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2024-06-14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共10篇)

篇1: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摘要:“教育”包含着两层含义,教书和育人,在很多的时候育人比教书来的更重要。早在前几年我国就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因此笔者认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以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发展来看,其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常脱离社会实际,本文主要从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含义以及如何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生活化

目前我国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太过于重视教材内容,忽略社会实际,在教学中缺乏生活化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发展受限。因此我们的初中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一切以学生为主,坚持“以学为本”的原则,联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论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定义

笔者以下主要讲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知道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合理的设计生活情境,将理论化的知识内容,通过语言、动作、情感等生活方式讲述出来,让知识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还能真正的学到知识,明白生活处处有知识的道理,真正的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我国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而且能够实际的应用到生活中,这更是我们实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含义。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以下简介几种生活化的实施方式。

(一)设置教学情景,??现教学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景

字面理解来说,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时要合理的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利用生活中相应的问题,来引发学生们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还可以利用一些情境问题,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我思考,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的教学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解到七年级上册内容“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优点,举出相对应的生活实例?”“在生活中,做过哪些舍己救人的事情?”,也可以提出一些比较有深意的问题“我们如何调节自我,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一些生活问题引发学生们的自我思考,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好的道德品质。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比较快,计算机技术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多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创设情境。多媒体创设出的情境更加的形象化,符合时代的特征,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设身处地的感觉到思想品德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内容“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实际的案例,比较直观的向学生们展示,不良的诱惑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比如金钱的诱惑,游戏的诱惑,毒品的诱惑等,让学生们实际的看到,不良诱惑对青少年造成的不可磨灭的伤害。通过视频可以引发学生们思考,自己的身边有哪些的诱惑?我们改如何抵制不良的诱惑呢?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拥有健康安全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在生活中自然就提高了意识。

(二)教学要多联系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切实的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们参与到实际的实践中,真实的去体验生活中的思想道德。例如,在讲述到“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未成年学生在课后上网吧的现象,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未成年人为什么不能上网吧?”“网吧对于未成年人的危害?”“未成年人如何利用法律自我保护?”这样将教学内容回归到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一方面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提高生活情操

学以致用,我们学习思想品德,是为了具有好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了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思想品德实践活动对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养,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实质。例如,教师可以每个月组织学生们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洗衣服、剪指甲、给老人讲故事、陪老人聊天等,培养学生们尊敬老人,关爱父母的高尚品质。同时,教师在每次实践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感想,写写自己的收获,说说自己的不足,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品质。

三、进行生活化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般情况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门统一设计的,没有考虑学生们之间的生活差异性,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利用教学方法,让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大化的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也许生活化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应用上会有许多的困难,毕竟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肯定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最终会创新出高效的课堂,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当代初中生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思想品德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来都是礼仪之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对于以后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笔者在以上已经具体的说明了,生活化教学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真正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罗新红.让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J].师道教研,2013.[2]姜春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学院学报,2012.[3]梁锋琳.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疆教育,2012.

篇2: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是重要学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中,要求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方式而开展教育,尤其将思想品德和生活相联系十分重要,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化作用。但是,就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看,未能充分发挥生活化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并提出其具体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26-01

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在生活化教学中,课堂教学可以回归社会和学生生活,保证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知识,且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讲,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教学方法是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其次,有效应用该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中,既能使学生更为深入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为提高自我品质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教学生活化,学生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不仅在课堂学习中感悟生活,而且从生活中提升自我品德,进而健全人格[1]。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2.1 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实现生活化,有必要将其与情境教学相联系。就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教师通过情境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所提高。因此,在情景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利用提问的方式,实现教学生活化,拓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其次,创设模拟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对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有利。如,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锄禾日当午”的情境进行模拟,使之体会农民田地劳作的艰辛,以达到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品德的目的[2]。

2.2 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应该从生活中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以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推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如若教师只是空洞的说教或照本宣科,则难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在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产生生活联想,既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好感悟人生。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对自身生活感到富足,以积极的情绪而进行自我调节。由此可见,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能够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实现。

2.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教育教学活动能?虼友?生视角着手,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首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积极主动性。其次,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彰显其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3]。

2.4 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而且可增强学生的个人品质。在实践活动中,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并在多样化实践活动中,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伴随社会的发展,低碳环保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主题。所以,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的实践活动:首先,引导学生以学校为主阵地,积极为学校设置环保宣传标语。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或结合生活经验等而借鉴其他宣传标语。其次,为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针对校园内破坏环境行为进行调查和记录,并对所见不文明行为加以规劝。最后,在定期汇报中,小组学生针对校园环保提出合理的建议[4]。

结论:思想品德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和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中,要求教师应掌握有效的教育方式,以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的相融性。首先,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其次,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再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最后,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篇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一内因为主——学法生活化

内因是根据,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学生的学法,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必须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组织和表述。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 乐于参与。学生对政治生活很陌生, 只有把学生身边发生的与道德、法律、国情有关的实际事例进行提炼, 使它成为学习的桥梁, 才能让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不同, 这就需要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展开讨论, 然后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合作学习,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补,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呢?以“感受社会变化”一节为例, 让学生从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入手, 以社区、社会中的案例为切入点,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 使学生涌起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实情感。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知、思考和分析, 让自己的技能、情感得以提升。

二外因为辅——教法生活化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为学生服务。思想品德教学应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 体现青少年文化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教学, 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生活性。如果教师不能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 脱离生活, 那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设置相关的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就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一些具体情境, 然后让学生来推测事件的结果,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需要,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知识内化, 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 使学习的知识服务于学生实际生活及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三以外促内——评价生活化

外因对内因的发展变化起促进作用。思想品德课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 这矛盾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化解的。而课堂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能单调和古板, 应该人文化、生活化。要搜集学生的完整信息, 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首先, 要用欣赏的心态去观察学生, 观察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在充分和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形成客观、公正的描述性评语。其次, 要围绕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进行搜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 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应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对话, 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引导。再次, 教师应动员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结合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给学生一个中肯、全面的评价。总之, 我们不要用单一的评价方式, 而应突出形成性、生活性的评价, 以避免偏离本课程的目标和理念。

“生活教育化, 教育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尽量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认知、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 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篇4: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理性思考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可能对生活实际教学活动出现忽略。老师要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和生活实际相互联系,能够有效地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培养学生在平时会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让学生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把自己的道德情感融入生活当中,所以说思想品德课对生活化的提高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是教和学相互结合的一门课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为这门课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去重视,所以老师要通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让课堂回归社会,不断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的真正使用性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学习到的思想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思想品德生活化能够突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让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层次和多角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生活化的巧妙引入,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从心底真正喜欢一门课程的时候,其学习意识才能够加强。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真正意义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质。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1.巧设情境问题

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老师就要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路,提问的时候要融入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平稳的过渡。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在教学《我们需要沟通》这课的时候,老师可以了解一下班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统计一下在学生的网络好友中有多少是自己认识的人,有哪些是不认识的陌生人,学生平时和同学有哪些密切的联系,是否还有学生会去见网友。这样可以切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有话说,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到网络安全常识。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平时生活中的交往技巧,尤其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怎么样来处理一些问题,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因为和陌生人交流是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老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交往技巧和交往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生活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整个学习过程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素养。

2.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

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最好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情景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平时学习的时候,会对于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感到厌烦,我们最好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图片和视频的声音效果等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时候,老师最好要下载一些和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这样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环境危害有直观的了解,因为老师的语言陈述不能够比真实的画面和视频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生活地区的图片进行有效的整合,了解10年前和现在有哪些变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环境变化,还有每年的季节变化情况,以此来了解环境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图片的对比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来源于生活,但是思想素质要高于生活,思想品德是人类对于自身品质的提炼和发展,初中老师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和生活相结合,让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学生的一种美德。开展思想道德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老师要把握课堂节奏,不要一成不变地开展课堂教学,要结合社会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真正地把思想道德教学和现实生活案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在熟悉的环境里面不断进行学习,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道德的生活化,是有效提高思想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邱国祥.实现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1(14):13-14.

篇5: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广西宾阳县宾州镇第二初级中学

作者:陆玉英

摘要: 教育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资源,思想品德课是一种开放性教学,可塑性空间很大,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目前成为教育的潮流。教师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领航人,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丰富的社会生活,掌握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了“课程生活化”的教育新理念,让更多的思想品

德老师认识到授课应该以生活为构建基础。教育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即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视野区别点在于,前者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后者则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和交流人类宝贵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生活化教学在国外研究方兴未艾,目前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潮流。看看我们的教材以及我们历年的中考试题内容,生活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最后用于生活,创造出无穷智慧的教育才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教育。所以,思想品德课如果脱离生活,那将是枯燥呆板,毫无气息的,作为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师,怎么样才能让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一、树立师生交往新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职责,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通过学生信任的桥梁,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热爱学生,要求教师有高度责任感,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既看到优秀学生的长处,也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教师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学会容纳那些有缺点,容易犯错误的孩子,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交往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平易近人,和学生共同研讨,实践,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观点和见解,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分析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环节,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个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人际基础!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领航人

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教学活动的资源。

思想品德课是一种开放性教学,可塑性空间很大,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是我们广大师生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要做领航人,尽可能把现实生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用生活内容去和书本知识点结合起来,用生活去点缀课堂教学,用书本知识指导现实生活,使生活实践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书本知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例如:人本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有一课内容是“师生交往新观念”,教师授课目的是让学生摈弃师生交往旧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回忆过去师生交往的故事,可以从幼儿园谈起,也可以是小学的师生交往,也可以是初中的事,选择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师生交往实例,填写书本一张关于学生角色素描对师生交往影响的表格,然后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谈谈心得体会,总结出学生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如何建立的,教师从而达到授课目的。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生活化,联系学生生活。

纵观广西十几个市的中考试题内容,体现了试题源于生活的规律,比如南宁市的中考题目已经逐步生活化,一般情况下,思想品德科目的题型分为几种,第一大题是选择题,让学生用书本知识“精挑细选,走进生活”;第二大题“明辨是非,走进生活”;第三大题“学知明理,快乐生活”;第四大题“实践探究,创新生活”,要求学生紧扣题意,结合自身的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试题都体现生活化,所以教师要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掌握技能,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教学目标要生活化,即不仅是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素质,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比如:七年级课本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身份,源于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实践,在家做家务,在学

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深刻理解“自立”的含义,了解自立的表现,掌握自立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并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基础。

教学内容生活化即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活化,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有一种亲和感,感觉到自己虽然不经常走出校门,也懂得天下事,感觉到自己是社会一分子,学会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体验和感悟社会的机会,使他们逐渐丰富社会经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如:七年级下册课本“走向自立人生”这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立”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那些行为是自立的,那些则是依赖别人的表现,教师还可以制作一张表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填空,根据生活实例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把自己的种种表现排列出来,并且做出说明,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懂得自立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式生活化即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通过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掌握书本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让学生所学与时代脱节。比如:九年级课本第四课第二节“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授课前,周末让学生出去搞社会小调查,到周围的村,街上了解人口和环境的基本概况,做好记录,等到上课了,每一个人就小调查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和点拨,学生就懂得了人口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严峻。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势在必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以前满堂灌的效率高,学生也比较积极参与。

三、教师还要把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在传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书本知识则是静态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时政教育是指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教育,这是独立于教材之外,又与教材紧密联系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纵观近年来的全国中考试题,处处留有时政热点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痕迹,比如南宁市2008年中考题的第四大题“实践探究,创新生活”就和当时的时政热点“限塑令”紧密结合;2009年的中考题很多题目就是“感悟辉煌成就,喜迎六十华诞”,和祖国60周年大庆相关,还直面金融危机。2010年的中考题目则是体现了反腐倡廉,维护民族团结,校园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如果思想品德老师不把时政热点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学生不可能考得好的成绩,也不可能主动去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学生只会变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庸才!

篇6: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一、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调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思想品德课程,提高自我修养。第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缓和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了解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下意识地去学习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自我品德修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篇7: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4

【内容摘要】“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积极创设情境,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营造平等和谐课堂氛围,让教学素材回归生活;利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教学形式回归生活。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中的认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生活化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因此教育首先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其重要性是无须置疑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最终可归结为“知”“行”的严重脱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德育的“理想化”,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比如可置身社会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教学情景,如到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到篮球场感受体育比赛中规则的重要性,体会社会生活需要规则。也可图片展示生活,以图片展现某种特定生活情景也能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平时我们更多地是通过在课堂中展示实例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感悟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好知识的内在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所感、有所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九年级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时,展示改革开放以前发的各类票证、粮票、肉票等来说明。而现在初中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后出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变化缺乏感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用城市建筑的老照片,与目前城市建筑照片进行比较。还可以采用媒体营造生活,近来年,现代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报刊杂志等,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为进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曲《春天的故事》,把我们拉进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一曲《走进新时代》,让我们看到了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拒绝谎言,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以下几个情景:

情景一: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发下来了,老师让同学们把成绩告诉家长。小虎只考了65分,他想:“爸爸要是知道我只考了65分,肯定会把我大骂一顿。干脆告诉他我考了85分,只要不给他看试卷就行了。可如果他以后知道了呢?”

情景二:英语作业发下来了,小燕得了100分,小惠才得到了70分。看到小燕得到老师的表扬,小惠的心里很不舒服,她想:“我看到小燕的作业是抄来的,我自己老老实实做的得不到表扬,回家还要被爸爸妈妈批评,真是太亏了!下次我也要抄。可是抄别人作业这种事情我从来没做过。我该不该做一回呢?”

情景三:小青在学校的文具店买东西,售货员多找给了她5块钱。她当时没吭声,出了店门却在想:“我要不要把钱退回去?”

你能给以上的主人公出什么主意?为什么?

如此接近学生生活,甚至就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体验,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并主动深入探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参与体验。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方法,去发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

二、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教学素材回归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由以前的“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新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有人通过调查知道学生和家长两代人在评论“未来社会最应该提倡的品行是哪些”这个问题时,两代人在“平等待人”一项的看法上差距最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平等的渴望。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平等,可以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创设出一种和谐、温馨、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选择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如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八年级上册),我设计了“来自民工子女的声音” 这个活动,其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做到平等待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要有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内容如下:

民工子女:读书期间,青田当地的同学对他们本地的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的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宣布哪些同学是外地人,需要交借读费,哪些同学是本地人,不需要交钱。

讨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青田当地的这些同学有没有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请你对“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外地民工的孩子,你会怎样与他(她)相处?为什么?

这样的素材回归学生生活,改单方面的说教为案例研讨,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教育。此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敢于放下“老师”的架子,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块内容时,课本一开头就例举了4副不文明行为的漫画以及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然后提问: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发表了一些意见之后,我接着问:“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经历?”同学们一下子很好奇,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有关乘车让座的故事。我是这样描述那天的情景:“我坐在一个位置上,但是离我三四步远的地方有一个老人家站着,他周围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于是我就在想,我要不要过去给他让座呢,他离我那么远,别人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呢?当时心情很矛盾,但是一想到平时在课堂上我教大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那现在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于是我勇敢的站起来,走向那位老人,把位置让给了他,那位老人非常感激的样子……”话还没说完,学生都鼓起了掌,他们的掌声既是鼓励我当时的行为,也是鼓励我能把我的心中的那并不光辉的想法讲出来,反而更受到了大家的尊重,于是我接着说:“我们的课堂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地方,是你们给了我这样做的勇气,要不是你们,也许我还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尽管心里在作着激烈的斗争。”他们的掌声更响了。他们没有讥笑我,反而在反思,要是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怎么做呢?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我只是把自己当作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犹豫动摇不光彩的一面。其实现在的学生也很开明,他们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把老师给神话了,他们对我的来自生活的故事非常理解,反倒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得愉快、学得开心的场所。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让教学过程回归生活。

小品表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抢答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把这些形式引入课堂,走近学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化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这是我的一位学生写到周记里的一段话:只要一说起思想品德课,同学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为啥呢?整天面带笑容的裘老师走进门来,互相问好后,他说:“我们先进行演讲比赛。”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声音震耳欲聋。先上台的是我们的主持人,在他的一声令下,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演讲终于开始了。这时,我们的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赛场。由高大的男生和我们胆大的女生进行竞赛,看谁演讲的更精彩。演讲内容多种多样,各有各的意义,到了最后分不出胜负,只有评委裘老师才知道谁是真正的胜者!这个竞赛没有奖品,更多的是欢笑和喜悦。但我认为欢笑和喜悦比什么奖品都珍贵。它使我们忘记了学习中的酸甜苦辣,更值得我们去留恋这欢乐的一刻。

上述材料反映了学生对辩论赛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喜爱之情。而思品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实际上就是用小品中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进行生活经验的提升,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角色表演的实质在于参与者和观察者都要卷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并尽力使这种卷入带来争议和理解。又比如在“放眼世界,立志成才”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自己眼中的人才,以及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而也达到了本课的德育目的——立志做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可见,把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回归生活,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才能,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可见,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中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几点反思:

1、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要善于筛选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生活,创新生活,进而“享用生活”。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到重复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既要保持一定的沟通和平衡,又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

因此,教师对引进课堂的生活内容和形式进行周密思考和严格筛选,其选择原则有以下几点:(1)所选的生活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向,坚持正面引导;(2)所选的生活内容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3)所选生活内容要符合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

2、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要善于综合生活。

生活中的现象都是综合的、多侧面的。思想品德课要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或忽略的东西,在异中看到同,在分中看到合,把从生活中选择出来的恰当的内容和形式,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和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过程。

3、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协作共赢。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教学生活化的环境。社会、家长甚至学校并不理解思想品德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他们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升学成绩”。即使部分学校领导表示理解,可又被一把“安全”的利剑吓得不敢有所作为,而社会能够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提供的活动便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成功的物质保障。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此,以生活理念构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大课堂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宗旨,使得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在这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

篇8: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一、从生活中选择素材, 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1. 教师要善于结合校园生活选择教育素材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材的知识和理论相对枯燥, 教师空洞的说教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更无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因此,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 实现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 以此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 在教学《要“鱼”还是要“渔”》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邀请几名比较优秀的学生上台演讲, 将自己总结出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大家共享, 不但有助于发挥典型的教育作用, 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

2. 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热点选择教育素材

学习具有社会性, 也会受到来自社会中多方面思潮的影响,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一定要学会利用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 以此为素材开展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良莠利弊, 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例如, 在教学《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选取当前社会中很多青少年被网络、色情因素影响的案例, 来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 提高抗侵蚀的能力。

3.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选择教育素材

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 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 在教学《好习惯受用一生》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影响学生成长的20个良好行为习惯, 并通过大力推广,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将教学素材的着力点倾向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在中学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价值取向, 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思想的不断进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深入挖掘思想品德教材的内涵, 加深对德育的理解, 并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德育的社会意义渗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去。例如, 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 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 掌握法律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精神。另外, 教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联系实际, 运用心灵诱导以及情感沟通等教育手段, 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能力。如, 讲解市场经济时, 既要让学生明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又要提醒学生避免受到当今社会上少数人的金钱至上、惟利是图等损人利己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教师在这节课中要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颂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宣传劳动模范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敬业精神, 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科学的理想, 为祖国的发展壮大多做贡献, 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艰苦奋斗。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要用好课堂教学时间, 还要充分利用课外的生活空间,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教育。

1.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为了深化思想教育成效, 教师要善于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 利用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 在教学《科教兴国》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大型的科技展览,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警示教育活动

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教师要带领学生参观各种法治教育基地, 如, 少管所等, 或者请警官同志进行现场讲座, 用活生生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

3.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研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指导学生对课题展开调查研究活动。如, 就当前初中生沉迷网络问题进行调查, 使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 对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放大实践教育效果。

总之,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最终还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因此, 我们广大思想品德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应立足教学实际,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想品德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融入生活。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际, 从生活中选择素材、进行生活化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王丽霞.建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J].魅力中国, 2008 (28) .

[2]施爱华.走向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 (07) .

[3]施爱华.走向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17) .

[4]严永伟, 张家如.“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12) .

篇9: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对策

一、引言

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产生了极强的叛逆心理,并且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从道德层面教育学生如何学会融入这个社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度较高,因此需要教师采用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培养他们利用思想品德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教学中充分注重学生的心里活动,促进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以教育来源与生活的理念做为教学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提高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做为教学情景,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对自己和身边的世界有更清醒的认识,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在这个社会中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将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理论结合实践,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更多的生活经验,同时推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发展。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融洽

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经常用强势和命令的口吻为学生讲解课程的知识点,有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制约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如果教师经常采用类似的讲课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会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这种授课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整个过程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当今教学理念的发展提倡教学与实际生活互相融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只有适应这一教学理念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才能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然而现阶段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已经落后很多,教材中大多数的生活素材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导致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很难应用到现在的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相互融合,增加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难度,不利于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四、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动力。想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出以下几点改变:第一,教师应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变传统课堂上沉闷枯燥的气氛,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自己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不同看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第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听取学生对知识的看法,引导他们对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为学生设置情境

学生在开始接触思想品德学习时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就应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学习思路,这些问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答案,使他们顺利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问题能够提高學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开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后,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养成。

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过程中,需要教师发展生动的情景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能够在情境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就能够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兴趣。无论是什么样的课程,始终使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才能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生动性和娱乐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它们彻底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本节将要讲解的知识,上网下载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播放视频或图片,再加上详细的讲解,就能使学生从不同的感官层面获取知识信息,能够加深印象,掌握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

五、结束语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融合,教师应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指导他们通过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张伍民.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学习进步[J].学周刊.2013(12)

[2]包慧琴.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打造“生活化”课堂,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91)

篇10: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内容提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尤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三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四要注意知识的回归。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互相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生活化 学习兴趣 生活体验 学习体验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是有意义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关键是如何提高兴趣,兴趣从那里来。兴趣从贴近学生的最直接的生活实际中来,教师要选取生活 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一课的一开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地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音乐声毕,我又启发道:“在音乐的海洋里,你的回忆之河流淌出了哪些片段、哪些画面?”熟悉的画面、欢快的旋律、富有诗意的问语勾起了学生温馨的回忆,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以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地融入生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讲起老师的教诲、关爱,谈起与老师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学生的爱师之情油然而生。

又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实话实说”:说说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的感受如何?又是怎样面对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教师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初二学生小刚课余在网上结识了一个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这位网友在与小刚聊天时提出,两人见面 并一块外出游玩。小刚很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我问同学们:“小刚是去还是不去?为什么?”学生明显分成了“去派”和“不去派”,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案情继续:小刚经过几天考虑,最终禁不住对方的多次邀请,他同意了。这时我又问:“你认为小刚该采取何种方式去见面比较好?”学生众说纷纭。当小刚与这位网友见面时,这位网友说自己生活比较困难,向小刚提出借500元钱,并愿意写借条,以后一定归还。小刚该不该借?为什么?课堂上再次引起激烈的辩论。当小刚拒绝借钱,又遭这位网友及其同伴的跟踪。小刚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案情不断延伸,悬念扣人心弦,问题层出不穷,而这又迫使学生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大胆猜想。教学内容也随之自然展开,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此时教师不是以真理和道德的说教者的身份轻易地评判,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道德标准,各抒己见。

又如,在学习《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榜样就在身边”的教学环节:你认为我们学校、班级或小组内谁的意志比较坚强?他们的坚强意志表现出哪些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学生立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他们在交流的同时也教育着自己和他人。

再如,学习《情趣与兴趣》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高雅情趣和庸俗情趣的区别,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说:爱花这种情趣,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做法。第一种人自己种植花卉,欣赏花的结苞、开放到凋落;第二种人在逛公园时看到自己喜爱的花便顺手摘下。通过这两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比较,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第一种是高雅情趣,对社会有益,第二种是庸俗情趣,对社会无益。

三、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生活,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

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各种生命的重要性,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教学难点,我把游戏活动“搬”到了课堂。我把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发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子的学生,并让他们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编织“生命网”。接着我问同学们:“从刚才的游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是相互关联的!”“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需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学习《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情绪天气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绪和当时的情景,画一画脸谱,写一写情绪词语,说一说对自己的影响,体会情绪对人的影响。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情绪脸谱和一个个熟悉的情绪词语,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大大感性化,情绪对人的影响也了然于心。

四、要注意知识的回归。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也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宽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例如,在上完《学会调控情绪》这课后,我给学生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

又如,一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热爱生命、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课近尾声时,我布置了课外探究题:请深入自己生活的社区,调查社区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观察每个物种及每种生命的特征,写一篇调查报告。关爱生命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而应在生活中付诸行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学的生活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备课不仅仅是备知识点、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生活内容、备学生、备学法、备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生活化也要求学校领导、所有任课老师以及学生家长要互相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真正实施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

上一篇:新加坡留学中小学入学条件下一篇:办公自动化系统(OA) 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