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祭文

2024-06-14

四字祭文(精选4篇)

篇1:四字祭文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致外祖母祭文

壬辰年二月廿三日,竟成了外祖母的忌日,悲由心生,肝肠痛断,神智昏厄。特赋祭文一篇,致祭于外祖母灵前。

回想往日,犹见慈容面,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别,青山依旧,故影还熟,外祖母却已驾鹤西去!古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悲乎!痛哉!岁无情而思欲追,忆我幼年,父母杂事琐碎,无暇顾及,托外祖母照看。长忆幼时,相伴而眠,每夜盖被哄睡,唯恐惊之冻之,偏袒爱护,缝补叮嘱,无微不至,视若掌上明珠。每每若此,惟凄凄然,不感言陈。今仙踪渺渺,过往种种,一一难表,思念及此,惟凄然泪下,感无以为报。

外祖母生于民国乱世1920年怎能识得半字,而能明礼数,一生操劳,全为家庭。年幼丧母,中年丧子,寡居三十年,沧桑历尽遍,饱尝黄连苦,走过风雨春秋,书写坚强二字。外祖母之德远近皆闻,和睦亲友,敬重乡邻,口无是非,正直为人,善如西天如来,形似菩萨观音。每日起早贪黑,含辛茹苦,抚养四个子女,身兼美德,持家有方;无欲则刚;默言慎行,处世以宽;育人以正,待人以诚。儿女立业成家,开枝散叶,孙辈众多,再帮及抚育,期间辛苦,不与外人知。祖母受苦,皆为子女。目睹舅父母姨,深知乌鸦反哺,久病床前,皆尽孝道,方能安享晚年,长寿九十有三。外祖母西去矣,魂兮归来!悲呼不应,祭之不食,纸灰飞扬后背寒,寒风袭袭心如刀剜。

树死能有返青日,人亡不能再复还,今日一别,再无相会日,逝者已矣,生者追思,寄语薄纸,乞在天有灵,庇佑子孙,平安康健。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敬上

篇2:蛋鸭高产四字诀

发。即诱导发“性”。一般来说, 蛋鸭的性欲越强, 产蛋量越高。因此, 蛋鸭中要始终留足3%~5%的公鸭, 公鸭对鸭群有性引诱和性刺激的作用, 可促进蛋鸭性机能活动, 提高产蛋量。

换。即强制换羽。入秋后, 蛋鸭相继停产换羽, 但由于每个鸭子的体况和发育不尽相同, 换羽快慢不一。因此, 为了缩短鸭群修产期, 提高群体产蛋率, 降低饲料成本, 可采取人工强制换羽。将鸭子关养, 第1d停食、停水;第2d和第3d停食、停水, 并拔掉鸭子双翅及尾部的粗管毛;第5d恢复正常饲养管理。强制换羽后15-20d, 蛋鸭即开始产蛋。

篇3:祭文.悼词

于是联想到两篇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

这两篇祭文都收在《古文观止》里,我小时候读得相当熟,背得出,现在可不成了。书架上有中华书局去年重印的《古文观止》标点本,我兼用眼镜放大镜还看得清,就把这两篇重读一遍。

祭文全是对死者说话,仿佛死者就在身边而且句句听得清似的。韩愈对他的侄子十二郎说得非常恳切。他说咱叔侄两个年纪相差不大,嫂嫂说过,韩家的指望就在咱两个身上。他说当年为谋生各地奔跑,以为将来总能够长久共处。他说自己年纪不满四十,眼力差了,头发灰了,牙齿动摇了,只恐寿命难保,使你十二郎抱恨无穷,谁知道你竟先我而死。真的吗?恶梦吗?传来的噩耗怎么会在手头呢?以下说料理十二郎的后事;怎样处置他的遗孤,假如力量够得到,准备把他迁葬到祖坟上。接着发一通感慨,说天涯地角,长期分离,生不得相依,死不得梦见,全是我的不是,还有什么好说。从此我也不再想旁的了,只愿教导你我的儿子,期望他们成长,抚养你我的女儿,准备她们出嫁。话虽说完了,一腔心情可说不完表不尽。“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问十二郎究竟知道不知道,还是仿佛十二郎就在他韩愈身边似的。我想,韩愈写罢这篇祭文,大概在悲痛的同时感到挺舒畅,因为他把哀思尽情地宣泄出来了。

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三次说“呜呼曼卿!”当然是对石曼卿说话。一说他石曼卿必然会有传世的声名。二说他石曼卿该不与万物同腐,可又想到自古圣贤都只剩枯骨和荒坟。三说自己系念跟石曼卿的交情,不能把盛衰之理看透,因而悲怆非常。这一篇是韵文,如果善于念,念起来叮叮当当,铿锵有致,相当好听。可是就祭文而论,未免嫌其泛。换句话说,只要你不管对象,只图自己发一通感慨,那么用来祭无论哪个朋友都成,不限于石曼卿。

单凭两篇祭文当然不能判定韩欧二人文笔和风格的高低。如果给这两篇祭文评分,大概谁都会说韩的得分该比欧多吧。

祭文全是对死者说话,好象是相信有鬼论,不相信神灭论,可能有人要说这是古人的局限性。我倒要为古人辩护,人类可能永远难免局限性,古人这点儿局限性又算得了什么?

读完两篇祭文,再想如今的追悼会。追悼会不用什么祭文而用悼词,悼词不是对死者说话,全是对在场的参加者说话,可以这么说,在这一点上,咱们逾越了古人的局限性了。

毛主席不是说过吗?“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按毛主席的意思,悼词自然是对在场的参加者说的,惟有充分表达大伙儿的哀思,才能使大伙儿深深感动,更加团结。悼词中历叙死者的经历和工作,表扬死者的业绩,勉励大伙儿化悲痛为力量,学习死者的所有优长,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必须表达大伙儿的哀思。因此我想,悼词和祭文虽然不是一回事,也该写得《祭十二郎文》那样恳切,不宜写得《祭石曼卿文》那样泛。

悼词的话全是对在场的参加者说的,却有例外。某些悼词的末了一句话是对死者说的,就是“某某同志,安息吧!”

读者同志假如不嫌罗索,请容许我谈谈这个“某某同志,安息吧!”

据我的未必可靠的记忆,前些年在悼词的末了用这个话作结的相当普遍。一九七三年七月中旬,首都举行章士钊先生追悼会,郭老致悼词,却没有说这个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从此以后,或用或不用,好象不用的比较多,不过不敢说定,最近还听见过两次呢。

我一向反对这个“某某同志,安息吧!”每听见一回,总感到异常不舒服,难以描摹。为什么不舒服,大概有四点:

通篇悼词全是对在场的参加者说,惟有这一句是对死者说,文体见得不纯。这是一。

感情太激动了,有时把死者当成活人,跟他唠唠叨叨说一通,也是有的。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末了这么做,未免犯了跟韩愈欧阳修同样的局限性,总之不怎么好。这是二。

对死者说“安息吧”是从哪儿来的?原来是天主教里的规矩。天主教徒念完了为死者祈祷的经文,就在死者身上浇圣水,同时念“ReguiescatinPace!”(据说是“安息吧!”的拉丁文)。并非天主教徒为什么要仿效天主教的殡仪呢?这是三。

死者死了,嘱咐他“安息吧!”有时还要加重语气说“永远安息吧!”这里头包含着多少为死者庆幸,替死者安慰的意味啊!这个意味的反面,不就是为人在世究竟没有多大意思,活一辈子,无非辛辛苦苦,劳劳碌碌,如今好了,你可以享受安息的幸福了吗?这个意味,对死者毫无关系,因为究竟活好死好他再也没法考虑了,可是对活人却大有关系。这是四。

我老是在希望,“某某同志,安息吧!”这句话“永远安息吧!”

篇4:漫话古代的祭文

悼词古代称祭文,也称吊文和诔辞。现在我们统称悼词,但在古代是有区别。

祭文是祭奠亲友的辞文,但在最早仅止于告飨而已,到中世纪后在祭文中常兼有赞美死者的言辞,以此寓托哀伤之意。文章多为韵语、俪语,后来也间有散文体裁。

祭文最早是由祝文而来,“祝”是指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祝告是指向鬼神祝祷的一种活动,它的起源很早,始于原始社会巫的一种迷信活动。

哀死而述其行之辞曰诔。如鲁哀公诔孔子,后来成为一种文题,专指长者对幼者的悼念。古制有:“贱不诔贵,幼不诔长”,故天子崩则称天子以诔之,卿大夫卒则君诔之。

后来读祭文成为对死者最常见的一种追悼形式,因此对写祭文十分重视。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都是祭文中的典范,称为千古绝唱。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反常套,用纯散文的笔调把追忆他与十二郎幼年孤苦的生活陈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虽用的是四言句,但形式灵活而不呆板,也是一篇美文,都被选进《古文观止》。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写祭文非常重视,它与墓志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并行不悖,所以得到流传。

我们从《三国演义》卧龙吊孝一章中,可以看到祭文不仅是对死者的缅怀,还可用来为外交服务。周瑜是被诸葛亮三气而致死的,东吴朝野上下对诸葛亮来柴桑吊孝,无不欲置其死地而后快。而诸葛亮为了刘备的大业修和东吴,联吴抗曹,不顾个人安危,轻装简从赴东吴吊孝,靠的竟是一纸祭文,感退了东吴10万兵马,化干戈为玉帛。尽管这里面有小说家某些虚构与烘染,但祭文之功能由此可见。一篇好得祭文不仅是对死者的祭奠,而且往往也会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传俑千古。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四字祭文】相关文章:

祭文范文祭文大全04-21

教师祭文04-24

外公祭文05-10

清明祭文05-15

工程祭文05-15

父亲祭文06-03

祭烈士祭文04-07

父母祭文范文05-16

祭文 外公范文04-14

岳母仙逝祭文04-28

上一篇:信息化实验校验收资料下一篇:最后一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