必然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老师学姐学长的给予了许多帮助、指正,批评必不可少。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收获总是付出的结果。工作期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拍照的不懂,写文章格式的不熟悉。虽然困难许多,但也学会了许多,一步步的正在成长。这使我的抗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向以前做事情总是抱怨,我更多的学会了分析和冷静的处理。在工作和学习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质点。端正心态也是我的一大收获。工作期间,我完全感受到了心态对于工作的影响。当我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时候,一切压力都降低了,工作完成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是情感上的收获。在学生会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下,我很高兴可以进入。在这里我认识到了许多朋友,使我的学习和工作丰富起来。我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优点,这使我在不断学习中也在不断成长。

篇8:记者的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一、年终奖的纳税筹划

年终奖作为很多工薪阶层和高管不可或缺的一笔收入,若分配不当,会造成相同收入纳税不同。以下举例进行说明(例子中的金额单位均为元)。

例1:A公司向职工个人支付12月份工资和全年一次性奖金,对某职工来讲有两种分配方案:112月份基本工资4 500,全年一次性奖金18 500;212月份基本工资4 500,当月奖金500,全年一次性奖金18 000。

第一种方案:

工资纳税=(4 500-3 500)×3%=30

全年一次性奖金按12个月分摊: 18 500/12=1 541.67 , 适用税率10% ,速算扣除数105 ,应纳税额 =18 500×10%105=1 745 。

纳税合计 =30+1 745=1 775

第二种方案:

工资、月奖纳税=(4 500+500-3 500)×3%=45

全年一次性奖金按12个月分摊:18 000/12=1 500,适用税率3%,应纳税额=18 000×3%=540。

纳税合计=45+540=585

结论:年终奖的适用税率降低一个级次,会大幅度减少纳税金额。同时,需要结合全年的情况综合考虑。

引申:第三种方案,如果年终奖分摊到每个月,假设每个月工资都为4 500,则全年纳税=[(4 500+1 541.673 500)×10%-105]×12=1 790。

第一种方案全年纳税=1 775+30×11=2 105

第二种方案全年纳税=585+30×11=915

相比而言还是第二种方案较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税率级次的问题。

全年奖金平摊后,每月的工资税率上升了一个档次, 肯定会导致税额增加。筹划办法就是:首先,降低税率级次,即每月工资和年终奖都处于低档次税率上,则可降低纳税额。如上例第二种方案下工资、年终奖都处于税率3% 的低级次上,纳税最少。其次,每月的工资纳税级次基本固定,如果要分摊,要看分摊后是否增加每月纳税税率级次,否则也会增加纳税,如第三种方案反而比第二种方案纳税多。再次,由于年终奖大于18 000、54 000、108 000等金额会自动上升一个税率级次,是否分摊需要比较后再定。

例2:上述每月工资4 500不变,年终奖54 120。

第一种方案:不分摊。每月纳税=1 000×3%=30,年终奖按12个月分摊:54 120/12=4 510,适用税率20%,速算扣除数555,纳税额=54 120×20%-555=10 269,全年纳税 =12×30+10 269=10 629。

第二种方案:分摊。全年纳税=[(4 510+4 500-3 500)× 20%-555]×12=6 564。

很明显,分摊后纳税减少。

另外一个关键点需要充分利用,就是每月工资未达到3 500的扣除数,要充分利用与扣除数的差额,与扣除数差异越大,分摊越有利。如果分摊后每月数大于扣除数,且处于税率级次跨界的临界点附近,对纳税金额影响很大,需要慎重决定分摊与否。

二、劳务收入捐赠的纳税筹划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个人取得劳务收入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取得收入后进行公益捐助,是社会应该鼓励的行为。由于税法有捐赠限额的规定,这样在进行捐赠时合理进行纳税筹划也是必要的。首先要明确,计税时,先捐赠,后加成。由于劳务收入超过20 000元后有加成征收的规定,分两种情况讨论。

1. 劳务收入低于加成标准,不加成征收。

例3:李某取得一次性劳务收入25 000,通过红十字会对灾 区捐赠一 笔款项 ,分别就捐 赠1 000、5 000、 10 000、15 000、25 000五种情况计算应交个人所得税。

捐赠支出扣除限额=25 000×0.8×0.3=6 000

(1)捐赠1 000,未超出限额,可全额扣除。应纳税额= (25 000×0.8-1 000)×0.2=3 800。捐赠后,个人收入= 25 000-3 800-1 000=20 200。

(2)捐赠5 000,未超出限额,可全额扣除。应纳税额= (25 000×0.8-5 000)×0.2=3 000。捐赠后个人收入=25 0003 000-5 000=17 000。

(3)捐赠10 000,超出限额,只能扣除6 000。应纳税额 =(25 000×0.8-6 000)×0.2=2 800。捐赠后个人收入=25 0002 800-10 000=12 200。

(4)捐赠15 000,超出限额,只能扣除6 000。应纳税额 =(25 000×0.8-6 000)×0.2=2 800。捐赠后个人收入=25 0002 800-15 000=2 200。

(5)捐赠25 000,超出限额,只能扣除6 000。应纳税额 =(25 000×0.8-6 000)×0.2=2 800。捐赠后个人收入=25 0002 800-25 000=-2 800。

第一、二种情况相比,在扣除限额以下,少捐赠纳税多,但最后收入差异不明显。第三、四、五种情况,纳税无差异,关键就是捐赠支出超过扣除限额,不能享受少缴税的待遇。不能理解的就是第五种情况,全部捐赠了,还要另外自掏腰包纳税,是否公平合理?这就是捐赠税制设计的缺陷,需要制度设计者改进。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捐赠时计算扣除纳税,即捐赠22 200即可避免另外自掏腰包的情形。

结论:在不加成征收情况下,捐赠额低于扣除限额, 会造成多纳税,但是对个人收入影响较小。在捐赠额高于扣除限额情况下,纳税无差异,多捐赠直接导致个人收入的减少。故捐赠尽量以扣除限额为界限,相对合理。

2. 劳务收入高于加成标准,要加成征收。

例4:李某取得一次性劳务收入70 000,通过红十字会对灾 区捐赠一 笔款项 ,分别就捐 赠1 000、5 000、 15 000、30 000、50 000、70 000六种情况计算应交个人所得税。

捐赠支出扣除限额=70 000×0.8×0.3=16 800

(1)捐赠1 000,未超出限额,可全额扣除。应纳税额= (70 000×0.8-1 000)×0.4-7 000=15 000。捐赠后个人收入=70 000-15 000-1 000=54 000。

(2)捐赠5 000,未超出限额,可全额扣除。应纳税额= (70 000×0.8-5 000)×0.4-7 000=13 400。捐赠后个人收入=70 000-13 400-5 000=51 600。

(3)捐赠15 000,未超出限额,可全额扣除。应纳税额 =(70 000×0.8-15 000)×0.3-2 000=10 300。捐赠后个人收入=70 000-10 300-15 000=44 700。

(4)捐赠30 000,超出限额,只能扣除16 800。应纳税额=(70 000×0.8-16 800)×0.3-2 000=9 760。捐赠后个人收入=70 000-9 760-30 000=30 240。

(5)捐赠50 000,超出限额,只能扣除16 800。应纳税额=(70 000×0.8-16 800)×0.3-2 000=9 760。捐赠后个人收入=70 000-9 760-50 000=10 240。

(6)捐赠70 000,超出限额,只能扣除16 800。应纳税额=(70 000×0.8-16 800)×0.3-2 000=9 760。捐赠后个人收入=70 000-9 760-70 000=-9 760。

在扣除限额以下,少捐赠多纳税,多捐赠还能少纳税,使最后收入差异不明显,如第一、二种情况。在加成征收税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很明显多捐赠还能少纳税,但最后收入差异明显,如第二、三种情况。在超过限额前提下, 纳税无差异,不能享受多捐赠少缴税的待遇,如第四、五、 六种情况,关键就是扣除限额的规定。同样的问题,收入全部捐赠了,还要另外自掏腰包纳税。

结论:在要加成征收情况下,超过扣除限额,纳税金额相等,多捐少捐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在未超出扣除限额时,要考虑加成征收税率变化可能导致少捐赠多纳税,最后收入并未明显增加,还不如多捐赠。同样,对于中奖的捐赠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抵扣而已,计算方式一样。

三、年终奖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计算误区

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一般需要把税后收入换算成税前收入。由于对税法缺乏准确理解,造成计算失误,可能遭受处罚。

例5:张某12月取得年终奖,不含税48 000,当月工资1 500,计算当月个人所得税税额。

目前的错误计算是:

[48 000-(3 500-1 500)]÷12=3 833.33,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105,应纳税所得额=[48 000-105(3 500-1 500)]÷(1-10%)=50 994.44,50 994.44÷12= 4 249.54,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105,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50 994.44×10%-105=4 994.44。

这种错误错在哪里?不配比!

(1)税前税后 收入不配 比。在计算适 用税率时 , “[48 000-(3 500-1 500)]÷12”中,税前收入1 500与税后收入48 000混在一起。同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48 000-105-(3 500-1 500)]÷(1-10%)”中税前税后收入混淆。

(2)金额不配比。在计算适用税率时,“[48 000(3 500-1 500)]÷12”中48 000是一年的收入,分摊到12个月是合理的,而“3 500-1 500”是一个月的抵扣差额,为什么要分摊到12个月?无形之中提高了纳税税率级次,造成多纳税。而这种规定的不合理性以及制度设计的缺陷, 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已经做过讨论,此处只讨论配比问题, 这个问题也在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补偿扣税中存在。

按照配比原则,税后收入48 000应该单独按月确认税前收入:48 000÷12=4 000,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105,应纳税所得额=[4 000-105]÷(1-10%)×12= 4 327.78 × 12=51 933.33,与原来的 应纳税所 得额 “[48 000-105-(3 500-1 500)]÷(1-10%)=50 994.44”相比金额增加,但是更合理和准确,是否纳税额反而增加?

在考虑月份配比后,12月份应纳税额=[4 327.78(3 500-1 500)]×10%-105=127.78,不考虑前11个月的工资纳税情况,则年终奖还需纳税=(4 327.78×10%-105)× 11=3 605.56,共计纳税=3 605.56+127.78=3 733.34。与原来计算的应纳税额4 994.44相差较大,税负减轻。

这是假设前11个月工资都超过3 500且前11个月已经纳税的前提下的计算结果。

如果前11个月工资都是1 500,则按月配比,应纳税额 ={[4 327.78-(3 500-1 500)]×10%-105}×12= 1 533.36,税负还要大幅降低。

但这就是制度设计的公平、合理问题了,也就回到了本文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即年终奖要分摊进行纳税筹划。

为了避免人为增加企业和税务征收部门的业务操作负担,解决之道就是对个人所得税也进行汇算清缴。平时每月预缴,年底年收入总额统计后,平均到12个月,再进行汇算清缴,除了可以减少相关人员的计算工作量、减轻纳税筹划负担,可能还能防止因计算失误而逃税或故意逃税的情况。

摘要:随着公民收入的多元化,年终奖成为许多人都有的一部分收入,如何进行合理纳税,避免不必要的税负,进行纳税筹划很有必要。同时,在进行劳务收入或者中奖收入捐赠时,由于存在税法规定的扣除限额,仍然存在纳税筹划的问题。

关键词:年终奖,劳务收入,纳税筹划,捐赠

参考文献

袁中文.个人所得税年终奖纳税设计缺陷分析与建议[J].全国商情,2013(43).

袁中文.个人所得税税后收入纳税计算设计缺陷与改进[J].财会月刊,2013(10).

中华会计网校编.税务代理实务应试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李文,东奥会计在线.税务代理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45号,2010-07-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个人所得税法.主席令第48号,2011-06-30.

篇9: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探讨

年终奖作为一种激励模式,在国内和国际的各类企业中大都有此规定。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手段可以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年终奖恰好体现了这两方面的作用。不但表达了企业对员工在本年度劳动表现的肯定程度, 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员工积极性。

能让年终奖真正起到激励作用,不但要求企业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发放年终奖,也要求国家在制定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规定上合情合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原则,充分体现年终奖的激励作用。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个人所得税最早开征的国家是英国, 1799年开征以来,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几乎成为所有国家都课征的一个普及型的重要税种。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开征较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50年代个人所得税种的设置。1950年1月,前政务院颁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中列有“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这两个税种是个人所得税的组成部分。1950年6月17日,在统一税制、建立新税制时期,财政部部长薄一波在二届全国税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调整税收问题的结论》,暂不开征薪给所得税。

(二)80年代个人所得税制的建立。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并同时公布实施;1980年12月14日,公布了个人所得税的实施细则。1986年9月,针对国内个人收入发生了大变化的新情况,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仅适用于本国居民。

(三)90年代及以后的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开始征收。为了统一税政、公平税负、规范税制,1993年到2011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六次修正,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从2011年9月1日正式执行。

三、我国对年终奖的有关税收规定及其利弊

在对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规定上,先后有以下规定:

(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后如何计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6〕107号)(1996年1月1日起执行)中规定: 对试行年薪制的企业经营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即企业经营者按月领取的基本收入,应在减除800元的费用后,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款并预缴,年度终了领取效益收入后,合计其全年基本收入和效益收入,再按12个月平均计算实际应纳的税款。用公式表示为:

应纳税额=[(全年基本收入和效益收入/12-费用扣除标准)×税率-速算扣除数]×12

这种方法各地在执行中普遍反映现行规定不够合理,也不易于操作。

1、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自开征以来实行的是分类计征模式,针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类计征不能反映纳税人的真实能力。

2、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纳方法,在当前的人口素质和申报程序和方法上,很难掌握真正的数据。

(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206号)(1996年11月1日起执行)中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一次取得数月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的奖金,可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由于对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时已按月扣除了费用,因此,对上述奖金原则上不再减除费用,全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直接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款。如果纳税人取得奖金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不足800元的,可将奖金收入减除“当月工资与800元的差额”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应纳税款。

这种方法会使得纳税人的税负加重,对于平时工资水平较低,年底根据业绩拿年终奖的纳税人更甚。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 2005]9号)(2005年1月1日起执行)中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1、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發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2、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本条第(一)项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1)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会出现“异常区间”,即在这个区间内,年终奖越多,税后所得越少。这是个不正常的现象。年终奖增加而税后收入反而减少的原因是,虽然年终奖先除以12再确定适用税率,但计税时只扣除了1个月的速算扣除数,因此在对年终奖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实际上只有1个月适用了超额累进税率,另外11个月适用的是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税比,少减了11个月的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率的特点是各级距临界点附近税率和税负跳跃式上升,从而造成税负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产生年终奖的无效区间。在这一区间内发放奖金,年终奖越多,税后收入反而越少,这就是年终奖政策的“异常区间”。

(四)针对2011年的所得税改革,网上出现了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详细解释和做法,此方法不会出现“异常区间”,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可。但是,后来被证实是假文件,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纳税人期待更加科学的纳税方法的心理。

四、对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的看法

(一)对企业来讲,企业的重点不是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而是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

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势必会改变年终奖的发放时间、发放金额等,为了税收筹划势必会降低它的激励作用。

年终奖本身是一种激励机制,是企业以绩效管理为基础,年终对集体或个人的各种奖励。年终奖具有公平性、竞争性、沟通性,它能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年终奖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措施,不能因为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而降低它本身的激励作用。

(二)对政府来讲,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的制定,不但要起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还要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良性的纳税环境。

政府提供的纳税环境应能很好地体现企业的各种经营措施,包括年终奖的激励措施。如果出现了多分到一元钱年终奖,多交很多税的情况,就不能完全发挥政策的作用。

(三)对个人来讲,年终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公平公正地取得年终奖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但努力后的结果因为“异常空间”的出现,而使得在个人领取年终奖时满意度降低,企业发放年终奖的激励作用减小。

五、结论

(一)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应该综合考虑政策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不能因为政策带来的结果影响个人的积极性,降低政策应发挥的作用。

(二)政府作为企业的后盾,应该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使得企业的各项措施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佐.中国税制五十年.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

[2]於鼎丞.中国税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编辑记者的年终总结

时光荏苒,2013年转眼逝去,转眼在媒体事业部工作已有一年半时间,回首逝去的2013年,很欣喜地发现自身无论是工作状态还是采编业务都有了较大提高。

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责任来自于你对工作的态度。工作的每一天,不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应动摇对工作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了你的行为,而行为却有可能影响着你的人生。一年来,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采访、编辑过程中,妥善严谨地做好采编工作,尽量避免采编过程中出现纰漏,力图展现网站专业形象。

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在日常新闻编辑中,还是会议活动报道中,又或者是随领导、同事出访中,都在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下,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最好,以期项目的圆满完成。

更加注重发扬团队精神:部门的良性发展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建立在每名员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工作的责任感、优良的作风这一基础。上一年来,我保持与部门同事的良好沟通,通过不断交流来融入整个部门的整体,更通过参与到频道整体建设中,努力为部门的整体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采编业务上,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和其他同事的帮助下,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些许成绩。从内容编辑、稿件原创,到专题制作、网刊整合,个人编辑业务能力逐渐提升;从电话约访、企业走访,到会议报道、独家报道,在这里不仅仅是编辑,还是记者,不仅仅是记者,更多的是在思考。

2013年,通过不断积累和沉淀,对行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围绕行业当前面临的热点问题,多方学习专家、领导对行业发展的看法,从一个行业的门外汉,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行业媒体人。

2013年,在公司和部门领导的信任下,屡次获得参加行业大型会议、活动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个人业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视野和阅历等都得以提高。

篇11:记者年终工作总结

翻来厚厚的工作手册,看着上面有些凌乱但很真实的工作日记,仿佛200*年成长的每一步,在这个本子都很清晰的记录了下来。

现在,试着翻开本子,看看这一年我收获了什么:3月,我被批准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自从200*年,快报改版前夕,我递交入党申请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党组织的考查,在今年的三月吸收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这不仅是对我的激励更是对我的认可,而这个在年初的好消息也给0*年开了一个好头。

5月、9月,这两个月份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对于我这个在房地产口跑了三年的记者来说,每年春、秋两季的房交会可是检验自己工作的两次“大考”。翻开自己保留的剪报看看,除去一些必发的官样文章外,自写稿大概近20篇,头版头条也时有出现,有些稿子也被搜狐和天津市房管局的政务网,应该算是合格吧。

7月,一组报道让我“苦不勘言”。作为经济部的一项重头报道,快报要与市房管局物业处联合推出物业系列报道。因为这组报道是经济部当月的重头戏,所以领导很重视,要求以每周三篇,每篇字的密度推出。而市物业处虽然一直以来与城内各家媒体的合作密切,但是形成规模的系列报道却是头一次,重视程度也是可见一斑,要求每篇稿件都要审查,每个采访都要通过他们进行联系。真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为了这七篇稿件真是吃尽苦头,差点中暑。不过,结果还可以,写的稿子虽然没有评上报社的每日好稿,不过,当月我接到了近十件新闻线索,而跟市物业处的关系也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了。

8月,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作为快报的公益活动,每年暑假都会为一些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学生筹集学费,对这件事我一直是积极参与。我募集的善款就是经济部的第一名,今年当然也不例外,利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让房地产圈和金融圈的善心人士捐款,一天之内募集8000元。虽然钱是人家捐的,爱心是人家献的,但我也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心里觉得很有意义。

9月,进入报社的征订期,报纸的证订数越高,记者的工作认可度才能高,这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于是提早动手搞发行。9月订出去100份,10月订出去50份,11月订出去140份。只要有希望,一定去争取,截止到20xx年12月30日,一共订出去全年报纸497份。另外,还有一份与天信的数千份报社的合作,在经济部与发行部的共同努力之下,正在商谈之中。

11月,由发行部牵头,启动保险业老总访谈,由于是为了发行而启动的新闻联动,所以,即要保证发行,又要作好跑口工作,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挑战。好在,跑了好几年的保险口,人头比较熟,虽然每次访谈都要编辑、发行、广告三方联动,但是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采访任务。不仅订了240份报纸,而且,写出的稿件也得到了发行部领导和保险公司的好评。

12月,感觉过的最快的一个月。快报的“岁末市民服务热线”启动,在经济部值班的五天中,我跑口的房管局、公积金管理中心就占了两天。因为到了年底,各个单位都到了繁忙的总结汇总阶段,而报社给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在这一周内,我要对相关的单位进行公关,让有关负责人来报社接听电话,又要提前准备稿件,忙了个人仰马翻,时间也嗖一下的从月初窜到了月尾。

篇12:报社记者年终工作总结

今后的工作打算

重视学习,不断汲取知识养分,自觉强化与时俱进的意识,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力争做一名学习型、专家型新闻工作者,提高创新思维和辨别能力,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在新的岗位上迎接新的挑战。记者这份工作是我非常喜欢的,我相信自己今后的不断努力中,我可以做的更好。新时期的背景下,对记者的要求也在变化,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最一名最好的记者,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前进中得到的经验和能力。,我会走的更好,我会在我记者的工作上做到最好!

在这里,你还可以浏览更多工作总结!

篇13: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5】第9号) 的规定,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或者年终加薪, 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并按以下计税办法, 从扣缴义务人发放的奖金中进行代扣代缴。年终一次性奖金的计算方法是:将职工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 除以12个月, 按其商数确定使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详见表1) , 然后再根据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来计算应纳税金。

根据上面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举例说明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

案例1:某企业职工小吴2009年12月工资为3 600元, 小张2009年12月工资为4 500元, 企业在本月分别给小吴和小张发放18 000元和18 001元的一次性年终奖金。

小吴和小张年终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18 000÷12=1 500元, 18 001÷12=1 500.08, 故小吴的年终奖适用税率为3%, 速算扣除数为0;小张的适用税率为10%, 速算扣除数为105。故小吴应纳税=18 000×3%=540元, 税后所得奖金=18 000-540=17 460元;小张应纳税=18 001×10%-105=1 695.1元, 税后所得奖金=1 8 0 0 1-1 6 9 5.1=1 6 3 0 5.9元。

由上述计算得出的小吴和小张年终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可知:小张发比小吴多发了1元的奖金, 但是小张缴纳了1 695.1元的个人所得税比小吴缴纳的540元多缴纳了1 155.1元, 导致小张领到手的奖金反而比小吴少了1 154.1元。

根据数学知识和上述税率表得知, 当适用税率为3%时, 年终奖发放为0~18 000 (1 500×12) 元;同理, 当适用税率增加到10%时, 年终奖金发放为18 000.01~54 000 (4 500×12) 元;当适用税率增加到20%时, 年终奖金发放为54 000.01~108 000 (9 000×12) 元;当适用税率增加到25%时, 年终奖金发放为108 000.01~420 000 (35 000×12) 元。以此类推, 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有七档, 因此每档税率之间出现了一个“临界点”, 每个“临界点”和平衡点之间形成了6个“盲区”, 详见表2:

根据上述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六大“盲区”, 应该注意6临界点, 宁可少千元也不要超1元。针对上述某些临界点会产生“年终奖越多, 员工税后所得反而更少”的现象, 用人单位是不是不应该多发年终奖呢?由表2的六大“盲区”可确定各税级的临界点分别是18 000元、54 000元、108 000元、420 000元、660 000元、960 000元。

假如用人单位避开了无效区间, 向员工支付19 284.33元年终奖, 虽然跳出了第一个无效区间, 然而员工得到的年终奖比18 000元要多, 但是最后到手的年终奖只比18 000元多了0.897元。显然, 相对于支付18 000元的年终奖, 用人单位多支出了1284.33元, 员工最后到手的只多拿了不到1元。可以将相对于年终奖临界点, 企业多发奖金额但员工实际多领取数少于多发数的50%的这个区间叫做低效区间。低效区间的计算如下:将员工多领取的年终奖金达到用人单位多发数50%的这个奖金金额设为X,

第一个上限X的计算: (X×10%-105) -17 460= (X-18 000) ×50%得出第一个低效区间的上限值X=20 887.5元

第二个上限X的计算:X- (X×20%-555) -48 705= (X-54 000) ×50%得出第二个低效区间的上限值X=70 500元

……

可以设想, 如果能对年终奖金发放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 必要时巧妙地运用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发放筹划临界点, 是可以达到节税目的的。一般情况下, 可以采用以下技巧进行纳税筹划[1]:

1 合理调整月工资薪金和年终奖的分配

在某些月份工资薪金适用的税率较低时, 当员工年终奖金较高时, 可将年终奖金部分分摊为月度奖金, 增加平时收入, 而减少因为年终奖高而造成的高税负, 从而降低整体税率。

在某些月份工资薪金 (包括奖金) 适用的税率较高 (大于或者等于年终奖金适用的税率) 时, 主要不使年终奖的适用税率提升一级, 就尽可能将工资薪金分摊部分计入年终奖, 这样就可以降低工薪适用的税率, 或者使分摊出去的工薪适用较低的税率, 从而降低整体税率。

案例2:某企业一名经理, 年薪25万元, 在和公司签合同时, 可以约定年终奖金额为10万元 (保持20%的税率) , 其他15万改为月新, 每个月1.25万元可将原来的25%的税率降到20%。

2 科学确定年终奖的金额

由上面计算分析可知, 用人单位发放年终奖金时, 科学确定年终奖的金额, 尽可能地降低年终奖的使用税率, 尤其在年终奖在临界点附近时, 可适当减少奖金发放金额, 或者分摊其金额计入工薪, 使其商数调减至该临界值, 降低适用税率[2]。

案例3:某单位职工小王12月工资为12 000元, “三险一金”扣除数为2 400元, 年终奖金6万元。那么小王12月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

月工资薪金应纳税金= (12 000-2400-3500) ×20%-555=665元;

年终奖金税金计算:60 000/12=5 000, 税率为20%;

年终奖金应纳税金=60 000×20%-555=11 445元;因此, 小王12月合计应交税金=665+11445=12 110元。假如采用了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技巧, 运用了年终奖临界点54 000元, 再来计算小吴12月应纳税金是多少?假如小王单位年终给小吴发放54 000元的年终奖金, 4 000元作为奖金并到小王12月工资薪金发放 (发放金额没变化) 。这样, 小王12月应纳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

月工资薪金应纳税金= (12 000+4 000-2 400-3 500) ×25%-1 005=1 520元;

年终奖税金计算:54 000/12=4 500, 税率为10%;

年终奖金应纳税金=54 000×10%-105=5 295元;因此, 小王12月合计应交税金=1 520+5 295=6 815元。由上述计算分析可知, 两种年终奖发放方式不同, 进行了税务筹划后, 用人单位发放的金额不变, 而小王拿到手的年终奖多了5 295元。

综合上述的计算和分析, 作为单位的决策者, 在发放年终奖金的时候, 多考虑年终奖金的税务筹划临界点, 合理避开年终奖金发放的无效区间和低效区间, 科学确定奖金的金额, 降低员工的应纳税额, 从而为员工带来实实在在的节税利益。

参考文献

[1]汤贺凤, 王虹.不同发放方式下的年终奖纳税筹划问题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24-28.

篇14:探讨记者工作的书

记者工作——或者说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如用事实说话,高潮摆在前面,倒立金字塔式的叙述,记者必须有新闻敏感等等,这些,无论中国或外国,都是通用的。但是,作为革命工作一个组成部分的我国新闻工作,又有它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一般的、共同的规律之外,又有它的一些特殊规律。戴邦的《对新华社传统作风的初步探讨》,也是探讨我国的、革命的新闻工作究竟有哪些特殊规律,以及这些规律是怎样历史地形成的。中国的事情终归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象冯健的《谈谈经济报道思想的三个问题》,就是讲我国当前情况的。李普的《关于针对性》,也是谈如何针对国内、国外的思想实际进行报道。当记者工作同中国的情况,又同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之后,它也就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原则和方法。喻权域的《记者的调查研究》,李峰的《提炼主题的几个问题》,以及穆青、李耐因谈采写先进人物,正是就这些特殊的规律、特殊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论述的。

按说,《经验谈》是谈怎样做的,而这本书里谈的,却不只限于“怎样做”,许多专题都涉及到“怎样看”。就是说,不只讲方法,而且讲观点。不只有方法论,还有认识论。《经验谈》是什么看法?总的应当说,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也是中国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条件下形成的一套看法。

《经验谈》一书的作者绝大部分都有了几十年的记者生涯。

这是栉风沐雨的一代。是有过过失,同时也堪称典范和表率的一代。不少人既有战斗的经历,又有坎坷的遭遇,并写下过传世名篇,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的经验谈中最主要的东西,不是缅怀过去,而着眼于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情况、新经验。正如有人把新闻学说成是时代的科学,这些经验之谈所拨动的,也正是时代的竖琴,时代的主旋律。确如有人说的:新闻一一是时代的动态画。

由于这是一篇篇专题报告,为了便于讲,便于记,条理分明,但叙述流入刻板。当然,书中不乏引人入胜的章节,而总的看来,太偏重于工作总结式,或讲大课式。记者工作是迷人的工作。在这里,记者的经验谈却没有使那些不做记者工作的人也入迷。《经验谈》中,有思想,有逻辑,却缺少一点激情,一点诗意。实际上记者是不缺少这些东西的。记者要有很强的党性,很高的原则性,或严肃性,但记者也总是谈笑风生,富有创造性和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

如果说有不足之处,我认为这本《经验谈》还缺少对历史教训的总结。过去的历史教训,一些人的文章中涉及到一点,如戴邦的文章中就指出,我们的新闻报道“……对革命事业也起过不好的甚至很坏的作用……。”杜导正、李峰、喻权域等人的文章,对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新闻报道中犯过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也提及到,问题是缺少系统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概括。教训在什么地方?今后遇有相同的条件,是否能避免重蹈覆辙?既然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应对此作出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回答。

上一篇:关于春去春来的散文故事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师中英文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