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故乡作文

2024-07-17

何处是故乡作文(精选8篇)

篇1:何处是故乡作文

何处是故乡高一作文

《渡桑乾》原文如下:

客舍并州数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正文:

秋雨绵绸,引起无数迁客骚人对家乡的思念。刘皂自然也不例外。可是他心中更多的是矛盾。

他本不该坐在驶往家乡咸阳的这条船上,他眼中充满惆怅,直直的望着他理想中的寄托之地——并州。

话说十年前,刘皂满怀壮志,身负家乡父老乡亲的厚望来到并州。那时候,他对并州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但作为一个新来的外地人,他从不感到害怕与孤单。因为父母亲切的叮嘱仿佛就在耳边,家乡人支持的目光似乎就在眼前,这足以给他动力,让他日夜发奋学习,以致不浪费一分一秒。

他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之所以还能称得上是屋,是因为整体看上去,还有一个门,一个破窗以及禁不起风吹的屋顶。这屋子虽然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因它具有唯一的优点——房租便宜,于是让刘皂选择了它。这十年过去,他们也算是相依为命了。

不知为何,就是如此破的小屋对面竟然有一座豪宅。那宅子是红墙绿瓦,高门大院,处出显出霸气与傲气。而豪宅中,却是一位浪荡公子,整天骑着马四处闲逛,不务正业。每次正面遇见刘皂时,总是满脸的瞧不起。而在这时候,刘皂心中虽然苦涩,但更多的是燃起的一腔青年热血,这让他斗志更胜以往,斗志告诉他:他必须,他一定要在十年之后考取功名,让自己的家乡亲人扬眉吐气,也让十年寒窗迎来胜利的阳光!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皂千般辛苦,万般磨难,都在这十年中集中表现出来,似乎这一生的苦难都要在这十年里压缩耗尽。而这装满了风雨的十年,只为科考的那几天之后,能够金榜题名!

终于,时临高考。刘皂是自信满腹,胸有成竹。考场上,他从容不迫的答题,似乎状元已必属于他。

科考结束了。

刘皂在街上闲逛。一路上尽是些传言,沸沸扬扬。什么张三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中状元;什么李四花钱走后门,换了个探花;还有王五在考场上作弊,取消了考试资格……这样的传言无论多少,刘皂都是不屑一顾。只因为榜还没有贴,更因为刘皂相信自己。

“出榜啦!快去看哪!”虽然天上下着绵绵秋雨,却丝毫挡不住大家的热切心情。老百姓们你争我抢,呼着喊着去看榜。

刘皂是起了个大早去的。那时候在榜前,不过区区几人。刘皂睁大了双眼,在大红的榜上一一寻找。遗憾,第一名不是他,再往下看,第二名也不是他,他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有些担心的看第三名,仍然不是他!他面如土色,一边大叫:“怎么可能!”一边一遍又一遍的在榜上寻找他的名字。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最终,他终于接受了现实,他失败了!而当他承认失败之时,心都快停止了跳动,脑子一片混乱,低着头微颤着走出了人群。

他满怀的壮志都化成了怨恨,失望。他感到命运的不公,悲痛自己十年的努力都已化成灰尘,一丝回报也没有。他前几天还写信给家里人说,他一定会不负众望的回去,可现在呢……他不知所措。

他一路上跌跌撞撞,走进了一间屋子——那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小酒馆。他以前是从不喝酒的。而今天,他却要借酒消愁,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他希望酒精可以帮助他逃避这一切。小二娴熟的端过来一大碗酒,而他一下子夺过碗就往嘴里灌,像是常喝烈酒的大汉。酒是那样烈,又那样苦,与窗外还未停的`秋雨共同融合成无尽的伤,在心中随意开裂起来!

不知何时,他走了出来,又不知何时,他竟已经坐在了船上!而这船正是回家的船!他肚中的烈酒仍在翻腾,回头再望并州之时,已经看不见轮廓。他真的不知他是如何坐在船上的。只是脑中有些片段的回忆:一路上心里在斗争,他自己究竟该不该回家?自己生活了十年的并州与日夜思念的咸阳究竟谁是自己真正的故乡?到底哪里是自己的归宿?家在何方?何处是故乡!

回答他的只有绵绸的秋雨……

篇2:何处是故乡作文

何处是故乡?我常扪心自问。

故乡,故乡的含义是什么?词典上说,故乡即家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那么我的故乡在哪里?在我尚未懂事的年龄就跟随父母离开了我出生的地方,那个有山傍海的村庄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是空白,是外婆姑姑穿着大襟服盘着头髫难得来走亲戚的模样,是伯伯舅舅憨厚的面容和听不懂的语言,是父母常从微薄的`工资中抽出些许邮寄的方向。那个被我们称作老家的地方直到今天我涉足也不超过五次,少年不懂事,对老家来人除了一个称呼并无热情可言,等我成年回到老家他们的纯朴和慷慨让我感动无比又惭愧不已,我似乎对那个陌生的地方有了某种新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想亲近的情愫,然而老一辈大多已与世长辞,而同辈的兄弟姐妹忙于生计真正待在家里的所剩无几,故乡,我想亲近却少有理由。

有人说父母在哪哪就是故乡,我认同这个说法却在潜意识里仍顽固地坚持故乡就是“老家”,虽然我的大半辈子都与这个城市共存亡了,蹒跚的幼年,无忧的童年,快乐的少年,奔放的青年,温厚的中年直至老年,我都不可能离开这个城市。从懵懂到青涩,从无知到成熟,在这个城市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更收获了爱情,在这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我的至亲至爱,我的直系亲属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但在我所有的履历表上,这个城市从未成为我的故乡,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写上我的出生地,一个离我还有几百公里并无值得骄傲的海边地址。我总是积极申辨我不是本地人,尽管在我四岁时就离开了的小村庄在我的内心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是受父母影响还是国人认祖归宗的本能,在我矛盾的情感世界里无法界定。遥远的地方并无我的感情寄托,置身在美丽家园又不能认同就是故乡,难道我的心仍在漂泊?

何处是故乡?故乡是祖籍?故乡是老家?故乡是出生地?故乡是居住地?等到有一天我们的子子孙孙再谈到故乡时他们的眼神是茫然还是明亮?在这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人有第一故乡、第二故乡甚至第三故乡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人生处处有青山,埋骨何须桑梓地。母亲叶落了也未归根,她安眠在青山翠柏间没有半点私心杂念,或许有一天我们都成了大自然的一缕尘埃仍然会左右着父母,我们是风筝,飞多远那根线都掌握在父母手中。

篇3:最是故乡情

田东县位于广西西部,地处右江盆地腹部,右江河从西至东贯穿其中。它还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我并非出生此地,但早年父辈们受命于工作安排,他们集结于此地。我和一群小伙伴在这里长大、学习、生活,度过年幼和青春年少的时光。久而久之,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份集结而来的小伙伴们,放学一起穿过人烟稀少的砖瓦厂,调皮捣蛋地丢砖头玩;穿过种满沙梨果树的田地,时不时放哨爬树偷果子;爬过堆积在荒地里的钢管,愣说是自己临时小窝;逛着被我们骄傲地称为“商场”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大型农贸综合市场;游乐项目里最有名气的也不过是一条右江支流龙须河,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徒步背着锅碗瓢盆去河边野炊。

这样的乐趣,陪伴着我直到初三转学。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异地求学,一封封家书成为我与父母的牵绊。曾几何时,记不清在第几封家书里,妹妹细数着家乡的变化:沙梨地被推平,盖成了好洋气的商品楼;平马镇的老街里,多了好多沿街的商铺;很多老路烂路被重新翻新成四车道、六车道。

是的,在忙碌的求学生涯里,故乡的变化翻天覆地。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工程、百里文明河谷建设工程、城镇化建设大会战及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等,从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人民广场建成使用,再到县城及乡镇集镇街道美化、绿化、亮化进一步提升,全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一座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街区和市场——百通商业街、田东商都、城西果菜批发市场、城东建材批发市场、金穗综合市场、庆平和中山农贸市场等,都让这座小县城朝着城镇商贸业快速发展。

篇4:胡适:何处是故乡?

十几年前,因为抗战的缘故,从未涉足官场的胡适,被“逼着”领了政府的外交任务去国远游,一别九年。如今,岌岌可危的国民政府,又三番五次地向胡适发出邀请,频频托以外长或驻美大使的差事,可这一次,一直未得到胡适的同意。虽然如此,胡适还是下定了再度出国的决心,他回应说,以个人的身份“说话较自由,于国家或更有益”。

1949年3月下旬,将家人安置妥当后,胡适旋即从台湾返回了上海,做出国前的一些准备。那时,胡适的一位旧识——周作人,被提前释放后也住在上海,得知他即将出国远去,这位曾陷在政治漩涡中深有感触的天真人物,也预感到那是一条绝径。为报战时寄诗的情义,周便托人往见胡适,代为劝止。两人虽非至交,却彼此尊重爱惜,常有些“交浅言深”的话,但只是这次,周的“一片诚意”,依然没有令胡适改变决定。

1949年4月6日上午10时,胡适由上海公和祥码头上船。1小时后,当“克利夫兰总统”号的汽笛在黄浦江上发出一声长啸,胡适清楚地知道,只需再过十几天,他就会重新踏上美利坚的土地。

在他的时代,胡适身上有太多的色彩,比如他的情感、他的头脑,都与太平洋对岸那个遥远的国度保持着极密切的关联。长久以来,美利坚都是胡适心中认同、敬重、心驰神往的一块土地。当这位59岁性情温雅的学者,再次乘船前往那个国家寻求支援时,心中也许依然怀着一些理想主义的天真幻想。正如他曾无数次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所表达的,美国,不仅富庶繁华、制度优越,而且对于正义,它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对于中国,曾有着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这样的表达还具有太多主观渲染,那么,一件无可争议的事实则是,自二十多岁的时候起,胡适对于美国的好感就已深入内心了。

“第二故乡”

1910年,19岁的胡适第一次来到美国。那年,他考取了庚款赴美留学的名额,正是这次机会,使得胡适在此后长达7年的时间里,得以在美国生活、学习、观察、体验,度过了一段最宝贵的青年时光。

当胡适和他的同学们从一个暮气沉沉的“大清国”来到一个到处都充满新奇的世界时,在从自然风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各种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无一不吸引着这些异国青年们纯净的眼睛。他们看到高楼齐云、铁路纵横,他们称赞着工业的强大、制度的文明。

据胡适所说,他们这一批的留学生,抵美后就受到一些有远见的美国人士比如北美基督教青年协会的热情招待。学校附近的一些“上等缙绅之家,待中国人极优,时邀吾辈赴其家座谈”,也许由于这些缘故,一开始胡适便对美国充满了许多的好感。

胡适初到美国,即对美国社会大为倾倒。1910年9月,几乎是刚踏上美国的土地,他就在给乡友的一封信里写道:“美国风俗极佳。此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民无游荡,即一切游戏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国之风。对此,真令人羡煞。”

在政治方面,胡适说,当他1910年初到美国的时候,对于美国的政治组织、政党、总统选举团和整个选举的系统,还是一无所知。“对于美国宪法的真义和政府结构,也全属茫然”。然而到美国后不久,国内便爆发了“辛亥革命”,为时不过数月,统治中国有二百七十多年之久的清朝专制制度便被推翻,建立起了民主共和的国家,恰好那一年正是美国的大选之年,胡适也不由得留意起美国的政治制度。由于胡适对美国政治的兴趣和对美国体制的研究,而且他在学生时代就曾目睹和亲历了两次美国大选,他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开始“神往之至”了。不仅如此,美国的独立精神、两党制度,胡适也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并成为此后他终身不变的信条。

渐渐地,当胡适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个国家成长的故事,心灵的情感开始沟通于这个民族内在的精神时,那拓荒年代的进取精神、创业时期的积极有为,以及伴随着不断的人群聚集而培育养成的自由独立、公益公德等种种良善的品质,也深深地感染了这个来自东方古国的青年。胡适看到,无数的美国人“活泼生活在新开辟的大地上,样样新鲜,事事无阻”。他不仅特别富有民主精神,“孕育了自由民主的奇葩”,而且始终都是“充满着青春力”、“朝气蓬勃”的国家。

于是,当还在忧伤年纪的胡适,“满怀悲观”地来到美国后,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很快就使得他从人生观念到思想性情,都有了极大的变化。“我到美国,不久便交接了些朋友,对于那个国家和人民都很喜爱。美国人出自天真的乐观与朝气给了我很好的印象。在这个地方,似乎无一事一物不能由人类智力做得成的。我不能避免这种对于人生持有喜气的眼光的传染,数年之间,就渐渐治疗了我少年老成的态度。”(胡适《我的信仰》)他说:“我相信我自离开中国后,所学得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这种乐观的人生哲学了。”

度过了七年快乐而充实的时光后,胡适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留学生涯归国任教了,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对美国充满了如乡土一般的眷恋。1917年6月,他在《归国记》中真挚地写道:我曾经说过,朋友所在的地方就是故乡,我这一生中,没有一个地方能如这里,有那么多的朋友。“今去此吾所自造之乡而归吾父母之邦,此中感情是苦是乐,正难自决耳。”而在归国的途中,当他又怀念起美国朋友的时候,还曾咏叹:“凭栏自语,吾乡真在何处?”

备受欢迎的大使

回国后不久,胡适有感于当日的环境,曾定下一项原则:“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然而,就在他留学回国整整20年后,终究还是没有躲开政治的袭扰。命运的诡谲更在于,他这第一次而且是唯一一次涉足官场的地方,竟是一直以来令他魂牵梦萦的美国。

1937年8月,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蒋介石决定让胡适以非官方的身份去欧美访问游说,争取欧美各国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一年将尽,国民政府的外交依然迟迟未能打开局面,焦虑不堪的蒋介石于是想到,让胡适直接担任驻美大使,便发电报征求他的意见。

1938年7月,当胡适乘船由美国前往伦敦,中途在法国瑟堡港停靠的时候,蒋介石发来的电报也辗转来到这里。胡适看过电报后,在港口与驻法大使顾维钧通了一个电话,也没有回复,便又坐回船上前往英国去了。到伦敦后不几天,蒋介石又发来第二份电报催请他去任驻美大使。胡适几番推辞未果,一个多星期后,他才勉强复电蒋介石:“战时政府对我的征调,我不敢推辞。”

nlc202309031558

于胡适个人而言,这样的决定肯定是极不情愿的,但对于公众而言,这种结果却是众望所归。9月中旬,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驻美大使的消息发布后,《大公报》特发社论称:“他最了解美国,也最了解中国,我们政府与人民十分期待他此次能完成更加增进中美两国友谊的崇高使命。”

美国的舆论也对这位前来就任的大使表示了欢迎,同样认为胡适以外没有人更够资格向美国说明中国的情形,同时向中国说明美国的情形。《纽约时报》说:“他的外交必定是诚实而公开的。他将有很大的贡献,使中美两国人民既有的和好关系更能增进。”10月27日,胡适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递交国书。罗斯福也对其称赞道:“胡大使名遍世界,今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必能更进一步促进中美之谅解,美国对于中国亦随时准备与之合作。”

虽然在外交的场合,这种溢美之言大可不必当真,但美国人对于胡适的好感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那个孤立主义盛行的年代,美国在政治、情感上都无比厌恶战争、逃避战争,然而上至总统下到民众,却对这位中国而来的说客极尽友好。

那时,身为总统的罗斯福工作繁忙,一般使节极难见到,可是胡适却是例外,有时还在一些宴会上,与罗斯福比邻而坐亲切交谈。据当时一位美国官员说:“近代各国派驻美国大使得到美国朝野之敬重的,大概只有英国洛德?布莱斯(Lord Bryce,1907至1913年英国驻美国大使)可以和胡博士相媲美。”

那时,美国公众对待胡适,就如同欢迎远方归来的孩子一般。其深厚而富于表现魅力的学养为胡适赢足了声誉,许多大学都以名誉博士学位相赠引以为荣。在任驻美大使的4年时间里,胡适被邀请到美国各地演讲达400多次,有27所大学为其颁发了名誉博士学位。

如果联想到,长久以来以“猪仔”华工为主的一批中国人在这块大陆所造成的并不光彩的形象,那么,当真诚的善意代替鄙夷的目光,人们在胡适娓娓动听的声音中不由得赞叹着它的古老,同情于它的现实,便可清晰地感觉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已经在悄然改变。

胡适的备受优待,有一个绕不过的背景。那就是从1930年代开始,美国人关于“中国意象”的另一种塑造。在这种塑造中,中国的形象一扫过往的卑劣而转向古典的美好。这种形象,诞生在赛珍珠的笔下,诞生在亨利?卢斯的报道中。如果说赛珍珠通过文学塑造了一个质朴善良、乐观坚定、执著于土地、眷恋家庭的可爱可敬的中国农民形象,那么,亨利?卢斯控制的《时代》《生活》《财富》三大媒体则在二战与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进一步将这些故土上耕耘的农民变成守卫故土、抵御外族入侵的不屈的战士。

一位学者的分析或可道出此间的微妙:“这种美好的中国形象,是美国文化为自身的‘中央帝国’意识构筑的‘他者’。中国是一个与美国同样大的‘前中央帝国’,不管是征服、对立、还是‘恩抚’、友谊,中国都是最理想的他者。‘他’可以最大限度地证明美国的强大与博爱、自尊与自信等美国价值……”。(周宁《牧歌田园:二十世纪西方想象的另一个中国》)

如果说,二战初期,因为孤立主义的缘故,胡适的外交努力还收效甚微的话,那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于中国的友好,便迅速转化为实际的支援。

而面对着这慷慨的善意,日伪之外,几乎所有的中国势力都开始倾慕于这个“伟大的国家”了。美国几乎成了人类最理想的设计在人间的映射,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初访美国》一书中所写:“现在在中国一提起美国,真像是西方极乐世界,‘上有天堂,下有美国’。”

不仅如此,人们对于战争结束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似乎也有了不约而同的共识:眼前的“友邦”——美国,已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光明的道路。那时,在关于美国宪法、美国工业化的书籍翻译和研究上,国人投入了十足的兴趣。同时,新机器与科学方法的运用,人民勤劳淬厉的精神,社会良好风俗、文学艺术上的贡献,又无不给旅美考察者以深刻印象,“其足资吾人矜式者又岂止实业政治而已哉?”

旧情忽已改

1949年,胡适再次踏上了赴美乞援的行程。他想起,上一次驻美时的美好记忆:“1942年9月,我离开驻美大使的职务。那时,中国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仍是最受欢迎的时候。无疑的,美国政府那时是诚恳而热烈地要把中国变成一个共同反侵略战争中的强大盟友,中国未曾有过比罗斯福总统、赫尔和史汀生更真诚的友人……”然而这一次,他很快却发现,曾经那么友好的美国突然变得如此的冷漠。

1949年4月21日,胡适乘坐的轮船抵达美国旧金山,他一上岸便对记者发表谈话,希望美国政府对于蒋介石给予援助,以抵拒共产主义的政治势力。7月中,他又去华盛顿访问一些在政府任职的“朋友”,然而“老朋友”一片失败的心理,让胡适“感到抬不起头”。

于是,7月16日,他便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馆,取消一切约会,不再接见任何政府或国会的领袖。“因为大家成见太深,使我处处碰壁”,“这个时候,只有替国家保留一些尊严,为国家保留一些人格”,从此,胡适便避居纽约,不再说话。

1949年8月5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中美关系白皮书》,书中勾勒了1844年以来,特别是抗战末期至1949年间,中美关系的始末。其中艾奇逊国务卿“上总统书”的一段话说:“中国内战之恶果,非美国政府所能左右,此项结果,不因我国之任何所为或我国能力范围以内之能所为,而即可以使之改变者;亦不因我国之任何所未为,而致使之发生者……”

看到这几句话,胡适对美国的“背信弃义”、推卸责任更是感到大为失望,他指责说:“因为在雅尔塔出卖了中国,因为在紧要关头的时候,停止了对华的有效援助,而且最主要的是,因为自己是有大的权力和无人可与抗争的世界领导地位,所以倒下来的中国流着血的时候,美国可以说‘罪不在我’。”

胡适看到,在过去的八九年里,中美关系已急趋恶化。如果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出于对古老情调的欣赏,一个出于对新文明的憧憬,隔着大洋的中美两国尚可怀有一种无利害关系的真挚友谊,那么,随着美国在二战中的崛起,并开始介入全球事务,浪漫主义的色彩便逐渐让位于切实利益的考量,中美两国也不得不从彼此审美的状态中走到充满现实计较的关系中来。

nlc202309031558

作为这些变化的亲历者,胡适有他自己的观察。在一次演讲中,他说:“史迪威将军的事情是中美关系恶化的头一个要紧关头,而有关远东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为中美关系恶化的最高峰。”他说:“中国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能够实现她的美洲的盟友对她的期望。”“在美国人心目中,这个新同盟的中国,必须被改造和改革以适合于在美国的战略中尽她的职务,并且以后在美国人当时所理想的以美苏合作为基础的和平计划中尽她的职务。而当中国有时不能顺应这个‘改造’中任何特殊的方针或计划时,中国便愈来愈被她早日的爱友所厌憎了。”

美国《白皮书》发表后,胡适整整5个月不愿再去华盛顿。由于心绪太坏,自4月到美后的几乎一年时间,胡适都没有再认真写过日记,所谓的“日记”大多只是用英文简略记录下一些电话号码、地址、预约信息,几如记事簿或备忘录而已。

在纽约,胡适开始了一段清苦的生活。“适之先生夫妇,年高多病,缚鸡无力,自然更是坐吃山空。他的经济情况和他的健康情况一样,显然已渐入绝境。”(唐德刚《胡适杂忆》)为了谋生,1950年,胡适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职务,“这是个学术界清望甚高的位置。事实上,它在整个大学的行政系统里,则微不足道。经院官僚,根本不把这部门当作一回事。”

那时,这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心中也感到了无处排遣的郁结,他只好在给好友的书信里,倾诉自己的苦恼。他在给赵元任夫妇的信中经常说:“我的心境很不好”“精神上十分苦闷”“有些日子真难受”等。在1951年3月的一封信中,他甚至说:“两年之中,一切都是噩梦!”

梦碎

美国的北方,又一个冬天来临了。1951年12月17日,是胡适的生日,也是北大53周年的纪念。

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很冷,胡适在普林斯顿大学讲学完毕后乘火车回纽约,坐在车厢里陷入了沉思。他想到自己今天61岁了,患有心脏病,不但常常带药瓶走路,连人寿保险公司也拒绝他这个顾客,生命很可能忽然结束。所以立下决心,无论如何应在有生之日还清一生中所欠的债务。

于是,当天,胡适定下了一个“生日决议案”,其中前三笔的“债务”是自己尚未完成的三部书。而最后一笔债,他认为自己尚有亏欠国家的,他说:“需要我用嘴、动笔、跑腿,只要能力所及,无论为团结自由力量,为自由中国说话,我总愿尽我的力量,而不一定担任什么公职。”

胡适的这笔“政治债”乃是一个努力了很久的“美国梦”的后遗症。由于长期的美国生活,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便塑造了胡适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由衷认同及坚守,他终生的理想,便是以美国的制度为样板,改造建设出一个现代的中国。

胡适定下“生日决议案”后,便决定谢绝一切长期职务来还债。于是,195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聘约满期后,胡适第一次由美国返回台湾,逗留近两月,讲学之余,也就时事政治问题发表了一些谈话。

虽然在反苏反共的立场上,胡适“在道义上”永远支持着蒋介石,然而,当胡适来到台湾,他毕生所追求的容忍、自由、民主的精神与这里正在形成的极权政治、独裁统治又是那么格格不入。尽管他一再向台湾当局表达他愿做“诤臣”、“诤友”的愿望,但却最终落得“忠而获咎”的厄运。

1956年10月31日,蒋介石70大寿,事前,台湾当局希望各界“直率抒陈所见,俾政府洞悉舆情”。于是,胡适所领导的《自由中国》杂志,专门出版了一期“祝寿专号”。胡适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两则故事,劝告蒋介石奉行“无智、无能、无为”的六字诀,不要擅权专断。这期杂志的其他文章,也都希望蒋介石守法守宪,节制权力,保障言论自由。刊物发行后,轰动一时,印行至9版之多。

胡适等人的谏言却引起了国民党当局对胡适的一场全面围剿。国民党御用报刊《国魂》《幼师》《革命思想》《军友报》《政治周刊》等纷纷刊出批判文章,指责《自由中国》搞“思想走私”“为共产党的统战工作铺路”。这种情况下,胡适决定索性由美国回到台湾。1958年年底,胡适来到台湾定居。

1960年3月,又轮到“总统”选举的年份。已经连任一次的蒋介石有意修改“宪法”,再度连任。胡适则对蒋介石恋栈极为不满,希望蒋介石公开宣布不做第三任“总统”,树立一个“合法的、和平的”政权转移的风范。与此同时,《自由中国》也以“宪政精神”等为理由,撰文反对蒋介石连任,并在“国民大会”召开前向蒋作“最后的忠告”。

由于反对蒋连任失败,《自由中国》实际负责人雷震等人便酝酿组建反对党,对此胡适表示赞成,并拟命名为“中国民主党”。很快,他们的组党活动便引来当局的坚决镇压。1960年9月,雷震以“文字叛乱”和“知匪不报”的罪名被逮捕,《自由中国》停刊。雷震案后,胡适深受刺激,身心极受摧残,在此后的一年多里,他病症频发,几度入院治疗。据唐德刚回忆:“那时他老人家一副愁眉苦脸,似乎老了20年的样子,我前所未见,看来也着实可怜的。”

1962年2月24日,来台定居三年多后,胡适终于在“围剿”声中倒下,他的“美国梦”也随之带进坟墓。

篇5:故乡何处作文600字

只要一踏上那条回家的路,心情就格外的舒畅。汽车在专属于我们的天路上愉快地奔驰。两岸黑黝黝的青山撒着欢儿地向后奔跑。山上早开的.梅花,在微寒的空气中,使劲笑成最美的样子。默默等待一场春事降临,花儿们便可在寂静的山林开得无拘无束,开得自由洒脱。田地还是灰黄一片,了无生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观景的心情,一路走一路跟着音箱唱着走调儿的歌。这大概是我们最放松的一段时光。

“该走哪个岔路口了?”手握方向盘的老公突然问。猛然想起,回老家的时候,我们曾两次走错了岔路口。一次直奔向承德,到了丰宁之后才调转车头。一次是孩子爷爷病逝,摸黑走夜路。一不留神上了张秦高速。高清监控显示,那个高而瘦的司机师傅超速已达12次,被罚款4800元。今天高瘦的师傅只是开了个玩笑而已。有了前两次的教训,我们再也不会走错回家的岔路了吧。

可另种滋味也在潜滋暗长了:到底哪儿才是我们可以安放灵魂的家?是沽源人找不到乐购,找不到新车站,甚至分不清东西南北。是国际张人吗?找不到清水桥东路,找不到水母宫,更尴尬的是在有引航的情况下,转了两个钟头才拿到十斤补贴鸡蛋。甚至于十多年来冀老师只逛过半趟五城街。疲惫的心不由得在此停泊了。我的心灵家园究竟何处?那个养育了我的乡村只剩下老候鸟般随着季节迁徙的父亲。养育他的冰冷的后山只剩下那个刚刚隆起的土堆。

篇6:不知何处是家乡初中作文

我们不要再见了。——序

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空气被灼烧得扭曲,模模糊糊看不清人脸。在做梦吗?不,当然不是。我勾起嘴角。

火是在二十分钟前着起来的,现在是天干物燥的晚秋,加上今天又是烈风天,火势一发不可收拾,任凭消防队员怎样尽力扑救也无法挽回。不过就一个破屋子,烧了也没什么。

被众人拦在一旁的落魄男人双眼通红,额角有血迹淌过,不过看他那迷糊的神色,倒不像是在为家中失火而伤心,反而像是宿醉的结果。有个女孩疯了一样的想扑进火场,她挣扎着,不顾别人的阻拦,几个成年人硬是拉不过一个才小学的女孩子。“妈妈!”她望着火场,绝望的叫喊。是余蔡蔡。

“叔叔,”我拉住一个刚退下来的消防员,“我知道火起的一切经过,我是应该告诉你,还是警察叔叔更有用?”被我拉住的消防员一愣,想要用手摸摸我的脑袋,笑着就要说什么。我知道他想让我别捣乱,这里太危险。大人总是这样自以为是。“我说的是真的,火警电话都是我打的。”我迅速将他想说出口的话堵了回去。

“小朋友,你有什么是想说的,到这边来吧,说给我听。”后面转出来一个穿警服的阿姨…额…还是叫姐姐好了,拍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到相对安全并且安静的后方去说话。她是负责我们这一带的治安管理。

“今天晚上,我本想去找菜菜玩,没想到他爸爸喝醉了又在发酒疯,抄着小木凳就往菜菜和她妈妈身上砸……姐姐……我当时吓坏了,躲在她家门后就没敢敲门……菜菜为了护着她妈妈就长着手挡在前面,那个椅子腿差一点就要戳在菜菜的太阳穴上了……呜呜……我没忍住就叫了声,被她爸爸发现了,他就转过头来门边查看……没想到这时候菜菜妈妈突然发病了,抄了个酒瓶子就要和丈夫拼命……”闭上眼睛,男人的嘶吼和女人疯狂的尖叫以及女孩的劝喊夹杂着在我耳边咆哮。“然后……菜菜妈妈就被酒瓶砸中了额角,流了好多血……呜呜呜……但他们不慎撞翻了灯台,地上又有余酒……火……呼啦一下就烧起来了……菜菜和她爸爸跑得及时……可是阿姨……却没跑出来……”

对面警察姐姐的脸带着惊愕但很快就变成了了然,随后她拍拍我的肩,说:“程程是个好孩子,姐姐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但是这没有办法说明什么……”“我想让那个酒鬼被抓起来,我在爸爸书上看到的,他老是打菜菜和她妈妈是犯法的!这也要坐牢!何况阿姨就是他害死的!”我激动得连声音都尖锐起来。“乖孩子,我和你一样,都希望余蔡蔡这小丫头能过得好好的,可是这是她爸爸,要是你爸爸被关进了大牢,你愿意?”“可是……”我低下头,嗫嚅着。

这样的`父亲我宁可没有。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流逝,一切都看起来恢复了正常。菜菜在那夜的歇斯底里之后,又开始爱笑起来,甚至更胜以往。她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大笑出来,仿佛这个世间的一切都异常可笑,无论那时人们是应该悲伤还是愤慨。

她还继续笑着,只是笑靥里有一团火,燃烧着灵魂。

令我惊讶的是,她依旧不恨。她依旧选择潇洒的拒绝这个我打小就烙在灵魂里的情绪。

直到有一天傍晚,菜菜的爸爸出去买酒就再也没有回来。

人们都说他喝醉了掉进了运河里。

这真的是真的,因为我就在岸边。

我漠视了他颓唐的呼救,看着他挣扎的双手一点一点的僵硬再缓缓沉没在滚滚的运河水里。

或许四五天后人们会在运河下游发现他已被水泡得发白肿胀的尸体,也有可能他就这样陷入充满淤泥的河底,成为鱼虾的食物或者藻类的养料……谁知道呢,反正与我无关了。

警察和孤儿院的院长来领菜菜离开的时候,我高兴极了,即使是去孤儿院,也比和她父亲一起生活要来得好。

“太棒了,菜菜,你这么了不起,有了更好的环境,你一定会更好的!”在后院,我兴奋地握着菜菜的手对她说。出乎我意料的是,菜菜冷漠的挥开了我的手,转身背对着我,冷冷的声音传来“程林,我们不要再见了。你才是最了不起的那个,将来你应该成为那个最了不起的人。再见。”

那时,我第一次明白,再见,也可以是再也不见的意思。

那是菜菜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叫我的大名,可是我可能再也见不到她了。

篇7:何处是我家作文800字

我刚一出生,还是一只雏鸟,只有让爸爸妈妈把食物送到我口中来,这才能吃饱喝足,原因是我还不会飞翔。

过了几天,我可以看清世界了,会时不时摸摸树叶,感受它的柔软;还会时不时摸摸窝中的干草,感受它的温度。还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他们都在鼓励我,让我快点学习飞翔。

又过了一个月,我已经开始学习飞翔了。我站在枝头,张开双翅跳了下去。在空中,我努力地鼓动双翅,扇动翅膀,可惜依旧没飞起来,顿时有点灰心,朋友们都极力鼓舞我,我又有了勇气和力量。

半年后,我学会了飞翔。也学会了找食物,不用再依赖着父母生活了,我很高兴。

但是,好景不长。我本以为可以安心生活了。结果,一群伐木工人来到了我的村子,把村子里伐得只剩下几颗年迈的大树。只有我逃出了人类的魔爪。

我飞着飞着,我来到了高山,看见狮子大王正在搬家,便飞上前去问道:“狮子大王,您这是要去哪儿啊?”狮子大王头也不回:“我们这是在逃离人类啊!人类都把工厂大厦建到这里来了,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我们怎能不搬家呢?”我一听,伤心地飞走了。

飞着飞着,我又来到了大海。只见海中的鱼儿在拼命地逃走,正好,我见到了鲤鱼妈妈,她带着小鲤鱼飞快地游向远方。我一个健步,追上了鲤鱼妈妈:“你们为什么要游走呢?”鲤鱼妈妈还是游着,大声嚷嚷:“人类那需要盐,就跑到我们这儿来取。你听,那“轰轰轰”地声音,就是人类建的深海挖盐机。你说,我们要不要逃跑呢?”听完,我含着泪快速地飞走了。

飞着飞着,我还来到了草原。只见山羊爷爷正在带领着众羊群奔跑。我十分不解,大声地喊道:“山羊爷爷,您跑那么快是要去哪儿呀?”山羊爷爷停下脚步,说:“这人类啊!把高楼大厦建在了这里,我们都没有生活的地方了。而且,人类用猎枪来猎杀我们,我们都要绝种了!”听了后,我绝望地飞走了。

篇8:荔花深处是故乡

步入故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树形团团的荔枝树, 像一柄柄绿伞似地插遍故乡逶迤的山岭。在路边河畔、庭院之中, 也随处可见她绿叶婆娑的身影, 整个小山村几乎都淹没在这茂密的荔枝林中。极目四望, 无垠的荔海, 绿树叠翠, 荔花如雪。这小小的花蕊儿, 一丛丛、一簇簇, 缀满绿色的枝头, 引来了无数“嘤嘤嗡嗡”的蜜蜂满树飞舞。微风吹来, 那特有的诱人的甜香, 铺天盖地飘荡开来, 令人陶醉。

故乡位于桂东北回归线附近的丘陵地带, 长年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加之土壤中含有多种稀有的矿物质, 十分适宜荔枝生长, 自古便以出产荔枝盛名。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那些童真的时光, 那些快乐的段落, 总有一片茂密的荔枝树, 还有一树繁盛的荔枝花。

在村口, 有棵树龄在百年以上老荔枝树, 枝干高大粗壮, 树皮厚实粗糙, 树冠覆盖着近百平米的地坪。当酷暑难耐的季节来临, 乡亲们便聚集在这老荔枝树下消暑。浓荫把人们的脸庞都映绿了, 也把农人的疲惫给消化了。尽管男人女人们泥腿杆子上裤腿高挽, 脸上泥巴点点, 我却觉得那是田野对乡亲的亲昵和爱抚。当收获的日子把镰刀磨得雪亮, 荔枝树下便会响起汉子们疲惫而粗壮的鼾声。我的乡情也是在这种厚重的鼾声中愈酿愈浓。

而当夜幕悄悄降临, 乡亲们便三三两两地围坐在老荔枝树下的石凳上, 或谈论农家的收成、小孩的学习成绩;或家长里短, 谈天侃地。凉风习习, 笑语滔滔, 纵古论今, 闲话当年。那种温馨安逸的情景, 那种神采飞扬的笑谈, 顿使生活浓稠了, 岁月峥嵘了。

开春过后, 当繁密的荔枝花儿缀满枝头, 六叔公和他的蜂农们便忙开了。他们把一箱箱蜜蜂从山里的蜂场搬至荔枝树下, 开始酿造新一年的荔枝蜜。荔枝花多, 花期又长, 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蜜是由蜂蜜采集荔枝的花粉, 经蜜蜂之手酿成, 具有特殊的生津、益血、理气的功效, 是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上等蜂蜜。每当有新鲜荔枝蜜酿成之际, 六叔公总会偷偷地塞给我一瓶半瓶, 说我长得文弱, 身体需要滋养滋养。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 荔枝蜜那特有的清润芳香浸透了我的童年, 永远沉淀在我的梦里。

后来, 在“文革”的狂热中, 故乡的荔枝林遭了殃。山岭上的荔枝被毁了造林, 菜园里的荔枝被砍了种田, 连河堤、屋前的荔枝也未能幸免。村口的那棵老荔枝树, 要不是在六叔公他们死命地护卫下, 恐怕也要死于“非命”。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 故乡的荔枝才逐渐恢复了生机。

原先, 故乡的荔枝只是在各家门前屋后零星地种植。改革开放后, 在政府的倡导下, 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乡亲们也正是靠这一棵棵茂盛的荔枝树建起了一栋栋豪华别致的“荔枝楼”, 稳步迈向了小康之路。

近年来, 随着南方各地荔枝种植面积的扩大, 荔枝的价格也越来越低, 可乡亲们依然对荔枝不离不弃。在村头山坡上六叔公亲手创建的荔园里, 六叔公的儿子阿强指着面前一棵树冠浓密的荔枝树对我说:“这棵糯米糍有十五年树龄了, 大年能摘果三百多斤, 要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能卖二三千元呢, 现在价格掉了下来, 但也能卖个六七百元。”阿强告诉我, 荔枝是水果之王, 如果能解决保鲜和深加工问题, 荔枝的价值肯定会提升的。而且, 荔枝树浑身是宝。花养蜜, 果可食, 枝叶、根须、果壳是农家烧饭的上好材料, 而其根、杆、枝与著名的铁梨木媲美齐名, 用它做的沙发、桌椅, 时间越久, 越乌黑铮亮, 绝不变形, 可谓价值连城。“所以, 我还要扩种面积, 并准备搞放养鸡群综合发展呢!”阿强乐呵呵地说道。荔枝依然承载着乡亲们的梦想。

上一篇:我爱红领巾有奖征文下一篇:开学第一天学生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