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文化及现代意义

2024-08-03

家训文化及现代意义(精选7篇)

篇1:家训文化及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

作为儒家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纽带作用;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当今中国崭新的精神文明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的创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借助其独特的形式又能够取得极佳的文化传承与布散效果.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亟待现代创新,这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文化与经济社会互动共进规律使然,还是全球化时代打造强大的国家现代文化力的必然结果;取向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家庭文化体系,应当从家庭思想、家庭道德规范、家庭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开放型家庭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进行现代创新.中国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家训文化是沟通精英思想与普通民众的媒介,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内容十分丰富.历代家训中的合理成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启示当代的家庭教育,即爱与教的关系、智与德的关系、气节与利益的关系、律己与教子的关系、为己与为国的关系,成为创建新的家训文化的背景和起点.家训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及其现代审视

以德修身、以德齐家、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中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修身进德、养育人的道德良心与高尚品质则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家训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作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主要表现在加强道德建设、注重“德”“刑”并用,顾全大局、协调人我、振兴礼仪之邦,强调家庭教育、注重家风熏染等方面.

篇2:家训文化及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前期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作,因所配乐曲不同,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这些诗题材相当广泛,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到民间的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诗经》古朴自然的风格、生动优美的语言,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同时,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渊薮,是古代政治伦理的教科书和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诗歌艺术的典范。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诗经》中的爱国情感、友爱亲情、忧患意识、审美意识、人文精神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从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到《雅》、《颂》的抒情诗中沉潜着的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

这不仅仅表现着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同时体现在《诗经》大部分作品中的乃是我们古老祖先们对故土的眷恋。他们立足于自己脚步下的这片热土,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与文明。他们从来不愿意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是和平安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湿馨的乡土之梦。

周人歌颂他们祖先后稷,是因为后稷教会了他们如何稼穑;歌颂他们的创业之祖公刘,是因为公刘带领他们躲开了戎狄的侵扰,选择了豳这块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周人歌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同样是因为他们再次躲开了戎狄的攻侵,定居于土地朊朊肥美、“堇荼如饴”的周原,并且领导他们驱除了外患;周人歌颂武王,是因为武王革除了残暴的君主纣王之命。

周人对他们祖先英雄的歌颂,原因就在于这些祖先英雄们为他们创造了和平安稳的农业生活环境,而决不是这些英雄们在对外扩张中掠夺了多少财富和奴隶。《诗经》中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在周族史诗和祭祀诗这种特别典雅庄重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

农业劳动对象在大自然中丰富活泼的生命形态刺激了“触景生情,感物而动”的直觉感发式的创作冲动;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并决定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影响了传统诗歌乐志畅神、自适自足、重在表现自身价值的写作目的;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的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农业的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中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

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在《诗经》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正是这些,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中国人读来最亲切因而也最喜爱的作品。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

这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进行不懈有追求,它本身就成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我们可以说,《诗经》时代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只产生民间诗歌的时代。

总之,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00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

他们已经不是以一、二部史诗的方式,而是以全民族的抒情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来表现历史的内容的。他们正是以直面现实的抒情诗创作态度,不但描述了周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他们不但以抒情诗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还表现了周民族的生活旨趣、观念以及其文化品格与才具;他们不但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作,而且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同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明,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是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有极大的冲击,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文化创新,而且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而《诗经》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诗经》中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浓郁的友爱亲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诗经》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力的基石;《诗经》中呈现的“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亲和力的艺术升华。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出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诗经》中人的意识在觉醒,并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主体的存在。

《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现自我、抒写自我、表达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举凡是他们的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乐等各种社会生活,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内容。

《诗经》比印度的《吠陀》与基督教《圣经》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不是宗族性的,只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不像荷马的史诗只谈论战争与冒险,它歌唱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既熟悉又亲切,使人看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象《诗经》那样,早在2500多年之前就对人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和歌颂,从这一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

在我们今天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之时,尊重主体,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展现个体的智慧和力量,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弘扬了《诗经》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诗经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不止此。

《诗经》以其包孕题材的广泛和文化内容的丰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周文化精神,的确可以进行深刻的思想开掘。而《诗经》又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人不是在枯燥的说教中,而是审美的愉悦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诗经》中美好的文字,铸造着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孕育着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不绝的诗魂,从古至今,这类或美丽或风雅或缠绵悱恻或刚健血性的文字铸造着民族的脊梁和骨气,使民族在天崩地坼中奋勇前行,参与了中华文明百折不挠的生命力的创造。

篇3:家训文化及现代意义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华民族曾创造出无数光辉而灿烂的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历代祖先遗留给后代的珍贵遗产宝藏, 即使在十一世纪的今天, 这些文化“宝藏”依然有着重大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我们不妨着力去挖掘它们, 让“宝藏”重现价值, 为构建现代法律文化寻找积极的帮助和促进的思想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水”与“法”的关系

众所周知, 中国文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象形文字, 每个文字里面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这种内涵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最终表现于龟甲之上, 后人通过研究文字里的内涵来探求古人的生活状况自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同样, 通过研究文字的内涵的演变以及不同文字的内涵的关系也是有着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为何物也?在《说文解字》里“水, 准也, 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凡水属皆从水也。释名曰, 水准也, 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故匠人建国必水地”。

“准”又是什么意思呢?据《说文解字注》“准, 平也, 谓水之平也, 天下莫平于水, 水平谓之准, 因之制平物之器亦谓之准, 汉志, 绳直生准。准者所以揆平取正是也, 因之凡平均皆谓之准, 考工准之然后量之, 同易击辞易与天地准是也”。

从法律专业的角度, 简要解释上述两句话的意思, 就是说:“水”, 是准确的代表——“准”是古代一种计量的工具, “准”字取自于“水”, 取其“准确公平”的意思,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水更平了, 换句话说就是,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显得公平了”。后人大多认为, 准字是取字于水字, 其中的准字是从水字里发展而来的, 章太炎先生就是代表者, 其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云:“水本有准谊, 后造准字”

综上可知, 不管是先有“水”还是先有“准”, 也不管两者的关系如何, 可以得出肯定结论的是:“水”与“准”都取“平”之意, 在古汉语里, “平”乃“水”的核心意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法又为何物?“法”字又从何而来呢?“灋, 刑也, 平之如水, 从水。廌, 所以角蜀 (触) 不直者, 去之, 从去。法, 今文省。”

法乃“灋”之简写, 其本义取“平之如水”, 核心意思是“平”如“水”字, “平”乃平等, 无高低之别。尽管关于法字中的“水”旁是“平之如水”这种说法受到当代少数学者提出的质疑和挑战。较为有代表性的是一、武树臣先生提出“水”的原始功能是禁忌与流放, 本义是消除犯罪和确保平安。三、苏力先生以为“水”旁, 可以理解为古人强调法象流水是自上向下颁布的。他们均怀疑“水”表示“公平”“正义”的抽象含义。但统观其文, 皆脱离象形文字的本意与内涵去附会及解释, 又用后人的材料研究得出结论去否定前人研究结论, 显然站不住脚, 本文作者姑且不采上述两学者的观点, 依然持传统主流观点。即法取“水”, “水”取“准”, “准”则取“平”。水放之四海皆“准”, 也就是放之四海皆“平”。“法”平之如水, 则理应“法放之四海而皆准”, “法放之四海而皆平”。法即应公平、平正。

3老庄文化下“水”的内涵以及其对构建现代法律文化向导意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水”受很多人崇拜, 老子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古代, 老子的地位十分高, 与黄帝并称“黄老”, 其本人十分崇拜水, 云:“上善若水, 水善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近于道”, 其意思是说:“上善之人如水,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 常留于众人不愿意留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将“水”推崇至近于“道”的地位, 而“道”在老子的心中的地位是最高的:“道可道, 非常道”,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按今天通行的理解, “道”乃是世间万物衍化的普遍规律、基本规则。“上善若水至于道”这种要求, 对于构建现代法律文化来说具有一定的目标指示意义:我们立“法”与制度构架上, 应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则, 基本情理, 最低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法规的要求, 同时保证法律的基本原则、规则、司法和执法要求符合社会绝大多数人关于正义的共识与通常理解, 这或许也是暗合“法法水” (法向“水”学习) “近于道”之意。“水善万物而不争”, “法”亦不应与民争利, 一部真正优良的宪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通过限制国家政府的公权力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私权。

老子又云:“ (水)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人,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与善人”意指:“水”待人善于存心仁爱, 而法律的受众群体是社会生活中的人, 法律所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适用法律时亦应本着一种“仁爱”的态度, 以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稳定为目标去进行。因此一部好的法律不仅仅只是坚硬的法条与框架的组合, 法条背后的理念还应体现出温情脉脉的终极人性关怀, 要用“慈母般的眼睛”对公民个体权利表示殷切地关注。

“言善信”, 意指:“ (水) 说话善于遵守信用”, 老子在这里取法“水往低处走”的永远定律喻意“水”的“遵守信用”。在法律方面, 在立法中亦应有所体现:在我国目前多部法律已将之作为法律原则或基本理念, 如:民法通则已将“诚实信用”作为其基本原则, 且“诚实信用”原则已被某些法学家将其称之为民法里的“帝王条款”, 行政法规里, 也业已将“诚实信用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 作为其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指, 国家行政机关所作出的行政决定必须值得公民所信任, 公民基于信任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亦即社会生活具有可预测性, 社会秩序具有稳定性。当公民信赖行政行为, 并且这种信赖值得保护时, 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该行政行为受到存续保护而不得任意撤废, 如出于公共利益的紧急需要必须撤销该行政行为时, 也应给予相对人相应的补偿, 此亦为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基本涵义。

“ (水)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意指“为政善于无为而治, 处事善于尽力而不逞, 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 理想中的司法制度亦应是“无为”的司法制度, 要坚持司法中立主义, 要坚持刑罚谦抑主义, 死刑制度要坚持“少杀、慎杀”的政策, 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意指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 但冲激坚硬时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 也没有什么东西以取代它。对此, 法律亦应柔弱如水, 比如刑律对全社会而言常处于一种像水一样覆盖渗透的状态, 通常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十分“柔弱”但当人们一旦触犯它, 它“冲激坚硬”的一面就马上表现出来, 轻则缓刑, 重则有期徒刑, 对于罪大恶极的还可以处以极刑, 所谓“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是也。

老子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称雄百谷, 皆因其能将自己永远置身于一种低洼状态, 处于一种谦卑的低姿态。在社会生活中, 低调谦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佳状态的必要条件, 在法律方面坚持谦抑主义也同样是良法的必要条件。正如前文所言, 司法中要坚持谦抑主义和司法中立主义之外, 立法过程中, 立法者还应怀有一种谦卑的心态, 要勇于正视人力有所未及的现实, 再完美的法律也会有法律漏洞, 而试图制定一部能涵盖社会万象, 无所不能的法律那必然会被证明是在妄想天开、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即使真的被“制定” 出来了这样的一部法律, 那它也必然是条文繁杂不可胜记, “密如凝脂”民众稍有不慎就会触犯这部“法律”, 这样的“恶法”司法成本高昂暂且不论, 民众无所适从人人谈“法”色变畏惧还来不及何来遵守与信仰, 人权的保护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对“水”适用, 对人适用, 同样对“法”也是适用的, 换句话说就是“法至繁则无法”。

摘要:在我国古代老庄文化下“水”有着十分高的地位与不同寻常的意义, 且在古代汉语象形文字构词上, “水”和现代法律中的“法”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通过追寻水与法的两者的联系与意义, 借助古代贤人对“水”所赋予的意义来引申出其对现代法律文化构建的向导意义。

关键词:老庄文化,水,法律文化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516-560.

[2]梁天俊.缮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10:441.

[3]汉语大词典 (第三卷)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8.

[4]武树臣.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J].学习与探索, 1997, (1) .

[5]苏力.“法”的故事[J].读书, 1998, (7) .

篇4:书法文化精神及现代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虚实阴阳生命意蕴

中国书法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是融诗词、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书法艺术势必受到艺术审美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尤以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为甚。以儒学思想为主体的传统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客观世界中的自然、天地,主观世界中的社会和人的认识基础之上,与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发轫于先秦、两汉.成长于魏晋、唐宋,集大成于明清的中国古典哲学和独特的审美观,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国书法起源于秦,成形于汉魏,到两晋南北朝时已发展到顶峰。它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特色。书法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哲学思想的促进和制约,而它也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天人合一”是书法艺术的基础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深刻影响了书法艺术。

《周易》中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这种独树一帜的自然式书法观得到了源远流长的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追求自然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把握自然、开掘自然美是中国书法的美学观。书法是自然的再现.造园者效法自然,将自然山水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形象加以改造,塑出如诗如画的书法艺术。而书法与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的密切也是中国书法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如王羲之的对鹅的喜爱,观公孙大娘舞剑得到的启示。张旭草书,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韩愈语),或如狼奔豕突,或如舟舸竞发,或如龙蛇游移腾挪,点画狼藉,激情狂泻,折射出他癫狂不羁的个性。徐渭一生落泊潦倒,狂放乖戾,满腔幽愤寄于笔墨,其书奇姿狂态、凌厉酣畅,书史称之“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袁宏道语)。徐渭作书,一如其人,漠视法度,不理规则,字形忽大忽小,笔线粗细不拘,甚至有意打破行款界限,结体布局密不透风,纷披缠绕,奇变百出.让人真切体味其间的郁愤、压抑以及一颗苦闷不能自已的灵魂与之剧烈的冲突抗争,乱头粗服,撼荡人心。朱耷书法疏落萧散,有苍凉荒瑟之气象,是其家园之痛而致的冷做孤寂情怀的显现。董其昌清秀平淡,闲雅空灵,超凡脱俗似的参悟,使得不经意处微云舒卷,清风拂袖,纯然一副名士显宦情怀:郑板桥书法大巧若拙,老到精粹,醉厚古拙,仿佛书家傲对仕途宦尘。此外,苏轼书法刚柔相济,神气超凌:王羲之书法清新雅致,淡逸舒展,别有一番超逸意趣。综观诸位书家作品,张、徐等皆以“势”胜,朱、董、郑则多以“韵”显。在这里,书法的意趣情韵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吗?

二、“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

阴阳五行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石,古代的先哲和思想家们认为大自然的生命在于阴阳的结合,阴阳互动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力量,是深层次的关于物质世界结构的最终机理。“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与人世万物都有相反相成即对立统一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中国书法处理势与形.虚与实,大与小种种关系,基本上遵循了这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哲学辩证法观念。书法笔画的变化与丰富,也得益于古典哲学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冲”的丰富性与矛盾性。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阴”和“阳”、“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中国的书法艺术非常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笔画,注重虚实结合,注重以个别的笔画反映整体的完美。

一些书法作品追求以个性超越理性法度,它对传统审美情趣的颠覆也就特别明显。四平八稳、中和阴柔的结体方式少了,常常代之以参差交错、斜欹侧出、倾倒失衡的造型形态,它甚至大胆运用枯笔破锋,任意驰骋,呈现出迥异于传统的语汇特征。甚至有的作品从全官能的感觉上开掘书法语言的表现手法和表现能力,运用色泽变化、纵横向度对比来加强书法造型的装饰性,更是远离了书法传统的基本特征。

当代一些书法家认为,书法语言的功能首先应该是情感的自由抒发、艺术个性的充分显现,然后才是起承转合、朝揖向背之类的组合法则。他们追求极具情感色彩的语言行为愈益增强,他们急于向外界裸呈其艺术个性的心理也愈益强烈,这使他们的书法创作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新时期书法,特别是新潮书法作品不再注意结体的匀整、点线的精到,转而注意书法对审美者的感官刺激,注意整体效果与意韵,具有浓郁的煽情效果。

显然,将全然不同的书体、字体同时放置在一幅作品之内,改变惯常审美的线性要求。突出其不同形态,虽然能使书法欣赏扩展为块面效果,但人们往往刻意追求书法造型的杂多,喜好于某个局部炫夸其创意,加之笔势转变的人为痕迹过浓和驾驭技巧的功力不逮,对语汇组织的基调把握不准,忽视气韵或动势的内在整合,难以求得内在协调统一,审美因之大受阻遏。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心手两畅的自在自得,而只能是勉励不谐、接续别扭的混乱无序。

三、“生命流动”是书法艺术的境界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孔子也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说的就是生命流动的形式。汉字也是有生命的,汉字的构成元件是线,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线条,是感性生命情调的概括,它凝聚着自然山川之灵气,也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它精致不必有形,简约化为丰富,以线的飞扬流动追摹书法家的心性轨迹。它成为蕴涵生命、显现生命的独特形式,线墨飞舞,纵横伸折,思逸神超,以线达意,展现着或飞动流转或雍容含蓄或飘逸洒脱或雄强刚劲等多种生命内容。它“达其性情,因寄所托”,成为“将主观内宇宙和有灵世界各种物态及生命形象集中、提炼、浓缩、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以表情达

意的一种最心灵化的艺术。”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生命情调、生命意识的显现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日势,一日韵。前者指书法包孕着的生命的动感,后者则指书法所追求的意韵品格。它以静止的线条组成一个个有开有合、充满节奏感韵律感的艺术空间,有如“八音之迭起”,相互激荡而又协调有序,显示出活泼的生命情韵。

康有为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势,是中国书法艺术书技书论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小自一笔一画,大到篇章布局,都必须注意势或气的联通贯注。它使松散的笔画内敛,它使孤立的形体气脉汇聚,它使字体组合的外在排列确立、熔铸了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同时打破书法的静态空间,构成回环往复、虚实相参、避就互揖、气韵生动的有机整体,使生命意识真正地激扬起来。

中国书法善于营构充满“紧张”气氛的张力和动势,尽量使作品成为一种冲突形式,在冲突中达到和谐统一。运笔讲究提按、轻重、曲直、缓急的交替变化,或藏或露或晦或明:结体讲究笔画组合的匀整与生气,或正或斜起伏多变,俯仰自得,敛放合度:篇章布局强调宾主避就揖让、虚实映带,相互承接配合,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有断有连,仪态万方。简简单单的笔画横平竖直本可一笔带过,书法却有意寻求内在冲突,逆入平出,回锋转向,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狻蹲地,一波三折,旁通互贯:方方正正、刻板整饬的一个字,却不是依样随形信笔成势,它追求上下的覆借回抱,左右的穿插向背,有张有弛,推挽自得,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顾盼生姿,流衍变化。一幅作品章法布局如“担夫争道”,或让左或让右,虽彼来此往,然则前驱后继,不致相碰,运实为虚实也空灵,以虚为实形断意连。字各有体,体则有势,势势相连,欲落先起.欲顺故逆,欲抑则扬,彼此鼓荡,在包孕着最大冲突的那一瞬,气脉流注.连绵相属,处处有冲突,整体求和谐,给人留下最大的玩味空间。也有牵丝引带、藏头护尾、云腾雾绕的飞动之势,如癫张狂素之行草,来不可遏,却不能止.肆意挥洒,天机自动。

重视生命,是传统书法艺术的基本特点,但传统书法艺术对生命情调、生命意识的自由抒发却是以其对规则与法度的纯熟掌握为前提。我们感叹书史经典《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即兴挥洒之自然率真,信笔行来,一片天机:我们同样感叹《永字八法》、《书谱》、《书论》理路之谨严缜密,语汇规范,论说精到。而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不仅凭借心灵与思绪的敏感,且能关照书法语汇结构的安排,前后协调,首尾照应,上下衔接,左右承让.更让我们领略到传统书法艺术结体、章法的形式美感及书法家驾驭技巧的综合能力。

篇5:中国文化现代意义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日益衰弱的当代社会,国民的道德素质也逐渐下降。所以,加强优秀传统精神的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尤其是提升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这将有利于整个社会朝着礼让、严谨、和谐的方向发展。

引人孔子的儒学例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

篇6:相声文化对现代的意义

1相命力。著名曲艺理论家冯不异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

声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元素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

人们把“俳优”看作是“古代的相声”。“俳优”和相声之间不能等同,但二者之间又确有相似之处。“俳优”发端于前,相声形成于后,如果说“俳优”蕴含着某些相声的因素,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声”一词的由来,常常被总结为“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由这个演化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相声正沿着历史的轨道并不张扬地一路走来,直到等来了成熟的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伴随着北京城里有个名叫张三禄的八角鼓艺人“愤而畧地”和艺名“穷不怕”的朱绍文弃文从艺、白沙撒字,相声终于正式宣布独立。

相声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比较独特的。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其中绝大部分曲种,无论是只说不唱的评书、评话、快书,还是只唱不说的唱曲类曲种,或是有说有唱的鼓书、弹词,它们的内容都在于叙述一个故事,唯独以相声为代表的少数几个曲种(还有上海的独角戏,闽南及台湾的答嘴鼓等)是个例外。

作为喜剧艺术形式之一的相声,它既不象小说、评书等叙事艺术那样主要以叙述、描写等手法反映生活,也不象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那样主要以演员的形体动作形象地反映生活,而是主要通过对话议论、谈论生活。

表演艺术不是为了制造人们生活的方便而产生的,它直指人心,供给性灵的需求,未来的人类将出现整体向性灵探索的趋势。○

相声产业的兴起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声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泛相声的时代,这种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表演空间的“泛”,现在的相声已经进入了演播大厅甚至是体育馆,而不像以往那样,相声表演只是天桥卖艺或者在舞台上进行。二是艺术内容上的“泛”,现在在的相声内容更加健康,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取材更加广泛,现代相声正朝着幽默化的方向发展。三是传播手段的“泛”,这一点不说多说我们都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不能亲临现场观看,我们也可以从电视机里面看到,从互联网上看到。

长久以来,相声这门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以它特有的语言魅力和表现方式,一直为大众喜闻乐见,与相声有关的信息,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举办赛事,无疑是普及与提高某项事业发展的催化剂。相声大赛的举办,既是这一理念与期望的时间。1992年3月8日,在北京市崇文区文化馆举办了相声史上的首次女子相声比赛。这是相声

3首届CCTV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从2001年6月份开始启动,经史上一页里程碑似的记录。○

过半年的时间,从159件初赛作品中,经过层层的筛选,最终选中18对选手进入决赛。至今为止,央视共举办了五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其间涌现了不少的新人新作品,对相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相声艺术的发展呈现新的面貌。

娱乐大众

相声,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我想相声从发源至今都没有忘记过娱乐大众。相声原本就是一种民间的艺术,很自然地,它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篇7:论现代足球运动的文化学意义

关于足球运动最早是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名叫蹴鞠, 可以说是古代足球运动的起源。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足球运动通常是认为起源于英国的户外运动。现代足球的发展从1863年10月26日成立的英格兰足球协会开始, 到1904年5月21日由7个欧洲国家足协代表共同成立的国际足联, 再到足球成为今天人们公认的天下第一体育项目, 现代足球历经了百年多的发展历程。作为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本身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决定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也就是说现代足球之所以能有这般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 其内在合理性除了它的技术、战术水平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文化需要外, 更重要的是在现代足球的发展过程中, 它能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补充完善自身的文化元素。而文化在对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由此, 本文从文化学的视角上对现代足球进行了一番新的审视和研究。

2 现代足球的政治文化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中, 政治总是以其无法替代的力量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当这一力量是由国家实施的时候, 国家政治对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 这其中当然包括体育在内,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必然是不会独立存在的。而足球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 它的产生与发展自然是离不开国际政治和国家政治, 加上足球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了参与度高和受爱好人广的热门运动, 因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必然不容忽视, 所以足球与政治联系相比其他运动项目显得更为紧密。而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现代足球, 又可以将其分为政治价值、政治意识、政治心理三个部分。

2.1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价值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价值简单来说体现在个体支持和国际外交上。具体表现为政府利用体育运动增加政治体制合法性和为统治政党、代表人物提供选择支持的相关内容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巴西是足球王国, 总统如果是球迷就会得到数以千万计民众在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可。

2.2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意识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意识主要体现在政府执政的动力源上。关心和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和政府施政内容中的一部分, 而体育运动能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足球运动作为第一运动其影响必然是毋庸置疑的。因而, 政府重视足球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增加了对国家政治形象的维护。此外, 足球运动还具有创造感情团结的潜力, 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当国家足球队参加世界杯时, 全国人民就会团结一心, 不去对比种族、宗教、语言、教育、职业、收入上的差异。这些因素就成为各国政府对足球运动采取积极提倡、支持态度的动机和源泉。

2.3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心理

寻求人类和平是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思想内容的主要体现。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战争, 和平是相对于它而言。强权国家经常会采用的一种极端方式就是武力, 当两个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利益等方面有了严重的冲突就会发生。这种方式无疑会对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自国家足联在1904年正式成立之后,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时隔20多年, 直到1930年才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可以说, 战争的发生让世界足球杯的历史推迟了数10年。政治会影响足球, 同样足球也会影响政治。例如:2004年4月9日, 由11名以色列儿童和11名巴勒斯坦儿童共同组成的足球队同法国尼斯队在法兰西的球场上进行了一次意义特色的足球比赛。比赛中没有了分歧和误解, 有的只是孩子们的快乐。这次比赛也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和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因为足球和政治的这种相互影响, 现代足球也被人称为“和平年代的战争”。足球运动或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种族之间的历史积怨和政治冲突问题,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消弥世界战争危险存在的作用我们无法忽视。

3 现代足球运动的商业文化意义

现代足球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这点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今的足球运动通过大手笔的包装、展现、推广, 已经成为一种商业产品, 世界杯可以说是一场经济元素空间活跃的“豪门盛宴”。足球运动的发展动力不再只是运动员和观众的兴趣, 而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商业细胞。同时足球运动通过赞助商、俱乐部投资者、股票、门票等一系列收入方式, 创造出了俱乐部品牌、足球明星、体育馆设备设施等财富来源, 完成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过程。

3.1 现代足球运动对行业商业化的推动

现代足球对行业商业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经营收入结构模式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个方面。职业足球的经营收入一般由赞助商、电视转播、门票收入、俱乐部股票、球衣等, 体育产品的销售、球员买卖、洲际赛场、出场费8种结构性要素构成。社会财富再分配一般由俱乐部投资者的回报、体育设施的进步、明星球员与主教练的身份3种因素构成。

3.2 现代足球运动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

现代足球运动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体现在增进政府财政收入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两个方面。先从增进政府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 据相关资料统计, 1997年世界由于足球产生的总营业额高达2000亿美元, 可以说为国家政府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政治税收。要组成足球队, 运动员和教练自然是不能少, 但是在国家队和俱乐部主帅的身后还有一大批助理教练、球探、理疗师、队医、厨师等职业的存在。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不得不提的就是足球博彩业的发展, 在欧洲许多国家中, 足球博彩已经成为了职业足球的一部分。我国也于1994年开始发行体育彩票, 中国足彩每期的销售额也曾突破2亿多人民币。足球运动在为人们生活增添无穷乐趣的同时, 也给国家和体育行政部门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利润。

4 现代足球的社会文化意义

4.1 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

现代足球运动具有专门的比赛方法、战术形式、技术动作, 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的方式进行传播。当现代足球运动成为一种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时, 它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普及和发展。因为此时它的技术内涵、规则、战术、比赛环境等内涵能被人们共同理解, 成为世界范围的文化共享。但是,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在面对足球运动的时候, 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本族的文化代码来解读它的本质和规律, 这样一来就会给足球运动打上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例如:英国和德国的足球风格以整体配合为主, 技术比较简练, 较多采用长传冲吊的打法, 对抗激烈、拼搏凶猛, 俗称“力量派”。这种足球风格也正好体现了欧洲人严谨、理智的文化性格。而巴西和阿根廷的足球风格较多运用技术效果、战术打法多注重局部的配合, 对于脚下功夫的要求比较高, 突出了个人水平的发挥, 俗称“技巧派”。这种足球风格与南美人坦率自信、敢于冒险、标新立异的文化个性相吻合。同时, 在同一情景之下,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趋向。在面对相同的比赛状况时, 英国人与中国人的判断力和理解就不尽相同, 也就导致付出的个体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4.2 竞争与合作

现代足球可以说就是一项团队运动, 处处充满着竞争与合作。技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团队协作等方面都体现出对抗与竞争, 在比赛中拼的不仅仅是体力、技术, 心理素质和智力一样重要, 需要通过观察对手做出迅速合理的判断, 这点也是如今激励竞争的社会背景下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当然,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 只懂得竞争远远不够, 还要懂得团结合作。现代足球运动属于群体项目, 依靠的是群体内的团结协作。球员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传切、跑位、掩护等战术进行协调配合, 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攻击效果。

4.3 大众文化意识的体现

足球运动已经渐渐成为大众文化娱乐中的一项生活化的运动, 不再受足球技术、设备、规则、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只要有一个足球和一块空地, 就可以随时进行活动或比赛。球门可以用砖头、书包代替, 空地可以选在公园、广场、街头。无论男女老少, 只要懂得简单的足球技术, 就能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随着足球运动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通过攻、防、运、射达到四肢的伸展, 从团队协作和胜利中尝到无穷乐趣。足球运动体验到是其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实现的是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海.体育博彩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金山.出现狂喜后的沉思[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2001, 11.

上一篇: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下一篇:法律保护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