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人员应当

2024-06-18

档案工作人员应当(通用8篇)

篇1:档案工作人员应当

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应当加快

【据新华社北京7日电】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日前完成的《中国人才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人事档案制度改革举步维艰,大大落后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进程。为此,有关部门应该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把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纳入干部人事制度的总体日程中,统筹考虑,加快改革步伐。

报告提出,改革人事档案制度,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公共部门与非公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区别,建立相互分离的管理制度。从长远看,我国的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必须明确所有社会组织都具有建立和保管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权利和责任,不管公共部门或三资、民营企业,都应在法律规定的制度和原则下,享有人事档案的管理权。

报告建议,为保障流动人员权益和各单位的专有知识信息,非公单位的人事档案应以单位为中心建立,主要用于企业日常管理,不得作为个人身份证明随个人在不同单位之间调动。个人到新的单位供职服务,则新的服务单位应重新为其建立档案。个人离职后,原单位应在若干年内保留其人事档案。个人求职或服务的新单位欲了解、查阅其原单位的人事档案,由本人书面授权,原单位应无偿提供。非经个人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公开、披露个人档案信息。(邹声文)

篇2:档案工作人员应当

我也是一名长江大学毕业生(08年化工学院研究生),我接触毕业生档案户口事宜已有四年多了。我觉得应该写点东西来提醒一下我们的毕业生朋友,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前的时代背景是,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私企和自谋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进入国企和公务员的寥寥无几。进入私企和自谋职业的,一时间还用不上档案户口,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走了之,“弃档”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很多毕业生自己在外闯荡几年后要结婚、要出国、要办身份、要计生证明、要户籍证明后才回头去找自己的档案和户口,实话说吧这时候已经很麻烦了。

那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是双轨制。一种是公有制企业的人事处管理职工档案;一种是县级以上的人才市场代理人事档案。这两种是平行运行、且能对接的制度。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暂时还没有单位接收档案和户口,那么就把档案和户口到县级以上人才中心托管。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你的档案和户口有了一个挂靠的地方,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提供户籍证明、未婚证明、初婚未育证明、办身份证、出国政审等。二是你的工龄会连续计算,举例说吧,假如你毕业后进入私营企业工作了两年,再考上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你的工龄是从你的档案进入人才市场的时间开始算起(当然啦,这是要交人事代理费才可以的)。明白地说,档案放在学校只是学籍档案,转到人才市场才成为人事档案,才能证明你进入了社会参加了工作。

毕业生关心更多的是,档案户口放在人才中心每年要交多少钱?毕业后把档案和户口放在人才中心一般称为托管。托管交的费不多只要几十块钱的工本

费。托管简单说就是,把档案放人才中心让别人帮着看管,不算工龄不转正定级,正像你去超市把自行车放超市门前让别人看管一般。如果要工龄的话,必须办人事代理,要交人事代理费。人事代理费一般每年300元左右,各地有所不同。我们长大一般放在荆州人才中心托管,前2年免费,超过2年也可以继续留在人才中心,不需要专门来缴费,可以欠费若干年,到你转出去或者你回来办事的时候再把欠费交清就可以了。

无可避免,有的毕业生会把档案和户口(户口迁移证)自己保管。这叫做“不作为”带来的麻烦。档案自己保管麻烦有二:一是超过一定时间就作废了,二是档案遗失。档案要是遗失真是要人命。我常常开玩笑,一本证书(毕业生、学位证、过级证)都可以很容易做个仿真品,能蒙混过关。但是档案永远不能造假(高考成绩单、鉴定材料等都有时间的烙印,你怎么造假法)。一句话,档案不用分文不值,用起来价值连城。户口从学校迁移出来就变成了户口迁移证,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去落户,有些毕业生就是不管,自己放兜里,没多久就不知去向了。这就是所谓的“口袋户口”。你在百度贴吧里看看,你会知道很多人为了解决“口袋户口”花近万块钱都没解决好,麻烦吧。

如果毕业时,我们稍微冷静点,花点时间把档案户口该办的手续办了,让自己的档案户口有个明确的地方“安家”。放在人才中心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放在工作单位也不是什么荣耀的事。告诉你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篇3:档案工作人员应当

一、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

企业档案工作由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分级管理。第一, 国家档案局在直接对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管理的同时, 不仅通过统筹规划、组织协调, 统一制度, 统一标准, 还对全国企业档案工作进行宏观管理或抽象管理, 而且采取各种办法对全国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直接、具体的管理, 如对全国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执法检查等。曾经长期实行的企业档案工作定级管理和目标管理, 省及省以下政府所属企业档案管理定国家一级的, 均由国家档案局直接组织考评认定;定国家二级的, 国家档案局委托省档案局组织考评认定, 由国家档案局核准并颁发等级证书, 从而对全国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直接管理。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如同国家档案局一样, 对同级政府和下级政府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直接进行管理。第二, 不少现代企业集团都有跨省子公司, 企业所在地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仅对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管理, 而且还协同企业档案机构对其在省外的子公司的档案工作进行管理。这就说明, 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以外的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管理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并非只管理“块”内的企业档案工作。第三, 更为重要的是,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而不是属地管理的原则, 地处任何县、区内的上级企业的档案工作, 应当分别由市、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档案局依法管理。县、区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上级企业的档案工作, 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省和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 省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 也进行一定的管理, 如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档案工作业务监督和指导等。但这些管理活动都是在统一管理前提下进行的, 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档案法律法规和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制度和统一的业务标准进行的。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作为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统一体管理企业档案工作的, 这就是为什么对同一企业的档案工作, 往往有几级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去管理, 而不发生碰撞问题的根本原因。

各专业主管机关在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 分别对所属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管理。第一, 各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工作, 都要接受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它们对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 必须服从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 必须执行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制度和标准进行。一些重大管理活动要在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组织、指导或参与下进行。第二, 省级以上专业主管机关档案部门制定和发布关于档案工作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 不仅必须符合国家档案法律、档案部门规章制度和档案行业标准, 不容许有所抵触, 而且必须“报送国家档案局备案”, 有的还要与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发布。总之, 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的是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各专业主管机关分别配合的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 而不是什么“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继续坚持统分结合的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现阶段, 企业档案工作必须坚持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与专业主管机关分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既不能由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元化”管理, 也不能完全由专业主管机关按“条条” (系统) 垂直管理。原因在于:

首先, 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我国法定的企业档案工作主管机关。《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 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 组织协调, 统一制度, 监督和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 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企业档案工作是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是我国档案法律的规定。

其次, 作为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档案工作只有由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 才能真正纳入国家档案事业体系, 与档案事业的其他组成部分统筹规划, 组织协调, 统一制度和标准, 统一监督和指导, 才能使企业档案工作快速地、与档案事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协调地发展。我国企业档案工作之所以必须在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由专业主管机关分别管理, 不能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独家“一元化”管理, 主要在于:首先, 这是我国档案法律的规定。《档案法》第七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否定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企业的档案工作的管理权, 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其次, 我国有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等, 门类齐全, 数量庞大, 企业档案和档案工作各具特点。在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 由各专业主管机关分别对所属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管理, 能充分考虑到企业档案工作的特点, 把企业档案工作管理得更好。

再次,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利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工作, 由各专业主管机关分别对其所属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管理, 有利于将企业档案工作纳入企业整体管理之中, 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 使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

最后, 企业档案工作需要结合运用的多种管理手段中, 行政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不能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档案工作, 只有企业的专业主管机关才能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档案工作。

三、强化统一管理, 密切统分结合

作为企业档案工作的主管部门, 管好企业档案, 推动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服务, 是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履行好的法定义务。但是, 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统一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第一, 抽象管理多, 具体管理少。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企业档案法规、制度和标准, 但对企业贯彻实施关注不够, 督促检查和具体指导少, 不注重调查研究和推广经验, 企业档案法规、制度、标准在很多企业贯彻实施得不好, 有些全然未得到贯彻实施, 企业档案工作的法制化和标准化相当落后。

第二, 突击性管理多, 常态化持之以恒的管理少。对企业档案执法情况和工作情况进行突击性检查, 对推进企业档案工作的作用虽然不能低估, 但由于大多是与对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的检查捆绑在一起的, 被检查的企业有限, 对整个企业档案工作的推动作用也就有限。除了检查及类似的突击性管理之外, 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缺乏经常性的管理, 企业档案部门不能经常了解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 得不到足够的监督和指导。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档案部门全年甚至数年见不到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上门监督和指导的踪影, 上情难以直接下达, 下情得不到及时反映, 许多企业的档案工作跟不上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 搭车式管理多, 创新型管理少。企业搞定 (升) 级和目标管理活动时, 对档案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能切实解决档案工作的诸多问题, 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创造较好的条件, 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就趁机会推行企业档案管理定 (升) 级或目标管理活动, 顺势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这种搭车式的管理确实起过推动企业档案工作面貌迅速大为改观的作用, 但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改变缺乏创新、方法单一的状况, 是难以管好企业档案工作的。

第四, 抓重点管理多, 抓平衡、协调发展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比较重视抓工业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档案工作的管理, 很少抓其他企业的档案工作的管理;比较重视抓大型企业的档案工作的管理, 不太重视抓中小企业的档案工作的管理;比较重视抓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的档案工作的管理, 很少过问经济效益不好的特别是困难企业的档案工作的管理。抓重点是正确的, 不兼顾一般就说不过去。片面抓重点, 虽然出现了一批档案工作很好的企业, 但多数企业的档案工作很落后, 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佳。此外, 对主动抓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工作抓得较紧, 对不太重视抓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工作抓得松, 甚至很少抓, 也是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统一管理企业档案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是导致各专业、系统企业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企业主管机关对所属企业的档案工作的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专业主管机关过分强调本系统企业档案工作的特性, 不愿甚至拒绝接受档案事业主管机关的统一管理;有的专业主管机关只强调统一管理, 把对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完全推给档案事业主管机关;有的专业主管机关既不重视自身对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 也不主动支持档案事业主管机关的工作。凡此种种, 严重影响了企业档案工作与国家档案事业的协调发展。许多企业至今没有完善的档案工作, 尚未建立档案工作的小型企业还有不少, 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状况比机关、团体的档案工作逊色不少。

加强档案事业主管机关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 专业主管机关切实依法履行分别管理本系统企业档案工作的职责, 密切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主管机关的联系, 加强协调配合, 是加强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管理的必由之路。我们坚信, 只要坚持和加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和企业专业主管机关分别管理的统分结合的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就一定能与国家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摘要:各级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专业主管机关分别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是行之有效的, 应当继续坚持并加强。

关键词: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篇4:档案工作人员应当

一、分类原则定性不当,与一级类目设置反差太大

《规则》第三条称,“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是以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企业管理职能”是《规则》规定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依据即标准。对分类依据的这一定性,与一级类目的设置大相径庭。在一级类目中,只有“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四类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而“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设备仪器类”和“基本建设类”四类是按档案种类(科技档案一门中的四种)设置的,“会计档案”和“干部职工档案”则是按档案门类设置的。这就是说,一级类目是将三部分档案分别按三种依据分类设置的,其中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类目只占一级类目的40%,按档案门类和种类设置的类目却占一级类目的60%。抛开同一次分类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依据不说,只就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类目比按其他依据设置类目少得多而言,《规则》对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以“企业管理职能”为依据的定性是不准确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级类目后六类中的档案是在企业的一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尽管类名并不似企业管理职能,也可视作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但后六类档案是分别在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形成的档案的一部分,怎能在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之后又设立与之并列的其他六类呢?一级类目都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说显然不通。一级类目可否按《规则》设置可以商榷,但其分类依据定性不准毋庸置疑。

《规则》除规定以“企业管理职能”为分类依据外,还规定要“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分类。“结合”说是不能成立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一种依据,使用两个以上的依据,或以一个依据为主,结合其他依据,分类就无法进行。事實上,《规则》一级类目是无形中将企业全部档案分成“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其他门类档案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三种依据分类的,而不是三种依据的结合。

二、部分二级类目设置欠科学,档案归类难

《规则》第五条规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类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档案特点设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设置二级类目,无疑只适用于“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等四个一级类目档案。但是,《规则》第六条“1”规定“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一般按问题或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管理职能”无论与问题还是组织机构都不具有同一性,不是同一个分类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第六条“1”是第五条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不仅是不应出现的,而且对一次分类提出前后两种不同依据,档案的分类其实也无法进行。

对工业企业的档案的分类工作来说,重要的也许不是《规则》各条款的文字规定,而是《规则》的附表——《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工业企业一般要严格按附表行事,只有部分工业企业可以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增减某些类目。但是,附表中部分二级类目设置不科学,工业企业在对档案进行分类时,一些档案无类可归,一些档案又不知道归入哪一类好,归类难的问题不可否认。

在“党群工作类”下,既设置了“党务工作”,又设有“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类目。“党务”是指“政党内部有关组织建设等的事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73页)。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工作都属党务工作。很明显,这些类目是不能与党务工作类目并列的。有关党务工作的档案都归到“党务工作”类目中,组织、宣传等类目就无档案可归了。用规定各类目所属档案的“基本范围”来解决类目设置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好办法。例如,党委办公室工作大量不是党务工作,其形成的档案却列入其中了。还有,明知“其他事务性工作”不是党务工作,也列入“党务工作”的“基本范围”之中,就更没有道理了。另外,“党委综合性工作”、“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委其他有关会议”形成的档案,有许多不纯粹是关于党务工作的,归人“党务工作”类不准确,不归入“党务工作”类又无类目可归,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处于两难境地。党委会和党代会的文件(如党代会上的纪检工作报告),按二级类目设置应归人“纪检工作”类(这会破坏会议文件之间的联系),按“基本范围”应归人“党务工作”类,这也是一大难题。“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下二级类目设置也存在与“党群工作类”类似的问题。

三、《规则》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理论的强烈冲击

《规则》中“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是对文书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和“设备仪器类”是对科技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规则》不使用“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无疑是经过考虑的。但因隐去了“文招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及其对两者实质上的分类事实,《规则》就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理论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规则》避免使用“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有很大的冲击。在档案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中,《规则》是一个下位规则,应当与上位法律法规、标准相符。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例如“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在《规则》发布前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这两部规章中都使用了“科学技术档案”(简称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后者还称“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其构成是以科学技术档案为主体”。《规则》竭力避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与此相悖。在《规则》发布后实施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2000年12月)、《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000年12月)等规范中,仍然在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规则》并未能起到想要起的企业档案工作不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的作用。

《规则》对理论的冲击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分类逻辑原则的冲击。《规则》规定,“以全部档案为对象”是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的首要内容。以企

业全部档案为分类对象的,只能是一级分类,即首次分类,二级及二级以下的任何一次分类都是以企业某一部分档案为对象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某一种标准,这是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原则。《规则》所设置的十个一级类目,分明是使用企业管理职能、档案种类、档案门类三种标准分别对部分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标准对全部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这是违反分类的逻辑规则的。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过多,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不利。确有必要减少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一级类目中不出现“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两个类目,分别将其二级类目作为一级类目,也应当在《规则》的有关条款中加以特别说明。《规则》对工业企业全部档案进行一级分类违反分类规则,这毋庸置疑。

二是对档案学理论的冲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正名》)。事物的名称经过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共同认定或形成,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是存在的。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对“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过质疑,因是约定俗成的,一直以来仍然被大家遵守和沿用。近几年来,出现了“科技档案”“淡化”和“式微”论,可以说这是缘自《规则》的。因为“淡化”(“式微”)论者认为,“企业档案”概念的出现是“科技档案”概念“淡化”(“式微”)的主因。尽管企业档案并不都是科技档案,科技档案也不是全部产生于企业,但因《规则》提出“企业档案”这一概念而摈弃“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一些人这样认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适用《规则》的企业十分有限

《规则》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全国工业企业”,而实际只适用于形成档案多的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因分类层次多和类目设置过多,中小型工业企业和形成档案不多的大型企业均不适用。规模不大,档案不多的中小型企业如强行实施《规则》,一些类目的档案会寥寥无几,一些类目甚至会空置以待有朝一日有关档案的形成。这不是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科学分类。《规则》虽然规定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增加或减少二级类目,但增减过多以致与《规则》大相径庭,就不是实施《规则》了。其实,《规则》应附《大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和《中小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使之具有广泛适用性。

五、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过于复杂

档案分类应当尽量简化、实用。然而,《规则》却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变得更加复杂了,档案归类更难了。不少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因不知一些档案该归入哪类而烦恼。档案分类不宜过细,这是因为,在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大中型企业,即使档案再多,只要进行一定的分类和整理编目,档案管理特别是检索利用已经变成易事;在尚未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的小型企业,由于档案数量少,用手工管理、检索档案也无多大困难,分类复杂,类目过多,反而会使管理和检索变得困难重重。

六、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存在弊端

按保管期限分类,便于对档案的保管和鉴定销毁,被档案馆纳入接收范围的企业,还便于档案的移交进馆。按现行《规则》设置档案分类类目,雖然一部分档案实际上已分开了不同保管期限(如会计档案),但大部分则未分开不同保管期限,如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按保管期限进行分类,就必须相应减少其他层次的分类,才能避免档案分类层次过多和类目设置过多的问题。如《规则》附表前四类已有属类34个,对中小型工业企业和档案不多的大型工业企业来说已经够多了,若再按保管期限分类,就要设102个类目,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要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应当相应减少其他分类层次。

篇5:出纳人员应当做好

1、现金及银行存款结算手续:公司所有的经济业务的发生,必须确保有以下人员的签名或盖章:经办人员、财务负责人、法人代表或公司其他授权负责人,必要时还应当有证明人的签名。人员对支付的每一笔款项必须经上述相关人员审批签名后方可支付,每月份终了后的最后一天应当开具“出纳收支报告单”,列明本月的期初余额、本月收入总额、本月支出总额及本月月末余额。此项满分为20分,如抽查发现手续不齐的每次扣2分,以此类推,如超过3次的则取消当月奖金;情节严重的,扣减当月工资总额的50%;给公司带来损失的必须赔偿由此引起的各种损失。

2、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做到“日清月结”,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必须依据审批后的原始凭证,检查其内容与手续是否齐全,数量与金额的计算、大小写是否一致,然后据以序时地登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日记账,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库存情况要了如指掌,每天下班前务必盘点实际库存现金,并做到帐款相核对。保证帐款相符,以保证随时能给公司领导提供资金的发生额及余额。月末配合会计主办核对现金的日记账与总帐的发生额与余额。此项满分为20分,如抽查发现不符一笔次扣2分,以此类推;如不符3笔及以上则取消当月奖金,情节严重的扣减当月工资总额的50%。

3、库存现金送存银行:公司备用金定为人民币5000元(今后如有变化另行通知),各部门或业务人员如需使用现金应在每天4:00前通知出纳人员,出纳人员当在4:30前把当天各种营业收入及时足额送存公司开户银行。此项满分为20分,如抽查发现不及时或不足额一次扣2分,以此类推;如3次或以上则取消当月奖金,如发现“公款私存”(即私自把公司的现金存入自己的帐号)的或“白条抵库”(即用未经审批的付款充作库存现金)的发现一次直接取消当月及奖金,情节严重的扣减当月工资直至开除。

4、现金和银行存款支付:出纳人员要有大局观念,对已审批的款项必须及时付款,不能支付“人情款”,报销时出现拿、卡、要现象。此项考核分为20分。发现不及时支付现金或不及时汇款的,或其他情形的,无论是否善意,每次扣2分,以此类推。

5、资金的挪用:出纳人员应当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本公司的所有资金,都不可挪作他用。此项考核分为20分。并且是“一票定终分”,即一旦发现一次挪用公款则扣减20分,并扣减当月工资总额。

三、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奖惩规定:财务总监是公司财务工作的直接领导者,是财务工作的审查者和监控者,财务总监应当有深厚的财经、税收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才能;能善于审计公司的财务状况;要做好公司的资金的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使公司的总资产保值增值。于是公司设计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的总积分为月100分。奖惩措施如下:

1、全面领导责任: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全面领导公司财务人员开展本公司财务工作,本项满分为80分,公司组织检查如发现财务主办人员和公司出纳人员违规作帐被扣减当月积分,则财务总监也要扣减当月积分的50%,即如果本月主办会计和出纳被扣减20分,这时本月财务总监则扣减积分20分×50%=10分。以此类推。当本月公司的主办会计及出纳人员被扣分累计达到40分,则取消财务总监的当月奖金。当本月公司的主办会计及出纳人员被扣分累计超过50分的则扣减当月本人工资的50%。

2、公司运作所需资金规划:财务总监应当参加公司的供需调度会,与公司总经理配合搞好公司整体的运作,参与筹资与对外投资计划。此项满分为20分,规划不到位致使公司流动资金缺口的,每次扣减2分,以此类推。

篇6:执行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执行是法律的生命。执行也是法院司法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执法活动最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正义和秩序。这一环节的执法活动如果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公正,就必然要求其实施主体----执行人员有很高的素质,否则难以保障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及整个社会利益的平衡。

现阶段执行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给执行人员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地讲,素质左右着执行人员的执法水平。在当前人民法院执行任务繁重,执法大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况下,培养处变不惊、有勇有谋、知识渊博、精明干练的执行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执行人员要想完成司法公正的使命,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这种素质体现了执行人员独立的价值。执行人员应具备政治、心理和业务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执行人员素质的全部内涵。

一、优秀的执行人员应当具有“法律至上”的思想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现代化的执行人员应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马克思说过,“法官除了法律以外,没有任何别的上司”。对于执行人员,法律应该是其唯一绝对的服从对象。:当前很多执行案件是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执

行权力受拘束;或者受到人情案,关系案的影响,受到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执行不下去了。这时就需要我们执行人员立场坚定,无所畏惧,拿起法律的武器,用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坚决地与一切困难作斗争。我想,只要我们执行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穷尽所有执行措施后,因为客观的原因案件仍然没有执行到位,当事人也是可以理解并且心存感激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种捍卫正义和公平的精神,要有一种“法律至上”的思想素质,具备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尽心办事、全力负责的信念,崇尚法律、相信法律、敬重法律。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法治社会。从亚里士多德的“良好的法

律是最好的统治”到马克思的“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从西方的法律契约自由精神到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社会发展的规律已经昭示:一个国家在治理社会时,必须把法律奉为治国之法宝或自由的保障,崇法必须也必将会成为国家或公民的一种精神和信念;没有这样的信仰,依法治国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作为“司法先锋”的执行人员,如果没有“法律至上”的思想素质,我们的司法公正又从何谈起?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不真成了一张“白条”吗?

二、优秀的执行人员应当具有“公正、廉洁”的道德素

质。

“人民法院,代表庄严;人民法官,代表神圣”。执行

人员作为执法者,身着国家制服,代表国家形象,必须处处严于律己,带头守法,以法律和道德的准绳要求自己,正所谓,先正己、后才能正人。不可否认,执行人员的工作岗位处在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他们受到了太多太多的诱惑,他们更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是高难度的,内部和外部的以及自己心理中的种种困难,纵横交错,盘根错节。

最高法院肖扬院长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人民法院在二十

一世纪的主题就是公正与效率。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永恒的追求。提高司法效率是适应现代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维护司法公正,是每一位执行人员的神圣职责,它体现在每一位执行人员执行的每一个案件之中,体现在每一次裁判之中,体现在每一项诉讼活动中。

每位执行人员都应忠实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确保司法公正,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在思想上划清正确与错误的界线,增强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免疫力。

执法人员道德品质的要求包含着社会公德的要求,如果

一个人不能恪守社会公德的要求,就完全不具备执法者的道德素质。“公正”、“廉洁”的道德规范,同执法是有特别紧密

地联系,是执法工作中特别敏感、特别重要的道德规范,执行人员必须模范遵守。

三、优秀的执行人员应当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由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低,不讲理、不懂

法的还大有人在。我们执行人员遭围攻、群众性“抗法”事件时有发生。一遇到这种情况,执行人员要沉着、冷静、指挥若定,以公正执法者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讲法律、叙情理、打动民心,制服个别煽动闹事者,努力争取多数,把握

工作节奏,有力有利有节地控制事态发展并达到最终目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办好每一件案件的基础,也是应当贯穿于办理案件始终的思想情绪。稳定就是稳如泰山,就不应是大起大落,起伏无常。稳定就应切戒急于求成,浮躁盲动,案件一时执行不了要坐下来研究对策,正面进攻不奏效,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强攻不下,可以“智取”。思想深处固然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但却不可有因一时执行不了案件就非要强攻硬拼的冲动。切实避免不分对象,不加区别,任性蛮干,而人为地造成执行工作的被动。

执行人员的控制能力、应变能力来源于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心,来源于忠于职守的正义感,来源于无坚不摧的过硬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优秀的执行人员应该胸怀博大,大度能容。心

理承受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执行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下,勿以一言善恶而动怒,勿以自己一时冲动而定取舍。

四、优秀的执行人员应当具有优良的法律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素质。

17世纪英国普通上诉法院首席大法官爱德华·柯克在抨击教会关于国王可以亲审案件的观点时说过一段名言:“法律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在未达到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从事案件的审判。”

法律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司法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实践经验、洞察力、判断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执法者把法律应用于裁决案件或解决社会纠纷的能力,也可以称为“专业适应能力”。它大致可以分为天赋的能力和学得的能力,其中学得的能力是主要方面,是经过长期训练获得的,是专业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与专业知识相比,专业技能是天赋、学习和实践等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专业技能是一个人能否持续地从事法律工作的决定因素,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知识背景或文化素养。

以上这两点对执行人员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比如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以及其他应由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应该予以执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认为对这些生效文书不加审查和研究而一概予以执行,也是错误的。首先,法律赋予执行人员一定的监督权,即对确有错误的执行根据依

法提出异议,并经法定程序不予执行。因此,执行人员要认真分析每一件案件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尽可能适合该案件实际情况的方法执行之。

篇7:面试结束后应当做哪些工作

首先,要电话表示感谢。面试后的一、两天之内,你应该给招聘负责人打个电话表示感谢。电话感谢要简短,最好不要超过三分钟。

然后,写封感谢信表示感谢。感谢信要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页纸。感谢信的开头应提你的姓名及简单情况,以及面试的时间,并对招聘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信的中间部分要重申你对该公司、该职位的兴趣,或增加一些对求职成功有用的新的内容。感谢信的结尾可以表示你对得到这份工作的迫切心情,以及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贡献的决心。

2)面试结束后适当的时间内询问是否录用

在面试后两星期之内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你可以给负责招聘的人打个电话,问他:“是否已经作出决定了?”整个电话可以表示出你的热情和求得这份工作的愿望。还可以从对方的口气中听出你有没有希望得到这份工作。打完电话后,还应该寄一封信给他,哪怕是他们已经暗示你可能落选了。

3)如果知道未被录用,请教一下原因

篇8:档案工作人员应当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注意,重要法律问题

档案事业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留住了历史, 留住了真实, 为人类释放出灿烂的光芒。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7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并于1996 年修改。其中, 第二条明确了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 也可以说给档案下了一个定义, 即“本法所称的档案, 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可见, 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非常广泛。我国《档案法》第三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这说明我国档案管理人员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 除了档案馆外, 任何企事业单位、机构、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都会涉及档案的保留与管理。而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档案业务工作的效率、水平和质量, 因而对档案工作整体效能的发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的高低, 关系到档案管理人员能否把档案专业法律法规、政策等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 熟练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否则的话, 不仅仅是没有很好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问题, 更重要的是将会造成对自己、对单位、对国家不利的影响, 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特别是法律素质的同时, 在工作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要法律问题。

一、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注意的几个重要法律问题

1.证据问题。档案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形式, 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没有认真的依法进行档案保管。《档案法》第十条规定了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主要涉及了立卷归档、移交、利用、鉴定、保管、交换、转让、出卖等方面。对于立卷归档方面, 法律规定应立卷归档的文件必须按照规定, 定期移交, 集中管理, 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不得归档的材料, 禁止擅自归档。第十一条规定移交方面, 各单位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应按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对于一些重要的档案, 档案人员往往会很重视并认真管理, 但对一些不太重要的档案, 往往就随意处理掉了。特别是作为“电子数据证据”的电子档案具有信息易消失性、易篡改性、易出错性等特点。我国《档案法》第十五条规定:“鉴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原则、保管期限的标准以及销毁档案的程序和办法, 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禁止擅自销毁档案。”明确了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允许和批准都无权擅自销毁不具有国家和社会意义的档案。第十六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 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 可以收购或者征购。”在档案管理中, 档案人员由于疏忽而没有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管理, 而在需要查找档案时, 档案要不灭失或销毁, 要不被篡改等。结果导致严重后果发生, 一旦惹上官司会因证据缺失而败诉。

2.保密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 并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 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档案馆特别是数字档案馆成为履行这项条例的重要实践者。档案馆应当依法公开公众所需的档案信息, 但同时档案的保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档案具有机密性, 不同机密等级的档案其使用者的权限也有所区别。我国《档案法》第十四条规定“: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密级的变更和解密,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五条进一步规定“:《档案法》第十四条所称保密档案密级的变更和解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办理。”《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 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应当依照《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的规定, 定期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 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 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 已撤销的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 可以提前收入有关档案馆。”这些具有密级的档案中不仅涉及国家的利益, 而且还包含着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为此, 档案管理人员应当认真履行保密义务, 否则, 将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和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

3.诉讼时效问题。我们官场上常说的“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在民事权利的行使上就体现为诉讼时效。所谓诉讼时效, 就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 当时效期间届满时, 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这就意味着胜诉权的丧失。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般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二年, 特殊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期间另有规定。

档案管理有时会涉及民事诉讼, 为此, 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档案至少要保存二年以上。因为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 权利人提出请求的, 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 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 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也就是说, 超过诉讼时效的案件, 只要诉讼时效不被救活, 法律上就不再强制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 只履行道德上的义务。

4.知识产权问题。档案管理特别是档案数字化操作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其中影响最大的应属于是数字化权 (又称电子权) , 是指作者在电子媒体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作品的权利。属于著作中的复制权的一种。“数字化权”提出的实质就是在权利他人特别是出版商出版发行其作品时, 如果以电子媒体的形式出现, 则需要另外授权的问题。因此, 未经著作权人授权或者许可, 把档案馆 (室) 内受著作保护的档案擅自进行数字化处理则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即构成对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的侵犯。为此, 档案管理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档案的数字化操作, 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进行。为此, 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具体规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围,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 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见, 档案馆有一定的“复制权”。为了陈列或保存档案信息, 档案馆可以依据该条对本馆档案进行数字化, 但不能将其他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 法定许可使用著作权的一种转让行为, 即除著作人声明不得使用之外, 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 但应支付相应的报酬。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学会在合理使用内进行档案管理, 避免发生侵权行为。

5.权利义务相一致的问题。档案管理人员享有档案管理的权利的同时, 也应当履行保护档案的义务。保护档案的义务是延续国家和民族社会历史记忆的需要, 这就要求一切个人、社会团体、国家机构都应尽到自己的义务。实践中, 少数档案人员往往只看重了自己的管理档案的权利, 忽视了保护档案的义务, 如果档案人员违反了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 出现泄密情况, 将会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增强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意识。否则, 会因为违反保护义务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档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根据情节轻重, 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 责令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损毁、丢失或者擅自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二) 擅自提供、抄录、公布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三) 涂改、伪造档案的; (四) 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五) 倒卖档案牟利或者私自将档案卖给外国人的; (六) 携运禁止出境的档案及其复制件出境的; (七) 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增强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意识的同时, 还要有责任意识。

二、档案管理人员避免发生法律问题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法律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转变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人治因素的影响, 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把档案管理工作当作一项很平常的工作, 并没有把档案管理工作上升到法律层面认识, 其实, 这是一项行使法律上的权利和履行法律上的义务以及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工作。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应当转变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权利义务这一逻辑线索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从这一逻辑线索出发, 进行法治思维。时刻想到档案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进而避免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风险。

2.加强对《档案法》等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提高法律素质。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职责要求, 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还要不断提高法律素质。为此,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如通过学习《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方面的法律法规, 明确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及其职责, 掌握其内容和具体要求, 明确保管期限的标准及销毁档案的程序和办法。通过学习《保密法》等保密方面的法律知识, 增强保密意识和责任。通过学习《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知识, 增强民法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 特别是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意识和诉讼时效意识。通过学习《诉讼法》等诉讼法律知识, 增强诉讼意识, 特别是证据意识。档案管理人员法律素质的提高, 除了靠其自学外,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所在单位而言, 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3.在工作中学会防范档案管理的法律风险及救济。对档案管理人员而言, 一方面在工作中积极预防法律风险的发生, 头脑中的这个“弦”一定不能放松, 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做了一半。另一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 把依法管理档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严格依法治档, 确保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上一篇:冬季野外施工防火方案下一篇: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问题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