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2024-08-20

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精选8篇)

篇1: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实用文体写作-

10年最新

沙头角电大08秋行政专小李

一。1..对工作总结进行分析:这一篇文章对XXX全面的进行了评析与综合的描述。是常见的工作总结。1。其标题含有单位名称/时间/文种三个要素构成。2。正文包含了前言/主体和结语,前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待背景写得比较简明,主体部分对XXX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层次清晰,段落清楚。3。结尾部分最后XX段落,指明关于XX事件的工作做好的决心,并展望未来发出号召。

2.对计划进行分析:这篇文章是对XX年度工作作出全面综合的工作计划。1。标题由单位名称,适用的期限和文种名称,可以看出这个报告是XX单位XX阶段工作的安排。2 正文由前言和主体组成,这与行政公文的写法大体相同。主体部分先写了XXX,然后写了XXX其中即指明了总体目标,还要具体措施。比较清楚的写明了“做什么”和”怎么做”.从总体看例文写得比较清楚。这个计划没有(有??)专门的结语。写出了任务后就按次序的写出具体的措施步骤。

3.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这篇报告分析了X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属于综合性(考试看例文,也有可能使专题性)标题的写法采用了报告惯用的写法,包含了单位,时限,分析对象,文种。正文采用了前言加条文的写法,前面部分概述了XX执行情况,第二部分描述了XXX完成情况的分析,第三部分对存在的XX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

二。为新闻补标题(引题和主标题或主标题和富标题)

1.我国城市绿化面积达36%

北京及周边城市成功控制森林病虫害

原文:中国城市绿化面积。。北京的生态环境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2.经济“洼地”成为发展热土

广东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原文:排在广东省各地经济末端的汕尾市。。成为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后起之秀。3推进改革机制 培养特色产业

安徽县域经济成为发展热点

原文:地处大别山深处的皖西南岳西县。。27.8%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4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全面展开

春季造林种草所需的树草种基本到位

原文:大地回春,有“赛江南”美誉的宁夏。。不保证按时按质按量供应到户。

5.全国玉米跨区机收启动

“三秋”农业机械化生产拉序幕

原文:伴随着一阵阵玉米收割机。。提高作业组织化程度。

6克服困难 夯实基础

各地不断完善社保体系

原文:今年一季度,各地采取多种措施,把社会保。。支付难的问题。

7地广也工节约 人稀更需集聚

西藏集约用地造福百万农牧民

原文:西藏地广人稀。。耕地占补平衡。

8.美了乡村 富了农民

海南1/3自然村成为文明生态村

原文:走进海南文昌市。。林木120多万亩。

9.民生为本 统筹发展

四川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恢复工作评述

原文:四川发生大地震三个多月后。。标准的永久性住房。

三。1.起草转发性通知(注意格式)

国务院XX厅转发YY部门关于ZZZ事件的通知

国发办【2011】YY号

ABC部门:

YY部门关于ZZZ事件,国务院已经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XX厅

二零二二年二月二日

2.写一份复函

关于XX的复函

XY政府【2011】YY号

XYZ单位:

你单位Z日的关于XX的函件收悉,经XYZ研究决定准予贵单位意见。特此复函

XY政府办公室(盖章)二零零零年Z月T日

篇2: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论述类文章写作:分类分析 分别表达 文//吴炳忠

1、分类的意义

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分类就是当概念的外延反映许多事情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若干个小类。

分类是写作的基本方法,是综合分析思维方法在论述类文章性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分类不是目的,而是更好地说理论证,使人信从。

只有做好了分类,才能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形成比较明确、正确的认识,才能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准确的表达。

只有分好了类,表达才能分层逐步的推导、阶梯式地步骤明确地演绎或归纳。不进行分类,就不能很好地认识、思考思维对象,就不能对思维对象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就不能组织好材料,就不能像运算一样条理清晰地表达思维过程。吴炳忠

2、分类的对象

论述类文章的论述范畴包括类、因、法、果。那么,分类的对象也包括类、因、法、果。具体说分类对象有:

性质、范围。

原因、目的。

方法、途径。

结果、效能。

抓住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单独写出一篇文章。

3、具体演示 以“责任”为例。

①性质、范围的分类与分析。例如: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社会道德上,个体份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 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 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

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责任就是对自己可能并不喜欢的工作,毫无怨言地承担,并认认真真地做好,这就是责任。

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如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等。这些不同范畴的责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

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大家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大家的责任;作为朋友,忠诚、互助、互谅,大家义不容辞;对于陌生人,虽然萍水相逢,扶危济困是美德;作为普通公民,大家“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社会成员,大家应该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②原因、目的的分类与分析。例如:履行责任对他人的好处:

安全性。知道其他人在履行责任,人们会感到更安全。

有效性。当人人都履行自己的责任时人们就能更有效地工作。

合作性。当人们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大家各尽其责,合作起来就更容易。[2] 社区精神。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履行责任,就可能形成一种社区精神或群体荣誉感。履行责任对自己的好处: 独立性。

自尊。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获得自尊和自信。

被接受和认可。履行责任的人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

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履行责任的人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

责任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热爱祖国的责任;“择邻而居”讲述的是孟母历尽艰辛、勇于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卧冰求鱼”是对晋代王祥恪尽孝道为人子的责任意识的传颂……

一个人,只有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才能是好子女;只有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才能是好公民;只有尽到对下属的责任,才能是好领导;只有尽到对企业的责任,才能是好员工。只有每个人都认真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才能和谐运转、持续发展。

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有责任意识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③方法、途径的分类与分析。

例如:首先,责任教育。主要从大、小两方面来讲:大的方面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着眼于服务和奉献,引导人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着眼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引导人们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着眼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引导人们把职业目标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自觉的把责任意识转化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去。小的方面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的尽责是对集体的尽责,每个集体的尽责是对社会的尽责。让我们在全社会共同营造这样一种风气和氛围:负责任光荣,不负责任可耻。

其次,培养勇于负责、敢于负责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怕牺牲、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后世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责任建设,以制为本。讲责任,也要讲责任制;有履责要求,也要有责任追究。落实责任制,一在履责,二在问责。没有问责,责任制形同虚设。问责,要贯穿到履责的全过程。事前问责是提醒,事中问责是督促,事后问责是诫勉。对认真负责的,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失职渎职的,要予以追究和惩罚。只有把责任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在全社会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最后,责任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机遇,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手段,是一种发展自我份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让我们听从责任的召唤,珍惜自己的每一份责任。

④结果、效能的分类与分析。

例如:当人们在承担一项责任的时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付出的代价:

(1)负担。履行责任通常需要时间、精力等。

(2)怨恨。人们可能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感到怨恨。

(3)担心失败。人们可能担心自己不能履行责任或担心由于未能履行责任而受到惩罚。

(4)放弃其他的利益或牺牲其他的兴趣。承担一定责任时,意味着人们不得不把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放在一边。

承担责任往往意味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要说回报,的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自信等)、使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肯定、获得新的知识或能力等。

缺乏责任感的民族,是走向没落的民族;缺乏责任意识的企业,是没有有途的企业;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好的人。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有了责任感,作为工人,就能够精益求精,制品一流;作为农民,就能够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作为士兵,就能够驰骋疆场,屡建战功;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作为知识分子,就能够创新科技,勇攀高峰;作为领导者,就能够殚精竭虑,造福一方。人人有责任感则国家富强,中华崛起。[具体内容来自百度]

4、分类的要求

罗列问题

人有将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分类、概括的特点,这样便于记忆、理解、认识。写作表达时我们应该遵循这个规律。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想写什么,把应想到的问题罗列出来,为分组做好准备。罗列的问题要相互独立、尽量穷尽。吴炳忠

分类基础

分类的基础是对思维对象(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即先对思维对象的每一个个体的相似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这个类型的表征清楚地呈现出来了,才能进行分类。综合是分析的前提。

界定问题

分类,就是把整体事物根据一定标准分为几种较小的类型。本质是逻辑分类,根据思维对象的共同点将其分为不同的种类。其实就是给问题分组。界定好罗列出来的问题的类别属于哪一类别显得十分重要。它属于“类、因、法、果”中的哪一类别,这是第一次分类;属于“因”的哪种具体类别,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主要原因还是次要原因等,这是第二次分类。也许有第三次分类,这些都要研究好了。

概括判断

分类后应该对各个类别进行概括,即在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普遍概念和判断(思想观点句),进而展开说理论证,即分类分析。吴炳忠

分类排序

分类是把整体事物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为几种较小的类别来分别进行考察,从而观察各个小类事物的特征、规律。目的是发现这个整体事物的全部特征、规律。各个小类分出来后,小类别的排序应在研究好它们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类别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降幂排列,然后分别分层表达。吴炳忠

分解内涵

篇3: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一、命题探究

1.选材

从选文上看, 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 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 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如安徽卷的《中国经典》、浙江卷的《思维与语言》、湖北卷的《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等。这些选文既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经典性、专业性、学术性的强调, 也让我们感受到新高考改革趋势——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

2.题型

从题型上看, 大部分试卷是给出三道单项选择题, 只有广东卷出现了多选题。设问方式有要求选择正确项的, 也有要求选择不正确项的。2015 年广东、福建、北京、浙江、重庆、江苏等省还设置有主观题。而在试题的设计上, 2015 年福建卷、江苏卷考査的是“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理解重要语句内涵”等;广东卷、重庆卷依然和2014年一样, 保留了“应用题”“探究题”, 这两种试题都有一定的难度。

3.考点

从考查内容上看,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六个能力点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些在2015 年的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

二、真题回放

2016 年将有25 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高考再次走向“全国一张卷”已是必然, 而各省市自主命制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也必将慢慢“靠近”全国卷。下面我谨以湖北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 分析一下客观题涉及的考点、解题方法以及常见误区, 以帮助广大考生整体把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走势。

(2015 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 模拟“天”的运行, 遵循“天”的规则, 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 凡是仿效“天”的, 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 这种“天”的意义, 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 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 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 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 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 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 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 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 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 既可以指日月、天地, 也可以指君臣、上下, 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 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 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 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发生紊乱, 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 否则人就会生病, 社会就会混乱, 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 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 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 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 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 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 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 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 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 那么很明显, 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 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 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 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 渐渐退居次要地位, 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 (永生) 所取代, “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 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 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 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 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 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 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 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 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 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 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 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 如果发生紊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 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 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 认为遵循“天”的规则, 效法“天”, 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 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 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 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等级为B级。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文章中找到“天”这一字眼出现的位置, 然后对照原文比对信息。A项, 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 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目的是“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而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 让普通人敬畏”。命题者设计了“以偏概全”的陷阱。B项, 原文第三段说“相反, 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发生紊乱, 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 否则人就会生病, 社会就会混乱, 宇宙就会无序”, 并没有说“如果发生紊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 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故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命题者设计了“无中生有”的陷阱。D项, 根据原文第三段“‘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 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 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及原文第五段“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 渐渐退居次要地位, 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可知, “秦汉时代的人们……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不符合原文意思, 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陷阱。

【参考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为“天”等同于“一”, 意味着绝对和神圣, 所以,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 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 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 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 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能力等级为C级。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先要回到原文中进行定位, 再将原文和选项进行对比。A项, 根据原文第三段“‘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 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 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其次是‘二’……再次是‘五’”可知, “‘天’等同于‘一’”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A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命题者设计了“以偏概全”的陷阱。且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是因为“不仅是一般民众, 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仿效‘天’的构造, 模拟‘天’的运行, 遵循‘天’的规则”是为了“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因此, 本题命题者还设计了“因果混乱”的陷阱。

【参考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汉时代, 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 使宇宙整齐有序, 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 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 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 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 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 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 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 “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 “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等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其实是对细节题的一个拓展, 按照细节题与对应原文相对比的方法, 不难得出正确答案。A项, 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 使宇宙整齐有序”, 实际上“五”只是表述“天”的基本数字概念, 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应该是“天”。所以A项是错误的, 命题者设计了“偷换概念”的陷阱。B项, 根据原文第五段“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 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可知, 选项中“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 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 命题者设计了“混淆范围”的陷阱。C项, 根据原文第五段“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 (永生) 所取代”可知, “‘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 这是秦汉时代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不是对“生命”的追求。所以C项是错误的, 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陷阱。

【参考答案】D

三、误区警示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于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旨在让其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捕捉语言信息, 主动获取知识。而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进行选项设计, 而是进行信息转换, 以干扰考生的判断。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命题者在选项设计上常设置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有空间错位, 即以部分代替整体, 以局部代替全局, 以全局代替局部, 以一般代替个别等。

规避技巧:阅读文章时, 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 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 “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语, “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见到这些词, 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作特殊标记。

2.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 故意变换施事者或受事者, 有时也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层次、特点、状态、作用, 选项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 进行错误的组合。

规避技巧:阅读原文时, 要关注事物的对象, 并用圈、点、画、批等方法标出。做题时, 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 尤其要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3.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 误导考生。在进行选项设计时, 命题者有意把原文某文句中的甲概念甲事物换成乙概念乙事物, 或在表述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替换, 两个概念之间在类别、范围或程度上存在着不同。

规避技巧:解答这类题目, 一定要仔细察看选项与原文相比增加、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 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 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4.无中生有

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被推断出来。命题者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 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 从而给考生造成干扰。

规避技巧:在做题时, 要仔细比对所给选项的内容, 尤其要关注在原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 或者根据原文是否能将其合理推断出来。

5.因果混乱

这是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式, 重在考查考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把“因”错断为“果”, 把“果”错断为“因”;二是强加因果, 把没有因果关系说成有因果关系。

规避技巧: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 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重点关注“因为”“因此”“因而”“由于”等词语。

6.混淆范围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即混淆“未然”与“已然”, 或者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或者把大的范围与小的范围进行混淆, 给考生造成干扰。

规避技巧:在阅读原文时, 一定要将选项在原文中进行定位, 或通过寻找一个反例来判断选项, 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之前”“之后”“可能”“大概”等。

7.逻辑错误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试题的选项时, 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规避技巧:解题时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泥于原文, 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涉及的内容, 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四、备考指导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下面我简析一下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涉及的考点及解题方法。

1.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 本考点主要考查明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命题的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题的基本材料”, 因此, 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 绝不能脱离文本。而对于考查的概念外延则好似事物的外部特征, 表现在各个方面, 信息也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和层次, 筛选时要注意找准、找全。此外, 有时可能还要借助考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2.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

解题时, 首先审清题干, 明确筛选的指向;其次, 找准范围, 确定筛选区间;最后, 与选文逐一对照, 辨别信息真伪。答题时, 要辨析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 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 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小差别。

3.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对这一考点的考查, 主要是看考生能否从事例中得出结论, 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观点, 分析概括的观点态度是否准确等。命题的陷阱有妄下结论、观点绝对化、任意扩大观点、观点与论据不符等。解答时, 可以借助标志词、段落关系等进行概括, 可以借助文章的情感倾向来把握;最关键的是, 将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或者与原文进行比较。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篇4: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综合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综合”包括四个方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分值一般是9分。但江苏卷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所以分值是18分。北京卷、浙江卷则是以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分值分别是10分和9分。

纵观2016年全国各地9套高考试题,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这个知识点,是考查比较频繁的,尤其是全国卷3套试题。那么,对于考查“分析综合”的题,我们应该怎样去解答呢?

首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和命题要求。对于一篇论述类文本,首先是审读题干,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这样才更有针对性。然后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标题、开头和结尾,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或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其次,根据题干,锁定答题区域。做分析综合题,要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案区域,然后再用精读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该段落或句子,从而进行分析综合。如2016年全國卷I第1题中的4个选项,都需要将题干带回原句,然后再将这4个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其三,巧用对比,判断正误。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为了迷惑考生,往往对原句进行改装、重组,即采取“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置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在做分析综合题时,要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然后一一对照,加以排除。如2016年全国卷I第3题D项,将“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与选文最后一自然段对比阅读发现,这样的表述是有误的。根据这一自然段第一句便可知,甲骨文的发现只是加速了对传统文字学的改造,并不是说“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故错。

最后,披沙拣金,整合提炼。考生在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主观题时,需认真解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并从这些区域中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再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组合,精要概括。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命题人在使用范围词时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进而迷惑考生。如2016年全国卷I第1题D项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注意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程度词和时间词上的区分。

篇5: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印制日期:2014-2-25 使用日期2014-2-28班级组别姓名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概括题

【学习目标】

1、学习高考考点要求

2、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分析概括题题型。

3、能做各种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概括题。

【解读考点】

分析综合C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年江苏《考试说明》

【命题特点】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知识整合】

论述类文本阅读要关注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通过筛选、整合和概括有关信息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是阅读的首要任务。文章的重要内容指以下三点:①关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②文章的主要观点,③文章主要观点建立的理由或依据。考生可围绕这三项内容,整体把握全文,提取、概括出文章的重要内容。

【典例导航】

【命题角度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对社会、人生、自然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所要承载的作者的各种丰富的情感,所要展示的作者的胸襟与抱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懂得去把握这种观点态度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

1.直露的观点态度

直露的观点态度在文章中许多显眼的地方就能看出来:(1)通过标题来体现;(2)通过开篇的中心句来体现;(3)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来体现;(4)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5)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来体现。

2.含蓄的观点态度

含蓄的观点态度的把握难度就大一些,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把握:(1)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2)注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的理解;(3)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4)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分析方法

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②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③ 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⑤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

【典1】2009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2)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归纳总结】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文本阅读对文章观点的考查要点在于对观点的提取和概括。如何提取、概括呢?

【实战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7题。(苏州市2014届高三调研测试)

何必温馨?

周国平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我写文章有时也用它,但尽量少用。不论哪个词,一旦成为一个热门、时髦、流行的词,我就对它厌烦了。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是形容词家族中脱颖而出的一位通俗红歌星。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以至于在日常言谈中,人们也可以脱口说出这个文绉绉的词了,宛如说出一个人所共知的女歌星的名字。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而事实上,我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例子,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⑤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不过,我们也该记住,如果爱情要在家庭中继续生长,就仍然会有种种亦悲亦喜的冲突和矛盾。一味地温馨,试图抹去一切不和谐音,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⑥此外,我无意赞美形形色色的英雄、圣徒、冒险家和苦行僧,可是,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困境和逆境本就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人彻悟,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儿不温馨。

⑦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一点也不错!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

⑧我丝毫不反对实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时代到处膨胀的权力野心相比,我倒是觉着这是一个进步。然而,实在的生活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决非限于舒适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温馨”这个流行词所标志的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在这个女歌星的唱遍千家万户的温软歌声中,一切人的爱情和人生变得如此雷同,就像当今一切流行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如此雷同一样。听着这些流行歌曲,我不禁缅怀起歌剧《卡门》的音乐和它所讴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人生来了。(有删改)

17.作者对有些人“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作何评价?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述。(6分)

【命题角度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必须依据文本特点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①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②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③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概括中心意思”包含两层含义:①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②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能力点多数情况下是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

“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语句表述。这里所说的“信息”,一定是文中的重要信息,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述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

【典2】

笑的价值[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喜庆;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典3】

论名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

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

【归纳总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步骤

【实战演练2】扬州2013-2014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美]爱默生

眼睛是第一个圆,眼睛所见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圆,圆这一基本图形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不胜枚举。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圣•奥古斯丁曾将上帝的本质描绘为一个圆,圆 心无处不在,而圆周无处可觅。我们穷尽一生之力领会作为图形本原的圆的丰富含义。人们 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超越。我们的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围绕每一个圆都可以绘出另一个圆; 自然界没有终极,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起点;每一处底部下面都另有一个更深的底部。

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永恒”只是一个表示不同程 度的概念。我们的文化也不过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理念。只要我们的理念转变了,它们就 会随之消亡。古希腊雕刻早已不复存在,像冰雕一样消融殆尽,只剩下一些零星孤独的断 片,好似六七月间阴谷的石缝中零零散散的残雪。开辟新事物的天才又创造了别的东西。希腊字母流传得更久远一些,但也同样避免不了要遭受厄运,最终掉进新思想为所有的旧 思想设置的不可逆转的深渊里。新大陆在这个古老的星球废墟上建立;新的物种在前代腐 化的尸体上孕育;新艺术占据旧艺术的地位,铁路的发明让公路和运河相形见绌;蒸汽机 取代了船帆,随即电动机又应运而生。

开启每个人心灵的钥匙是他的思想。尽管看似桀骜不驯,他仍然有他遵循的舵轮。只 有向他展示一个支配他原有观念的新观念,才能使他脱胎换骨。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从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圆永无止境地向四周扩展成新的更大的圆。.这种圆的一轮接一轮的生 成幅度取决于个人心灵的力量。因为每种思想在形成之后,这种思想的惰性力量使其自身 停滞在圆脊上,不断凝固僵化、自我禁闭。但是,如果心灵反应敏捷,力量强大,它将冲 破这一阈限,向四周蔓延,在更深处扩展形成另一个轨道。

人人都是下一个时代的预言者。每一个成果都遭到紧随其后的成果的挑战和审视。新 的观念总是遭到旧观念的忌恨。但是人的目光很快就能适应新观念,因为人的目光和新观 念是同一原因的不同结果。在这之后,新观念的有益无害渐渐被人认识。不用对新的归纳 概括心怀畏惧。不要抵制它,因为它将完善、提升你的物质理论,正如它将完善、提升你 的精神理论一样。

没有激情,便不会成就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生活是精彩纷呈的,精彩源自放纵激情。历史上的辉煌时刻都是凭借思想的力量游刃有余地完成事业,如天才的杰作和宗教的传播。我们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是忘却自我、感受震惊、丧失对永恒的记忆,不知所以地去开 展事业;简而言之,去勾画出一个新的圆。(选自《流行哲理小品(外国卷)》,有删改)

15.文中说“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联系全文,概括“圆”蕴含哪些丰富的密码。(6分)

17.文中说“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联系全文,请说说怎样才能使人生不断进化?(6 分)

【实战演练3】15.作者为什么“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理由。(6分)

篇6: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2014公务员面试时政类题目分析方法

很多考生在面试备考过程中学习了很多方法,记下了很多分析技巧,但是真正答题的时候却不知该用什么,甚至有的时候将几种方法混着用,答得不伦不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考生没有做好积累之后的总结和理顺工作,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到底该用什么方法。而这项工作在考前是相当重要的。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为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整理思路,主要谈的是测查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在这类题中,最令大家感到头疼的可能就是时政类的分析题目了,很多考生现在有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恐惧心理,不论是描述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还是谈谈对公共政策的看法,只要看到“理解”、“看法”一类的题就难受。

其实时政类分析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四种:1.按照主体追责(就是原因分析);2.畅想日后的结果(用正反两种角度畅想正面的意义和负面的危害);3.论述某政府行为的执政初衷(可以从官员政绩观、工作作风、群众观、权力观等角度分析);4.论述某政府行为的执政效果(可以从约束机制、长效保障力、界定标准、推广性或推广成本、公序良俗等可行性角度分析)。

整理出方法后,剩下的就是应用了,针对很多考生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该应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对方法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划分:

如果是让考生谈谈“对某社会现象看法”的题型,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是“主体追责”或“畅想结果(影响)”。

如果是让考生谈谈“对某政府行为看法”的题型,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是“论述政府行为的执政初衷”或“论述政府行为的执政效果”。当然,这两类方法也有更细致的划分,一般题目当中的政府行为比较“上纲上线”,与人民利益相关,多数时候应该分析的是“执政初衷”,政府行为比较“鸡毛蒜皮”,与人民利益相关性不大的(比如某政府试行“限蝇令”),多数时候应该分析“执政效果”。

不论是哪种分析,最后都应该配之以“对策”进行补充,但既然考察的是“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更多时候,对策只应是配菜。

篇7:十八大论述题目

1、党的十八大召开背景是什么?

从召开的时机和背景看,这次代表大会是在迈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之际召开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过半,已进入决战阶段。前10年,我们已经在这一历史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而今后5年则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时期,是关键中的关键。同时,这次大会是 在国内外形 势正在发 生深刻变化 的背景下召 开的。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各国利益摩擦和矛盾冲突加剧,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我国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转轨不断加快、利益调整难度加大、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潜在挑战和困难更加凸显。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重要关头和时代背景下召开党的十八大,准确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科学谋划我国今后5年和更长时期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取得的重大成果看,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 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实践经验丰富、勇于改革创新深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领导集体。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 继有人。在新一届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总之,党的十八大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为何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和成就的问题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党站在时代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充分自信和高度自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居于根本地位,既是其他成就的必然发展,又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其他成就。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成就积累而成,是90多年来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意义上是过去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继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萌芽于党局部执政时期,奠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几代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党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巩固其他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巩固和发展90多年来党所创造的成就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基固本、凝神聚气,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为巩固和发展党90多年来创造的一切成就提供正确方向、理论指南和制度保障。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否定了党90多年一切成就的根本;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一切已经取得的成就就会丧失依托,甚至化为乌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党和人民在未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提供了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更广泛的权利和自由,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今后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开拓了空间。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发展进步都将无从谈起。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为何要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离不开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改革开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同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深刻理解深化改革开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对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的部署和提出的要求十分必要。

第一,是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发展仍然是关键。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抉择。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第四,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32美元,意味着我国已从中低收入阶段跨入中上收入阶段,发展机遇和各类矛盾特别是社会矛盾凸显并存将是这个发展阶段突出的特征。

第五,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群体性事件增多;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地面沉陷,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日益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第六,是确保到建党100年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体系的迫切要求。按照党的十五大以来提出的在建党100年时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只剩下不到9年的时间,但一些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依然滞后,任务十分艰巨。

第七,是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更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制度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5、“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再次重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是我们党60多年执政经验的总结。

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根本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我国仍然而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判断总依据,决定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当前我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性解决离不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的提高,最终靠经济发展解决。国际上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种干扰增加,当前搞好经济建设仍是第一位。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新的发展阶段。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更加美好的中国未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自身建设一定要搞好,打铁还要自身硬,重中之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不懈怠,关键是为人民服务不懈怠,为民族复兴不懈怠。为人民服务不懈怠,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想人民之所想,谋人民之所利,解人民之所忧,排人民之所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也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要化解民怨,根本途径是做到公正公平,共同富裕,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华各族人民的百年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神圣使命,人民的命运与党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道路曲折和艰辛,在所难免,道路不平坦,我们要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既不要被胜利和成绩冲昏头脑,也不要被各种困难和恐吓所吓倒。我们要紧紧扭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不懈不怠地干下去。

不折腾,关键是坚持依法治国理政不折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解决,必须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法律保证公民的权力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改革开放是推动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党章

1、党的十八大修改党章的必要性和基本考虑?

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对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总纲作了个别修改;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个领域得到全面贯彻,发挥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科学发展观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广泛认同和拥护,列入党的指导思想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及时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更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善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国际环境。

我们党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成效明显,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章,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要思想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党章,把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写入党章,是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统一全党思想行动、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调动全党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学习贯彻党章,有利于更好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有利于更好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及重大方针政策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有利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现行党章是在全面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组织和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总体上适应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中央确定这次对党章只作适当修改,并确定了这次修改党章遵循的原则,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坚持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保持党章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努力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确定和坚持这样的修改原则,既有利于实现党章与时俱进、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又有利于维护党章的权威性、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好规范和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

同时考虑到,党的十八大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举措。在党章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更好把学习党章与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2、这次党章修改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这次修改党章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今年1月,在中央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议题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部门建议党的十八大根据党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推进党的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对党章作适当修改。中央政治局认真研究了这个建议,作出了党的十八大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的决定,并成立党章修改小组。党章修改工作启动后,中央发出通知,专门就党章修改工作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同时还收集近年来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意见和建议。在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章修改方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对党章修改方案进行了审议,形成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之后,中央将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和党的十七大代表、十八大代表征求意见。胡锦涛同志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与党章修改小组负责同志一起听取各地区和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关于党的十八大修改党章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修改,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再次审议后,提交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形成了提交党的十八大审议的党章修正案。党的十八大期间,全体代表对党章修正案进行认真讨论,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综合这些意见,形成了党章修正案大会表决稿。11月14日,大会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党章修正案。可见,这次党章修改工作充分发扬了党内民主,集中了全党智慧,体现了全党意志。

3、怎样理解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党章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用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把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更好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5年来,科学发展观又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不断显现。在这次党章修改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一致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章修正案采纳了这项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人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必将对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七自然段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表述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这个新的发展要求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4、党章修正案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总结和体现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党章修正案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干部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第三条第一项第一句修改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这样修改,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三十三条增写了干部选拔监督的内容,第一款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第二款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更好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作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干部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第三十四条第五项增写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内容,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性原则、加强道德修养、更好发挥表率作用。

5、党章修正案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篇8: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一次, 金泰斗乘人力车外出办事, 一路上满脑子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 突然有所悟, 于是马上想到要与好友陶孟如交流, 遂急令车夫停车, 跑到路旁的电话亭前打电话。

“我找陶孟如。”他拨通了电话。

“您哪位?”陶孟如的女佣在电话里问。我哪位?金岳霖摸摸脑袋, 一时竟想不起来。

“我是陶孟如的朋友, 请他说话。”

“您贵姓?”佣人是个较真的人。可金泰斗还是想不起自己“贵姓”。无奈, 只好央求女佣高抬贵手, 让他与老朋友通话。女佣恪守职责, 不予通融。无奈中, 金岳霖转而向自己的车夫求教。“我是谁?你知道吗?”车夫刚给他拉车, 也叫不出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的名字。但他依稀记得别人都叫他“金博士”。“别人都叫你‘金博士’。”金岳霖一拍脑门念了声:“阿弥陀佛!原来我姓金啊!”这下终于想起来了。

后面有一道题目:本文对这位大学者的描写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栩栩如生, 请对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这其实就是一道记叙文阅读赏析题。在记叙文阅读中, 赏析类题目常常是“压台戏”。由于这类题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分值一般较高。

那么, 如何解答记叙文阅读中的赏析类题目呢?

可分三步进行。首先, 要准确切入。在记叙文中, 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主, 穿插写景、抒情和议论。赏析类题目的命题语段无非就是写人、写景、抒情和议论几种。在解答赏析题之前, 首先要确定所给的语段属于哪一种, 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因为写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赏析方法各不相同, 如果一开始切入错误, 那就有可能“走错路”, 答错题。比如前面所举的例段中的画线句子就是写人, 赏析就要围绕写人进行。

其次, 要全面分析。所谓全面分析, 就是在对相关片段进行赏析的过程中, 要力求多角度, 把所出现的赏析点全部列举出来。

写人对于写人, 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常用的手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赏析的时候, 要力求把出现的写人手法都搜寻出来, 不出现遗漏, 然后在此基础上, 指出这些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及蕴含哲理上有何作用。比如上述例子中的画线句子, 就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写出了金博士的“健忘”, 表现了他钻研问题的投入。

写景写景常借助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特征, 揭示景物描写的内涵。除此之外, 还经常运用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 从动静态的角度来刻画景物;当然, 有时还通过观察的远近来展示景物的不同风貌。在赏析的时候, 同样要把所有的写景手法都罗列出来, 然后据此分析景物描写所寄托的人物情感, 以及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抒情对抒情性语段的赏析, 主要就是判断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记叙文中常见的情感有报国、思乡、怀人、激动、悲叹等, 一般情况下, 一个语段只有一种主要情感, 但也不排除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包含作者复杂多样的情感, 如果是这样的话, 就要把这种复杂的情感全都梳理出来。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性语段, 一种是直接亮观点, 对某一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表扬或批评;二是借用他人言论来曲折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传达自己的观点;三是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悟, 比如人生体悟、生活感受等。赏析这类语段, 一般只要指出议论中的道理就行。但这里要注意的是, 如果议论性语段中含有多层道理, 一定要讲全面, 讲透彻。

最后, 要简要表达。找准了赏析的切入点, 对语段进行了全面分析, 理出了赏析的具体思路后, 接下来就要进行表达。如何进行表达呢?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 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说清楚。而要达到这个要求, 必须抓住两点:一抓“简”, 力求简洁明了, 不啰嗦;二抓“要”, 抓住要领, 不遗漏中心。比如前面的例题答案就可以简要概括为:活画出金岳霖在生活琐事方面愚钝天真的可爱形象。

上一篇:会议效果评估的方法下一篇:乡镇水利局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