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20各数教案

2024-06-16

认识1120各数教案(精选9篇)

篇1:认识1120各数教案

第五单元 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6—79页“海鸥回来了”。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应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为了保护环境,青岛做出了挽留海鸥的行动,海边来了很多海鸥,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2、学生自由观察。

3、集体交流,观察情境图所获得的信息。

4、根据获得的信息自由提出问题。(如: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多少位小朋友?……)

二、合作探索,建立模型

(一)探索11的组成,认识数位。

1、用喜欢的方法数一数。

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请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可提倡学生多种数法,只要数的正确就可以。

2、用小棒摆一摆,体会计数单位“一”和“十”。

(1)一根小棒表示一只海鸥,请学生用小方块表示沙滩上的海鸥。(2)出示摆成一堆的11根小棒,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一眼看出根小棒的个数?引导学生想到把10个合成一捆。

看着摆的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探索11的组成,学习读、写11,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1)引导学生看小棒图思考:1组方块表示什么?1个表示什么?(2)这1组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数位,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十位”。十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十。

这1个表示1个一,它对应着的数位叫做“个位”。个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一。

“11”这个数还可以用计数器表示。找一找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引导学生总结:从右边起第一位就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用计数器表示“11”。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这1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还有1个一,该怎样拨珠表示?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4)“11”的写法。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十。有1个一,个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一。

(5)“11”十位上和个位上都是“1”,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20的组成。

1、出示问题: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2、请学生试着用小棒摆一摆。学生独立探索,交流想法,互相提出建议。

3、引导学生明白:两个十是20。

4、用计数器表示20。

引导学生总结:个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如果够了10个,就必须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它。

5、写出20。学生独立探索,交流写法。

(三)总结方法,自主探索。

1、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摆小棒——拨计数器——对准数位写数的学习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

2、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成果。学生演示自己摆小棒、拨珠、写数的过程,介绍方法,并说出它们的组成。

4、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观察,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并交流:原来十几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写的时候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三、巩固应用 自主练习。

第2题,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写一写,画一画。第3题:按顺序写数。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做完后让学生练习各种形式的排序练习。第7题:猜数游戏。

老师先讲清游戏规则:一人出数(如10),另一学生也出一个数并告诉对方:“我的数比你的数大的多(或小的多、差不多等范围),让对方猜是一个什么数。

学生明白规则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反复练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会了11—20这些数。出示课题: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海鸥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要保护海鸥,让它们永远留在我们美丽的海边,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喂海鸥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80—84页,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口算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3、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通过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海边去看了看,今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海边喂海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看在哪里能学到什么新的数学知识。

学生观察课本情景图,观察图上都有什么?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自由交流。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口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算式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学生可能直接从书上的情景图中数;可能用一个小棒来代表一只海鸥,摆一摆,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海鸥;还有的学生可能用口算,把12分成10和2,先把2与3相加得5,再把5与10相加,合起来得15;还有的可能用2+13这个算式去想,不管哪种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自己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教师小结:计算十几加几的加法算式时,先用十几的个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所得结果与10相加,即为最终结果。

2、探索减法算式

师:有了解决加法算式的经验,相信第二个问题的任务,你能圆满完成!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还剩多少桶饮料?”

引导学生先独立列出算式,再探索计算的方法,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法1:用数数的方法,因为是17-4,所以从17往后倒着数4个数,分别是16、15、14、13。因此,17-4=13。

法2: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出17个小方块,再从里面拿出4个,然后数一数剩下的个数是13个,所以17-4=13。

法3:用口算的方法,先从7里面去掉4,剩下3,3再与10合起来是13。所以17-4=13 教师板书:7-4=3 10+3=13

教师总结,优化算法:平时你在做题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先用十几中个位上的数减去一位数,再把所得结果与10合起来,即为最后结果。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说法后,教师再总结: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是:先用个位上的数加、减一位数,把所得结果与10合起来,即为最后结果。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其实在加、减法每个式子里面的每一个数都有一个名称,你想知道吗?

3、探索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加法算式12+3=15中,12是什么,3是什么,15又是什么?此时多找两个同学说一说,再板书: + 3 = 15 加数 加数 和

4、探索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那么减法算式中的这三个数分别叫什么?你能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吗?学生自由解决。

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教师说明:减法算式中,减号前边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减得的结果叫“差”。

根据刚才老师的表述,你认为在17-4=13,被减数是(),减数是(),差是()。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了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你认为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思考一:12+3=15,15-3=12,所以加法算式中的和可以变为减法算中的被减数,加法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在变为减法算式时,一个变以减数,另一个则变为差。

思考二:17-4=13,因为13+4=17,所以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可以变为加法算式中的和,那么差和减数,则可以变为两个加数。

思考三:加法和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深的奥秘都被你们发现了,对,加法和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互为逆运算。用式子表示为:被减数-减数=差,差+减数=被减数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5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课后反思:

篇2:认识1120各数教案

《11-20各数的写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彻底掌握“十位”和“个位”;会用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推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以及顺序和大小。

教学方法

认识“十位和个位”。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

2.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

3.谈话点题。

一个十加几个一所得的数到底怎样写呢?

二、新课学习

(一)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①学生拿出自制数位筒,摆出小棒14根。②怎样摆的,说说看。

③谁能试着给左面、右面的数位起个名字? ④14中的1表示什么?

⑤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2.利用计数器写数。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器。

②十位上有2颗珠子,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 ④质疑问难。

(二)巩固练习。

1.用数子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

十一

十九

十四

十七

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3.给小马虎改错误。①十一写成101。②十八写成81。③二十写成2。4.补充练习。

三、结论总结

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11~20的写法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2.教师反馈。

四、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十三()十七()九()二十()2.一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是1,个位上的数字是4,这个数是(五、作业布置

想一想,再往下接着写。)。)、()。)、()、()、()、()11~20各数的写法

计数器 十位

篇3:《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设计理念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 数学教育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 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智慧的萌发与生长。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从小石子数起、“十”在我们身边、从石子中走出去。在这三个板块中, 学生从追溯古人的计数方法开始, 感悟智慧的萌发与生长;接着回归现实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智慧的发展;最后引入图形与符号, 在对比中实现智慧的超越。三个板块的设计, 从时间上, 由古至今;从内容上, 由理论到实践;从认知上, 由直观到抽象。每个板块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功能, 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体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 能正确地数数, 初步掌握数的顺序, 感受数的大小。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十进制, 认识计数单位“十”, 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是20。

3.经历“十”的生长过程, 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教学过程

板块一、从小石子数起

1.数“十”引入, 介绍古人计数方法。

(1) 小朋友们, 一双手有多少个手指?瞧, 这儿还有一些小石子 (10个) , 它们一共有多少个呢?咱们也来数一数。

(2) 借助课件进行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 一共打了多少猎物呢?他们有时用手指来表示, 有时就在地上放些小石子, 捕获一只猎物就放一个小石子, 两只猎物呢? (两个小石子) 3只呢?10只呢?……就这样, 猎物越来越多, 小石子也就越来越多了。 (屏幕上出现很多小石子) 现在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大家看 (课件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 , 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这里的一个大石子表示多少个小石子呢?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 于是他们又想到了用算筹 (小棒) , 瞧, 计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的演示, 教者带领学生回到知识的“起点”, 在追溯“十进制”产生的过程中, 感悟到了人类智慧的萌发与发展。

2.借助小棒, 初步理解数的“分”与“合”。

(1) 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 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 (把10根小棒捆成1捆) 你能先数出10根小棒, 再捆成1捆吗? 动手试一试。

(2) 这一捆是多少? (10根) 它就是1个十。

1个十里有几个一?“1个十”和“10个一”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出:10个一是1个十, 1个十里有10个一。

(3) 比赛:根据要求取小棒, 看谁拿的又好又快。

比赛一:从盘子中拿出10根小棒。

提问:你拿的真快, 能说说你是怎么拿的吗? (直接拿一捆, 因为一捆正好是10根。)

比赛二:从盘子中拿出12根小棒。

(学生取出1捆带2根)

提问:这不是3吗, 怎么会是12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指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你拿对了吗?请举起你的1个十, 把这个“十”先放回盘子里, (学生放回10根小棒) 刚才你放了多少根?手里还有几个一?把2个一也放回盘子里, (学生放回2根小棒) 现在手里还有小棒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的迁移下想到了“把10根小棒捆成1捆”, 借助捆小棒的操作, 他们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的特质。与此同时, 学生在取出小棒、放回小棒的操作活动中, 也体验到了数的“合”与“分”, 感悟到了数与数位的不同。

3.借助计数器, 感悟“以一当十”。

(1) 刚才大家用小棒表示出了12, 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表示12的吗? (出示计数器)

(2) 介绍计数器, 指出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

(3) 在计数器上拨出12, 提问:这是12吗?为什么?

指出:十位上这一颗珠子就是1个十, 它能表示10个一, 真厉害。

(4) 刚才我们表示出了12, 如果在个位上再添一颗珠子, 又是多少呢?再添一个珠子呢?……

(教师边添珠子, 学生边数数:13、14、15、16、17、18、19。)

(5) 猜一猜, 老师接下来会拨多少? (20) 怎么拨呢?学生相互讨论后, 进行演示:

提问:原来十位上只有一颗珠子, 现在十位上有两颗珠子, 多出来的一颗珠子是怎么来的呢?比较一下, 哪种拨法更好?

指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就代表了个位上的10颗珠子, 真是“以一当十”呀。

4.小结:从小石子到小棒, 再到计数器, 我们都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设计意图:从小石子数起, 学生经历了从小石子到算筹 (小棒) , 再到计数器的发展历程。计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 其最突出的创造就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大石子 (重量与小石子不一样) , 到一捆小棒 (形状与一根小棒不一样) , 再到一个珠子 (所占数位不一样) , 沿着先人智慧的足迹,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板块二、“十”在我们身边

1.寻找身边的“十”。

(1) (实物出示一包餐巾纸) 这是什么?有多少张纸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10。

(2) 老师这里有“十”, 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 赶快来找一找、数一数吧!

(学生取出学具, 开展活动。)

指出:十个是一包, 十个是一盒, 十个是一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

2.体验“十”的价值。

(1) 出示3捆铅笔。提问:这是多少?为什么?

(2) (出示:成捆的、散装的铅笔若干) 取出50枝铅笔, 你准备怎么拿?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拿62枝怎么办?如果拿100枝呢?

指出: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 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 一千一千的地数……

设计意图:在追溯古人智慧足迹的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 通过身边的一捆、一包、一盒、一袋、一份感受到了“十”的存在, 初步理解了“十”是计数单位, 感受到了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性, 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实现了智慧的生长。

板块三、从石子中走出去

1.引入阿拉伯数字。

“十”就在我们身边, 但计数的时候, 我们总不能把石子、算筹、计数器都带在身边吧, 于是人们从石子、算筹、计数器中走了出来, 他们创造了图形和符号, 瞧, 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 (出示:0、1、2、3、4、5、6、7、8、9) , 有了这十个数字, 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现在, 你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12吗?

2.感受符号的简洁性。

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出12, 那你知道它们的“十”分别在哪里吗?

比一比, 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便? (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 我们找到了许多的“十”, 知道了“以一当十”, 还体验到了数字的简洁。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啊!

篇4:《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设计理念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数学教育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智慧的萌发与生长。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从小石子数起、“十”在我们身边、从石子中走出去。在这三个板块中,学生从追溯古人的计数方法开始,感悟智慧的萌发与生长;接着回归现实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智慧的发展;最后引入图形与符号,在对比中实现智慧的超越。三个板块的设计,从时间上,由古至今;从内容上,由理论到实践;从认知上,由直观到抽象。每个板块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功能,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体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数,初步掌握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十进制,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 个十是20。

3.经历“十”的生长过程,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教学过程

板块一、从小石子数起

1.数“十”引入,介绍古人计数方法。

(1)小朋友们,一双手有多少个手指?瞧,这儿还有一些小石子(10个),它们一共有多少个呢?咱们也来数一数。

(2)借助课件进行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一共打了多少猎物呢?他们有时用手指来表示,有时就在地上放些小石子,捕获一只猎物就放一个小石子,两只猎物呢?(两个小石子)3只呢?10只呢?……就这样,猎物越来越多,小石子也就越来越多了。(屏幕上出现很多小石子)现在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大家看(课件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这里的一个大石子表示多少个小石子呢?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于是他们又想到了用算筹(小棒),瞧,计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的演示,教者带领学生回到知识的“起点”,在追溯“十进制”产生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人类智慧的萌发与发展。

2.借助小棒,初步理解数的“分”与“合”。

(1)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把10根小棒捆成1捆)你能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1捆吗? 动手试一试。

(2)这一捆是多少?(10根)它就是1个十。

1个十里有几个一?“1个十”和“10个一”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出: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有10个一。

(3)比赛:根据要求取小棒,看谁拿的又好又快。

比赛一:从盘子中拿出10根小棒。

提问:你拿的真快,能说说你是怎么拿的吗?(直接拿一捆,因为一捆正好是10根。)

比赛二:从盘子中拿出12根小棒。

(学生取出1捆带2根)

提问:这不是3吗,怎么会是12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指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你拿对了吗?请举起你的1个十,把这个“十”先放回盘子里,(学生放回10根小棒)刚才你放了多少根?手里还有几个一?把2个一也放回盘子里,(学生放回2根小棒)现在手里还有小棒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的迁移下想到了“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借助捆小棒的操作,他们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的特质。与此同时,学生在取出小棒、放回小棒的操作活动中,也体验到了数的“合”与“分”,感悟到了数与数位的不同。

3.借助计数器,感悟“以一当十”。

(1)刚才大家用小棒表示出了12,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表示12 的吗?(出示计数器)

(2)介绍计数器,指出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

(3)在计数器上拨出12,提问:这是12吗?为什么?

指出:十位上这一颗珠子就是1个十,它能表示10个一,真厉害。

(4)刚才我们表示出了12,如果在个位上再添一颗珠子,又是多少呢?再添一个珠子呢?……

(教师边添珠子,学生边数数:13、14、15、16、17、18、19。)

(5)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拨多少?(20)

怎么拨呢?学生相互讨论后,进行演示:

提问:原来十位上只有一颗珠子,现在十位上有两颗珠子,多出来的一颗珠子是怎么来的呢?比较一下,哪种拨法更好?

指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就代表了个位上的10颗珠子,真是“以一当十”呀。

4.小结:从小石子到小棒,再到计数器,我们都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设计意图:从小石子数起,学生经历了从小石子到算筹(小棒),再到计数器的发展历程。计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其最突出的创造就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大石子(重量与小石子不一样),到一捆小棒(形状与一根小棒不一样),再到一个珠子(所占数位不一样),沿着先人智慧的足迹,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板块二、“十”在我们身边

1.寻找身边的“十”。

(1)(实物出示一包餐巾纸)这是什么?有多少张纸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10。

(2)老师这里有“十”,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赶快来找一找、数一数吧!

(学生取出学具,开展活动。)

指出:十个是一包,十个是一盒,十个是一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

2.体验“十”的价值。

(1)出示3捆铅笔。提问:这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成捆的、散装的铅笔若干)取出50枝铅笔,你准备怎么拿?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拿62枝怎么办?如果拿100枝呢?

指出: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的地数……

设计意图:在追溯古人智慧足迹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通过身边的一捆、一包、一盒、一袋、一份感受到了“十”的存在,初步理解了“十”是计数单位,感受到了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性,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实现了智慧的生长。

板块三、从石子中走出去

1.引入阿拉伯数字。

“十”就在我们身边,但计数的时候,我们总不能把石子、算筹、计数器都带在身边吧,于是人们从石子、算筹、计数器中走了出来,他们创造了图形和符号,瞧,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出示:0、1、2、3、4、5、6、7、8、9),有了这十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现在,你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12吗?

2.感受符号的简洁性。

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出12,那你知道它们的“十”分别在哪里吗?

比一比,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便?(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找到了许多的“十”,知道了“以一当十”,还体验到了数字的简洁。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啊!

设计意图:从小石子中走出来,这里的“走出来”指的是从实物直观到符号抽象的飞跃。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实现了智慧的超越。

篇5:认识10-20各数教案

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新生小学 刘海燕 226625 【课题】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教材简解】这部分内容,第一次出现计数单位“一” “十”,第一次正式提出“10个一是1个十”,在学生数的概念的形成中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乃至更大数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教材首先安排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使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作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接着让学生自觉运用已有认数经验,摆出12根小棒,感知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并通过四幅小棒图,让学生借助摆小棒,认识11~20各数的数值,了解其意义。此处教材突出了20的认识,让学生在把散放的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十进制,认识2个十是20。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操作和数数活动,让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了解 11~20各数的数值,认识数序,联系现实生活感受这些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目标预设】

1.通过捆小棒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顺序。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重点、难点】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设计理念】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力求课堂生动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

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过程既有活动形式、内容的开放,更有学生思维的开放,整个一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设计思路】课伊始用抓阄猜数的环节引入新课,然后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快速指向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情境和操作分层设计难易适度的活动,引领孩子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表述和讨论,逐步深入认识11~20各数的数值大小和组成,建立出计数单位“十”和“一”的表象。在认识2个十是20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摆小棒和媒体演示,引领学生初步体验十进制计数法。三个层次的练习活动,在排一排、猜一猜中,理清11~20各数的顺序;在“抓糖猜数”的游戏中,体验“估计数”和“实

际数”之间的差别,培养孩子的数感以及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抓阄猜数:我排在8的前面。我是最大的一位数。我比5大1。我比3大2。我在7和9的中间。我什么也没有。我在6的后面。两只手合起来和我一样多……

二、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在猜数活动中,引出1捆小棒就是1个十。

谈话激趣:小朋友们,小动物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看,谁来了?他们想来考验考验小朋友的眼力怎样?敢接受挑战吗?

设疑(小棒图一闪而过):看仔细了,小猴摆了几根小棒,可以用几来表示?(2)

熊猫摆了几?(7、8、9、10)怎么不猜3?(太少了)究竟是几?数一数:(10)

小松鼠摆了几根?先猜一猜,再出示图(1捆小棒是10)。

比较:为什么这幅图猜得又快又准?而上面就没这么快也没那么准呢? 明确:看到1捆我们能马上想到10根(认识10一课,已接触过1捆就是10根)。10根小棒捆成1捆,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0根,看起来又快又准确!

2、在捆小棒的活动中,初步体验10个一是1个十。

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拿出10根小棒,现在你想怎么拿?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 1捆1捆的好拿,方便。指导活动:

①下面我们就来捆1捆小棒,拿几根捆成1捆?(10根)

②一边拿一边数:1,也可以数:1个

一、2个

一、3个一……10个一,10个一就是10根,举起你的10个一,左手捏紧,右手像老师这样把皮筋撑起来,套上去,扭一下,再套上去,这样就捆好了1捆。

③举起你的1捆,1捆就是几根?也可以写成:这样的“十”,1捆就是有:1个十。把10个一捆成1个十,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1个十。

④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呢?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孩子拆开小棒来数一数验证:1个

一、2个

一、3个一……10个一,明确:1个十里面有10个一。

3、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10个一是1个十。介绍拓展:(配合介绍出示相应图片)如

生活中,为了数数的方便,我们经常把10个物体放在一起,比如:老师买的奖品铅笔就是10枝1捆的,商店里卖的羽毛球有的是10个装成1筒,爸爸吸的烟10盒装成一条,妈妈打毛衣用的毛线也是10个装成1盒的。这些都是把10个一装成了1个十。大家数起来、拿起来就比较方便!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还会发现,像这样“10个一是1个十”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呢!

三、认识11~20的组成。

1、结合情境认识十几。

①谈话:看,小动物们又来了,这一回小猴是怎样摆的?(1捆又1根)引导启发:1捆和1根合起来是11。1捆就是1个十,1根就是1个一,我们也可以说: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鼓励:谁敢一个人来说一说。

②熊猫摆了多少?(14)它是怎么摆出14的?学生可能会说:先摆1捆,再摆4根,1捆和4根合起来是14。鼓励用这种说法说一说后,进一步引导:1捆就是1个十,4根就是4个一,我们还可以说:1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14。指名用这种说法说一说。

③小松鼠想摆一个17,它应该怎么摆呢?谁来教教它?

交流:先摆1捆,再摆7根,1捆和7根合起来是17。还可以是:先摆1个十,再摆7个一,1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17。重点引导理解第二种说法。

2、动手操作认识十几。

①11、14、17都是十几,你还会摆十几?想一个你喜欢的十几,摆一摆。②考考你:摆一个12、15、16,指两名合作板演,其余学生每人自摆。摆完后说说是怎样摆的?

3、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引导观察:刚才我们摆了12、15、16、小动物摆了11、14、17,都是摆的十几,观察摆的小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都是先摆1捆,再摆1根1根的。

教师介绍(电脑演示抽象出计数单位):这里1捆1捆的“十”,1根1根的“一”,都是我们数数时的计数单位。

4、认识2个十就是20。

激趣设疑:老师也摆了一个喜欢的数,猜猜看它是几? 18添上1是几? 19再添上1是几?你能摆出20吗?

学生活动,教师边巡视边启发:想想看,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20呢?

师生交流:你是怎样摆的?学生展示摆法:第一种:1捆和10个1根;第二种:摆2捆;

讨论明确:右边满10根就又可以捆成一捆。(多媒体配合演示)

追问辨别:2捆就是几个十?几个十是20?20里面有几个十?板书:2个十就是20

四、归纳整理,培养数感

1、排一排,理清数序。

⑴、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11~20的数,(出示这些数的磁性数卡)谁能把这些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指名合作排一排)读一读,这些数都排在10的后面,它们都比10大。

⑵、其实,在我们直尺上也有这些数。出示直尺图:从0开始,读一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⑶、考考你:20的前面是(),13的后面是(),17和19的中间是(),14和16的中间是(),与12相邻的两个数是(),与19相邻的两个数是()。

2、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谈话: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藏着我们今天认识的数,下面让热爱学习,善于观察的笑笑带我们到学校外面去看一看。

①这是什么呀?红灯停,绿灯行,让我们遵守交通规则,一起和笑笑等一等、数一数。(媒体演示:红灯20、19、18……

1、绿灯20)

②绿灯亮了,笑笑高兴地过了马路,来到公交车站,她要乘几路车?(18)③回到小区,笑笑准备乘电梯回家。看了这个按钮图,你知道这幢楼房有多少层吗?笑笑住在10层以上,你猜她住在哪层?(太低了,太高了…)

④晚上,笑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出示图)你知道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吗?认识了11~20的数,我们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商品的价格和重量呢!

3、抓物猜数,培养数感。

谈话激趣:昨天,老师也去超市购买了一些东西,是什么呀?(出示实物糖)

下面我们来玩一玩“抓糖”的游戏,想玩吗?不过,这是数学课,可不是随便玩的,要动脑筋玩。

①请四人小组先来示范活动过程:抓糖――猜糖――数糖――放回――换人。

②四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和指导。

③全班交流:猜的数是几,数出的数是几,体验“估计数”和“实际数”之间的差别。

④进一步思考:如果让你抓一把花生、黄豆、小番茄会怎样?

明确:同样抓一把,越是大的物体抓出的数越小,越是小的物体抓出的数越大。

五、总结全课。

篇6: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哈萨尔路小学 纪淑君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3-74 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数、摆、说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各数的组成、顺序与大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10个一是十”的合理性 教具准备:课件 小棒 皮筋 鸭子头饰 数鸭子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数数,从0-----10,从10----0 2.数本小组的学生。学生汇报。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数量都超过了10,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10还要大的数。(板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感知10个一是十。

师:在我们一年四班有一个“比比谁最棒”的评比栏,同学们要是表现好,老师就奖励一个笑脸。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同学们都得了多少笑脸。(课件演示)

姜迪雅:14 同学们齐数。

师:老师决定如果得10个笑脸,就可以换一朵大红花。姜迪雅能换一朵大红花吗 ?(能)

王研博:8 师:他能换一朵大红花吗?(不能)

为什么?(不到10个笑脸)王研博可要加油呀!

刘婉婷:课件出示一朵大红花和8个笑脸。指名数。11,12,13,14,15,16,17,18 师:为什么这么快就数完了?(一朵红花代表10个,直接就可以从10数)

师生齐数。宝天佑:17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数出?(把10个笑脸换成一朵大红花)动画演示10个笑脸换成一朵大红花的过程,总结出10个一是十。2.摆小棒,认识数的组成。(1)认识12及组成.师:拿出12根小棒,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是12根。学生动手摆小棒。

汇报方法。教师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展示在黑板上,比较哪种方法最好。说出12的组成。你能说一说: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也可以说()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2? 把12的组成讲给同桌听(2)让学生摆15 17 19 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简便的方法摆一摆1

5。摆好后交流摆法,并说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摆17,并说1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师:17再添一根是几,(18)再添一根呢?(19)指名说出19的组成。(3)理解“2个十是20”

19再加1根就是几了?会摆吗?老师有个要求:看谁摆的最简便? 两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 板书:2个十是20 看小棒图说数的组成(4)看黑板说数的组成。

3.认识数序。

篇7:10~20各数的认识教案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我们小朋友到青青的草地上去学本领。瞧!小兔子正在等我们呢。

师:小兔子想录音:今天我们小朋友又要学新本领了,我要把采来的蘑菇送给学习最认真、举手最积极的小朋友,现在让我先数数数采了几只蘑菇了?

1、2、3、……

1、2、3、4、5……

不对,不对,太多了,数也数不清?

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快帮我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数呢。

同桌讨论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师:先数出10只蘑菇,再看旁边还多出来几只,就是十几。圈圈说说

出示板书:

13

师:让我们用这个办法来数一数练习上草莓、梨、和苹果各有几个?

出示板书:

16 12 20

师:你们数的和他们一样吗?

师:过去我们数物体的个数是一个一个的数,数到几就是几,今天认识的数和以往不同,先数出一个十,再数几合在一起就是几十.

出示教具:

师:我们来看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0个一是1个十。瞧!这就是1个十。

出示板书:

10 10个一是1个

师:小朋友,你们的学具中有没有1个十,请你把它找出来.(我有2个十))

师:2个十是几呢?

(2个十是20)

出示板书:

20 2个十是20

师:真聪明,小学数学教案《一年数学上《11~20各数的认识》课堂实录》。

出示教具:

师:1个十和1个一就是11。

出示板书:

11

添上3根 再添上3根

出示教具:

师:这是几根?

(14 17)

出示板书:14 17

师:14(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4(7)里面有1个十和4(7)个一)

出示板书:

15 这个数会读吗?师:下面请小朋友们看着老师的数字卡片摆小棒。

学生操作:

师: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出示板书:

同桌一个摆小棒、一个摆卡片。

19 呢?

19里面有几个一和几个十?

(19里面有9个一和1个十)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11———20数的认识。你们看黑板上从11到20中还缺少了哪个数?

(18)

师:18比19少几?19比18多几?比19少1的数是几?比18多1的数是几?

19添上1是几?20里面有几个十?

师:请你们先摆出小棒,再用数字学具表示出来,看看谁最快。

出示板书:

18

师:今天我们学的本领就是11到20的.认识。

出示板书:

11到20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以前只有10 是两位数现在11——20都是两位数。

学生讨论:(左边有一个1)

师:对,那么这个一表示什么呢?(表示1个十)

以前计数单位是一个一个数的,现在可以一十一十数。

编儿歌: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11。

看书第45页

师:现在拿出练习纸,做第二题。

师:下面让我们把黑板上的数排排队,从小到大怎么排?谁来排?

20、19、18、17、16、15、14、13、12、11

师:读一读

师:从大到小排一排。

11、12、13、14、15、16、17、18、19、20

师:读一读

师:今天我们学了11到20的认识,你们知道吗?其实这些数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找一找,它们在哪里?

学号、书页码、尺、钟、电脑、号码、等。

(在尺上)

师:对,请你看着尺说一说,14和16 的中间数是几?19的相邻数是几和几?

师:不看尺你说得出吗?师:让我们来看看练习纸的数线图中还缺少哪些数?把它们填进去。

1、数线图

二、总结

篇8:《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一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意义、顺序和大小。

在教学中,教材首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作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让孩子摆12根小棒,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最后借助摆小棒的活动数数、读数,初步学会认、读11~19各数,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上完成“19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解决“2个十是20”这个关键问题。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同时也使他们原有的认识得到了必要的提升。在“想想做做”题时,让孩子充分地抓、估、数、排、说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认数经验,发展数感。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及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读、写;知道11~20 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

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概念。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课主要组织学生通过“捆小棒”“摆小棒”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十”,并在“摆一摆”、“数一数”、“估一估”等活动中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体会这些数的大小及顺序。

【设计思路】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新知识自觉纳入已有的认识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认识“十个一是一个10”,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十”;然后实际操作摆小棒:先摆12,在摆一摆中认识11~20各数,体会这些数的大小及顺序。最后让学生在估一估、数一数、读一读、比一比的活动中,感受数的大小及顺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思考,认识计数单位“十”

1. 情境導趣

师:在我们一(1)班的教室里有个“小树快成长”的评比栏,谁的表现好,老师就奖励他一颗星星。看看刘xx有多少颗星星?帮他数一数。

2.认识“ 10个一是1个十”

(1)师:刘xx有10颗星星,其实我们也可以用小棒代替星星数一数。那么,需要多少根小棒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像这样数出10根小棒,一边数一边摆。

师:一根一根地数了几个一?10个1就是10。

(2)师:在生活和数学中,我们常常将这10个一根捆成一捆,看作1个十。(教师示范)

(3)学生拿出小棒,数出10根并捆成一捆,然后说说10个一是1个十。

(4)师:(出示一捆小棒):一捆是几根?也就是几个一?是几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5)师:一和十不仅是数,还是计数单位。(要求学生很快地拿出10根小棒)

二、操作中感悟,认识“十几”和“二十”

1.认识12

师:周xx今天的表现也不错,它得了12颗星星,要摆出12根小棒。(先让学生比一比怎样摆让人很清楚地看出是12根小棒,然后展示部分学生的摆法,比较并优化摆法)

师:用这个最简单的方法一起动手摆一摆12根小棒。

2.认识其他十几的数

(1) 实践操作,初步体会。

教师摆小棒,要求一下子看出来是多少根,并请学生说明怎么想的。

(2) 摆摆说说,深化认识。

①教师摆出1捆和1根小棒,请学生说数,并说出想法。

②先让一学生摆出15根小棒,指名另一学生回答思考过程,再摆出19根小棒,指名学生说出思路,然后教师展示摆19根小棒的过程,并且师生一起从11数到19。

(3)通过观察,总结摆十几根小棒的方法。

3.认识20

由给19根小棒再添上1根引出20,引导学生将10根小棒捆成1捆,得出“两个十是20”。

4.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三、收获中总结,延续快乐

师: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11~20各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问题等我们去研究、去发现。因此,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要用智慧的头脑去思考,让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是20

篇9:《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数学

(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1)猜一猜,数一数。

师:老师把你们在公园里找到的数字宝宝选了一个藏在电脑里,猜猜看,是多少?(生自由猜)

孩子们猜了这么多,到底谁猜对了呢?怎么办?(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师:好,我们数数看。(电脑演示:1、2、3、4、„„学生跟着一起数)有20根,你猜对了吗?

师:下面老师要从它里面拿走9根,你能一下子猜出还剩多少根吗?(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

师:孩子们可真是心灵手巧,不仅能猜出小棒的根数,还能正确的数出小棒的根数。可是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地数,太麻烦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1根吗?

师:下面就请你们想一想、摆一摆,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学生操作活动后,进行师生交流。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①、每2根2根地摆,摆了5个2余1根。②、每5根5根地摆,摆了2个5余1根 ③、11根分成10根和1根。、、、、、、、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电脑里的智慧爷爷也想出了办法,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摆的。

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再在一捆旁边放一根

师:你们的想法和爷爷一样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10个)是多少根(10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现在请小朋友很快地拿出10根小棒,想一想怎么拿?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师小节:对,我们拿10根小棒,只需要拿出一个十,也就是拿出一捆就行了,不必再一根一根的数了。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1)认识11。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了,你能很快地看出摆了多少根小棒吗?(电脑出示:1捆添上1根)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 生:1捆就是10根,再加上旁边的1根,就是11根。师: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电脑闪烁:1捆小棒。并出示:1个十。)师:几个一?

生:1个一。(电脑闪烁:1根小棒。并出示:1个一。)再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边拿边说,拿了几个十,几个一。

师小结: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谁会向老师这样说一说?(指名复述后全班齐读。)

师:哪11怎么写呢?小组讨论,说说你们的想法。生:略

师:左边的1和右边的1表示的意义是一样吗? 生:略(2)认识13。

师:现在请孩子们拿出13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请生一边展示一边说: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3?(电脑演示)(3)摆自己喜欢的数。

师:11-20这些数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数?请用小棒摆出来。(师巡视生操作)

再同桌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4)请摆19的同学说说他是怎样摆19的? 生:略(5)摆20 师: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请小朋友们与你的伙伴商量商量,再合作摆一摆。请小组同学说说摆的结果。

师小结:对19根再添上一根就是20根了,我们要把这一根放在9根那一堆里,这样单根的又满了10根又可以捆成一捆了,现在有两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全班齐读。)

(6)课间活动 唱拍手歌 让学生拿小棒11-20,边拿边说:

一个十,一个一,合起来是十一

一个十,二个一,合起来是十二

一个十,三个一,合起来是十三

一个十,四个一,合起来是十四

一个十,五个一,合起来是十五

一个十,六个一,合起来是十六

一个十,七个一,合起来是十七

一个十,八个一,合起来是十八

一个十,九个一,合起来是十九

两个十,合起来是二十

(小棒也累了让它在一边先休息休息吧。)

3、借助计数器认数、写数。

师:认识数,我们还可以请一位朋友帮忙,它的名字就叫计数器(出示实物教具)。

(1)师介绍计数器:从右边起

电脑出示15根小棒(1捆添上5根),让学生试拨。展示一学生所拨计数器,并让他说拨法,然后全班同学互相帮忙,订正拨法。并在练习纸上写出“15”。(10)电脑出示19根小棒(1捆添上9根),让学生拨出“19”,比比谁又对又快,并在练习纸上写出“19”。

反馈时,拿两、三个学生练习纸展示讲评。(11)教学“20”的认识。(电脑演示)

①师:“19再添上1个一,是几?20有几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拨。” ②反馈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两颗珠子。个位上为什么一个珠子也不拨?

③让学生写20,讲评时,强调个位上1个也没有,用0占位。如果个位上不写0,我们写出来的数是什么?注意2、12和20的区别。(12)教学例3,边读边写。

教师指导书写,学生独立完成“边读边写”。(师巡视,指导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三、有趣练习,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游戏:我数数,你拨珠,从5数到20

2、抢答题。(电脑出示)

(1)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从右边起,五、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

上一篇:远去的声音记叙文作文范文下一篇: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